收藏 分享(赏)

教科版《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设计集.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3008790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2.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设计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教科版《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设计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教科版《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设计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教科版《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设计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教科版《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设计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案例点评本模块是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之一。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的“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通过用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实例感受了运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经历了使用某种编程语言工具解决一个简单问题的过程,在脑中初步建立了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概念,以及对其进行应用的感性认识。本模块是在必修模块“信息加工与表达”基础上的继续深入。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本模块的教学,应注意与数学课程中有关内容

2、的衔接,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出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去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注意发现对程序设计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本模块强调的是通过算法与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不作具体规定。从本模块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设计策略与设计特色。如分支结构中,通过对学生已知认识结构的分析,将英语语法与程序设计语言语法进行联系从而导入主题;出租车计价器程序的设计If 语句的教学 中,通过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层层剖析,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选择结构中,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小游戏来引入新课。

3、同时,又能看到不同老师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设计策略,如算法与程序设计思想中的“逐步引导与训练”;For/Next 循环语句初步中的“运用表格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率”;赋值语句中的“借简单语句来训练学生对编程环境的操作技能”;递归算法的实现中“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导入展开教学”,等等。2案例一:算法与程序设计思想【基本信息】作者 孙朝霞 课时 1 课时单位 上海卢湾高级中学【课标要求】(一)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1)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4)了解

4、程序设计语言、编辑程序、编译程序、连接程序以及程序开发环境等基本知识。【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已有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知识的储备。因此,对于如何将解决问题的思路画成流程图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还不很熟练,尤其对刚学过的循环结构,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此处说“已有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知识的储备” ,应该是指在必修部分对“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已有所体验与了解,或是指已学习过数学中相关模块的知识,这是本案例教学得以实施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建立求一批数据中最大值的算法设计思想,并将算法

5、的设计思想用流程图表示出来。2.过程与方法:利用现实生活中比较身高的活动,以及对武术比赛中“打擂台”流程的逐步梳理,让学生学会从此类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求最大值的思想方法,即算法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面对问题时能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进而设计出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有限步骤,从而理解计算机是如何解决、处理某种问题的。在过程上,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总结“求最大值”的算法思想。过程的实现关键在于实例引用是否贴切,是否有利于学生向抽象结论的构建。本案例的实例选择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在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再次体验与理解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

6、过程,为后面更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积累信心。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进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研究、快乐创造。本案例对“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更多的是 试图建立一个活跃、民主、快乐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 乐学好学、教 师提高课 堂效率的重要条件。如果真能实现这样一个环境,营造出理想状 态中的学习氛围,无疑会使学生在学到

7、“ 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收获到更多的东西合作、分享、成就。而且如果能够结合教学内容来描述目标,则会使目标显得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求一批数据中最大值的算法设计思想,并将此算法设计思想用流程图表示出来。教学难点:上述重点问题同样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另外,如何把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建议,此处可添加关于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依据,以及解决教学难点的关键方法方面的描述。同一段知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对于同类教师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与处理方法。应该说,对教学重、难点认识的越深刻就越有可能找到更好的处理方法。 【教学思路】利

8、用现实生活中比较一组学生身高这一事件,引导学生去发现求最大值的一种方法。如何设计求一批数据中最大值的算法?我认为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整个探究过程,要比直接把现成的算法告诉学生有意义得多。它能迅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程序设计思想。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循循善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找出一批数据中的最大者,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比较数的过程中,人因为动用了眼睛,比较大小的思维过程一闪而过,所以能很快求出一批数据中的最大值。而计算机与人不同,它对这些数据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来完成这一任务呢?其实,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即为大脑思维的每

9、一步“拍照” 。这是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训练学生,使学生逐渐学会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本案例运用生活中“打擂台”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求最大值的方法,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逐步引出求最大值的算法设计思想。作者在此处点出了解决教学难点的方法,即采用“逐步引导和训练”的方法。其意图就是希望学生经历整个过程,从而锻炼、提升探究能力,领悟、理解其中的思想,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教学过程】41情境创设_如何建立支架的?师(提问): 今天在第一排就座的有 10 多位同学,谁是我们第一排在座各位中的最高者呢?师(引导): 大家思考,通常这个任

10、务我们是怎样去完成的?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往古时候比武时常常采用的“打擂台”的方式上想,提示学生可参考电视上经常播放的“挑战主持人”节目。师生: 打擂的过程可以描述为: (1) 确定一个擂主(讨论第一个擂主是如何确定的) ; (2) 挑战者上台; (3) 擂主和挑战者比较; (4) 挑战者胜的话,挑战者做擂主,否则擂主卫冕; (5) 重复执行(2)(4) 步骤,直到最后一个挑战者。师: 在打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2)(4) 步骤是要重复做的,所以我们该怎么办呢?生: 需要循环结构来实现。师: 这几个步骤序列重复到什么时候结束呢?由学生讨论结束的办法,很显然,需要在最后加上

11、一个能判断什么时候结束的判断框。根据讨论的步骤,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打擂台的算法和流程图(如图 1 ) 。5作者的引导可以总结为:比身高(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也可能偏离预设方向)比武、 “打擂台” (将学生发散出去的思考往预设方向上牵引)“挑战主持人”节目(进一步将学生的思考引到其头脑中已有的认识上,前提是学生要看过该节目)用自然语言的方式整理出比赛的规则(即算法的自然语言描述)得到表示算法的流程图。应该说,这样的引导方式完全可以达到作者的预设目标。 2求一般情况下的最大值的算法师(引导):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堆数据,现在希望我们求出这一堆数据中的最大值该怎么办?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分析,把问

12、题进一步细化为: (1) 从第一个数据开始看起; (2) 把第一个数据的值在变量中记下来; (3) 再取一个数据; (4) 比较这个数据与变量中记下的数据的值; (5) 如果这个数据的值比记下的数据的值大,则去掉变量中原来那个数据,记下新数据的值; (6) 重复执行(2)(4) , 继续比较,直到最后一个数据。 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变量始终记着当前比较过数据中的最大者(我们不妨用 X 表示它), 当取完最后一个数据时,X 中留下的也就是最大值了。6求最大值的算法设计思想用下图表示。教学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深入,即扩大数据的比较范围,讨论一般的情况。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上一环节的思考过程,

13、因此,再次思考一般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变得容易多了,这又是另一维度的“逐步引导和训练” ,即具体到一般的过渡。这是作者对教学策略设计的准确实现。 注意: a再次让学生讨论变量的意义,弄清赋值语句的意义。 b一些物理量用变量表达的意义。如 X 表示最大值,X 表示输入的一个值,且每次循环时都用同一个变量 X 。 c为了控制循环结束,必须加入一个控制循环次数的计数器 I, 当 I 达到一定的次数后,循环工作结束。 7除了对教学目标宏观上的关注与设计之外,也注意到了教学内容细节上的把握。作者在此处提出的三点注意都是编程语言细节上的问题,应该说,这“三点注意”是作者多年或是本案例实践过后总结的教学经验,

14、当然也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预先设想的教学问题。这些要“注意的点”正是教学实践或设计中的精华所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内容之一。 3 回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算法设计的过程,就是将大脑思维的每一步都记录下来,并且用计算机能达到的功能来实现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即回答“算法设计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使整节课有了一个明确的结论。 【案例分析】本案例面向课程目标中“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这一主题,案例语言准确,条理清晰。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较为恰当、务实。对教学重、 难点的把握十分准确,教学策略与教法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并在其后的教学设计中准确予以实现,适合用于 “

15、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开始部分的教学。案例的实践,能让学生在必修部分体 验过用计算机解决问题 的基础上, 进一步体验了算法思想,并在学习中体会到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通 过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用自然 语言及流程图描述算法的过程,理解并建立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思想。这节课在必修的体验 与后面程序设计的深入学习 之间,起到了承先启后 进行过渡的作用。案例采用“逐步引导和训练” 的教学策略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依托生活中的实例,先从实例讨论的维度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层层分析、归纳总结 ,找到解决 问题的算法并用流程图表示,从而实现学生对算法解决 问题基本过程的再体验。再从深化教

16、学的 维度,从具体的实例向一般性问题的解决推进,从而实现学生对算法解决问题 基本过程的再理解,最 终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建议,案例在教学过程的描述中明确 对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的实现过程,或者说,案例需要交待清楚,如何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创造的教学策略。【专家点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了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的宗旨,就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 设计在解决 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 从该教学案例的设计 和施教过程来看, 执教者不仅很好地把握了新课标的有关理念,而且,也是一节实践效果很好的课。其主要特点是:(1)教学对

17、象分析得较为准确;(2)教学目标制定得科学、恰当,可操作性强;(3)在“教学思路” 部分的分析上,文字表述明确、 细致,在问题的分析方面做到了丝丝入扣,层层推进,并自然地导出了生活中“打擂台”实例;(4)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执教者首先以 详细的师生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教学“ 情境创设”8的全过程,课堂语言运用得较为 准确。在 这里,关键性的“打擂过程的描述”条理清晰,易于引出打擂算法流程的设计和“流程图”的画出;(5)在“求一般情况下的最大值的算法”时, 执教者通过引导学生将该问题与“打擂”问题分析过程的比较,很容易地迁移到了新 问题的算法设计上了。从两问题的过渡难度梯度来看,可以说该教学案例,

18、是“ 最近发 展区”理论应用的成功典型。其不足之处:(1)作为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首先 应有“ 教学内容分析”,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2)作为一个优秀教学案例的完整部分,教学评价的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过评价,不仅可以调节教学的进程,而且,还可以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冯伯虎)9案例二:赋值语句【基本信息】作者 杜娟娟 课时 1 课时单位 南京一中【课标内容】(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1)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二)程序设计语言初步(1)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结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

19、生初步认识赋值语句,掌握赋值号的含义及功能。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赋值语句进行简单代码的编写,体验代码编写的过程。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赋值语句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语句,因此教 师并没有将教学目 标单纯的定位于掌握赋值语句的含义和功能,而是更多引 导学生体验编程的过程。 【教学方法】目标驱动,游戏教学法【重点难点】重点:控制键工作原理及代码编写难点:按钮的代码编写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描述不清晰,如 “代码编写”包含的范围过广。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一、课题引入(5 分钟)本节课的一开始,轻松一点,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操作一个拼图游戏。1

20、0(屏幕广播)通过小游戏回顾类似于 vb 这种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处理问题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说出步骤)界面设计属性修改代码编写保存工程运行调试我们已经完成好了前两个步骤,来看看大家完成的情况:(演示一个学生的作品)作品 1一学生操作拼图游戏学生回忆并说出步骤复习理论。在下面的授课过程中该理论将指导学生实践。 观看学生作品利用拼图游戏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作为情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游戏中回顾旧知识,为本课学习作好准备。强化步骤,培养学生有条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欣赏中加以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二、赋值语句该学生的游戏界面已完成,单击按钮,没有用处,则引出代码编写

21、。与上节课自然衔接问题引导编写代码:做了什么动作,才使得文字出现?-单击“游戏规则”按钮那应该对哪个控件编写程序代码?-“游戏规则”按钮 如何进入按钮的代码编写窗口?-双击“游戏规则”按钮进入代码编辑窗口后:(强调在光标闪烁的地方添加代码,对对象的click 单击事件编程)单击按钮,出现文字,那么文字出现说明什么控件的什么属性发生了变化?-label1 的 caption 属性发生了变化label1 的 caption 属性如何表示?(板书提示控件名.属性-label1.caption,单击几个控件,说出控件名)请该学生上讲台完成代码:label1.Caption = “点击按钮,完成拼图!“

22、该学生在引导下尝试实现“游戏规则”按钮的代码编写观看广播学生在引导下完成代码(简化文字) (5 分钟)该学生的操作能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一步步的引导比直接教授的效果更好些,对学生今后遇到问题能够有条理的进行思维,有着很大的帮助。从简单的模仿开始,一步步向前递进。11Word 文档展示几个注意点!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实现了第一条语句的编写。该问题解决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是赋值语句,这也是教师有意放过去的一个问题。 请学生自己练习,模仿完成,并尝试思考上下左右控制键的工作原理。 (5 分钟)屏幕广播, (以 right 按钮为例):(8 分钟)单击 right 按钮后,什么控件发生了变化?-图像控

23、件(image1 控件)图像控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向右移动右移说明控件的什么属性变化?-left 属性image1.left 属性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次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方法的重复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编程思考方式。 分析: (为了图片能够拼接的准确,我们就以一个网格的单位距离 120 移动) 表格分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规律。提出:image1.left=image1.left+120本段过程非常精彩。学生直接写出 语句很困难,教师并没有简单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写出语句。而 该条语句恰巧与数学的知识产生认知冲突,自然引出了 “=”

24、不是等号而是赋值号的概念。 此时产生认知冲突,先将代码放入程序中,验证验证成功,从而提出了本节课的 let 赋值语句格式:Let = then 对应的流程图如图 1 所示,并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它的格式与功能及注意事项。例 1:判断一个考试成绩,若大于等于 60,则输出“Pass!”主要代码为:inputbox(“请输入一个成绩:”,score)if score=60 then msgbox(“Pass!”)演示并讲解格式方面要注意的地方。在示范讲解过程中有同学问:若输入一个小于 60 的数,结果会怎样?有这样的提问,说明同学对这条语句还没有弄明白,作为老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信息,并好好的利用它

25、深入剖析该语句的用法,使大家对它有全面正确的理解。所以又多演26示几遍,并输入不同情况的数据,让大家观察程序的运行结果并比较、分析原因。大家得出结论:当输入一个小于 60 的数之所以没有输出结果是因为我们没有对这种情况做出反应,也就是说对这种情况没做相应的处理。这一点说明很重要,因为有部分同学认为电脑会对各种情况自动做出处理,他(她)不知道电脑的各种功能是人赋予的,其实这就是我们学程序设计的目标之一,让大家对电脑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经过演示说明,同学们对 IF 语句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其时这步操作也是我们编程者对自己所编程序进行检查的必要环节。此处的教师反思读来发人深省,在一 线教师的授课过程中

26、,我们常常醉心于自我的教学设计和流程之中,而忽视学生突如其来的 发问。 应该说,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对这种突发式的提问做出迅速、恰当的判断与 应对,或者是做出 应对 以后就戛然而止,很少进行反思与总结。事实上,学生的这种发问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与兴奋,这表明他在思考。而教师的重视应表现在当时的应对与课后的分析两个方面。 (五) “小刀”初试再让同学们自主实践(利用该语句解决上面的问题) 。不到 5 分钟,绝大部分同学调试成功,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inputbox(“请输入路程值:”,s)if s2 then msgbox(1.4*(x-2)+5)inputbox(“请输入路程值:”,s)i

27、f s2 then pay=1.4*(x-2)+5msgbox(pay)分析交流: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感觉思路清晰,程序结构明了,易读,请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作者是一名很注意观察课堂并在课后进行分析的教师,这 一点在此处再一次得到了证明。一般教师只关注学生有没有正确的解决 问题而很少关注学生解决 问题的不同形式。此 处,作者对学生实践结果的及时总结与分析,达到了他注意培养学生良好 编程习惯的目标,同 时,由于是学生自主实践的结果, 记忆深刻。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段代码似乎还有点“问题”?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没有;有的说好像有点,但说不出来。提示:存在重复判断。因为给定一个数

28、值,它只会符合一种情况,但是我们的程序现在都对它进行了两次判断,这是浪费计算机资源和降低程序运行效率的做法,If 语句还有一种格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复合 IF 语句。在已有的实践结果上再设疑,再引导,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逻辑严谨,环环紧扣。设计的非常紧凑与合理。同时,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优化程序设计算法,提高程序运行效率的思想,也就是在向学生传达一个信息,不仅要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要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5) I F 语句格式功能介绍、示范(二)复合 IF 语句格式:IF then Else条件语句组 1NY语句组 2图 227Endif对应的流程图如图 2 所

29、示,并再次通过例 1 的简单变式来说明它的格式与功能及注意事项。作者很注意与前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呼应,易于 让学生接受新知,并及时与刚获得的新知进行比较。 例 2:判断一个考试成绩,若大于等于 60,则输出“Pass!” ,否则输出“Work hard!” 。主要代码为:inputbox(“请输入一个成绩:”,score)if score=60 then msgbox(“Pass!”)elsemsgbox(“Work hard!”)endif由于已有了一点的经验,这次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两个示例是相互联系并步步递进的,在示例一中学生产生的问题,在示例二中及时得到了解决,使学生获得即时的学习愉悦感,

30、进一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保证课堂的效率。 (6) “小刀”再试再让同学们自主实践(利用该语句解决上面的问题) 。不到 5 分钟,同学们基本上能写出以下代码:inputbox(“请输入路程值:”,s)if s2 ) ,而我们在程序中只考虑了两种情况,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在程序设计时应把第一种情况“过滤” ,怎么“过滤”?引入 IF 语句的嵌套格式并简要分析它的执行过程(图 3)即可,因为同学已有基础。IF 语句的嵌套格式:IF then ElseIF then ElseEndifEndif同学自主实践,写出代码:inputbox(“请输入路程值:”,s)if s=0 then msgb

31、ox(“路程值不能为 0 或负,请重输!”)elseif s=2 thenpay=5else pay=1.4*(x-2)+5endifmsgbox(pay)endif虽然在这之前已经学过取整等函数,但由于没有实际编程经验,以至不会灵活运用,这是学程序设计的一个通病,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此时将整个教学过程推向最后一层选择语句的嵌套。这应该是本节课的最难点,但由于有了前面一层层的引导与推 进,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下也很 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点。当然,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代表学生 对选择语句的嵌套有了多么深刻的 认识需要更多的强化训练,但是学生经历了运用嵌套 结构正确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进

32、一步的理解选择嵌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问题二,有同学很气愤,因为他有时起的晚了,为赶早自修去打的,而他家离学校刚好超过 2 公里,为此,他说自己经常在 2 公里之前停下再跑几十米到校,赚了 1 块多钱很高兴。由此可以看出,只要超过一点,就当超过 1 公里计算,经过提示、讨论,得到如下的解决方案:s=int(s+0.9999),把这句代码插在上面程序段的第二行就可以了。此处再次将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已发现的,这保证 了学生解决 问题的动机。在 经过引导、讨论的活动之后找出了解决方案,解决了问题,让学生在掌握了知 识的同时,充分感受了解决问

33、题之后的成就感与完全解决问题的艰苦过程。建 议此 时教师可引入“ 知识产权保护”的教育内容,应该可以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29课后作业:为巩固知识,深化理解,灵活应用,特设计两道课后作业。(1) 输入一个整数,若是偶数则输出“even” ,否则输出 “odd”。(2) 个人所得税计算:月收入低于 1500 元时,不缴个人所得税;月收入在15002000 元之间时,超过 1500 部分缴 10%的个人所得税;月收入超过 2000 元,则超过2000 元部分再缴 25%的个人所得税。设计恰当的课后练习,强化本 节课所授的新知。当然,练习一定要与本节课的内容贴切才能达到较好的强化效果。 【教学反

34、思】语句教学本来比较枯燥乏味,但跟实际问题相联系,学生就愿意学,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这种设计有以下几点优点:1、 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习惯搭建合适的支架,使新知识的出现不是突然的,无端的,学生不会觉得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同时也是有基础有能力去掌握它并运用它来解决问题的,可以促进他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 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所创设的问题是学生关注的问题或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虚拟”平台,甚至是实际平台,缩短了知识与应用之间的距离。当学生看到他们的学习资料与

35、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时,学生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会尽力学习、掌握相关的信息,并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迁移应用。3、 开放性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愿意学习(具有学习的动力) 、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并且通过与同伴、教师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不断地反思,调整自身已经习惯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加地善于学习,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另外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课堂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也许老师也无法“收拾” ,也许会“尴尬” ,但都是很

36、好的经验。【案例分析】本案例覆盖的知识点是程序设计中选择结构的教学。本案例教学任务分析透彻,教学目标设置合理,能注意到教学对 象与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 过 程描述清晰,语言流畅,并能够在案例中适时的加入教学反思。最后的 总结也很到位。本案例能够选择恰当的实例,根据解决 问题的要求分析设计 算法,恰当地用 选择结构编写源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并在过程中体验选择结构的 逻辑特点。本案例能够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符的实例出租车计价器,来引入并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恰当地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进行分析,并以 “从易到 难,由浅入

37、深,层层推进”的教学策略来实现教学目标。案例体 现出作者较强的自我反思意 识,展示了作者 对教学过程中突发的教学状况合理有效的应变能力。字里行 间充满了对学生 课堂表现的细心观察、 积极响应与30循循善诱。建议能加强教学重、难点的描述与教学策略的 设计;最好能全程使用 计价器这一个例子,如,将例 1 中的“ 判断一个考试 成绩,若大于 60 则输出PASS”改为“起步价(2 公里以内)5元”,再将后面的 “IFTHENELSE”结构,以及选择结构的嵌套的教学也与计价器的实例联系起来,效果可能会更好。【专家点评】本案例通过让学生解决身边的问题:出租车计价器程序设计,完成分支语句的教学。(1)课程

38、引入出租车计价器问题及数学模型的建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分支结构的问题意识,从而能够带着问题学习 下面的课程;(2)通过 IF.THEN.语句教学与学生 实践,引出分支语句的第二种表达格式,IF.THEN.ELSE.语句的教学与应用,进而通过出租车计价器问题实际应用中,输入值不可能为负数,引出分支语句的嵌套使用,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引 导由浅入深,使学生在顺理成章中掌握了分支结构程序设计;(3)课后的作业任务与课程内容相呼应,让学生掌握一 类问题的程序设计方法。本案例教学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且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 议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学生小 组讨论的元素,丰富程序设计的输入输出表现形式。(福建福州一中 陈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