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页眉.页脚儒学名言名句寄语姚春鹏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庙的门楹上写着说“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意思是孔子之德等同天地,孔子之道贯通古今。孔子儒学是伟大的人生指南,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历久弥新。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同样具有启迪意义,是我们人生的生命之源,指路明灯。今拣择其精华,以飨读者。一、论学1、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论语憲問第十四所引名言皆出自论语,以下只注篇名)儒学不是关于外物而是关乎人的学问,首先是关乎自己内在精神生命的学问,是“为己”之学。学儒学决不是为了用儒学的词句来装点门面,好为人师,炫耀自己的学问。如此则尚未入儒学之门。正如孔子所说:“吾與回言
2、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为政第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不事张扬,但对孔子的思想理解得最好。所以孔子赞其“回也不愚”。“古”、“今”,在这里不是时间概念。在古代思想家的思维结构中,古是指理想而今是指现实。现实的往往有不合理、不如人意之处,所以古人“褒古贬今”,并不是真的要回到古代而是要追求理想。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学而)“学”是学习,而“习”是实践。“习”繁体作“習”,羽是羽毛,意为刚出生不久的小鸟练习飞翔,引申为实践。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之中,并获得成功,是快乐的事情。显然儒学具有重视实践的品格
3、,当然主要是道德实践。所以“學而時習之”就是学习并实践道德,这是孔门的第一要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做思想精神的交流不也是快乐的事情吗?人不了解冒犯了自己而不愠怒,这是君子风范。由此可见,儒学对己重视内在的精神生活,对人有包容的心胸。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学而)我们已经知道孔门儒学是为己之学,其首要的为学方法就是时时的自我反省。曾子是孔子高足,它主张从“为人謀”、“與朋友交”和“傳”三方面反.页眉.页脚省自己,为人谋划是否做到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信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做到了温习。当然需要反省的还不止这些,在夜深人静时,我们当对自己的行
4、为的当否逐一作出反省,这样才能进步。4、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第四)这是反省的又一好例。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为政)这是孔子对学思关系的辩证理解,符合认识的真理,具有永恒的价值。他得自孔子学问的实践。所以才有下文。6、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憲問第十四)7、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第七)默默地记住,学习而不知满足,誨人而不知疲倦。这是孔子一生为师的写照,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8、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学而)好学的人不应过分重视物质方面的条件,应该
5、向有道者学习,勤奋做事,谨慎言语。此名言当代青年尤当记取。有些人胸无大志,只知道追求物质生活,不知慎言敏事。这样,人生是不会成功的,也不会有幸福。古来多少仁人志士在困境中奋发,终成大事,载入史册;相反,多少纨绔子弟被历史淘汰,为人所不齿。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第七)孔子的自画像。1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天道酬勤,不论天资如何,持之以恒,必获成功。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11、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第八)学习必须坚持到底
6、,不能半途而废。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页眉.页脚二、论志12、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第九)志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古人云“心之所之曰志”。志立而不可变。13、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第七)志既然如此重要,那么立什么志呢?立志于追求人生的大道。大道既立,当以仁德为依据,为指向,遨游于艺术的天地,才能保证成功。注意,这里的艺术是个广义的概念,指包括今天的艺术在内的一切技艺、技能。这是孔子教育培养学生的具体步骤、方案,也是今天青年学生成就完满人生所必须做的的。一个人必须有正确的人生目标,美好的德行,和应世的本领,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7、。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第二)孔子对自己一生志学向道,精神境界提升,最后臻于化境的描述。三、论乐15、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第六)儒学从根本上说是内圣之学,通过道德修养体认天道,达到与天同德,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有永恒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一时的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的恒常之乐,这是儒学的最终目的和终极关怀。颜回之所以受到孔子的特别嘉许,正因为他不计物质生活的得失,哪怕在最艰难的生活状态下都不放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所以才能做到“人不
8、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这就是后世理学家褒扬的“孔颜乐处”。因此,儒学的“学”与“乐”是统一的,学以致乐,乐以学得。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弟子王栋有一首乐学歌云:“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论语讲到乐的地方很多,如“山水之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点之乐”等等,学者当互参。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第六)认识、实践、快乐,生活的公式。1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公冶長第五)我们知道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有着强烈的入世担当情怀,与道家的出世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实际上入世担当在儒学
9、体系中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达到终极目的的手段,儒学追求的最终目的只是超越的精神自由。所以孔子时.页眉.页脚常发出一些感慨,如果道义在人间实在不能实现,我将泛舟海上,追求世外桃源的宁静之乐。四、论君子1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小人在周代原来是人的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君子属于今天所说的统治者的范畴,而小人则是被统治者的范畴。到了孔子那里其含义发生了改变,主要不是指地位的差异而是指道德水准的高低了。道德高尚者为君子;反之,卑下者为小人。其后君子、小人成了中国传统社会评价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范畴。在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的言说很多。这一名句是说君子待人周全厚道而不偏袒阿私,小人
10、偏袒阿私而不周全厚道。类似的说法还有如下两句。1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顏淵第十二)20、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憲問第十四)君子矜持而不争斗,和群而不结党。2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第四)君子关心道德境界的提升,敬畏国家的法律,小人营求物质利益、满足于获得实惠。22、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四)君子追求道义,小人追求利益。这是君子、小人的根本分野。23、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君子道德高尚,心怀公义,彻悟宇宙人生之理,故心胸广大坦荡;小人道德卑下,只知私利,不明宇宙人生之理,故心胸狭隘,常处忧戚。24、子
11、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憲問第十四)儒学为为己之学,故待人接物时出现问题多反思自我;而小人则从他人身上找原因。此为待人接物的要领,当记取,于人生必有大的裨益。25、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憲問第十四)多练内功,增长才干,则实至名归,不用担心不为人知。此言对对治当今急功近利,浮躁之心甚有裨益。2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页眉.页脚君子乐观人之美,不愿见人之恶。一皆出于公义之心。27、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泰伯第八)君子以道义为生命,可以托孤付国,临大难而不变节,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呀!
12、君子的献身精神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2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第八)君子有远大的志向,追求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直至生命的终结。29、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第十二)君子以文章来聚会友朋,以朋友来辅助自己仁德的提高。青年人应该结交益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30、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憲問第十四)君子看重实际的行动,不以其言辞华美而推举一个人,也不以其人的地位或其他什么方面不如自己而废弃其合理的言论。31、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第四)慎言敏行32、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
13、子。(雍也第六)质,先天的资质;文,后天的修养。先天不好的资质胜过后天修养,就是粗野;而过度的纹饰掩盖了质朴的天性则是虚浮。只有先天资质和后天修养配合得恰到好处才成为君子。33、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張第十九)远望之威严,靠近之温和,听其言辞严厉。这是君子美德的外在显现。五、论仁、知、勇3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孔子认为成为君子需要具备诸多的美德,但以智、仁、勇最为重要,这就是“三达德”。具备“三达德”之人则不惑、不忧、不惧。对世界对人生有正.页眉.页脚确的认识,无论发生什么都能有正确的判断,不会困惑。具有仁爱之心,心胸坦荡则无忧愁
14、。勇敢则无所畏惧。应该努力养成这三种美德。3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水性周流变通,智者智慧圆通,故乐水而动;山性安稳不动,仁者心性安宁,故乐山而静。智者如水而快乐,仁者如山而长寿。仁者智者是相较之言,不可拘执,上言智、仁、勇为三达德。分析开来智者、仁者有如此的分别。在个人以具备三德为上善。当然虽具备此三德,在每个人因天资不同也可能有所偏重。山水之乐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寄托安顿精神的好去处,盖源于孔子。“仁者寿”已为包括孔子本人在内的古今中外大德的人生实践所证明。修性可以安命,养德可以增寿。道德修养好,精神境界高的人,其心情是快乐的、心境是平和的,
15、心理状态是积极的。现代医学已经发现了人体疾病发生的心理免疫机制。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或加重是由于长期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导致人体免疫力的下降而致。古代医家对于形神(身心)关系的认识是“形为神之主,神为形之宅”。精神寄寓于身体而主宰身体。在养生上主张“形与神俱”,强调精神对于养生的决定作用。36、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没有仁德的人,心中无道义的指引,在物质不富足的时候,不能长期坚守清苦的生活,而去偷盗抢劫,做出违法之事。相反,在物质丰足时,也会为富不仁,做出伤害他人或自甘堕落的事情,因而不能有长久的快乐。可见仁德对人生是多么地重要啊!所以说仁者以仁
16、爱居心,心中永远为爱所充满。智者追求利益也是以道义为标准,当取则取,不当取则分毫不取。3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第四)仁者心怀公义,其爱人恶人,不出于一己的私心而皆出于公心,是为能好人、能惡人。38、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憲問第十四0智者不随顺众议,对众人之喜好和厌恶的人,以是否合乎公义来审查之,定其是否真的当好当恶。六、论孝39、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为政).页眉.页脚孝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之真意不仅是对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赡养,更在于内心的敬重。孟子说“大孝终身慕父母”。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当终生依
17、恋仰慕,方为孝子。40、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为政)此句仍然是说,孝不仅是代替父母劳作,供给其酒食。在与父母相处时,如果显出不悦、厌烦、难看等等的脸色,绝不是孝子。41、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为政)做子女的只是生病时让父母担忧。因为疾病是自然现象,不取决自己。在能自我主宰的社会生活方面,不能做出让父母担心、甚至蒙羞的事。42、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第四)父母也不是圣贤,也会犯错误,对其错误不应一味地顺从,那不是孝子,应该劝谏。但是如果父母一时不理解,应该有耐心,不能勉强,时刻不忘对父母的敬重,不应有
18、怨言。43、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里仁第四)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无论你到哪里,他们的心都紧紧地跟随着你,在外出的时候要记得父母就在我们的身后注视着自己,一定要告诉你所在的地方,不要让父母牵挂。4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四)知父母之年,以其增寿而喜,以其体衰而惧。七、论富贵、贫贱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第四)富贵贫贱是人生的基本状态。喜欢富贵,厌恶贫贱是人之常情,合乎自然。问题是获得富贵与脱离贫贱,皆应本于正道。否则,则应宁处贫贱而拒斥富贵。处贫贱者如颜回,拒富贵者如文
19、天祥。46、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第七).页眉.页脚富有可以追求,无论是在他人看来多么卑贱的工作,只要合乎道义都可以去做。47、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第四)君子追求道义的精神价值,不在乎物质生活的好坏。4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述而第七)疏食、飲水,曲肱,自有其乐,不义之富贵,如过眼烟云。49、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第四)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哪怕在天涯海角,上古异域,他们永远和你在一起,给你力量和勇气。50、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雍也第
20、六)不要抱怨自己的出身,提升自己的德才,英雄必有用武之地。八、论生死51、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人生以道义为立身之本,道义居身,虽死无憾。52、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憲問第十四)仁道于人有绝对的价值,是绝对的道德命令。在生命价值与道义价值发生冲突时,君子唯一的选择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革命先烈皆以此为准则而做出牺牲。九、论“人己”关系5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不断学习他人之长,以补我之短。做得好的是正面的榜样,做得不好的是反面的教训。无论什么人对己都有教益。5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憲問第十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则可以达到人际的和谐。.页眉.页脚55、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第十四)他人的对己的怨恨,报之以正直;他人对己的恩德,报之以恩德。十、论“改过”56、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子罕第九)犯错误具有必然性,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不怕,犯了错误不要怕改正。57、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憲問第十四)知错不改,才是真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