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跟踪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6开封一模)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 ,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解析:选 A 夏商周时期并未强化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2(2016邯郸一模)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
2、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解析:选 B 材料叙述的是商周时期不同地区的人都参与了共同的节日,由于实行了宗法制,这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故 B 项正确。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而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 ,该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 )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C
3、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解析:选 D 根据材料“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 ,该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淡化,故 D 项正确。4(2016宜宾三模)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 ,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2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解析:选 C 材料“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 ,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体现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故 C 项正确。5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
4、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解析:选 D 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服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分封等级制度的崩溃,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故 B 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故 D 项正确。6 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
5、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 ”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解析:选 C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将土地分租表明土地已经成为私有,因而材料信息并非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故 D 项错误。7(20
6、16安徽百校论坛联考)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C冶金技术的进步 D “百家争鸣”的出现解析:选 C 题干中的发明是木匠行当,属于手工业成就,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出现的木工用具发明都是铁制工具,设问问的是原因,故 B 项错误;材料中铁制工具的不同形制需要有质量较高的钢铁,它们的出现是以冶铁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故 C 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主旨,故 D 项错误。8(2016湛江二模)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
7、邦吕不韦戈” 、 “相邦义(张仪)戈” 、 “上郡守戈” 、 “陇西守戈”等。这些铭文证实( )A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B秦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C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D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解析:选 C 兵器使用者为高级官员,材料没有反映,故 A 项错误;铭文讲的是兵器问题,证实不了秦国文化底蕴,故 B 项错误;据材料“相邦吕不韦戈” 、 “相邦义(张仪)戈” 、“上郡守戈” 、 “陇西守戈” ,获知兵器督造有中央官员相吕不韦和张仪,地方官员上郡守、陇西守等,故 C 项正确;材料讲的是秦兵器由中央和地方官员督造,没有涉及兵器的地域特色,故 D 项错误。9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
8、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解析:选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作用,故 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由材料“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容,故 B 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
9、要求,故 C 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 D 项错误。10(2016黄冈二模)孔子说“学而优则仕” ,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 B 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 “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11 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 ;第二级为“诸侯城” ;第三级为
10、“都” ,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宗法制 B分封制C井田制 D封建礼制4解析:选 B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未涉及血缘关系,故 A 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与材料中“城邑分为三级”相符,故 B 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后世的封建礼制,故 D 项错误。12(2016湖北华中名校押题)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
11、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解析:选 C 由“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可知,作者反对听取民众建议治国,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了“老耽” “孔子” “孙膑” “墨翟” ,故不能称全面,故 B项错误;材料中介绍了不同的派别的“贵柔” “贵仁” “贵廉” “贵势”可知对不同学派的特点有所涉及,故 C 项正确;材料只说“孔子贵仁” ,仅介绍其特点,并无赞扬之意,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12、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商鞅:“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越王勾践败于吴王阖闾后,曾“十年生聚(发展生产,增殖人口),十年教训(教育百姓,训练军队)” 。 资治通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 材料二 1798 年,马尔萨斯针对 18 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大批工人失业、贫困问题突出等社会问题以匿名的方式发表了自己的人口原理 。其基本思想是:如没有限制,人口是呈指数速率(即:2,4,8,16,32,64,128 等)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线性速率(即:1,2,3,4,5,6,7 等)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
13、饥馑、战争和疾病。只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灾难(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道德限制和罪恶(马尔萨斯所指包括杀婴、谋杀、节育和同性恋)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他倾向于用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欲)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尔萨斯建议只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这样的措施。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人口问题上所持观点的异同及其原因。(1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尔萨斯人口思想的主要观点,分析其产生的背5景,并对其观点进行评价。(12 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孔子和商鞅的言论中概括其相同点,从其目的上分析
14、其不同点。从勾践的实际案例和资治通鉴引言中分析原因。第(2)问,从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基本思想中概括其观点;从 18 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分析背景所在;从材料最后两句话并结合所学从正反两方面评价。答案:(1)相同:主张增殖人口。不同:儒家主张增殖人口,是为了国家的发展,统治的稳定;法家则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原因:都认识到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也是赋役的来源;对国家的发展强大具有重要作用;但儒法两家的治国理念不同。(2)观点: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食物供应增长速度,势必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必须通过晚婚和禁欲来控制人口增长。 背景: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
15、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了人口增长,但也出现了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评价:马尔萨斯对人口激增引发的问题表示担忧,并提出了节制生育的思想,对解决人口问题有一定的启示;但是,他只要求劳动群众和贫困阶层控制人口,没有认识到真正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 。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论语材料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
16、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材料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两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6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12 分)解析: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
17、徒弟” 、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得出强调孔子的道德观;从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 、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分析得出孔子的法律观。在评论中,要从积极和消极辩证的论述。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解释: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