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 课程性质:基础课(必修课)适用专业:各专业教学。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一学期总学时数:30 编写人: 朱春花 审定人: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旨在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帮 助 学 生了 解 文 明 礼 仪 的 基 本 要 求 、 职 业 道 德 的 作 用 和 基 本 规 范 , 陶 冶 道 德 情 操 , 增 强 职业 道 德 意 识 , 养 成 职 业 道 德 行 为 习 惯 ; 指 导 学 生 掌 握 与 日 常 生 活 和 职
2、 业 活 动 密 切相 关 的 法 律 常 识 , 树 立 法 治 观 念 , 增 强 法 律 意 识 , 成 为 懂 法 、 守 法 、 用 法 的 公 民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1教育学生在职业活动中要爱岗敬业、诚信公道、乐于奉献,生活在法治国家中学法知法、懂法爱法、护法用法。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观念,认识到在职业生活中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和法治生活中的法律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法律素质。(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习礼仪,讲文明。 知荣辱,有道德。 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分配建议
3、表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2习礼仪,讲文明 1 2习礼仪,讲文明 2 2知荣辱,有道德 1 4知荣辱,有道德 2 2复习 2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6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4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4复习考试 4合计 30(二)推荐教材课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资料(三)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结合2成绩构成:考试成绩 70,平时成绩 30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习礼仪,讲文明。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教学要求认知:了解礼仪
4、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情感态度观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运用: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3教学内容1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1)懂得自己是人生的主人,是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的主体,理解珍惜人格、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主体意识和规则意识。(2)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塑造良好的形象。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养成遵守个人礼仪的习惯。(3)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2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1)了解职
5、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职业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遵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2)理解职业礼仪的作用,践行职业礼仪,展示职业风采。(二)知荣辱,有道德。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道德对于完善人格、成就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增强敬业爱岗精神和诚信、公道、服务、奉献等职业道德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教学要求认知:了解道德的特点和作用、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理解遵守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的意义。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崇尚职业道德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运用: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
6、人。教学内容1.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4(1)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2)理解道德的作用,感受道德的力量,懂得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良好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2.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1)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理解职业道德的作用,增强遵守职业道德的情感。(2)懂得爱岗敬业的意义,理解乐业、勤业、精业的具体要求,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理念。(3)了解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基本要求,理解诚信和公道的意义,培养诚实、守信、公道的品质。(4)了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懂得服务、奉献的意义,增强热情
7、服务、无私奉献的意识;理解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性和反腐倡廉的意义,增强廉洁意识。3.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了解相关行业特有的道德要求,理解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和意义,自觉践行行业道德规范。 (具体教学内容由各校根据相关行业特点自行确定。 )4.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1)了解职业道德养成的作用,理解慎独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意义,运用内省的方法,提升职业道德境界。(2)学习职业道德榜样,从小事做起涵养职业道德,在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三)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依法治国方略,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学会用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教学要求5
8、认知:了解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作用,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情感态度观念:拥护依法治国方略,增强法治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崇尚民主、公正、平等。运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履行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公民职责,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教学内容.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2)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观念,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了解增强公民意识的重要性,理解我国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涵养爱国情感,增强权利意识、义
9、务观念。()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履行保障宪法实施的公民职责。.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1)理解法律程序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增强程序正义观念。(2)了解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增强证据意识,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有关治安管理处罚、犯罪和刑罚等方面的法律常识,增强守法意识,提高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教学要求6认知:了解有关违法行为的危害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犯罪的危害以及对犯罪的惩罚,理解守法的意义。情感态度观念: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运用: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教学内容.预防
10、一般违法行为(1)了解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认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等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懂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传播淫秽音像制品、吸食注射毒品、参与赌博等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避免误入犯罪歧途(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2)了解导致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行为犯罪作斗争。(3)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的意识。(五) 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1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的、经济的法律常识,树立依法从事民事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信念,提高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经济活动的能力。教学要求认知:了解相关的民事、经济法律常识,理解其意义和作用。情感态度观念:尊重法律规则,履行法律义务,崇尚公平正义。运用:在民事和经济活动中按照法律规范做事,依法维护权益、履行义务、承担责任。7教学内容.公正处理民事关系(1)了解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明确民事主体的资格,增强依法处理民事关系的意识。(2)了解民法通则有关保护人身权的规定,懂得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尊重他人的人身权。(3)了解法律保护财产权的有关规定,
12、懂得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依法保护自己的财产权,尊重他人的合法财产权。(4)了解合同订立的程序,学会辨别合同是否有效,理解履行合同的原则,提高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的能力。(5)了解婚姻法规定的结婚的法定条件和程序,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热爱家庭的情感,承担对家庭、对家人的责任。.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1)学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增强劳动者权利和义务意识,提高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能力。(2)了解设立企业的有关条件,理解企业应该合法经营、公平竞争,树立依法经营的观念,追求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3)了解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法律规定,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遵守行业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