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针灸的方法直论大全.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949142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的方法直论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针灸的方法直论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针灸的方法直论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针灸的方法直论大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针灸的方法直论大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针灸的方法直论人之身,价无边。若有疾,体难安。去病法,有多端。用艾火,最简便。取艾叶,日曝干。搓成球,名艾炷。捻成条,叫艾卷。家常备,解急难。艾炷灸,着肤燃。虽苦痛,力拔山。得脓坏,功效显。顽痞症,方可痊。艾条灸,甚舒坦。温通经,热驱寒。虚可补,实可泻。陷可拔,凸可按。闭可开,脱可敛。治百病,反掌间。寒暑易,邪风传。起病急,症状险。速灸治,病不掀。高热危,灸大椎。怕风寒,风门关。痰咳喘,肺俞痊。食不洁,易腹泻。肠绞痛,苦不堪。急灸脐,肚中暖。不间断,便自干。脓疮疖,肿热痛。灸患处,自然平。治肺痈,灸前胸。脓血去,肺气通。心有疾,灸后背。气血开,诸症退。肝血淤,寻肝俞。黄疸消,肋痛除。脾胃虚,食

2、纳减。免疫低,灸中脘。肾病重,灸腰眼。浮肿退,周身暖。便不舒,灸天枢。溲淋漓,寻中极。精不固,关元堵。带不止,暖小腹。乳有痞,乳根取。经不调,三阴交。婴幼儿,苗初长。擅投药,易受伤。灸身柱,健神经。除百疾,保安康。治乙脑,百会烤。火力足,疗效好。结核病,甚烦心。对患处,日日薰。乙肝病,颇难愈。灼肝俞,配三里。气不足,气海补。血不旺,膈俞畅。肝气上,太冲降。肾水寒,烤涌泉。灸风隆,痰饮行。崩漏恼,隐白好。休息痢,肠俞愈。肠痈凶,阑俞攻。畏寒人,补命门。头眩晕,百会薰。拔气陷,力千钧。上星专,清鼻渊。迎香攻,嗅自通。曲池穴,清血毒。诸般疹,一灸无。胸中闷,寻内关。艾火近,立时安。命将休,关元灸。气

3、欲散,神阕敛。诸般癌,最耗人。常著艾,正气存。欲长寿,灸三里。保健康,功无比。灸从久,莫间断。此一言,值万贯。西医对于一些贫穷偏远地方所出现的瘟疫,始终没有研究出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每当某一个地区出现了瘟疫,西医总是先对疫区患者所感染的病菌或病毒进行分析和化验,然后又针对性地进行药品生?,最后再对患者进行治疗,最终的结果总是造成3050 的死亡率。以后再次出现另一种瘟疫,上一次有针对性的药品也就没有用了,因?细菌或病毒已经发生了变异,而且,细菌或病毒的变异速度永远是高于西医对病毒研究的速度的。这就是西医简单、被动的思路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虽然,同一区域的人同时都会被病毒所感染,但是,各种瘟疫必

4、然首先使元气虚弱的人患病(现代人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就是元气虚弱的表现)。而自然界出现的瘟疫是可以用人体充足的正气进行抵御的,瘟疫在人体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实际都是元气抵御病毒的表现。应该及时增强患者抵御瘟疫的正气,才能有效地控制瘟疫的蔓延。但是,如果预防和治疗不及时,即使再健康的人,其充足的元气也有被细菌或病毒消磨殆尽的时候(细菌战、化学战对人体所造成的损害是所有健康人所不能承受的,其原理就是超过人体抗病极限的病毒快速消磨人体的正气)。然而,纵观世界历史,竟没有一次全球性的瘟疫,都是区域性的,这实际就是文化不同的结果。而所谓的区域,都是以各自的生活习惯所划分的,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就是现代所

5、谓的“时尚”),就必然导致共同的疾病流行,这就是爆发瘟疫的根本原因(而所谓的“大战之后必有大疫”的说法,主要是对虚劳症而言)。防治的原则就是节制百姓的欲望、提倡精神文明、恢复并提倡正确的医学理论。治疗瘟疫的原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治已病治未病”。治疗瘟疫的方法就是服用大剂通脉四逆汤、急救回阳汤;急救回阳汤就是附子理中汤加桃仁泥、南红花各 10g,或灸关元穴、中脘穴 30 壮,甚至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施以重灸,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国古人用四逆汤治疗霍乱,就是一个例证。这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源于“元气说”,原理就是“扶正祛邪”。因?灸法具有“兴阳祛寒、扶正祛邪”的作用,重灸又具有“通窜”的作用,所

6、灸的关元、中脘、膏肓以及大椎、足三里等大补穴,都具有极强的激发真阳元气、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而且,重灸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患者的寒邪是有一定数量的,而所灸的壮数却完全可以在短期内人?的超过寒邪的数量,被“通窜力”所达到的脏腑或组织,其病邪一定能够被驱出,所以,用重灸法,可以治疗任何瘟疫甚至“癌症”。研究基因的科学家发现,人体中虽然具有“癌基因”,却同时具有“抑癌基因”。其中,只有在元气虚弱、阳气被阴邪抑制的情况下,“癌基因”才会发挥作用;只有在元气充足、阳气得以生发的情况下,“抑癌基因”才能?生效能。虽然说现在的医学理论已经走向了微观化,但确切的说应该是走向了极端化。因?研究或发现了微生物却又

7、对它奈何不得。只有人体的真阳元气才能做到不加识别地对抗一切病菌和病毒。可以说,微生物并不是导致疾病的元凶。因?微生物分?有益和有害两种,只要人体的真阳元气充足,免疫力就会很强,就会抑制所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而不会削弱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有益与有害微生物的相互制约,才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的真阳元气充足,才能正常发挥有益与有害微生物互相制约的作用。假如人的真阳元气亏损,就不能正常发挥有益微生物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作用,也就必然促进了有害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破坏作用。而所谓的“有益、有害”,只是针对人类自身健康而言,对于自然界而言,所有微生物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益”微生物可以促进生命的生长,“有害”微生

8、物可以对生命起到强化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对于死亡的生命可以加速其腐败消亡的速度。否则,世界上将堆满各种生命尸体,这是非常可怕的景象。所以说:元气虚弱才是导致疾病的元凶。其实,科学家们没有必要拼命地向微观发展,微观的规律一定符合宏观的规律。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中,正气和邪气都可以按宏观和微观进行分类。比如:正气可以分?元气、元精或抑癌基因、有益微生物等,邪气可以分?寒邪、湿邪或癌基因、有害微生物等。如果通过用鼓舞正气的办法去战胜邪气,不就等于用鼓舞抑癌基因的方法去战胜癌基因了吗?癌症就是阴邪在体内大量积聚的表现。因?正气虚损,血脉不能顺畅运行,才会形成癌症;

9、如果正气充足,血脉顺畅,就一定不会?生癌症,从来没有听说有哪个人是因? 正气“过于”充足而患病的。既然已经有了癌症,就可以用鼓舞自身正气的方法,将病邪驱除。这个方法就是利用重灸时?生的强大的“通窜”力量(癌症就是积聚,积聚就是不通),也就是极大地激发了人体的免疫功能,将癌瘤化掉,并疏通血脉将垃圾输送出去。如果医生能够给自己重灸 300 大壮以上,就一定会相信我所说的话。至于艾炷?生的强热,对于身体来说就是“外来力量帮助正气作战”的阳气,这股不断渗入的阳气,一方面温化阴邪,一方面鼓舞脏腑正气,脏腑功能逐渐恢复,就会按照固定的途径,将阴邪逐渐排出。癌症就是积聚的阴邪(阴邪就是积聚坏死的气血),依照

10、此理,不论患者有无癌瘤(是否被西医检查出来),只要施以重灸,“通窜”的力量就会使有积聚坏死的地方疼痛异常,在重灸过程中,肿瘤必然会稍微变大,直至疼痛消除,肿瘤就会在 1 3 个月内随之消除,是一种既能检查,同时又能彻底治疗的绝好方法。并且,重灸后,身体会一天比一天强壮起来,绝对不会出现像西医放疗、化疗以后所出现的头发脱落和身体极度虚弱的现象。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是指因?经脉不通,人体自身的阳气就会被调来进行通窜,通窜的过程就会使人感觉疼痛;不通的经脉被打通了,自然也就不会感觉疼痛了。如果治疗疼痛时,使用镇痛药或清热解毒药,就会削弱或消除阳气对患处的通窜力,虽然疼痛被暂时消除了,但不通的

11、经脉依旧不通,等以后阳气恢复,继续对其通窜,此处依旧还会疼痛。所以,不能?了止痛而止痛,必须令患者忍一时之痛,把病根除去以消除后患。就是说,疼痛是一件好事,说明还有阳气正在祛邪气,治疗原则应该是“祛邪扶正”。所以说,用重灸法可以治癌,甚至可以用来治愈较严重的“艾滋病”。另外,西医所谓的“内分泌失调”症状,服用四逆汤辈或重灸三大补穴,完全都可以治愈。一般来说,关元主治中下焦的疾病,中脘主治中下焦的疾病,膏肓主治上焦及全身的疾病(主要指收敛功能极微弱的疾病)。但是,“阴阳”本是一气,不分上下,只在本源上用功即可。比如:哮喘,重灸膏肓可以根除,但只重灸关元也可以将哮喘根除。徐灵胎云:“哮症非灸不能除

12、根”,却未说必须灸膏肓,就是这个原因。而重灸膏肓,也可以治疗中焦和下焦的痼疾。孙思邈称灸膏肓主治“诸虚百损”,并未称主治“阴虚”还是“阳虚”。而且,称“无所不治,无疾 不愈”,也就是说“阴阳两补、攻补兼备”。灸中脘,可以治疗肝胆、脾胃的疾病。比如:酒精肝、各种肝炎、脾虚、胃寒、胃逆气等症,都可以通过重灸中脘治愈。郑寿全说:“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中宫包括:脾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如果治疗癌症,完全可以分别或一次重灸此三大补穴(注意:经过放疗化疗的患者不宜重灸,只宜每日灸 10 壮以下,以免伤精耗血甚至死亡)。若是卵巢癌、子宫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肠癌等,可以重灸关元?主

13、,辅以中脘;若是肝癌、胃癌,可以重灸中脘,兼重灸关元;若是肺癌、喉癌、鼻咽癌、淋巴癌,可以重灸膏肓,辅以重灸中脘和关元。其治愈效果是不可思议的。扁鹊心书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其中“丹药”是指自身修行(练习易筋经)所?生的内丹,不是用嘴吃的丹药。对于现代人的简单说法,就是练气功。这三种治疗的作用和效果,读者心中应该有个较明确的认识了。还有令人惊奇的是:重灸关元穴、中脘穴和膏肓穴,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达到稀释血液的目的,从而即消除了病邪,又杜绝了瘀血和血拴在人体内的形成,总比西医单纯的稀释血液要强得多得多(用西医化验的指标验证一下就可以了)。另外,对于癌症患者施以重灸法,

14、在治疗期间,癌瘤可能会有小变大,这是由死寂变?活力的表现,属于“由阴变阳”,必可治愈;倘若由大变小,属于“有阳变阴”,必死无疑。在清陈士?洞天奥旨中明确指出:阳症必热,阴症必寒;阳症必实,阴症必虚。阳症之形,必高突而肿起;阴症之形,必低平而陷下;阳症之色必纯红,阴症之色必黛黑。阳症之初起必疼,阴症之初起必痒。阳症之溃烂,必多其脓;阴症之溃烂,必多其血。阳症之收口,身必清爽;阴症之收口,身必沉重。阳变阴者,服凉药之过也;阴变阳者,服热药之聚也。然阳变阴者多死,阴变阳者多生,以此消息之,万不一失。由于癌症患者气滞寒凝的情况较?严重,必须重灸 500 以上才会出现转机,而且,出现的症状会使患者恐惧,

15、医生必须沉着把握,向患者说明原理,婉言安慰,或根据病情减少每天艾炷的数量或暂停艾灸,辅以补药,不可一味地重灸。但不论出现任何情况,医生都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治疗原理。然而,当今几乎所有的治癌消瘤的药物,无非都是些清热滋阴、活血化瘀之寒凉药,必定抑制生机、消耗正气,进而削弱人体活力,使阳症变?阴症,虽然肿块似乎有所缩小,实际却属于“陷下”,溃烂多血则属于“扩散”。这就是现代医学不能治愈癌症的原因。所以说,必须用回阳救逆的药物或重灸法,是缩小的肿瘤变大变活,使阴症变?阳症,而后才有希望使肿瘤在血脉通畅的情况下得以逐渐消除。这才是治病救人的唯一途径。西方有位医学家提出:癌瘤中存在的血管,并不是用来滋

16、养癌瘤的,而是人体用来消除异物的循环通路。?了证明这一点,他在兔子的角膜上植入一粒沙子(因? 角膜上是没有血管的),几天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角膜上生长出伸向砂粒的血管,并逐渐将砂粒包裹起来。这个实验证明:?了消除人体中有形的异物,必须用血管做? 循环的通路,用送大量的巨噬细胞或白细胞来逐步消除有形的异物,并用血管作?回路将“蚕食”下来的异物和死细胞输送出去。长有较大癌瘤的患者必定元气不足,由于“底气”不足,血管生长到有积聚的地方,却只能将很少的异物和死细胞等垃圾输送出去,于是积聚就会越生越大。现在西医消除癌瘤的办法都是损伤正气的办法,中医使用的活血化瘀的药物也都是会损伤患者的元气。元气亏损,前去

17、消除积聚的细胞就会越少,癌瘤自然就会停止生长甚至由于微循环的作用(排除了一些垃圾)而出现萎缩。因?癌瘤萎缩是由于消除异物的力量减弱,所以癌瘤不会从根本上被除掉。这就是陈士?洞天奥旨所谓的“阳变阴者”的不利状况。陈士?认?“ 阳变阴者多死,阴变阳者多生”。西医通过手术来切除癌瘤,似乎是一个很直接的办法,但手术会更损伤元气,而且周围被堵塞的气血经脉依旧没有被疏通,气血运行会更加不畅,这就是导致手术后癌细胞还会扩散的根本原因。如果将西医的癌瘤手术与传统中医恢复元气的方法相结合,倒是癌症患者的福音(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疑难杂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一文中“癌症”一栏)。因?传统中医使用“回阳救逆”的药物或灸法,

18、可以恢复元气的功能,使经脉逐渐通畅,增强祛邪的力量。虽然开始时一定会出现萎缩的癌瘤变大的情况,但这就是“阴变阳者”的有利表现。由于不断地?患者增强热力,血脉的循环回路就会逐渐通畅,一旦回路通畅,疼痛就会减缓并消除,肿瘤就会在 13 个月内迅速消除,是一种彻底的治疗方法。比如:肺癌的治疗,开始时服用四逆汤和附子理中汤是?了恢复元气,而后可以施用灸法,患者会感到从腋下沿着肺经逐渐向手腕疼痛,一旦快要痛到了列缺穴(列缺?肺经与大肠经的交会穴),患者就会出现拉稀的情况,是阴经与阳经(肺经与大肠经)相互沟通、“由阴变阳”的必然表现。然后先服炙甘草汤或当归四逆汤,而后服用小建中汤进行恢复调养,癌瘤必然会逐

19、渐消除。虽然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可以抵御和驱逐邪气,但是,即使人身的正气再充足,若是遇上“?气”,也是抵御不了的。比如:化学战、细菌战、核辐射、恶劣的环境,以及水淹、火烧、跌打、刀枪、车祸等。所以,正气和邪气的概念一般只限于生活疾病范畴。倘若(有形的)真阳元气空虚,脏腑真阴精气衰竭,脉象极微、极虚,甚至出现亡阳虚脱的症状,一般不宜首先施灸,否则必有亡阳的情况出现。应先服药补充脏腑精气以恢复脏腑功能。而补药宜阴阳两补,不宜偏阴与偏阳。如:参附汤、理中汤、小建中汤之类。灵枢经终始第九说: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以将甘药,不

20、愈,可以饮至剂。如是者弗灸,不已,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意思是:凡精亏血少者,收敛(脉口)和生发(人迎)的功能都很虚弱,尺脉和寸脉已经分不出大小了。像这样的人,由于脏腑真阴(阴)和“丹田”真阳(阳)都不足,那?,服用回阳药物来振奋阳气就会使五脏的精气衰竭,用回阳法来泻五脏的阴邪就会导致真阳外脱。像这样的人,可以先服用诸如小建中汤之类的甘药,如果没有疗效,可以令其服用诸如大剂参附汤之类的峻药。像这样的人,是不能施以艾灸的,否则,就会犯前面说的“补阳、泻阴”的错误,就会严重破坏消损五脏的精气。也就是说,对于平素精血极度亏损的患者,切不可投以大剂“四逆汤”或重灸。因?精亏血少就好比锅里的水少,若用

21、大火烧锅,容易将锅烧干烧坏。所以一般每次施灸不超过 800 壮,每天灸 10 15 壮(在施灸过程中,只要出现血虚症状或脉象,就应该适时减少或暂时停止施灸)。同时,每天服用附子理中汤加阿胶以补血并调养脾胃,祛寒以恢复生机和运化功能,以便能够通过饮食来恢复元气。正如有经验的司机常说的“宁走十里远,不走一里险”。另外,在金匮要略中说:问曰:“寸脉沈大而滑,沈则?实,滑则?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 入腑即愈。”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一病,百病皆然。比如浸淫疮,从(心、胸)口起流向四肢

22、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心、胸)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文博山人注:现代中医治病,多数都是使病邪入里)故而重灸后,患者的脉象一定会由沈脉转变?浮脉(但不应是空脉或虚脉),也就是邪气由脏而入腑,是即将痊愈的表现。因?“脏?里,腑?表”。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能藏,故实而不能满。”因?脏有“藏精气而不泄”的特点,所以邪气入脏就不容易治愈;而腑有“传化物而不能藏”的特点。所以,邪气入腑就很容易传出体外而被治愈。“藏”和“传”是治疗疾病预后的关键。这就是“入脏即死,入腑即愈”的道理。【注意】医生和患者都不可轻视灸法,灸法不仅可以祛邪治病

23、,实际是救命的方法。往往患者在危脱之时,煎药服药都来不急或无效的时候,施以灸法,实在是可以起死回生的。那些敢于?危重患者施灸的医生,就是敢于“横眉冷对”阎王的天神。具有西医思路的人是一定不会相信这一点的,甚至会嗤之以鼻。大部分患者由于身体极虚,一次完全灸透也是不可能的。因?艾灸的作用只是祛寒邪,艾灸热量并不能代替人的真阳元气,有形的元气是由实物转化而来的,可以先灸三五百中壮,而后服几剂“参附汤”,强壮脏腑功能以巩固疗效,待三五个月后,再次施以重灸,直至不疼并腹中温热? 止。而后,每一两年施灸一次(可以安排在每年的冬至或夏至),按养生的方法和要求,可使疾病不犯,晚年平安,得以善终。?材在扁鹊心书

24、中说:人至三十(岁),可三年一灸脐下(关元穴)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以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六十三时,因忧怒,忽现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现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健康。乃?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祖寿算又如何?一般施灸的时间定在冬至前后较?合适,冬至虽然一阳初生,却是阴气极盛的时候,所以,在施以重灸时疼痛会轻一些,因?盛极的阴气可以中和一些艾草的火力。而夏至一阴初生,却是阳气极盛的时候,所以,在夏至施以重灸时会比冬至时疼痛得多,但疗效会比冬至施灸

25、要好,因?极盛的阳气加上艾草的火力,对于阴邪来说,就等于杀鸡用牛刀。所以说,治疗宜在夏至左右,补养应在冬至前后(即所谓“冬至进补”)。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较?严重的患者来说,什?时候发现,就在什?时候治疗,以不延误病情?原则。在施灸期间,可能会出许多汗,并随之有几天大渴的现象,但必然不爱喝冷饮,也不会有虚脱的感觉,这是一种脏腑的功能得以恢复,人体通过补充水分来从前积累的“垃圾”的新陈代谢过程,是很正常的现象。同时,会出现尿频的症状,这并不是肾脏或前列腺疾病,而是由于尿液中的垃圾过多,废物的浓度过高,迫使膀胱尽快将其排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从经脉理论来解释:肾与膀胱相表里,由于生机恢复,足少

26、阴肾中的寒邪被化动排出,必然会传导至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受邪,就会出现脉浮、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尿频、汗出等症状,这是完全符合伤寒论的“六经辩证”规律的。必须反复强调:灸法只是祛寒邪、通经脉,却不能补充元气。元气虚弱者慎用!所以,施以灸法以后,必须用增加饮食、不管闲事和加强锻炼的方法才能恢复精气。倘若只依赖药物的滋补,只会适得其反。如灵枢经经脉篇说:“陷下则灸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意思是说:治疗脉虚下陷的病症则必须用灸法。施灸以后,一、必须努力(强迫自己)增加饮食才能生长精气;二、要使自己心中没有任何牵挂,由于多管闲事而不遂所?生的郁闷情绪会抑制脏腑的生机,阻碍经脉的运

27、行;三、在稍微超过自己体力极限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才能有效地恢复精气,治愈疾病。所以说:增加饮食,神恬志闲,加强锻炼,三者缺一不可!否则,疾病就不可能完全治愈。因?脏腑功能的恢复必须建立在十二经脉完全通常运行的基础上,而经脉的循行和连接主要分布在四肢。其中,精气必须靠饮食进行补充,生机必须在经脉通畅的条件下才能恢复和旺盛,只有体育锻炼才能使经脉运行通畅,经脉正常运行才能使脏腑功能恢复并能够消化饮食,饮食被完全消化才能补充精气。而体育锻炼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了运化并积蓄更多的精气。因?人的精气积累的多少与平时的运动量是成正比的。就是说,在身体病浅或无病的情况下,平时运动量越大,积累的精气就越多;

28、平时运动量越少,积累的精气就越少,而且会将所积累的精气化成湿邪寒邪,反而会继续耗散精气。所以,通过逐步增加运动量,才能逐步增加自身的精气,精气强盛,才能基本或完全消除原来由于精气虚弱所造成的疾病。而且,每次锻炼都必须超过自己的体力极限,因?极限实际就是元气的支撑体力的极限。假如每次的运动量都在不断增加,元气的积累量也就会相应随之增加,到时候,因虚弱所患的疾病才会治愈。开始锻炼后,都会使运动的肌肉疼痛,而后肌肉开始发胀,而后变得粗壮,精力也会变得充沛,这就是精气增多的明证。而只依靠服药而不去进行体育锻炼的患者,永远也不可能将疾病治愈。那种没有体力消耗而只吃高营养食品和补药、施灸可以使自己的精气充

29、足的言论是极其荒谬的。养生经常说的“常欲小劳”,就是指每次都要稍微超过自己的体力极限。这也就是经常劳动的老人较少患病的原因(而经常婆婆妈妈爱管闲事儿的人则另当别论)。倘若只服补药而没有体育锻炼,就会使增加的精气得不到运行而发生粘滞现象(血液粘稠,脂肪浓度高,湿气加重),反而会造成精血的粘滞或淤滞,人就会?生憋闷感。所以长时间的精血粘滞也会造成瘀血,就需要中枢神经调动元气来破瘀,如此就必然形成“暗耗肾精”的局面,这就是越吃补药约虚弱(虚不受补)的根本原因。也是绝大多数患者的疾病不能完全治愈的主要原因。如果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补药和营养品而不进行运动,就会使脏腑所?生的精气粘滞不化,造成精神抑郁、气

30、壅憋闷和遗精白浊等疾病,也是会非常耗损元气的。一般服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可以有效地初起粘滞的湿气,而锻炼则是消除湿邪的有效方法。而中老年患者由于不能坚持锻炼,同时依然服用补药或附子理中汤,就会使有余的经气粘滞不化而变成湿邪,此时应及时停服前药而改服通脉四逆汤,病去药止,并主动锻炼,并保持良好的情绪。由于灸法所发出的无形的热量不能补充有形的真阳元气,故而对于精亏血少的疾病也就不可能马上治愈,尤其对于非常严重的湿邪所造成的虚劳疾病的治疗,就不能急于求成。“湿病缠绵难愈”的原因,就是由于人的有形精气难以恢复。只有将精气恢复,“脾主化湿”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否则,对患者一味地服用化湿药或施以重灸,都会

31、损伤患者的真阳元气而对疾病的治疗无济于事,甚至会使病情加重。所以,治疗此类疾病时应以“缓”?原则,每天施灸一般不要超过 10 或 20 壮,并适时辅以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以是否口渴?标准,出现口渴时可服,不渴则停服,可改服几剂当归四逆汤)这样,灸 1000 壮就需要 80 天左右,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患者会由于生机的逐渐恢复和饮食的不断增加而使得精气逐步得以补充,只有精气的积累,才能基本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若能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元气恢复后的患者,生活起居也会自觉地符合养生标准,与现代高科技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别,工作时经力充沛,而且,发脾气的情况会比以前少得多,浮躁的性情也就会沉稳

32、许多。虽然运动起来会比以前稍慢一些,但是耐力却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就是说,虽然外在的力量不如从前,但内涵的底蕴却是连自己也不易察觉的。从此也可以体验或领悟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这是博览群书所不可能达到的。这也是修道者所梦寐以求的初步境界。因?修行的第一步骤,就是将体内困扰生机的寒邪驱除干净,生机才能得以恢复,才能见到“药师佛”,因?只有生机才能医治百病。而生机就是真阳,真阳就是温热。所以,治疗疾病必须用“温热法”来恢复生机,这就是“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意思。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

33、方法。经文上说: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为了流传后世,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则,以使它永远流传,永不泯灭,容易使用而难以忘记,就必须使其条理分明,建立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区别开表里层次,确定人身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脏腑经脉和阴阳内外的规律。为此首先创立一部针经。圣贤慈悲之心

34、,使后世百姓蒙受无穷恩惠,实在是百姓之再造父母,业医者之恩师楷模。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

35、“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

36、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这是因为“灸疮流脓”是局部元气充足的情况,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而“感染发炎”是局部元气虚弱的情况,就会有“红肿热痛”的症状。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受伤是很难愈合的,而为其施以足够的化脓灸后,伤口愈合是十分迅速的。西医如果没有亲眼看到,是绝对不会相信的。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肌肉”和“主统血”,重灸中脘穴,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所以,流血不止或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但是,必须一次灸透,倘若只灸一两百壮就停止的话,各种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伤口就会化脓两三个月而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然而,如果灸

37、后两三天伤口不化脓,就属于元气极度虚弱者,应慎灸。古贤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平常人通常将“针法”与“灸法”通称为“针灸”。比如人们常说:“有病可以去扎扎针灸。”其实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虽然针灸都是源自“经络学说”,但治疗范围、方法和效果却有着很大的差别。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区别罢了。明杨继洲曾说过:“病在肠胃,非药而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此不能以及;在腠里,非灸、爇(ruo、音弱,点燃的意思)、熨不能以达。”明李梴医学入门 说:“ 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

38、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其实,所谓“针药所不及”,是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而对于阴盛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避开脾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灸法尤其对一切寒湿痹痛,或久病体弱者,具有促其产生温热,发挥温通气血、宣经活络、回阳补虚、祛寒逐湿的作用。灸法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下面对“关元穴、中脘穴、膏肓穴”施以化脓灸的应用体验总结如下,以供业医者参考

39、:一、 关元穴:【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主 治】: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肿腹胀,疝气,虚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白浊,闭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关元的关,就是闭藏的意思,兼有交通枢纽之意,就像古代的关隘一样;元,就是对“元阴元阳”的简称,好比古代关隘所保护的对象;穴,就是窟窿,或比喻为处所、枢纽。关元穴主管胞宫精室,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故称关元穴。关元穴为任、督、冲一源三岐之源,所谓“肾间动气”之所在。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统

40、摄元气之所。为肝、脾、肾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小肠之募穴。素问灵兰秘典论 曰:“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手太阳经主降,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肝、脾、肾属足三阴经主升,具有储藏营养的功能。从而可知,肝所藏之血、脾所统之血、心所主之血、肾所藏之精以及肺所主之气,其物质来源都依赖小肠不断地吸收供应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而小肠之所以能吸收营养,全都是依赖命门真火(肾间动气)充盛。欲使(患者的)命门真火充盛,必须灸小肠募穴关元。因为真火属阳,只有灸才能兴阳(为针所不及),而阳之发生须以真阴为物质基础。小肠内容食物为阴,消化吸收功能为阳,灸之则阳生(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阴长(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增多

41、)。气属阳,血属阴,既补气又补血(元阴元阳)。因此,关元穴的主治首先提出“主诸虚百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当机体死亡后,血压已经降为零,但只要小肠还在活动,门脉仍能保持一定的血压。传统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心脏与小肠的协调活动,是保持人体血压的最基本因素。但是,血不能自行,而气为血之帅,气运则血行。难经上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元。所谓生气之元者,为十二经之根本也,为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元。”这段话,阐明了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的动力是来源于肾间动气。因此,可知小肠的动力也是来源于肾间动气。肾间动气禀受于先天

42、,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此原动力,在人出生后,需要由小肠不断地吸收营养来充养,才能继续发挥作用(这就是后天补先天的道理)。一般来说,一个人年过三十以后,阳气逐渐趋向衰退,宜常灸小肠募穴关元,可以增强小肠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不但能治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可以保健延年。宋窦材所著 扁鹊心书云:“真阳元气虚则人病,真阳元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多无效。此非黄帝正法,(若)灸关元五百壮,(则

43、)百发百中。中风者,乃肺肾气虚,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大)壮(必愈)。”明张介宾著 类经图翼云:“关元主诸虚百损, ,但是(只要属于)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矣。”虽然,上文说:灸法不问虚实寒热,只要属于“积冷虚乏”都可以使用灸法。但善用灸法,必须懂得“十四经脉”以及“阴阳”的变化规律,若懂得“十四经脉”,就必须懂得针法。“言针则寓灸,言灸则随针”,针与灸并用,同时又懂得用药,才是好中医为之奋斗的目标。其真才实学,非研究生、博士、教授等辈通过钻研理论和相关考试才能掌握的。因为,凡是阴虚、阳虚或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病症,多属于虚症。所以,对于体制较强、病情较轻者,用针刺

44、关元,可以收到一定疗效。但对于体质较弱、病情较重者,唯有用灸法,才能收到复原益气、回阳固脱、温肾健脾之功。所以,凡属于实热证,均宜针刺药疏;凡属于虚寒证,均宜灸法;凡属于厥阴证,应慎灸。张仲景伤寒论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难复也。”意思是说:微为虚之脉,数为热之脉,虚热盛则真阴虚,慎不可灸。若勿灸之,因致火盛,为邪上攻,则为烦逆。且阴本虚也,更追以火,使虚者愈虚;热本实也,更逐以火,使实者愈实。阴主营血,而行于脉中,但追逐之余,无有可聚之势,以致血散脉中,彼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实为有力,焦骨伤筋,大为可畏。所以然者,筋骨藉血

45、以濡养之。今精血被火而外散于气脉之中,精血从“丹田“一外散则难复于源也。终身为残废之人,谁职其咎耶?所以,唐孙真人 千金方 云:“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此为良医。若针而不灸,或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要,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只恨时下知道用药同时又明晰针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学者须深解用针(之旨),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在此不论针法,只谈灸法。我经常接触的患者,都是气血两亏非常严重的,所以基本都是施以化脓灸。对于临床实践的体验,我认为:隔物灸不如直接灸。隔物灸只能治疗病情较轻的疾病,而对于重症、危症,隔物灸无异于隔靴

46、搔痒。所以,既用直接灸,就必须重灸,只有重灸关元,才能起到暖丹田、壮元阳、补肾精、益骨髓的疗效。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气管炎、肺结核、中风、心脏病、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对于西医来说的不治之症,甚至癌症,通过重灸关元等,都可以治愈。当对关元穴施灸二三百壮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比如:子宫有病,就会“通窜”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然“通窜”到大肠,直至病除为止。就好像电脑的“杀毒软件”一样,根本就不需要认为去操控,“杀毒软件”会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将“病毒”全部搜出并杀灭,全凭真阳元气的自然造化功能,绝对不用“越俎代庖”,其效

47、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坚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痛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直至小腹如热水袋一样温热舒服为止。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情况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况。比如: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头痛等症状,许多古今医生都认为是灸过火了,通过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灸关元可以祛除寒邪、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恢复“元阴元阳”。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就是说,等寒邪被驱除以后,“上火”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根本就用

48、不着灸足三里来“引火下行”。因为人的身体内部是非常“聪明”的,艾火通过穴位的作用,激发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驱净,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根本就不会出现继续上火或或发烧的情况(对物体越加热,物体的温度就会越高,这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人体则不然,如果寒邪已去,发热的状况就会自动消除。但如果小腹温热以后,依然继续施灸,此时才会出现伤阴过火的现象,会出现超高血压,但也不会发烧)。那些刻意地使用“引火下行”方法的老医学教授们,都是对“阴阳”不甚明了的人。因为,“阴阳”是人体的神灵,是不可思议的,只会比大脑更神奇,绝不会比大脑更愚蠢。若灸

49、至不疼、腹中温暖后继续施灸,才会出现“过火”的现象,才有可能会导致“阴虚阳盛”的“厥阴”证候。若施灸时仍感疼痛,并仍有“通窜”感,此时不论有无“过火”的情况,放胆施灸,一般不会有任何危险。而且,在灸关元的时候,会有热流从“气街”通向腿部,脚上会出汗,脚尖会向外出凉气,这就是阴邪下行外出的表现(这就是治疗风湿、类风湿的原理),用不着灸足三里。只是重灸后,穴位上有强烈的烧灼感,这是热气一时没有散开,睡一夜,烧灼感和“过火”的症状就会全部消失。第二天继续重灸,症状可能又会出现,再睡一夜,又会消失,几天后就不会再出现,就证明在体内造成这种现象的邪气已经被祛除了。如果太阳穴疼痛,是阳气开始生发、寒邪将要祛除的表现,一般睡一觉就能消除。至于其他症状会出现几天,就要看病邪深浅的程度。二、 中脘穴:【穴位取法】:脐上四寸,当鸠尾与神阙连线的中点取之。【主 治】:会元针灸学上说:“主治胃疼、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癫狂、便血,绀积、脾胃虚弱。”类经图翼说:“主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烦热疼痛,积聚、痰饮、癫痫、面黄,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温疟,霍乱吐泻,寒热不已,奔豚气,寒癖结气,凡脾冷不可忍,饮食不进不化,气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针灸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