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業師協同教學於教材研發與製作課程之教學策略 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師培中心副教授 顏佩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生 溫羚勻摘要本研究主要是針對某教育大學首度發展各學院中業師協同教學,此課程乃教育學院為一通過補助之課程,本研究運用業師協同教學在師培教育中的教材研發與製作課程,以探討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的分析。因此本研究目的有四:1.探討業師協同教學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相關學理、論述與實證研究;2.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在業師協同教學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之差異;3. 探討業師協同教學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相關、回歸與預測;4.根據以上結果提出教材研發課程業師協同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建議
2、。本研究運用量化調查研究輔以半結構式訪談、文件與檔案分析等,量化調查研究參考相關教學理論將教學策略與 Kirkpatrick, D. L.(1998)四層次評鑑模式,採用自編業師協同教學於教材研發與製作課程之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調查問卷 ,內容分為自變項為學生背景變項, 依變項為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 ,經由理論構念、專家效度、問卷預試等校對問卷信效度,並利用問卷調查與 SPSS 12.0 軟體分析教材研發與製作課程33 位修課學生,運用描述性統計、t-test、one-way ANOVA、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與回歸預測,並提出業師協同教學於教材研發與製作課程之教學發展參考。本研究運用資料來源的多元性
3、與資料種類的多元性達成三角檢證。本研究採互惠互重並尊重個人隱私權與個人意願,所有對象皆匿名保密,並徵得被研究者同意,以維護研究倫理。關鍵詞:業師協同教學、教學教材研發與製作、教學策略、學習成效、師資培育A Study 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Course by Using the Team Teaching with A Industry Teacher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
4、nt of Education of NTCU., R.O.CYen, Pey-Ru A Graduate Student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NTCU.Wen, Ling yunAbstractThe study firstly developed for a university education faculties in the industry teacher team teaching, this course was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for granted of course, and the study used
5、“industry teacher team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courses in teacher training education, to explor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analysis.There were four purposes in the study. First, the researchers was explored to industry teacher team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
6、i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related the academic, and empirical studies are discussed. Second,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y teacher team teaching th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Third, the writers explored the industry teacher t
7、eam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correlation, regression forecast. Finally, the result of research provided suggestion for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course.In this study, quantitative survey research was complemented b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documents
8、and file analysis. The researchers employ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questionnaire“. The authors divided the questionnaires content into “independent variables“ for the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dependent variable“ for “teaching strategies“ an
9、d “learning“ through theoretical constructs. The study was referenced theory, expert validity and questionnaire pre-tes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 and SPSS 12.0 software to analyze a class had 33 college students which named “material development and
10、 production programs“. The researchers us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o predict and make “industry teacher team teach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reference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the
11、 diversity of data sources and data types of diversity to triangulation. The study was respect for individual privacy and personal benefit, all objects were anonymous confidentiality, and consent were consent researchers to maintain research ethics.Keywords: the team teaching with an industry Teache
12、r,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course, teaching strategies, learning outcomes壹、研究背景與緣起馬英九總統在2013年指出,當前我們面臨的挑戰之一為人才培育與產業需求的嚴重失衡 ,學術與產業界脫節。教育部近年推動技職院校產學合作,為深化技職教育之實務教學,培育具有實作及就業能力之優質專業人才,加強技職教育與產業接軌,提供學生零距離之產業科技認知,縮短學校教育與業界人才需求之距離。( 教育部,2013a)。師資培育是為了培養具專業之未來師資,但師培教授並非全能的,對於目前國小的教學生態與
13、孩子的心理認知之了解,遠不及國小現職教師;在師資培育階段,教育專業課程應兼具理論與實務,需輔導師資生真正具有教育實務能力;教育部近年來對於教育大學推動師資培育之大學精進師資素質計畫為促進大學師資培育課程授課教師精進教學專業及夥伴學校協作機制,藉由大學教師與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協同與臨床教學,確立師資生培育能兼具專業標準本位與師資培用理念的師資培育特色,強化師資生實務教學能力與專業知識,以培育新時代良師並發展高品質教育為願景,因此師培機構應與中小學緊密連結在一起,邀請教育界教師進行協同教學才能使師資生的專業學習更具效能( 教育部, 2011;教育部,2012;教育部,2013b;盧秀琴,2012;
14、孫志麟,2002) 。如今科技與資訊日益進步,教學工具不再只有書本、黑板與粉筆,許多的教學工具如電子白板、電子書、投影設備等等皆入侵校園,而教師該如何有效的運用這些資源來幫助學生有效的學習。就師資培育方面,應順應時代與職場之變遷,加入新課程與新資源,使得師資生進入現場,能妥善運用這些新科技,並增進學生更有效之學習。本課程為個案大學教育學院師資培育課程唯一通過業師協同教學課程,業師協同教學授課課程為教材研發與製作 ,其目的希冀學生能藉由此課程的學習,增加爾後的就業競爭力並實際運用所學於未來之職場與實務上,且藉由具實際經驗之業師與大學教師協同之教學,理論與實務相融合的教學策略對於學生學習成效是否具
15、影響。就業師協同教學相關研究大多著重於技職院校課程 (陳志緯,2013;陳志緯、徐昌慧、馮莉雅、蘇雅慧,2012;詹秀蓉,2008;鄭暖萍,2010)鮮少著重於師資培育領域。而就師範體系則以大學與小學夥伴關係與實習輔導方面為主(郭明堂,2012;盧秀琴,2012)。就國小與中學方面關於協同教學與教學策略相關研究,偏重於行動研究探討(林盈芳,2010;徐玉玲,2013;曾賢屹,2009);而就業師相關教學成效皆為正面且良好(陳志緯,2013;鄭暖萍,2010);就策略而言,鮮少提出業師具體使用的教學策略。關於著重於師培之課程業師教學於教材研發課程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皆未有相關實徵研究,因此
16、本研究將探討業師協同教學於教材研發課程所使用之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之關係。本研究目的有四:1.探討業師協同教學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相關學理、論述與實證研究;2.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在業師協同教學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之差異;3.探討業師協同教學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相關、回歸與預測;4.根據以上結果提出教材研發課程業師協同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建議。本研究所指的業師協同教學為教育產業中具豐富經驗實務的教師(簡稱業師) 與大學教師進行協同教學。 教材研發與製作課程為個案學校 102 學年度上學期教育系大學部所開設之 2 學分選修課程。 教學策略為業師上課所使用之教學策略( 體驗學習、案例教學與資訊應用與分析)
17、三種策略。本研究所指學習成效透過克伯區(Kirkpatrick ,D.L.)四層次評鑑的反應、學習、行為與結果來測量學生之學習成效。本研究的研究範圍為個案大學教育學院師培生所參與業師協同教學於教材研發與設計課程之學生 33 人。有鑑於業師在課堂上所使用之教學策略為體驗學習、案例教學與資訊應用與分析,因此以這三種教學策略為限,詳細內容如表 3-2 所示。由於該個案學校業師協同教學要點-業師協同授課時數以全學期(18 週)授課總時數之 1/3 為原則,業師實際進行授時間為 12 小時(不含私下指導與參訪) 為限,以上為本研究限制部分。希冀經由本研究之探討,能提供未來師資培育相關業師協同教學與教材研
18、發與設計課程發展作參考。貳、文獻探討本研究從業師協同教學方面來探討業師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相關學理研究,以下就業師協同教學之業師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 、背景變項在協同教學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兩部分進行探討。一、 業師協同教學之業師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的相關學理與論述以下就業師協同教學與業師所使用之教學策略(體驗學習、案例教學與資訊科技運用) 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進行探討。(一)業師協同教學之功能、目的與重要性協同教學的功能為(1)提供學生多元的學習機會(2)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3)增進統整教學的成效(4)營造革新的學校文化(高博銓,2007);相關研究指出學生認為進行協同教學能提升學習動機
19、、興趣、學習態度與主動性,因接受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能得到較豐富與創意的學習活動,並期待能常運用協同教學進行教學(白書榕,2008;吳碧霞,2004;羅慧英,2009)。業師協同教學也就是遴聘業界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教學,業師為產業中具豐富經驗實務者且為在職者,業師聘任資格之審定比照教育部技專校院遴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實施要點訂定之業界專家;遴聘業師進行協同教學之目的為厚植教師實務教學能力、強化產學實務之連結、活化教學模式、豐富課程內容,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培養學生就業競爭力與實作能力。因而許多高等教育院校開始鼓勵教師邀請業界教師協同授課,希望能縮短高等教育與業界人才需求之距離(台中教育大學,20
20、13;范育成,2012;教育部技職司,2010)。就業師協同教學實徵研究而言,業師能提供心理支持、角色模範與職能發展等功能;業師協同教學可運用於實習類課程、與資訊科技相關之學科,此方面學科知識變化快速,藉由業師實務經驗之教學,對於學生實務操作與瞭解分面有顯著提升,而能獲得良好的實務經驗,能更懂得設備的應用、發展趨勢、實作技巧及有不同的想法,受益良多(陳志緯,2013;陳志緯、徐昌慧、馮莉雅、蘇雅慧,2012;詹秀蓉 2008;鄭暖萍,2010;盧秀琴,2012; Scandura,1992) 。(二)業師協同教學之業師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所指業師協同教學之業師教學策略為業師授課時
21、所使用之策略(體驗學習、案例教學與資運科技運用)三項策略,以下分別探討之。就體驗學習策略而言,其主要的教育哲學及理論架構是整合自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做中學 、勒溫(Kurt Lewin)的體驗學習圈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論;杜威認為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透過直接體驗會產生學習或行為上的改變,也就是說,直接而具體真實體驗才是真正學習的過程 (引自王全興,2006;李坤崇,2004;周鴻騰,2007;Dewey,1938) 。就體驗學習策略實徵研究發現,藉由體驗學習教學策略能夠提升學生自我效能、解決問題能力、學習成效、增強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興趣,
22、且體驗學習教學模式透過實地體驗學習能加深印象,再經由反思與歸納練習,使學習者將所學應用於新情境,以提高興趣並達到良好的學習成效,且透過實作活動教學的學生學習成效優於受一般教學的學生,學生對於體驗教學活動皆給予正向回饋,並樂於學習過程之中(吳靖國,2013;李佩蓓,2005;林淑敏,2006;翁俊生,2009;張淑惠,2011;張舒婷,2010;陳雅俐,2012;賈至妤,2006;劉鴻蘭,2012;賴淑秀,2012;羅元駿,2004;Clark, Threeton & Ewing,2010)。就案例教學(case method)策略而言,案例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真實的班級生活情境或事件作為
23、教學工具,藉由案例作為師生互動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具有聯繫理論與實務之功能,透過案例成功或失敗經驗的檢視而獲得知識,於職前的師資培育階段,案例教學幫助師培生建立其教學實務知識,並藉由個人的實踐,促進其經驗的改照或重組 (吳清山、林天佑,2003;高博銓,2007;張民杰,2000;Shulman,2004) 。在案例教學實徵研究發現,案例教學協助師培生瞭解實務工作的內容與專業知識,可提升師培生的學習動機、反思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使得人際互動更為頻繁、提供真實情境模擬及替代性經驗的學習、接觸多元觀點與自我反省和思考的機會;學習者對案例教學皆抱持正面肯定且滿意的看法;但在有關實習教師方面研究,發現案
24、例教學可以增加班級經營知能的增進,但成效並不顯著。( 張民杰,2000;張民杰,2008;許嘉予、陳麗圓,2009;陸美如、歐陽誾,2012;馮丰儀,2012)。就資訊科技運用相關研究認為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上之學習成就相對於傳統教學達微量程度的正向成效(蘇國章,2013)。就業師教學成效相關研究發現,業師協同教學對學生實務與操作能力顯著提升,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實施成效堪稱良好,師生均感滿意;大學生參與業師協同教學成效較高的為業師價值觀與生涯分享 、 尋求學習標竿與楷模 、擴展個人視野與國際觀 、 促進生涯規劃等。 (陳志緯,2013;陳志緯、徐昌慧、馮莉雅、蘇雅慧,2012;詹秀蓉,2008;鄭
25、暖萍,2010)。就學習成效而言,在目前企業界訓練最常使用之評鑑模式為克伯區的四層次評鑑模式;實徵研究發現受訓者的學習興趣愈高,其課程滿意度反應層次有顯著的提升(徐正芳,2005)。而教育與訓練的主要區別在前者的目標較遠大、時間較長久,所以有人說:教育是長期訓練,訓練是短期教育,我國的師資培育課程可視為教育專業人員訓練的方案(李隆盛,2008;詹秀蓉,2008)。因此本研究參考克伯區之四層次評鑑理論進行修改並評鑑學習成效。克伯區評鑑層次為反應(Reaction)、學習(Learning)、行為(Behavior)與結果(Results)四層次 (如圖 2-1 所示) ,克伯區認為此四層次每層次
26、皆很重要且皆會影響下個層次;當你從一個層次進入到下一個層次,該過程變得更加困難和費時,但它也提供了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所以每層次皆無法忽略。反應是指參與訓練者的反應,也稱為顧客滿意度;學習可以被定義為在何種程度上參與改變態度、提高認識或提高技能為參加計劃的結果;行為是指因為人參加了培訓計劃發生了什麼變化,是否可以運用於實際工作上;結果可以被定義為,因為人參加該計劃所發生的最終結果。最終的結果可以包括提高產量、改善質量、降低成本、減少頻率或降低意外事故、增加銷售、減少周轉更高的利潤等等(Kirkpatrick,1998)。圖 2-1 Kirkpatrick 四層次評鑑。修改自向企業學習 :克伯區
27、的四層次評鑑,李隆盛,2008,評鑑雙月刊,13,45-48。本研究參考 Kirkpatrick 四層次評鑑,將反應定義為學習者對於師資、課程、教學與環境等之滿意度。 學習為學習者在態度的改變、知識或技能的增進。 行為指學習者將所學的知識、技能運用於實務上的程度。 結果則為學習者在學習後增進未來工作之效能。並以此作為問卷設計之參考。二、探討背景變項在協同教學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就業師教學性別研究發現參與業師教學不同性別學生在學習成效無顯著差異(邱栢君,2012;詹秀蓉,2008);有關社團與工讀經驗方面,就相關研究指出參與業師教學之學生就有無參與社團與工作經驗方面無顯著差異(詹秀蓉,
28、2008),但就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方面研究發現,具社團經驗者,在參與服務學習成效優於無經驗者(張同廟、魏世賢、徐肇誠,2010)。就家庭資源方面,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將家長職業類別分為五類(高級專業人員級高級行政人員、專業人員及中級行政人員、半專業及一般性公務人員、技術人員、半技術及非技術人員),且將家長教育程度分為四類(研究所以上、大學或大專院校、高中職、國中(含)以下)學歷(林易男、王文科,1998)。就相關實徵研究結果顯示家庭教育資源對於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成效確實有直接效果,不過家庭教育資源對學習成效的直接效果卻為負向(蕭佳純、董旭英、饒夢霞,2009),而大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因素研究
29、發現父母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自我報告的知識技能收穫極其顯著高於父母未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孫睿君、沈若萌、管瀏斯,2012)。就修課動機而言,高中生、大學生相關研究指出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具有正向關係,學習動機會影響學習成就,較正向之修課動機能有好的學習成就,學生內在對於想瞭解某些事物的需求程度,能有效的影響學習過程過中的成果 (吳銘達、鄭宇珊,2010;邱奕銓、黃斐馨、洪升呈、辛麗華、陳國肇,2010;權淑芯、梁鴻鑑、黃久秦,2011)。就學生學習態度方面,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在參與態度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發現學生參與學習態度愈正向,所獲學習成效訓練評鑑定義 本研究定義愈高 (張同廟,2011;張同廟
30、、魏世賢、徐肇誠,2010)。就相關與差異方面,實施不同教學策略的學生,在成績上有顯著差異(陳玉婷,2010) ;但也有研究認為教師教學行為並不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表現。此外,教師教學行為也不會對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產生正向的調節效果(吳銘達、鄭宇珊,2010)。參、研究方法與設計一、研究方法與策略:本研究方法採取量化調查研究為主,輔以質性半結構訪談。以下分別以量化問卷調查研究與質性半結構訪談進行說明:(一)量化調查研究本研究量化調查採取自編業師協同教學之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之問卷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其內容以自變項為背景變項、 依變項為業師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經由文獻探討、專家效度與問卷預試
31、等,校對問卷信效度。於業師教學課程結束後,對修習業師協同教學教材研發與製作課程 33 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運用統計分析方式,分析業師協同教學於教材研發與製作課程之情形。(二)質性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所使用之半結構式訪談,係針對統計分析結果而擬訂訪談大綱,採用問卷的方式對於研究對象進行發放填寫,並隨機抽取對象與教師進行訪談。研究者針對蒐集之資料進行編碼與分析,並對統計分析結果進行資料的比對與寫作。二、研究流程與架構本研究採取量化調查輔以半結構訪談為方法,以下就研究流程圖與架構圖分別說明之。(一)研究流程本研究之流程,以圖 3-1 表示:編制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訪談資料整理資料分析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
32、結論與建議發現問題文獻探討擬定研究計畫擬定研究方法編制問卷專家學者審定修正問卷進行預試信效度分析再次修正問卷正式施測分析施測結果圖 3-1 研究流程圖。研究者自行繪製(二)研究架構本研究透過量化問卷調查,探討教學研發與製作課程實施業師協同教學業師教學策略與學生學習成效之表現。依據文獻探討與綜合相關理論後,以背景變項為自變項 , 業師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為依變項 ,擬定架構如圖 3-2 所示:背景變項1.性別2.社團經驗3.參與社團性質4.工讀經驗5.家庭收入6.父親職業7.母親職業8.父親教育程度9.母親教育程度10.修課動機11.學習態度12.未來規劃自變項依變項業師教學策略1.體驗學習2.案
33、例教學3.資訊科技應用學習成效1.反應2.學習3.行為4.結果圖 3-2 研究架構。研究者自行繪製依據架構圖,可以知道自變項為背景變項 ,依變項分為教師教學策略及學習成效 ,茲將其內容以表說明如下:1.背景變項教材研發與製作課程學生背景變項依據文獻探討分為十二項,分別為性別、社團經驗、參與社團性質、工讀經驗、家庭收入、父親職業、母親職業、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修課動機、學習態度、未來規劃,詳細項目於表 3-1 所示。表 3-1 教材研發與製作課程學生背景變項背景變項 項目1.性別 (1) 男、(2) 女。2.社團經驗 (1) 0 年、(2) 1 年(含) 以內、(3) 2 年(含)以內
34、(4) 3 年(含)以內 (5) 3 年以上(不含 3 年)。3.參與社團性質 (1)自治康樂性社團、(2) 學藝性社團、 (3)服務聯誼性社團、(4)其他 _。4.工讀經驗 (1) 0 年、(2) 1 年(含) 以內、(3) 2 年(含)以內 (4) 3 年(含)以內 (5) 3 年以上(不含 3 年)。5.家庭收入 (1) 0 至 50 萬 、 (2) 500,001 至 1,13 萬 、 (2) 1130,001-2,26 萬 、 (4) 2,260,001( 含 ) 以 上 。6.父親職業 (1)半技術及非技術人員、(2) 技術人員、(3)半專業及一般性公務員、(4)專業人員集中及行政
35、人員、(5) 高級專業人員及高級行政人員。7.母親職業 (1)半技術及非技術人員、(2) 技術人員、(3)半專業及(續)一般性公務員、(4)專業人員集中及行政人員、(5) 高級專業人員及高級行政人員。8.父親教育程度 (1)國中(含)以下(2) 高中職 (3)大學或大專、(4)研究所(含)以上。9.母親教育程度 (1)國中(含)以下(2) 高中職 (3)大學或大專、(4)研究所(含)以上。10.修課動機 (1)容易及格、(2) 上課時段可配合、 (3)授課教師風評、(4)興趣、(5)課程內容實用性、 (6)自己的修課計畫、(7)其他_ 。11.學習態度 (1)上課前會預習、課後會複習、(2)
36、閱讀相關學術書籍、(3)會上網蒐集相關資料、(4) 在課堂上做與該課無關的事。12.未來規劃 (1)繼續進修升學、(2) 進入職場、 (3)服兵役、(4)其他註:研究者自行繪製。2.業師教學策略教材研發與製作課程,業師所使用的教學策略為體驗學習 、 案例教學與資訊科技運用 ,詳細課程內容如表 3-2 所示:表 3-2 業師教學策略層面 構念 內涵 對應題號評選教科書評鑑與評選 教科書選擇 1.2.發展與規劃評鑑工作 規劃評鑑 3.4校外參訪 科博館 5.6資料收集 植物園拍照 7.8體驗學習 電子書包體驗 行動探索背包 9.10教育個案分析 教育行政、案例分析 11.12.13個人生涯經驗分享
37、 教學、實務經驗 14.15.16案例教學 教育行政管理經驗分享 擔任教務主任與組長 17.18.19套裝軟體的介紹 Zmaker 20.21.22.23業界電子繪本分析 繪本分析、電子書 24.25.26資訊科技運用 教學資源網與教材研發繪本花園、教學資源網、教育、出版社之電子書 27.28.29註:研究者自行繪製。3.學習成效本研究參考 Kirkpatrick 四層次評鑑理論,依照業師協同教學於教材研發設計課程所設計,將學習成效分為反應、學習、行為與結果四部分, 反應指學習者對師資、課程、教學與環境等的滿意度;學習指學習者於課程結束後在態度上的改變、知識與技能的增進;行為是評量學習者是否能
38、將所學運用於實務之程度;結果則是指學習後是否能增加工作或教學效能,詳細內容如表 3-3 所示:表 3-3 教材研發與製作課程學生學習成效層面 構念 內涵 對應題號師資 教師專業技能、實務經驗、教師專業表現、認真教學態度 30.31.32課程 課程兼顧理論與實務、課程能夠習得實務經驗、課程安排 35.36反應教學 教師採用的多元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材、教學品質、教學場所 33.34.37.38專業知識 教材研發與製作專業知識、教學相關資源的使用 39.40專業技能使用電子書相關軟體、製作電子書、評鑑與評選教科書、發展與規劃評鑑工作 41.42.43學習專業態度擴展個人視野、提升競爭力、促進個人
39、生涯發展、學習標竿與楷模、心理支持44.45.46.47.48.49知能研發與製作的專業知識、運用教學相關資源、製作電子書與相關軟體、使用電子書與相關軟體、評鑑教科書、評選教科書、發展規劃評鑑工作、製作教材50.51.52.53.54.55.56.59行為專業態度教科書研發的實務狀況、教師的專業待態度、教材研發的工作 57.58.結果學習成果學習成效、實作能力、自我了解、競爭力、價值觀、教學品質、教學校能、效率 60-70註:研究者自行繪製。三、研究對象本研究針對個案大學教育學院師培生參與業師協同教學之教材研發與製作課程 33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量化問卷調查其參與業師協同教學於教材研發課程中
40、業師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之情形。量化調查方面,一共發出 33 份問卷,回收 33 份,回收率 100,有效問卷為 33 份,問卷可用率為 100,正式問卷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如下:表 3-4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項目 組別 人數 百分比( )(1)男 8 24.2(2)女 25 75.8性別總和 33 100.0(1)0 年 6 18.2社團經驗(2)01 年(含) 6 18.2(續)(3)12 年(含) 9 27.3(4)23 年(含) 8 24.2(5)3 年以上(不含 3 年) 4 12.1總和 33 100.0(1)自治、康樂性社團 12 36.4(2)學藝性社團 6 18.
41、2(3)服務、聯誼性社團 8 24.2(4)其他 7 21.2參與社團性質總和 33 100.0(1)0 年 5 15.2(2)01 年(含) 8 24.2(3)12 年(含) 6 18.2(4)23 年(含) 6 18.2(5)3 年以上(不含 3 年) 8 24.2工讀經驗總和 33 100.0(1)0-50 萬 12 36.4(2)500001 至 113 萬 15 45.5(3)1130001-226 萬 6 18.2家庭總收入總和 33 100.0(1)半技術及非技術人員 6 18.2(2)技術人員 12 36.4(3)半專業及一般性公務員 9 27.3(4)專業人員集中及行政人員
42、6 18.2父親職業總和 33 100.0(1)半技術及非技術人員 14 42.4(2)技術人員 8 24.2(3)半專業及一般性公務員 6 18.2(4)專業人員集中及行政人員 5 15.2母親職業總和 33 100.0(1)國中(含)以下 6 18.2(2)高中職 17 51.5(3)大學或大專 8 24.2(4)研究所(含)以上 2 6.1父親教育程度總和 33 100.0(1)國中(含)以下 5 15.2(2)高中職 18 54.5(3)大學或大專 9 27.3(4)研究所(含)以上 1 3.0母親教育程度總和 33 100.0(1)上課時段可配合 7 21.2(2)授課教師風評 2
43、6.1(3)興趣 5 15.2(4)課程內容實用性 9 27.3修課動機(5)自己的修課計畫 10 30.3總和 33 100.0(1)上課前會預習、課後會複習 5 15.2(2)閱讀相關學術書籍 1 3.0(3)會上網蒐集相關資料 24 72.7(4)在課堂上做與該課無關的事 3 9.1學習態度總和 33 100.0(1)繼續進修升學 11 33.3(2)進入職場 21 63.6(3)服兵役 1 3.0未來規劃總和 33 100.0四、研究工具與信效度本研究之量化問卷採研究者自編業師協同教學之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之問卷 ,內容為基本資料 、 業師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三方面,依據業師教學策略三個層
44、面與學習成效四層面編制問卷內容,詳細項目內容如表 3-1、表 3-2 及表 3-3。問卷初稿完成,經由 10 位學者專家,審查題目之研究架構、語意通順及內容的適切性,參考學者專家之意見進行修正或保留問題後,作為預試問卷。以個案大學教育學院修習過業師協同教學課程的四個班級,發出 145 份問卷回收132 份,有效樣本為 101 份,問卷可用率為 76.5。經由統計軟體 SPSS12.0 進行項目分析,教學策略量表於極端組(CR)比較中之 CR 值皆達顯著(0.05);學習成效量表於極端組(CR)比較中,第 72 和第 78 題之 CR 值未達顯著,並於項目與總分相關分析發現,若刪除第 72 題
45、係數會提高,故研究者刪除第 72 題後,再繼續進行因素分析。本研究透過因素分析與 Cronbachs 信度檢定進行問卷信效度之分析,茲將業師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各構面之信效度分析結果說明如下:1.業師教學策略本研究業師教學成效各層面之因素與信度分析,以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保留特徵值大於 1 的因素,以最大變異數進行因素分析,因素負荷量大於.47 以上者為選取題目保留者,依據因素分析結果,不合原向度為5.6.7.8.15.11.12.15.19.30.31.32.33.34.38 題,研究者斟酌研究目的與需求,刪除7.8.11.12. 15.19.30.31.32.33.34.38 題後,業師教
46、學策略整體構面 值.877,達.70以上,表示內部一致性良好。在項目分析中,因素負荷量介大多介於.60 以上,表示量表具有不錯之收斂效度。關於業師協同教學之教學策略各構面之信度分析及因素分析摘要表,如表 3-5 所示:表 3-5教學策略各構面之信度分析及因素分析摘要表Cronbachs 題號 因素負荷量 題目刪除後 值整體 值1 .822 .911 .7022 .794 .9103 .738 .9094 .839 .9105 .764 .9116 .621 .9099 .470 .91010 .692 .91013 .854 .90914 .834 .91016 .671 .91117 .75
47、6 .90918 .647 .91020 .666 .91021 .701 .90922 .665 .90923 .698 .91224 .749 .90925 .776 .910.74626 .785 .90927 .809 .91128 .668 .90929 .742 .90835 .582 .90936 .815 .91037 .761 .91139 .722 .91040 .649 .91041 .717 .911.7732.學習成效本研究學習成效之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因素分析以因素負荷量大於.44 以上者為選取題目保留者,經因素分析後,不合原向度題號為 47.50 題;研究者斟酌研
48、究目的與需求,兩題皆刪除,刪除題號後學習成效構面整體 Cronbachs 值達到.912,表示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因素負荷量介於.44.88 間。就學習成效構面之各層面之學習成效各構面信度分析及因素分析摘要表,如表 3-6所示:表 3-6學習成效各構面信度分析及因素分析摘要表題號 因素負荷量 Cronbachs (續)題目刪除後 值 整體 值42 .809 .85943 .866 .85944 .671 .86045 .624 .85946 .674 .85748 .733 .85949 .840 .85751 .520 .85752 .685 .858.82453 .786 .85854
49、.730 .85855 .737 .85756 .795 .85457 .660 .85658 .622 .86059 .816 .86060 .444 .86061 .561 .85862 .711 .85863 .505 .856.77764 .461 .85865 .791 .86066 .700 .86067 .620 .85868 .868 .85869 .885 .85870 .567 .85871 .722 .85673 .744 .86074 .709 .856.79175 .777 .85976 .791 .85877 .719 .85878 .613 .86079 .644 .85980 .750 .85881 .789 .859.75282 .600 .85983 .829 .86084 .798 .85985 .656 .858五、資料處理方法量化問卷經處理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