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孝经及译文.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981225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经及译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孝经及译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孝经及译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孝经及译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孝经及译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孝经原文及译文孝经原文与译文孝经白话注解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唯以追逐物质文明,而鄙弃固有道德。凡是传统文

2、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东西,如果有人在当下社会中提倡人伦道德,宣说忠、孝、节、义,一定会被别人讽讥为迂阔顽固,不识时务。现代社会上,有多少人心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钱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为了攫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窃抢劫,以至于绑票勒赎等事件,充斥于社会之中。尤有甚者,世人为了金钱,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以至于儿子杀害父母。这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成为新闻(例子太多,不胜枚举)。可怕啊!人类的堕落,为何一至于此?近百年来,我们旧的文化传统破坏无遗,而新的道德轨范并未建立。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有两点,一点是:谁怕谁?另

3、一点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前者是唯力是视,后者是有我无人。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归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看门人曾经编辑过二十四孝图文,反响强烈。转载收藏的朋友多达 1600 余人!这说明孝的传统美德还为大家所认同与称扬。这就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为了净化人心,特再翻译孝经一书,希望藉著文字的传播,对社会风气

4、有所改善。孝经研习报告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 yn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bng 古同“炳” )疏。全书共分 18 章。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 孝经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

5、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

6、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孝经古

7、文经多出第十九章。 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开宗明义章第一【章旨】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客,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仲尼居,曾子侍。【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译文】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译文】

8、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译文】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译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大雅云:无

9、念尔祖,聿 y 修厥 ju 德。 ”【译文】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仲尼居至汝知之乎为首段,是孔子给曾子提示出至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子领悟孝道,不止善养父母为孝,要他晓得治国平天下,才是孝道之远大目标。自曾子避席至吾语汝为第二段,是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明了至德要道的妙用以后,他就很谦恭地接受了教诲。孔子说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生,不是短短数语,可以讲说明白,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谈,藉以发挥孝道的整体。自身体发肤至终于立身为第三段,是孔子给曾子讲明孝道的大纲。自大雅至聿修厥德为最后一段。孔子引诗经上的这两句话,就是证明他

10、所讲的孝道,是述为不作之意。并且以周公给成王所讲的话,来作一比方,言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而且要更进一步的来继续祖先的德行。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大孝。天子章第二【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译文】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

11、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释义】本章共分三段,自子曰以下至不敢慢于人为首段。是说元首之孝,要本住博爱广敬推己及人之意。自爱敬尽于事亲至盖天子之孝也为第二段。是说明德教的神速广大,影响群伦之意。最后第三段,引证书经的两句话,仍证明述而不作之意。就是说,天子是一国的元首,即现代的总统,他的地位,居万民之首,他的思想行动,为万民的表率,如能实行孝道,尽其爱敬之情于他的父母,那末,全国的民众,就没有不跟著他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而更敬爱他们国家的元首。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证

12、明德教感化之神速广大了。诸侯章第三【章旨】这一章书,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译文】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译文】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译文】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

13、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在上不骄至满而不溢,为第一段。说出诸侯孝道重点的所在。因为诸侯的权能,上奉天子之命,以管辖民众。下受民众的拥戴,以服从天子。所有一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要政,都得由他处理。这种地位,极容易犯著凌上慢下的错误,犯了这种错误,不是天子猜忌,便是民众怨恨,那他危险的日期就快到了。如果用戒慎恐惧的态度,处理一切事务。那末,他对上可以替天子行道。对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把他很高的地位

14、,可以保持得很长久,而不至于危殆。财物处理得恰当,收支平衡,库存充裕,财政金融稳定。人民生活丰足。那末,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现象,可以保持久远,个人的荣禄,还有什么可说呢?自高而不危至长守富贵为第二段,说明不危不溢,长守富贵,乃为诸侯立身行远的长久之计,自富贵不离其身至盖诸侯之孝也为第三段。说明诸侯之孝的最后效果。引诗经证语为最后一段,表明戒慎恐惧,才是诸侯尽孝的真正要道。卿大夫章第四【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

15、导作用。列为第四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译文】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译文】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译文】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

16、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 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非先王之法服至不敢行为第一段,说明卿大夫的服饰、言语、行动、应特别注意。自是故非法不言至无怨恶为第二段,是说明言行,为三者之中的重要部分,故重言以申明之。自三者备矣至卿大夫之孝也为第三段。是说明三者全备无亏,才能保守宗庙祭祀之礼。引诗作证为第四段,以证明卿大夫之孝。以拥护领袖为第一要义。按卿的地位,近乎现代的各部会首长,或省级的各厅处长,大夫的地位,近乎各部会首长及省级各厅处长以下之官员。卿大夫之职,虽

17、不负守土治民之贵,但为政府的中坚,领袖的辅佐,对于政治的良窳,负有绝大的影响。士章第五【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初级公务员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上。列为第五章。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译文】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译文】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译文】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译文】能做

18、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 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释义】本章共计五段。自资于事父至而敬同为首段,说明移孝作忠的诚心所本。自故母取其爱至父也为第二段,说明父兼爱敬之义。自故以孝至则顺为第三段,说明忠顺二字的道理。自忠顺不失至盖士之孝也为第四段,说明士的孝道,以保持忠顺二字为主要条件。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说明不要懒惰而有伤父母的面子。按士的孝道,在乎尽忠职守,善处同事,因为他是初入社会作事的人,甚么公事都不懂,安虚心静气的练习。一面服从

19、长官的命令做事,一面要对年长位高的同事恭敬顺从,多多请教。如果做事不负责任,那便是不忠。对同事不大恭敬,那便是不顺。不忠不顺,那便得不到长官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个人所处环境,如果是这样的恶劣,那他还能保持他的禄位和守其祭祀吗?庶人章第六【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译文】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 (顺应自然的规律,利用大地的滋养)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

20、也。【译文】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释义】本章计分三段。自用天之道二句为首段,是说明取法于天,获利于地。谨身节用三句为二段,说明谨慎自身,节俭用费,才算是尽了孝道。自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四句,为三段。总结以上的五孝,各本天性,各尽所能。总之,孝道本无高下之分,也无终始之别。凡是为人之子女的,都应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其应尽的责任,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尽了孝道。并不限于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兢兢于口腹之养以为孝。只要把这一颗爱敬的本心搁在孝亲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著想,时时念父母恩爱。如为非作歹,作奸

21、犯科,也就不敢去做。一举一动,都恐怕连累了父母,让父母担忧。这样,不但他个人是一个孝子,家庭方面,也获得莫大的幸福。国家社会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难实现。三才章第七【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所以孔子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于五孝之次。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译文】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译文】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译文】天地有其自

22、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译文】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译文】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译文】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译文】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23、【译文】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译文】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释义】这一章书,共分四段。曾子曰,至民之行也,为第一段。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讲给曾子听。以见道的本原,是顺乎天地的经义,应乎民众的心理。自天地之经,至不严而治,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为元首教化民众的准则。不但教化易于推行,就是对于政治,也有绝大的帮助。所以孔子特别告诉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政教如此的神速进展,还有甚么话说

24、?自先王见教至而民知禁为第三段、就是说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则,率先倡导。至引诗作证为第四段。就是证明政府一个大员,只要身体力行,都会被民众景慕瞻仰,何况一国的元首呢?孝治章第八【章旨】这一章书,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列为第九章。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译文】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

25、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译文】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译文】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译文】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

26、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译文】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 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释义】本章共分五段,自子曰至以事其先王为第一段,是说明元首应该怎样尽孝。自治国者至以事其先君为第二段,说明诸侯应该怎样尽孝。自“治家者”至“以事其亲”为第三段。说明卿大夫及士庶人都应该怎样尽孝。自“夫然”至“如此”为第四段,说明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最大效验。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以证明元首有了大德,四方万国,没不顺从。按这一章的讲解,古人对于孝道,是如何的

27、重视。他并不限于爱敬他自己父母,而要推其爱敬之心于最疏远的人群中去,使人人都能得到欢心,像这样的孝德感召,人人尽孝,化行俗美,国家何患不能强盛?假若不以孝道治理天下,那爱敬之道,不出门庭,家不能保,国不能治,天下万国,皆视如仇敌,虽科学昌明,武器犀利,都不是长治久安之道。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先得了人和,有了人和,还愁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吗?现代国家的领袖,应重视孝治。圣治章第九【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孔子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

28、威并重,方成圣治。列为第九章。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译文】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译文】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译文】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

29、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译文】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译文】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

30、本天性。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译文】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译文】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以顺则逆,民无则焉。【译文】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译

31、文】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译文】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译文】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

32、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 诗经曹风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释义】本章共分八段,筝一段,说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第二段,说明尊父配天的创始。第三段,说明圣治尽孝的隆重。第四段,说明政教推行之易的原因。第五段,说明父子的关系如何重大。第六段,说明悖德悖礼,虽得一官半职,君子不以为贵。第七段,说明君子的作风,可以示范人群。易于推行政教。第八段,引诗证明威仪的重要性。按上章所讲的孝治,重在德行方面,而这一章的圣治,却在德威并重。其意以为德、是内在的美德,威、是外在的美德,内在的美德,与外在的美德合起来,才算是爱敬的全德。圣人讲学一步进一步,内外兼修

33、,爱敬并施,自然德教顺利而成,政令不严而治了。纪孝行章第十【章旨】这一章书,所讲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别纪出。有五项当行的,有三项不当行的,以勉学者。列为第十章。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译文】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著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译文】侍奉父

34、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前段所讲的,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五项,这是孔子指出顺的道理,后段所讲的,居上骄、为下乱、在丑争,这是孔子指出逆的道埋。由顺德上边去作,就是最完全的孝子。由逆道上边去行,自然受到社会法律的制裁

35、,和不幸的结果。这个道理,很显然的分出两个途径。就是说:前一个途径,是光明正大的道路,可以行得通而畅达无阻的。后一个途径,是崎岖险径,绝崖穷途,万万走不得的。圣人教人力行孝道,免除刑罚,其用心之苦,至为深切了。五刑章第十一【章解】这一章书,是因前章所讲的纪孝行,今两条途径,走到敬、乐、忧、哀、严、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骄、乱、争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驰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讲的道理再告诉曾子,说明违反孝行,应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这里所讲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讲明刑罚的森严可怕,以辅导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为十一章。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译文】孔

36、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释义】本章计分两段,首段,说明刑罚制裁不孝之罪。二段的意思,就是希望世人,最好不要走到这个要君、非圣人、非孝的坏路去,如果走到那个坏路去,不但为国家造出乱源,他个人的生命,也将要受到制栽和危险的。所以希望为人子女的,都向良知良能爱敬父母的孝行方面来,不要一误再误,走到最危险的坏途去。圣人爱人之深,而

37、警告之切,于此可见。广要道章第十二【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就首章所讲的要道二字,加以具体说明。使天下后世的为首长者,确知要道的法则可贵,实行以后,有多大的效果。列为十二章。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

38、,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译文】 “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第一段,是指出要道具体的实行方法。第二段,说明要道守约施博的实行效验。作为长官致敬悦氏的原理原则。办理政治之力行宝典。负责国家政治的人,应熟读玩味。广至德章第十三【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把至德的义意,扼要的提出来,使执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样的实行。上章是说致敬可以悦民,本章是说教民所以致敬。故列于广要道章之后。为

39、十三章。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译文】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译文】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云:恺 ki 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译文】 诗经大雅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 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释义】本章共分两段。首段,道出广至德

40、的本义。末段,引诗证明言非虚说。按这一章的意思,就是希望执政的人,实行至德的教化,感人最深。推行政治也较容易。执政的,若能利用民众自然之天性,施行教化,不但人民爱之如父母,而且一切的政教设施,都容易实行。广扬名章第十四【章旨】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别讲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扬名显亲的办法,具体的提出来,以告诉曾子。列为十四章。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

41、,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移孝可以作忠。二段,说明移悌可以事长。三段,说明能治家,必能治国。四段,就明孝道,是由内达外,由近及远,由现在到将来,德行成立于现在,名誉永垂于久远。按这一章所讲的意思,就是教人立德,立功,爱护名誉。把忠孝大道,都能推行到极点,西谚说:名誉是第二生命。我国古代圣贤所讲的名誉,首重德行。德为名之实,无实之名,君子以为可耻。不像西人所讲的名誉。专重名誉了。所以有名誉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必定有名誉。德是根本。名是果实。谏诤章第十五【章旨】这一章书,

42、是讲明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因曾子之问,特别发挥谏诤之重要性。列为十五章。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译文】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译文】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 7 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译文】诸

43、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 5 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译文】卿大夫也有 3 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译文】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译文】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译文】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译文】所以对于

44、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释义】按前数章所讲的,尽是爱敬及安亲之事。对于规劝之道,未曾提及,本章,就谏诤一事,专题论列,共分三段。首段,因曾子发问,而引起孔子的惊叹,二段,是孔子举例说明谏诤之重要性。不但谏诤对于君父朋友的道德行为有关,且对于天下国家社会人心之影响亦大。三段,重说:从父之令又焉得谓孝乎一词,是重复慨叹,以提醒世人不要轻视本章谏诤之意,细按这一章,有双重意思,一面对于被谏诤的君父及友朋的一种警告说:接受谏诤,不但对于本身的过失有所改正,且对于天下国家,将有重大的影响,使他知道警惕。一面对谏诤者的臣子及友人一种启示。既要事君尽忠,事

45、父尽孝,对朋友尽信义,若见善不劝,见过不规,则陷君父朋友于不义,以至于遭受不测的后果,那忠孝信义,就化归乌有了。感应章第十六【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译文】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

46、够治理好。天地明察,神明彰矣。【译文】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译文】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译文】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译文】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

47、感应相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孝悌感通天地。二段,说明孝悌感通鬼神。三段,说明孝悌之至,远近幽明,无所不通。四段,引诗作证。以证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大,无所往而不通的意思。事君章第十七【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中于事君的道理。为人子女的,始于事亲,是孝的小部份,中于事君,就是在于能为国家办事,为全民服务,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别把事君,列于十七章。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译文】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

48、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 诗经小雅隰 x 桑篇中说心中充溢著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释义】本章计分两段,首段说明事君尽忠的道理。二段引诗证明为臣爱君,虽远处异地,都不忘怀。君臣到了这种程度,可谓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政治还能不好吗?国家还能不太平吗?按孝亲到了事君的阶段,这正是青年有为之时。如能照孔子所指示的方法去实行。那么,不但爱敬之心

49、尽于父母,那治国平天下的责任,都搁在青年自己的身上了。丧亲章第十八【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对曾子专讲慎终追远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可以亲眼看见,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见双亲,无法再尽敬爱之情。为孝子的那种心情,当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为世人指出慎终追远的大道,以传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 y,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译文】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