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版音乐新课标解读配套说稿.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952085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版音乐新课标解读配套说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1版音乐新课标解读配套说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1版音乐新课标解读配套说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1版音乐新课标解读配套说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1版音乐新课标解读配套说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 版)音乐新课标解读报告不知不觉中,课程改革已悄然进行了十年。在这十年的改革与探索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不经意的变化所带了的欣喜:1、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关注学科体系中的知识体系、技能转位以生为本、以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独立思考。 相对单一的“知识技能”课程目标转为“三位融合”的课程目标。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丰富了评价形式与内涵。2、音乐教育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东西部教学质量、沿海内地教学质量、贫富地区教学质量趋于均衡。3、课堂教学呈现一派生机。 教学目标制定明

2、确而具体。始终将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放在中心位置,着力增进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力。 课堂充满音乐美感。无论是唱歌和听赏的选材,教师的范唱、演奏、语言、仪表,还是课堂氛围的营造,均具有艺术美感,学生是在一张弓自然、发送、和谐、平等交流的状态下选手音乐学习过程。 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课题应变能力。任课教师以对学生的普遍关爱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赢得学生的信任。在预设的教学环节发生变化时能够平静应对,同样取得预期的效果。 深度挖掘教学材料,精心开发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利用本土、本校、本班、本人的教学资源,收获意外之喜。4、教师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已逐步形成并完善。全国共有

3、 11 套教材在不同实验区投入使用。较实验前教材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教材编写的整体构架,由过去以识谱、乐理为主线的知识体系,转变为人文主题统领下不同音乐教学领域的单元组合,凸显这种组合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 选材中国 56 个民族、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传统音乐材料有序呈现,强调音乐文化母语的教育继承。 对外国音乐材料的选用,突破以往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格局,逐年加大开掘适于中小学生参与、便于学习理解的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材料的力度。 教学内容贴近现代社会生活,融入 20 世纪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形式的新因素。 教学活动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

4、空间。 教材呈现方式借助多种媒介,突出直观性美感,因而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5、专家深入基层培训、面对面和教师交流商讨已成很平常的互动方式。当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与不足,比如:1、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缺少关注 ,将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割裂开来;“音乐素养”是音乐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能力的总和,以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对相关音乐文化的理解为基础,是“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以音乐为载体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是在一系列生动活泼地音乐审美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的。如果缺乏以“音乐素养”支撑的“音乐审美能力” , “以美育人”的课程目标不过是空

5、洞的口号,对叙述成长无益。2、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形式,忽略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课程目标的实现,时常存在贴标签式的简单化倾向;4、合作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过于泛化,多有活动形式而缺少过程,自主学习缺少有效指导,常常放任自流;5、对姊妹艺术的借鉴、综合以及人文内涵的拓展,往往偏离音乐本体,变异为其他学科的附属;6、滥用多媒体,是原本生动活泼的音乐课程被局限在事先设定的操作程序中,教师传情、动人的音乐教学基本功被边缘化;7、课程评价原则运用失衡,评价的激励效能贬值,未能真正实现评价的作用;8、实验教材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可供各地、各校选用的音乐教材数量不少,但特点鲜明的不太多,能形

6、成自己独特编写体系的较少。 一些教材存在教学材料堆砌和罗列的痕迹,不同版本教材所选用作品存在过多重复,缺乏对地方音乐资源、民族音乐资源和优秀新作品的广泛发觉。 教材容量普遍过多、过满,未留有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适于本地、本校使用的教材空间。 在教学设计方面,部分教材对人文主题的呈现过于直、露、浅,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的线索不够清晰。 在装帧和版式上,一些教材对外在美观的追求胜于对音乐内涵的开掘。总体来说,现阶段的音乐课程教材建设仍处于探索过程之中。应广泛而又深度地性中国五大类传统音乐(民歌、民族器乐、歌舞音乐、曲艺和戏曲)精萃中,发觉素材并将其转化为适合中小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理解和接受的

7、生动活泼的教学材料,从中探寻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听觉记忆中存活的方法和途径,使学校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认知世界音乐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教学也才刚刚起步,教学材料还不够充分。此外,合唱教学、集体参与的乐器演奏、识谱与视唱、有效的音乐编创活动等,是音乐教材的薄弱环节。面对现状,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第一发言人吴斌教授做出如下建议:1、坚持课改的基本思想,一以贯之 。2、在校正中前行,与时俱进。 3、克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2007 年黄山提出) 。4、坚持决定论与选择论的哲学思想(2011 年重庆提出) 。针对种种这些问题,此次新课标又进一步作了完善与修订。下面就新版课标的学习谈谈

8、自己的几点体会。一、界定课程性质1、实验稿之前:2001 年之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将“课程性质”与“课程价值”合并,用极简括的文字加以说明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实验稿中:2001 年的标准, “课程性质”与“课程价值”虽分开表述,但仅有简单的三句话: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缺少对音乐“课程性质”内涵的进一步挖掘。 3、修订版:2011 年(标准版)深化了对音乐课程性质

9、的认识,并从其内涵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三方面进行具体阐释。1) 人文性强调“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音乐人类学。音乐是“表现表情”的艺术,它能以直观感性的方式,最集中最凝练地彰显人的情感力量,也能最直接最强烈地击中人的灵魂。它在影响人的心灵和人格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与自然学科相比,人文学科更关注人和人的发展。借用美国人类音乐学家布鲁诺。内特尔的论述: 音乐的本质便是体现文化,与文化互动、

10、融合;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和音乐; 你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也学习其它文化,音乐便是体现自己文化及欣赏其他社会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许多方面,所有的音乐都是平等的,世界上诸多民族都是根据自己的文化需要发展了自己的音乐; 音乐是许多不相关的语言、各自成体系的人种间的沟通机制。2) 审美性强调“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哲学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秉承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乐教”传统,尊崇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将“涵养美感、陶冶德性” (摘自 1912 年 11 月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 )

11、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百年间,课程价值基本取向的核心目标从未动摇。近 20 年来,一些新的音乐教育理论、观点不断涌现。较大影响的学说有:“审美育人说” “创造力开发说” “音乐文化说” “多元文化认知说” “多样化的人类实践说” “全球视野说”等。其中, “审美育人说”较长时间呗中西方认同,进入现代社会后,在西方国家逐渐被边缘化,呈现出被“音乐文化哲学说”取代的趋势。国内也出现反对和质疑的声音,认为“过时” 、 “其认识论基础是反历史”的,提出应该用“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取代“音乐审美哲学” ,以适应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修订组的意见: 中国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哲学基础,应

12、在中国教育国情和音乐的社会功能及艺术价值的双重论域加以观照,不能失却中国人的教育文化身份和立场。 对音乐审美内涵的理解不能过于狭隘,不宜将教育行为中的“音乐审美”局限于审美主体(学校中的学习者)对审美对象(音乐作品或音乐事相)的单向体验,而应包括从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出发对审美对象人文内涵的感悟和认知。 音乐作为文化是整个艺术范畴整体属性最上端的定位。它不是具体的音乐艺术盛会功能和价值的对应,也不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并可以被称为音乐课程教育价值的特有功能。 具有国家教育法规文件性质的“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应该是自身教育、文化传统,以及本学科学术理论精华的历史积淀与当今社会意识形态

13、及主流文化思想相融合的产物。音乐教育“文化哲学”理论,主要源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美国音乐教育家埃利奥特和 20 世纪 60 年代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著作。将国外学者的一家之说,搬作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理念并不妥。 修订版坚持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其哲学基础是“审美育人说” ,也是对“音乐文化哲学”的兼容。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审美,其教育过程也应该是审美的过程,故音乐教育应该调动一切审美元素,促成美感发生。长期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格情操形成重要影响。 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体验为中心,其他学习则起辅助支持作用; 音乐教育是对人的音响内在表现力的感觉教育;

14、 普通音乐课程的首要关注点应该是对学生聆听习惯及能力的培养。3) 实践性强调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主义哲学二、新版课标课程价值的剖析1、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要尽力为学生提供从内容到形式都丰富多样的音乐审美体验; 要把感知音乐音响美的耳朵和理解音乐情绪情感美的心灵结合在一起培养。我们要避免脱离音乐音响的概念讲解、

15、避免脱离音乐审美的机械训练、避免脱离音乐文本的情感灌输和道德说教。 要采用实践的方法学习; 要在对音乐进行整体审美的基础上,充分揭示音乐各构成要素的表现力。我们反对脱离音乐整体审美,将音乐的各构成要素拆分解构,进行支离破碎的讲授;我们也反对不关注音乐要素表现力的混沌、肤浅、粗糙的教学。2、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音乐发生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作曲(一度创作经验结构重组,产生新的感性样式) 、表演(二度创作以自我意识与独到理解丰富和补充作品,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力) 、欣赏(三度创作不同个性、阅历和修养的欣赏者,自然带着各自的体验个感受赋予作品不同的内涵和意义。真可谓“感时花溅泪

16、,恨别鸟惊心” ) 。 要夯实学生基础,让学生掌握进行音乐创造所需的足够的基本素材、技巧和方法;我们不能想象不具备即兴短旋律创编能力,也不会识读简单曲谱的学生,能完成短旋律的书面创作练习;也不能想象没有基本声乐技巧的学生能对歌曲进行声情并茂、富有个性的演唱;更不能想象大多数学生仅凭本能的朴素的声音感受力,能从大型交响乐这类复杂的音乐形式中获得足够丰富和富于创造性地审美体验。 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学生的音乐实践越多,对音乐的审美感受艰苦越丰富;学生的情感越充沛,自我表达欲望就越强烈,创造的动力也就越强大,个性也会越 鲜明。 要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特体验和思考,允

17、许质疑,鼓励探索。音乐本身劝不确定性和多解性特征。其中,不确定性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多解性有利于 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而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真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欣赏音乐而言,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该音乐作品特定的音响结构及其感性样式。 还有一个相对确定的,就是在人类联觉规律的制约和引导下,音乐作品特定的音响结构和感性样式会让欣赏者的感受指向相对稳定的范围和方向。但确定的音响和相对稳定的感受方向,并不导致人们对同一部音乐作品的理解会趋于同一种答案。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永远是开放的,即便那些表现意图十分明显的作品,在不同的欣赏者心中产生的感性体验也是千差万别的。3、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

18、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上,要为学生搭拼结构完整的“音乐文化地图” ,并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文化代表性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中华音乐和世界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和专业创作音乐、古典音乐和近现代音乐、 传统音乐和新兴音乐都要以合理的比例并存。 方法上,要让学生透过音乐感受文化,再透过文化进一步理解音乐。一方面,音乐是文化的载体,从音乐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很多文化信息。比如:脚夫调里,我们可以看到苍凉空阔的黄土高原地貌和脚夫孤独艰苦的生活环境,体会脚夫悲凉愁苦的心情;猜调里,我们知道了云南人把大一点的湖泊也叫做“ 海”,还认识了云南人喜爱的长长米线;肖邦的降 b 大调玛祖卡舞曲里,我们可以感

19、受波兰民间玛祖卡舞特有的节奏,还能体味肖邦离开祖国后对故土的怀念;德彪西的大海,通过扑朔迷离的调性、片段零散的旋律、具有丰富色彩和 浓淡层次的和声配器,营造出朦胧之中大海斑驳跳跃的光影变幻和神秘莫测的气氛,让我们看到十九世纪末,印象主义绘画兴起对音乐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对相关文化的了解,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体验音乐。比如: 对河南方言音韵特点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记住编花篮旋律里那些上滑音,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有韵味地唱好这首歌;知道赵元任先生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的“她” 是指祖国这一创作背景,会比把她当做一首爱情歌曲来欣赏时有更深沉厚重的感受;知道了格什温在交响乐创作手法上的探索,我们对于他创作

20、的交响乐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居然出现一段布鲁斯风味的爵士乐旋律,不仅不会感到诧异,反而体会和记忆更深了 要引导学生对各种音乐文化保持开放、接纳和包容分心态,树立文化平等意识;即使遇到不理解或不喜欢的音乐,仍要鼓励学生不放弃体验,对它们保持一份尊重。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学习音乐文化的“文化 ”。在这种文化里,学生乐于体验各种音乐,不拘于“好听不好听”、 “喜欢不喜欢 ”的标准,特色与个性会受到更多关注,包容接纳、平等尊重的态度被推崇。4、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要鼓励学生学会用各种音乐方法勇敢地进行情感的表达; 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群体性的音乐活动,比如合唱、合奏、综合性艺术活动。 要

2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学校和社区的音乐活动,以音乐为桥梁融入社会大家庭。 要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建立“分享音乐” 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对于平等、独立人格机制,以及参与、分享、对话等互动交流模式的感受和理解。三、新版课标课程基本理念的剖析理念正确行为不一定对,但理念错误行为一定错!(一)内容调整标准(实验稿)共有 10 条“课程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 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 6、鼓励音乐创作7、提倡学科综合 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 10、完善评价机制实验过程中有意见反映这 10 条基本理念条文过多、且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某些核

22、心理念阐述不够充分,未能对其丰富内涵进行深入挖掘;部分条文(如“提倡学科综合”)在实施中会引发歧义,有可能步人教学误区;部分条文(如“完善评价机制”)不属于“基本理念”范畴,可归入课程“实施建议”中。基于此,标准(2011 年版)首先从文字表述的层面着眼,将 10 条“理念”整合、完善、精炼为观点鲜明、层次清晰、关联对应、完整统一的 5 条,更易于为教学实施者领会、掌握、运用。具体如下: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4、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二)内容解读11 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23、的提法。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它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文化语境:是指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群体共有的文化背景。包括语言本身、和语言相关的社会状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学习环境(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 ;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材料(音响形式美、情绪情感美、画面意境美、个性风格美、哲理寓意美) 。 此外,音乐学习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唱、听、动、评

24、有机结合) 。 最后, “以审美为核心”意味着,学生在进行音乐实践的时候,要始终坚持一定的审美标准。一次次审美经历的获得,就是一次次审美能力的提高!12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就我国目前教育现状看,由于没有升学考试压力,兴趣几乎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动力。 要用美的音乐激活学生的兴趣小学中低段直观浅显,优美欢快,篇幅短小,形象鲜明,活泼生动的音乐作品;高段对有思想内涵、有鲜明个性、符合时尚潮流、篇幅较长的音乐容易产生好感。 要尊重学生自身的音乐兴趣,并充分利用,将之转化为学习音乐的动力。非主流和传统的音乐中,也有很好的可利用音乐材料,大胆将之拿来为教所用:唱奏、欣赏、 创作填词、 编配伴奏、丰富音乐知

25、识、拓宽音乐视野都是大有裨益的。尊重不是一味迎合,一味迁就兴趣,只会 导致停滞。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往更多元、更广阔、更深 远、更高品位的方向发展,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兴趣为动力。 引导和培养学生兴趣,还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主动学”比“被动学”更有趣;“熟悉的”比“陌生的”更有趣;“我”实践比听“你”说更有趣;“受鼓励”比“挨批评”更有趣;“活动”式比“静态”式更有趣。 要构建一个充满音乐的大环境,增加学生与音乐的接触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音乐兴趣。比如课间音乐、各种音乐会、音 乐欣赏讲座、歌咏活 动等。2.1“强调音乐实践”理念提到第二位。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音

26、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艺术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2.2 鼓励音乐创作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鼓励学生在参与演出演奏活动的时候,能有富于个性的艺术表现;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能积极地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形成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鼓励学生在进行音乐创编(即兴创编与创作)和音响探索等活动的时候,能积极参与,大胆尝试,求新求变。从方法上,要重视模仿,循序渐进。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精心设计,做到有 选择、

27、有重点突出创作内容。形式有:创编歌词、 创编旋律、创编节奏、创编音乐故事、自制乐器、编舞等。3.1“提倡学科综合” 修改为“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标准(实验稿)中“提倡学科综合”一项,由于表述未设前提和限定,引起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误导,使音乐课失去了音乐本体,变成历史、地理、音乐课的附属。针对这一问题,将其修订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并特别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然而它又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学主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

28、阔而自由的空间”这种提法明确了要围绕音乐本体展开学科综合。突出音乐特点,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音乐本体。如歌词与曲谱的关系。音乐的走向与发 展更多时候是音乐音响自身的美感的需要,是音乐本身的审美规律决定的,如果指 导学生单纯从歌词文本上去寻找线索,难免牵强附会,或导 致歧义。很多时候,歌曲的力度、速度变化和歌词并没有确定的关系,但是这种力度、速度的变化使音 乐有了更多的对比,表情更丰富了,美感更 强了,所以应该让学生去关注这种力度、速度变化带来的对比的美,这才是关注音乐本体的教学。突出音乐特点,更要注意多采用音乐的教学方法。不要用语文的方法教歌曲(围绕歌词打转转),用思想品德的方法教情

29、感(通过学习这个作品你懂得什么道理?),用教数学的方法教读谱,用教 历史、地理的方法教相关文化。音乐的教学方法很多样。比如,用随乐律动的方式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节奏节拍的基本韵律;用随乐指挥的方式追踪音乐线条起伏和力度、速度变化的动态;用模唱的方式感受音乐音色的丰富变化;用图谱记录的方式感受音乐结构特征;用唱好音乐家写的歌,听懂“他”的创作方式,透过“他”的精神世界,去记住音乐家和“他”的生平;用声情并茂的演唱,去深入领会音乐的情感,获取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3.2 关注学科综合关注学科综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正

30、在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实际生活和学说经验的联系,增进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鼓励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音乐学科与其他艺术门类、艺术之外学科的综合,正是要求音乐教育能够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具有较宽的视野。甚至,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也都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4.1 弘扬民族文化我国在春秋时代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其艺术到盛唐已经达到世界的顶峰。其中声乐、歌舞、器乐、戏曲、曲艺等都自称体系,独具一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宝库。4.2“理解多元文化”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多元文化”指的是多种文化的并列,同等的价值取向,无主次之分、无轻重之别;“音

31、乐文化多样性”既有“百花齐放” 、 “各美其美” 、 “美人之美” 、 “美美与共”的含义,又是坚持音乐艺术范畴的核心价值、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的多样性。世界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音乐教育用引导学生学 习、理解、尊重世界上不同的音 乐和音乐创作,吸收和平等看待多元文化,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视野。多元文化特有的共性,即对真、善、美的追求。首先我们要传承、保护和利用我国自身的文化,其次再学习、理解和尊重实践各国的音乐文化。最后借 鉴 和传播外来文化,促 进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5.1 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32、是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5.2 注重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既是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音乐学科最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它是一门能让学生解放个性、交融情感、发挥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学科。6 “完善评价机制“从理念中移出。将这一内容融入“实施建议”中的课程“评价建议”部分。三、课程设计思路剖析内容增设 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四大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三大活动:音乐聆听、音乐表演、音乐创作 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强调音乐知

33、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9 学年分成 3 个学段,即小学低年段(12 年段),小学中、高年段(36 年段)和初中各年级(79 年段)。3 个学段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 使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音乐课程,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和水平要求上得以普遍实施,推动音乐

34、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四、音乐课程目标的把握(一)总目标“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课标在前一版的基础上,首先是转换了视角,站到了学生的角度予以表述。其次,重点对音乐本体的学 习进行了强调,即要走 进 音乐,探究、 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明,学生必 须学

35、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我们坚信,兴趣是建立在必要的基 础之上的,只有 对音乐本体的深入学习,才会有持久的 兴趣产生。十年以来,对三维目标落实的难度与合理性一直有质疑的声音。其实,三 维目标本身作为课程目标,是比 较全面的,是一个事物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互相分开的三类目标。大家在操作 时出现的种种困难,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能深刻理解课程目标或者僵化了课程目标。从课程目标到每一节的目标,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存在着许多可调整的空间。这显然不应该影响到我们对课程目标的评价与认识。1、情感、态度、价值观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提高音乐审

36、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5 个方面的基本涵盖了音乐学科对于人的培养在精神层面的重要素质,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终身学 习的愿望、高尚的情操、集体主 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到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都是新时期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2、过程与方法 体验: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陈述的对象有原来的教师角度变成了学生。这一维度,本质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学习方式与方法进行反思,从而增 强 学习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模仿: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编创

37、等艺术实践活劫,并适当地运用观察、比较和练习等方法进行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观察、比较和练习是模仿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 对课 程实施很有针对性。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也包括了演唱、演奏、编创等方面,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探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对探究的认识有所改变,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层次上。把“ 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变成“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 ”,就体现了过程的重要性,更看重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而不是非要让学生创造出个所以然来。 合作:在音乐

38、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强调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实际上是对教学实际中合作往往流于形式的一种预防。交流而不充分,合作而不密切,就会走马观花,起不到锻炼学生交流与协调能力的作用。 综合: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艺术实践,嚣选和运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独特的价值。突出了“以音 乐为主线” 关 键是理解音乐的特殊表现 形式和独特价值。艺术实践不可平均用力,不能忽略音乐与其他相关艺术的主次关系。综合还要看以谁为主,不能综合到其他艺术核心上而失去了音乐性。3、知识与技能

39、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 、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从“了解”到“掌握”措辞的改变,显示出对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视。同时,音乐要素内容也有所拓展,新增加了“调式”、 “风格流派”,更突出了音乐本体特征和音乐的学科属性。这种基础知 识的回归,可以看做是从音乐学科属性出发进行的修订,也反映了教学的实际需要。 音乐基本技能:学习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和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主要把“了解音 乐

40、创作的基本方法 ”纳进来,并把演唱、演奏与创作定位在初步技能,都比较符合当前的教学实际。 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联系,扩展音乐文化视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巳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把原来的两个方面内容整合为一个方面,把音乐创作划分出去创新定位,能避免教学中对创作认识的不足。并强调在音乐教学中,相关艺术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绝不能成为音乐教学主角。(二)学段目标1、12 年级充分注意

41、小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嗓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辩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编创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去掉了“乐于参与 ”这样的表述,显得更为理性与实际。这个时期的学生身心特点决定了其音乐学习的目标以形式为主,重在音乐感知、美感和参与意识。教学手段要综合歌、舞、图、游 戏等。2、36 年级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注意引导学生对

42、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本学段 56 年段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透变声期噪音保护知识。保持对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参与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明确提出要增加合唱的分量,在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这方面要求初步养成良好的意义欣赏习惯。这 个目标从原来的初中阶段提到这里,体现出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准确定位。音乐欣赏习惯的培养宜早不宜迟。3、79

43、 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 16 年段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 年段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噪音保护。增进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唱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这次修订,除了坚持重视表现这一领域, 还强调了

44、感受和体验领域的重要性,其表现就是对良好音乐欣赏习惯养成的强调。五、音乐课程的内容标准解析如果说前言部分是解决“为什么教” , “实施建议”部分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的话,那么“课程内容”则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感受与欣赏1、音乐表现要素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差异。互相结合,形成常用的形式要素。形式要素:节奏、句法、音程进行、和弦、调式等。进一步构成形态侧面。形态侧面:曲调、织体、和声、曲式等。音乐艺术品就由这些侧面综合而成。节奏:最重要的形式要素。包含了音的强弱和长短两种简单的基本要素,最小单位是节奏型,不同的节 奏型有不同的性格和表情。节拍:是要求重拍周期性地出现强弱配

45、置规律的格式,它作为潜伏在低音区或隐藏在欣赏者内心的规律性框架,其组织节奏型的作用。速度与力度:速度的准确和力度的恰如其分有助于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某种性格和表情。曲调:有组织的系列乐音,在高低方面呈现出有秩序的起伏呼应,就形成了曲调。它被誉为音乐的灵魂。曲调有不同的类型,一 类是吟诵性的,一类是歌唱性的,还 有一类是器乐化的。曲式与织体:曲调的布局格式就是曲式。音高之间的纵向(同时性)组织就形成了和声,而在纵向组织基 础上形成更高级的横向组织就是进行和声。当音乐形态从单声部发展到多声部以后,在形成和声手段的同时,也形成了织体手段。 织体有复调性织体和主调性织体,在主调性织体下面,还可以由于陪衬声

46、部的厚薄、节奏、音型的不同,以及他们与主旋律声部在音区与 节奏上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织体小类。音色:是音乐形态中直接作用于人类听觉器官的、最为感性的要素。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在追求美好音色上花费了大量的功夫。音色的创造和运用,也是作曲技法中的一个方面,在配器法中,各种音色的选择、配合,通 过乐器组合获得新的音色,以及运用织 体、和声手段 创造新的音色等。补充建议 12 年级学段,新增了“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要求。建议该学段重视建立学生的音高概念,尤其是 C 大调各个唱名之间的音高关系要形成固定的印象;建议根据打击乐器自身的构造特点听辨音色;建议适当引导学生对人声进行分类,男

47、声、女声的高音、中音、低音的音色特点;建议引导学生关注乐曲中的典型节奏,并用动作进行感受、体验。 36 年级学段,增加了“区分音乐基本段落” 。包括了解单乐段(几个乐句) 、区分二段体、三段体等。建议加强对中外常见乐器音色的听辨;建议适当拓展内容,如速度快慢、力度强弱的变化对作品情绪情感表达的影响等;建议在听赏或实践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过程中,加入对这几种拍子基本指挥图式的模仿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对律动感进行体验;建议引导学生用动作(如挥舞纱巾) ,用图形谱、色块等感受和体验能乐句的区分。 79 年级学段,对音乐表现要素的感知方面要求更具指向性,即要求“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48、 。建议加强对调式、和声、织体等表现要素的认识和体验,因为速度、力度、音色、节拍等要素一般在小学段切入较多。2、音乐情绪与情感情绪:是喜怒哀乐;情绪发生较早;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特质,不稳定;情绪首先用于描绘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情感: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友谊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情感体验发生较晚,为人类所特有;情感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情感首先用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音乐的非语义性决定了它不能直接传达概念性的信息,因此它能直接传达认识性成分明确而情态特征不明确的“情绪” ,它所引起的主体“情” 的体验主要是情绪体验“ 情感” 的出 现需要在明确

49、的情绪体验 的基础上加入认识性地成分,所以音乐审美中情感性体验是在联想活动介入后才发生的。音乐最主要表现的世界是什么?是人类的情绪体验。这种表现情绪的能力,是音乐艺术形式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价值所在。音乐在上驰、下行、急速、慢进、紧张、松弛等之间的频繁更替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往往是多变、微妙的,很多情况下 难以与任何明确、持续而稳定的情绪状态相吻合。这种情况下,听中就无法从音 乐中感受到任何明确的情绪体验,最多可以心中产生某种模糊不定、 难以捉摸、无法名状的情绪体验, 这正是音乐艺术的独特表现力与表现优势所在。因此,初听音乐时,重点应放在情绪的把握上,结合音乐表现力要点分析形成这种情绪反应的原因,当乐曲基本熟悉后,让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感受再来谈情感,既循序渐进,又有据可依,而不是天马行空,漫无目标。补充建议 12 年级学段,建议强调学生对作品本身情绪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