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模型 9 利用“假说演绎法”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假说演绎法”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某种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就是“假说演绎法”的充分体现。高考复习中,通过挖掘“假说演绎法”内涵,运用它解答遗传设计题时分解为 3 步:提出假设,正向演绎推理(结论结果),逆向答题(结果结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在普通的棉花中导入能控制合成毒素蛋白的 B、D 基因。已知棉花短纤维由基因 A 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
2、 AaBD 的短纤维抗虫棉植株(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交叉互换,也不考虑致死现象)自交子代出现短纤维抗虫短纤维不抗虫长纤维抗虫211,则导入的 B、D 基因位于( )A.均在 1 号染色体上B.均在 2 号染色体上C.均在 3 号染色体上D.B 在 2 号染色体上,D 在 1 号染色体上答案 B解析 如果 B、D 基因均在 1 号染色体上,AaBD 生成的配子为:1ABD、1a,自交子代基因型为:1AABBDD、2AaBD、1aa,表现型为长纤维不抗虫短纤维抗虫13,A 错误;如果均在 2 号染色体上,AaBD 生成的配子为:1aBD、1A,自交子代基因型为:1aaBBDD、2AaBD、1AA,表现
3、型为短纤维抗虫短纤维不抗虫长纤维抗虫211,B 正确;如果均在 3 号染色体上,AaBD 生成配子为:1ABD、1A、1a、1aBD,自交子代有 4 种表现型,C 错误;如果 B 在 2 号染色体上,D 在 1 号染色体上,AaBD 生成配子为:1AD、1aB,自交子代基因型为:1AADD、2AaBD、1aaBB,表现型为短纤维抗虫短纤维不抗虫长纤维不抗虫211,D 错误。2.(2014山东,28 节选)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2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
4、基因型为 EE、Ee 和 ee 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1)实验步骤: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_的果蝇杂交,获得 F1;F 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 F2表现型及比例。(2)结果预测:.如果 F2表现型及比例为_,则为基因突变;.如果 F2表现型及比例为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答案 答案一:(1)实验步骤:EE (2)结果预测:.灰体黑檀体31 .灰体黑檀体41答案二:(1)实验步骤:Ee (2)结果预测:.灰体黑檀体79.灰体黑檀体78解析 分析题中信息可推知,后代群体中这只黑檀体果蝇的基因型
5、为 ee(基因突变)或_e(染色体片段缺失),由于选择隐性个体 ee 进行杂交实验,后代无性状分离,无法判断该个体的基因型,所以应选择基因型为 EE 或 Ee 的个体与变异个体进行杂交,而选择 Ee 个体进行杂交后代配子种类多,计算繁琐,最好选择基因型为 EE 的个体与变异个体杂交。方法一:选择基因型为 EE 的个体与变异个体进行杂交,过程如下:.若为基因突变,则:.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则:计算方法提示:可采用配子法。F1的雌雄配子均为Error!3雌雄配子结合情况有 EE 12 12 14ee 14 14 116_ 14 14 116Ee2 12 14 14_E2 12 14 14_e2 1
6、4 14 18方法二:选择基因型为 Ee 的个体与变异个体进行杂交,过程如下:.若为基因突变,则:计算方法提示:可采用配子法。F1的雌雄配子均为Error!雌雄配子结合情况有 EE 14 14 116ee 34 34 916Ee2 34 14 616.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则:4计算方法提示:可采用配子法。F1的雌雄配子均为Error!雌雄配子结合情况有 EE 14 14 116ee 12 12 14_ 14 14 116Ee2 12 14 14_E2 14 14 18_e2 12 14 143.以一个具有正常叶舌的水稻纯系的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诱变实验。将辐射后的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甲、乙两
7、株的后代各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无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 31。经观察,这些叶舌突变都能真实遗传。请回答:(1)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 31 的分离比,表明辐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_个基因发生_性突变。甲株后代中,无叶舌突变基因的频率为_。(2)现要研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请以上述实验中的甲、乙后代分离出的正常株和无叶舌突变株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予以判断。实验设计思路:选取甲、乙后代的_进行单株杂交,统计 F1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若 F1全为无叶舌突变株,则_;若 F1_,则_。答案 (1)一 隐 50%(1/2)(2)
8、无叶舌突变株 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 全为正常植株 甲、5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解析 (1)设相关的基因用 A 和 a 表示。已知亲本是纯合的正常叶舌,将辐射后的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出现的正常株与无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 31,这是杂合子自交的结果,说明正常叶舌对无叶舌是显性,进而说明纯合的正常叶舌亲本的基因型是 AA,经辐射诱变后突变为 Aa,即 1 个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甲株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1/4AA、2/4Aa 和1/4aa,所以突变基因 a 的频率纯合子的频率1/2 杂合子的频率1/41/22/41/250%。(2)要研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
9、对基因上,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其实验设计思路是让突变植株进行杂交,即应选取甲、乙后代的无叶舌突变株进行单株杂交。若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则甲、乙后代的突变植株的基因型均为 aa,二者杂交,后代都是无叶舌突变株;若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设另一对相关的基因用 B 和 b 表示,则甲、乙后代的突变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 aaBB、AAbb,二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均为AaBb,都表现为正常植株。4.黑麦为二倍体,1 个染色体组中含有 7 条染色体,分别记为 17 号,其中任何 1 条染色体缺失均会造成单体,即二倍体黑麦中共有 7 种单体。单体在减数分裂时,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
10、产生的配子可以随机结合,后代出现二倍体、单体和缺体(即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三种类型。利用单体遗传可以进行基因的定位。请回答问题:(1)鉴别 7 种不同的单体可以采用的最简单的方法是_。(2)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可以产生两种染色体组成不同的配子,比例是_。(3)已知黑麦的抗病与不抗病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但不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哪条染色体上。若某纯合品种黑麦表现为抗病,且为 7 号染色体单体。将该抗病单体植株与不抗病的正常二倍体植株杂交,通过分析后代的表现型可以判断抗病基因是否位于 7 号染色体上。若后代表现为_,则该基因位于 7 号染色体上;若后代表现为_,则该基因不位于 7
11、号染色体上;(4)若已确定抗病基因位于 7 号染色体上,则该抗病单体自交,后代抗病与不抗病的比例为_。答案 (1)显微镜观察 (2)11(3)抗病和不抗病两种类型 抗病类型(4)31解析 (1)1 个染色体组中的 7 条染色体形态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单体可以采用显微镜观察进行鉴别。(2)单体在减数分裂时,由于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因此产生的两种配子数量相等。(3)若抗病基因位于 7 号染色体上,则该抗病单体产生含有抗病基因和不含抗病基因的两种配子,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若该基因不位于 7 号染色体上,则为抗6病纯合子,后代均为抗病类型。(4)配子可以随机结合,后代中二倍体、单体均表现为抗病,后代中抗病与不抗病的比例为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