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老子道德经-白话文注解 如果一生中只能选择读一本书,我选择老子!相传老子生於中国的春秋战国初期,是一位大思想家,就连被尊称至圣先师的孔子向其问道之后,都曾感叹老子的见解高深,云:朝闻道,夕可死矣! 。其住世期间,眼见世间乱象四起烽火连连,虽曾提倡无为而治的学说,但终不得圣主识其无私治世、回归大道的济世道法,遂传下此八十一章道德经。读者叁修此经后,相信必能得其般若智慧;看清世间诸法实相,早日体悟大道。人法不住能所不生顺道自化大愿自成谓之无为而治!【第 一 章】道可道,非常道【第 二 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第 三 章】不尚贤 使民不争【第 四 章】道盅 而用之或不盈【第 五 章】天地不仁 以万物
2、为刍狗【第 六 章】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第 七 章】天长地久【第 八 章】上善若水【第 九 章】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第 十 章】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第 十一 章】三十辐 共一毂【第 十二 章】五色令人目盲【第 十三 章】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第 十四 章】视之不见 名曰夷【第 十五 章】古之善为道者【第 十六 章】致虚极 守静笃【第 十七 章】太上 不知有之【第 十八 章】大道废 有仁义【第 十九 章】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第 二十 章】绝学无忧【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枉则直【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第
3、二十六章】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第二十八章】知其雄 守其雌【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第 三十 章】以道佐人主者【第三十一章】夫兵者 不祥之器【第三十二章】道常无 名朴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第三十五章】执大象 天下往【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第 四十 章】反者道之动【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一生二【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却走
4、马以粪【第四十七章】不出户 知天下【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第 五十 章】出生入死【第五十一章】道生之 德畜之【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 行於大道【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拨【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比於赤子【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 其民醇醇【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 莫若啬【第 六十 章】治大国 若烹小鲜【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第六十三章】为无为 事无事【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第六十七章
5、】天下皆谓我道大【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 不武【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第 七十 章】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第七十一章】知不知 尚矣【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则杀【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3【第七十五章】民之饥【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第七十七章】天之道 其犹张弓欤【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第七十九章】和大怨 必有馀怨【第 八十 章】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音:较)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凡是可以被说得出的道 ,都不是真
6、正的恒常大道(自然法则、定律) 。凡是可以被形容得出的名 (住相) ,都不是真正的恒常现象。无 (宇宙间的能量,空) ,我们形容它就是天地的创始者。有 (自然界运作的法则,色) ,我们形容它是产生万物之母。所以,掌握自然法则能量生壮老死变化的原理,就能观察宇宙万物间的趋势变化。掌握自然法则运作增生减灭的兴衰轨迹,就能观察宇宙万物间的互动变化。这两者,虽然观察角度不同,但是以不住相的平等法则去掌握了解它们的基本道理却是相同的(平等心) 。可以说是玄,玄妙到极致。足以开启宇宙万法大门,与大道融为一体。-*所谓用不住相的本性观照事物;即是:用无私之大心,并以合乎常理、不偏颇、不分别的角度,站在大众的
7、共同立场;依照自然界运作的法则,去看待事物运作中每个环节的本质,以及本质之间所产生的互动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力。换个相反的角度来说,要用平等法则去看待事件中的每一个因素(用平等法去住一切相) 。*不住一切相以平等心去住一切相。*所谓无为则无不为,是谓大为。 ;即是:用不住相的本性去了解事物后,针对每个环节的本质,使它们都依照整体的合理立场去互相作为;当所有的本质都称职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时,事物发展的结果才能圆满的合乎自然界平衡运作法则,存於世。 无为,即是-不住相的行为,可称做- 至高无上的大为!不言,即是- 不住相的言论,可称做 -至高无上的大言! 不住相的道,才是常道,可称做-至高无上的大道!
8、不住相的德,才是常德,可称做-至高无上的大德!不住相的名(观察) ,才是常名,可称做-无上的大名!4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当天下都认为美是美好的时候, 喜美厌丑的分别、着相、偏颇之心就产生了;当天下都认为善是良好的时候, 喜善厌恶的分别、着相、偏颇之心就产生了;实在的真相应该是:有跟无 ,是相互共生混同的。难跟易 ,是相互辅助混同的。长跟短 ,是相互衬托混同的。高跟低 ,是相互依附混同的。音跟声 ,是相互配合
9、混同的。前跟后 ,是相互追随混同的。所以圣人用不住相的态度 (无为)去行为处事,用不住相的言论 (不言)去教化大众。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刻意加以主导或推辞。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化育万物,而不自傲。功成万物,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有功劳。-* 恰如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说法相同;观照万物时,切不可住相、取舍或分别;否则,必然无法公正客观的运用真实智慧,去加以观其妙或观其徼 (见第一章) 。* 反之,若以分别、着相、偏颇之心行事,则是有为之法或有言之教 ,成为妄为或妄语;便应了佛陀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尾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 着(住)相
10、行为(有为):有自我感受、特定对象或目的的行为。* 不住相行为(无为):没有特别的感受、对象或目的,完全顺应时机去做当下合乎自然法则的行为。就事论事,当为则为;无需为时,则不为(用平等心去住一切相) 。5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不推崇高尚贤能,人民就不会贪图名位而相互争夺功名。不籤藏稀有的金银财宝,人民就不会贪图财富而作盗贼。不凸显无穷欲望,人民就不会学习效法而变得不择手段。所以圣人的治理之道是:使大家的心灵虚静,生活务实。心志淡泊,平安健壮。常常使大
11、家不去刻意追求知识和欲望。让智巧聪明的人没有特殊的目的和机会去妄为。以顺应时机并且不住相的作为去治理,则不可能治不好。-* 世上没有人能具有能够导引天地万物相互包容、共生共存或者完整预见天地无常变化轨迹的智慧;用人的智慧去行为,其结果必有缺失。二一年九月十七日台北市发生严重水患,祸因则是十年前与天争地的基隆河截弯取直工程;虽然当时负责整治的施工单位号称已规划百年防洪计划,但是事后却仍然发生无法预料的疏失,最后造成了重大灾害;这次事件即为此一说法做了最佳的实证实例。* 人类得头脑再怎麽聪明,最多也只能穷其一生的智慧;那里会胜过包含了无穷变数的自然大道呢?所以,真正的智者不会依恃其个人有限的聪明才
12、智去行为,不执着主观见解,并且顺应自然界运作的法则去治世,则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盅 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 解其纷和其光 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大道以其大能负载万物,却似永不满载,用之不竭。6深沈博大、源源不绝,好像是创造万物之主。它的锋芒收敛、纷扰全解,光辉调和、外似尘俗。清静而若隐若现的存在着。我不知道谁创造了它,好像在天地初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自然界的运作法则,好像在天地初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盅(杯子,音:中)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橐,音:驼。龠,音:月) 。
13、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天地运作,不住一切相,对万物的运作没有分别心,圣人运作,不住一切相,对百姓的对待亦无分别心,天地之间好似橐龠,空着的时候,能够保持可以作为的状态。鼓动的时候,则能充分发挥足够的效果。妄言、妄作会产生偏颇、分别心,则容易使自己功能不足。不如谨守中庸之道,合理适度的作为。-* 此文之前两句,讲述本体 ,后三句则描述运用之道。* 橐龠(一种口袋状的有孔乐器-类似陶笛)* 天地运作,不住一切相:太阳每天早晨自东方升起,平等地照耀大地与万物互作,自然的释放能量与光明。无分无别;包容 一切现象的发生及对待;遇密云暴雨碍其行事之时,因其本来 就无所求,故亦无可损失;永远
14、热情的活着。清晨时生、黄昏 时灭,太阳永远存在,亦可谓之不生不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7大道有如深邃的虚谷,拥有神妙、无限的宇宙大能。所以它可以被称作是玄妙的万物创造者。创造者的大门口,则是天地发生的根源。它绵绵不绝、若隐若现的存在着。怎麽用也用不尽。-* 牝(雌性禽兽,音:聘) 。* 自然界的运作法则绵绵不绝、若隐若现的存在着。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与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由於天地从不为自己的生去经营打算,所以能长生。所以,当圣人作
15、任何事时,先考虑公众利益,后考虑自己的好处,反而常被推为领袖。常把自己生死置之馀度外,因此,圣人反而受到大众的保护。这不就是因为不自私而得到的好处吗?当然他的行事结果会得到成功。-*行事懂得合理分配、分享的人,自然会得到大众的拥戴。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於道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 无 尤*天下之间德行最佳的表现就如同水一样8水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取什麽安然处於大家都无法忍受的环境之中这种德行的表现接近道圣人将自己保持在善的境界心地像深渊一般能包容别人为人处事能够仁人爱物说的话能让人感到深信不疑工作表现能够有条有理处理事务能
16、够很有效率该有所作为的时候能掌握时机由於不争功名,不求私利所以从来都不会有过失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当拥有了不能再多的物品时,不如适时的停止拥有。当身上放了尖锐的物品时,终会刺伤自己而不能长久。即使拥有满屋子的金银财宝,终会有守不住的一天。仗恃财富或名望去向别人夸耀,终会遭人觊觎而带来灾害。事情达成目的后,要懂得急流涌退,才符合天道 。-* 为人处事,应如日月,应时而作,应势而行,是为天道。老子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爱国治民 能无为乎天门开阖 能为雌乎明白四达
17、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9当精神和形体都能合而为一时,视万物也能抱一无分别吗?懂得练气通脉,身心柔软;就能达到婴儿般的自然境界吗?努力持戒自省,做出来的行为就不会错了吗?治理国家、服务公众,能依自然正道行事而没有刻意而为吗?运用天赋的觉识本能时,能够不住一切相的去观察吗?拥有明白道的智慧之后,能不再依赖人类的有限知识跟计谋吗?生长万物、畜养万物,有了成果而不私自占有有了功劳而不仗恃索酬有了发展而不控制主宰这样的行事态度可以被称为至德!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 共一毂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毂
18、(车轮,音:古) 。埏埴(水拌陶土,音:山直) 。牖(窗,音:有)*三十根直木,集中在中央空心的轴承上,才能形成车轮;车子必须在空着的时候,才能发挥载运的作用。搓揉陶土来制造器皿,中间要保留空间,才有盛物的功能。开凿门窗来盖房子,房中要保留空间,才有居住的作用。所以, 有带来便利, 无带来功用。 (有无共生)-* 不论是车子、器皿或者是居室,当它们空着的时候才能发挥可被运用的价值。当它们被有效运用的时候,所产生的功能及成果才能利益大众。人们若能时时保持自己处於无所作为、心境清净的状态之中,就可以随时发挥有用之身去有效处理事物、服务大家;这是大智慧的表现!* 无,为体;有,为用。老子道德经第十二
19、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10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打猎,音:田)猎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五光十色的视觉感受,会让人眼花撩乱产生错觉;杂乱的靡靡之音听多了,听力会变得迟钝;每天食用各种不同食物,会变得不吃口味更重的食物就觉得食不知味。放纵自己於娱乐嬉戏之中,会让人追逐享乐心神不定。美丽奇异的金银珠宝,会让人引起贪欲妄想,不择手段的获得它,造成行为失当、品德败坏,丧失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圣人生存在世间,无生存之虞就已知足,不求多馀的感官刺激;因而抛弃外在的追逐,只取内在的满足。-* 圣人谨守本体、本质,不执着於用法(色即是空)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20、 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 辱为下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宠辱都会让人心惊,因此防范宠辱,要如同防范大祸降临自身一般。什麽叫做宠辱都会让人心惊?宠代表利益,辱代表灾祸;得到灾祸会恐惧,一心想远离;得到利益也会恐惧,因为不知何时会失去。因此,得到也心惊,失去也心惊,这就叫做宠辱都会让人心惊 。为何要说防范宠辱要如同防范大祸降临自身一般?我们常会本能反应的去防范祸患,是因为我们爱惜自身的利益。如果我们没有自身的利益,我们自然就可以不需要去防范祸患降临了。所以,当重视天下人的利益的
21、人愿意为天下服务时,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当爱惜天下人的利益的人愿意为天下服务时,才可以把天下托付他。* 一个人如果太过住於名相之中(也就是说太过於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11或说太过於爱惜自己的羽毛、太过於注重自己的地位声望等等。 ) ,别人奉承你,你就高兴;别人批评你,你就生气;终日惶惶、不能安寝。那麽这个人必然随时随地悬着自己的得失心 ,做任何事都无法当为即为 ,甚至於放手而为都不敢作;导致患得患失、进退无据、这样的人就生活的太辛苦了!这种终日惶惶、患得患失过日子的人,之所以生活过得痛苦,最主要的原因是把自我的名相看得太重了!反之,当一个人能以无私无我的态度来面对一切事物的时候,这个人还有什
22、麽好担忧的呢?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名曰夷听之不闻 名曰希搏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音:节) 故混而为一其上不餛(音:角) 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於无物 是谓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对於无法用眼睛能看得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夷 。对於无法用耳朵能听得到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希 。对於无法用身体去碰触到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微 。这三者都无法去表达、形容、甚至於去探讨它们的底细。所以,就把它统称为一罢!看它们的外表,无法将它看得清晰;看它们的内在,又似乎混沌不明。它们绵绵不绝,无法形容;与万物共存,却又归
23、於空无。可以说它们呈现出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物体的相貌,似有似无;俗称恍惚。迎面而来却看不见它的头,尾随而去也看不见它的尾。把握亘古以来就存在的道理,就能够驾驭眼前万事万物。能知道源头,就能够明了大道运作的轨迹。-* 兹举一观夷听希的例子如下:某卸任元首近日突然宣称:钓 XX 台是日本领土。 ;此言一出,全国哔然;而同时期,常叁加某电视节目(全 XX 乱讲)中的一位日本女星,每次被介绍出场时的第一句话总是说:钓 XX 台是你们的领土,不是日本的。 懂得道的根本的人,则就不会只听见表面的声音,而还能听到希的声音。日本女星说:我说你们爱听的话,你们要常请我来上节目,让我多赚点台湾人的钱喔。 ,而另
24、外一位则是说:我说钓鱼台是日本领土,搞得被大家讨伐,甚至成为全民公敌;所以,当哪天我有危难时,你们要给我政治庇护喔。 以观察面来看夷的现象,日本女星在台湾赚钱不易,因此为了求利而去说一些讨好观众的话;而该卸任元首则可能是为了获取入境,甚至於居留资格(按:12日本因害怕强权,故一直不允入境签证。 ) ,可能他也看出自己的危机,而认为此地不宜久留吧!上例二人都说了不需要说的话,因此我们只要从现象及动机的法则里就可观夷听希 ,不致被他们挑动并随之起舞了。至於他们在如此的住相行为之后,目的能够达到吗?我想,终究是无法如愿而会得到失败的结果!因为,这些事情都背离大道运作的法则了。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
25、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 不欲盈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古时候精於修道的人,智慧通达、无所不能,深奥得难以辨识出他们;正因为无法辨识出他们,所以只能勉强形容:行事态度保守,有如冬天在结冰的河面上渡河。与人相处谨慎,有如在开放的社区里怕人窥伺。对待自己严谨,有如到长辈家中作客一般拘束。做事井然有序、有如冰块的自然逐步溶解一般。性情敦厚,看起来很朴实。心胸宽阔,有如山谷一般。浑浑噩噩,像混浊的水一般,捉模不定。谁能像他们一样,能把混乱的情况有条有理的
26、逐渐解决?谁能像他们一样,能在大家苟安的时候,还能掌握时机继续行动,让大家不断的能够创造生机和进步?能够保全道的人,就能够不营私利、不自满骄傲。因为不私利、不自满,所以能够隐藏光芒、不炫耀成就。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 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13不知常 妄作凶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回归其本来自性称作常(自然法则、定律或真理),知道万物终会
27、回归根本这个道理是恒常不变的真理,叫做明。不明白常道而随性妄为,必会遭致凶险。了解常道则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会公正平等;做事能公正平等才会周全无遗,周全无遗就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就合乎道,合乎道就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难。-* 心中摒除依一切杂念,保持在安静禅定的状态,当世间人类或万物互动 运作,我能不被情绪影响,公平合理的对待他们,不偏颇善、不厌弃恶,就事论事、清清楚楚的观察它们的互动变化的因果关系并深入了解它 们的本来特质。(心的斋戒)- 无私无我、禅定包容万物变化,以平等心因应。* 实在是,天下间万事万物不论显现出各种无穷无尽的变化结果之后,最后终究还是会回归到它的本来源头之处(万法不离自性)
28、 ;回归本来源头的现象我们称它为寂灭,寂灭则又是再生的起源;周而复始、死而复生、因果相生、循环轮回成为自道理就可以称为明道了!* 心无斋戒之人,无法观察事物本质以及运作法则,行事必然也无法契中其间的因果关系,而其行为就是妄为 ,妄为之后必得恶果。 明道之人眼光远大、巨细无遗,看待事物都能不住其相,而发平等合理之心(发菩提心) ,不偏不倚,周到周全,符合自然界运作道理。自然界运作的道理就是道 ,道是恒常的,永存於天地之间。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 不知有之其次 亲而誉之其次 畏之其次 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 :我自然 *最高明的治国之道,是人民感觉不到有国君的存在;
29、其次,是国家的国君受到人民爱戴,人人称赞他;14再其次者,是国家的人民畏惧他们的国君 ;而最糟糕的国君 ,则是让人民产生反感、厌恶的感觉,随处都能听见人民咒骂、侮辱他们的国君 。这种国君的能力及给人民的信赖感不足,人民自然无法去信任他。而境界最高的国君 ,悠悠哉哉的行事就能胜任了,不需要对国政讲太多的话。自然社会安定,人人富足。老百姓都的认为:我们国家本来就应当是这样的!-* 老子於春秋战国时代,观察当时各国兴衰情况,再反证各国国君的治国方式,得到结论如下:(对任何阶层的领导人都适用)第一等的国君:知人善用,顺应自然法则。第二等的国君:勤政爱民,事必躬亲实践。第三等的国君:严谨治国,提倡礼教法
30、治。第四等的国君:贪利谋私,用高压手段使民恐惧,无力抗拒其政策。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 有仁义智慧出 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大道毁坏之后,才产生仁义。智巧出现之后,才产生虚伪。六亲不和之后,才产生孝慈。国家昏乱之后,才产生忠臣。-* 当人们不知道如何行为才能符合天地运作法则而得顺境之时(不相信大道) ,社会上还能以仁德 、 信义维持基本的秩序 、不混乱 。当社会上连仁德 、 信义都不能发挥功用时,社会上就会出现所谓大智慧的贤者,来建立典章制度供大家遵守;但是此时也往往会同时伴随一些沽名钓誉 、 虚有其表的人,假扮智者来扰乱社会。 (着智者相之人,心中有求名、能所之念,所以
31、是大伪之人)* 其实, 心经有云:无智亦无得就已经说明了,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智慧值得去学习或追求。如果大家变得只相信自己的智慧而不相信天道法则自然运作;那麽所学的知识只是会创造更多的灾难而已(基隆河截弯取直工程造成日后台北地区那莉台风大灾难事件即为实例) 。因为,宇宙万法自然的运作法则,本自俱足、合理存在;明心见性之人自能观照洞察一切万法万象的本来自性,行事也就自然合乎道 ;哪会需要那些所谓有特别技巧或特殊见解的有智之士 ,来拯救苍生呢。 (人类得头脑再怎麽聪明,最多15也只能穷其一生的智慧;那里会胜过包含无穷变数的自然大道呢?)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
32、巧弃利 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去除圣贤的名位,不使用智巧治国,百姓就会获得百倍的利益。去除仁爱的虚名,抛弃信义的尊贵,人民就会回到孝慈的本性。大家去除投机取巧,抛弃自私自利,社会上自然没有人做盗贼。但是只用这三种德行来宣导教化人民,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准则让大家有所遵从依归:生活简单,保持质朴。 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 人们追求圣智、仁义、巧利这些名位或利益的时候,都必须先经历劳其筋骨、排挤竞争、患得患失的过程。而这些都不是出於自然的道理,佛陀於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所以,居上位者应当放弃提倡圣智、仁义、巧利
33、,纵使社会发生了问题,也应仔细观察问题本身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的治 理国家。* 如果要让百姓安居,社会和睦,用简单的道理和朴素的心态就可以了。更要杜绝私念,减少欲望(爱人如己,助人无数的 王清峰律师曾云:名为公器不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即是最佳的写照) 。除了人类生活所需的知识外,不刻意去追求其它的技巧本事,就不会有那麽多 的烦恼了。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 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 相去若何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荒兮 其未央哉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 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 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澹
34、兮其若海 鮏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 而贵食母澹(心情恬静,音:淡) 。鮏(风声,音:辽) 。16*摒弃智巧的知识,就没有烦恼。别人看不看得起我,有什麽差别?别人说我好或坏,有什麽两样?大家在意畏惧的事,当然我也不能不在意畏惧。而我所追求的境界跟世间一般人的价值观比较之下,实在是不一样,并且相差得太远了!当大家处於太平顺境的时候,人人都感到满足,尽情欢乐。有如享受盛宴,有如春游之时登台远眺。只有我像尚未长大成孩童的婴儿一般,混混沌沌无视於任何快乐满足,心如止水;平静淡泊地无分无别,没有反应也不起任何念头。当大家在这个世间上都很有成就的时候,只有我看起来好像不怎麽样,没有方向
35、。当大家都飞黄腾达、意气风发的时候,而我看起来却好像浑浑噩噩、昏昏庸庸没什麽成就。我这看似愚人的心啊!浑浑沌沌。俗人看似都明明白白,只有我看起来好似昏昏沈沈。俗人看似都清清楚楚,只有我看起来好似浑浑噩噩。我的心像大海一般沈静淡泊。我的心又好像海上的台风一般狂行不止。对於大家所追求的事物,唯独我跟一般俗人不同。不但不为所动,更是很刻意的将自己心性契合在自然运行的大道。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窈冥,音:咬明)*至德的展现,完全跟随着道的脚步而行
36、。道这个东西,看似恍恍惚惚。看似惚惚恍恍,却又有各种景象呈现。看似恍恍惚惚,却又有各种物象呈现。看似幽幽暗暗,却又有各种精气呈现。精气呈现得很真实,可以被验证信赖的。自古至今, 道始终都存在的。17它可以被用来观察万物的能量及作用力变化。为何我能了解万物的本源及变化呢?就是根据道而得知。-* 要真正的达到德行俱足的境界,只有契合道 。而什麽是道呢?又却很难用文字及语言去形容。它似乎可以从现象中观察得到,又好像可以在实物中印证得到;只有达到无住生心境界的人,才能体会它的精要,真实的领受之后,才能运用它去验证万物万象的真实本性。自古至今, 道一直没有消失,天下间一切可见万物都可以证明它的存在。而我
37、,为何能观照万物的本性呢?因为我明了万法不离自性和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少则多 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 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由於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能弯,才能伸直。低洼之处才能注入,东西旧了才须更新。东西不足,才会想要富足;东西多了,就会变成杂乱。所以,圣人以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对待一切人事物,都采取平等之心,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心,或称为无二见 ,简称无二 。不坚持己见,所以能够客观明白;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受人尊重。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
38、;不骄傲我慢,所以能够进步。一个凡事不争的人,天下间就没有人会跟他争。古人说: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 。这句话,实在正确极了,哪是空话呢?大家应当好好去学习。 18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 同於道德者 同於德失者 同於失同於道者 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 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 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来谈自然界的少有的异象(不正常的现象) ,自然界不会有永不停止的狂风或暴雨,而操纵这狂风暴雨的主宰是谁呢?是天地!那麽既然连天地都无法永远操纵不正常现象狂风暴雨,更何况是人?行事不合乎常理的人,当然是更不可能能够长期掌控
39、任何事情的。所以,修道的人必是顺应正道而行;修德的人必然是按照常理而为;不修道又不修德的人,自然会变成没道德的人。顺应天道的人,自然会得到道果 ;按天理行为的人,自然会具足德行 ;行事只为私欲不依正道常理的人,自然就成了人人唾弃的没道德的人。当然,居上位的执政者若是诚信不足(在未得权位之前对人民百般承诺,得到权势之后却变得只讲小众私利,不顾多数百姓的权益。 ) ,那麽,当他执政的时效停止的时候,这个国家人民终究会唾弃他、也不会再信任他,自然也就会得到无法继续执政的后果。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40、*将脚跟离地用脚尖站立的人(刻意想要出人头地、高人一等) ,是站得不稳的。将胯部打开的人(刻意想要站住大位) ,是无法走路的。19坚持己见的人,是看不清事情真相的。自以为是的人,难以被大家认同接受。争强斗狠的人,行事必然不会成功。骄傲的人,能力一定是有限而无法增长的。站在道的观点来说,这些行为及心态都是多馀无用的。连普通人都会感到厌恶,更何况修道之人,是更不可能有这样的行为和表现的。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种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已经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