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报批稿).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999902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4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报批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报批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报批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报批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报批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1第一章 总则第一节 目的和意义水环境功能区划不同于水资源保护规划,也不同于国土整治中的水域功能划分,而是根据水域环境污染状况、水环境承受能力(环境容量)、环境保护目标而确定重点保护区域,通过对实现各种环境目标的排污削减量的优化分配,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其目的在于有效控制污染源排放,落实水环境保护政策,为实现水环境保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我省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意义十分重大,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在水上,落实在陆上,将环境管理目标落实到具体水域和污染源,为陆上的污染源管理、产业布局的优化提供了决策基础。它是水环境分级管理工作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石

2、,是科学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第二节 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当代和后代人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2及动植物正常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的原则应以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为优先保护对象。禁止向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排放污水,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旅游、游泳和其它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排放量,禁止设立

3、装卸垃圾、油类及其它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三、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当地表水作为地下饮用水源地的补给水,或地质结构造成明显渗漏时, 应考虑对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影响,防止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污染,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陆上污染源进行统筹考虑,保护地下水水质。四、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的原则划分水环境功能区时不得降低现状水质对应的使用功能。对于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尚好但尚未开发的地区,确因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降低水体现状功能时,应论证降低水质要求是否影响该区未来水环境质量提高要求,并做降低现状使用功能必要性说明。五、水域兼有多种功能时按高功能保护的原则当同一水域兼有多类功能时,依最高功能划分水环境功

4、能区。跨省界等水域还应按相应标准中的高标准值保护,在各省有不同的水质标准时,也依高标准值管理。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3六、对专业用水区及跨界管理水域统筹考虑的原则属于专业用水单一功能的水域,如渔业部门划定的渔业水域等均为专业用水区,分别执行专业用水标准,由相应管理部门依法管理。跨界管理水域应规定跨界控制断面的水质要求和允许排污总量指标。对可由生物富集、环境累积的有毒有害物质,应在源头严加控制。对跨界水域,以下游对水质的功能要求作为划分依据。七、与调整产业布局、陆上污染源管理紧密结合的原则为实现水环境功能区保护目标,应与陆上产业合理布局、工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相结合;将区域点源与面源

5、污染源控制方案、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方案与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使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与区域(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体现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在水上,目标落实在陆上。八、实用可行、便于管理的原则划分方案应实用可行,有利于强化目标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本行政区域内管理得力,相邻行政区监督有效。第三节 水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和标准一、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4国务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二

6、、主要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8978-1996)自然保护区类型及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1996)渔业水质标准 (GB 11607-89)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92)三、主要技术文件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汇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255 号)安徽省环保局关于开展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控200269 号)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汇总工作指南省级水环境功能区划汇总验收规范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技术导则淮河流域片水功能区划技术细则长江流域片水功能区划技术细则四、省、市相关发展规划安徽省及各市社会经济发展规

7、划、城镇发展规划、安徽省及各市环境保护“ 十五” 计划、淮河流域水 污染防治 “十五”计划、巢湖流域水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5污染防治“十五” 计划等。第四节 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范围和水平年本次水环境功能区划范围包括了我省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划分了 577 个水环境功能区,共计 270 条河流,106 个大小湖泊、水库。 规划河流总长度 10478.1 公里,规划湖泊水库总面积 4208.7 平方公里,涉及省界的水环境功能区共计 50 个。本次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的基准年为 2001 年(部分采用相邻年份资料),近期水平年为 2010 年,中期水平年为 2020 年,以近期水平年为区

8、划重点,并考虑与安徽省“十五 ”环保计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第五节 水质管理目标根据国家批准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安徽省有关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目标要求,分别确定其水质管理目标,最低要求为:淮河干流水质管理目标为类;淮河流域其他主要河流水质管理目标为类(涉及“ 南水北调”汇水范围的河流为类) ;长江干流水质管理目标为类;长江流域其他主要河流水质管理目标为类;巢湖湖区水质管理目标为类,向中营养化转化;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6新安江流域水质管理目标为类,出境水质目标基本达到类。第六节 各水环境功能区的定义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各 级环

9、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针对水域使用功能、经济发展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划定的水域分类管理功能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渔业用水区、工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等),以及混合区、过渡区等管理区,统称为水环境功能区。分为如下八类:1.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区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称为自然保护区。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城镇饮用水集中式取水构筑物所在地表水域及其地下水

10、补给水域、地下含水层的某一指定范围称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在饮用水源地取水口附近划定的、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 II 类标准的水域和陆域为一级保护区;在一级保护区外划定的、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III 类标准的水域和陆域为 二级保护区。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73.渔业用水区鱼、虾、蟹、 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养殖鱼、虾、蟹、贝类 、藻 类等水生动植物的水域,称为渔业用水区。其中,通常按水质要求不同划分为珍贵鱼类保护区和一般鱼类用水区,珍贵鱼类保护区主要包括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II 类标准,一般鱼类用水区包括鱼虾类越冬场、

11、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 III 类标准。4.工业用水区各工矿企业生产用水的集中取水点所在水域的指定范围称为工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的水质应满足地表水的生态保护要求、下游水环境功能区高功能用水的水质要求,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 IV 类标准。5.农业用水区灌溉农田、森林、草地的农用集中提水站所在水域的指定范围称为农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的水质以满足地表水的生态保护要求、下游水环境功能区高功能用水的水质要求为依据,严于农业灌溉用水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 V 类标 准。6.景观娱乐用水区具有保护水生生态的基本条件、供人们观赏娱乐、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水域称为景观娱乐用水区,景观娱乐

12、用水区水质最低要求达到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8地表水环境质量 V 类标 准。7.混合区混合区是不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特殊水域(排放口所在水域),是污水与清水逐步混合、逐步稀释、逐步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要求的水域,是位于排放口与水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劣 V 类水质水域。8.过渡区指水质功能相差较大(两个或两个以上水质类别)的水环境功能区之间划定的、使相邻水域管理目标顺畅衔接的过渡水质类别区域。过渡区执行相邻水环境功能区对应高低水质类别之间的中间类别水质标准,体现水域水质的递变特征。下游用水要求高于上游水质状况、有双向水流且水质要求不同的相邻功能区之间可划定过渡区。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13、 9第二章 区域概况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一、自然环境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与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六省接壤,国土面积约 13.94 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 49.6%,山地占15.3%,丘陵占 14.0%,台地占 13.0%,水面占 8.1%。全省耕地面积为 424.3 万公顷。二、地形地貌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天然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的格局。皖北平原坦荡,江淮之间丘陵起伏,黄山、九华山逶迤于皖南,大别山雄峙于皖西,形成本省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面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海拔 2040 米,为全

14、省重要的粮油棉基地。江淮丘陵:地面主要由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组成,山岭呈东北西南走向。东部为江淮水系的分水岭,海拔70300 米,西北部略低,河谷平原宽阔。 大别山区:位于本省与鄂、豫两省交界处,为大别山主体部分,地势险要,有海拔 1700 米以上的山峰多座。沿江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包括巢湖流域的湖积平原和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 1020 米左右,河网密集,土地肥沃。皖南山区:位于本省长江以南,大部分海拔 200400 米。黄山屹立其中部,最高峰海拔 1873 米,为本省最高点。三、气象水文安徽省气候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虽属内陆省份,但距海较近,受季风气候影响非常明

15、显。二是由于地处中纬度,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全省大致以淮河为界,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10气温 1417。年平均日照时数 18002500 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00250 天。降水量较丰富,年平均降水量 8001800 毫米,降水地区间分布不均,有明显的南多北少、淮北北部年平均降水量 800 毫米;沿淮地区 900 毫米;江淮分水岭 9001000 毫米;大别山区 12001400 毫米;沿江地区 1000-1400 毫米;江南地区 12001400 毫米;黄山地区 16002200 毫米。由

16、于受季风和地形影响,地区间降水量差异明显,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大于平原和丘陵区。影响全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旱涝灾害,其次是寒潮、连阴雨和干热风等。四、土壤植被安徽省的土壤发育受气候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由北向南地带性土壤分别为棕壤、黄棕壤、黄壤和黄红壤。台地还大量分布着一些非地带性土壤,如砂姜黑土、潮土、石灰土、水稻土等,多数土壤由于结构和开垦方面的原因比较贫瘠。全省林业用地约 4.18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30%,草地 1.66 万平方公里,占 1.2%。地 带性植被,淮河以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淮河以南是北亚热带阔叶林与常绿阔叶纯林存在,但规模不大。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天然

17、植被破坏较严重,只有在皖西和皖南山区有较多保存,其他地区以人工营造的针叶林为主。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木本植物 1300 余种,草本植物 2100 余种,其中有不少珍稀和特有树种。包括珍稀动物在内的动物种类有 500 余种,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全省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54 种,以扬子鳄、白 鳍豚最为珍贵。全省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达485205 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3.49%。五、矿产旅游资源安徽省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不仅有多种金属矿产,也有众多的非金属矿产和地壳能源资源。是全国矿种较全,储量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已发现有近百种有用矿种,已探明储量的有 60 多种。其中煤、安徽

18、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11铁、铜、硫、明 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安徽省旅游资源遍及全省,南方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主,景区相连成片,北方以历史文物古迹为多,点小而分散。全省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景点 260 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五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处:寿县、亳州、歙县。最负盛名的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山 ”,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徽州西递、宏村古村落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巢湖八百里水面,山水相连,陈村水库(太平湖)卧于皖南群山之中,环境清幽,宛如翡翠,皖西大别山中散布着一串碧波荡漾、蔚为壮观的人工湖泊,即著名的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梅山和龙河口水

19、库(万佛湖)。六、河流湖泊与水土流失情况安徽省境内河流众多,分属淮河、长江、钱塘江(新安江)流域。三大流域共有一级支流 63 条,二级支流 143 条。沿淮沿江分布有湖面面积大于 20 平方公里的湖泊 30 多处,其中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省境内淮河流域面积 6.69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8.0%;长江流域面 积 6.60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47.3%;新安江流域面积为 0.65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4.7%。安徽省水土流失面积达 2.63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9%,年土壤侵 蚀量达到 7250 万吨,其中皖南和大别山区水土流失面积 1.78

20、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 68%。严重水土流失也是造成部分水域水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七、社会经济和发展2001 年末,安徽省人口数量为 632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 5068万人。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454 人。全省从业人员 3463 万人,职工人数 445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6.61 。全省共设 17 个省辖市,45 个市辖区,56 个县,5 个县级市,1840个乡镇,城镇化水平为 23.6%。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12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1 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 3290.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一年增长 8.6%。第一产业增长 3.3%,第二产业增长 1

21、0.4%,第三产业 增长 10.1%。国内生 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24.1:42.7:33.2 调整为 22.9:43.0:34.1。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9518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一年提高 7.6%。2001 年,全省农业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仍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 2500.3 万吨,比上年增长 1.1%,油料总产 296.9 万吨,增长 4.1%,棉花产量 37 万吨,下降 29.8%。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当年全省造林面积 82 千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 740 千公顷。畜牧水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 324.1 万吨,增长 4%,水产品产量 159.

22、9 万吨,与上年持平。全省化肥施用量(折纯)280.7 万吨,增长 10.9% 。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 32294 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1.74 公顷。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1191.5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 9.9%,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 39%,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 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454.6 亿元,增长 8.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249.9 亿元,增长 5.5%,集体企业 64.5 亿元,增长 3.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71.79 亿元,增长 10.9%。其它类型企业 15.9 亿元,增长 20.2。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全

23、省水资源总量安徽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8001800 毫米,河川径流深 200800 毫米,均由北向南递增。全省水资源总量 675.40 亿 m3(不包括过境水) ,其中地表水 资 源量 616.23 亿 m3,地下水 资源量 167.03 亿m3,重复计算量 107.86 亿 m3。人均和亩均占有量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13的一半。二、2000 年全省水资源总量 据 2000 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公布,2000 年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为 554.62 亿 m3,地下水 资源总量为 188.74 亿 m3。扣除重复计算量和过境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 644.21 亿 m3,较多

24、年均值偏少4.6%。三、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新中国成立至今,先后建成了大批防洪、防涝、灌溉等水利工程,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到 1999 年底,全省已建成水库 4839 座,总库容 194.70 亿 m3,其中大型水库 114 座,总库容158.5 亿 m3;水闸 10567 座;万亩以上灌区 374 处;机电排灌总装机304.7 万千瓦;机电井 16.0 万眼;开发水力资源 51 万千瓦,其中小水电 42.3 万千瓦,已建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现状年供水能力 293亿 m3。四、供水量2000 年全省供水总量 176.69 亿 m3,比上年减少 17.37 亿 m3。其中地表水

25、157.81 亿 m3,占供水总量的 89.3%;地下水 18.52 亿 m3,占 10.5%;污水处理回用量 0.36 亿 m3,占 0.2%。在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 69.60 亿 m3,引水工程供水 16.31 亿 m3,提水工程供水 71.90 亿 m3。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浅 层 水为 12.85 亿 m3,深层水为5.67 亿 m3。五、用水量用水量主要为农业、工业用水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2000 年全省用水总量为 176.69 亿 m3,比上年减少 17.37 亿 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 114.85 亿 m3,占用水量的 65.0%;林牧渔用水量 6.46 亿m3,占

26、 总用水量的 3.7%;国有及规模以上工 业用水量 20.76 亿 m3,占总用水量的 11.8%;规 模以下工业用水量 17.88 亿 m3,占总用水量的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1410.1%;城镇 生活用水量 6.95 亿 m3,占总用水量的 3.9%;农村生活用水量 9.79 亿 m3,占总 用水量的 5.5%。与上年相比,2000 年全省农业用水量 114.85 亿 m3,较上年减少19.14 亿 m3;工业用水量 38.64 亿 m3,较 上年增加 1.11 亿 m3。农业用水主要发生在淮河流域,减少了 18.77 亿 m3。原因是本年度淮河流域降水量偏枯,干旱缺水。六、水资源利

27、用概况2000 年,全省水资源利用率为 27.4%,其中淮河流域为 29.4%,长江流域为 28.6%,钱 塘江流域为 8.3%。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26m3,亩均水资源占有量 1015m3。需水量预测按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及 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安徽省“九五” 及 2010 年水利发展以及安徽省水利发展“ 十五” 和 2010 年规划指标,全省人口 预计 2005 年将达到6510 万, 2010 年为 7130 万。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到 2005年和 2010 年,全省城镇化水平将分别达到 30%和 40%。到 2005 年和 2010 年全省国内生产总

28、产值预计分别达到 4800 亿元和 10000 亿元。到 2010 年全省灌溉面积增至 324.5 万 hm2,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达 75.2%,其中淮河以北达到 58.5%,淮河以南达到 91.0%。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由于水资源紧缺,考虑节水10%,经分析保证率 75%时, 2010 年需水 300.8 亿 m3,占总需水量的 67.0%。到 2010 年,全省工业生产用水量将有很大增长,考虑省内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季节性缺水等情况,必须提高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改进生产设备和工业流程,少发展耗水大的项目,争取用水定额接近先进的预测用水水平。据此,在保证率 75%时,2010

29、年需水 97.3 亿m3,占 总需水量的 21.7%。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152010 年全省各行业及生活需水量在不同的保证率时分别为:保证率在 75%时总需水量 448.9 亿 m3;保证 率在 95%时总需水量 513.7亿 m3。七、供需平衡分析通过供需平衡分析,保证率 75%年份, 2000 年至 2010 年增加供水量 66 亿 m3,缺水率从 7.9%降到 5%。到 2010 年,经采取必要措施,可望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达到规划目标。江淮之间及淮北地区,地表水利用程度较高,其缺水属资源性。因此,主要途径是提高调控淮河水量能力和实施引江济淮,南水北调,否则到 2010 年缺水

30、将进一步加剧。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做好计划用水,实施计划用水,定额控制,累进加价。特殊枯水年,应由政府统一指挥,分清主次,保证重点用水户, 压缩有关部门需用水量。随着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废污水排放量迅猛增加,必须对污染源严加监测控制,严格实施达标排放。保护好江河湖库水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开源与节流并重,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的。第三节 水环境质量现状根据 2001 年全省环境监测站对我省淮河、巢湖、长江和新安江水系的 45 条干、支流 145 个监测断面进行的例行监测资料,依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31、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下:1淮河流域2001 年,淮河干流以类水质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与2000 年相比,淮河干流水质呈下降趋势,劣类的断面增加了 30 个百分点。支流水质以类和劣类为主,满足到类水质的断面仅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16占 21.7%,淠河和 东淝河水质有所好转,分别由劣类上升为类;西淝河水质,由类下降为劣类;其余 16 条支流水质类别无变化。2巢湖流域巢湖湖区水体呈重度富营养化,西半湖区污染程度重于东半湖区。按综合污染指数评价,2001 年巢湖湖区营养状态指数为 77.51,较 2000 年下降 7.29,巢湖富营养程度有所好转,但总氮、总磷污染仍较严重。巢湖主要出入

32、湖河道中,杭埠河、白石山河、兆河、柘皋河水质良好,为或类水质,裕溪河为类水质,南淝河、店埠河、十五里河和派河为劣类水质,主要污染物是总磷和氨氮。3长江流域长江干流水质优良,全部满足类水质要求;主要支流中,青弋江和水阳江为类水质;采石河为类水质;来河、六汾河、雨山河、清流河等 7 条支流水质劣于类,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和氨氮。4新安江流域新安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率水、横江、渐江和练江水质优良,各监测断面水质全部满足类水质要求。支流渐江、练江水质比上年有所好转,由类上升为类。5主要水库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响洪甸水库、梅山水库、万佛湖、董铺水库、太平湖水质优良,水质为类;城西水库水质比 200

33、0 年明显改善,由劣类上升为类。6地下水2001 年,部分城市地下水开采量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地下水开采量较大的城市有淮北市、阜阳市、宿州市、天长市,年开采量超过 1000 万立方米,其中阜阳市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漏斗向外缘扩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17张 0.7-0.8 公里,水位下降 0.64-1.60 米。7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1 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 13.58 亿吨,较上年减少 0.75 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 6.32 亿吨,占总量的 46.54%,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污水排放量 7.26 亿吨,占总量的 53.46%,较上年减少 0.76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工

34、业废水排放量 0.94 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 排放总量 41.75 万吨,比上年减少 2.51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 COD 排放量 13.32 万吨,占总量的 31.90%,生活污水中 COD排放量 28.43 万吨,占总量的 68.10%;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 5.09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排放 2.12 万吨,占总量的 41.65%,生活废水中排放 2.97 万吨,占总量的 58.35%。第四节 主要水环境问题1淮河流域安徽省地处淮河中下游,20 条主要支流中有半数以上是由河南和江苏入境,上游来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省的水质,关系到沿岸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的发展。从历年的监测资

35、料来看,各主要支流在进入安徽之前就已经遭到严重污染,导致我省水污染事故年年发生,上游下泄的污水团滞留我省,造成的污染已成为我省淮河流域污染的最显著的特点,沿岸群众深受其苦,反应十分强烈。2巢湖巢湖同淮河一样,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 ”之一,污染严重,夏季藻类时常爆发,尤其是西半湖,水体发臭,直接影响合肥市的城市供水水质。合肥市四、五水厂都曾多次因水污染造成源水无法处理而减少或停止从巢湖取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肥市的经济发展。3长江、新安江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18长江、新安江流域水质总体较好,稳定在类。有较大的环境容量,如何充分利用水环境承受能力,发展沿江地区经济,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

36、讨的水环境问题。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19第三章 水环境功能区划情况第一节 区划概况区划范围内的安徽省主要水体的水系按照新安江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三大流域由南向北,先支流后干流,先南岸后北岸的顺序进行排列,其流域水系水体及汇入关系等见表 3-1 所示:表 3-1 安徽省主要水体水系表流 域 水 系 水 体 支流汇入江、河 控制县、市马金溪 马金溪 新安江 休宁县新安江 横江(漳水) 新安江 休宁县、黟县、屯溪区新安江 率水 新安江 休宁县、屯溪区新安江 杨之河 新安江 绩溪县、歙县新安江 丰乐河 新安江 徽州区、歙县新安江 练江 新安江 歙县新安江新安江 新安江(大沅、昌溪河) 新安

37、江 休宁县、祁门县、歙县龙泉河 鄱阳湖 东至县鄱阳湖阊江 鄱阳湖 黄山市升金湖 升金湖 长江 池州市秋浦河 秋浦河 长江 池州市青通河 青通河 长江 池州市漳河 漳河 长江 芜湖市麻川河 青弋江 黄山市清溪河 太平湖 池州、黄山太平湖 青弋江 黄山市徽河 青弋江 宣城市青弋江青弋江 长江 黄山市、宣城市、芜湖市东津河 水阳江 宣城市桐纳河 水阳江 宣城市郎川河 水阳江(南漪湖) 宣城市姑溪河(水阳江、运粮河) 水阳江宣城市、当涂县、马鞍山市水阳江石臼湖 长江 当涂县白荡湖 白荡湖 长江 枞阳梁亭河(钓鱼台水库、郎河) 龙感湖 安庆市长 江泊湖龙感湖 大官湖(黄湖) 安庆市流 域 水 系 水 体

38、 支流汇入江、河 控制县、市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20大官湖(黄湖) 泊湖 宿松泊湖泊湖 长江 安庆市皖水(后河) 皖河 安庆市皖河潜水 皖河 安庆市皖河(长河、花亭湖) 皖河 安庆市皖河 长江 安庆市皖河武昌湖 长江 安庆市石塘湖 石塘湖 长江 安庆市破罡湖 破罡湖 长江 安庆市孔城河 菜子湖 巢湖、安庆菜子湖菜子湖 长江 安庆市长河 长河(柏年河) 长江 安庆市枫沙湖 枫沙湖 长江 枞阳黄陂湖 天河 庐江巢湖天河 巢湖 庐江县、无为县白石山河(杭埠河、龙河口水库) 巢湖安庆市、巢湖市、六安市、肥西县、庐江县丰乐河 巢湖 六安市、舒城县、肥西县南淝河(董铺水库) 巢湖 合肥市巢湖 裕溪

39、河 居巢区、合肥、肥东巢湖裕溪河 长江 居巢区、含山县、和县、无为县、芜湖襄河(黄栗树水库) 滁河 全椒县清流河(沙河) 滁河 滁州市来河(屯仓水库) 滁河 来安县长江滁河滁河(马厂河) 长江 滁州市、肥东县、全椒县洪河 洪河 淮河 阜阳市史河 史河(竹根河、梅山水库) 淮河 六安市界南新河 谷河 阜阳市谷河谷河 淮河 阜阳市茨河 茨淮新河 阜阳市芡河 茨淮新河 亳州市、蚌埠市茨淮新河茨淮新河 淮河 亳州、阜阳市泉河 颍河 阜阳市颍河颍河 淮河 阜阳市西淝河 西淝河 花家湖 淮南市焦岗湖 花家湖 淮南市花家湖花家湖 淮河 淮南市洮河 大沙河(小洪河) 亳州市大沙河(小洪河) 涡河 亳州市淮河涡

40、河惠济河 涡河 亳州市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21流 域 水 系 水 体 支流汇入江、河 控制县、市老武家河(杨大河、新武杨河) 涡河 亳州市涡河涡河 淮河 亳州市、阜阳市、蚌埠市北淝河 北淝河 淮河 亳州市、蚌埠市澥河 浍河 淮北市、宿州市浍河 浍河(包河) 淮河 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王引河(巴清河) 沱河 砀山、濉溪县新汴河 洪泽湖 萧县、淮北沱河(新沱河) 沱湖 宿州市、淮北市沱湖 沱河 蚌埠市新汴河沱河 淮河 蚌埠市天岗湖 天岗湖 淮河 五河濉河 奎河 新濉河 宿州市濉河 老濉河(岱河、濉河) 淮河 宿州市、淮北市淮河 墓河 濉河 宿州市淮河 老龙河 濉河 宿州市沣河 淮河 霍邱

41、沣河城西湖 淮河 霍邱汲河 淮河 霍邱汲河城东湖 淮河 霍邱漫水河 东淠河 霍山东淠河(佛子岭水库、磨子水库) 淠河 霍山、安庆、六安市西淠河(响洪甸水库) 淠河 六安市、金寨淠河淠河 淮河 六安市、寿县安丰塘 安丰塘 淮河 寿县庄墓河 瓦埠湖 长丰县瓦埠湖瓦埠湖 淮河 寿县、定远县、长丰县东肥河 东肥河 淮河 六安市高塘湖 高塘湖(东窑河) 淮河 长丰县、凤阳县、淮南、合肥市、定远濠河 濠河(凤阳山水库) 淮河 凤阳县花园湖 花园湖 淮河 明光市、凤阳县、五河县池河 女山湖 明光市、定远县女山湖女山湖 淮河 明光市淮河白塔河 白塔河(釜山水库) 高邮湖 天长、来安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范围为省

42、辖 17 个市的 270 条河流, 106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22个大小湖泊、水库,区划河流总长度为 10478.1 公里,湖泊、水库面积 4208.7 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流域 5193.4 公里,湖泊、水库 2807.3 平方公里;淮河流域 4825.8 公里, 湖泊 1401.4 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 458.90 公里。本次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共划分了 577 个水环境功能区(登记表中的主要水体水环境功能区共计 284 个),其中混合区 12 个,其余水质目标为、类的功能区分别为8、135、251、122、49 个,各类功能区河流长度和湖泊、水库面积见表 3-2。表 3-2 安徽

43、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水质目标类别统计表河(湖库) 功能区水质 目标类别 个 数 长度、面积(KmKm 2) 比例(%)类 6 113.5 1.1类 105 1394.3 13.4类 192 5367.9 51.5类 104 3063.9 29.4类 40 477.5 4.6河流合计 447 10417.2 100类 2 108 2.5类 30 1652.8 39.3类 59 2394.5 56.9类 18 42.8 1.0类 9 10.6 0.3湖泊、水库合计 118 4208.7 100第二节 三大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情况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23安徽省境内的长江流域地处长江中下游,干流左岸

44、上自鄂皖交界段 ,下至皖苏交界的驷马新河,左岸上始赣皖交界的牛矶,下至皖苏交界的慈湖河,长 416 公里,总的走向由西南流向东北,江面开阔,沙洲众多,水位一般变化不大,终年不冻。长江流域共划分了 341个功能区,其中混合区 5 个,其余水质目标为、类的功能区分别为 5、117、150、47、17 个。 淮河流域地处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下至皖苏交界的明光市小柳巷,全长 430 公里。淮河流域共划分了 208 个功能区,其中混合区 7 个,其余水质目标为、类的功能区分别为 1、12、82、74、32 个。新安江是钱塘江的正源,其主源率水发源于皖赣两省交界的休宁县六股尖,流向由西向东,横

45、江发源于黟县的白顶山。率水与横江汇合后始称新安江(汇合口以上面积 2519 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共划分了 28 个水环境功能区,其中水质目标为、类的水环境功能区分别为 2、6、19、1 个,三大流域的各类水环境功能区河流长度和湖泊、水库面积见表 3-3。表 3-3 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水质目标类别统计表流域 河(湖库) 功能区水质 目标类别 个数 长度、面积(KmKm 2) 比例(%)类 3 28.2 0.5类 93 1165.1 22.5类 113 3290.1 63.6类 38 551.5 10.6类 8 146 2.8河 流小 计 255 5180.9 100类 22437998110

46、8 3.8类 24 1409.3 50.3长 江 流 域湖 泊水 库类 37 1275.4 45.4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24类 9 4 0.1类 9 10.6 0.4小 计 81 2807.3 100.0 类 1 38.0 0.8类 6 195.5 4.1类 60 1705.6 35.7类 65 2510.7 52.5类 32 331.5 6.9河 流小 计 171 4781.3 100.0 类 - -类 6 243.5 17.4类 22 1119.1 79.9类 9 38.8 2.7类 - - -淮 河 流 域湖 泊水 库小 计 37 1401.4 100.0类 2 47.3 10.

47、3类 6 33.7 7.3类 19 372.2 81.2类 1 5.7 1.2类 - - -新安江流域河 流小 计 28 458.9 100.0 第三节 环保重点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概况合肥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属全国环保重点城市,共划分了 78个水环境功能区,依次为 23,30,25 个,三个市区划的河流总长度为1147.4 公里,湖泊(水库)面积为 270 平方公里,占全省河流区划总长度的 10.95%, 占湖泊(水 库)面积的 6.42%。有类水质目标水环境功能区 19 个,长度为 160.2 公里,湖泊(水库)面积为 114.1 平方公里;类水质目标水环境功能区 30 个,长度为 483.

48、20 公里,湖泊(水库)面积为 146.9 平方公里; 类水质目标水 环境功能区 16 个,长度为398.2 公里,湖泊(水 库)面积为 0.51 平方公里, 类水质目标水环境功能区3 个,长度为 105.8 公里,湖泊(水库)面积为 8.5 平方公里。流域 河(湖库) 功能区水质 目标类别 个数 长度、面积(KmKm 2) 比例(%)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25环保重点城市各类水环境功能区占全省河流、湖泊(水库)的比例情况见表 3-4: 表 3-4 环保重点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情况城 市区划长度/面积(Km/ Km 2)类 类 类 类合肥市 542.7 126.4 2 7 10 4芜湖市

49、430.8 25.1 10 17 3 -马鞍山市 173.9 118.5 7 6 3 9合计 1147.4 270 19 30 16 13占全省() 10.95 6.42 14.07 22.81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 26第四章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析第一节 跨省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安徽省境内跨省界水环境功能区共划分了 50 个,其中,自然保护区 2 个,饮用水源保护区 3 个,工业用水区 5 个,农业用水区 22个,渔业 用水区 12 个,景观娱乐用水区 3 个,过渡区 3 个。一、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跨省界水环境功能区 13 个,其中自然保护区 1 个,饮用水源保护区 2 个,工业用水区 2 个,农业用水区 2 个,渔业用水区4 个, 过渡区 2 个。1.龙泉河龙泉镇取水口上游 500 米至入江西境内,饮用水源保护区全长 1.2 公里,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