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甲骨文中干支造字法分析.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973413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骨文中干支造字法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甲骨文中干支造字法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甲骨文中干支造字法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甲骨文中干支造字法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甲骨文中干支造字法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甲骨文中干支造字法分析(引用) 2010-06-042017-11-18 yinweimin. 阅 4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甲:为中心的会意,它是建立在运动四分法基础上的静止中心理论,表明了天干的理论基础。乙:为一个纽曲的阴符(甲骨文和篆文造字法均以直竖直横为阳,纽曲线为阴。在篆文中增加了“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的法则,即两个阴符相交为阳 ,如“九” ,两个阳符相交为阴, 如“十” ) ,表明干支理论将运动中的阴阳交替作为理论依据之一。丙、丁:前者象形为门,后者象形为窗(原始的窗户) ,大门是房屋的表面中心,会意干支理论离不开中心理论,中心的基本数为 3,“丙” 处第三位;门和窗均

2、有采光之用,门为主,为阳,窗为次,为阴。戊:该字与“ 戌” “岁”写法相似,表明了天干的起源,竖弧线会意月亮运动,竖直线会意太阳运动,取二者的中心,即日月与春分点同处在一线作为年上天干戊起之时。己:为 S 形的对立关系,因它处于天干第六位。如前所述,它是一个对立运动的相对静止和合数,它与“甲” 为一体中的两个方面。是六合理论在天干造字法中的体现。庚:“7”是一个事物形成基本联系后的中心数,一方为“3” ,另一方亦为“3”,构成中心而成“7”。它也是一个立体的中心数,一个体有六面,加入中心绝对值则为“7”。可见,“7”是一个系统的静止中心调节数,庚处于天干第七位,故该字为中心的会意。辛:事物整体

3、的构成分相对静止的 3 个层面,一个层面的相对运动数为 2,静止和运动的结合即为:222=8 。故 8 是一个建立在局部基本运动基础上的整体运动数,辛处于第 8 位。壬:整体的系统运动符号应为“十“ 该字表明的是周年的南北视运动,是局部的运动,而“8”是局部基本运动上的整体运动数,9 则是调节该数的中心数,“壬”处于第 9 位。癸:处于天干第 10 位,它是建立在系统中心 5 基础上结合运动 2 而形成的,以“代表系统形成的中心,再以小弧线代表各自运动的二分法。该字是对天干理论的总结。子:是原始天文平台上立着量天尺的象形,会意测量开始(与“贞” 字写法相仿),表明地支的起点确立与测量天体运动密

4、切相关。丑:为两个阴符相交(在甲骨文的造法中尚未出现“重阴必阴” 理论),表明性质属阴。其中一个阴符象北斗形状,北斗是决定测量仪的空间位置、确定时辰起讫的依据:太阳进入黄道丑宫为冬至,即以冬至时分斗杓所指之地为天文台设置之地,古人得出该地在西藏的定日(大约是东经 66.65 度,北纬 28.7 度) 。寅:会意太阳视运动两个起点的中心,周日运动阳起点卯中,周年阳起点子中,取二者之间作为月令起点。卯:为一组对立的会意,卯处于第四位,为基本系统运动的对立数。辰:该字要结合“ 酉”字分析,因“辰”与“酉” 构成六合关系,造字中暗示了二者紧密相连。“ 酉” 为陶瓷罐的象形,为古代漏刻壶;“辰”字则是安

5、置漏刻壶的台架,水滴入管中即可量出夜晚时刻,表明了二者之间呈相合关系。巳:居地支第六位。由于“6” 是建构在互相联系的基本值上的静止数,有静止就有中心,因而是分辨对立的中心数,即子到巳为阳,午到亥为阴。故该字为中心的会意,半圆代表地支的一半。午:两个黑圆点的连接,表明日上起元理论(前文已述) 。未:为岁字的倒写。古人可能认为,大地的另一面不存在人类,还不理解引力,因而得出建立在运动基础上的 12 宫静止空间划分,仅仅是理论上的周年(岁) 十二宫划分,事实上不存在人类的空间位置。另一写法则为三阴符的连接,也表明了“不存在 ”的意思。申:为一组对立的相反符号。申处于地支第九位,如前所述,“8”是一

6、个建立在局部基本运动形成自身整体的数,或者说,“8”构成自我的运动整体,进入“9”就不属自我运动范畴,是物极而反之数。酉:前文已述。戌:年上起元理论中已释。亥:它是甲骨文“ 方”字的一部分,四方的确立是以相对中心为前提的, “方”的写法也是中心的会意,而地支的十二位均是建立在相对中心上的静止划分理论。该字是对地支理论的总结。通过以上对甲骨文干支造字法的分析,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立足整体的数学原理。天干、地支本义(黄金按:早些时候就有想写天干地支本义的意思,今看鼎乾坤的博客载有这样的文章,很合我的想法,有的还出乎我的所料,就不劳而获了。在此谢谢!我也根据象形字典增加了天干部分

7、,以便了解多一点。义、理、象、数,从义开始)一、天干本义(一)甲甲:植物种子破壳出土状。引申为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初期萌芽状态。为阴气始尽,阳气初生的第一阶段。甲的象形字甲骨文 ,像纵横交叉的握柄。有的甲骨文 (“十”,握柄) (囗,抵御矛枪的硬牌),造字本义:古代士兵作战时手持的蔽护身体的硬牌,装有握柄,可以抵御矛枪进攻;士兵一手持甲牌抵御防守,一手持戈戟展开进攻。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 将挡牌“囗” 写成半开放型 ,表示可以插套的护牌或铠衣。篆文 误将金文的 “十” 写成“丁” ,同时将半开放的挡牌 写成“勹” (即“人”),表示穿在人身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护身铠衣。隶书 将甲骨

8、文 与金文 相结合。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子萌芽后所戴的甲壳。五行为足少阳胆,为阳木。少阳为生命之萌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进取性。(二)乙乙的本义:鱼肠。尔雅释鱼曰:“鱼肠谓之乙”。引申为种子发芽后因柔弱无力而屈曲生长状,承甲,为阳气发展的第二阶段。乙的象形字。甲骨文字形。甲骨文 、 像一绳子,造字本义:用来捆绑的绳子。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捆绑的绳子叫“乙”,用绳子捆绑叫 “己”*(纪)。乙五行为足厥阴肝。为阴木。(三)丙丙本义:鱼尾。尔雅释鱼曰:“鱼尾谓之丙” 。引申为植物开始长出分枝的时期,承乙,象开衩的树枝。个人认为,这个字倒过来的形状更符合字的

9、本义,不排除后人误传的因素。丙为阳气发展的三阶段。丙的象形字。小篆字形。甲骨文中写作“穴” , 表示用来安装手柄的石器孔洞。造字本义:装在石器孔洞里的手柄。有的甲骨文 在“穴” (孔洞)上方加一横 ,表示穿在石器孔洞中的木棍。金文 在甲骨文字形 基础上有所变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当“丙”的“石器手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木”另造“柄”代替。丙五行为手太阳小肠。为阳火。(四)丁丁本义:鱼枕。尔雅释鱼曰:“鱼枕谓之丁”。鱼枕即鱼头骨,古代作为饮食器具之一。古人认为骨头都是由阳气生成,因为阳气是不会朽败的,所以人死后骨头不腐烂,其余的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基于此古人才会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10、以流传后世。既然骨头代表阳气,而鱼枕又是鱼骨里最大的骨头,自然就是鱼体阳气最旺的部位,也最为难啃,最为阳刚。引申为植物已经长成,阳刚之气外现。承丙,为阳气发展的第四阶段。丁会意字,小篆字形。甲骨文 、 像或方或圆的竹木契子的顶部。金文 画出上大下小的契形,有的金文 像有钉帽的金属钉子。造字本义:竹木或金属制成的顶宽足尖的契子。篆文 将钉帽写成 (“人”,像盖子)。隶书 将钉帽 写成一横。当“丁”的“契子”本义消失后,再加“金”另造“钉”代替。古人称持斧开凿者为“父”,称带着满筐刀具者为“匠”,称从事建筑劳役者为“丁”。或甲骨文的“丁”字,为口为阳,表示植物已经长成,阳刚之气外现的状态。五行为手

11、少阴心。为阴火。(五)戊戊戊者,武也,言其盛,言其壮也。甲骨文 (战斧)( 干戈)。造字本义:戈、斧组合的威猛长柄武器 。 有的甲骨文 将战斧 简化成。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 将战斧变形成 。 戈、戊、戌形义相近,大戈为“戊”,超大的戈为“戌”。植物茂盛的状态,承丁。为阳气发展最旺盛的阶段。戊五行为足阳明胃,为阳土。(六)己己表示草木生长到了极限,停止继续生长的状态,承戊,为阳气发展到了尽头的时期。己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己”是“纪”的本字。己,甲骨文 、像绳子系绕的样子。造字本义:在绳子上系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标明物品的归属。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12、。当“己”的“结绳记事 ”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丝”另造“纪”代替。捆绑的绳子为 “乙”* ,用绳子捆绑叫“ 己”(纪)本义:停止。己五行为足太阴脾,为阴土。(七)庚庚庚者,更也,更换也。是指阴阳交替的意思。表示植物生长开始由于生长旺盛期向衰退期转换的状态,甲骨文的“庚”字,形态象一植物往地面以下下萎缩潜藏的样子甲骨文 (“人”的倒写,表示斗朝下、俯身打水的人)(倒写的“用”,口朝下的水桶),造字本义:用水桶在水井或水池打水。有的甲骨文变形较大,“人”形、“ 桶”形消失。有的甲骨文 写成两手 持 (绳头),表示双手握绳,系桶打水。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将甲

13、骨文字形中俯身打水的“人” 写成“干” 。有的篆文 将字形中的双手 简写成 ,将变形了的倒立“人”形 还原为“人” ,将 写成 ;同时再加“广” (建筑),表示在室内打水。隶书 将篆文的 写成 。在甲金文中,“康”、“庚”、“庸”字形相近。打水的井台或水池叫 “庸”*;用桶打水叫 “康”*;打不到水叫“庚”。承己,为阳气开始衰退,阴气开始发展的阶段。庚五行为手阳明大肠,为燥金。(八)辛辛辛者“刑”也。植物遭受自然法则之“刑”,叶落枝枯,承庚,阳气继续衰退,阴气继续发展的“肃杀”阶段。辛象形字。据甲骨文,甲骨文 像装在木柄 (像半个“木”)上端的刺刀 。有的甲骨文 在刺刀上方加上一短横指事符号

14、,表示用刺刀刺、割。造字本义:远古时代用来给奴隶或罪犯刺字的刺刀;在汉字中“辛”通常代表罪行、罪人或施刑。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突出了刀锥形象。有的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 增加刀齿状 符号 。 像古代刑刀。本义 :受罪。段玉裁注:“凡辠(罪)、宰、辜、辭皆从辛者由此。”辛为秋,故古代官府执行死罪多在秋后行刑。辛五行为手太阴肺,为润金。(九)壬壬壬者,“仁”也,为植物生命之本,承辛,为收获果实的季节,新的生命旅程也将从果仁中开始孕育。因为这段时间内的生命活动是在种壳中进行,所以仍然为阴主阳从的阶段。壬会意字。甲骨文字形。本义:万物出于“仁”中壬(r n)”与“工”同源,是“任”的本字。壬

15、,甲骨文写作“工” (巧具),表示聪明机智、善于使用巧具,善于办事。金文在巧具“工” 的握柄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使用巧具。造字本义:善于使用巧具,胜任事务。篆文 将金文的一点指事符号 写成一横 。当“壬”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人” 另造“任”代替。 。壬五行为足太阳膀胱,为阳水。(十)癸癸癸者“揆”也,植物在壳内发育,向四方伸展之状态。承壬。癸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本义:植物欲破壳而出之状态,其何时可出,从何处出,阳气何时来,阴气何时尽,皆须揆度也。故名“癸”。和“壬”一样为阴主阳从时期,但却是阴气主事的最后一个阶段。甲骨文像有四个握柄的夯地用具。后来甲骨文 在四个握柄末端加一短横指事

16、符号,表示抓手。有的甲骨文 在握柄四端各一个“手” ,突出握柄含义。造字本义:众人合力抬起夯地桩。金文 承续晚期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 写成 ,明确手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严重变形,误将上面两个手柄 写成 (癶),将下面两个手柄 误写成 (天)。“癸”被假借为纪时名词后,再加“手”另造“揆”代替癸五行为足太阴肾,为阴水。二、十二地支本义(一)子子本义:为草木之果实或其种子。大家都知道,植物的果实或种子虽然不大,有的甚至还很微小,但它们却极具生命活力,为生命萌芽之开始。“子”用在时辰上,则表示十二时辰之初始。子从“口”从“屮”,“口”表示种子形状,“屮”为古之草字。金文为了方便,干脆

17、就划个圆圈表示种子形状。小篆最为形象,为草木及其子实随风舞动的样子。如:葶苈子,牛蒡子,水红花子,菟丝子等。子楷体字形。植物在十一月时果实和种子基本都成熟了,此时为阴气欲尽阳气欲生之时。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解释为“阳气动,万物滋”。子在月为十一月,在时为二十三点到一点。(二)丑丑本义为植物种子破壳而出,向下扎根吸取养分的状态。因为破了壳,形态就没有处在种子时期那么好看了,所以读“丑”。丑小篆字形。在时为凌晨一到三点。在月为十二月。(三)寅寅本义为植物分根生长,在吸取足够的养分后,终于蓬勃而出的状态。甲骨文原字中的“口”表示种壳,种壳上面的一横表示土地,分叉的箭矢表示蓬勃而生的植物本体。寅小篆字形

18、。在月为正月,在时为凌晨三到五点。(四)卯卯本义为植物继续生长,把两边土石挤向一旁形态。此时的植物体已经不再象寅那么瘦小得象箭杆了,大家注意看,两边石头之间的距离是不是很大了呢?如果我们不去看那两边的石头,中间的两竖是不是很象棵树,而不再象那弱小的幼苗了呢?卯甲骨文字形。在月为二月,在时为五到七点。(五)辰辰从石从手三角形符号就是古代的“石”字,而都与甲骨文“辰”字右边的结构非常相似,说文解字有云:“覆手曰爪”。那么,依据这个逻辑,是否应该说“仰掌为手”呢?而我们看甲骨文的爪字,其方向是斜着向下抓握的,因为造字的本义,“爪”是指鸟兽的爪子,所以方向斜着朝下。而手则是相对于人类所言,其方向应该是

19、斜着向上举起的。这样才能把人类的“手”和鸟兽的“爪”区分开来。辰本义为人们手拿石器开始外出渔猎耕种或采集收割的那个时间。古人有“点卯”的习惯,在卯时清点人员,在辰时开始工作。甲骨文的“辰”字,就象一个人手拿石镰的样子。金文的“辰”字还带有上古的本义,小篆和楷书则属讹传。辰在月为三月,在时为七到九点。(六)巳巳本义为植物生长到了极其茂盛的状态。这里的“口”为古之“丁”字,意思是说阳气到了顶点的样子。下面是弯曲的植物体。巳在月为四月,在时为九到十一点。(七)午午本义为阴阳交替的意思。午时以前为阳气主事,午时开始为阴气主事。说文解字曰:“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午在月为五月,在时为十一到十三点

20、。(八)未未本义为阴气虽来,尚未旺盛,还没有力量对植物生长产生大的影响。所以植物还有两重枝叶。未在月为六月,在时为十三到十五点。(九)申申本义为阴气进一步发展,阳气进一步衰退,植物因为寒冷而屈曲,希望得到伸展的样子。申甲骨文字形。在月为七月,在时为十五点到十七点。(十)酉酉酉者,有也。本义为作物已经成熟。应该入袋入库。说文解字说:“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丣,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閉門象也”。酉甲骨文字形。在月为八月,在时为十七到十九点。(十一)戌戌戌者,需也。本义为古人因为各种需要或者酿酒,或者做饭等,而用石器在磕磨植物

21、种皮的形状。左边的三角形符号表示石器,右边是古代的“仁”字,指谷物及核果类。金文的“仁”字讹传为枝桠状植物,小篆和楷书又讹传为“戈”字。戌甲骨文字形。在月为十月,在时为十九到二十一点。(十二)亥亥本义为阴气太强,草木遁地的意思。甲骨文的“亥”字,上面为一横表示地面,下面象植物的根。意思是说这个时候的植物只能依靠根须来进行生命活动了,地面以上树干枝叶的生命活动已经完全停止了。亥甲骨文字形。在月为十一月,在时为二十一到二十三点。“十天干”奥秘民间学者邹德祥在给凤凰网文化频道的信中谈到,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和篆书之法,他发现“天干”对应的是人体诸部位之形。他同时表示,挖掘古人智慧是现代人的研究之本,但切

22、忌将古代学问神秘化,自己吓住自己。现将研究文章转载如下:前段时间笔者苦练篆书,以期书法有所进益,在精读说文解字时,竟意外地发现了“天干”这一古老概念的原始奥秘。我发现,“天干”原来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特定汉字的篆字字形,面面俱到地“画”出一个完整的“人体”!“天干”其实并不神秘,不过是数字“一”到数字“十”而已。“地支”和“天干”一样也不神秘,不过是数字“一”到数字“十二”而已。古人非常聪明,为了区别它们属于不同的“顺序”系统,他们选用不同的汉字分别代表天干的“一到十”、地支的“一到十二”,这样古代汉字便有了数字(一二三四)、天干(甲乙丙丁)、地支(子丑寅卯)三种不同系统的“序数

23、词”。问题的关键是,古人表示“天干”、“地支”,为什么单单选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这些字,而不是其它的字。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人们一直都在思考,然而未得要领。今天,我们且来揭开这个困惑人们几千年的奥秘“天干”为什么要选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样十个字。至于“地支”为什么要选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字,我将在另一篇文章中专门讨论。 “天干”奥秘“人” “天干”,普普通通而又奇奇怪怪的十个字,古人用以表示顺序,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它从“甲”到“癸”,代表的是从“一”到“十”。为什么要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字代表“天干”呢?对这个问题,粗心大意的读者肯定不曾琢磨过,爱动脑的读

24、者尽管有所探究,但肯定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个奇妙的答案,东汉许慎在他的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中其实隐隐约约地觉察到了,但他又没把这答案直白地告诉读者。是他自己没解开这千古之谜?还是故意留下谜底由读者拆解?我们今天也说不清楚。古人最早的造字方法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象形字为主,这是常识。到了夏商时期,“天干”、“地支”这类的抽象概念也出现了,表述这些抽象概念再用单个汉字就很困难了。但困难难不住我们的前贤。古人表示“天干”这一概念,竟是用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用这十个字组成人体的图案(请看作者所绘“天干图解”)。这也就是说,“天干”这个词语本身说的是“人”。古人的创造力竟是如此奇妙

25、。 中国古人把人体理解为十大部分:一是头;二是颈;三是肩(上肢);四是胁(胸肋);五是心(脏腑);六是腹(腹腰);七是生殖器;八是股(大腿);九是胫(小腿);十是足(脚)。这样的理解是很科学的。于是,古人精心挑选了由“甲”到“癸”这十个汉字,用它们的古文字形分别代表人体的这十大部件。这十大对应关系便构成了“天干”的图形。说文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都做了详尽的解说。现在,我们将解说中与“人体”有关的话语一一提取出来,看看许慎是如何认识天干诸字与人体诸部位之间的“象形”关系。许慎说道:甲:一曰人头,宜为甲,象人头。乙:乙承甲,象人颈。丙:丙承乙,象人肩。丁:丁承丙,象人

26、心。戊:戊承丁,象人胁。己:己承戊,象人腹。庚:庚承己,象人齐(齐指生殖器本文作者注)。辛:辛承庚,象人股。壬:壬承辛,象人胫。癸:癸承壬,象人足。“天干”诸字字形与人体诸部位之形早期汉字以象形字居多,颇类图形。古人选用十个“图形文字”重组“人体”这一极为复杂的“图形”,这样的创意实在高妙。古人创制“天干”之时,文字早已产生,他们要用“字形”组合“人形”,必然会考虑选哪些字用在这里最有表现力,最能表现人体的形象。这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情。于是我们看到,他们选用字形非常成功,所选各字与要表现的人体部位在形象上十分相近。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巧妙关系:“甲”:此字字形圆圆方方,极象人的头颅。且上边出头代表

27、头发,下边出头与颈相连。“乙”:笔画微曲而柔,且极简练,极象人的“脖颈”之形。若不选用此字,那么选哪个字能更好地表现人的这一部位,我看不好选了。“丙”:此字字形最能表现人的双肩至手腕这一部分。我的感觉是,造字之初好像就是要用它表现人的上半身似的,若把里边的“人”拉长就成了“天”字。请注意:“手”不在此,“手”在哪里下文自知。“丁”:用它表现“心口窝”,从古文、篆书字型来看十分形象。读者摸一下自己这一部位,便可知道这里是两胁与胸椎的结合部,保护着胸腔里面重要的脏器心肝肺等。“戊”:说文说它是“中宫也”。那么用这一字形代表人的胸腔外廓这一“中宫”部位,再恰当不过。“戊”之右上象胳肢窝,右下象肋条。

28、选用此字表现“胸肋”,构思奇妙令人叫绝。“己”:“己”字的古文、篆书写法婉柔而曲屈。在人体,则腹部最柔,腹内“柔肠”更与“己”字相似。以此字形表现人的肚皮,巧妙无比意味无穷。“庚”:此字出人意料地代表着男性生殖器。这是人们从前不知道的,而在我所画的这个“图解”中,此字的本义得以昭然揭出。“辛”:说文说这个字的形状象人的大腿。初看此说不能成立,“辛”的字形与“大腿”确实难以产生联想。但是从“图解”看,用“辛”代表大腿乃是恰当至极,不但外形表现出来了,连骨头也表现出来了,并且髋关节(俗称胯骨)这样的细节都能相当精确地表现出来。“壬”:此字的上半部与“辛”字的下半,正好组成人的膝部。且此字上半之“千

29、”在篆书中写法曲屈,正可表现人膝部位屈折自如、富有弹性的特征。“癸”:此字意味特别深厚。它的部首与“登”字相同,为“双止”,恰好是人的脚。且此字下部从“矢”、从“天”,加上“双止”之八出,共有十出,正好是十个脚趾。此字一共十画,更是巧妙无比。请看,“图案”与“字形”之间,竟有如此神妙的对应关系!所用的字有些字是不可替换的。比如“丙”,比如“庚”,比如“癸”,不用这几个字就“画”不出人体相应部位的图形来。在说文解字中,“甲”到“癸”这十个字虽然比较集中地放到一起进行解说,但许慎并没给我们画出“天干图”来。从“天干”产生到许慎著说文解字,年代相隔久远,而且因为秦始皇焚书十分彻底,西汉时甚至连小篆以

30、前的“古文”都已不能识读,因此东汉许慎研究远古学问,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向人们做一点简单的提示,显得散乱而不集中(说文解字是注释篆字的,书中附带注出的“古文”只有千余字)。这样,后人对“天干”本义的认识便一直停留在相当肤浅的层次上,甚至根本就没有人能够理解它。今天我们将“天干”初步“揭秘”,这在文化史上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庚”和“齐”,原来都指生殖器读到此处,大家可能要问了:“丙”字没有两只“手”,那么人怎能没有手呢?天干中的“手”哪里去了?莫不是许慎给弄丢了?古人创造“天干”图形,当然不会产生这种低级失误。原来,“人”的两只“手”在这奇特的“天干图案”中,竟偷偷伸到了“庚”那里,在那里表

31、达着我们前所未知的重要意义。在“庚”这里,两只“手”拱着一个倒写的“入”,那么这个字除了表示“生殖器”这一含义,还会有什么别的含义?原来,“庚”和“齐”一样,在古代都代表生殖器。这也是几千年来的人们都没弄清的。“庚”的篆书写法,是中间一个“干”,“干”两侧各有一只“手”拱着它。说文认为“干”字“从反入,从一”,这样,两“手”拱着倒写的“入”,不是生殖器又是什么?而且它恰好又在“腹”之下。这也就是说,说文“庚承己,象人齐”之“齐”不是指肚脐,而是指生殖器。后世“庚”仍有年龄之意,如“年庚”、“同庚”,都说的是“出生”、“生殖”一义。许慎解得“倒入”,帮助我们最终破解了“庚”的本义。这里顺便说一下

32、说文中的“齐”。这个“齐”被许慎放在“肉部”,字形中间是两个“人”,两“人”中间有倒写的“入”(楷写为“丫”)。那么这两人是什么人?又在干什么?读者不妨细琢磨。如此看来,“天干”之“干”必须读“甘”,以前有人把它读为“赣”,那是完全读错了。它既然“从反入,从一”,便是“入”进了“一”,对“一”有所“干预”和“干涉”。“天干”者人也,“干”者性也;“干支”合指宇与宙、时与空我们从“庚”、“齐”二字中领悟了“干”指生殖器,“齐”字还有男女交媾之义。看来古人造字,对人的繁衍给予了高度重视。古时最缺的是人,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所以从来都把人的“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到知识界,便有了文字上

33、对“干”的崇拜古人日日记“干支”,原来时时在说“性”。千百年来,神秘的“干支”像个漫无头绪的哑谜,令人混混沌沌无法破解。古人和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当我们终于解读这一谜语时,能不由衷地会心一笑?解开了“天干”之谜,便解开了“干”的文化学含义。现在从字形来看,在古代“干”指人类通过性而传承繁衍,而传承繁衍需要“时间”,这样“干”就被赋予了“时间”这一含义。古人认为“上下四方曰宇”,宇即“空间”;“古往今来曰宙”,宙即“时间”,二者合在一起,便指古往今来天地万物。这样,在“干支”概念中,“干”说人“性”而“支”说众兽,就有了深刻的含义。百兽万物代表空间,于是“干支”便是时与空的总和,宇与宙的代称

34、。今后我们再说到“干支”,就说它是“时与空”,是“宇与宙”,我想应该不会错的。古人用“干支”记“时间”,原因就在这里(按:黄金早些时候就有想写天干地支本义的意思,今看鼎乾坤的博客载有这样的文章,很合我的想法,有的还出乎我的所料,就不劳而获了。我也根据象形字典增加了天干部分,以便了解多一点)探讨干支理论、二十八宿与月食周期作者: 罗惜春 吴官保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哲学思辨方法分析了干支的理论构架,证明了二十八宿划分源于月食的周期,论证了干支理论与二十八宿、与夏历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地球上出现生命与太阳系、地月系的结构密切相关的观点,对中国上古时代天文学、哲学所取得的成就有一个全新认识,同时也阐述了干

35、支理论尚未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理由,并对后世的五行理论的非科学性作了扼要分析。关键词:月食、系统运动四分法、系统静止五分法、反向相参照运动夏历干支理论是商朝思想家的一大杰出贡献,尽管当时对天体运行及其结构缺乏科学的了解,但已经在天文学、哲学领域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研究干支前,我们不妨先探讨二十八宿理论,它不仅是与干支理论密切相连,而且反映了上古天文学的成就。略微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人士都知道,二十八宿的各自距离是不一的,有的间隔 31 度,有的仅相隔 0.5 度。这是什么原因?它有什么依据?其实,我们只要对近几十年所发生的月食作一统计分析就不难发现,月食存在平均每十九年

36、 28 次的规律,有时正好为十九年。若将某一周期的月食标在天度上,就形成了各月食点宽窄不一的现象。例如 1978年 3 月 25 日1997 年 3 月 24 日的 28 次月食:资料源于天文学词典。(因为以月为单位的黄道,体现了天体运行的客观规律,故月食以月令为序)月食时间 黄道度 宿距1978.3.25 0.22 3*17h 10*23h1966.4.4 8.09 14*16h 10*14h1995.4.15 2.18 25*6h 8*11h1986.4.24 20.43 34*3h 10*5h1985.5.5 3.56 44*8h 19*13h1994.5.25 11.31 63*21h

37、 10*1993.6.4 21.01 73*21h 11*10h1991.6.15 11.27 85*7h 8*2h1983.6.25 16.22 93*9h 11*5h1982.7.6 15.31 104*14h 10*10h1981.7.17 12.47 115* 19*11h1990.8.6 22.12 134*11h 10*1989.8.17 11.08 144*11h 10*2h1988.8.27 19.04 154*13h 9*4h1979.9.6 18.54 163*17h 10*2h1978.9.17 3.04 173*19h 31*1h1986.10.18 3.18 204*

38、20h 10*10h1985.10.29 1.42 215*6h 31*18h1993.11.29 14.26247* 11*3h1992.12.10 7.44 258*3h 10*17h1991.12.21 18.33268*20h 9*11h1982.12.30 19.29278*7h 10*21h1982.1.10 3.55 289*4h 31*13h1990.2.10 3.11 320*17h 10*6h1989.2.20 23.35 331*23h 12*9h1988.3.4 0.13 344*8h 8*9h1979.3.14 5.08 352*17h 10*21h1997.3.24

39、 12.39 3*14h 3h(*代表度 h 为小时代号,,1* 为 24 小时。)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宿度(月食点之间相隔的度数) 为 9 至 11 度,最大值为 31 度多,最小值为 3 小时,不到半天,这与二十八宿的宽窄不一的划分理论是吻合的,且一个周期为 28 次,同时,中国古代的夏历 19 年 7 闰的天文依据正在于此。可见,二十八宿理论是根据月食周期得出的,不是主观臆造。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分析,月食是以地球为中心,形成太阳、地球、月亮三点一线的天文现象,在一个区域中不可能观测到一个周期的月食。只有对大地有一个较科学的认识,即推理出大地为一个球体,且能准确计算出月亮太阳视运动的周期,方能得出月食的周期。仅从这一理论分析,我们的上古祖先所表现出的杰出智慧是当时同时代其他民族不能企及的。也许殷朝思想家已认识到,局部事物的形成离不开整体的背景,如庄稼要有好收成得有良好的气侯土壤,而气侯是诸因素的主要矛盾,气候又离不开天体运行,于是企望通过推理天体运行规律来得出天气的变化规律,故甲骨文中大量出现了天气方面的记录。这可能是干支理论形成的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