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铝氮元素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班级姓名1将表面已经钝化的铝片投入下列溶液中不反应的是( )A稀硝酸 B稀盐酸C硝酸铜 D氢氧化钠解析:选 C。铝条完全钝化以后,表面覆盖了一层氧化铝薄膜。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既能与稀 HNO3、稀盐酸反应,也能与 NaOH 溶液反应,但不能跟 Cu(NO3)2溶液反应。2.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A A 项,人工固氮时,N 2+3H2 2NH3,氮元素被还原;B 项,把游离态的氮元素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是氮的固定,工业合成
2、氨属于人工固氮;C 项,硝酸盐可转化为蛋白质,动植物遗体可转化为氨或铵盐,则含氮有机物和含氮无机物可相互转化;D 项,在自然界氮循环过程中,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循环。3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SO2 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B.NH4HCO3 受热易分解,可用作氮肥C.Fe2(SO4)3 易溶于水,可用作净水剂D.Al2O3 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答案 D4.短周期元素 X、Y、Z、W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 W 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ZYX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C最简单气态氢化
3、物的热稳定性:YXWZD元素 X、Z、W 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5已知 H+OH H 2O 生成 1mol H2O 放出 57.3kJ 热量,下列过程中放出热量为 57.3kJ 的是 ( )A1mol H 2SO4与足量的 NaOH 溶液反应B稀盐酸与氨水反应生成 1mol H2OC稀盐酸与 Ba(OH) 2溶液反应生成 1mol H2OD稀 NaOH 与 98%浓硫酸反应生成 1mol H2O6.对比和类推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常用的方法。已知镁和铝都是较活泼的金属,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高温下,镁和铝在空气中都有抗腐蚀性B镁和铝都能跟稀盐酸、稀硫酸和强碱反应C镁在点燃条件下可以跟二氧
4、化碳反应,铝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氧化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铝遇冷的浓硝酸“钝化” ,镁遇冷的浓硝酸也发生“钝化”解析:选 C。镁在高温下容易燃烧,故 A 项错误;镁不能与强碱反应,故 B 项错误;铝、铁遇冷的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镁遇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不会发生“钝化”现象,故 D 项错误。7.在明矾的检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取少量明矾固体配成稀溶液B取少量明矾溶液置于 2 支试管中,分别滴加 NaOH 溶液(至过量)和酸性 BaCl2溶液,观察现象C用铂丝蘸取明矾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直接观察焰色D取少量明矾固体置于干燥试管中加热,观察试管内壁现象解析:选 C。鉴别明矾中的钾元素,
5、可用焰色反应,但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以排除钠的干扰。8.下列有关铝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铝粉与氧化镁共热可制取金属镁B足量铝分别与含 1 mol HCl、1 mol NaOH 的溶液反应,产生相同量的氢气C工业上用电解熔融 Al2O3的方法冶炼铝D在浓硝酸中加入等体积的浓硫酸后,立即加入铝片,铝片表面发生钝化解析 镁比铝活泼,不能用铝粉制取镁,A 错误;根据关系式 2Al6HCl3H 2,2Al2NaOH3H 2,当铝足量时,等物质的量的 HCl 和 NaOH 产生 H2的体积比为 13,B 错误;浓 H2SO4溶解于浓 HNO3中放出大量热,同时也促进 HNO3挥发,使两种酸
6、的浓度减小,铝片不钝化,D 错误。答案 C9.工业上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 Al2O3,含 Fe2O3杂质)为原料冶炼铝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试剂 X 可以是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是盐酸B反应过滤后所得沉淀为氢氧化铁C图中所示转化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AlO2CO 22H 2O=Al(OH)3NaHCO 3解析 试剂 X 只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是盐酸;反应过滤后所得沉淀为 Fe2O3;电解氧化铝制铝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答案 D10通过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是学习化学科学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下列由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选项
7、实验现象 结论A把相同大小的一块铝和镁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的 NaOH 溶液中:铝溶解有气泡放出,而镁没有任何变化由此得出:铝的金属性比镁强来源:学优高考网B取一块铝箔,用酒精灯点燃:铝箔只熔化成液体而没有脱落由此得出:铝不易燃烧C向氯化铵溶液中投入一铝片:铝片上产生大量气泡由此得出:该气体是氨气D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滴加 NaOH 溶液至过量: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最后沉淀完全消失由此得出:氢氧化铝能溶于强碱溶液选 D 镁的金属性比铝强,A 错误。B 项得出结论:氧化 铝熔点比铝高,错误。铝与氯化铵溶液反应产生氢气,C 错误 。来源:学优 高考网11. 3 g 镁铝合金与 100 mL
8、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得到无水硫酸盐 17.4 g,则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 molL 1 B1.5 molL 1C2 molL 1 D2.5 molL 1解析 由镁铝合金到无水硫酸盐,固体增加的质量为 SO42 的质量,则 n(H2SO4) mol0.15 mol,17.4 396故 c(H2SO4) 1.5 molL 1 ,B 对。0.15 mol0.1 L答案 B12. 有五种饱和溶液:Ba(NO 3)2 溶液 Ca(OH) 2 溶液 NaAlO 2 溶液 Na 2CO3 溶液 溶有 NH3的 NaCl 溶液,分别持续通入 CO2,最终得到沉淀或析出晶
9、体的是( )A BC D解析:H 2CO3 的酸性比 HNO3 弱,所以 CO2 与 Ba(NO3)2 溶液不反应;过量的 CO2 通入 Ca(OH)2 溶液反应生成 Ca(HCO3)2,无沉淀 产生;CO 2 与 NaAlO2 溶液反应生成 Al(OH)3 沉淀;CO 2 通入饱和 Na2CO3 溶液中,生成的NaHCO3 溶解度小于 Na2CO3,故以沉淀形式析出; CO2 通入溶有 NH3 的饱和 NaCl 溶液中,生成的 NaHCO3 溶解度小,故以沉淀形式析出。答案:C13. 将 CO2 气体缓缓通入到含有等物质的量的 KOH、 Ba(OH)2 和 KAlO2 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
10、,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所通 CO2 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 。下列关于整个反应进程中的各种描述不正确的是( )Aab 段与 cd 段所发生的反应相同Bbc 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AlO 3H 2OCO 2=2Al(OH)3CO 2 23COa 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a(OH) 2CO 2=BaCO3H 2ODde 段沉淀的减少是由碳酸钡固体的消失所致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反应,意在考 查考生根据化学 图象分析化学反应先后顺序的能力。根据 题意,Oa 段的反应为:Ba(OH) 2CO 2=BaCO3H 2O;ab 段的反应为:2KOH CO 2=K2CO3H 2O;
11、bc 段的反应为:2KAlO 23H 2OCO 2=2Al(OH)3K 2CO3;cd 段的反应为:K 2CO3H 2OCO 2=2KCO3;de段的反应为:BaCO 3H 2OCO 2=Ba(HCO3)2,A 项错误 。答案:A14. 中学常见物质 A、B 、C 、D 存在下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略去)。下列物质中符合转化关系的 A 的个数为( )A D B D C金属钠 硫单质 NH 3 Na 2CO3 AlCl 3 溶液 单质铁A3 B4C5 D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意在考查考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当 A 为金属钠时,D 可
12、以为 O2,此时 B、C 分别为 Na2O、Na2O2,符合转化关系;当 A 为硫单质时,D 可以为 O2,此时 B、C 分别为 SO2、SO3,符合 转化关系;当 A 为 NH3时,D 可以为 O2,此 时 B、C 分别为NO、NO2,符合转化关系;当 A 为 Na2CO3时, D 可以为 HCl,此时 B、C 分别为 NaHCO3、CO2,符合转化关系;当A 为 AlCl3 溶液 时,D 可以为 NaOH,此 时 B、C 分别为 Al(OH)3、NaAlO2,符合转化关系;当 A 为单质铁时,D 可以为 HNO3,此时 B、C 分别为 Fe(NO3)2、Fe(NO3)3,符合 转化关系。本
13、 题选 D。答案:D15某化学小组在常温下测定一定质量的某铜铝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方案:铜铝混合物 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足 量 溶 液 A 充 分 反 应方案:铜铝混合物 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 足 量 溶 液 B 充 分 反 应下列有关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 A 和 B 均可以是盐酸或 NaOH 溶液B溶液 A 和 B 均可以选用稀硝酸C若溶液 B 选用浓硝酸,则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小D实验室中方案更便于实施选 B 若 A 和 B 都是稀硝酸时则方案、均无法实施,B 错误。16. 如右图是一种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的工作示意图。该电池的反应式为:LiMnO2 C 6
14、 Li1 x MnO2 Li xC6(Li xC6表示锂原子嵌入石墨形成的复合材 料)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K 与 N 相接时,A 极为负极,该电极反应式为:Li xC6 xeC 6 xLi+B该电池的比能量与用单质锂作电极的锂电池的比能量相同CK 与 M 相接时,A 极发生氧化反应,LiMnO 2 xeLi 1 xMnO2 xLi+DK 与 N 相接时,Li +由 A 极区迁移到 B 极区17现有 6.4g 铜与过量硝酸(8mol/L,50mL)充分反应,硝酸的还原产物为 NO 和 NO2,反应后溶液中含有 H+ 0.05mol (假定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15、ANO 与 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5B反应后溶液中所含 NO3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5 mol/LC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0.15 molD上述过程转移电子总的物质的量为 0.2 mol18. 1.52 g 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 50 mL 密度为 1.40 g/mL、质量分数为 63%的浓硝酸中,得到 NO2和 N2O4的混合气体 1 120 m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 1.0 mol/L NaOH 溶液,当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得到 2.54 g 沉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21B.该浓硝酸中 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14.0 m
16、ol/LC.NO2和 N2O4的混合气体中,NO 2的体积分数是 80%D.得到 2.54 g 沉淀时,加入 NaOH 溶液的体积是 600 mL18.D 设铜镁合金中铜的物质的量为 x mol,镁的物质的量为 y mol,则解得 x=0.02,y=0.01,xy=21,A 项正确;浓硝酸中 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 c=mol/L=14.0 mol/L,B 项正确;由关系式 Cu4HNO32NO2、Mg4HNO 32NO2得 n(NO2)=2n(Cu)+2n(Mg)=0.06 mol,若设混合气体中 NO2物质的量为 z,则2NO 2 N 2O4始 0.06 mol 0变 0.06 mol-z
17、 平 z z+=0.05 mol,得 z=0.04 mol,NO2的体积分数为100%=80%,C 项正确;金属离子完全沉淀后,溶液中溶质为 NaNO3,根据氮原子守恒可得 n(NaNO3)=n(HNO3)-n(NO2)=14.0 mol/L0.05 L-0.06 mol=0.64 mol,则 n(NaOH)=n(NaNO3)=0.64 mol,加入 NaOH 溶液的体积 V=0.64 L=640 mL,D 项错误。19. (2014浙江理综,13)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某地区的雾霾中可能含有如下可溶性无机离子:Na 、NH 、Mg 2 、 Al3 、SO 、NO 、Cl 。某同学收集
18、了该地区的雾霾, 4 24 3经必要的预处理后得试样溶液,设计并完成了如下的实验:已知:3NO 8Al5OH 2H 2O 3NH38AlO 3 2根据以上的实验操作与现象,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试样中肯定存在 NH 、Mg 2 、SO 和 NO 4 24 3B试样中一定不含 Al3 C试样中可能存在 Na 、Cl D该雾霾中可能存在 NaNO3、NH 4Cl 和 MgSO4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非金属的气态氢化物中一定存在极性共价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
19、合物在一种化合物中只能存在一种类型的化学键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氯化钠和HCl溶于水都发生电离,克服粒子间作用力的类型相同A. B. C. D. 【答案】 A21.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已知Y、W 的原子序数之和是Z的3倍,Y ZX W(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XZC. Z、W均可与Mg形成离子化合物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W【答案】 C【解析】 Y、W 的原子序数之和是Z的3倍,设Y的原子序数为x,则Z 的原子序数为x+1,W的原子序数为x+10,则x+ x+10=3(x+1),解得
20、x=7,即Y 为N ,结合位置关系可知,Z为O,X 为Si,W 为Cl。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随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半径为XYZ,A错;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为XZ,B错;Z、W均可与Mg形成离子化合物,分别为MgO、MgCl 2,C正确;Cl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含氧酸中酸性最强的酸,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2)Y 元素的一种氢化物(Y 2H4)是一种还原剂。已知:H 2O(l)=H2O(g) H=+44kJ/mol。试结合下表数据,写出 Y2H4 (g)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所得产物无污染): 。化学键 YH YY Y=
21、Y YY Z=Z ZH键能(kJ/mol) 390.8 193 418 946 497.3 462.8(2)N 2H4 (g)+O2(g)=N2(g)+2H2O(l) H=-631.7kJ/mol (2 分)(3) Y 元素的一种氢化物(Y 2H4)是一种还原剂,其燃烧反应可以设计成碱式燃料电池。请写出其电极反应方程式:负极: 正极: 22.某无色稀溶液 X 中,可能含有下表所列离子中的某几种。阴离子 CO32 、SiO 32 、AlO 2 、Cl 阳离子 Al3 、Fe 3 、Mg 2 、NH 4 、Na 现取该溶液适量,向其中加入某试剂 Y,产生沉淀的物 质的量(n)与加入试剂体积(V)的
22、关系如图所示。(1)若 Y 是盐酸,则 Oa 段转化为沉淀的离子(指来源于 X 溶液的,下同)是_,ab 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是_,bc 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2)若 Y 是 NaOH 溶液,则 X 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ab 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解析 (1)因溶液是无色的,所以肯定不含 Fe3 ,加入盐酸后能形成的沉淀有 Al(OH)3、H 2SiO3,前者能溶于过量盐酸而后者不能,由图像知溶液中肯定含有 AlO2 、SiO 32 ,Oa 段发生反应的离子为AlO2 、SiO 32 ,ab 段发生反应的离子为 CO32 ,bc 段则是 Al(OH)3溶解。(2)当向溶液中加入 NaO
23、H 溶液时,生成的沉淀为 Mg(OH)2、Al(OH) 3,ab 段是 NH4 与 OH 发生反应,因 Mg2 、Al 3 不能与CO32 、SiO 32 、AlO 2 共存,故此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 Cl 。答案 (1)SiO 32 、AlO 2 CO 32 Al(OH) 33H =Al3 3H 2O(2)Al3 、Mg 2 、NH 4 、Cl NH 4 OH =NH3H2O23. AJ 分别表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且已知 G 为主族元素的固态氧化物, A、B、C 、D、E、F 六种物质中均含同一种元素。请填写下列空白:(1)
24、A、B、C 、D、E、F 六种物质中所含的同一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_;反应:_;反应:_;反应:_。(3)从能量变化的角度看,、反应中,H0 的是_(填序号) 。2(1)第四周期第族(2)8Al3Fe 3O4 4Al2O39Fe= = = = =高 温 2Al2OH 2H 2O=2AlO 3H 2 2Fe3O48HCl= =FeCl22FeCl 34H 2O4Fe(OH)2O 2 2H2O=4Fe(OH)3(3)24. 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及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 探究铜和稀硝酸反应的产物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5、气密性已检查。已知:FeSO 4NO= =Fe(NO)SO4,该反应较缓慢,待生成一定量Fe(NO) 2 时突显明显棕色。(1)实验开始时先将 Y 形试管向盛有碳酸钙的支管倾斜,缓慢滴入稀硝酸,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_。(2)铜片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本实验装置 A 中生成的气体中,若有 NO2,则装置 B 中的实验现象为_;若只有 NO 生成,则装置 B 中的实验现象是_。实验二 探究反应产物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利用图中装置测定溶液突显明显棕色的时间。序号 温度 铜片 /g 硝酸/mL 硝酸铜/g1 25 2 25 5 20 0.53 25 5 20 1.0(4)请将上
26、表中实验 1 的实验条件填写完整。_,_,_。(5)通过实验发现实验 1、2、3 的反应速率并无明显变化,为达到实验目的还需要继续进行的实验是_。解析:(1)实验开始时先将 Y 形试管向盛有碳酸钙的支管倾斜,使碳酸 钙与稀硝酸反应产生 CO2,利用生成的 CO2 将整个装置内的空气赶尽,避免 NO 和 O2 反应生成 NO2对气体产物的观察产生干扰。(2)铜片和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硝酸铜、 NO 和 H2O,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3Cu8HNO 3(稀)= =3Cu(NO3)22NO4H 2O。(3)若生成的气体中有 NO2,NO2 溶于水生成的硝酸能将 Fe2 氧化为 Fe3 ,B
27、瓶溶液出现红色;若生成的气体中只有 NO,则 B 瓶溶液出现棕色。 (4)探究反应产物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应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反应产物的量,由于产物 为硝酸铜和 NO,故铜片和硝酸的量不变,本题中实验 1 为对照实验,不加硝酸 铜。实验 2、3 分别改变硝酸铜的量。(5)由于硝酸铜的量几乎不影响反应速率,故还需研究另一反应产物 NO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答案:(1)利用生成的 CO2 将整个装置内的空气赶尽,避免 NO 和 O2 反应生成 NO2 对气体产物的观察产生干扰(2)3Cu8HNO 3(稀)= =3Cu(NO3)22NO4H 2O(3)B 瓶溶液出现红色 B 瓶溶液出现棕色(4)5 20 0(5)研究 NO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