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化应用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河东区教体局结合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努力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化应用,以“网络学 习空间人人通” 和“河东在线学堂”建设为重点,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先后召开了5次市级现场会,在全省信息技术应用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参加了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展演活动,教育部雷朝兹司长一行深入我区调研教育信息化工作,区工业园实验学校被确定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临沂第二十四中学被确定为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 ,河东区教体局和临沂郑旺中学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一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中国教育 报、山东 教育报分别头
2、版头条报道了我区的做法。一、夯实基础,科学发展(一)加大投入,保障经费。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全面推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应用。及时落实“三个 优先” ,即: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经费优先落实,数字化校园建设师资优先保障。在局财务预算账户中单独列出了“两 费” 资金科目,专款 专用。同时,在教育费附加及学校教育公用经费中,小学每生每年再提取40元,初中每生每年再提取50元,专项用于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二)强化管理,确保落实。加强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组织和协调,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制定了河东区教育体育局加快教育信息化暨教育云
3、空间建设应用工作实施方案、河东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细2则、关于加快全区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实施方案、河东区教育信息化督导检查方案和“一看二查三管四用” 检查方案,将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综合督导考评,充分调动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将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工作落到了实处。(三)合理规划,普及两通。累计投入9000余万元,组建了双千兆统一出口,内网千兆裸光纤直连,覆盖所有学校的教育城域网,实现了网络带宽校校通。配备4000余台教师用计算机,实现了全区专任教师人手一机;配备微机室120口6000余台学生用计算机,20所学校配备了集微格教室、录播教室功能一体的校园电视台,为在应用电子白板与
4、学科整合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应用视频资源建设、“智慧课堂” 、翻转课堂、“三个课堂”和网 络互动 教室等立体式应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全面普及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1300余口交互式多媒体教室,450口学科专用教室多媒体,通过资源评选、购置优质资源,应用国家公共服务平台资源等方式,建设各类资源达15T,实现 了全区优质资源班班通。二、调研探索,推陈出新近年来,河东区不断在电子备课、网络教研、资源建设、一对一学习、数字化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的调研探索,力图寻找更加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经过各学段20所学校的深入调研,我们清醒的看到,河东的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呈现出了成本高、效率低、功
5、能繁琐、教师被动应用的特点。以区工业园实验学校为例,学校先后建设了门户网站、班级网站、备课平台、教研平台、电子档案平台、维修平台、电子书包、数字化校园平台等10余种平台,老师们的工作量较大。有鉴3于此,结合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化应用特点,重点做好了两项应用工作。(一)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我们确定了以班级空间为中心,辐射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的网络空间建设模式,教师空间又辐射到教师的备课、集备、研修、博文、专业成长和学校办公等,学生空间又辐射到家长空间,提供在线交流、学习研讨、记录学习历程、成绩查询、互相鉴评等功能,建设了具有我区鲜明特色的“家校直通云平台” 。平台的应用强调以教学教研为核心,
6、突出交流互动和专业成长,着力为教师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平台。(二)努力建设河东在线学堂。一是将小学12套录播室进行了融合升级,8处完全小学建设了网络互动教学终端,信息中心建设了一套自动直播、点播、互动教学终端。实现城乡学校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远程网络互动教学,实现全区各学校间的网络教学研讨、互动教研等,实现区域间远程视频会议,实现课堂教学网络直播。二是推进“三个课堂” 建设,即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课堂,探索网上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使名校教育资源更多更广地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三是部署建设符合我区实际的“微课资源平台” 和“优质视频资源平台”,整合形成“ 河东
7、在线 学堂”,融入网上教研、网上评课等功能,并购置一部分优质课例,积极开展“一师一名课,一课一名师”等资源评选活动,制作出各类优质资源,供教师和学生观摩学习。 三、整合应用,互联互通(一)网络学习空间应用1.与课时备课相结合,完善教师工作室。教师的个人工作室主要是汇聚和展示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师个人常规研修学习和学术研究等功4能。同一学科的所有教师可以开展集体备课、在线研讨及资源共享等,加强了教师间的联系和紧密度,快速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2.与网络教研相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采用在线word编辑模式,引入了共案、个案的理念。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共案,然后每个教师在共案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教
8、学设计,打破了传统集体备课的模式,使参与范围得到扩展,真正发挥了集体的作用,提高了备课质量。3.与班级网站相结合,打造师生共建的家园。班级空间除具备学生自主管理、展示班级和学生风采、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功能外,通过教师空间能将部分教学和学习内容推送到班级空间,让家长、学生及老师共同学习、讨论,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家长及教师共同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学生、家长空间与教师网络空间的互联互通,班级空间也成了师生共建的家园。4.与师生评价相结合,展示学生成长历程。学生空间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成长历程,形成完备的可持续的数字化成长记录档案;每次学业测试结束后,学生、家长和教师空间都可通过折
9、线统计图、图形模块等形式,看到学生近阶段或几个学期的情况;综合鉴评模块可以记录在学生学习过程各个阶段的表现情况,系统地记录学生、家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自我评价。(二)河东在线学堂应用1.实现高清远程互动教学。课堂接入管理平台,呼叫各个教室中的终端进行远程实时交互式教学,或由管理平台对每个互动教室中的互动教学终端下发策略,主讲教室设置为演讲者,可观看到本地老师、本地学生、PC课件、远 端提问的老师或学生等画面的任意组合。52.学校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课堂(专递课堂)。利用智能化设备,优秀教学老师可在本地远程课堂同时和某个学校或多个学校的学生上课,解决了农村偏远学校师资紧缺的问题,真正实现资源均
10、衡发展。3.精品课程录制(名师、名校课堂)精品课堂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可将精品课堂中老师视频、学生视频、PC课件、音频同步录制到单个文件中。直播及回放时为多个视频窗口,可任意拉动主画面或全屏播放。4.实现远程视频教研,不断更新资源内容。通过互动教室的智能化设备,能够通过高清远程交互的方式达到异地教研,从而减少原有的教研外出,节省时间,提高教研效率和质量。建设成以学科课题为目录树的视频资源中心和实现以学科知识点为目录树的微视频资源建设,不断完善升级河东在线学堂资源。5.实现远程行政会议和学术交流。利用教育局建设的互动教室和各个
11、直属学校的校长、领导利用学校的互动教室完成多方之间的视频、音频交互,达到视频会议的目的。可实现与远程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实现双流应用,人物图像传输的同时,再向远端传送一路PC图像,可以实现将交流内容同时传送给各会场的效果,减少出差等产生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各方面的效率和质量。(三)“智慧教室”建设与应用临沂第二十四中学和区工业园学校分别采取与企业、家庭合作的形式,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将“1对1技术 增强学习” 的理念体现于课堂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思维建构6的过程,突出学生实际知识获得感,开展基于“ipad”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智慧教室内提供6组充电教学桌,提供集
12、学习、辅导、测试、评价、交流和知识沉淀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学习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网上讨论、提交作业,有效缩短了师生距离,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互动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探索了应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智能交互式学习模式,探索了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四、深化共享,全面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全区已开通班级空间773个,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均开通了班级网站,开通率达100%;专任教师空间1873个,开通率达83.28%,学生空间35627个,家长空间13253个,开通率达77.18%,部门空间509个,各类空间已达到43904个,平均每分钟有2-3个学科资源在上
13、传,有效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问题,对现行的以校园内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与理念产生革命性影响,对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意义重大。在本学期临沂市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晒课活动中,我区小学、初中、高中分别有193节、35节、49节视频优质课例参选,参评数量和质量均列全市第一,在全市前十名优秀晒课学校中,我区共有临沂第二十四中学、临沂第九实验小学和临沂第十实验小学入围,根据计划,2016年底,全区各学科各学段均建设有集各类教学资源为一体的优课中心,为教师提供观摩学习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平台。跨越时空,城乡同上一堂课。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听课的学生除了本校的学生外,
14、还有远在几十里外的同学们,通过远程互动教学平台7,面对面的听老师讲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教体局分会场,也可观看现场视频,点评老师表现。这种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就是我区全力推行的远程视频互动教学平台。实现了直播收视、录制点播等技术功能,实现了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的辐射。通过城区孩子同步上课,进行必要的互动,让孩子们在互动中互相启迪,取长补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有力促进了我区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区逐步构建了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化应用模式,为全区在线课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教与学的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有助于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开放、
15、自主,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建立了开创性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使师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互相交流、学习,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二)有助于师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尊重师生的个性,他们可以在空间内自由抒发,打破时空限制,与其他教师、同学进行共享和交流,提高了师生的动手探索能力,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形成了教师、学生、家长成长共同体,助力于每个人的长远全面发展。(三)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养成。班级空间注重了集体的作用,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了学生的心灵变化,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为学生成长建立的数字化档案,具有历史传承的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四)有助于推进学校
16、工作的融合。教师可以充分享受教育信息化给教学工作带来的便利,提高工作效率,与学生充分互动交流,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使教育信息化工作和学校工作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8(五)有助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教师和家长能够主动参与应用,势必会带动家庭、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同时,又为务工子女、留守儿童与家庭、学校交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做出积极贡献。五、全民创新,均衡发展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区将按照“试点先行,区域推进,改革创新,公平发展” 的原则,在全区范 围内整体推 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努力促进促进教与学的变革,推动全区教育现代化发展。(一)不断完
17、善“河东在线学堂”建设1.力争2016年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有集录播、点播、互动教学功能一体的校园电视台,所有完全小学建成一套网络听课教室。2.推进“三个 课堂” 建 设。不断推进“专递课堂”、“ 名师课堂”、“名校课堂” 三个课堂建设 ,使偏 远的农村小学与 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学校同上一堂课,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使名校的教育资源更多更广地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受益。3.不断充实“河东在 线学堂” ,积极开展 “一师一名课,一课一名师”等资源评选活动,制作出各类优质资源,推进基于网络的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推进优质数字资源的标准化建设配合教研室建立数字化优质资源的基本标准、多媒体课件制作标准、多媒体教案编写标准和资源上传标准。(三)试点应用智慧教室通过多种方式,力争3-5处学校建设10口智慧教室,实现智慧教学、多屏互动、教室设备智能9控制、物联网和无线覆盖,利用大数据构建的高效课堂。(四)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学校协同办公自动化和集校园卡、公交卡等功能一体的智慧校园E卡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