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艺术家简介File-成功大学数位学习平台.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989723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4.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家简介File-成功大学数位学习平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艺术家简介File-成功大学数位学习平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艺术家简介File-成功大学数位学习平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艺术家简介File-成功大学数位学习平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艺术家简介File-成功大学数位学习平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藝術家簡介表格版http:/www.wga.hu/frames-e.html?/http:/witcombe.sbc.edu/ARTHLinks.html林堡三兄弟(Limbourg brothers (Herman, Jean, Paul), 137080-1416)來自北尼德蘭地區(Netherlandish)林堡三兄弟活躍於 15 世紀法國,其以貝利公爵最豪華的祈禱書(Les tres riches heures du Duc de Berry)(1416)著名,父親是雕刻家,三兄弟一起工作且畫風相似難以區分,三兄弟中最有名的是哥哥 Paul。大約 1400 年的時候他們在巴黎(Pari

2、s)當金匠的學徒,1402-1404 之間於巴黎的勃艮第公爵(Duke of Burgundy)處工作,勃艮第公爵於 1404 年過世後,林堡三兄弟接著為勃艮第公爵的兄弟貝利公爵(Duke de Berry)服務,因當時非常流行繪製私人的禱告書, 貝利公爵最豪華的祈禱書也因此產生。描繪當時農人貴族在十二個時節耕種出遊的日常生活面貌,風格精緻細微,具有濃厚自然主義。三兄弟生平沒有詳盡的記載,僅知其在 15 世紀初期於法國巴黎學習珠寶工藝,之後投入纖細畫製作。林堡三兄弟影響了 15 世紀北方尼德蘭地區的繪畫表現。契馬布耶(Giovanni Cimabue , 1240-1302)義大利佛羅倫斯畫家

3、,傳說中為喬托老師,錯號為”黃牛頭”(Ox-head) 。契馬布耶與但丁同時代,為中世紀過度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顛峰。但丁(Dante)曾以他為例說明塵世光榮的短暫: 契馬布耶自認為在畫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現在喬托的大受歡迎,已使他的聲名漸衰,據說在他已漸漸脫離拜占庭的繪畫方式開始走向文藝復興時期的寫實風格。其作品主要為大型教堂壁畫,契馬布耶畫作風格已經漸漸脫離拜占庭藝術形式化的束縛,人物面容肢體走向寫實,輪廓線條亦較為柔化,不僵硬,除了壁畫,他在馬賽克鑲嵌細工上也有一番成就,作品文獻記錄於羅馬西元 1272 年。喬托(di Bondone Giotto, l276-1337)義大利佛羅倫斯的

4、畫家、建築師。在 15 世紀的早期文藝復興佔有重要的關鍵地位,傳說師承契馬布耶(Cimabue)。喬托筆下人物不但顯現立體感,並加入情感,人物表情豐富如同來自實人生中的剪影,以清晰的三角形構圖取代自拜占庭以來平面、無空間表現人物形象抽象化的聖像畫法,畫中呈現多為較具戲劇性的情節,喬托的自然主義風格呈現在人物與背景,對後世影響甚深,有西洋繪畫之父美譽。約 1300 年,喬托設計了他重要的作品扁舟(Navicella),在這之前喬托可能已經設計過阿西西(Assisi)禮拜堂的壁畫。唐那太羅(Donatello, 1386-1466)15 世紀初期佛羅倫斯著名的大理石與青銅雕刻家,歷史上對於唐那太羅

5、如何開啟雕刻之路的記載並不豐富,僅知在 1400 左右唐那太羅曾經在當地一間雕刻工作坊學習石雕,1404 至 1407 年間在青銅大師洛倫佐 吉貝爾蒂門下工作,或許也因此造就唐那太羅同時掌握大理石與青銅兩項技能。認為藝術家的培養並非是智力上的培養,而是人文思想的養成,唐那太羅的友人認為他對古代藝術的認識超越當時的其他雕刻家,作品中的簽名常使用古羅馬的文字。唐那太羅的作品追隨古典希臘雕刻手法,遠離自中世紀以來,僵硬、不自然的人形體態。1415 年完成於佛羅倫斯聖彌額爾菜園教堂外牆壁龕的聖馬可和聖喬治兩尊大理石雕像,為唐那太羅展現古典雕刻精神的最佳代表。馬薩其歐(Tommaso Masaccio,

6、 1401-1428)馬薩其歐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深受到建築師布魯內列斯基及雕刻家唐那太羅的影響,吸收古典藝術,擺脫當時主流哥德式風格,並在作品中加入透視法。馬薩其歐的原名為 Tommaso Cassai,出生於佛羅倫斯附近的 San Giovanni Valdarno,1422 年加入佛羅倫斯的畫家行會,他的畫作充滿自然主義的色彩,較少重視細節與裝飾性。其作品聖三位一體(Trinity, 1425)成功地將建築上所使用的線性透視法運用到油畫中,解決了三維空間的問題,整體畫面沉浸在單一光源中,呈現真實的立體感,不著重細節的描繪裝飾。他的作品構圖簡約、和諧、莊重,為早期文藝復興的代表畫家。安基利訶

7、(Fra Giovanni Angelico,1387-1455)佛羅倫斯畫家,原名為 Guido di Pietro。Ruskin 認為他不是一個專業的藝術家,但事實上安基利訶的確具有高度的專業技術且接觸佛羅倫斯最現代的藝術。十八歲時進入聖多明尼克修道院,開始過著嚴謹的修道院生活,安基利訶也於此時開始繪製祭壇畫,代表畫作為瑪丹娜之星(Madonna of the Star,1424 )。1436 年,多明尼克修道院的修士在佛羅倫斯重建聖馬可修道院,安基利訶也參加了繪製壁畫的工作,1455 年安基利訶受到羅馬教皇葉夫根尼四世(Pope Eugenius IV )的召喚,到梵蒂岡為被摧毀的教堂繪

8、製壁畫。其一生藝術作品皆為替宗教服務而作,繪製無數的壁畫與祭壇畫,充滿虔敬謙卑情感,融合國際哥德式優美裝飾性,運用線性透視法營造更深遠的空間感,以在羅馬修道院迴廊的濕壁畫最為明顯。安基利訶修士創作了許多以聖告 (受胎告知圖)為主題的作品。李比(Fra Filippo Lippi , 1406-1469)佛羅倫斯畫家。小時後被帶到修道院且於1421 年成為修士,和安基利訶不同,李比是一個不情願的修士且和修女 Lucrezia Buti 傳出戀情,且生下一對兒女,最後他們離開教會且成婚。李比使世俗文藝復興畫家們開始挑戰教會紀律,瓦薩里(Vasari)曾這麼寫道:李比成為畫家的啟發來自於觀看馬薩奇歐

9、在修道院工作,特別是馬薩奇歐早期的作品。 李比於 1432 年離開修道院前往佛羅倫斯。李比擅長以流暢的線性筆調塑造出女性優美的形象,其聖母像雅致,衣摺輕柔飄揚,脫離傳統神的形象,充滿世俗的美。他停留在羅馬時開啟研究古代文物維持與修復,創作濕壁畫的過程中,不管恰當與否,置入安排古文物與場景,致力於精緻、戲劇性的繪畫表現,使他成為十五世紀晚期義大利最具有開創精神的畫家之一。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佛羅倫斯畫家。1460 年曾進入菲利波李比修士工作坊習畫,纖細柔美的畫風明顯是受其影1510) 響。其後進入維羅其歐(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

10、1488)的工作室,與達文西為同門師兄弟。但他不是透視專家,也不是解頗學家和新柏拉圖主義者,除了宗教畫之外,波提且利以神話與寓意畫為主要創作靈感來源,表達出纖細的感受與詩性視覺語言,營造華麗和隱喻融和。波提且利作品的年代難以斷定,因介於寫實主義和反自然主義兩者之間,最後一張有他簽名的畫作是 1500 年的( Mystic Nativity)。1481-2 年與基爾蘭達尤(Ghirlandaio)等人於西斯汀教堂繪製壁畫,但沒有特別成功。1480-1500年間,波提且利繪製大量的聖母像,其中有很多都是重複的圖像,這一批畫作使波提且利生活富裕。1500 後波提且利的繪畫風格和流行背道而馳,明顯和達

11、文西、米開朗基羅不同。左圖為 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detail)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畫家與建築師,與達文西、拉斐爾齊名。出生於佛羅倫斯附近,1488 年進入吉蘭戴歐(Domenico Ghirlandaio,14491494) 門下學習,1489 年,在高貴的羅倫佐麥第奇的贊助下轉進麥第奇花園學校,其超凡才華相當受到麥第奇家族的賞識。1492 年,贊助人羅倫佐麥第奇去世,米開朗基羅轉赴羅馬,完成早期的代表作聖殤 ,並因此一舉成名。1501 年返回佛羅倫斯,雕刻大衛像 ,此

12、作身體結構準確,更使他聲名遠播。當時的教宗朱利斯二世急於生前為自己建造一座理想的陵墓,故指派米開朗基羅執行此委託,後來這項委作的契約屢經修改,施工歷經 40 年之久,現今留傳的有著名的摩西與奴隸像等作品,展現他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1508 年,他應朱利斯二世之託前往羅馬,進行龐大的梵諦岡西斯汀禮拜堂頂棚畫工程,四年之後完成,此作的壯闊氣勢與卓越的技巧使米開朗基羅備受舉世讚賞。1516 年,他再度回到佛羅倫斯,為麥第奇家族工作。1520 年開始設計麥第奇禮拜堂,1524 年正式動工,並設計羅倫佐圖書館,堪稱建築傑作。1534 年定居羅馬,繪製西斯汀禮拜堂祭壇畫最後的審判 ,花費 8 年完工,1

13、541 年揭幕時,造成轟動,媲美當年頂棚畫的盛況。在最後的審判中,裸體的表現已經引導出矯飾風格的發展。不久,於 1542 年,教宗保羅三世委任他繪製壁畫,即是聖保羅皈依圖與聖彼得釘刑圖 。另一方面,自 1546 年起,他便擔任聖彼得大教堂的首席建築師,從事榮耀上帝的工作,決定此教堂的莊嚴、雄偉風格。晚年,他亦創作許多動人的詩篇。1564 年,米開朗基羅去世,享年八十九歲。綜觀他的藝術風格,充滿強烈的生命力與澎湃的情感,令人感到一種崇高的顫慄恐懼(Terribilita),無論是繪畫、雕刻或建築作品皆具雄壯剛健美,當代人推崇他為最偉大的雕刻家、藝術家。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14、1483-1520)出生自義大利烏爾比諾,父親啟蒙拉斐爾的繪畫天賦。直到 1494 年父親去世後,拉斐爾前往佩魯賈(Perugia)學習繪畫。 1498-1500 年拉斐爾進入翁布里亞畫派大師佩路幾諾(Perugino,1445-1523)工作坊,在此獲得許多畫作技巧。1508 受到教皇朱利二世召見前往羅馬,此時拉斐爾在羅馬仍舊是位名不見經傳的小畫家,然而,他很快受到賞識,1509-20 這個時期拉斐爾在羅馬發展,此時的作品主要為大型壁畫。其中又以梵蒂岡簽署大廳的四幅神學,哲學,藝術,法學大型壁畫(15101511)最為知名。拉斐爾大部分作品多以聖母為主題,藉用瑪麗亞之名來歌頌女性之美,其中又

15、以西斯汀聖母(15131514 年)最為知名, 西斯汀聖母原本用以裝飾朱利二世陵寢,現藏於德里斯頓舊畫廊,被喻為是最美的聖母像。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出生於佛羅倫斯附近的文西(Vinci) 小鎮,律師世家。自幼天賦異稟、才華縱橫各領域,令眾生望塵莫及。他對音樂、數學、地理、土木、醫學、機械等自然科學,具有濃厚的興趣。十三歲時,至佛羅倫斯維羅其歐的工作室學習藝術。二十歲時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展開藝術與科學等研究。1482 年,寫信向米蘭公爵推薦自己的 36 項軍事才能,成為米蘭宮廷工程師、藝術家。在米蘭時期,留下許多肖像畫,還有著名的最後的晚餐(1497

16、)等。15001516 年,活動於各大城市,創作許多聞名於世的傑作,如蒙娜麗莎(1502)、 岩窟聖母(1508) 等;另一方面,也累積了十分可觀的筆記手稿,其中有各學科的鑽研探討,展現不尋常的天分。例如人體解剖、波浪與潮流的規則、昆蟲與鳥類的飛行與設計一架飛行工具。其他像岩石與雲朵的形狀,氣流對於遠方物體色彩的影響,支配樹木與植物成長的律則,聲音的和諧共鳴,這一切都是他不斷探究的對象。這些都是他的藝術基礎,他認為有了科學當根基,才能使藝術成為一種高貴上流的職業。1517 年,受法王法蘭西斯一世之邀,前往法國,提振該國藝術,最後在六十七歲時病逝於法國。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

17、 1430-1516)義大利畫家,一生充滿榮耀,父親雅各布(Jacopo)是一位畫家,貝里尼年輕時曾擔任父親的助手。貝里尼早期畫作風格僵硬但蘊含深刻的宗教情感與溫柔的人性,風格基本上是以威尼斯文藝復興的風格為基礎再進一步發展。威尼斯畫派開創者,認為威尼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足以媲美佛羅倫斯和羅馬,其用色柔和溫暖,筆法精緻細膩,充分表現義大利北方寧靜祥和的環境氛圍,奠定了威尼斯畫派抒情風格的畫風。撇棄以線輪廓來區隔物體,將空氣引入畫面,開始運用色彩、光線和陰影來呈現立體空間感,貝里尼不僅畫出季節風景的變化,連一天之內的時間光線色彩的轉移也可掌握。吉奧喬尼、提香皆為門下弟子。1479 年應蘇丹莫罕默

18、德二世(Sultan Muhammad II)的邀請從威尼斯(Venetian )前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為其繪製肖像畫,期間繪製了許多美麗的作品,包括蘇丹像(portrait of the sultan) 、奴隸男孩(a watercolor portrait of a boy scribe)等,皆帶有伊斯蘭的繪畫風格。吉奧喬尼(Giorgione da Castelfranco , 1478-1510)義大利畫家,因身材與思想又被稱為吉奧喬尼(Giorgione) ,意即偉大的喬治 (great George) ,瓦薩里認為他和達文西一樣都是現代繪畫的創始人。他是威尼

19、斯第一位開始畫小品畫的藝術家,從吉奧喬尼開始,除教會的贊助外,油畫開始成為私人收藏的藝術品,畫中通常充滿神秘感與令人回味的主題。師承貝里尼,畫作氣氛如同田園般寧靜、安祥,是威尼斯畫派中最具有抒情風味的畫家。吉奧喬尼主要畫作題材為宗教、神話與人物肖像畫,其將肖像人物置身於自然景色的畫法,開創了風景人物繪畫的新題材。吉奧喬尼靈活掌握了來自達文西的明暗與暈染法,這使得吉奧喬尼的畫作色調更加精緻與細膩。左圖為自畫像提香(Tiziano Vecellio, 1487-1576)義大利畫家,出生年代有很大的爭議,但可以確定他活得很久。威尼斯畫派的泰斗,可能師承貝里尼,早期曾協助師兄吉奧喬尼,畫風深受其影響

20、,至今仍有些畫作無法辨別是吉奧喬尼或是提香的畫作,而後,提香脫離這些影響,風格更加富有活力,充滿生動的色彩。提香第一個獨立完成的作品是位於帕多瓦(Padua)為聖安東尼(St Antony)繪製的三幅壁畫,貝里尼死後,提香接續其工作成為官方畫家,在逝世前 60 年一直位於領導地位。1930 年提香的妻子逝世,提香一反過去經常使用的強烈的藍色和紅色對比,改而使用黃色和淡色調,提香擅長用色,其設色絢麗多彩,有提香的金色美譽。提香作品充滿歡樂的氣息與田園詩歌般優美的抒情情調,筆下的女性體態豐腴,面部表情端莊,散發出少婦獨有的靜謐之美,精確的掌握人物神韻與美感,深受當時上流社會喜愛。康賓 尼德蘭畫家,

21、他應該是圖奈爾(Tournai)地(Robert Campin , 1378-1444)區佛蘭芒畫家的領導人,可從康賓與佛蘭芒畫家凡德威頓畫作上的相似性來推論,但沒有確實的紀錄可以證實,在畫家身分的證實上存有疑問,但對於繪畫上的成就則是不容置疑的,康賓打破歌德的優雅形式。康賓為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畫家。宗教是康賓最常見的畫作題材,其內容特別關注現實生活的場景,尤其對於居家裝飾與擺設有著精細的描繪。康賓的表現手法樹立了尼德蘭的基本風格,曾為北歐著名畫家魏登的導師。范艾克兄弟(Hubert van Eyck , 1366-1426; Jan van Eyck, 1395-1441)出生自林保地區的鄉

22、村,15 世紀尼德蘭地區最具創新精神的畫家。雖然油畫顏料並非范艾克所發明,然而,范艾克兄弟對新顏料的推廣與新技法的開發貢獻良多。由於油料具有慢乾與黏稠的特性,因此在色彩明暗層次調配、顏料厚薄與透明度,更能運用自如,他用油畫來表現各種題材與具體而戲為的描繪事物,他如同顯微鏡般的描繪,力圖重現事物的真實性,在珠寶和金屬的質感表現上,強調幽微閃耀的光芒。最著名的作品為阿諾菲尼的婚禮(Portrait of Giovanni Arnolfini and his Wife, 1434),在畫中簽署了Johannes de Eyck fuit hic 1434,即范艾克在這裡,可見范艾克目睹了整個儀式的過

23、程,在畫中鏡子內可見畫家本人與一年輕男子。凡德威頓(Rogier van der Weyden,1400-1464)布魯塞爾畫家,為北方最有影響力的畫家,畫作主題大多為宗教畫,但也畫至少數世俗畫(已遺失)與肖像畫,為 15 世紀阿爾卑斯山以北具有影響力的畫家。自幼家境富裕,推測可能受過大學教育,於 27 歲開始畫家的生涯,曾加入康賓的畫室 5 年,學習到精細的寫實技巧,除康賓外,繪畫風格也深受范艾克影響。其作品帶有哥德式藝術特有的悲慟情懷,自身對基督教特有的神祕主義移情在畫面之中,人物如同安置淺舞台之上,最常描繪的乃是聖母瑪利亞、耶穌與聖徒的生平片段,具有華麗色彩與戲劇性的效果。在 1451

24、到 1455 年遊歷義大利,回到北方後繪畫風格產生質變,把人物從環境中獨立出來,賦予虔敬主體肖像般的特徵。左圖為 St Luke Drawing a Portrait of the Madonna (detail),一般認為應該是他的畫像波希(Hieronymus Bosch, 1450-1516)尼德蘭畫家,北方文藝復興重要代表人物,其真實姓名為 Jerome van Aken, (或許代表他的出生地為德國的亞琛) ,波希擁有美滿的婚姻與成功的職業生涯,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但因畫作中充滿奇異的色彩,於 17 世紀時被稱為異教徒。他年輕時期的繪畫在筆觸與題材構圖上較為嚴肅,諸如迦南的婚禮、七

25、原罪、十字架、主顯節等,這些會畫已經開始描繪面對誘惑時人性的脆弱,在平靜的畫面中以大量的人群體現無知和荒謬的人類,這些早期的作品較為保守,偶爾才會置入潛伏的惡魔或奇裝異服的魔術師。波希以民間流傳的諺語為題材,影射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與諷刺人世間醜陋的一面,畫作裡人類在無知的享樂縱欲世界中,卻不知是原罪作祟與惡魔引誘,充滿警世的意味。波希晚期的作品將大量人物緊壓靠在畫面上成為特寫的戲劇性鏡頭,使觀者成為參與者。波希以誇張變形的手法描述人物,將動物與人的肢體相結合,具有高度的造形能力,同時大量運用象徵符號,表現手法充滿奇妙幻想,受到超現實主義畫家高度重視,甚至被喻為超現實主義之父。老布勒哲爾(Piet

26、er Bruegel the Elder, 1525-1569)法蘭德斯畫家,綽號為 Peasant Bruegel、Brueghel、Breughel ,畫作常描繪農村生活,早期畫流露出佛蘭芒畫家傳統風格,後期則充滿義大利色彩,更影響了低地國的繪畫風格。老布勒哲爾擅長描寫風俗民情與地景,於1551 或 1552 年至義大利旅行,從畫作內容可推測他去過的景點,這些畫作線條簡練,人物造形有漫畫式的誇張,描繪純樸鄉村農民獵人節令活動居多,對於法蘭德斯、安侍衛普、阿姆斯特丹地區的山脈與樹林風景,都有深入細膩的描寫,在風景畫上老布勒哲爾超越了同年代的佛蘭芒畫家。老布勒哲爾主要以尼德蘭傳統諺語,暢銷的文

27、學作品,表達諷刺道德訓誡的敘事性口吻,風俗民情與宗教內容為主要作畫靈感來源。現今老布勒哲爾的作品約有三分之一收藏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Vienna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顯示出 16 世紀與 17 世紀時哈布斯皇族對老布勒哲爾畫作的喜好。左圖為 The Painter and the Buyer杜勒(Albrecht Drer, 1471-1528)文藝復興時期德國最重要油畫家、版畫家、裝飾設計家和理論家,同達文西一樣,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的人文主義思想使其藝術具有知識和理性的特徵。杜勒與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周圍的人也有密切關係。杜勒幼時在其父作坊接受藝術啟蒙教

28、育。1486 年從畫家、木刻插畫家沃爾格穆特(Michael Wohlgemuth,14341519)學習。三年後到外地旅行。1490 年畫了最早的知名作品父親肖像 ,顯示出作為一個成熟的藝術家所具有的獨特風格。14901494 年到尼德蘭、瑞士等地旅行,創作了一批木刻、插畫和小型宗教畫。1494 年 5 月返回紐倫堡,同年秋天去義大利旅行,這時期創作了一批以蒂羅文(Tirol)北郡的阿爾卑斯山為題材的水彩畫,用筆粗放,卻不失細節的和諧,色彩陰暗偏冷,顯示了畫面的深度和氣氛。14951505 年第二次旅行期間,其素描、油畫和版畫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義大利藝術的強烈影響。這時期的風俗畫和帶有寓意

29、性題材的作品,或是來自義大利模式,或是在文藝復興自由精神影響下的獨立創造,同時也創作了一些在其繪畫中很少見的神話題材作品。義大利古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影響在杜勒的版畫中比素描和油畫中更為突出。1500 年前後,杜勒的風格徘徊於哥德式與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之間,後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確定了自己的方向。15051507 年杜勒第二次到義大利,大部分時間在威尼斯度過,對威尼斯畫派奠基者貝里尼的藝術十分推祟,這個時期其肖像畫所具有的甜潤、柔和特徵就是受貝里尼風格的啟發。15071513 年杜勒完成一系列基督受難的銅版畫與木刻組畫。15131514 年間製作了最重要的銅版畫騎士、死神和魔鬼 、 聖傑羅姆在書齋

30、中等。15121519 年受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之聘任御前畫師,主要作品是版畫。1520 年偕妻到尼德蘭旅行,1521 年底回到紐倫堡,健康狀況開始惡化。最後的歲月致力於理論與科學著作,同時完成傑作四墓園 。其理論著作包括繪畫技巧、人體比例和建築工程等方面,並親自為這些著作製作版畫插圖。1528 年在紐倫堡逝世。小霍爾班(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497-1543)德國著名的寫實主義肖像畫家、圖案設計師,以英國國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的肖像畫聞名。小霍爾班出生於德國南部的奧格斯堡,其家族全為藝術家,父親與叔叔承襲傳統的哥德

31、式藝術風格,小霍爾班於 1515 年開始獨立工作。1517 年義大利北部旅行與 1524 年法國的旅行影響他的宗教畫與肖像畫題材,1515-1525 年間,小霍爾班的作品非常多樣。小霍爾班曾為荷蘭學者伊拉斯莫斯(Erasmus)繪製一系列素描與肖像畫,是小霍爾班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肖像作品。1526 年發生動亂,於伊拉斯莫斯的介紹下前往英國,以 28 歲的年齡在英國取得顯著的成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托馬斯莫爾爵士(Sir Thomas More) 的肖像,霍爾班同時也繪製等真人大小的肖像畫。他以精湛的素描筆法與寫實能力聞名。擅長人物神韻之捕捉與刻畫心理層面,多次前往英國,曾被英王亨利八世延攬為

32、宮廷畫家,小霍爾班的作品幾乎都以人物肖像畫為主,其畫風細膩,偏愛於作品中飾以複雜的裝飾性圖案。左圖為小霍爾班自畫像羅梭(Rosso Fiorentino, 1494-1540)義大利畫家,也稱為 IL ROSSO,原名為Giovanni Battista di Jacopo,為楓丹白露學校(Fontainebleau school )的創始人之一,與龐多爾莫交情深厚,開發新的裝飾風格,皆為早期矯飾主義的領導人物。羅梭早期作品受米開朗基羅與北方哥德式的雕刻風格影響,作品呈現極度緊張的氛圍,呈現複雜且多樣的情緒,在這點上背離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教條。1523 年羅梭移居羅馬,接觸西斯汀教堂的天頂畫以及

33、巴米基安尼諾,羅梭開始改變他的繪畫方式,新的繪畫風格充滿美麗柔和的情感。1532 年羅梭受到弗朗西斯(Francis I)的邀請,至法國皇室擔任畫師,主要任務在於裝修楓丹白露宮,直至去世,其設計與裝飾的風格影響整個義大利和北歐。龐多爾莫(Jacopo Pontormo, 1494-1557)佛羅倫斯畫家,原名 Jacopo Carrucci,脫離文藝復興以來的古典主義,主張創造一個更有表現力的風格,被歸類在矯飾主義畫派。根據瓦薩里的傳記表示他達芬奇的學徒,18歲時跟隨沙勒托學習,這對龐多爾莫早期的繪畫風格有很大的影響。1518 年在佛羅倫斯的聖米歇爾教會完成一幅祭壇畫,畫中呈現激動、神經質與不

34、安的情緒。龐多爾莫是個肖像畫家,1521 年受聘於梅第奇家族為他們的別墅裝飾神話故事的畫作。此時在他田園詩般的畫作當中同樣呈現不安的情緒,1526-28 年為佛羅倫斯聖費利西塔教堂(Capponi Chapel of Santa Felicit)繪製的祭壇畫同樣充斥生動的色彩與激動的情緒,人物像是精神恍惚而且哀傷。龐多爾莫在晚年過著隱居的生活,從他 1554年-1557 年的日記上記載他的神經質性格,經常感到憂鬱與沮喪。巴米基安尼諾(Parmigianino, 1503-1540) 義大利畫家,原名為 Girolamo Francesco Mazzola,出生於帕爾瑪(Parma),發跡很早,

35、在1522-23 年間為 S. Giovanni Evangelista 的兩間小教堂繪製壁畫。喜愛不尋常的空間,從他自畫像中的凸鏡可以看出他得原創性與複雜性,瓦薩里說:那麼美麗動人,它看起來像是天使而非一個人。1524 年移居羅馬後,在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的影響嚮下作品風格變的宏大與優雅,是他這個期的重要作品,表現出不安的情緒、拉長的人體、雜亂的空間與寒冷的光線。1531 年回到帕爾瑪承接壁畫工作,但未依約完成被判入獄,瓦薩里說:他因為迷戀鍊金術而忽略了工作,讓鬍子任意留長忽略自己而變得憂鬱。晚期著名作品為( Madonna of the Long Neck),是典型矯飾主義的作品。沙勒托 (

36、Andrea Del Sarto, 1486-1530)義大利畫家,全名為 Andrea dAgnolo di Francesco.以佛羅倫斯的早期文藝復興、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的風格作為最高指導原則活躍在羅馬。是 16 世紀佛羅倫斯最好的畫家,他的畫作比同時期威尼斯的畫作更具豐富的色調與色彩。除 1511年訪問羅馬與 1518 年在法國停留一年外所有的時間都在佛羅倫斯。沙勒托對佛羅倫斯繪畫的演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特別是他聖像畫中的聖母具溫柔氣質,畫面色彩豐富、明亮清晰,沙勒托為追求完美,在作畫前會繪製草圖。沙勒托可以說是矯飾主義的起點,龐多爾莫、羅梭、瓦薩里皆為他的學生,以烏非齊美術館收集最多

37、他的作品。格雷科(Greco EI, 1541-1614)克里特島(Cretan) 出生的畫家,同時也是雕塑家與建築師,格雷科出生於希臘(Greek),因此在簽名的時候喜用希臘字母,Greco 並非格雷科的真實姓名,而是反映格雷科的出生地希臘,意指希臘人 ,也簽名為 Kres,表示克里特島,其真實姓名為 Domenikos Theotokopoulos。關於他年輕時知道的很少,在 1566 年成為一個有名的畫家,曾跟隨提香學習,然而威尼斯畫家對他影響最深的卻是丁托雷多。1577 年格雷科的畫風進入成熟期,其人物造形誇張,有著神經質的不安氣質。冷色調,畫面經常瀰漫著詭異的藍。 有濃厚的神祕主義色

38、彩。格雷科有很虔誠的宗教信仰,為 Santo Domingo 教堂繪製一組祭壇畫,擅長繪製肖像畫,但因脾氣孤傲自豪,生活奢侈,晚年財政陷入困難。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1610)義大利、巴洛克早期畫家,錯號為梅里西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Merisi),其畫作特色主要以強烈明暗對比,增強畫面戲劇性的張力,極具表現力,成為一種標誌性的巴洛克風格繪畫。卡拉瓦喬藐視宗教題材的理想化解釋,然而,卡拉瓦喬過於寫實的手法並不為當時人的喜愛,畫中神的形象,猶如市井小民一般,平凡無奇,這與神聖、崇高的聖人形象不符。1588-159

39、2 年間卡拉瓦喬到羅馬,此時他已經擁有基本的技術,但根據他的傳記記載在這五年間貧困剝奪的他的一切,他只能做為畫家的小助手。在 1595 年他決定透過經銷商出售他的畫作,瓦倫提瓦(Maestro Valentino)將他介紹給紅衣主教,卡拉瓦喬開始受到食宿與金錢上的庇護。此一時期卡拉瓦喬的作品大多是年輕男孩,比如) , 捧果籃男孩(Boy with a Fruit Basket) 或年輕的酒神(The Young Bacchus)。卡拉瓦喬風格對 17 世紀荷蘭的林布蘭,法國的拉突爾與西班牙的委拉斯蓋茲等畫家繪畫風格產生重要的影響。左圖為 Ottavio Leoni 所繪阿特米西亞簡提列斯基(A

40、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1653)其父親歐拉吉歐簡提列斯基(Orazio Gentileschi, 15631639)曾為卡拉瓦喬弟子,在羅馬出生,但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佛羅倫斯,直到1630 年定居在那不勒斯。簡提列斯基的藝術教育來自父親,因此,帶有卡拉瓦喬的特色。她的繪畫非常早熟,於歐洲頗負盛名。1610 年繪製了第一幅有她簽名的畫作蘇珊那與老人(Susanna and the Elders),1611 年,簡提列斯基進入父親的友人畫家塔西(Agostino Tasi)學習透視,在那歷經一段不愉快的遭遇,之後簡提列斯基前往佛羅倫斯發展。1616 年,簡提列斯基年時

41、 23 歲便成為佛羅倫斯藝術學院第一位正式女院士。1622 年回到羅馬,1652 年逝世於那不勒斯。對一些她早期的名畫仍存在的爭議,比如茱蒂絲斬首荷羅費內斯(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則是以卡拉瓦喬為典範的主題。魯本斯(Rubens, Pieter Pauwel ,1577-1640)巴洛克繪畫中具代表性的畫家。魯本斯一生順遂,除了畫家身分外,還是位學者及知名的外交家。魯本斯作品極多,為少數西方繪畫史上多產的畫家,由於供不應求,經常要仰賴工作坊的助手完成。魯本斯畫中人物充滿生命活力,色澤飽和,明暗的強烈對比及朝氣蓬勃的形象,給予觀者強烈的感官刺激,非常適合用來表

42、現宮廷的富麗堂皇與歌頌皇宮貴權的威勢。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 1598-1680)義大利巴洛克雕刻家、建築師。貝尼尼的作品充滿了動勢與情感,呈現立體視角,是繼米開朗基羅之後,義大利最傑出的雕刻家,為當時天主教教廷服務,雕刻許多半身像、祭壇像,充滿宗教迷狂情懷。除了雕刻之外,貝尼尼亦設計多棟巴洛克風格建築,最著名的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環抱廊柱,在噴泉的設計上也將水底生物如海豚、海螺納入,裝飾精美。左圖為自畫像,依年紀為順序范戴克(Sir 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出生於安特衛普,十七世紀重要的肖像畫家。1617 年進入魯本斯工作坊擔任助手。1

43、632 年范戴克受英王查理斯一世邀請前往英倫,成為宮廷畫家。其作品以肖像畫居多,為英國貴族所留下的許多肖像畫。范戴克畫中人物總是帶著貴族班優雅的氣息,俊美的臉龐下散發著些許憂鬱的情懷。他的每一幅畫中人物都具有獨特的個人氣質,深受到英國皇室的喜愛。范戴克為當時繪畫藝術尚未起步的英國培養了不少的著名畫家,對日後英國本土肖像畫之風格形成,奠立了基礎。委拉斯蓋茲(Velasquez, 15991660)出生於 1599 年六月六日,西班牙的賽維爾(Serille)。12 歲時進入畫家巴契各(Francisco Pacheco,1564-1644)門下習畫。早期作品深受卡拉瓦喬的影響,多以市井小民故事題

44、材為主,1623 年,委拉斯蓋茲第一次接受委託為國王菲力普四世(PhilipIV)畫肖像,從此成為西班牙菲力四世的御用畫家,其畫作題材轉為宗教畫、宮廷人物肖像畫,神話故事。1629 年間魯本斯訪問西班牙期間與委拉斯蓋茲結為好友,其後兩年他們共同結伴旅遊義大利海港熱亞那、那不勒斯、威尼斯等重要文化都市,其中在羅馬停留時間最久。這次的旅遊對日後畫家的作品風格產生了不少的影響。尤其是威尼斯畫派的構圖與設色手法。自義大利返回後,委拉斯蓋茲畫風顯得更加細膩與優雅。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 , 1593-1652)1593 年出生於羅林,1652 年逝世,享年五十九歲,他的一生過得很平

45、順安穩,在家鄉又頗有名氣,不像有些藝術家一生貧困潦倒,乏人問津。拉突爾雖然生活優渥平順,但是他卻有悲天憫人的宗教心懷。他用細微的觀察力,畫出卑微小人物的苦難,將之昇華為感動人心的宗教畫。拉突爾的宗教畫有強烈的真實感,因為畫中人物是根據真實生活的觀察和寫生而來。他將高高在上的宗教人物落實到一般人的形象,在平凡生活中呈現宗教真正的意義,例如一系列瑪德琳的畫像和一系列聖者畫像。拉突爾洞察他身邊的世界,所以他的繪畫往往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這個特質對拉突爾的宗教畫有很重大的影響,使他的宗教畫平易近人,容易被人接受。拉突爾的畫風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但並不妨礙他的作品具有格外鮮明的個人風格。雖然拉突爾

46、創作的題材主要是宗教畫和風俗畫,但兩者往往又彼此揉合。拉突爾的畫作特色在於喜歡利用燭光來創造獨特的效果,構成充滿氣氛的情境。拉突爾死後一度被歷史所湮沒遺忘了。但是到了 20 世紀,拉突爾的繪畫藝術又重新受到專家的重視。我們當今回顧 17 世紀的歐洲藝術史,難以忽略拉突爾崇高的藝術成就。他實在是 17 世紀法國最偉大的畫家之一。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普桑為法國 17 世紀古典畫風的代表畫家。普桑以理性的思考方式構圖,遵從古典式的風格,強調畫面的整體性與和諧。但過於理性的思考模式下,有時作品往往過於公式化,缺乏生命力。普桑作品帶有深層的哲理。普桑擅長表現義大利

47、風景,畫面上充滿著古典風格、靜謐、祥和的氣息。洛漢(Claude Lorrain , 1600-1682)法國畫家,長年居住羅馬,和普桑同為理想性風景畫代表畫家。洛漢擅長描繪海景,然而不同於其他海景畫家單純以描繪海洋的表現手法,洛漢經常將歷史事件以及人文景觀融入海景畫中,使其作品具有承載歷史意涵的功能。洛漢相當細心營造渡船口的岸邊情景,因此畫作前景的海岸邊,多為帶有古典建築風格的建築體,人物形體相當渺小,如同裝飾物般的點綴其中。後景海水經常搭配著夕陽餘暉,閃閃發亮的水面,襯托著大艘船艦,讓洛漢的海景畫散發出濃厚的古典情懷,相當抒情。洛漢獨特的構圖手法與畫作風格,影響了 19 世紀的風景畫作。勒

48、拿三兄弟(Antoine Le Nain ,1599-1648;Louis Le Nain,1593-1648; Mathieu Le Nain ,1607-1677)三位法國自然主義畫家,分別為安東尼(Antoine),路易斯(Louis),馬迪歐(Mathieu) 。其創作題材多取自法國農村與市井小民的家庭場景。自然寫實,樸實無華的表現手法,類似風俗畫。由於這些畫的簽名上面只簽了姓,幾乎無人知道他們的繪畫創作是透過何種分配方式進行,在區分時充滿困難與爭議,因此後人將其三兄弟作品共同討論。Louis Le Nain哈爾斯(Frans Hals, 1580-1666)荷蘭肖像畫家。生於安特衛普

49、服裝工人之家。幼年隨父母到荷蘭,後定居於哈勒姆。哈爾斯早年的創作快樂的酒徒(The Merry Toper)、 瑪雷巴貝(Malle Babbe)和吉普賽少女 ,都自然流露出對生活由衷的歡樂。這一時期的群像代表作如哈勒姆聖喬治市民衛隊軍官的宴會(Banquet of Officers of the Civic Guard of St George at Haarlem),出色地表現出畫中人物養尊處優的自我滿足神氣。這些軍官或與鄰座交談,或有意向觀眾瞥視,打破了拘謹的均衡布局,顯示出藝術家調度場景的高超才能。哈爾斯的特點還在於直接從畫布上開始,用色彩鮮明的大筆觸迅速記下最初的感覺,這種即興之作既像速寫,又是完成品。他一直用這種方法畫他所熟悉的人物,隨著年歲增長,繪畫的自由感也日益增強。16301650 年是他的創作盛期,共畫了一百幅以上的單人肖像和六幅群像或家庭肖像。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卻陷於經濟困境。從 1616 年起就受債權人逼索,他的收入更少了,終於拍賣財產抵債(1654),不得不靠養老金過活。從中年起,哈爾斯畫面上的樂天表情開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