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版本号/修订次:A/0检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号: 第 1 页 共 11 页小麦粉检验作业指导书1 目的通过规范作业程序,使化验操作程序符合要求,使化验工作能及时正确反映出生产中的真实情况及小麦粉的各项指标。2 适用范围化验室的仪器使用,试剂配制以及化验分析的各个环节。3 作业准备3.1 工作前清洁整理化验室。3.2 检查设备仪器是否正常。4作业程序41 粗细度的测定411 仪器和用具a) 电动粉筛:正方形,内径 23.3cm,高 4.8cm,转速 200r/min;b) 天平:感量 0.1g;c) 橡皮球:直径 5mm;d) 取样铲、毛笔、毛刷等。412 操作方法按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筛层、每层筛内
2、放 5 个橡皮球,从平均样品中称取试样50g(W),放入上筛层 中,然后按大孔筛在上,小孔筛在下,最下层是筛底,最上是筛盖的顺序安装,关紧,开动电动机,连续筛动 10min,取出将各层筛倾斜,转拍筛框并用毛笔把筛上粉集中到一角,倒出称重(W1,小于 0.1g 时不计重)。413 结果计算粉类粮食粗细度的测定结果以留存在规定筛层上的粉类数量占试样百分率表示。按下列公式计算:W1留存物(%) = 100W式中:W1 筛上留存粉重量, g;W 试样重量, g。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 0.5,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版本号/修订次:A/0检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号: 第 2 页
3、 共 11 页414 新型号筛绢和旧型号筛绢规格对照新、旧型号筛绢规格对照见下表:新旧型号筛绢规格对照表新型号 孔宽,mm 旧型号 孔宽,mm 新比旧 mmCB 30 0.198 7XX 0.193 + 0.005 CB 36 0.160 9XX 0.156 + 0.004 CB 42 0.137 10XX 0.137 0 CQ 20 0.336 54GG 0.331 + 0.005 CQ 27 0.242 70GG 0.246 - 0.004 42 小麦粉加工精度的测定421 仪器和用具a.搭粉板:530cmb.粉刀 C.天平:感量 0.1gd.电炉e.烧杯 100mlf.铝制蒸锅、白瓷碗、
4、玻璃棒等422 操作方法共有四种方法。仲裁时以湿烫法对比粉色,干烫法对比麸星;制定标准样品时除按仲裁法外,也可以蒸馒头法对比粉色麸星。4221 干法:用洁净粉刀取少量标准样品置于搭粉板上,用粉刀压平,将右边切齐。再取少量试样置于标准右侧压平,将左侧切齐,用粉刀将试样慢慢向左移动,使试样与标准相连接。再用粉刀把两个粉样紧紧压平(标样与试样不得互混),打成上厚下薄的坡度(上厚约 6mm,下与粉板拉平),切齐各边,刮去标样左上角,对比粉色麸星。4222 湿法:将干法检验过的粉样,连同搭粉板倾斜插入水中,直至不起气泡为止,取出搭粉板,待粉样表面微干时,对比粉色麸星。版本号/修订次:A/0检验作业指导书
5、 文件号: 第 3 页 共 11 页4223 湿烫法:将湿法检验过的粉样,连同搭粉板倾斜插入加热的沸水中,约经 1min 取出,用粉刀轻轻刮去粉样表面受烫浮起部分,对比粉色麸星。4224 干烫法:先按干法打好粉板,连同搭粉板倾斜插入加热的沸水中,约经 1min 取出,用粉刀轻轻刮去粉样表面受烫浮起部分,对比粉色麸星。43 色泽、气味、口味的测定431 色泽鉴定鉴定时,将试样置于散射光线下,肉眼鉴别全部样品的颜色和光泽是否正常。432 气味鉴定4321 取少量试样,嘴对试样呵气,立即嗅辨气味是否正常。4322 将试样放入密闭器皿内,在 6070的温水杯中保温数分钟,取出,开盖嗅辨气味是否正常。4
6、323 口味鉴定成品粮应做成熟食品,尝其味道是否正常。 433 结果表示正常的粮食、油料均具有固有的颜色、光泽、气味和口味。鉴定结果以“正常” 或“不正常”表示之。对不正常的应加以说明。44 灰分的测定44 1 550灼烧法 44 11 仪器和用具 a) 高温电炉;b) 分析天平:感量 0.0001g;c) 瓷坩埚: 1820ml;d) 备有变色硅胶的干燥器;e) 坩埚钳:长柄。44 12 操作方法44 12.1 坩埚:然后送入 500550高温炉内灼烧 30min 至 1h,取出坩埚放在炉门口处,待红热消失后,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重,再灼烧、冷却、称重(W0),直至前后两次重量差不超过
7、 0.0002g 为止。 44 12.2 测定:用灼烧至恒重的坩埚称取粉碎试样 23g(W, 准确至 0.0002g),放在电炉上错开坩埚盖,加热至试样完全炭化为止。然后把坩埚放在高温炉口片刻,再移入炉膛内,错开坩埚盖,关闭炉门在 500550温版本号/修订次:A/0检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号: 第 4 页 共 11 页度下灼烧 23h。在灼烧过程中,可将坩埚位置调换 12 次,灼烧至黑点全部消失,变成灰白色为止。取出坩埚冷却至室温,称重。再烧 30min 至恒重(W1)为止。最后一次灼烧的重量如果增重,取前一次重量计算。 44 13 结果计算 灰分(干基)含量按公式(1)计算: W1 - W0
8、灰分(干基%)= -10000 - (1)W(100-M)式中:W0 - 坩埚重量,g;W1 - 坩埚和灰分重量,g;W - 试样重量,g;M - 试样水分百分率,%。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 0.03%,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二位。45 水分的测定45 1 105恒重法45 11 仪器和用具a. 电热恒温箱;b. 分析天平:感量 0.001g;c. 备有变色硅胶的干燥器(变色硅胶经呈现红色就不能继续使用,应在130140温度下烘至全部呈蓝色后再用)。d. 铝盒: 内径 4.5cm、高 2.0cm。45 12 试样制备从平均样品中分取一定样品,直接称取 3g。45 13
9、操作方法45 131 定温:使烘箱中温度计的水银球距离烘网 2.5cm 左右,调节烘箱温度定在 1052。45 132 烘干铝盒:取干净的空铝盒,放在烘箱内温度计水银球下方烘网上,烘 30min 至 1h 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取出称重,再烘 30min,烘至前后两次重量差不超过 0.005g,即为恒重。45 133 称取试样:用烘至恒重的铝盒(W0)称取试样约 3g。45 134 烘干试样:将铝盒盖套在盒底上,放入烘箱内温度计周围的烘网上, 在 105温度下烘 3h(油料烘 90min)后取出铝盒 , 加盖, 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版本号/修订次:A/0检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号: 第
10、 5 页 共 11 页取出称重后,再按以上方法进行复烘,每隔 30min 取出冷却称重一次,烘至前后两次重量差不超过 0.005g 为止。如后一次重量高于前一次重量,以前一次重量计算(W2)。45 14 结果计算粮食、油料含水量按公式(1)计算: W1 -W2水分(%) = 100 .(1)W1 - W0式中: W0铝盒重,g;W1烘前试样和铝盒重,g;W2 烘后试样和铝盒重,g。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 0.2,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附 录 A 粮食新、陈试验( 参考件)A.1 愈创木酚反应法A.1.1 取粮食试样 50100 粒置于试管内,加入 1愈创木酚溶液
11、(将原液用水稀释 100 倍)2ml 振动后,再加 3过氧化氢溶液 13 滴,振动后放置片刻,粮粒和溶液便显色。同时作对照试验比较,显色越深,表示酶的活动越强,说明粮食新鲜程度较大。A.1.2 取大米约 5g 置于试管中,加 1愈创木酚溶液 10ml,振动 20 次左右,将愈创木酚液移入另一试管中,静置后,加入 1过氧化氢溶液 3 滴,在静置状态下,观察愈创木酚液显色程度。如是新米,经过 13min,白浊的愈创木酚溶液从上部开始呈浓赤褐色;陈米则完全不着色;如是新、陈米混合,新米比例大,呈色反应快,而且呈浓赤褐色;陈米比例大,呈色反应慢,而且呈淡赤褐色。A.2 愈创木酚、对苯二胺并用法取试样
12、50100 粒置于试管内,加入 1愈创木酚溶液 4ml,振动后静置 2min 左右。再加入3过氧化氢溶液 34 滴,振动后,加入 2对苯二胺溶液 3ml,振动,静置后倒掉试管中溶液,用水冲洗试样进行观察。新粮,酶活动强,显色深;陈粮,酶活动弱,着色慢而浅。版本号/修订次:A/0检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号: 第 6 页 共 11 页A.3 酸度指示剂法 A.3.1 原液配制:取甲基红 0.1g,溴百里酚蓝 0.3g 溶于 150ml 乙醇内,加水稀释至 200ml,作为原液。A.3.2 判断全部试样的新、陈:将原液与水按 1:50 混合作为使用液。取试样 5g 加 10ml 使用液,振动后观察溶液显
13、色情况。米粒越新越绿,已氧化的由黄色变为橙色。A.3.3 判断新陈米混合比率:将原液与水按 1:4 混合,用碱液滴定,由红色调整至黄色(残留黄色变为绿色的不行),作为使用液,取试样 20100 粒,加入 10ml 使用液内,振动后,待米粒着色后立即用水冲洗,根据着色情况判断新陈。随氧化情况呈现绿色黄色橙色。注: A.3.2,A.3.3 指示剂的混合比例和原液稀释比例等,不是绝对的,可根据试样氧化程度,酌情改变。 原粮可采用第一种方法。米类最好采用几种方法。 本资料摘自日本食粮厅昭和 49 年 5 月编标准计测方法。版本号/修订次:A/0检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号: 第 7 页 共 11 页小麦作业
14、指导书1 适用范围:全厂所有采购进厂的小麦。2 品质检验21 检测点:原料仓或送货车;22 检测项目:等级容重;杂质(总量) ;水分;色泽气味。23 使用的检测设备:分析天平、电炉、标准筛、干燥箱等检验仪器设备。24 检验方法:实验、目测和手摸。241 按 GB5491 标准进行抽样、分样;242 按 GB5498 标准检验:容重;243 按 GB5494 标准检验:杂质(总量),其中包含矿物质、筛下物及其它杂质。244 按 GB5497 标准检验:水分;245 按 GB5492 标准检验:色泽气味。25 样板确认:351 首先对样板进行检验。352 将检验结果记录在小麦进厂检验报告中。26
15、批量抽验261 对成批进料按 GB5491 标准进行抽样。262 对抽样样板与原样板进行比较验证。对于没有进行过样板检验的,则按 32 项目进行检验。263 保存检验原始记录,并将结果记录于小麦进厂检验报告 。27 判定271 有一个项目不符合,则判为不合格;272 一次抽样有不符合项的再追抽样一次,仍有不符合的则判不符合,若无不符合的,则判为合格。28 对判定合格的批准入仓,对判定不合格的进行标识并提出处理意见。3 判别依据31 GB 1351 小麦质量要求3原料质量指标版本号/修订次:A/0检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号: 第 8 页 共 11 页小麦作业指导书小麦质量指标最大限度杂质等级 等级容
16、重(g/L ) 不完善粒%总量% 矿物质%水分% 色泽气味一等 790 6.0二等 770 6.0三等 750 6.0四等 730 8.0五等 710 10.01.0 0.5 12.5 正常版本号/修订次:A/0检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号: 第 9 页 共 11 页包装材料检验作业指导书1 目的对生产用来料进行有效检验控制,确保其达到即定的品质检验标准以合乎生产所需,并控制成本。2 适用范围包装材料进厂检验。3 职责检验员负责包装材料进厂的检验工作。4 品质检验41 检验工具:量尺、天平等。42 检验方法:实验、目测和手摸。421 按 GB/T8946 的方法检验外观、长度、宽度和单件重量; 42
17、2 按 GB7718-2004 的要求检验:标签。43 样板确认:431 首先对样板进行检验。432 将检验结果记录在包装材料检验记录表中。44 批量抽验441 对成批进料按 1%标准进行抽样。442 对抽样样板与原样板进行比较验证。对于没有进行过样板检验的,则按 42 方法进行检验。443 将结果记录于包装材料检验记录表 。45 对判定合格的批准入仓,对判定不合格的进行标识并提出处理意见。5 品质要求51 确认随产品交付的质量监督检验报告及卫生检验报告。52 依据 GB/T8946版本号/修订次:A/0检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号: 第 10 页 共 11 页包装材料质量检验项目与指标过程检验作业
18、指导书检验项目 质量指标940720长度 mm630允许偏差范围+15-10550450宽度 mm390允许偏差范围+15-10940550 60g/个720450 55g/个单位质量630390 50g/个允许误差范围+8g-7g断丝 同处经、纬之和断丝小于 3 根清洁100 mm2以下的明显油污多于 3 处,100 mm2以上的明显油污不允许有缝合 缝底口的缝合线脱针、断线,未缝住卷折底口处外观要求切边 不允许出现散边不允许色泽不标准、图案不清晰不允许图案中有漏印的油墨彩印要求不允许图案印花、印重叠标签不得少品名、净含量、厂名、厂址、标准编号、生产日期、保质期、质量等级版本号/修订次:A/
19、0检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号: 第 11 页 共 11 页1 目的:确保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及时发现不良产品。2 范围:所有加工生产过程。3 品质检验31 检测点:随机抽取生产过程的各工序;32 检测项目:加工精度;灰分;粗细度;粉色麸星;水份;色泽口味。33 使用的检测设备:分析天平、电炉、马福炉、标准筛、干燥箱等检验仪器设备。34 检验方法:实验、目测和手摸。341 按 GB/T5492 检验色泽、气味。342 按 GB5497 标准检验水分;343 按作业指导书或生产任务检验其他项目。35 作业员首先对首件进行检验,并通知检验室。36 质检员按每批次分别不定时在各关键工序抽查一次的频率在生产过程中抽查,检验结果记录于生产过程检验记录中,若有不符的则及时通知生产部门予以纠正,并跟踪纠正的效果。37 因设备或其它原因中断生产时,没备内所有半成品、原料等均降级为处理品,重新开机前,需清理干净所有设备内的残留物,且残留物均为处理品,由检验室提出处理意见,厂长批准。4 判定依据41 小麦粉执行 GB1355-1986 标准。42 作业指导书或生产任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