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豆丁网 2893 你懂的 核准通过,归档资料。未经允许,请勿外传!摘 要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资源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文旅游资源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形成了包括民俗风情、传统建筑和宗教文化在内的人文旅游资源。本论文主要从民俗风情、传统建筑和宗教文化出发,深入挖掘这些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以提高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发挥旅游资源的最大效益,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词:
2、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文化内涵9JWKffwvG#tYM*Jg the humanities tourist resource; cultural connotation 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目 录 .III1 引言 .12 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 .22.1 走婚婚姻和母系文化形态 22.2 走婚和母系文化的形成 22.3 走婚和母系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 传统建筑蕴含的文化内涵 .43.1 历史文化背景 43.2 建筑内部装饰与徽商民俗文化 54 宗教圣地的文化内涵 .64.1 道教文化内容 64.2 道教文化与现代生活 .64.2.1 道教文化与民族精神 .64
3、.2.2 道教文化和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75 结论 .8致 谢 .9参考文献 .101 引言随着现代旅游活动向纵深开展,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立足。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广泛,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特色建筑、民俗娱乐等领域。本论文将从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传统建筑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宗教圣地的文化内涵加以概述。千百年来,摩梭人保留了“走婚”和母系大家庭婚姻家庭形态,成为当今泸沽湖地区的一大特点。摩梭人定居地政治文化的影响,促成了泸沽湖摩梭族“走婚”和母系文化的形成。这一文化形态对当今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
4、的影响。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尤其是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载体的古民居建筑,是以明清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法观念为社会基础,在徽州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武当山位居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武当道教文化在中国道教中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它是中国道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始终贯穿和体现着中国道教尊道贵德、重人贵生、慈爱宽容、济世度人的精神。关于本论题,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作出了研究。张晓慧在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外化研究中提到了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外化的含义和步骤,指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已经被看做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决定旅游产
5、品的品位、级别及其生命力的首要因素。郭静在其硕士论文关于发展我国文化旅游的几个问题中对发展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做了检讨,主张充分利用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现代文化给景观注入文化内涵。本论文文主要从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出发,谈论了我国风俗民情旅游资源、传统建筑及宗教圣地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我国旅游资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我国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增强旅游业竞争力意义巨大。2 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本章将以泸沽湖畔走婚为例,从走婚婚姻和母系文化形态、走婚和母系文化的形成以及走婚和母系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几个方面论述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2.1 走婚婚姻和母系文化形态泸沽湖分属于云南省宁蒗县
6、和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至今还保留着“阿肖”走婚习俗和母系家庭制。在泸沽湖地区,男不娶、女不嫁,除了晚上走婚,白天男女不生活在一起,会终生分居,母家只维系情人关系。 “暮合晨离” ,这就是被外界俗称的“阿夏走婚” 。 “阿夏” ,意为情侣。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因为在母系家族,权利都由女性掌握,有的人家男人太多,女人很少,为了男女平衡,也为了家里有人来主持、打理,会让一个外面的女人走婚到自己家里来主持料理家里的一切。这种独特的婚姻形态以情为主,结合自由,离散随意。母系家庭成员中,都是一个或几个母亲的后裔,以母系血缘计算世系,家庭中最干练的女人出任“达布” ,统领家庭事务和安排生产,并掌
7、握财产。母系家庭的长期存在,形成了摩梭人“以女为尊、以母为尊”的观念。在摩梭家庭中,孩子只认其母,不知生父,作为父亲,他可以不扶养自己的子女,即使知道自己的子女,也没义务要尽到抚养的义务。而舅舅则担负着男性照管下一代的义务。作为舅舅,他要照顾姐姐妹妹的子女。2.2 走婚和母系文化的形成泸沽湖地区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依托于个体家庭,包括粮食种植、畜牧养殖、手工业以及马帮商贸活动在内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得以形成,而与此类活动相对应的性别角色分工,不仅使妇女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也促使外出奔波的男人们与守家的女人们,不得不考虑和选择一种合适于身理、心里以及家庭繁衍需要的婚姻家庭形式。此外,早先父系
8、制下婚姻的买卖性质(娶妻聘礼)以及婚礼税的苛重,使得摩梭贫民阶层不得不背着土司选择了男不娶、女不嫁,夜合晨分的走婚形式。2.3 走婚和母系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家庭关系上,面对传统父系家庭中常常发生的争吵与暴力、遗弃与虏带、殉情与情杀等,摩梭母系大家族以其单纯而亲密的成员关系,巧妙的回避了夫妻争吵、婆媳不睦、妯娌猜忌、父子争斗,营造的只有母女(子)之爱、兄弟姐妹之情,并充分发挥着土地节约、劳力集中、各司其职、少有所依、老有所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社会功能。在婚姻关系上,他们虽然没有“贞洁” 、“从一而终”等两性伦理观念,但基于感情,为情而亲的自然而然的走婚生活,使摩梭母系文化散发出持久而诱人
9、的生命力。3 传统建筑蕴含的文化内涵本章将从徽派古民居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内部装饰与徽商民俗文化几个方面阐述传统建筑蕴含的文化内涵。3.1 历史文化背景徽派古民居的基本形式是天井四合院楼居建筑,这种建筑形式的形成过程,深受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具有较为鲜明的区域特色。古代徽州地处皖南,与浙赣毗邻,原为山越人聚居地。这里有黄山百岳盘亘其间,新安江、青弋江曲水蜿蜒,山清水秀,重峦叠嶂,地峡谷多,险阻天成。皖南山区气候湿润,山谷盆地较为封闭,为防止瘴疠之气,古山越人宅居形式主要为“杆栏式”建筑。 “杆栏式”建筑适应徽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较好的干燥、通风、采光和安全性能。汉魏以
10、后,战乱频繁,自东晋起,大批中原望族、缙绅冠带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于此。中原士族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融合,直接体现在徽派建筑形式上。早期徽州民居建筑为“楼上厅” ,保留了古越人“杆栏式”建筑的格局。中原“四合院”平房形式与当地“杆栏式”楼居建筑形式相融合,逐步形成内天井四合院楼居建筑形式,这种新型建筑形式的形成,进一步丰富了徽州地区建筑文化,也形成了徽州民居典型建筑格式“天井”的雏形。徽州古民居大多设有天井,作为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天井设计功能上的意义是既通畅又封闭,既解决通风采光问题,又适应古代徽州险恶的山区环境。而其文化上的意义更为丰富。在徽州的地域文化观念
11、中,天井与“财禄”息息相关,天井能聚集屋面之雨水,名曰“四水归明堂” ,水为财之源,聚水即聚财,以图财不外流的吉利。天井是一种内向型建筑方式,以天井为基本单元,聚合成一个家族,反映了徽州人聚族而居、不染他姓的宗族观念。天井意为“观天之井” ,它上指苍穹,下俯地面,与庭院渗透融合,沟通天、地、人三界。人立于天地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既可获得“天人合一”之灵气,又可获得“顶天立地”之自由。天井是古代徽州人敬畏上天,顺应自然,祈求与自然和谐并存的人生态度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3.2 建筑内部装饰与民俗文化徽商萌芽于东晋,但早期徽商发展缓慢。南宋期间,北方汉人大量南迁,
12、徽州人口急速增长,土地压力增大,迫使更多的徽州人外出经商。明中叶以后,徽州商人崛起,雄踞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为了报效桑梓和光宗耀祖,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建筑的投入。徽州建筑的成长离不开徽商,徽商把徽州的文房四宝带往大江南北,徽州文人雅士和匠人的足迹也随着徽商遍及各地,他们博取众长,不断汲取外地精华,包括建筑技艺,并把这些带回徽州。徽州商人“商而兼士,贾而好儒”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在宅居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的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个性化追求,促使徽派民居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不仅具有功能的实用性,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徽商文化内涵。徽派民居建筑外
13、观上,高墙封闭,马头翘角,线条错落有致,粉墙黛瓦,古朴淡雅,色彩素净自然;而内部却构造精细、装饰华美,梁栋棂板无不描金绘彩,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厅堂横梁用材粗壮,气势宏伟,非同凡响。从大门门楼到华门栏杆,从窗棂隔扇到神位龛座,从斗拱飞檐到门罩屋瓴,从梁架节点到基础勾栏,无不精雕细刻。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物精美如诗。这些雕刻具有强烈的空间装饰效果,成就了徽派民居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徽派古民居建筑内外情景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突出反映了徽商“财不外现”的观念。古代社会重仕重农,轻工轻商,致富后的徽商虽然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但大多不愿显富,二是“藏富于宅” 。在古代徽
14、州,商人居宅厅堂太师壁左右两侧的“过廊”上方各设一个“商”字造型,以表达主人对“仕农工商”排位的不满,通过房屋内部装饰设计,力求商人高高在上,能和官仕之人平起平坐。建筑形态与社会文化形态的密切关系如此生动的体现在徽派古民居建筑中。4 宗教圣地的文化内涵本章将以武当山为例,论述宗教圣地的文化内涵。4.1 道教文化内容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武当山位居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地处中原,驰名天下。武当道教历史悠久,威震环宇。武当山道教文化是中国道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始终贯穿和体现着中国道教尊道贵德、重人贵生、慈爱宽容、济世度人的精神。道教在其产生和长期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许许多多的思想文化作为
15、它的渊源,又辐射、渗透在这些传统文化和许多领域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精神武器,在今天仍显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武当道教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古代文物、道学精粹、武当武学和武当道医五大类。4.2 道教文化与现代生活本节将以道教文化与民族精神、道教文化和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例,阐述道教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4.2.1 道教文化与民族精神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这个命题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道教不仅为汉民族所信奉,也为许多少数民族信奉。二是道教在其产生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广泛吸收了中华民族许许多多的思想文化作为它的渊源,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都汇集在道教当中;另
16、一方面,它又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辐射作用,渗透在这些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之中。套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它是“中国的根柢” 。因此,它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道教和儒家的“祖述尧舜”不一样,它是以黄帝为祖宗,大肆为黄帝树碑立传,这个影响更是十分广泛。中国现今的广大同胞和海外侨胞,不分男女老少,莫不以同是黄帝的子孙而彼此心心相印,这种“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是我们几千年来战胜一切困难、超越无数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武器。4.2.2 道教文化和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道教文化论对待人与自然
17、的相互关系问题的出发点,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 ”这天、地、人三气应当协调, “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 ,方能“并力同心,共生万物” ;“一气不通,百事乖错” 。道教的这种思想,首先是承认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合理性与平等的存在地位,主张让宇宙万物任性自在,自足其性,依其自然之存在而发展,人当无为,勿加干预。不仅如此,道教还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 、 “自然之道不可违” ,因而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不
18、应把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去掠夺自然。5 结论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是文明达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泸沽湖地区淳朴的“走婚”和母系家庭形态体现的少有所依、老有所养、家庭和睦,是现代社会和谐的象征;徽派古民居的天井四合院形式,是古代徽州人敬畏上天,顺应自然,祈求与自然和谐并存的人生态度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武当山道教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道教文化中关于民族精神的阐述,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武当山这一驰骋中原的道教仙山,吸收了许许多多思想文化作为它的渊源,又辐射、渗透在这些传统
19、文化和许多领域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今天仍显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这些都是深埋在民俗文化、传统建筑和宗教文化内在的文化内涵,是旅游者期望体验的旅游美感。综上所述,通过对泸沽湖地区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徽派古民居建筑及武当山宗教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对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有了更好的理解。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业的灵魂。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对于发挥旅游资源的最大效益和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致 谢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 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感谢她的鼓励和指导,多次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论文写作的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
20、每一步都是在指导老师的认真指导下完成的,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四年的学习期间,我一直得到了辅导员吕老师及众多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她们给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以及在我遇到困难时,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和鼓励。在此,我深深地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教育培养。感谢我的同学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最后,要感谢的是那些研究本论题的学者,是他们让我对本论题有所了解。参考文献1 Getz D. 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M. New York: Cogi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1994: 4 2 Ning, Wang.
21、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 J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 2 3 胡孚琛. 道学通论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26-364 康安宁. 十堰方国考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32-455 李真阳. 真元宝笈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5:34-36 6 潘世东 . 论汉水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对策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4)7 秦永红. 论道教文化旅游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5:(6)8 孙年玉. 走进武当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859 杨福泉. 多元文化与纳西社会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45-5210 张良皋. 巴史别观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