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族为何多见长寿老人 宁夏新闻网 2004-8-4 14:28:52 每周的一、三、五,都是宁夏南部山区农民赶集的日子。我们在泾源县的早集上,看到一位留着长长白胡子的老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他头戴小白帽,身后背着个放杂货的荆条筐子,身板硬朗、满面红光。我们请他下马,他腿一抬、腰一转就站到了我们面前。“老人家好身体!” 我们不禁赞到。“ 都岁了,身体大不如前了” 。这位名叫马文德的老人摸着雪白的长胡子笑眯眯地说。其实,在回族聚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像马文德这样“精干”的老人非常常见。六、七十岁的回族老汉象小伙子一样开农用车、做庄稼活、骑自行车,举手投足间充满活力和自信。在中国,每百万人口中拥有百
2、岁以上老人的数量平均为人左右,而在多万人口的宁夏,位百岁老人中就有位是回族,其中还有两位岁的回族老寿星。回族老人为何长寿者居多?这就不能不提到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回族老人寿数长,节食喝茶饭菜清。”这是广泛流传于宁夏回族民间的养生谚语。其一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林一碗,张二碗】回族老人的生活普遍很有规律,每天吃多少饭,喝多少水,都是定时、定量的。吴忠市马莲渠乡岁高龄的老人杨生兰说,“我从不挑食,但每顿都吃得不多,粗米淡饭可口就行”。此外,回族老人几乎都不吃夜宵,他们说“夜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这对于消化功能弱,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来说尤为重要。回族群众还普遍注意“饮食节制” 。他们有句口头禅:“
3、宁叫锅里剩,别叫胀下病”。只要做到饮食少而精,即使四季食用牛、羊肉,仍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此外,回族饮食中有很多有利于健康的禁忌,如不准吸烟、饮酒等。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每年还要进行封斋。这不仅是对吃贪等“乃夫思”(私欲)的挑战和锻炼,也是对个人品德情操的一种“修炼”。在固定时间内封斋节食,不仅不会损坏身体,反而使消化通畅、身体轻捷,还能有效减轻高血压、心脏病等“顽疾”。医学专家也认为,封斋可以增强肠胃以及整个消化系统的活力,清除或减少滞留在肠壁和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使其排除体外,达到清肠利便、醒脑宽胸的效果。 回族老人有不吃夜饭的习惯。他们说: “夜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吃饭就睡觉,犹如
4、吃毒药。”这些哲理性很强的谚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夜食和过量进食的害处。夜里睡觉前要求腹中空。22 点以后不再进食。其二:回族人喝茶长寿。回族嗜茶如命,重于饭食。宁夏回族自治区烹饪协会副秘书长杜玉昆介绍说,回族民间常饮“三香茶 ”、“白四品”、“红四品” 等,有条件的喝“五珍茶”、“八宝盖碗茶”,冬季喝“羊骨髓茶 ”、“枸杞红枣茶”等以提气补虚、延缓衰老。这些茶谱中,除茶而外,主要在配料上互相搭配,通常是枸杞、红枣、芝麻、桃仁、葡萄干、桂圆肉、白糖、果干等。这些干果食品本身就被称为“长寿果”和“养生果” 。下面说说回族人饮食习惯:“回回老人寿数长,早起节食喝茶汤厦门人也是如此 ”这是流传在宁夏回
5、族民间的养生谚语。全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发现,宁夏的 55 位百岁老人中,其中回族就有 48 人。全国每百万人口中拥有百岁以上的老人约 5.67 人,而宁夏则为10.31 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通过调查了解到,宁夏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是早起、节食、喜饮茶、讲卫生。这些老人每天只吃两顿饭,每顿一小碗。“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这是他们的养生经验。众所周知,回族老人嗜茶如命,宁可三天不吃饭,不能一日不喝茶。“ 再荒的滩也有牛马,再穷的家也有糖茶。”“不吸烟,不喝酒,盖碗茶不离手。”回族老人喝茶非常讲究,一般喝“白糖青茶”、“红糖砖茶” 、“三香茶 ”、“ 五珍茶”、“八宝盖碗茶”。这些茶的配料通常
6、是茶叶、红枣、红糖、枸杞、核桃仁、葡萄干、桂圆肉、果干、芝麻之类。这些干果中有很多是延年益寿的“养生果”,经常喝它有提气补虚的保健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在一定时间内节食,改变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清除、减少滞留在肠腔内和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可收到清肠利便、醒脑宽胸的效果。回族的传统面食有油饼、馓子,以其酥、软、香、甜著称。请客设宴时,通常须请阿訇到场,先上盖碗茶、油饼、馓子,其次上菜肴、米饭、汤。席间,凉盘可有可无,但热菜一定要丰盛。回族饮食讲究洁净,主食一般为米、面。肉食类中有的可食,有的不可食。喜欢食用的肉类有牛、羊、驼肉,不吃猪肉,可以食用的还有兔、鸡、鸭、鹅等畜禽和部分海生动物肉。水生类可食的
7、范围较小,其中有鳞无牙者可食。一切可食之物都要经阿訇亲手宰杀。回民忌食猪、驴、马、骡动物和一切凶猛禽兽的肉,忌食自死的动物和所有动物的血。甜食、炸食是回族人的传统小吃。他们还喜欢喝“扣碗茶”。茶中加入冰糖、芝麻、桃仁、柿饼、红枣等,俗称“五味茶”,佐以饼干、油香(即油饼)等,郁香可口,清肺提神,利于健康长寿。逢年过节,回族人要制作油香、馓子等食品,馈送亲友。回族忌烟、忌酒,不吃他族人的食品,不饮他族人家之水,不使用他族的饮食器具。讲究卫生!其三做礼拜和运动。【做礼拜和运动比如回族教门拳查拳心意拳汤瓶拳等】胡族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每天破晓之前,虔诚的穆斯林都会聚集到清真寺,开始一天次的礼拜活
8、动,直到夜幕降临。而在回族人在做礼拜的清真寺内有专门的阿訇教拳:心意拳查拳汤瓶拳,回族人认为练拳是圣行,历史原因在于回族在历史多经商不打工,而且回族人口数量少为了防止外族人的欺侮,回族人普遍习武。回族穆斯林每天早睡早起,七天一次大净 ,每次礼拜前还有 小净,刷牙、洗脸、洗手、洗脚,进行清洁十分讲究,而做礼拜时的跪拜,也是一种很好的身体锻炼。附录:最长寿的练心意拳,最短寿的练杨式、陈氏太极拳-转贴最长寿的练心意拳多,90 岁以上。马梅虎 1805-1926 119 岁 心意拳郭汉之 1881-1980 99 岁 心意拳刘万义 1820-1918 98 岁 心意拳韩星桥 1909-2004 95
9、岁 心意拳胡耀貞 1879-1973 94 岁 心意拳 宋铁麟 1885-1979 94 岁 心意拳戴文熊 1769-1861 92 岁 心意拳吕瑞芳 1908-1999 91 岁 心意拳戴隆邦 1712-1802 90 岁 心意拳马 兴 1755-1845 90 岁 心意拳卢嵩高 1873-1963 90 岁 心意拳 举例:蚌埠武当赵堡太极拳很多动作就是心意拳的,为何马怀甫老师的师傅刘凤鸣师爷1914 年生,今年虚岁 100 岁,主要原因是刘凤鸣师爷 15 岁开始练习蚌埠宋国宾【宋是卢嵩高师弟】心意拳底子。內家拳拳師壽命之研究杨式太极拳和陳氏太極拳寿命太极拳世家杨禄禅至杨澄甫祖孙三代的寿命分
10、析:杨禄禅(1799-1872)73 岁;杨班侯(1837-1892)55 岁;杨健侯(1839-1917)78 岁;杨少侯(1862-1930)68 岁;杨澄甫(1883-1936)53 岁。他们中最长寿者杨健侯也不过 78 岁,杨班侯 55 岁、杨澄甫 53 岁。以封建社会“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寿命标准看,班侯、澄甫都不能算长寿。以现代人的寿命标准看,简直是英年早逝。再看看太极拳家陈氏家族几个人的寿命:陈长兴(1771-1853)82 岁;陈仲甡(1809-1871)62 岁;陈鑫(1849-1929)80 岁;陈发科(1887-1957)70 岁;陈照丕(1892-1972)80 岁;陈照
11、奎(1927-1980)53 岁;赵堡太极拳介绍赵堡太极拳简介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是有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 赵堡太极拳大架七十二式,小架郑悟清拳法有拳架七十五式,式式皆为画圆,走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
12、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指为筋梢。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柔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在演练过程中,练至数趟,一经启动,旁人
13、观之、见走圆画圈,却找不到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赵堡太极,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绷、履、挤、按、之动作,活步推手,以练采、列、肘、靠、之法。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它除了具有一般太极拳的特点之外,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它的练习要求有不同于其它太极拳的要求。弄清这些特点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赵堡太极拳要领,从而学好赵堡太极拳。 一、赵堡太极拳有适合各种人练习的三种架式 赵堡太极拳经过历代前辈太极拳家的长时期的传习,总结创编出符合科学道理的拳架套路,这一架式在当时是
14、从技击,搏斗出发创编的。随着身传口授,前辈拳家在教学中因人不同,因学拳的阶段不同,传授不同的高低架子。赵堡太极拳现在传习的架子有三种: 第一种:中架。赵堡太极拳中架一般教授初学者,中架动作分清,难度适中,初学者易于掌握。 第二种:低架。也叫盘功架,领落架,这适合青、壮年为提高太极功夫而传授的,低架赵堡太极拳,小腿与大腿形成的角度要成直角,手、臂、脚、腿、腰、胯等身体各部位运转幅度较大,以健身为目的的老年人、病人难以做到,故不宜练低架拳。第三种:高架。也称代理架,内功架,这是练技击、技巧、内功功夫的架。它的架子高,各种要求都要在架子上体现出来。由于它架高,在某种程度上说运动量不大,也适应于以健身
15、、养生为目的老年人、病人练习。 练习这三种架子,必须做到外三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立身中正,一举动手脚齐到,手脚起落的方位必须准确。低架拳要求大开大合,一切动作要走圆,手、脚、肩、肘、胯、腰、膝以及各个关节,各部位肌肉都要走圆,向前后退无不是圈,有平圈、立圈、斜圈以及各种形状的圈,不可直来直去。高架即圈由大变小,紧小脱化,在技击上起到小圈克大圈的作用,在练习中架熟习的基础上,可练盘功架,再练高架。也有的青年人一开始就学盘功的低架子。具体学习因人而异。总之,赵堡太极拳三种架式动作基本一样,功能不一样,学者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和根据老师的要求去选择。 二、赵堡太极拳拳架套路是由易到难
16、,由浅入深编排的 赵堡太极拳每一式动作都要求全身的整体配合,全身协调一致,上下相随。但从架子的顺序分析,架子的编排表现出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练习意图。前面的约二十个式子是偏于练习手、掌、臂及脚的起落,划圈动作较单向。从第二十式开始有拳、捶的动作,转身连环的动作。从三十八式开始动作的难度有所增大,有踢蹬,二起拍脚,跳换脚,单腿,站立手推蹬脚,单腿支撑翻身的动作,有肘的动作。从七十一式“跌岔 ”开始有仆步,旋转,扫腿,金鸡独立震脚等较高难的动作,这种难度较大的动作一直延续到单摆莲,七星下式,双摆莲等式至结束。这种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的编排能让学者顺序前进,同时适当的重复一些动作,难、易相交,使学者比
17、较易于接受。这种符合学拳规律的编排体现了前辈太极拳家的苦诣。 三、赵堡太极拳对用意的要求 用意不用力是前辈太极拳家总结出来最能反映太极拳特点的一个高要求,赵堡太极拳同样重视用意不用力。赵堡太极拳用意有着特别的内容,一般太极拳要求走架练拳时必须不用拙力,用意识引导动作。赵堡太极拳除了有这样的内容外,开始练赵堡太极拳的人必须十分注意用心去设想各个式中的用法,每打一式,要明白该式的意义,即明白自己在练拳时,对方从哪个方向。甩什么手法打来,我从哪个方向,用什么手法去应对方,在这里所谓意即是无论对方从那个角度用什么手法、腿法、身法来击,我都能观测到,并有相应的对付办法,这个应付过程为意。不单纯是所谓意到
18、气到,气到劲自到的操作。 赵堡太极拳的用意,是由无到有,由淡到浓,熟练后,特别是到代理架练习时渐渐做到意已完全自然而至,身体随对方突然击来。无意识地良然接应。这时候,意与身体的自觉反映融为一体,是一种随心所欲应物自然的较高境界。随着习练者功力提高,意不再象开始那样强烈了。这是一个意由强到淡,有即有,无即无的高级层次。 总之,赵堡太极拳对用意有独特的要求,初学者按此要求去做,久而久之会登堂入室,不难窥其堂奥。 四、赵堡太极拳对呼吸与通大小周天的要求 呼吸是赵堡太极拳十分重视的。赵堡太极拳要求走架练拳时必须配合呼吸,并且无论是练架与推手都必须运用逆腹式呼吸法。即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微外凸,丹
19、田要与架式动作配合,当然这种配合不是绝对的,一般的要求是呼气时气由丹田转动把气催到四稍,吸气时气由四稍落入丹田。初学者练习时难以做到。但必须按这要求慢慢体会会做,这种逆腹式呼吸法无论在技击和健身上都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提高技击水平,必须严格掌握和运用逆腹式呼吸法进行操作。因为逆腹式呼吸法对健身的好处,不少太极拳书中都很详细他讲述到,这里不再赘言。 赵堡太极拳要求走架练拳要通大小周夭。练习的要求是初练时,由四梢带动大小周天的循环,大小周天通以后,由丹田代理大小周天的循环,这一要求是赵堡太极拳家世代口授身传的秘诀。 小周天是气由百会经身前任脉落入丹田,经尾闾进入督脉上升到百会穴。气的一次循环为通小
20、周天。大周天是气由脚(涌泉)起经两腿内侧到尾闾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穴,再经身前任脉落入丹田,下尾闾经两腿外侧下到脚(涌泉)。 练架子时四稍的运转与丹田、呼吸的配合,带动气在大小周天的线路上流动,通过这样的练习,练丹田的团聚力,到功夫深时,只要丹田的转动,大小周天即通气,气即随心所欲到自己所需要发放地方。这种丹田攻法必须经过长时间练习方能做到,但不是玄乎其玄,可望不可及的事。赵堡前辈太极拳家和现在不少赵堡太极拳家都能做到,做到了这一点,健身、技击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五、赵堡太极拳的功能 赵堡太极拳在近代和当代有文字记载的出过不少名家,它的效果是客观的,具体表现在技击和健身两方面。 在技击方面,只要得
21、到正宗传授,按正规操作练习,认真按要求练习架子,练习者就会自然提高功力,就会逐渐掌握各种技击本领。历代赵堡太极拳名家的学拳经历证明了赵堡流传的一句话:拳练十万八千遍,不打自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健身方面,只要按照要求走架练拳,并从自身实际出发练拳,全身各部位都会得到平衡锻炼,全身气血运转自如,周身经络畅通无阻,就不会生病。有病往往不用打针服药,病慢慢自然痊愈,练习赵堡太极拳所治愈的各种病例随处可见。有病可治,无病可防病,赵堡太极拳是人类健康长寿的良方良药。 六、赵堡太极拳的推手及器械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较完备的拳种,除了架子外,还有推手,推手包括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乱踩花等。器械有:太
22、极剑、太极刀、太极六合刀、太极十三刀、太极棍、太极十三把棍、太极大枪、春秋大刀、锤、九节鞭等各种兵器的对打赵堡太极推手和器械都是有其独特的风格的,但由于历代单传秘传,至今社会上知道的不多。 七、学习赵堡太极拳的顺序要求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优秀拳种,学习练习它有一定规律。过去学架子必须一着一式由老师传授,三个月学完全部架式。以提高技击水平为目的要每天练架数十遍。前辈赵堡太极拳名家一天练架百余遍,每遍拳一般用四分钟左右,造诣深的三分钟左右,以二分三十秒钟打完一趟架子为有高深功夫的人。以健身为目的的人每天早晚练半个小时即可,无论练拳目的如何,一定要连续练,不间断。学完架子,熟练的练上一年以后,练推手,
23、然后学剑、刀、枪、棍等器械。 无论是以提高技击水平或以健身为目的,都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贪多图快,急于求成往往欲速而不达。 练拳的其它注意事项,需各人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体力、时间、老师的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安排合乎自己实际的最佳练习方法,要依规矩,又不能教条对待。 太极拳道源流 太极拳道源远流长,众说纷纭,笔者查阅诸多资料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徐兆仁先生所主编的东方修道文库丛书中太极道诀一书述之最详。现将太极道诀前言部分全文摘录,以述太极拳道源流。 太极道的创始人为张三丰 三丰全集派考记道派对张三丰的学术渊源作了如下的述评: 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虽然,老子之所传亦
24、甚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支分派别,各有传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堂、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隐武当,此隐派之说也。夫神仙无不能隐,而此派更为高隐。孔子曰:“老子其龙乎?”言其深隐莫测也,故又称犹龙派云。 按: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少阳传正阳,正阳传纯阳,纯阳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派;纯阳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派。 再按:文始一派至麻衣而传希夷,少阳一派,刘海蟾亦以丹法传希夷,两派于斯一汇。是三丰先生谓为文始派也可,谓为少阳派也亦可。特其清风高节,终与麻衣、
25、希夷、火龙相近云。 在道教史上,麻衣道者,陈抟老祖(即希夷)、火龙先生、三丰真人都属于传奇式的人物。他们智慧卓越,鉴往知来,高论如泉,深不可测,不仅在超越人生的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内修实践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中有着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但正因为他们都是些传奇式的人物,所以想详细地了解其一生的经历,是十分困难的。就张三丰来说,历史上就曾经有人将他混同于主张阴阳双修的道教东派人物张三峰。 当然,丰、峰二字同音,导致了混淆。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没有认真比较其丹法异同,以为同是道教中人,同用一套名词术语,肯定是同为一人。殊不知二者学说、理论大相径庭,实践、功夫大异其趣,根本不能混为一
26、谈。另外,对于历史曾出现过两个张三丰的事实也同样认识模糊。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所说的张三丰,是北宋时期的武当派内家拳祖师。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以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张三丰。三丰之术,百余年后传于陕西,而王宗(宋朝人)为最著。 黄宗羲通晓文史典章,治学严谨,为一代名儒,上说自当有所本。北宋张三丰是一位内功精湛的武术大师,当今流传中外的太极拳即为其所创。而元、明之际的张三丰,却是一位著名的道士,史书对其记载也稍详于前者。 据明史记载,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为其道号,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平时不修边幅
27、,时人称之为张邋遢。明史还对他的形象作了如下的勾勒: 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传说他能知往卜来,具有预测功能。他在宝鸡金台观修炼时,曾有过“死而复活”现象,其门人认为他已炼出阳神,上述现象只不过是神游的一种表现。张三丰曾游四川,见蜀献王。明初入武当,历襄、汉,踪迹不定,传闻四起,朱元璋在位时,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 1391 年)派员寻访,觅之不得。永乐年间(公元1403 至 1424 年),明成祖朱棣又遣使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 。然后竟派大臣募集三十余万人,大
28、营武当宫观,前后费时七年,耗资百万。竣工之后,赐名“太和太岳山 ”,设官铸印以守。英宗时,派宦官直接掌管武当山,天顺三年(公元1459 年),遥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 ,但“终莫测其存否也”。 可以肯定,大约在元、明时期中的一百多年间,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有关张三丰的传说,明代好几个皇帝对他发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明史撰修者张廷玉对这一历史事实作过一个简洁的评论,他说: 明初,周颠、张三丰之属踪迹秘幻,莫可测识,而震动天子,要非妄诞取宠者所可几。张中、袁珙,占验奇中,夫事有非常理所能拘者,浅见鲜闻不足道也。医与天文皆世业专官,亦本周官遗意。攻其术者,要必博极于古人之书而会通其理,沉思独诣,参以考验
29、,不为私智自用,乃足以名当世而为后学宗。 清朝雍正初年,汪锡龄搜集有关张三丰的传世文献,辑成张三丰先生全集。道光年间(公元 1821 年1850 年),道教西派巨匠李涵虚对全集重新作了编辑加工,后收入于道藏辑要之中。 张三丰的传世文献表明,他在内修学说上广泛吸取了古人的精华,尤其是继承了唐宋以来三教融合的思想,认为释迦牟尼、孔子、老子所修均为“道” ,而“道”的内涵就是阴阳,就是性命。天地一太极,人身亦一太极,识得天地、人身之太极,也就是得道。或许,张三丰太极道的特色就在这里。如果我们的推测不错,元明之际的张三丰很可能对北宋武术内家派所创的太极拳进行了挖掘、整理、提炼、升华,将道的神髓赋予太极
30、拳技,使太极拳成为人们走向大道的使者。这样一来,就使得历史上前后出现的两位张三丰在人们心目中重合,误认为张三丰既是一位武术大师,又是一代内丹宗匠。 张三丰十分重视前人在修道实践上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太极长生诀、修道篇中即辑入不少古人传世的精华之作,这些杰作无疑是张氏证道过程中的座右铭。与此同时,张氏又将体道过程中的创获反过来说明、充实古人之说,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一文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张三丰在此论中指出,欲得太极拳的神髓,必先明太极妙道;而学习太极拳,则又为入道之基。要求学者: “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
31、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畅通,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见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前言) 三丰之后,“ 首传陕西的王宗和山西的王宗岳。王宗乃西安市东郊坝桥官厅人,祖籍浙江余姚,将太极拳传浙江陈洲同,陈洲同传张松溪,张松溪传叶继美,叶继美传单思南,单思南传王征南,王征南传黄百家等为武当内家拳南派,亦称武当松溪派。” (见胡转运太极拳与气功 394 页) 明朝初期,张三丰在武当山传授弟子甚多,约在嘉靖间,有武当道门弟子隐名云游山西,将太极拳艺授太谷县(一说阳城县;一说长治县)王宗岳(笔者按:此事当有两种可能,一为张三丰隐名直接传王宗岳,一为张三丰之弟子隐名传王宗岳
32、。或可王宗岳本知详情,因严遵师训而不明示于人。但从王宗岳所传太极拳谱有注:“以上系武当张三丰祖师所传” 来看,不可排除张三丰直接传授王宗岳的可能)。王宗岳从学后苦练不辍,经多年研悟,拳艺直达炉火纯青。盖因云游道人传授王宗岳时留有严格诫律:不忠不孝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卖弄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等,共有十不传,若违诫律,将遭天谴。所以,王宗岳怀宝数十年不露。王老夫子膝下无子,仅传女儿一人和郑州孙某一人,除此则尝游武林广交内家名家,名显西北。 据今河南温县赵堡太极拳门保存的有关史料和口碑介绍,万历中,王宗岳偕一武友同往河南郑州经商,途经河南温县赵堡镇。天色将暮,见此地人有尚武
33、之风,村头有青年人习武。及宿客店,与友闲话,言见村头穿紫花布衫之青年人,将来有些出息。正巧这话被店主听见,料定二人必是武林高人,急出店去告穿紫花布衫者蒋发。蒋发闻讯,急奔店拜于王宗岳面前。王宗岳一再推脱,无奈蒋发跪地不起。王宗岳见其诚恳,才答应收为弟子授艺。次日,王宗岳即去郑州,言一月后今日归来。蒋发算定日期,至日,天未明,即于黄河岸边等师。王宗岳果亦如期归来,见蒋发如此诚实,顿增喜爱之心,遂带蒋发同归山西。 另有一说为,王宗岳与武友于赵堡观蒋发练拳,并于拳场外头评说,适被蒋发听见,俟王宗岳二人离村,蒋发追至村外跪地乞教。王为试其性情,见蒋发头上有一疤痕,故意戏骂。蒋发不以为恼,乞教依旧。王宗
34、岳见其子天资,性情俱佳,及收为徒。(谭大江武当内家派述秘) 据赵堡刘庆玺和吴金增等于 1988 年去距赵堡不远的西水运村蒋发家了解,蒋家至今仍有后人。其后裔蒋乾元提供:蒋发字福,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 年),祖籍开封府东蒋家寨人,后随家迁往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镇西水运村居住,蒋乾元至今仍保存有先祖蒋发所使用的兵器,长把手稍、袖捶、拐棍等,原先还有神鞭两个,大的五斤、小的三斤,一对鞭不慎遗失。蒋发的墓碑担心黄河发大水移于黄河大堤一小洞内存藏。山西人称蒋发为蒋把式,即认为功夫好,蒋发出师后在山西以卖草帽为业,后来发了大财,辞别师父回家后,仍往来于黄河两岸经商,据传其能黄河水上往返,人称:“ 八步赶
35、蟾 ”,亦有人称:“百步撵兔”。后来发现赵堡镇南头关帝庙处居住的邢喜怀,为人忠厚,具有异质,可传其技也。遂将山西师传太极拳道传于邢喜怀。邢喜怀家赵堡镇亦有后代。据传邢喜怀 49 岁始学太极拳,其刻苦练功,颇具悟性,亦有著述遗世。邢喜怀又传赵堡镇张楚臣,张楚臣原为山西人,在赵堡镇开鲜菜铺为生,后又做粮行生意。张尽得邢喜怀之传,张楚臣亦有著述留传。张楚臣又传赵堡镇人陈敬柏和王柏青,陈敬柏曾用金鸡独立打死山东响马“黑里虎” ,号称“盖山东 ”。陈敬柏又传赵堡镇人张宗禹。张宗禹又传赵堡镇人原复孔和侄孙张彦,原、张两家均有后人在赵堡依旧习拳。原复孔字金花,家牧羊,敬师如父,常宰羊慰劳张师,赵堡传为佳话,
36、张师亦爱徒如子。复孔因故外出数日,张宗禹不幸逝世未及传原心法。将其心法传于侄孙张彦,嘱其原复孔回来转传与他。张彦天赋极高,又极爱拳道,得传后功夫精进乃得大成。张彦在温县一带传闻极多,独闯少林寺,威震山东响马,力斩巨蟒,人称一代“狂师”“神手张彦”等美名。 张彦传其子张应昌与赵堡镇人陈清平。 张应昌传张汶、崔东,张汶传张金梅,张金梅传张利泰和张敬芝,张敬芝传王林清、陈应铭、张铎、张树德、侯春秀。林清传王泽善。 一代宗师侯春秀,清秀颀长,一派仙风,技艺上乘,采挒冷脆,发人电闪雷鸣,瞬间置人丈外,研究上中下三八法,独领风骚,从赵堡到西安授拳几十年,传人很多,颇负盛名。其高足有:张玉亮、徐孝昌、张文举
37、、黄江天、刘会峙、罗及午、王德信、侯占国(子)、王喜元(婿)、侯转运(子)、赵策、刘晓凯、尚保新、张伯友等。赵策天赋极高,性格怪异,领悟拳道颇深,常独来独往,访名师会高友,切磋交流,功乃臻上乘,人品更佳,尊师重道,众师兄弟公推其支掌师门。王喜元获师传,传艺广州,与刘瑞同收弟子莫介成、肖敬文、郭止波、何伟照。黄江天习太极五十余载,诗书武医均有颇高造谐,其传有高足刘鸿义、赵水平、袁军健、雷济民。刘会峙著武当赵堡三合一太极拳一书以宏师道,宣扬赵堡功不可没,亦有传人,据传刘晓凯就职公安,颇有声名,技艺独到。 陈清平传人众多,著名者有:和兆元、牛发虎、张汉、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陈景阳、武禹襄等。 和
38、兆元字育庵(18101890),传子和润芝、和敬芝、长孙和庆喜、孙和庆台、苗延升。延升传王思明、王恩恭(功);庆台传和学俭。和学俭为人忠厚,秉承家学,在赵堡镇独立门户,成立“和式太极拳研究会” 除传子侄外,广为传人,大力宣扬赵堡和式太极拳,已使多家辞典、刊物登载“和式太极拳” 条目,和家后人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武术会议,传播祖传“和式太极拳” 。 和庆喜字福棠(18621936),教授有方,传弟子多人,均名声显赫。其传人有和学信、和学敏、和学惠、郝玉朝、郑锡爵、郭云、郑悟清、柴玉柱、刘世英、李俊秀、郑瑞等。郝玉朝功夫为最,郭云在山西赤手打死金钱豹,郑锡爵 1931 年在开封举行的华北五省擂台赛中过
39、关斩将勇夺魁首。郑悟清荣任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武术教官。郑锡爵、郑悟清因定居西安广有传人,名声显赫,武林人称“西北二郑” 。称郑锡爵为“ 大郑老师” ,称郑悟清为 “小郑老师”。郑瑞乃郑悟清之长子,自幼习拳与父同师,为协助其父成就太极功业,除练功外,主要精力操持家务,备受艰辛。因父教拳为业,虽得太极精髓,身怀绝技,从不教人,现已八十有三,仍练拳不辍,前些日子笔者与几好友前往眉县拜访,仍谆谆教诲我们,必须下功方有所成。 郑锡爵字伯英(19051961),人品忠厚,技艺超群,器宇轩昂,体魄伟岸,手如簸箕,脚如撑船,浑圆神力,功至化境。本世纪 40 年代迁居西安,广收门徒,传授师传和式太极拳,后统一改称
40、“武当赵堡太极拳” 。人美诩大郑老师有高足弟子八人称为“八大金刚 ”:郭士奎、柴学文、王德华、范诗书、张宏道、赵鸿喜、任志义、田钧晋。著名者还有子郑鸿烈、李应聘、张存义、潘金祥、陈守礼、侯自成、段国社、和良福、王天水、王官长、张有任、赵增福、周静波、李应中、任绍先、杨邦泰、任长安、马殿章、王培华、毕运斋、苏国忠、郑邦本等。宗师门下大弟子郭士奎谢世后,师兄弟公认柴学文继其掌门,柴师为人豪放豁达,乃有古侠之风,功至上乘,其师在世尊师孝敬有加,谢世置师灵牌神位长年祭祀香火不断,堪称楷模。郑鸿烈在西安创办“ 郑锡爵武馆 ”传徒授艺。王德华传有高足李健任 “郑锡爵武馆”常务副馆长,常携师弟董振嘉、叶惠龙
41、、高辉等参加各种武术活动,弘扬师道,在西安颇有声名。张宏道传有高足王庆升、王海洲。庆升、海洲在赵堡传人诸多,王海洲任赵堡总会总教练,常年奔波于外传拳授艺,著书立说弘扬赵堡不遗余力。赵鸿喜传有高足安民洲,精于技击,人称“推土机” 。赵增福著书立说弘扬赵堡功不可没。任志义传戚建海,建海理论研究颇有心得,论文多有发表。王培华苦练丹功,步入杏林治病救人。 郑悟清,字凤臣(18951984),本世纪 40 年代因战乱由赵堡迁居西安承师和庆喜所授和式太极拳,后统一改称武当赵堡太极拳。50 年代有尚姓者曾为开封某镖局镖师,武功高强,走访全国各地,未遇劲敌。闻西安郑悟清之威名,随往访之,以较其技。郑先生有高足
42、三人闻之,乃告与师,师欢迎光临。但三位弟子皆为师捏汗一把,并备担架一副,应用药物所备齐全,以防不测。在一弟子后院相见,见面时,一弟子人高马大为使尚某换座上位,即连人带椅将尚某挪于上位。尚某待挪稳后,浑身一抖擞,一把太师椅皆为碎片,同时邀请三人齐上,三人瞬间倒地一对半。三弟子皆瞠目结舌,乃劝师不可再比,以防一辈英名毁于一旦。此时尚某邀郑先生下场,三个回合,未见郑先生出手,一而再,再而三,俱将尚弹发于丈外。尚始先不服,三个回合后,乃跪地叩头,曰:“真乃神人矣!” 自此,三弟子在人前皆不敢言己谓练拳者也。郑先生武德至上乃得道高人,待人谦逊有礼,和蔼可亲,尊重各界。武林各门派未尝有非言者,均翘指称赞,
43、堪称一代宗师。郑先生在西安授拳近半个世纪,桃李遍天下,各界均有其弟子,各得其艺,广为传之。郑先生高足有:王秉瑞、孙兰亭、郭兴梁、尤国才、佘辉庭、高智怡、顾泰隆、李道扬、吕兴周、郭德政、李文斌、魏习典、陈修祥、闫俊文,罗喜运、杨豪华、张志和、刘得印、李海龙、史寿之、李清贵、吴培仁、杨荣籍、高国庆、高全林、雷伯荣、唐允吉、袁清阁、唐裕源、郭大均、原宝山、李随成、陆华良、高潮、孟凡夫、李凤兴、高峰、高怀旺、孙明伦、谭志远、郑子毅、吴生安、吴忍堂、张占迎、宋蕴华、王予孝、吴本忠、刘瑞、秦胜家、纪昌秀、李清林、常清岚、郑钧、郭命三、郑喜梅、郑喜桃、魏兴华、王志成、翟本源、徐景州、吴妙珍、张长富等。上述郑
44、先生弟子各有其名。早期著名者有顾泰隆、孙兰亭,均在山西受艺,顾乃为开门弟子,其随师从山西至西安,几十年待师如父,尽得其艺。孙兰亭名扬山、陕,带艺投师,传人极多,西安武林皆知。魏习典、陈修祥修炼有成均有大名。杨荣籍学艺六载记师语录数本,视为珍秘。雷伯荣拍摄乃师电影拷贝纪录片,可谓国宝。郭大均授徒有方传有高足马耀先,耀先功底纯厚授徒多人。原宝山走南闯北,宣传赵堡,近日有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问世。李随成乃侠义之士,为人真诚豪放,功至上乘,承师艺,倡导“ 推手道” ,予使推手竞技推向国际体坛,其多年磨练锲而不舍,只求十年磨一剑,以展宏图,1984 年曾获 75 公斤级陕西省推手对抗赛冠军,1998 年创
45、建“西安东方竞技体育健身俱乐部” ,并在西工大、纺院多次讲学教授太极 “推手道”技艺,传有学生弟子多人,其中王英杰颇有造诣。孟凡夫字喜成,与弟子王振川得振川亲戚家藏太极秘术珍本,如获至宝,振川投稿武当,武当杂志编辑谭大江已公布天下,始知赵堡拳历代均有拳论传授,孟、王乃为武当、赵堡立大功一件,青史有名。高峰乃陕西省图书馆馆员,一介儒雅之士,本世纪 80 年代初,西安三大宗师门下弟子成立“ 西安武当赵堡太极拳研究会” ,荣膺首任会长,可见其人非为凡品。吴生安继高峰之后代理会长,其人品可敬,道行颇深,跻身杏林,拳道通于医道,创“陕西生安中医研究所” 任所长,医界颇负盛名,各种专家辞典多有收录,西安有
46、人送匾称颂“ 当代医圣 ”,且代理会长,支撑门户,和蔼可亲,人愿往之,其传弟子郭志伟聪慧过人,与拳道体悟颇深,并有传人;传子吴兆知,兆知同时还秉承杨荣籍、李随成二师,武医兼备。宋蕴华才华横溢,武功过人,曾有高足赵军、孙金斗 80 年代中期曾分别荣获过陕西省推手对抗赛各自级别的魁首,其国内外传授弟子多人,并著武当赵堡太极拳图谱传世,自创“太极易拳道” ,另开一派。纪昌秀(女)在香港创“ 和式太极武术(国际)总会” ,常年奔波国际社会,为弘扬师门,传授甚广,诸多弟子在国际武术赛事中均有奖牌,为和式太极拳传授国外第一人。郑钧乃为郑先生次子,为人忠厚,待人可亲,得父之嫡传,居赵堡广为传人,在商丘市与弟
47、子张伟东、刘子平、安呈林,在偃师与弟子胡永秀,在山西晋城市与弟子郭景荣、李宏阳、邱士一、刘小秀三地创建“郑悟清太极拳法研究会” ; b赵堡太极拳推手要求/b 不贪不欠 这一要求时是走架行功的要求。前文说过赵堡太极拳的架子与推手有密切的联系,走架如推手,推手如走架. 架要不贪不欠,如果说走架中要严格做到这一点,那么推手中这点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了。 不贪、不欠,这是赵堡人的口语说法,与太极拳论中说的“无过不及” 是一致的,不贪就是不超过;不欠,就是不要不到。也就是无论如何转换,必须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不做到这外三合的就是贪或欠,就是过与不及,不贪不欠,适中才是。 赵堡秘传
48、的七疾诀中说:“上法需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 ,这一语道破了赵堡太极拳推手和走架的真谛,研究赵堡太极拳推手的人必须从中去寻找奥秘。人的身体是有重心,有中心线的,要使身体平衡,不失势,必须注意使自己重心所在的范围内移动,或上移、下移,或前移、后移,或左移、右移等。如果超出了一定范围,就叫“ 失重”,身体一“失重”,就给对方有可乘之机。人的高、矮、大、小、胖、瘦不一样,重心难以说明在哪一点,只有自己在练习中体会才能掌握。而不贪不欠的原则是检验自己失不失衡的一个外形标准。比如手超出脚尖以外,肘超出膝外,身就自然前移,重心就会随着前移。在运转接劲中,对方不用多大力就会把自己的身体引斜,重心就不稳,
49、对方找到了发放的最好机会。又如,自己的身、手已后收,而脚还在原来的位置不动,这就欠。一欠重心已失中,别人乘势向前加劲,自己会后仰。贪与欠成了自己失败的条件,而给对方造成了胜利的条件。贪在这里是一个比喻词,贪心,想占人家便宜最终吃亏的是自己,而欠了人的东西,终是要偿还的,两种结果都是使自己背,别人顺。 赵堡太极拳把不贪不欠作为一条推手的原则,是要求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合理安排,适中对待。适中、合理,那么转换能自如,前进后退,左进右退,右进左退,全身一致。这就是给对方一种无隙可乘的外形形象,对方就不敢轻举妄动。 赵堡太极拳秘传的拳论中这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天远机论中说:“手起脚要落,足落手要起” ,“身要攻人,步要过人”。高手武技论中说:“夫拳勇气之势,固贵乎身灵也,尢贵乎手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亦无以为动身之处。惟身与手合,手与身应,夫而后虽不能为领兵排阵,亦可手奠敌矣。”在手法五要及步法中说:“ 打法先上法,手足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