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页眉.页脚内容提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对人类苦难有着深刻理解并善于将这种苦难做骇人听闻描述的作家,百多年来世界对其的研究论述汗牛充栋,但很少有人对其饱含血泪的作品中隐含着的某种鲜为人觉察的深刻喜剧性做过专门论述,本文试图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和内容的喜剧性为切入点,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进行初步阐释。双重、多重性格是陀氏作品大多数人物的特征,而正是这种性格的矛盾性造就了这些人物的喜剧性。在陀氏作品中常常能找到一些相悖的作品元素,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巧妙的结为一体,而这种悖谬性也形成了其内容的一种喜剧特性;透过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陀氏作
2、品内容的喜剧根本特性狂欢性,狂欢式的笑、狂欢广场效果是它的表现形式;悲剧与喜剧是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陀氏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互相蕴含,通过对此的探讨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陀氏作品的喜剧性。透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陀氏作品确实存在一种怪异的喜剧性,但不能就此把其作品归入喜剧一类,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极为深刻的,喜剧性不过是这深刻思想所表现出的一个侧面,本文也只不过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一点不同探索而已。 关健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喜剧性。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因其作品思想的深刻与复杂性,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但同时也在世界文坛占有独
3、特而又显著的位置。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有一种诡异的喜剧性,但这一直为人所忽视,不能不算是遗憾,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专门地论述。 一、人物的喜剧性 陀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深刻复杂的人物,他们那些怪异的行为往往表现出奇特的喜剧性。 首先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有着众多的小人物形象,作家对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抱以深深地同情。但在他笔下的一些小人物不但丧失了与不公平命运抗争的勇气,相反倒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甘愿去作小丑,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地下室手记.页眉.页脚中的“我”既对自己的卑微与不幸愤恨不已,又心甘情愿去做虫豸。他渴望让一个高大魁梧的军官暴打,当这
4、个心愿被蔑视地拒绝后,他愤恨地追踪这个军官、诽谤他,甚至要找他决斗,但同时又渴望对方扑过来搂住他的脖子奉献友谊,并为能同他在大街上公平地碰一下肩膀而专门借钱买了一块相当好的德国獭绒。 白痴中的列别杰夫在火车上拼命拍阔少罗戈任的马屁,后者越是蔑视他,他越是巴结。当罗戈任说“就是你两脚朝上在我面前走个来回,在我面前跳一星期舞,我也不给一个子儿。 ”时,他的兴致反而更高, “不给就不给!我要的就是你不给,可是这舞我跳定了。撇下老婆孩子,我也要在你面前跳舞,这马屁我算拍定了!”这类人物在痛苦的自我折磨、自我忏悔中感到一种“病态的愉悦” 。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借少年主人公之口对这类心理作出一定分析:“假
5、如有人虐待我,冤枉我,对我极尽侮辱之能事,那我就会永远表现出一种不能遏制的愿望,那就是消极地屈服于侮辱,甚至超过欺负者的意愿:好吧,您侮辱了我,那我就会把自己侮辱得更厉害,您瞧瞧,欣赏欣赏吧! ”【1】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走投无路的人竟还要自辱,傲慢与卑贱、爱与恨、痛苦与欢笑几种极端对立的情绪在这里滚成一团。但这种刺激自己的创伤并引以为乐的心态如果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只不过是内心极度扭曲后的平衡与补偿的需要,当一个人抑郁成疾的时候,只有笑才能医治心头的创伤,正如纪德所说“因侮辱而深深扭曲了本性,从可憎的道德败坏中寻找快乐满足” 。 【2】自虐到了极致便转化为自娱,自虐只是手段,自娱才是目的,在这
6、种自虐自娱之间人们通过笑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顶0回复 2007-04-06 15:37 .页眉.页脚我来说一句60.26.24.* 2 楼 其次在陀氏笔下有着一些思想偏执、行为极端的人物,其荒诞不经的行为构成了一种喜剧性。 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是陀氏笔下最复杂的人物,这反映出陀氏极端混乱的思想。他疯狂地吃喝玩乐,野蛮地放荡不羁,屡次骑马踩死人,与一位贵族太太私通后又当众羞辱她,去牵一个有“他们可不能牵着我的鼻子走!”口头禅的长者的鼻子,咬一位对此表示异议的长辈的耳朵,甚至强奸了一名十四岁的少女并逼她在自己跟前上了吊,人们既恨他又怕他,当做一个不祥的怪物;但就是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竟然又会怀着高尚
7、的情怀主动娶一位跛脚的弱智姑娘,在他的弟子沙托夫因他撒谎当众打了他一记耳光之后,他忍住了没有还手,最后近乎悲壮地象除去一只令人作呕的虫子一样地把自己杀死了。 在白痴中当梅什金公爵与罗戈任共同为娜斯塔西娅费利波未娜守灵,在这种场合下他们竟然拿出一副“玩过的、包在纸包里的扑克牌” ,又叫又笑地打起扑克来。 这种行为的潜台词是“为什么不能捏鼻子、咬耳朵、打扑克,你越是不让我做我偏要做。 ”不管是斯塔夫罗金、罗戈任还是拉斯科利尼科夫、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从某个角度来看他们本质上就是反抗者,用罪恶反抗不公正现实的反抗者、对外部世界桎梏的反抗者。当反抗达到极致化时,杀人、行凶等肉体上的痛苦就转变成精神上的
8、欢乐并否定了外部世界。陀氏笔下的这类人物所追求的是那种无所羁绊的自由,但这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群唐吉诃德式的人物,他们种种稀奇古怪的抗争方式引来的是一阵阵的笑声,甚至在斯塔夫罗金(还有那个口口声声喊着要去美国的斯维德里盖洛夫)的死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一丝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意。 .页眉.页脚第三陀氏笔下人物常常忍受着心灵最深处的天使与魔鬼的缠斗之苦,陀氏善于将这种争斗呈现在人们面前,强烈的对比往往带来了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加尼亚的父亲伊沃尔金将军他浑浑噩噩、穷困潦倒、撒谎吹牛,甚至偷了自己好友列别杰夫的四百卢布,但是后来他还是良心发现,把偷的钱一文不少地悄悄送了回去。他
9、曾向梅什金公爵大吹法螺,说一八一二年拿破仑打进莫斯科的时候,他作过拿破仑的少年侍卫,而且出入宫禁,非但了解拿破仑的许多军事秘密,而且还知道拿破仑的不少隐私。公爵是个非常有礼貌的人,他恭恭敬敬地听着,假装信以为真。但是将军心里是明白的,公爵只是出于礼貌才洗耳恭听,因此将军对他十分感激。与此同时他又感到恼怒,感到受了侮辱,因为公爵只是可怜他,才屈尊装出一副信以为真的样子。他在这种复杂的心态下,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急速地跑了出去。人内心深处的无耻与羞耻感在此以引人发笑的方式显露无疑。不过对此做出最精彩阐释的是那段著名的壁炉中燃烧的十万卢布的篇章:娜斯塔西娅费利波未娜寓所里高朋云集,客人们期待着她宣布与
10、加尼亚订婚的声明,托茨基为甩掉这个被供养的情妇,找到了这位县城的年轻人来接班,并为她交出七万五千卢布。此时略带醉意的罗戈任带着十万卢布来买娜斯塔西娅,而娜斯塔西娅竟当众把自己卖了,并灵机一动要好好羞辱一下加尼亚,欣赏一下他的灵魂。她将包着十万卢布的纸包扔进壁炉,并说只要他当着众人从火中将它取出,这包钱就归他了。当大家都认为贪财的加尼亚肯定会取那钱时,他竟一言不发,两手交叉、望着火,一丝疯狂的微笑荡漾在他的脸上,似乎有某种新东西升起来,闯入他的心扉,他没有挪动一步,少顷,转身向门口走去,但是还没迈出两步,身子一晃,扑通一声,摔倒在地。加尼亚为什么没取那十万卢布,因为他内心的天使战胜了魔鬼;他为什
11、么晕倒了,因为他的天使又被自己的魔鬼打败了。人内心这两种极端对立的东西都试图主宰支配对方,但谁也不可能长久地占上风,这正导致了人的两面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将人性中最庄重、神圣的与最卑微、丑恶的情感同时呈现给世人,并以这种滑稽.页眉.页脚可笑的方式昭示着人的伟大与渺小。 回复 收起回复2007-04-06 15:37 我来说一句60.26.24.* 3 楼 最后陀氏笔下人物都常常被上帝有无、灵魂是否能永生、真理到底是什么等问题所折磨,其对这方面问题地探讨也构成了人物喜剧性的一部分。在这种折磨之下,拉斯科利尼科夫可以向被世人视为不洁与罪恶的索妮娅下跪,并去吻她的脚;佐西玛长老可以俯身到想要轼父的
12、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面前,对他行一个“一丝不苟、完全清醒”的大礼。拉斯科利尼科夫、佐西马长老为什么要下跪?他们并非向人类的苦难下拜,而是向制造苦难的魔鬼下拜。因为他们深知人世间如果没有了罪恶,那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整个世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这种悖论使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可笑性,人物对其的探讨行为也显得滑稽荒谬,此刻我们看到的既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圣人,又是令人发笑的小丑。 综观陀氏作品中的大量人物都是双重甚至多重性格,正是人物性格的矛盾性造就了人物的喜剧性。 二、内容的喜剧性 (一)悖谬性 悖谬性是陀氏作品的一大喜剧特性。陀氏创作的与众不同在于他能把不同甚至对立、互不相容的因素结合在整体的结构
13、之中,使之成为统一完整的艺术品,这也使其作品显示出明显的悖谬性。陀氏作品元素是极不稳定的,犹如一个钟摆,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永不停歇。索妮亚是有着圣女光环的妓女;佐西玛长老是一个年轻时过着放荡生活的.页眉.页脚军官、有着先知色彩的修道院长老;拉斯科利尼科夫是一个怀着人类正义情感的杀人犯;列别杰夫是一个有着小丑、坏蛋习性的哲学家;伊波利特是一个内心怀着高尚情怀的恶毒小人;梅什金是一个对世界有着深刻认知的白痴;斯塔夫罗金则是有着天真、善良内心的恶棍等等。黑格尔认为可笑性建立在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主观与客观等关系之间的自相矛盾和不协调上,即是一种对人类行为中悖谬性的深刻认识。
14、【3】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往往看到对事物极端夸张变形的描述、以及世界正反面对立与转换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效果,而喜剧性正是由此产生。 (二)狂欢性 狂欢性是陀氏作品的另一大喜剧特性,也是其根本特性。讲到狂欢性就必须提到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 “狂欢化”诗学是指把狂欢节的一整套形式以及它所体现的世界感受转化为文学的语言。狂欢节的历史久远,它与官方节日相对立,节日期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官方统治、现有制度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暂时打破了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人们在开阔广场和光天化日下以诙谐、充满欢笑的方式随心所欲、无所羁绊地享受“治外法权“,不苟形式地玩笑、吆喝、辱骂、滑稽的模拟、嘲讽,甚至粗
15、鄙的行为都是它的表现形式,在这里小丑、傻瓜、骗子、疯子成为最活跃的人物,世界成为面向未来的永远的乌托邦。从上述观点看,陀氏作品从本质上就是一场狂欢,其作品最大的特点是非常规性,与其他作家忠于现实不同,他的作品是反现实的,他书中的人物,无论是拉斯科利尼科夫、斯塔夫罗金、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还是梅什金、佐西玛长老等,我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同类型的人,他们只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这些人物不受现实生活的束缚,口无遮拦、为所欲为、肆无忌惮,过着狂欢化的生活,由此产生的对话、场景充满了狂欢式的笑,这种狂欢式的笑构成了其作品喜剧性的基础。另外陀氏作品中的一些场景具有狂欢广场的效果。狂欢广场是狂欢节中最能体现其
16、本质特点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尽情地放纵着自己,发出疯狂的笑声。而在陀氏作品中,客厅等人员聚集的场所起到了狂欢广场的作用.页眉.页脚,在这里有着不同甚至是对立思想的人凑在一起,各说各话、相互吵闹着,阐述自己思想的正确性,并为此不惜信口雌黄、歇斯底里,我们看到的仿佛是一场群口相声表演,其喜剧效果也最为明显。陀氏作品不仅是对之前文学传统的颠覆,更是对之前人们对世界认知的颠覆,狂欢性不过是其颠覆作品的艺术表现时必然也是自然地流露,而喜剧性不过是其狂欢化艺术表现时的必然也是自然地流露。这种喜剧性由于长期未被人们重视,所以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回复 收起回复2007-04-06 15:37 我来说一句60.
17、26.24.* 4 楼 (三)悲剧中蕴含的喜剧 悲剧与喜剧是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消除心灵的可怕情感,目的在于求得恐惧的适当限度,悲剧来自悲哀;喜剧是对于一个可笑的、有缺点的、有相当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人物的行动来直接表达,而不采用叙述来传达;借引起快感与笑来宣泄这些情感,喜剧来自笑。 【4】悲剧与喜剧从古到今相伴相生,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柏格森认为,对有理智的思考者说来,这个世界是喜剧;而对于动感情的感觉者说来,这个世界是悲剧。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他既是有理智的思考者,又是动感情的感觉者,他作品的喜剧性不仅是来自某个单独情节,更是来自对其全部作品
18、的整体把握之中。尼采说人生的顶峰是“笑一切悲剧” ,因为“从整体看,短促的悲.页眉.页脚剧迟早要归入永恒生命的喜剧,无数的酣笑的波流终于要把最伟大的悲剧也淘尽。 ”【5】马克思也曾经指出“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 【6】从某种角度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印证了他们的说法。陀氏的作品写尽了人世间的悲惨与不幸,挥之不去的悲剧命运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头顶,但当我们合上他那充满阴郁气氛的书后,很快就会有一种赫然开朗的喜悦感涌上心头,一丝无法抑制的笑容会浮上面颊,当愈远离它,这种感觉就会愈加强烈,最终会从心底升腾出无法形容的伴着大笑的狂喜
19、感。这正是我们对陀氏作品整体把握时所产生的真实感觉一种阅遍人世沧桑后的欣慰与满足之感。陀氏创作的喜剧性正是产生自对人类悲剧性命运的深刻理解和极端描述之中,从这一点来说其作品的本质就是喜剧。陀氏作品与传统悲喜剧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悲喜剧是将笑声化为泪水,而陀氏作品则是将泪水化为笑声,这种喜剧性是其独有的,他人无法模仿的。这是来自宇宙边缘的癫狂的笑声。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确实存在着某种不同寻常的喜剧性,但据此就认为其作品就是喜剧又未免牵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深邃的,很多层面对于人们至今还是一个谜。要是把他的作品比喻成一颗进行着剧烈热核反应、向外不断喷吐着炙热火焰的恒星
20、的话,那么喜剧性仅仅是这颗太阳投射出的七色光谱中的一条,谁也无法完全搞清它内部到底隐藏着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说不尽的。如果对其喜剧性的探讨能对开拓与深入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有所益处,那么也就达到本文的目的了。 注释:【1】 少年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岳麟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 第 425 页 【2】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次谈话法安德烈纪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论述 余中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4 年 第 109 页 【3】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 第 84 页 【4】喜剧论纲古希腊佚名 著 / 罗念生译 译者导言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
21、4 年 【5】 论悲剧与喜剧 陈瘦竹、沈蔚德 上海文艺出版社 第 47 页 【6】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 5 页。 .页眉.页脚参考文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 编辑委员会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4 年北京 巴赫金全集俄巴赫金著 第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 河北出版社 1998 年 石家庄 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俄陀思妥耶夫斯卡娅著 李明滨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北京 群魔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南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北京 白痴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臧仲伦译 译林出版社 1994 年南京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徐振亚、冯增义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6年杭州 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朱海观、王汶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年北京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臧仲伦译 译林出版社 1994 年南京 少年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岳麟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上海 地下室手记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陈尘译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7 年北京 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系统论述德赖因哈德劳特著 沈真等译 东方出版社 1996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