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讲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94553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2.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讲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讲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讲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讲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讲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语文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九文言文阅读,广西专用,第一讲课内文言文阅读,一、(2016北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小 石 潭 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B

2、,【解析】 A听到/名声;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C.砍伐/攻打,讨伐;D.凄清,冷清/水清。,D,【解析】A.代词,指小石潭的景物/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B.代词,指小石潭/表示推测,恐怕;C.把作为/认为;D.都是形容词,的样子。,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第段由远及近叙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小石潭水清、石奇、树绿的特点,展示了小石潭的美。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了水的清澈,侧面则写了鱼在水中嬉戏。C第段描写了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设喻贴切,突出了溪流的曲折有效,溪岸的峭拔多姿,以及溪源的神秘莫测。

3、D本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第段写小石潭“寂寥无人”“其境过清”,正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谪后忧伤心情的自然流露。,B,【解析】A项是对第段内容的分析,写作者发现小潭,描绘了它的全貌,突出了它的清幽,由“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等内容可知,A项分析正确。B项这句话大意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显然这里侧面写水的清澈,正面写鱼在水中嬉戏,故B项分析有误。C项是对修辞手法的分析,第段描述了小石潭的岸势和水源,将水岸的形状比作“犬牙”,再根据上下文句意可知,C项分析正确。D项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由第段“寂廖无人”“以其境过清”可以看出

4、,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流露出内心的抑郁、孤寂。所以D项分析正确。,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水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小石潭的源头(在什么地方)。,二、(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伤 仲 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

5、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D,【解析】 称:相当,符合。,B,【解析】A.代词,指仲永写的诗/语气助词,难道,表推测反问的语气;B.均为“介词,用、靠”;C.介词,在/介词,对于;D.代词,代指这件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了方仲永的才能

6、变化的几个阶段。C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解析】作者写了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但是与方仲永见面只有一次。,C,4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了书具给仲永。(2)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又过了七年,我到扬州,又到舅舅家问方仲永,舅舅说,已经与一般人没有区别了。,三、(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7、,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C,【解析】调:弹奏。,C,【解析】C项和题干中的“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曹刿;D项中的“之”是助词,的。,3翻译下面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4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示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室不陋。,四、(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记承天寺夜

8、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A,【解析】户:门。,B,【解析】A.的样子/既然这样;B.都是连词,和、跟;C.介词,到/介词,对于;D.什么/为什么。,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

9、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文章第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C文章第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解析】水不属于庭中的景物。,D,5文中“闲人”,表现了复杂的感情,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闲人_,示例: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诬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五、(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孙

10、权 劝 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B,【解析】 “但”是“只,只是”的意思。,B,【解析】A.成为/替、给;B.副词,于是;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4. 从

11、文章哪几处可看出吕蒙学有所成?鲁肃对吕蒙的夸奖(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六、(中考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12、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A,【解析】A.看/阅读;B.美好的/承受;C.没有/微微、稍微;D.修建/身高。,B,【解析】A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可译为“在”;B项中的“则”,前者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后者是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C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修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_4写出你对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并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现实生活中必须要有坚定的主观意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