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章(绪论)组织学 histology 研究有机体细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着重研究细胞、基本组织及器官组织。细胞 cell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由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和其它些物质按一定方式组成。组织 tissue 由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以及细胞间质构成。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组织一般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基本类型。器官 organ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单位称器官。系统 system 一些功能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共同完成一连续性的特定生理作用。光学显微镜 light microscope 以可见光及紫外光
2、和红外光为照明光源的显微镜,可分为普通光学显微镜和特种光学显微镜。由光学系统和机械装置组成。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和照明装置。机械装置由镜座、镜臂、载物台、物镜转换器和调节装置等组成。光学显微镜的的分辨极限大约为 0.2m。荧光显微镜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以紫外光为光源,激发标本中的荧光物质产生荧光,测定被检物质。由光源、滤色系统和显微镜三部分构成相差显微镜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通过特殊的镜头,将细胞内各种结构对光产生不同的折射转换成为光密度差异(明暗差),使观察的细胞结构反差明显,形象清楚,并具有立体感。主要用于观察体内分离和体
3、外培养的活细胞的形态结构。暗视野显微镜 darkfield microscope 显微镜有一个暗视野聚光器,使光线不能直接进入物镜而呈暗视野,而让标本内的小颗粒产生的衍射光或折射光进入物镜,颗粒在暗视野中呈明亮的小点,如同在暗室中射入的一束光线内可见到微小的尘埃一样。暗视野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溶质中粒子的布朗运动、反差小的微小颗粒。偏光显微镜 polarizing microscope 在普通显微镜内增加了两片偏光镜,在光源和被检物之间装有偏振片,使进入显微镜的光线为偏振光,镜筒中装有检偏器。根据某些组织细胞由于其细微结构的不同,当光线通过标本时,光速和折射率会发生不同程度改变的特性设计。主要用
4、于检测细胞内一些具有双折射性的物质,如纺锤体、纤维丝、染色体等。倒置显微镜 invert microscope 与普通显微镜结构一样,只不过将物镜与聚光器和光源的位置颠倒过来,物镜在载物台之下,聚光器和光源在载物台之上,配有相差物镜,用于观察培养的活细胞。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 以激光为光源,由共聚焦成像扫描系统、电子光学系统和微机图像分析系统组成。光束经聚焦后落在样品不同深度的微小一点,并作移动扫描,通过电信号彩色显像,经过微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二维和三维分析处理,可使样品内任何一点的反射光形成的图像,都被准确地接收下
5、来并产生信号,传递到彩色显示器上,再连接微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处理。电子显微镜 electron microscope,EM 简称电镜。由电子束代替照明光源,用电子透镜代替光学透镜的显微镜,放大倍数超过普通光学显微镜数十万以至百万倍,分辨率高达 0.2nm。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穿透样品,经聚合放大后,显像于荧光屏上进行观察和摄影。电镜又可分为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两种。透射电镜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以电子束穿透标本,投射到荧光屏上,出现黑白反差的结构影像。电镜下深色的结构电子密度高,浅色的结构电子密度低。扫描电镜 scanning electron m
6、icroscope 用于观察细胞、组织、器官表面的立体结构。在荧光屏上扫描成像,呈现富有立体感的表面图像,能显示三维的超微结构。超微结构 ultrastructure 又称亚微结构。指电镜下所见的结构。嗜酸性 acidophil 组织和细胞中含有的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如伊红等有较强的亲合力,易被染成深浅不同的红色的特性。嗜碱性 basophil 组织和细胞中的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如苏木素等的亲合力强,易被染成蓝色的特性。嗜中性 neutrophilil 组织和细胞中的物质与酸性染料如伊红等,碱性染料如苏木素等没有明显亲合力的特性。组织化学 histochemistry 利用化学、物理、生物化学、免
7、疫学反应的原理,与组织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技术。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ctochemistry 应用特异性的抗原抗体结合的免疫学原理,检测组织或细胞内及细胞膜表面所含抗原和受体的分布。显微放射自显影术 microautoradiography 亦称同位素示踪术;用检测放射性物质在细胞内的吸收、分布、合成、转化、排泄等动态变化过程的技术。原位杂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 即核酸分子杂交组织化学术。根据两条单链核苷酸互补碱基序列专一配对的特点,应用已知碱基序列并带有标记物的核酸探针(即已标记的RNA 或 DNA 片段),与组织切片或细胞内待测核酸进行杂交,通过组织化学或
8、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和定位核酸在细胞内的分布。第 2 章(细胞学)细胞膜 cell membrane 又称质膜( plasma membrane)细胞最外层的一层极薄的膜。光镜下难以分辨。电镜下由内、外两层电子致密度高、中间一层电子致密度低三层结构组成。细胞膜由蛋白质、脂类和少量多糖组成,其分子结构公认是液态镶嵌模型。单位膜 unit membrane 电镜下细胞膜由内、外两层电子致密度高,中间一层电子致密度三层结构组成的膜,厚度为 2.53.5nm。液态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ld 细胞膜是由两层类脂分子和镶嵌在其中的球形蛋白质组成。双层类脂分子向着内外表面的一端为亲水极,向着
9、膜中央部分的一端为疏水极;球形蛋白质则镶嵌在脂类分子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其内,有的横跨整个脂类双分子层。基质 cytoplasmic matrix 又称细胞质 (cytosol) 细胞质中除去细胞器以外的均质半透明的胶状物质。内膜系统 endomembrane system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及核膜等都是细胞内膜形成的结构,在结构、功能和发生上关系密切。细胞器 organelle 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类器官,包括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中心粒、细胞骨架等。核糖体 ribosome 又称核蛋白体或核糖核蛋白
10、体,是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和蛋白质构成的一种椭圆形小体。附着核糖体 attached rilxxsome 附着于内质网和核膜外表面的核糖体。主要功能是合成分泌性蛋白,如酶原、蛋白激素、抗体等。游离核糖体 free ribosome,unattached ribosome 分布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主要功能是合成结构性蛋白,如膜蛋白、血红蛋白、肌动蛋白等,使细胞各种结构得以自我更新。线粒体 mitochondrion 细胞内呼吸和能量供应的重要细胞器。呈小杆状或颗粒状。电镜下由双层单位膜构成。外膜平整,内膜向内突出形成线粒体嵴。内质网 endoplasmic reticulum,ER 细
11、胞质内的一种膜性管道系统。由单位膜包围形成的扁束状、管状和泡状结构,彼此相互连通,形成连续的网状,有的甚至与外核膜相连,腔内有许多酶。粗面内质网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R 内质网外表面附着有核糖体,多呈扁平束状,主要合成分泌性蛋白、部分膜蛋白、溶酶体蛋白等。滑面内质网 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SER 内质网表面无核糖体附着,常见为分支小管或小泡,有时也呈束状或扁平板层状。主要功能是参与固醇类激素和脂类的合成、细胞的解毒作用和药物代谢、贮存和释放 Ca2+的功能。高尔基复合体 Golgi complex 呈盘状,凸面朝向细
12、胞基底部(形成面),凹面朝向细胞游离端(分泌面)。由扁平囊泡、小泡和大泡三部分组成。主要功能是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对 RER 合成后的蛋白质进行加工、浓缩、包装和运输。溶酶体 lysosome 由单位膜包围的圆球形小泡,内含 60 多种水解酶,功能是可以水解细胞内几乎所有的生物大分子物质,酸性磷酸酶是其标志酶。残余体 residual body 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已完成时,部分不能消化的底物残渣则存留在溶酶体内。过氧化物酶体 peroxisome 又称微体(microbody)由单层膜包围形成的圆形小泡,含有 40 多种酶,其标志酶是过氧化氢酶。中心体 centrosome 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
13、中心粒( centriole)组成,中心粒是中空的短圆筒状,常位于细胞核附近,与周围的致密基质一起构成中心体。功能是参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细胞骨架 cytoskeleton 真核细胞内由微管、微丝和中等纤维构成的蛋白质纤维网架结构;广义的细胞骨架还包括细胞核骨架和细胞膜骨架。微管 microtubule 中空管状结构,直径约 25m,长度变化较大,常延伸到长的细胞突起中(如纤毛、鞭毛、神经元的轴突等)。由 、 两种微管蛋白装配而成。微丝 microfllament 由肌动蛋白组成的直径约 7nm 的纤维。微丝除参与构成细胞骨架,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外,还与细胞的吞噬、分泌、微绒毛和
14、肌肉的收缩、胞质分裂等有关。中等纤维 intermediate filament 又称中间丝。直径为 810nm 的蛋白质纤维,在不同的细胞中其化学组成有明显的差别。功能是构成细胞骨架,与细胞器的定位有关。内含物 inclusion 指储存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的营养物或代谢产物,如糖原、脂类、色素颗粒和分泌颗粒等。细胞核 nucleus 遗传信息的贮存场所、细胞遗传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由核膜、染色质、核仁及包含核骨架成分的核基质组成。核被膜 nuclear envelope 位于细胞核的最外层结构,由两层单位膜组成。面向胞质的一层为外核膜,其表面附有大量核糖体,有些部位与粗面内质网相连。面
15、向核质的内核膜表面光滑。在内外核膜之间有宽 2040nm 的核周隙。核骨架 nuclear skeleton 细胞核内由非组蛋白纤维组成的网络结构。细胞周期 cell cycle 又称细胞增殖周期( cell reproductive cycle)。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过程。分为细胞分裂期和分裂间期。有丝分裂 mitosis 又称间接分裂。细胞质和细胞核部发生深刻变化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根据形态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无丝分裂 amitosis 又称直接分裂。是低等生物的主要增殖方式,细胞分裂方式较简单。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不形
16、成染色体,核膜和核仁不消失。减数分裂 meiosis,reduction division 仅发生在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有丝分裂连续进行两次,致使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少一半。分裂间期 interphase 包括 S 期、G1 期、G2 期,是细胞进行物质准备和积累阶段,为下一次细胞分裂做准备。分裂期 division stage M 期 细胞周期中的细胞进行分裂时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细胞分化 cell differentiation 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种相同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相对稳定差异的过程。细胞死亡 cell death 可分为坏死(necr
17、osis)和细胞凋亡(apoptosis )两种类型。细胞坏死是由于外界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是一种被动的病理性死亡。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引起的死亡,也称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种主动的生理性死亡。第 3 章(上皮组织)上皮组织 epithelial tissue 简称上皮(epithelium ),由大量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被覆于体表或内脏器官表面或衬在体腔或有腔器官的内壁。被覆上皮 covering epithelium 广泛分布于体表或衬于有腔器官的腔面。腺上皮 glandular epithelium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组织为主,构成
18、各种腺的主要成分。感觉上皮 sensory epithelium 分布于感觉器官的上皮,如味蕾、嗅上皮、内耳的毛细胞及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等。单层扁平上皮 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又称单层鳞状上皮(simple scaled epithelium)。由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形状不规则或略呈多面形,细胞核扁圆,位于细胞中央,主要分布于肺泡壁和肾小囊或组成内皮和间皮。内皮 endothelium 衬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 mesothelium 被覆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 simple cuboidal epithel
19、ium 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主要分布在甲状腺、唾液腺和胰腺的小输出管等部位。单层柱状上皮 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由一层棱柱形或锥体形细胞构成,细胞核为椭圆形,位于细胞的基底部。主要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和一些腺体的导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由一层形态不同,高矮不等的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形细胞组成,各种细胞的胞核排列参差不齐,由侧面观察似复层,但所有细胞的基部均位于基膜上,实为单层上皮。达到游离面的细胞常具纤毛。主要分布在鼻腔的呼吸部、喉、气管和支气
20、管以及附睾等处。复层扁平上皮 stratifid squamous epithelium 又称复层鳞状上皮( stratified scaled epithelium)。由多层细胞组成,表面数层细胞扁平,中间若干层细胞为多边形,基底层细胞多呈矮柱状,且能不断地分裂以补充浅表衰老或脱落的细胞。分布在易受机械性损伤或化学性损伤的部位,如口腔、食管、皮肤、阴道和阴茎头等处。复层柱状上皮 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 表面是一层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或矮柱状细胞,中间层细胞呈横行的梭形,基底层细胞为立方形或多边形。变移上皮 transitional epithelium 又
21、称移行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但细胞的层次和形状随所在器官的生理状态不同而变化。器官处于收缩状态时,细胞的层次较多;器官处于扩张状态时,细胞的层次较少,表层细胞也变成扁平形。主要分布在肾盏、肾孟、输尿管、膀胀和部分尿道。细胞衣 cell coat 又称糖萼(glycocalyx)。细胞膜的糖蛋白和糖脂向细胞表面伸出的糖链部分形成的一薄层绒毛状结构。微绒毛 microvillus 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共同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直径约 0.1m。纹状缘 striated border 光镜下观察到的小肠上皮细胞顶端微绒毛的纵纹状结构。刷状缘 brush border 光镜下观察到的肾近曲小管
22、上皮细胞顶端微绒毛的纵纹状结构。纤毛 cilium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够摆动的突起,较微绒毛粗且长,一般长510m。纤毛中央有两根微管,周围有 9 组二联微管,纤毛根部有一基体,可控制纤毛的活动。许多纤毛的协调摆动形成有节律性的定向运动,将粘附在细胞表面的分泌物及颗粒等排出体外。连接复合体 junctional complex 上皮细胞游离端之间,由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桥粒联合形成的细胞连接。紧密连接 tight junction 又称闭锁小带(zonula occludens)。位于上皮细胞侧面的顶端,相邻细胞的胞膜形成点状、斑状或带状融合,呈领带状环绕细胞顶部。中间连接 interme
23、diate iunction 又称粘合小带(zonuia adherens)。常位于紧密连接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桥粒 desmosome 又称粘合斑 (macula adherens)。为散在分布于中间连接深部的斑点状结构。该处两相邻细胞膜相互平行,二者之间有 2030nm 宽的间隙,内含纤维性物质。间隙中央有一致密结构(中央层)。桥粒两侧胞膜内侧各有一盘状结构(附着板),附近细胞质成束地发出许多直径约 10nm 的张力细丝,附着于附着板而后又折到细胞质内。还有许多细丝从附着板内部伸到细胞间隙,与中央层的细丝交错连接。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 又称缝管连接或融合膜。位于柱状上皮
24、深处相邻细胞之间呈颗粒状的连接结构,由蛋白质 6 个亚单位围成,中央有直径为 23nm 的小管,小管相互连通,成为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的管道。镶嵌连接 interdigitation 相邻细胞间胞膜凹凸不平,相互呈齿状嵌合形成。基膜 basement membrane 位于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非细胞性薄膜。由基板和网板构成。基板紧贴上皮的基底面,是一层致密的细颗粒状和细丝状物质,厚50100nm。网板紧邻结缔组织,由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半桥粒 hemidesmosome 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内侧,结构为桥粒的一半,在和基膜接触处,张力丝附着于胞膜内附着板上,折成袢状返回胞质
25、,形成致密斑。质膜内褶 plasma membrane 上皮细胞基底面胞膜折向胞质内所形成的质膜褶,质膜褶之间的胞质内常含有许多纵行排列的线粒体,形成光镜可见的基底纵纹(basal striation)。腺 gland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外分泌腺 exocrine gland 亦称有管腺 (ductgland)。分泌物以导管输送到体表或器官管腔面的腺。单细胞腺 unicellular gland 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外分泌腺,如杯状细胞。多细胞腺 multicellular gland 一般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分泌部主要由大量腺泡构成。腺泡 acinus 又称腺末房。外分泌腺分泌部的
26、基本单位。由单层腺上皮围绕腺腔组成,细胞呈锥体形,腺上皮外为基膜。浆液腺 serous gland 腺泡由浆液性腺细胞组成。胞浆呈强嗜碱性,顶部常含有细小的嗜碱性颗粒。分泌物较为稀薄。黏液腺 mucous gland 腺泡由黏液细胞构成。胞浆内充满大量分泌颗粒,细胞核被挤向细胞基底部。分泌物较为黏稠。混合腺 mixed gland 含有浆液腺和黏液腺两种腺泡,或由两种腺细胞共同构成混合性腺泡。内分泌腺 endocrine gIand 又称无管腺 (ductlessgland)。 无导管,腺细胞排列成团状、索状或滤泡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而输送于全身。第 4 章(固有结缔组织)间充质
27、mesenchyme 由星形间充质细胞和基质组成的胚性结缔组织。固有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proper 分布广泛,填充于器官之间、组织与组织、甚至于细胞与细胞之间。疏松结缔组织 loose connective tissue 又称蜂窝结缔组织。细胞种类多、纤维分布疏松、基质特别丰富,分布最广泛。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 疏松结缔组织中数目最多的细胞,呈有突起的多角形或梭形,功能是形成纤维和基质。巨噬细胞 macrophage 一种源于单核细胞的吞噬细胞,胞体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能吞噬和分解外来细菌和衰老死亡的细胞碎片,并能捕捉、吞噬、处理和贮存抗
28、原物质,或将其传递给免疫淋巴细胞。浆细胞 plasma cell 细胞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常偏于细胞的一端,异染色质呈粗大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电镜下观察胞质内可见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功能是合成、贮存和分泌免疫球蛋白。肥大细胞 mast cell 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胞质内充满均匀一致的异染性颗粒。颗粒中含有肝素、组胺、白三烯等慢反应物质。脂肪细胞 fat cell,adipocyte 细胞较大,呈圆球形,胞质内有一个大的脂肪滴,占据细胞质的大部分,将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其余部分推挤到细胞一侧。具有合成和贮存脂肪的作用。胶原纤维 collagen fiber 又称
29、白纤维。由胶原蛋白组成,富于韧性,能抗拉力,但弹性不强。弹性纤维 elastic fiber 又称黄纤维。由弹性蛋白组成,富于弹性。网状纤维 reticular fiber 又称嗜银纤维。由胶原蛋白构成,表面被覆有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用硝酸银镀染时呈黑色。纤维很细,有分支,彼此联结成网状。主要分布在网状组织、结缔组织与其他组织交界处。致密结缔组织 dense connective 组织中的纤维成分特别多,排列紧密,细胞和基质成分很少。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dense connective 致密结缔组织中纤维平行排列,网眼稀少,细胞成分完全为成纤维细胞。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dense connecti
30、ve 致密结缔组织中纤维排列成网,网眼稀少,细胞成分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网状组织 reticular tissue 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基质是流动的淋巴液或组织液。主要分布在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脂肪组织 adipose tissue 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具有支持、缓冲保护和维持体温的功能,还是机体贮存脂肪的“脂库”。第 5 章(软骨和骨组织)软骨组织 cartilage tissue 由少量软骨细胞和大量半固态间质组成的一种结缔组织。间质包括纤维和凝胶状基质。软骨细胞 chondrocyte 成熟的软骨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成群分布,每群有 25 个细胞,位于软骨基质形
31、成的软骨陷窝中。具有合成、分泌基质和纤维成分的功能。软骨膜 perichondrium 软骨组织外面覆有一层致密结缔组织(关节软骨表面没有)。软骨膜的外层含有较多的纤维成分,与周围结缔组织直接相连续;内层含有较多细胞成分,具有生成软骨的潜能。透明软骨 hyaline cartilage 软骨基质内有少量的胶原原纤维交织排列。纤维软骨 fibrous cartilage 软骨基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或交织排列的胶原纤维束,软骨细胞成行排列在胶原纤维束间。弹性软骨 elastic cartilage 软骨基质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互相交织成网,具有较强的弹性。骨组织 osseous tissue 由骨细
32、胞与骨间质组成。间质成分中有大量钙盐沉着,是体内最坚硬的结缔组织。骨板 bonelamena 骨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呈板层状,相邻两层骨板的胶原纤维排列方向互相垂直或成一定角度,钙盐平行排列于胶原原纤维之间,由基质粘合在一起,形成了坚固的板层样结构。骨陷窝 bonelacuna 软骨基质形成的小腔,椭圆形的骨细胞位于此腔中。类骨质 osteoid 成骨细胞最初在骨组织表面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和基质,未经钙化时为类骨质,钙盐钙化后形成骨基质。骨细胞 ostecocyte 呈椭圆形,具有许多细长的突起,胞体位于骨陷窝中,突起通过四周的骨小管与相邻骨细胞彼此连通。骨原细胞 osteogenitor
33、 cell 是一种分化程度很低的幼稚细胞。分布于骨外膜和骨内膜的内层,具有很强的分裂增殖能力,可分裂增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 osteoblast 由骨原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具有合成和分泌纤维与基质的功能。成骨细胞在分泌类骨质的过程中逐渐被埋于其中转变为骨细胞。破骨细胞 osteoclast 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形成的一种多核的巨大细胞。数量较少,多位于骨组织被吸收部位所形成的凹陷处。具有溶解和吸收骨质的作用。骨单位 osteon 又称哈佛氏系统(Haversian system )。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单位。由中央管及周围呈同心圆状排列的骨板组成。呈圆筒状,长轴与长骨的长轴平行
34、。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和少量结缔组织。间骨板 interstitial lamella 分布于骨单位之间的一些不规则骨板。骨髓 bone marrow 充满于骨髓腔及骨骺骨小梁间的腔隙内,是一种柔软的造血组织。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 red bone marrow 由网状组织、血窦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和少量脂肪细胞组成,执行造血机能。胚胎时期骨髓腔内全部为红骨髓。黄骨髓 yellow bone marrow 成年后,红骨髓主要存在于骨骺,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组织代替,成为黄骨髓。一般情况下不再造血,但仍保持造血潜能。膜内成骨 intramembranous ossif
35、ication 胚胎发生早期,在即将形成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分裂分化为骨原细胞,其中一部分骨原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并被包埋其中,成为骨细胞;继而类骨质钙化成骨基质,形成一个骨化中心,随后向周围不断扩展,逐渐形成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原始骨小梁,后者网眼内充满红骨髓,形成原始松质骨。以后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在松质骨的表面不断造骨,形成密质骨。软骨内成骨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在将要成骨的部位,间充质首先分化形成软骨雏形,然后在生长过程中逐渐替换成骨。包括软骨雏形形成、软骨周骨化和软骨内骨化等过程。软骨雏形 cartilage model 在长骨将要发生
36、的部位,间充质细胞聚集并分化形成骨原细胞,继而分化为成软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软骨细胞分泌软骨基质,细胞自身被包埋其中,形成外形与将要形成的长骨相近的雏形。骨领 bone cellar 软骨雏形形成后,软骨雏形中段处软骨膜内层的骨原细胞分裂并分化为成骨细胞,在软骨表面产生一圈类骨质包绕软骨,随后类骨质钙化为骨基质,形成一层犹如领圈样的骨松质。骨化中心 ossification center 在骨领形成的同时,被骨领包围的软骨中,其软骨细胞肥大,周围的软骨基质迅速钙化,形成骨化中心。骨膜的血管连同骨原细胞和破骨细胞等穿通骨领进入其中。第 6 章(血液)血液 blood 一种流动在心血管系统内的液态结
37、缔组织。新鲜时红色,具有一定的粘稠性,由血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血细胞 hemocyteblood cell 游离在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 erythroeyte,red blood cell,RBC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呈两面凹的圆盘状。白细胞 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 WBC 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球形血细胞。根据白细胞特殊颗粒的有无,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又可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ic granuloc
38、yte,Neutrophil 白细胞质中含有嗜中性细小颗粒,包括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细胞核呈杆状、马蹄形或分成 23 叶;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能力、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异嗜性粒细胞 heterephil 见家禽白细胞,相当于哺乳动物的中性粒细胞。球形,核多见 35 个分叶。胞质内含有杆状或纺锤形颗粒,鸭为圆形颗粒,染成暗红色。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osinophil 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组胺酶等。胞核常分为 2 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作变形运动。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39、。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ic granulocyte, basophil 胞质中充满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胞核呈 S 形弯曲或分叶,常被嗜碱性颗粒掩盖。颗粒内含有肝素、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主要作用是抗凝血和参与过敏反应。单核细胞 monocyte 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细胞核卵圆形、肾形或马蹄形。胞质丰富,在血涂片中染成浅灰蓝色,含有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能作变形运动,在血液内停留 1-2 天后,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增殖分化为各种巨噬细胞,吞噬侵入机体内的细菌及异物,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和参与免疫反应。淋巴细胞 lymphocyte 可分为小、中、大三种。小淋巴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或
40、有缺刻;染色质聚积成块状,着色较深,细胞质很少,嗜碱性,着天蓝色,常在细胞核周围成为狭窄的一圈。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的核椭圆形,染色质较疏松,胞质较多。根据淋巴细胞发生的部位、表面特征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 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K 细胞和NK 细胞。淋巴细胞主要参与机体各部的免疫反应。血小板 bolld platelet, platelet 呈双凸圆盘形,没有细胞核,有细胞器。在血涂片上,血小板呈多角形,形态不规则,聚集成群。血小板中央颗粒区分布有密集的颗粒,周围透明区较透明。血小板主要参与止血和凝血。骨髓巨核细胞 megakaryocyte 又称多核巨细胞 multinuclear
41、giant cell 骨髓中体积最大的一种细胞。细胞质丰富,其中或含大量紫红色颗粒,称为颗粒型巨核细胞;或在细胞边缘含有由紫红色颗粒聚集而成的小团块,可随同部分细胞质从细胞边缘脱落,形成血小板,称为血小板型巨核细胞。造血干细胞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 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始祖细胞,具有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不断产生大量祖细胞,造血祖细胞进一步增殖和分化,补充和维持外周血细胞。第 7 章(肌组织)肌原纤维 myofibril 骨骼肌纤维的肌质内大量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直径12m。光镜下由许多明暗相间的带所组成,电镜下由粗、细两种肌丝
42、构成。细肌丝 thin myofilament 肌原纤维的组分之一,直径约 5nm,长约 1m,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粗肌丝 thick myofilament 肌原纤维的组分之一,直径约 10nm,长约 2m,由肌球蛋白分子集合而成。肌节 sarcemere 相邻两个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横小管 transverse tubule 又称 T 小管。肌膜以垂直于肌纤维长轴的方向向内凹陷细胞内而成的小管,位于 A 带和 I 带交界处。由运动终板传来的兴奋性冲动沿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纤维的深部。纵小管 longitudinal tubule 又称 L
43、 小管。肌质网在相邻两个横小管之间形成互相通连的小管网,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周围,大部分走行方向与肌纤维的长轴一致。终池 terminal cisterna 纵小管末端膨大并互相通连。三联体 triad 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共同形成。闰盘 intercalated disk 相邻心肌纤维彼此交错连接处。闰盘有将心肌纤维连接在一起和传递收缩兴奋的作用。二联体 diad 在心肌纤维中纵小管不发达,只有一端形成膨大的终池,一侧的终池与横小管相贴形成。微管滑动学说 sliding microtubule hypothesis 目前公认的骨骼肌纤维收缩的机制。在神经冲动经轴突传到运动终板后,肌纤维中的细肌
44、丝向粗肌丝的 M 膜方向滑动,明带变窄,暗带长度不变,H 带变窄乃至消失,肌节变短,整个肌纤维变短收缩。第 8 章(神经组织及神经系统)神经细胞 nerve cell 又称神经元(neuron)。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胞体和胞突两个部分。能感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树突 dendrite 神经元从胞体发出的树状突起。数量不一,多数神经元都有几个树突,主干可以反复分枝以扩大接受刺激的面积。轴突 axon 神经元从胞体发出的细长的突起。一般只有一个,但可有侧支,末端也可有较多的分支形成轴突终末。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常呈圆锥形,称轴丘,内无尼氏体。轴突表面的细脑膜称轴膜;轴突的细胞质称
45、轴浆。功能是将胞体发出的冲动传递给另一神经元,或传递到分布于肌肉或腺体内的效应器。尼氏体 Nissl bodies 光镜下是形态大小不一的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电镜下由排列紧密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神经原纤维 neurofibril 呈细丝状,由微丝或微管交叉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内。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多极神经元 multipolar neuron 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的神经元。数量最多,分布广,如脑、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双极神经元 bipolar neuron 只有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的神经元。见于嗅觉器官、内耳和视网膜上的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ps
46、eudounipolar neuron 从神经元胞体发出一个突起,距胞体不远又呈“T”形分为两支,一支分布到外周的其他组织器官,另一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主要见于脊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sensory neuron 又称传入神经元(afferent neuron)。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肤和肌肉等处,可感受内、外环境刺激并转变为神经冲动,传到脑或脊髓。运动神经元 motor neuron 又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 neuron )。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可把中枢发出的信息传至外周效应器官,如传给
47、肌肉或腺体。突触 synapse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是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可分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突触前膜 presynaptic membrane 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膨大及其细胞膜,其中含有神经递质小泡称突触小泡,还有线粒体和微丝等。突触间隙 synaptic cleft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存在的宽 1530nm 狭窄间隙。突触后膜 postsynaptic membrane 突触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膜。神经纤维 nerve fiber 主要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外包的神经胶质细胞(神经
48、膜细胞或少突神经胶质细胞 )构成。按髓鞘的有无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种。有髓神经纤维 myelinated nerve fiber 由中央的轴突(轴索)和外包的髓鞘构成。髓鞘是由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膜细胞或少突神经胶质细胞 ) 绕轴突呈同心圆状反复缠绕形成构成反复缠绕轴突而成。一个神经膜细胞组成一段髓鞘,包绕轴突构成一个节间段。无髓神经纤维 nonmyelineted nerve fiber 轴突外无髓鞘包裹,周围神经膜细胞不一定完全包裹轴突。神经膜细胞 neurolemmal cell 又称施万细胞(schwann cell)。外周神经系统与神经元轴突紧密接触的细胞,参与髓鞘的形成。
49、神经末梢 nerve ending 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终止于全身各种组织器官内形成的特殊结构。感觉神经末梢 sensory nerve ending 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能接受刺激,将其转化为冲动,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至中枢。游离神经末梢 free nerve ending 由较细的有髓或无髓神经纤维的终末反复分支,以裸露的末梢分布在上皮细胞之间。感受冷、热、轻触、痛等感觉。有被囊神经末梢 encapsulated nerve ending 感觉神经末梢外面有结缔组织性被囊。触觉小体 tactile corpuscle 又称 Meissner 小体。呈卵圆形,长轴与皮肤表面垂直,外包有结缔组织囊,小体内有许多横列的扁平细胞。有髓神经纤维进入小体时失去髓鞘,轴突分成细支盘绕在扁平细胞间。感受触觉。环层小体 Pacinian corpuscle 又称 Pacinian 小体。卵圆形或球形,小体的被囊是由数十层呈同心圆排列的扁平细胞组成,小体中央有一条均质状的圆柱状内棍。有髓神经纤维进入小体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穿行于小体中央内棍内。感受压觉和振动觉。肌梭 muscle spindle 分布在骨骼肌内的梭形小体,外有结缔组织被囊,内含若干条细小的骨骼肌纤维。感觉神经纤维进入肌梭时失去髓鞘,其轴突细支呈环状包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