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高铁发展迅速震惊外国人 堪称贴地飞行2011 年06 月 10日 07:32 新京报 我要参与(6) 枣庄站进出站乘客可通过地下通道实现“下进下出”。 作为安徽境内规模最大的高铁枢纽,1 小时可抵南京、2 小时抵上海。 被称为“中原粮仓”的宿州,其高铁站站房设计为“方盒型”。 徐州东站是京沪高铁七大主要站区之一,屋顶设计如同雄鹰。 “Nothingis impossible”。去年 10 月,两位德国科研人员为北车一位工程师庆生时这样恭维道。他们没想到中国高速动车组的发展会那么快。 从 2006年 CRH2型跑出 200 公里时速,到去年 CRH380A跑出 486.1 公里的最高时速,中
2、国只用了4 年时间。速度的突破,需要整体性能的提升,最基本的还是两点,即牵引功率的增大和空气阻力的降低。 位置: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 面积:站房面积为10000平方米,候车大厅为一层。站场部分分2 层,地下层为地下通道,地上为站台,乘客可通过地下通道“下进下出”。 风格:站房前将挖出一个景观湖,湖东设景观瀑布。在枣庄站建设中,站房和站前广场都融入了运河文化的元素和特点,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枣庄市“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品牌。 客流:短时客流量1000 人次。 乘车:作为配套工程,祁连山路目前已开始进行下穿路面的沥青铺设,北侧道路两侧的BRT站点已基本安装完毕。站前平台、路网等接近全部竣
3、工。 换乘:推进“零换乘”,实现高铁与快速公交、客运、出租车的站内衔接。 位置:江苏徐州市东约 8 公里处,核心区 5.2 平方公里,是京沪高铁七大主要站区之一。 面积:徐州东站站房共 7 个站台,建筑面积 1.5 万平方米。主体公共大厅为两层,两侧局部为3 层。其中,一层主要是由车站大厅、售票厅及站台候车室组成,二层为普通候车室,夹层为软卧候车室。 风格:设计简约大方,主体两面横向百叶间含通透玻璃,屋顶舒展开阔,如同一只展翅腾飞的雄鹰。 客流:日发送 6 万人次。 换乘:旅客可以通过电梯进入站房,再通过乘车大厅直接进入候车平台,基本实现“零换乘”。而没有乘坐车辆的乘客,可以从站前广场行至站房
4、前,上电梯,进入候车室候车。有车辆的乘客可驾车直接驶上高架桥,行至站房前,进站候车。 位置:安徽宿州埇桥区蒿沟乡两半昌村,距城区直线距离 23 公里。 面积:站房为“线侧下式”站房。站房主体为1 层,两侧局部为3 层,总建筑面积4993 平方米。 风格:宿州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被称为“中原粮仓”。站房呈“方盒型”,设计吸取徽派建筑元素。灰色外壁墙面上,刻着圆形镂空“窗花”。方形立柱内,墙体则采用透明玻璃和金属屋面。屋顶徽式窗格图案上,“宿州东”红字醒目。广场中央设有 12 盏大型景观灯。 乘车:普通乘客从候车大厅东侧检票进站后,通过楼梯或进站地道前往相应站台上车。 换乘:车站设有两个停车场
5、。另据宿州市政府网站介绍,宿州京沪高铁汽车快客站距离车站广场约 300 米处。该站设计标准为国家一级汽车站,占地约 70亩。 位置:安徽蚌埠龙子湖区李楼乡境内,大学园区东、东海大道以南。与老京沪线不同,高铁直接从蚌埠城东过淮河,不再经过蚌埠市区。京沪高铁在蚌埠郊区与老京沪线形成一个十字交叉。 面积:20000平方米 风格:蚌埠站设计,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主体结构,以及透明玻璃、金属屋面等新材料、新技术。 乘车:蚌埠南站设有检票闸机,乘客进站乘车,如同坐地铁一样,实现自动检票。作为安徽省境内规模最大的高铁枢纽,1 小时可抵南京、2 小时可抵上海、3 小时可达北京。 换乘:蚌埠南站与市区之间将开通
6、3 条公交线路,已采购 40台天然气环保公交车投入首条线路的运营。其中,6 月 30 日京沪高铁通车之前率先开通蚌埠南站到原蚌埠客运西站线路。中国高铁发展网民态度调查报告第一部分 前言一、研究背景、目的继 2009年 12 月武广高铁运行通车后,2011 年6 月 30 日,时速 380公里/小时的京沪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营。7 月中旬,开通运营不足半月的京沪高铁三次发生突发故障,导致列车晚点,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对高铁安全性的辩论。对于新生的中国高铁,中国民众有哪些担忧,乘坐可能会有多大?为了了解民众对中国高铁发展的看法,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于2011 年 7月 8 日7 月 17 日以互联网在线调查
7、的方式开展了公众调查。二、方法设计1调查方法本次调查所有样本均是通过环球网网友自愿参与获取。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民众对中国高铁的认知、对高铁安全性的信心、乘坐高铁的可能性,以及对中国铁路发展的看法。3调查对象及样本分布本次调查的对象为 18岁以上的环球网网民。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3406 份,最终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09 年最新人口数据,综合年龄结构和性别比进行二维加权分析,样本分布具体如下表所示:第二部分 主要发现发现一 半数受访者不认为中国高铁速度远远领先国外 32.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高铁速度已经远远领先国外问及“武广高铁和京沪高铁的相继开通是否意味着中国高铁速度已经远远
8、领先国外?”时,过半数(54.3%)受访者给予了否定回答,仅三成(32.5%)受访者肯定了中国高铁速度已经远远领先国外,剩余 13.2%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发现二 近四成受访者对中国高铁的安全性信心不足 12.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高铁“很安全”问及中国现有高铁的安全性,近半(46.9%)受访者表达了较强的信心,认为中国高铁“很安全”或“比较安全”;相比之下,近四成(36.2%)受访者的信心不足。具体来看,一成多(12.5%)受访者认为“很安全”,34.4%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安全”;24.5%的受访者认为“不太安全”,还有 11.7%的受访者认为“不安全”,剩余 16.9%的受访者表示“不知
9、道,不好说”。发现三 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是“激进的” 66.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是“激进的”对于中国目前高铁发展速度的看法,三分之二(66.8%)的受访者认为是“激进的”,四分之一(24.6%)的受访者认为是“平和的”,也有 2.6%的受访者认为是“缓慢的”,剩余 6.0%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不好说”。发现四 受访者最为担心的高铁发展问题为票价和安全性 29.2%的受访者最担心的高铁发展问题为安全性调查显示,网友对中国高铁发展的担心最集中地体现在高铁的安全性和高票价上。具体来看,最担心“票价太贵,老百姓负担不起”和“安全性有待验证”的受访者人数最多,均接近三
10、成,提及率分别为 29.9%和 29.2%,第三是“高铁负债太多,最后会转嫁给消费者”,提及率也有21.2%。相比之下,受访者对高铁“运营成本过高,入不敷出”、“乘客过多,降低高铁的舒适性”和“票贩子倒票,增加购票难度和成本”的担忧均较少,提及率均不足一成,分别为 7.3%、1.2%、0.9%,还有 1.7%的受访者担心高铁滋生腐败现象等其它方面。总体上有 7.1%的受访者认为高铁发展挺好,“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剩余 1.5%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不好说”。发现五 六成受访者反对高铁开通后取消部分普通快速列车 59.8%的受访者“反对”高铁原有线路上部分普通快速列车被取消武广高铁和京沪高铁开通
11、后,原有线路上均有部分普通快速列车被取消,如京沪高铁开通后,原来京沪间的 5 对夕发朝至动车全部取消,北京站发车的也只留了1 对。本次调查显示了网民对这种“被高铁”状态的不满。当被问及“武广高铁和京沪高铁开通后,原有线路上均有部分普通快速列车被取消,对此运行安排,您有什么看法”时,六成(59.8%)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仅两成(20.1%)受访者表示“支持”,13.9%的受访者因为出行线路上没有高铁,所以持“无所谓”的态度,剩余 6.2%的受访者对此问题表示“不知道,不好说”。发现六 七成多受访者表示有较大的可能性选择高铁出行 27.6%的受访者“肯定会”乘坐高铁调查显示,问及“如果您出行的
12、线路上开通了高铁,您选择高铁的可能性有多大”时,七成多(73.6%)受访者表达了较强的乘坐意愿,表示“肯定会”或“可能会”乘坐高铁。具体来看,近三成(27.6%)受访者“肯定会”选择高铁,近半(46.0%)受访者“可能会坐”。相比之下,总体上两成多(23.2%)受访者的选择意愿偏低,表示“不太可能会坐”(选择率 14.9%)或“不会坐”(选择率 8.3%)。剩余 3.2%的受访者对此问题表示“不知道,不好说”。发现七 票价太贵是受访者不选择高铁的最主要原因 36.4%的受访者因为“票价太贵”不选择高铁,23.2%的受访者担心“安全性不高”所以不选择高铁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进一步对受访者不选择高铁的
13、原因进行调查得知,高票价成为受访者对高铁望而却步的最主要原因,提及率高达36.4%(“票价太贵”),远远高于其它选项;其次是“安全性不高”,提及率为 23.2%;其三是因为受访者对出行时间的要求不紧急,20.4%的受访者选择“不赶时间,觉得没必要”。还有近一成(9.7%)受访者提及“高铁车站离市区太远”,因为“高铁买票手续复杂”而不选择高铁的人为极少数(2.8%),还有3.6%的受访者因为出行线路为短途等其他原因而不选择高铁,剩余 3.9%的受访者对此问题表示“说不清”。发现八 高铁的开通让近半数受访者感觉出行“更加便捷” 高铁开通后,47.0%的受访者感觉出行“更加便捷”调查显示,问及“武广
14、高铁和京沪高铁的开通给您的出行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时,近半(47.0%)受访者感觉“更加便捷”,一成(11.0%)受访者感觉“更加麻烦”,31.5%的受访者的出行没有受到高铁的影响,选择“没有变化”,剩余 10.4%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发现九 半数受访者希望中国的铁路发展同时兼顾“增加高铁数量”和“提高普通列车服务质量” 35.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铁路发展应该“重点提高普通列车的服务质量”问及“中国的铁路建设应该重点提高普通列车的服务质量还是重点增加高速列车的数量”时,更多受访者希望能够兼顾两者,52.9%的受访者认为“两者都是重点”;三成多(35.3%)受访者选择“重点提高普通列车的服务
15、质量”,这类人群更关注普通列车的发展,包括提高运输能力、规范售票秩序等;相比之下,选择“重点增加高速列车的数量”的受访者不足一成(7.8%),还有 4.0%的受访者对此问题表示“不知道,不好说”。岁及以上)中认为中国高铁速度远远领先国外的比例最高 高学历组(本科及以上)受访者最不认同中国高铁速度远远领先于国外的观点差异二 各类人群对高铁安全性的评价差异 男性受访者对中国高铁的安全性表达了更强的信任 老年组(50 岁及以上)受访者对中国高铁的安全性最为信任,认为中国高铁“很安全/比较安全”的比例最高 高学历组(本科及以上)受访者对中国高铁安全性的信任度最低差异三 各类人群对高铁发展速度的认知差异
16、 受访者年龄越轻,越认为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是“激进的”差异四 各类人群对高铁发展顾虑的差异 女性受访者最担心高铁的安全性;男性受访者最担心高铁的票价太贵 青年和中年组受访者最为担心的高铁发展问题为票价太贵;老年组受访者最为担心的问题为高铁的安全性不足 初中及以下低学历组受访者最担心的问题为“高铁负债太多,最后会转嫁给消费者”;高中、中专及职高和大专学历组受访者最担心的问题均为高铁“票价太贵”;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组受访者最担心高铁的安全性 月收入 3000 元以下的中低收入组受访者最担心票价太贵;3000 元-5000 元的中等收入组和 5000 元以上的高收入组受访者最担心的问题均为高铁的安全性
17、差异五 各类人群对高铁开通后取消部分普通快速列车的态度差异 低学历组(初中及以下)受访者对取消部分普通列车的支持度最高;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组受访者反对声音最强烈 中等收入组(月收入 3001-5000 元)受访者对取消部分普通列车的反对声音最为强烈,支持度最低差异六 各类人群选择高铁的可能性差异 男性受访者比女性受访者更可能选择高铁 收入越高选择高铁的可能性越大,月收入 5000 元以上的高收入组受访者选择高铁的可能性最大差异七 各类人群不选择高铁的原因差异 男性受访者不选择高铁的最主要原因是票价太贵;女性受访者不选择高铁的最主要原因是安全性不高 各年龄组受访者不选择高铁的最主要原因均为票价太贵,18-29 岁青年组受访者受高票价的影响最明显 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组受访者不选择高铁的最主要原因均为票价太贵;高收入组受访者不选择高铁的最主要原因则为高铁安全性不高差异八 高铁开通后对各类人群出行的影响差异 男性对“高铁让出行更加便捷”的作用感知比女性更强 年龄越大,对“高铁让出行更便捷”的作用感知越强 受访者收入越高,对“高铁让出行更便捷”的作用感知越强差异九 各类人群对中国铁路发展重点的认知差异 受访者收入越低,越认同中国铁路发展应该“重点提高普通列车的服务质量”附:背景资料附表一 样本居住地分布(未加权)附表二 学历(未加权)附表三 个人月收入(未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