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刺法灸法作业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艾灸的物理特性,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红外辐射源。人体红外辐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可反映人体脏器和全身各部的代谢变化。经络对热的远距离传递以及艾灸激发循经高温线的现象, 提示艾灸除了温热效应之外, 光的非热效应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而传统间接灸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的惊人一致性, 提示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 这给艾灸的临床应用及灸疗仪器制作提供了启示。,近年来, 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从生物物理学的角度探讨灸疗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艾灸的治疗作用并不单纯是温热效应, 而是光谱辐射、生物热效应及非热生物效应等
2、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已被广泛关注, 并应用多学科交叉手段开展研究, 为进一步阐明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为提高临床疗效和仿灸治疗仪的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就艾灸对机体局部温度变化与特点、艾灸红外光谱特性、艾灸生物热效应与能量转化、艾灸生物热传递与微循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一述评。,艾灸红外光谱参数与特性艾燃烧时不仅产生红外光谱, 而且具有热辐射和光辐射, 并由远红外产生热生物效应和近红外产生非热生物效应。有研究表明, 艾绒燃烧时的辐射光谱是在0.85.6 微米之间, 其峰值在1.5 微米附近, 属于近红外的波段, 这表明燃烧艾绒辐射的光谱不仅具有热辐射的远
3、红外光谱, 而且还具有光辐射的近红外光谱。但由于检测光谱的方法及实验条件的不同, 研究者们得出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目前对艾绒燃烧时辐射光谱的检测有2.4 微米、2.8 微米 及3.5 微米等不同报道, 而艾灸的远红外辐射波长在7.5 微米附近,隔物灸隔物灸的温度曲线较直接灸温度曲线上升得慢, 但在温度下降时更慢, 呈缓升缓降形, 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隔姜灸具有较类似的温度曲线变化。同体积的隔物灸中, 以食盐透热(颗粒小,间隙中的空气少)最快, 峰值温度高, 附子饼灸次之, 隔姜灸透热最慢, 温度最低。一般透热快的隔物灸, 其温度恢复也快, 透热慢的隔物灸, 其温度恢复也慢, 这与所隔之物的导
4、热性能(比热容)有关。,艾灸在燃烧时不能将艾灸的治疗作用简单归为温热刺激的作用, 而更要考虑艾灸时的非热生物效应, 因为生物能量与信息的传输和转变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过程,其生物信息的任何传递都是伴随着生物能量的传递而进行的。,艾灸的红外光谱与能量转化艾灸的能量被机体吸收并进而引起一连串与经络相关的生物效应, 线粒体三磷酸腺苷( ATP) 可能是实现能量转化的关键物质。有研究资料显示,经穴能量系统是由线粒体ATP 较多的细胞组成。人体穴位在2 2.5 微米存在一个明显的红外辐射峰, 这是ATP 分子转化成二磷酸腺苷( ADP) 时释放能量的结果, 并且穴位点的值比其两侧旁开处甚高, 说
5、明穴位处的ATP能量代谢比周围要高。ATP 是人体细胞活动最重要的能量物质, 它和ADP 互相转变以释放或吸收能量。细胞的糖、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细胞膜钠泵的运行、细胞的吞噬活动、神经冲动的传递及体液与内分泌的调节等都需要ATP提供所必需的化学能( 高能磷酸键所释放的化学能) 。,艾灸的生物非热效应1 艾灸治疗过程中不仅能辐射远红外产生热生物效应, 而且还具有近红外产生非热生物效应,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艾灸的近红外特性更为重要。红外线对人体所产生的生物效应主要来自红外线电磁波的非热生物效应, 红外线吸收后能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的量子振动, 从而可使生物能量顺利地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
6、, 使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艾灸的生物非热效应2 根据生物物理学原理, 一般远红外线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较浅部位, 靠传导而扩散热量; 近红外线能量较强, 可直接渗透到人体深层组织, 并通过毛细血管传到更广泛的部位。近红外辐射较远红外辐射波长短、能量强, 可穿透机体的深度近10 mm, 是远红外辐射的10 倍, 其光子能量能透入到人体组织深部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皮下组织并为这些组织所吸收, 产生明显的光电作用和光生化作用, 因而能刺激穴位, 产生较强的得气感。近红外辐射波产生生物非热效应可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 对全身性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共振是宇宙间最为普遍
7、的物理现象。固有频率相同的物体, 如果其中之一在某种条件下发生振动,那么其它物体也会随之而振动, 共振的结果是能量的传递。,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水分子、所有有机分子、生物分子都吸收红外辐射, 从而引起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当红外光作用于穴位组织时, 释放能量, 同时产生超微弱光子辐射, 释放的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 所产生的光子可沿经络传输。近红外辐射传感实验也证实了穴位辐射共振吸收原理, 通过经一定频率调制后的近红外线照射穴位, 可促使穴位处的生物大分子氢键偶极子在近红外光量子脉冲作用下产生受激共振。,生物大分子的氢键偶极子在同方向、同频率、同相位振动条件下, 其辐射功率要比非相干共振大N倍( N 为受激共振的氢键偶极子数) 。因此, 艾灸可能在产生受激共振的基础上, 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 信息代谢的紊乱功能, 以调控机体的免疫力,而达到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