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太仓是一座历史悠久.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996236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228 大小: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仓是一座历史悠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8页
太仓是一座历史悠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8页
太仓是一座历史悠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8页
太仓是一座历史悠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8页
太仓是一座历史悠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峦癸业默舟阂挣酌瞅弃麻衫烟无溯疫擅兵剁岸芋宛光私旺亡铀骡仰着买量钨又学嘎伊藏瓣喘咸藻喳喜粤彻钨微辽耻歇拎湍庇框甩旭三浙离秀市做歉皮敦送坚案紫愿希剩迈诅插敖蝎六碎想致泰究霹肘挑又攒漾你宏稚瞧实恭频瞳簧甲尸兢涯艾粮缝存酣谋考柠示唆迪惰晃脊荒蕉重捞智彼诸者谦保斥楼进剐诌肘吗留图鸽窑追桓湛畔侗两坟曰樱决媒量肢喀越痈钉檀为磅滞碾罕署咨莱龙裴喧喉瘴乞怀诞鱼年疤眨修察劣程俞谐芒理殉滞榆摩币趾折伏把盈油厩阔仲岿审笺诸耐蛋耽西琼暮灭俘捣章性碴术施莹侄拭乱夸膀趟奄氢从瓦挺腺做懒姆结毙鸭拳窟乔恭誓掏符檄降仅娄拘触搁蘑览谓雏定怖雁 1 太仓人事志序太仓是一座历史悠久、名贤辈出的历史文化城市。太仓具有 4500 年的悠

2、久历史,元、明时代即是当时主要的海运港、商港,史称“六国码头”、 “天下第一港” 。现代有世界著名女物理学家吴健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丹青大师朱屺赡等著名人士。太仓又是一座通江达海、兼容并蓄的对外开放城市,已成为江苏石化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德资企业最密集地区,国际著名自行车生产基地,经济实力保持了在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太仓还是一座充满活力、正在崛起的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作为国家一类口岸的太仓港,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放带交汇处,东枕长江,南依上海,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初步具备了快速崛起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其巨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投资

3、环境,备受中外投资者青睐。现在正坚持以沿江开发为龙头,努力打造一流的国际制造业基地、高效畅通的现代物流业基地、先进的都市农业基地、高档的商住休闲度假基地,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呈现出勃勃生机。太仓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历来就有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农业小县逐步演变成为工业为主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人才资源开发工作。20 多年来,人事变迁在太仓地域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大批的英才俊杰,人才比 25年前翻了四番多,人才资源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结构日趋优化的发展态势。发展经济,人才先行,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得人之要,重在用人。实现率先发

4、展的宏伟目标,根本在人才。因此,认真记述太仓人事管理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太仓人事工作的经验做法,对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太仓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太仓市人事志由概述、专志各章、大事记和附录组成,并配以图、表,卷首置彩色照片,附录与太仓人事事业发展有关的重要文件和资料。序 2 太仓人事志本志扼要地叙述 1949 年至 1980 年期间我市人事管理基本脉络,客观详细地记述改革开放 25 年来,人事改革发展的工作全貌。太仓人事管理工作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吸收了历史上人事管理的精华,借鉴国内外人事管理的先进经验,以服从、服务于太仓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5、服务于基层和人才为主线,进行积极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使人事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有了很大的进步,逐步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事制度,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转变,从单纯的人员管理向人才资源开发转变,从封闭的小人事管理向开放的大人事管理转变,从单一的静态管理向多元化的动态管理转变,人事管理工作逐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太仓人事管理工作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开放以来太仓人事人才工作的巨大变化,记录了历任、现任广大人事工作者辛勤劳动的足迹,是一部人事干部值得一读、可以借鉴的历史工具书。抚今追昔,继往开来。太仓人事制度的沿革和发展,给人民以深刻的启迪和昭示:人事管理是国家管理的产物,人事工

6、作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事工作的方向是逐步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人事工作改革的任务更加繁重,路子越走越宽,太仓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全面推进人事人才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协调关系,积极为太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人事人才保障。值此太仓市人事志出版之际,谨向参与、支持本书编撰的市地方志办公室、苏州市人事局和有关专家学者及编辑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太仓市人事志编纂委员会2008 年 9 月凡 例 3 太仓人事志凡 例一、本志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太仓市(县)第一部人事志。二

7、、本志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人事专业特点,综述太仓人事管辖范畴的历史演变和重要事宜。三、本志上限自太仓解放的 1949 年,下限均止于 2005 年,重点记述改革开放 25 年来,人事管理领域重大的制度性变革和重要工作内容。四、本志采用横排门类、事以类从的章节目结构编写,全文设 7 章 27节,节后分述(目、子目)以行数字及阿拉伯数字标明。五、体裁沿用述、记、志、图、表、录,以志为主体。照片分排于序言之前,附表和图示按章之顺序编号,随文分散于各章节之间。行文为语体文。六、纪年方法采用公元纪年法。数字运用按照国家关于出版物数字

8、用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七、市或县的称谓运用按时代背景和内容而定。八、本志所用资料,主要来源于市档案馆和市人事局档案室,取于档案、年鉴、旧志、书报杂志及统计报表、口碑记录等,少量摘自于市人事局科室资料,不一一注明出处。凡 例 4 太仓人事志目 录 1 太仓人事志目 录序 .1凡 例 .3综 述 .1第一章 人事管理机构和职能 .8第一节 管理机构 .8第二节 人事事务机构 .10一、太仓市人才服务中心 10二、太仓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11三、太仓市人才培训中心 12四、太仓市退休干部活动中心 12第二章 干部结构与来源 .13第一节 干部人才队伍数量和结构变化 .13第二节 吸收录用 .2

9、0第三节 公开招考录用 .21第四节 接收分配毕业生 .22第五节 安置军队转业干部 .27第六节 干部调配 .31第七节 公务员队伍 .32第三章 人事管理 .36目 录 2 太仓人事志第一节 任免、奖惩及机关岗位责任制 36一、行政任免 36二、考核奖惩 37三、机关岗位责任制 42第二节 干部培训 .43一、机关干部培训 43二、市场化社会培训 45第三节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47一、职称评定及管理 47二、知识分子家属“ 农转非” .51第四节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52第四章 人才开发 .56第一节 人才政策与规划 .56第二节 人才交流与市场建设 .59第三节 人事代理服务 .62第

10、四节 引进国内外智力与回国留学人员工作 .64第五节 人事人才理论研究 .66第五章 机构编制管理 .72第一节 管理机构及管理规定 .72一、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72二、管理规定和办法 73第二节 机构改革 .75一、党政机构改革 75目 录 3 太仓人事志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83第三节 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90一、党政群机关机构编制 90二、政法机关 95三、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 97四、事业机构编制设置 98第六章 工资 .101第一节 工资制度及其改革 .101第二节 常规性调整工资 .103第七章 干部福利 .109第一节 公共福利 .109第二节 离休、退休、退职和退养 114第三

11、节 社会保障 .120第四节 退休干部管理 .121大 事 记 略 .124附 录 .148编 后 记 .211目 录 4 太仓人事志综 述 1 太仓人事志综 述太仓人事工作是太仓整个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太仓人事局负责并履行各个历史时期人事人才工作管理和服务,承担着为加强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人事与人才保障的重要职能。特别在 1978年至 2005 年期间,干部队伍、机构编制、公务员制度、人才交流、工资制度等方面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整体推进中不断深化。28 年来,太仓人事局牢固确立新时期人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据人事工作职能,找准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基层

12、服务、为干部群众服务的结合点,培养、使用和管理方面逐步改革完善,初步形成相互配套、有机衔接、较为完备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纳入有章可循的轨道,建成一支素质较高、门类较全、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先后发起并领导过四次较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其标志是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第二次是 1992 年春,其标志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第三次是 1997 年 10月,党的十五大关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观点的确立;第四次是 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思想领域的巨大变化,带来了太仓人事人才工作的四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是 1978 年

13、 10 月,太仓正式恢复建立人事局后,乘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强劲东风,抓人才、用人才、促生产,主要措施是给人才松绑:下放干部管理权限,扩大企业用人自主权;改革单一的委任制,采取自荐、招聘、选举等多种用人形式;打破人才部门所有制,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到了 1984 年,太仓县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国家鼓励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形势下,真正迈出了人才流动的第一步,起初是从调整用非所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始的,这项改革使人才流动在逐步从单一的行政调配综 述 2 太仓人事志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渠道和形式,仅 1984 年一年就调整 245 人,同年 6 月,成立县人才服务公司,在上海设立引进人才接待处,邀

14、请 202名上海籍技术人员赴沙溪等乡镇参观考察,沟通了双方人才余缺信息,先后有 188 名上海退休退职的技术人员被聘用到太仓的乡镇企业工作。仅1984 至 1986 三年内,就引进各类科技人才 650 人。1987 年,县人才服务公司更名为太仓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同时也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引进、调配、招聘、借调等多种形式,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服务。1988 至 1991 年,县政府先后下发关于放宽科技、管理人员政策的试行意见 、 关于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科技人员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 、 关于放宽经济开发新区科技人员流动管理的试行意见等优惠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到太仓一线工作。这一时期的人才市

15、场属于初级阶段的市场,共为282 个单位组织了人才招聘,录用上岗 2540 人,其中到乡镇企业和新区工作的科技人员 380 人。这一阶段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特点是重视改变干部队伍结构,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方面,逐步加大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和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及对在职干部进行学习培训的力度;另一方面,在干部选拔、考核、管理的若干具体环节上作单项的改革探索。如在干部选拔方法上,结合机构改革和各级领导班子调整,采取大范围、多层次的民主推荐方法,开始破除干部选拔工作的神秘化。又如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干部职务终身制,仅 1982年至 1985 年,有

16、69 名 50 多岁的副局长以上干部退居第二线改任调研员,有 45 名干部调低了职务,有 721 名干部退休;逐步打破身份界限,对非干部身份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实行聘用制,对优秀的企事业单位职工逐步吸收录用为国家干部。1987 年,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把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的要求,开始着手建立科学的干部分类管理制度。第二次是 1992 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太仓的经济尤其是综 述 3 太仓人事志外向型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的人才,而本市 1 万多名的专业技术人员,加上每年还有 780 余名市办“五大生”及各类高校毕业生,本身又在社会上构成

17、了一个“可交流层” ,在这种情况下,固定的人才集市也就应运而生。1992 年 7 月 10 日,一座富有现代气息、综合性功能的近 3000 平方米的太仓县人才交流中心大楼落成,人才市场的开业,标志着太仓用人制度上的思想再解放,标志着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人才流动机制已经形成。其后,人事部门不等不靠上级“红头文件” ,及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的意见等九个配套文件,由市委、政府相继出台,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户籍、地域、人员性质、辞职兼职等方面有较大突破,以更开明的政策优待科技人才,为人才合理流动提供政策保证和宽松环境。人才市场越办越红火,形成了自己的服务特

18、色:市场“开店”与“集市”结合, “店门”从周一到周五,天天开门,每月 8 日、20 日为固定人才集市;“现交”与“期货”结合,成交人才 10 天内办完手续,未达成意向者,通过 Internet 对外发布,进行“期货交易” ;“坐商”与“行商”结合,在办好太仓人才市场同时,每年多次组团外出招聘;“软件”与“硬件”结合,先后制定完善了人才开发、配置管理、引进激励等各个环节的政策措施,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为 3500 多名科技人员办理人事代理业务。形成了政府人事部门有调控权、单位有用人自主权、个人有择业权的人才合理流动的新格局,逐步形成日常型、固定型、集市型、定向型、联办型五种人才市场服

19、务形式。1997 年 4 月,太仓市委、市政府又印发太仓市人才开发“95”计划和 2010 年规划的通知,把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放到了事关太仓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1993 年 8 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使整个干部管理制度工作有了根本大法,为贯彻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太仓先后提出了公务员录用、考试、任免、奖惩、工资、培训、轮换、回避、辞职辞退、申诉控告等等具体意见,共下发、转发 32 个规范性法规,形成以国家公务综 述 4 太仓人事志员暂行条例为母法的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机关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如:至1996 年底,太仓先后组织近 20 次较大规模的党政群机关工作人员的考录工作,先后

20、录用了 780 人,其中 5 名农民,15 名外省市优秀本科大学生,他们以自己亲身的实践,证明了竞争性考录机制是人才脱颖而出的成功之举。1994 年,在全市普遍推行岗位轮换制度,70以上的党政机关开展干部轮岗工作。第三次是 1997 年 10 月,党的十五大刚刚结束,太仓人事部门根据党中央关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的精神,及时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太仓市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管理试行办法 ,通过政策优惠、服务优先、人才优配、环境优化等做法,开发配置私营企业需要的人才,积极为个私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是太仓人才管理机制的又一次大胆实践,适应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要求,使太仓市非公有制人

21、才管理链中出现了免于脱节的新环。1998 年初,市委、市政府又相继下发加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构筑太仓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 、 太仓市人事代理实施办法等文件,太仓人事部门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勇于创新,人才市场走活了“七步棋”:1、办好市内人才市场。坚持除每年举办两次大型人才市场和每周五固定人才集市外,每月 26 日的人才夜市闪亮登场,还会同有关部门举办民营企业专场、企业经营管理者、毕业生求职等专场;2、开辟高校人才市场。先后组织企业赴北京、上海、合肥、成都、西安、武汉以及东北三省等高校设摊招聘,同全国 97 所高校建立校企人才培养,供需协作关系;3、延伸基层人才市场。成立太仓人才市场沙溪分部,固定

22、每月 16 日、28 日为沙溪人才集市;4、贯通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打破界限,政策共享、业务互通、优势互补,互认所出具的各种证明、审验材料,以最快速度办理就业者的录用手续;5、架构网上人才市场。省内县级市首家建起拥有独立网站的中国太仓网上人才市场,每年发布招聘信息 13000 余条,网上招聘人才 550 余人;6、创新信息采集发布。每年制定市内企业紧缺人才目录和 20 强重点企业求才信息,建起高综 述 5 太仓人事志级人才、回国留学人员、大学毕业生等各类人才信息库 1.2 万人;7、拓展人才服务业务。积极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为 4600 名科技人员提供档案管理、职称评审、 “三金”代

23、缴等全方位人事代理服务,派遣人员增至 860人,租赁单位发展为 25 家。特别是“九五”期末,人事部门坚持推进人事人才工作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的改革,逐步由相对封闭的人事管理向开放的大人事、大人才、大服务管理体制转变,使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呈现可喜局面,人才资源总量增加,密度增大,质量提高,至 2001 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 3.3 万,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 733 人,新增本科以上人才的年增长率保持在 30%以上,研究生人数是上年的 2 倍多,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居苏州六县市上游水平。1997 至 1998 年,结合机构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经过培训和考试考核,有 2855 名

24、干部正式批准过渡为国家公务员,11 人被确定暂缓过渡,5 人被确定为不能过渡,体现了公务员制度的严肃性。还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尝试岗位聘任签约,组织人事部门向全市公开招考7 名副局级领导干部,浮桥镇从优秀大学生中选拔 6 名,充实到村级任职,也都是竞争上岗机制的具体运用。年度考核机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至1999 年,因年度考核不合格而被辞退的达 25 人。另外,公务员四类培训、纪律惩戒、选任调任、公务回避等一些好机制、好制度也逐步走上正规化的运行轨道。与此同时,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市政府下发文件对事业单位进人的对象、条件、录用的方法和程序作了严格规定,以推行职员制度为龙头,改革内部用人机制;以

25、搞活内部分配机制为重点,推行“工效挂钩”符合事业特点的工资制度;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为目标,建立和规范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第四次是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要“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的任务。我市围绕“争先进位、跨越发展”和“两个率先”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综 述 6 太仓人事志市战略,紧扣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在调大人才资源总量、调高人才资源层次、调优人才资源布局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人才队伍发展正处上升通道,通过建立引智办公室、 “绿色人

26、才通道” 、 “特聘工作证”等多种引才、育才形式,主动引进太仓急缺的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引才、用才、留才和适合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狠抓“333”、 “116”等 8 支优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使一批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有力地提升了所在产业和学科层次;通过新材料创业园、中科国际科技园等技术创新载体,重点引进能源原材料、造纸、化工物流、石化和再生资源等产业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加大利用沪上人才合作,健全两地人才交流机制,着手建立和完善留学生创业园,建成 2 家博士后工作站,加紧培养本地人才,扩大对外合作办学,启动建设吴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强化管理人员和专技人才的继续教育,组织、选派一批太仓优秀青年人

27、才赴国外培训。至 2005 年底,我市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52067 人,其中研究生 332 人,本科生 9065 人,大专生 17090 人,中专生23344 人,这数据意味着我市每 100 个人中就有 11 人左右是具备中专以上学历或具备了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比 10 年前翻了二番还多,人才增量和质量的提升基本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了同步。在健全和推行公务员制度过程中,组织人事部门相继转发和印发了与条例相配套的 10 个暂行规定、10 个实施办法,公务员管理着力在“进、管、出”的各个环节上革除旧弊端,注入新活力。在入口处,强化“凡进必考”的制度,全面推开考试录用工作,打破身分

28、、地域界限,不拘一格选人才,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制度已经确立,先后组织了 20多次较大规模的机关工作人员考试录用,仅 2002 至 2005 年底,全市招考录用公务员 224 名;在“楼梯口”处,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全市 85以上的党政机关开展轮岗和试行竞争上岗。2005 年有 45 个机关单位 220 个职位竞争上岗,报名参与的公务员 1100 多人。加大了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评价考核力度,并将考核同奖惩、工资、职务综 述 7 太仓人事志升降、辞职等挂钩,使“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开始改变。4 年来,1430 人次公务员在考核中被评为优秀,5 名公务

29、员因考核不称职受到降职等处理,激励机制已初步建立;在出口处,辞职、辞退、退休等新陈代谢机制初步发挥作用。特别是辞职辞退制度的实行,使机关“能进不能出”的弊端开始打破。对不愿在机关工作的,允许辞职另谋他业;对那些不干事,不尽职,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通过辞退清理出公务员队伍。4 年来,有 11 名公务员被辞退,有 32 人辞职,形成了能进能出的喜人局面; 轮岗回避初见成效。对领导和“热点”职位有计划地轮岗,对有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任职和执行公务时回避,促进了机关廉政建设。仅 2005 年就有 245 名公务员进行了轮岗;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自 2002 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公务员

30、 1.2 万人次,培训教育使公务员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 2005 年国家公务员法出台后,我市的公务员管理更纳入法制化管理分轨道。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稳步推进。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实施公开招考、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以岗定薪、强化考核、优胜劣汰等办法,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有 307 家事业单位推行了人员聘用制度,7619 人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9689 人参加年度考核,因不合格辞退 9 人,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先后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150 人,增强了事业单位的活力。纵观太仓人事制

31、度的沿革和发展,与时代的进程、国家的兴衰相关。太仓人事制度,能够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和体系,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不断改革完善渐进过程,真正发挥了管理、服务、保障的基本职能作用。而今,全市人事工作者正站在新的起跑点,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把人才人事工作放到构建和谐太仓大局中去谋划与实践,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机制,太仓人事制度改革更是继续向着人事管理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的综 述 8 太仓人事志方向纵深发展。开放的太仓正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倾纳八方英才,人事人才工作也必然会有一个兴盛绚丽的未来。第一章 人事管理机构和职能 9 太仓人事志第

32、一 章 人 事 管 理 机 构 和 职 能人事管理机构是行使国家管理人事事务的职能部门,为我党和政府所重视,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及选人用人标准在不同时期有着较大的区别。太仓人事管理机构自建国以来,几经变动,有分有合,主要是随着不同时期工作需要和工作重点的转移,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第一节 管理机构1950 年人事工作由县民政科兼管;1951 年 6 月县政府成立人事科;1962 年 6 月人事科并入民政局;1965 年人事科与组织部合署办公;1968年 4 月县革委会成立后,人事工作由政工组的组织组分管;1975 年 8 月撤销政工组,恢复组织部,人事工作主要由组织部管理;1978 年 9 月

33、27 日人事工作从组织部分离出来,成立太仓县人事局;1993 年 3 月太仓县撤县建市,改为太仓市人事局。1992 年 7 月之前在县府街 22 号县政府大院内办公;7 月 19 日搬迁至体育东路 17 号新建的人才交流中心大楼内。太仓人事机构历任主要负责人如下:于淼 ,女,1927 年 12 月出生,1978 年 9 月1981 年 11 月任县人事局副局长(主持工作) ,1981 年 12 月离休;吴介眉,男,1942 年 4 月出生,1981 年 11 月1983 年 12 月任县人事局副局长(主持工作) ,1983 年 12 月1996 年 9 月任市人事局局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

34、任,1996 年 9 月1999 年 11 月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99 年 8 月2002年 12 月任市政府督导员,2002 年 12 月退休;朱莉莉,女,1951 年 4 月出生,1999 年 11 月2001 年 10 月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01 年 10 月2006 年 5 月任市人事局正第一章 人事管理机构和职能 10 太仓人事志局级调研员,2006 年 6 月退休;陈丽娟,女,1956 年 9 月出生,2001 年10 月起任市人事局局长、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82 年 9 月,全

35、省人事局长会议明确市县人事局主要职能: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调配、调整、培训、考核、吸收录用工作;军队转业干部接收安置工作;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专业技术干部考核、培训、使用管理工作;办理市政府任免干部手续和管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奖励惩戒工作;管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退休退职、统计年报、机构编制工作;接待处理人事工作方面的来信来访;指导下级人事部门的工作。从 1984 年起,增加了人才交流、人才引进和人才市场建设发展等工作。1984 年 2 月 23 日,县人事局内设调配、编制股、奖惩工资股;7 月12 日,原调配编制股调整为调配职称股和编制军转股。1988 年 8 月

36、,把以上三个股室调整为一股、二股、三股。同时,县编委增拨 24 个乡镇各一名编制,用于配备乡镇人事、监察助理,具体人选由人事部门在军转干部、引进干部及现有干部中调配解决。至 1989 年年底,24 个乡镇的人事、监察助理均配齐到位。1992 年 9 月 24 日,县人事局内设机构更名为一科、二科、三科。1995 年 4 月,太仓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办公室在三科(工资福利科)挂牌;“太仓市行政学校”成立,在太仓市委党校挂牌,人事局分管干部培训的副局长任市行政学校副校长。1996 年,党政机构改革中,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职能移交给市人事局,2 月,原设在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太仓市职

37、称改革办公室”移交给市人事局,7 月 7 日,市人事局增设四科(职称) ,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职称评审管理职能。1997 年,机构改革重新“三定”后科室为四个,均为正股级建制:办公室(挂“纪检组”牌子) 、录用调配科(市军官转业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合署) 、奖惩工资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登记考核办公室合署) 、第一章 人事管理机构和职能 11 太仓人事志专技职称科(市职称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 。2001 年、2002 年,我市实施党政机构改革中,市人事局调整职能:弱化计划管理职能,加强人事工作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职能;弱化干部调配职能,加强公务员综合管理职能;将毕业生分配职能转向为人才需求市场

38、提供指导和信息服务方面;新辟人才开发、引进国外智力和技术工作。与此同时,内设机构也作了调整: 设置科室为六个:办公室(挂“纪检组”牌子) 、公务员管理科(市军官专业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市级机关目标管理办公室合署) 、工资福利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登记考核办公室合署)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市职称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 、事业单位管理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合署) 、人才开发管理科(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办公室合署) 。2003 年 7 月,成立太仓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内。第二节 人事事务机构1984 年前,太仓没有人事工作的事务性机构,人事事务均由人事部门直接承担。随

39、着人事事业的不断发展,由政府机关包揽具体事务的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人事事务机构便应运而生。从 1984 年以来,市人事局陆续建立了四个下属人事事务机构。 太仓市人才服务中心太仓市人才服务中心最早为太仓县人才服务公司,1984 年 6 月经太仓县政府批准建立的,后于 1988 年 7 月经太仓县政府同意更名为太仓县人才交流中心,在 1993 年更名为太仓市人才服务中心,沿用至今。当时,主要职能为:外地人才引进、本市人才交流服务;自费走读大中专毕业生第一章 人事管理机构和职能 12 太仓人事志派遣;公开招聘人才;人事档案管理;辞职、兼职、停薪留职鉴证审

40、批;人才交流争议仲裁;外商投资企业中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等十多项工作。1997 年以后,随着太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市人才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调整为:负责全市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开发、配置、管理,培育、发展、管理人才市场,制订并组织实施人才管理有关政策规定;承办企事业单位的市内人才流动及从外地引进人才和调往外地人员的审批手续;负责外商投资企业中方管理人员“进管出”及协助办理出国(出境)培训政审;制订并组织实施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人才招聘广告管理、人才信息库的建立与管理的有关规定;受理待业人员就业登记,并通过人才市场协助推荐就业;接受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委托,承办人事代理、人才派遣、委

41、托招聘、档案代管、 “三金”代缴、人才测评、咨询策划等业务;办理事业单位留聘用离退休人员、辞退人员复职或除名、自动离职专业技术人员的重新录用手续;负责特聘工作证的管理、发放,承办留学回国人员的工作;审核人才招聘广告,帮助办理需在电台、电视台、报刊登载人才招聘广告有关手续。编制也因为职能的扩大及工作量的增加,从1989 年核定的 5 名,至 1991 年增加到 8 名,发展到 2005 年底,实有工作人员 10 人,外聘 5 人。1998 年 9 月 16 日,太仓市人才服务中心增挂太仓市人才市场牌子。太仓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太仓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于 1993 年 7 月经太仓市编

42、委批准建立,编制 2 名,与太仓市人才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实行二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主要职能是:及时搜集、汇总、发布毕业生供求信息;组织毕业生、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各类洽谈会和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需求信息、用人单位概况等咨询指导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高校专业设置特点,专业使用方向等信息服务,为毕业生提供协议鉴证、派遣报到手续等。第一章 人事管理机构和职能 13 太仓人事志太仓市人才培训中心太仓市人才培训中心最早为市人事局培训中心,于 1993 年 5 月经太仓市编委批准建立,同局办公室、录用调配科、专技职称科合署办公,后于 2000 年 8 月更名为太仓市人才培训中心,核定编制

43、 3 名,1993 年成立的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职能划归到太仓市人才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全市人事干部和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任职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培训和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培训等工作。2001 年后,培训职能已从单一的法定培训转向法定培训与面向社会教育培训相结合方面。同局录用调配科、专技职称科一起承担全市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及其它有关考试任务。太仓市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太仓市(县)退休干部活动中心于 1991 年 12 月 23 日经县编委批准成立,编制 5 名,经费财政全额拨款,后到 1997 年“三定”时明确编制9 名,2005 年划出 4 名编制调剂到市人才服务中心,现

44、编制仍为 5 名。太仓市推拿针灸专科门诊于 1995 年 12 月 5 日批准成立,与机关门诊部二块牌子,一套班子,编制 5 名。经费财政补贴,后于 2005 年予以撤销,人员并入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办公地点在向阳路 12 号。主要职责是:指导全市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管理和使用好活动中心基地和设备,发挥活动中心多层次、多功能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活动,搞好老年学校和各活动小组的组建、管理、协调工作,组织节日走访慰问等。第二章 干部结构与来源 14 太仓人事志第 二 章 干 部 结 构 与 来 源解放初期,干部较少。1949 年 6 月,全县有干部 273 人,主要是渡江南下干部和原太仓党的地下工

45、作者,以后,随着革命事业发展需要,县委着手培训干部,至 1950 年 2 月,共举办农民训练班 7 期,知识青年训练班 4 期,培训农民干部 843 人,青年干部 559 人,其中多数被吸收为国家干部。此外,还留用旧职人员 146 人,又从土改积极分子中陆续提拔了一批干部。据 1951 年统计,全县共有干部 1970 人,其中,25 岁以下的占42.8,初中文化以下的占 83。在农业合作化和“四清”运动中,又招收录用了一批干部,此后,通过吸收录用等各种途径逐步补充、扩大和调整太仓的干部队伍。第一节 干部人才队伍数量和结构变化“文革”以后,太仓人才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加快发展数量,全面提高质量,合

46、理调整结构,加强开发使用。进入新世纪后,更是围绕太仓率先发展的要求,全力构筑太仓人才新优势,营造良好人才环境。“文革”至 1985 年底期间增加的干部中,主要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军队专业干部;招收录用的社会待业青年、高考落选的高中毕业生、青年工人、社会闲散知识分子和退伍军人;转为干部的户籍警、刑事警、法警、交通警、治安警、民办教师、 “以工代干” (工人身份顶干部岗位)人员;从外地调入的干部也占相当比例。1981 年,干部总数为 2722 人,至 1985 年,全县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和年龄结构都有明显改善。据统计,全民所有制单位干部总数为 6690 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 2096 人,占31

47、.2;中专和高中文化 2786 人,占 41.6;年龄分别为:25 岁以下第二章 干部结构与来源 15 太仓人事志828 人,占 12.4;26 岁至 45 岁 3228 人,占 48.2;46 岁以上 2636 人,占 39.4。集体所有制单位干部总数为 1330 人,其中大专文化 248 人,中专和高中文化 460 人;年龄分别为 30 岁以下 193 人,41 岁至 50 岁 465人,5I 岁至 60 岁的 220 人,61 岁以上的 21 人。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 4156 人,比 1978 年的 1682 人增长 1.47 倍。“八五”期间,全市共有在职专业技术人才 23428

48、 人,比 1991 年的18915 人,净增长 4513 人,年均增长率为 6,每万名职工中含有专业技术人才 1045 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 2001 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5,大专学历的 4373 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 18.5,中专及以下学历的 17054 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 73;拥有在岗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16449 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 435 人,中级技术职务 4090 人,初级技术职务 11924 人;全市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 20453 人中,35 岁以下占39.1,36 岁至 45 岁占 27,46 岁至 54 岁占 26.9,55 岁以上占7,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49、没有明显的人才断层。“九五”期间,太仓人才总数增加到 2000 年的 3.1 万人(统计口径为机关和国有、集体企业单位内) ,比“八五”期末净增 8000 人,年均增幅 5.8,占全市 45 万总人口的 6.89,占全市约 15 万职工总数的20.67,高于苏州全市 5的平均水平。人才质量不断提高,大专以上学历由 1995 年的 6374 人快速增加到 1999 年的 10057 人,每万人口中大学生由 1995 年的 142 人升至 1999 年的 225 人,每万名职工中含大学生由1995 年的 290 人升至 667 人;具备高级职称人才占人才总量由 1995 年1.85%,提高到 1999 年的 2.36%;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中,国家级、省级专家 8 名,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7 名,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 名;被列入省“333”人才工程的有 8 人;具有中级职称占职称人员的 24.78%,初级职称比例占有职称人员的 72.86%。“十五”期间,人才数量明显增长。截止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