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人与海说课稿一、 说教材老人与海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每到冬季来临就到翠湖之畔去喂养在那里过冬的海鸥,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哀鸣,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语言朴实,却饱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二、 说学情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情感丰富,能够浅浅感知文中的思想感情。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难有深刻
2、感受,因此,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三、说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再结合上述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1. 学习 8 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吉祥、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2. 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3. 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
3、间的感情写具体的。三、 说教学重点、难点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以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外貌、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感情。难点是: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四、 说教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为在教学中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具体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质疑问难法,从“创设情境初读感知品词析句抒发感受”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重点词段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形成了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并提倡重感
4、情,重诵读的教学方法。五、 说学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始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读文、画句、讨论、动笔” 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读文画句中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讨论动笔中融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了更好的实施上述教法、学法,本节课我将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进行。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六、 说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寓情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外在环境和他人的情感的影响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播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营造气氛。“走过那条小河 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 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 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 她留下一首歌”歌曲是一段关于女孩与丹顶鹤之间的感人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里,之后就再也没有上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也是有关人和动物的老人与海鸥,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板书课题,然后让同学们一起齐读课题至少两遍。我问:这篇课文的两个主角分别是谁呢?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复
6、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写课题、读课题、质疑课题,让学生理解课文中主要写的是谁,课文中的故事大概是什么。因为课题是文章的题眼,抓住了课题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所以读题、写题、质疑题是很重要的。(二) 初读感知,引导质疑1. 出示词组,反复品味我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生词,让学生自由读几遍。撮起嘴 应声而来 起起落落 抑扬顿挫(老人生前)炸了营 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 白色漩涡(老人死后)并提出问题:读了这两组词,说一说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这两个画面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意想不到”?2. 再读文本,引导质疑接下来,教师泛读课文。提示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然后让
7、学生分组朗读,比比谁更有感情。提示学生边读边细细体会:老人究竟对海鸥做了什么?海鸥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寻常的举动?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通过读读、说说、想想进行主动探究,要真正做到自读自悟。通过自由朗读,教师泛读,分小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三) 、精读读透,品词析句默读勾画出老人爱海鸥的句子并尝试批注概括,围绕“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展开品悟交流。(一)预设一“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这段话用什么写作手法
8、来体现老人怎样的形象? 1外貌描写抓住“褪色”,品读一个勤俭的、爱海鸥的老人形象。2理解“十多年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对海鸥奉献出无私的爱的“意想不到”。(二)预设二“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1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你认为哪个词写得生动、传神?可以看出什么?2理解海鸥居然和老人配合得如此默契,令人“意想不到”。(三)预设三“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1语言描写,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就像“亲人”一样。2理解在成千上万只海鸥中,老人居然能准确地“认出它们”,令人“意想不到”。(四)
9、预设四“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你看他那小模样!啧啧”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老人对海鸥的。(理解老人在谈海鸥时的幸福,对海鸥的牵挂。)2指导读好拟声词“啧啧”。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既要体会课文情感,又要落实语言训练,因此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同时,适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比较句子。让学生在实实在在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四)、抒发感受、朗读深化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体会到了一种什么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老人对海鸥的喜爱之情,和我们对老人的崇敬之情去朗读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提示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你身边有没有什么
10、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发生?设计意图:通过互相交流读文感受,充分感受文章深沉的思想感情,巩固对文章的理解。第二课时内容主要围绕课文中的表现手法。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2015年特岗教师小学语文押题模拟卷及解析四一、单项选择(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酝酿(ning)驯良(xn)可恶()B.处理(ch)埋怨(mn)干涸(h)C.上溯(shu)畸形(q)卓越(zhu)D.省
11、亲(shng)旌旗(jng)称心(ch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狼藉改弦更张读书扎记一幅楹联B.拮剧心心相印竭泽而渔纵横捭阖C.通谍绿荫蔽日和盘托出无耻谰言D.修葺绵里藏针别出心裁焦头烂额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虽然是纤维结构却又不易燃烧,这是石棉的_。没有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文艺的_。我们要耐心教育孩子,不要_他们的自尊心。A.特色、冲破、迫害B.特性、突破、迫害C.特色、突破、伤害D.特性、冲破、伤害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勘探队员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对这些却不以为然,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要为国
12、家找出丰富的矿藏。B.这次试验眼看就要成功了,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要懈怠,如果功亏一篑,实在可惜。C.“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来雁荡是虚生”,当游览到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时,人们真有乐此不疲、不愿离去的感觉。D.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躺在病床上,对前来探视的战友侃侃而谈。5.“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此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苏洵苏轼苏辙B.班彪班固班超C.杜甫杜牧杜荀D.曹操曹丕曹植6.“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句的修辞手法是()A.对偶比喻B.排比比喻C.比喻象征D.起兴对比7.鲁迅拿来主义一文,指出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当是()A.等待别
13、人送来B.随便别人拿去C.全盘否定或全盘吸收D.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8.作者、作品及作品中人物完全相配的一项是 ()A.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刘和珍B.曹禺,雷雨,鲁大海C.莫泊桑,守财奴,欧也妮D.罗贯中,促织,成名9.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10.对下面这个复句类型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蜜蜂是渺小的,蜜蜂
14、却又多么高尚啊!(荔枝蜜)A.条件B.假设C.转折D.因果 二、知识积累与运用(共 47 分)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 分)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2.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2 分)(1)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2)_,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3)_,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4)寄意寒星荃不察,_。(鲁迅自题小像)13.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10 分)(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
15、称,即东岳_、南岳衡山、西岳_、北岳恒山、中岳_。(2)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 3503 种,按照_、_、_、_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3)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_、_、_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14.看拼音写词语(每空 1 分,共 12 分)zhshchnjznoyulcbjfng()()()()()()()()()()()()15.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词语意思,用直线连上右边相应的表示语(每小题1 分,共 3 分)1.万古长()表示绿的范围2.千山一()表示绿的形态3.()色欲流表示绿的时间15.读句子,给画
16、线的字选择适当的意思。(只填序号)(每小题 1 分,共 6 分)“好”在字典中的意思有:优点多的或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反;友爱,和睦;易于,便于;完,完成;很,甚;表示赞许、应允或结束等口气的词。(1)我穿好衣服就去,你先走吧!()(2)好!你真不愧是“学习雷锋积极分子”!()(3)这匹马跑得很快,真是一匹好马!()(4)这件事好办,你不用发愁。()(5)今天的天气好冷啊!()(6)六年来,我们和老师的关系一直很好。()17.根据要求修改下面的句子(第 1 小题 2 分,第 2 小题 4 分,共 6 分)(1)缩句:渔夫的妻子桑娜毫不犹豫地收养了邻居西蒙的孩子。(2)巴西队击败了比利时队和英
17、格兰队。改为“被”字句:改为“把”字句:18.请把诗句与相应的季节用线段连接起来。(本题共 4 分)春接天莲叶无穷碧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秋草色遥看近却无冬千里黄云白日曛 三、文言文阅读(第 19 小题 3 分,第 20 小题 4 分,第 21、22、23 小题各 2 分,共 13 分)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
18、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选自左传)19.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1)宋人既成列()(2)宋师败绩()(3)公伤股()20.翻译下面句子。(1)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2)若爱重伤,则如勿伤!21.宋襄公在战争中错过了哪几次有利的战机?归纳宋襄公说的两条作战原则,指出哪一条是主要的。22.找出子鱼批驳上述两条原则的话。23.本文中的宋襄公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有什么不同?五、
19、现代文阅读题。(共 20 分)(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2428 题(第 24、25、26 题各 2 分,第 27、28 题各 4 分,共 14 分)在爱的站台上送别(邓康延)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负载得最重时,也许就是亲友离别的一刻了。时间和空间在那一瞬、那一站里显示出跳跃前的热烈和沉郁。我常想,倘若那站台、机坪、码头有知有觉,能承负起那么多的离绪别恨、远思长情吗?母与子、夫与妻、姐与妹、朋友同事、知己同学、恋人情侣,目光拥抱着。当秋雨缠绵时,当暮雪飘洒时,当晨风微拂时,当星云游移时,汽笛响了。许多人一别再难相逢,这里便成为一个灰蒙蒙的背景,衬托起斑驳记忆;许多人又会久别重逢,于是这里便凝聚起
20、双倍的柔情。每当我看到那些含泪又微笑,挥手再跟跑的人们,总觉得心头有什么被搅起。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我不能忘记这些场景:送新兵的站台上,一位母亲微笑着压住泪水。还未佩徽章的儿子以不熟练的动作向她行第一个军礼,列车和岁月就此行驶在进行曲中。一位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远行,两人为互让一张 10 元钱争来扯去。我知道了爱有多种形式,钱能表达,却不能丈量。一方去支边的一对恋人绞着手话别,他们不能相吻,便用目光拥抱。两位好似兄弟的青年难舍难分,我问送行的青年,“是老朋友吧?”“不,才相识几天。”他望着列车消失的前方又补充了一句:“患难之交。”我突然想起两句诗“天涯
21、何处无芳草”,“相逢何必曾相识”,人世有这两番境界,也算得上高远旷达了。而最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在四川一个烟雨迷蒙的矿区小站上,一群矿区初中的孩子为几个实习归去的师专学生送行。一个女孩率先哭了,顿时,站台被一片离情濡湿。竟有几个男孩子爬上火车,要再送一站。素来原则与心肠都挺硬的列车员默然允诺。在车上,我问几个未来的老师,他们一时难于成句,索性打开一大叠赠送的本子。有一本只题有一句:老师,您不会走出我的心。以后,铁轨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意象:血管。再怎样延伸,也是循环,终归走向亲友心里、社会心里、祖国心里。站台,是一个细腻多情的少女,又是一个粗犷豪放的汉子,它身上淌着南方河的气息,它肩上托着北方山的
22、情志,它怀着对往日的追忆,它举着对明天的期冀。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已走出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已走出了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孤寂。于是,便有我们这一辈人揣着激情,去西走日喀则,东奔大亚湾,北穿漠河,南跨老山。流动奔涌的,才是生活。我向往着远方,还因为在驶向远方的路上有许多站,站上有许多故事,故事里有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朋友们以他们各自的送行方式表述着爱意。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爱却永久地站着,与坚固的站台一起挥手相送。24.“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你对这句
23、话有自己的理解吗?你还能举出“缺憾成美”的一个例子吗?25.文中把站台比成细腻多情的少女、粗犷豪放的汉子,读了这篇文章,你还能把站台比喻成什么?请写出你的创意。26.古人笔下的送别诗很多,除了文中出现的之外,你还读过哪些?请再写出两句。27.作者将笔墨集中于站台,有哪些原因?阅读全文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作答。28.文中描绘了一些不能忘记的送别场景,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样的场景吧,请回忆并描绘出其中的一个细节(不少于 30 字)。(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2931 题(每小题 2 分,共 6 分)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中条山横亘于山西
24、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
25、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
26、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29.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
27、山南北两面。30.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3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六、作文(本题共
28、30 分)皇帝要建宫殿,召集百将 ,木匠和石匠暗中竞争,木匠责备小徒弟,小徒弟心中不平,将木匠的尺子弄短了一截,而尺子等工具都是进贡的木材,这样木柱就短了一块,木匠和徒弟都面临杀头的局面。在焦急中,石匠想了办法,在石柱上加了一块东西,石柱凸起一块,将局面挽救。木匠和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并且石匠的这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沿袭下来。以“双赢的智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B 【解析】A 可恶(w);C 上溯(s)、畸形(j);D 省亲(xng)。2.D 【解析】 A 读书札记;B 拮据;C 通牒。3.D 【解析】“不易燃烧”是石棉的特性,排除
29、 A、C 项。自尊心应该用“伤害”来形容,排除 B 项,答案为 D。4.B 【解析】略。5.A 【解析】略。6.A 【解析】略。7.D 【解析】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即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8.B 【解析】略。9.B 【解析】散曲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不包括杂剧。10.C 【解析】转折复句中,前面的分句说出一个意思,后面的分句则说出与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由句中“渺小”和“高尚”这一对意思相对的词可以看出此句为转折复句。二、知识积累与运用。11.(1)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
30、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2)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12.(1)不积跬步(2)学然后知不足(3)停车坐爱枫林晚(4)我以我血荐轩辕13.(1)泰山华山嵩山(2)经史子集(3)旦净丑14.看拼音写词语致使沉寂阻挠忧虑猝不及防15.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词语意思,用直线连上右边相应的表示语1.万古长(青)表示绿的时间2.千山一(碧)表示绿的范围3.(翠)色欲流表示绿的形态16.读句子,给画线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只填序号)1)2)3)4)5)6)17.根据要求修改下面的句子(1)缩句:桑娜收养了
31、孩子。(2)被动句:比利时队和英格兰队被巴西队击败了。 把字句:巴西队把比利时队和英格兰队击败了。18.请把诗句与相应的季节用线段连接起来春草色遥看近却无夏接天莲叶无穷碧秋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千里黄云白日曛三、文言文阅读19.(1)已经 (2)大败 (3)大腿20.(1) 我虽是亡国者(商朝)的后代,(也)不会击鼓进攻没有部好阵的敌人。(2) 如果爱惜(敌人)不让他再受伤,就不如当初不去杀伤(敌人)!21.战机:第一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第二次,既济而未成列。作战原则: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主要的)。22.批驳第一条的是“且今之者则如服焉”。批驳第二条的是“敌之人犹有惧焉”
32、和“三军以利用也鼓儳可也”。23.宋襄公认识问题肤浅,固执,愚蠢;鲁庄公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但能接受曹刿的建议。四、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2428 题24.亲人离别,人难团聚是一种遗憾;然而,因离别而产生的祝福是美好的,因离别而演绎出的真情是美妙的。示例:断臂维纳斯,弯弯的月亮像小船25.示例:站台是一个演绎情感的剧场,包容着缠绵与不舍,传达着牵挂与祝福。26.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7.站台流淌着温情(充满爱意);站台缩短了距离,使人充满激情;站台使人们对生活充满向往之情。28.略。(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2931 题29.A
33、【解析】A 项仅仅强调中条山的山势特点,不能作为它“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的证据。30.C 【解析】A 项与原文第二段“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的说法不一致。B 项与原文第三段“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及后文对中条山意义的说明不一致。D 项与原文最后“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的说法不一致,把可能说成了必然。C 项可以从原文第三、四段找到依据。31.B 【解析】略。五、作文32.略。2015年特岗教师小学语文押题模拟卷及解析六一、基础知识(第 15 题每题 3 分,第 6、9 小题各 4 分,第 7、
34、8 小题各 2 分,第 10小题 3 分,共 30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狭隘(i)哺育(b)言简意赅(gi)B.驰骋(chng)真谛(d)咄咄逼人(du)C.脸颊(ji)青睐(ni)诲人不倦(hu)D.酝酿(ning)冗长(rng)一蹴而就(c)2.结合语境,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符合语境或解释有误的一项()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B.长江上游顺江而下的大量“白色垃圾”严重污染水面,清理“白色垃圾”已迫在眉睫。(白色垃圾: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塑料及制品。)C.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
35、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D.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3.在下面句子横线上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各种急需的物资运往灾区。一方面人人都有实现温饱自足并谋求发展的,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必将导致一部分人在竞争中落后。什么是“艺术”?专家们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更何况普通老百姓了。A.源源不断权利尚且B.络绎不绝权利既然C.络绎不绝权力尚且D.源源不断权力既然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让毫无
36、准备的居民措手不及,到目前已导致 6 万多人丧生。B.校园里的花开得很旺,姹紫嫣红,满园芬芳。C.我们的语文老师学识渊博,巧言令色,同学们都喜欢听他的课。D.今天的张家界引人注目,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这里的奇山异水。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抱负威慑流芳百世源远流长B.寒暄署名曲意逢迎各行其事C.偏袒蒙昧重蹈覆辙积腋成裘D.学藉暴躁浮想联翩山清水秀6.按要求默写。_,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人家在何许,_。(梅尧臣鲁山山行)苏轼在浣溪沙中不自伤白发、不悲叹衰老的诗句是,_,_。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动地传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
37、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也写过与此意境类似的句子:_,_。7.春江花月夜中开篇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人评论句中“生”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8.某学校新建了一栋实验楼,向全校师生征集楼名,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命名为“躬行楼”,他的创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请你就“躬行楼”这一命名好在哪里?写出两点理由。9.某学校五(1)班为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举办了一次“趣味学语文”专题活动。这次活动包含了演讲、猜谜语、讲故事、成语接龙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成语接龙。请你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成语,要求开头一字与前一成语最末一字相同,最后一字与后一成语开头一字相同。兴师动众_
38、城下之盟_活动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有一句口误,请修改(只改一处),并说明理由。“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乃至汶川等地遭受巨大损失。”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演讲稿中的一句话,请将它改为通俗的表达(尽量口语化)。“2008 年 8 月 8 日,第 29 届奥运会将在北京隆重开幕。”10.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灯泡:短尺: (责任编二、阅读理解(本题共 70 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15 题。(第 11、13 小题各 2 分,第 12 小题 4 分,第14、15 小题各 4 分,共 16
39、 分)一样的渺小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样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其实,画家已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一天,画家偶然得知 100 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
40、,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前去拜访。为表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着弟子们步行前往。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下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到了山腰,画家远远看见山头上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是,附近并无庙宇。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画家问道“老人
41、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像那么一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11.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12.结合上下文,解读划线的两句话。13.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15.请
42、你就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写景作用,写一句批注。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批注:(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620 题。(第 16、19 小题各 2 分,第 17、18、20 小题各4 分,共 16 分)长河落日扁(节选)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
43、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在海面上或沙漠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的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的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
44、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空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州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象!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道理呢!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16.第段“捣鬼”一词在文
45、中的含义是:_17.改正第段划横线句子中的两个错别字。遇到绿州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答:_改为_改为_18.作者在第段写的“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的作用是:_19.第、段分别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光线在空气中的变化曲折:第段是从变化的角度,而第段则是从变化的角度。20.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说明文,请你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个能说明光线折射现象的事例,并说说对你的启示。(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125 题。(第 21、22、24 小题各 2 分,第 23、25 小题各4 分,共 14 分)文章为思想而写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
46、有更深一层,(A)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之美,写景,状物,述事,传递信息、知识等,力求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B)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照
47、最高指示办”,报上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 年 5 月,光明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了艺术之美外,大都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C)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的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描写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意境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哲理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的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达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