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3 年自学考试心理辅导(1)第一章 概论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于 1879 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时期 国家 创始人 代表人物 研究对象
2、其他 构造主义心理学 18791920s 德国 冯特 铁钦纳 意识的结构 强调内省方法 机能主义心理学 18901930s 美国 詹姆斯 杜威 意识的功能 詹姆斯提出“ 意识流”行为主义心理学 1920s1950s 美国 华生 斯金纳 行为 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19121940s 德国 魏太默、考夫卡、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理学) 苛勒 精神分析学派 19 世纪后期产生 奥地利 弗洛伊德 无意识现象,人类异常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 20 世纪中期产生 美国 马斯洛、罗杰斯 注重人的独特性,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运用思辨方法 认知心理学 正式出现在1960s 瑞士、美
3、国 皮亚杰、奈瑟 认知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心理测量学5.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一、意识的概念识记 意识3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
4、过渡层面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1)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2)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3) 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4) 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
5、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和随意后注意三种。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 ,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4意识的状态与注意的参与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3.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
6、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很低,因此,它才不断变化,不会停留在一个问题上。4.睡眠状态-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可以讲,这个时候,注意已经基本停止了活动,只有受到很强的刺激,才会引起注意,转入有意识的状态。二、生物节律识记 生物节律指生物的周期性变化。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人的日周期实际是 25 小时。领会 生物节律与睡眠睡与醒是受内部节律调节的,如果不顾生物钟,而是在非正常时间睡眠,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睡眠质量受损,如飞行时差。三、睡眠与失眠领会 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第一阶
7、段-过渡期- 波(持续 17 分钟;脑电波为 波(12cps ),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第二阶段-轻睡期- 波(持续 1025 分钟;脑电波为 波(47cps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 波(脑电波以 波(4cps 以下)为主,而振幅极大)REM 阶段-快速眼动睡眠(做梦;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5轻睡期REM 循环 约 46 次循环;第一次循环中,REM 持续约 10 分钟,最后一次循环,REM 可持续到一小时失眠的种类中华考试网(wwwExamw。com)1.情境性失眠: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是暂时性失眠;2.假性失眠:心理上有失眠感;3.失
8、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咖啡因影响;对安眠药产生药物依赖。梦的特征与研究弗洛伊德:梦是无意识泄露出来的途径,是欲望的满足。霍尔:大多数梦具有一般世俗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某些特征加以联系组成,因此有一些梦相当普遍。梦的特征:1.梦境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自我中心是梦的第一个重要特征;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四、催眠现象催眠的原理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催眠与睡眠的区别催眠是有意识的
9、,睡眠无意识。催眠的概念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 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理论:61、催眠是角色扮演由巴伯尔和斯潘诺斯提出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由希尔加德提出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一、感觉概述识记 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 第六感觉 ”或称超感知觉(ESP)。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
10、为三类:(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 (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3)内部感觉:机体觉、机动觉、平衡觉领会 感受性与感觉阀限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分为:(1)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它是一个可变的模糊界限,需取平均值(2)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
11、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K )。费希纳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 K 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7二、视觉系统识记 视觉适应适应指定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视觉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颜色的特征色调、饱和度、亮度领会 基本的视觉现象和机制、色觉理论基本的视觉现象:视觉适应、色觉。视觉的机制:眼睛:角膜瞳孔(由虹膜环绕)水晶体视网膜(真正的感光机构;有感光细胞、棒体细胞、锥体细胞)暗适应包含两种基本过程:瞳孔扩大,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色
12、觉理论:三原色说(杨-黑理论) 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红、绿、蓝三原色;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拮抗理论(四色说)由黑林提出;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解释颜色对比、互补现象三、听觉系统领会 基本的听觉现象1. 声音的属性 感觉特性:音强、音高、音色2. 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听觉适应有选择性;听觉疲劳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3.声音的混合与掩蔽听觉机制81.听觉与耳 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2.听觉的理论音强:在最弱和最强之间,听觉系统对声音强度的编码是按线性方式进行的,声音的强度越大,相应的神经细胞激起越快音高:位置学说和频率匹配学说
13、共同起作用位置学说(行波学说) 贝克西;解释大多数声音的听觉现象频率匹配学说(排发说) 解释极低频声音作用位置学说、频率匹配学说四、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 知觉的概念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具体说来,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知识的帮助。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知觉的分类: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征视知觉、听直觉、触知觉、嗅知觉
14、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 五、社会知觉识记 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9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的特性(1)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2) 对他人行为的期
15、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3) 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领会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得足够的信息;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第一,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而先前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或
16、者有误差;第二,个体没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第三,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忽略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2.信息的整合过程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10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3)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些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二笼统的看法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一、记
17、忆概述识记 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领会 记忆的过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一)编码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程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编码的强弱直接影响记忆的长短(二)保持(储存) 信息在记忆中储存;可能出现遗忘(三)提取 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回忆、再认记忆的类型 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分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可用言语表达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记忆,如怎样做事情
18、或如何掌握技能;不可用言语表达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均属于陈述性记忆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11二、记忆系统识记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觉印象。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这些信息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的存储形式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象和声象。 三、遗忘识记 遗忘领会 遗忘曲线艾宾浩斯 研究“ 纯” 记忆;设计节省法(再学习法),测量遗忘;绘制记忆节省图(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消退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
19、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 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这是遗忘的主要原因。几乎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可归因于某种形式的提取失败。信息间在记忆中的联系依然存在,被干扰所破坏的仅仅是提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提取有时需要借助有特殊的提取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有意遗忘的作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12遗忘的影响因素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应用 如何提高记忆力1.地点法(位置法) 传统的
20、记忆术;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为提取线索2.韵律法(口诀法) 记忆纯语言材料3.记笔记 最常用的记忆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联系,清晰准确的总结主要观点和例证四、学习识记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1)学习首先是一种适应活动:适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学习属于心理适应(2)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领会 学习的过程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外界刺激产生注意,选择信息,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找出新信息中包含的内在联系,与被激活的原
21、有信息相联系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简言之,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 三、推理和问题解决识记 13推理的概念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两部分组成,其结果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有很大的不一致性。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其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它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问题解决的概念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
22、思想任务。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1)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问题解决: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其特征有:(1) 目标指向性 (2)操作系列性 (3)认知性操作领会 推理的一般过程三阶段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1、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可也能不符合。这
23、三个命题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根据命题中的逻辑量词将命题分为: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如何进行三段论推理:武德沃斯和塞尔斯的气氛假说;气氛探索法2、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14斯腾伯格的语言表象整合模型3、条件推理(假言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推理。证实倾向。沃森的试验说明这个问题。 四、想像和创造性培养识记 想像的概念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基本特征:新颖性、形象性想像是创造性活动中的精髓部分。创造性的概念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
24、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在常规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力培养创造性的影响因素1、智力因素 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2、人格因素 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4、动机因素 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5、其他因素 如政治因素、文化多样性 第六章 智力一、智力的性质识记 智商15表示一个儿童的智
25、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IQ)。智商是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例。比率智商比率智商=(心理年龄/实足年龄)*100 只适用于儿童离差智商离差智商=100+15Z ,其中 Z=(X-X)/S X 代表团体平均分数,X 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 代表该团队分数的标准差,Z 代表该人在团队中所处位置,即他的标准分数。领会 智力的类型智力的发展特征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成三个阶段: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不同年龄间智商的相关系数随着年龄间距的增加而明显减小。婴儿早起智力测验的预测性较低。智力与能力的关
26、系能力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能力包含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应用 如何看待智力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及其不同。其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此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一是稳定发展;有一些人早熟;有一些人大器晚成2、智力的团体差异16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除此之外,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别。在同一群体内部,人们在智力测验分数上的差异可能归因于遗传因素,但不同团体在智力测验平均 IQ 分数伤的差异则应更
27、多归因于环境的不同。同时,智力测验本身的文化部公平性也是造成不同团体间差异的原因之一。二、智力的理论识记 智力的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g 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量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量度量。领会 各理论的主要观点智力的因素论(一)智力二因素说 a斯皮尔曼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 g 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这个一般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s 因素)两种因素。g 因素是人的一切
28、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 s 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斯皮尔曼认为 g 因素就是智力,它并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是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局成绩进行近拟的估计。(二)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g 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量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量度量。(三)智力多因素论17瑟斯顿提出智力由字词流畅性、词语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 7 中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多元智力理论加德
29、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 7 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 7 种智力为:(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7)内省智力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
30、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由于三个维度和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 5*5*6=150 种。智力的认知理论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不是智力活动的结果,而是其信息加工过程。(一)智力的三元理论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
31、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型智力。18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或实践智力。三、智力测验识记 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1、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2、评分者信度3、内部一致性信度(同质性信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他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1、内容效度2、构想效度3、预测效度(校标关联效度)如果一个测验是有效的,它必定是可靠的。但反过来,一个测验具有很高的信度,它并不一定是有效的。领会 智力测验的性质与类型智力测验
32、的种类1、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2、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3、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心理测验的性质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是一种科学构想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19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一、 动机与行为识记 动机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我们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源泉。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领会 动机的基本特征动机的功能、需要、诱因与动
33、机产生的关系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的种类1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1、生理性动机(驱力) 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社会性动机 人类所特有。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2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1、外在动机 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2、内在动机 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一般来说,由内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20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德西效应。3 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1、主导动机 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起的作用最大,支
34、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2、从属动机 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人身上或不同情况下会相互转化。动机的产生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应用 说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二、社会性动机交往动机(
35、一)交往动机及其获得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关于交往动机的获得方式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交往倾向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模式,是一种本能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二)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211、合作 人类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网络系统中,与他人合作共处是我们社会文化价值所鼓励的东西。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2、情谊 以情感因素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利性的特点。3、归属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
36、员所认可。成就动机(一)成就动机的结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二)成就动机的特征一般来说,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2、具有坚定信念 www.E3、正确的归因方式:把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工作动机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工作动机理论:X 理论、Y 理论、V 理论、Z 理论X 理论:人工作就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并且常被外来刺激所吸引。Y 理论: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
37、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V 理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付出的努力。Z 理论:当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识记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22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领会 成就动机的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工作动机理论应用 影响成就动机高低的因素社会性动机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三、动机理论识记 本能理论
38、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成长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认知与期待理论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认知理论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即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领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23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应用 用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解释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现象四、情感情绪的概念识记
39、 情绪情感人类在认识外接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管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只有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一)主观体验 认知层面 (二)生理唤醒 生理层面 (三)外部行为表达层面 二、人格理论识记 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领会 特质的种类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G.W. 奥尔波特、R.卡特尔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
40、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24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提出了根源特质: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 16 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认为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三)现代“ 五因素”特质理论人格五因素模式。这五种人格特质(大五人格)是: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可以通过 NEO-R 人格调查表来测定。现代特质理论人格五因素模式。这五种人格特质(大五人
41、格)是: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可以通过 NEO-R 人格调查表来测定。类型的三种模式起源于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德国。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里差异。(一)单一型模式T 型人格 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分为 T+ 型(体格 T+型、智力 T+型)、T- 型(二)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心理活动指向于外部世界的人格特征,称之为外向人格。心理活动指向于内心世界的人格特征,称之为内向人格。(三)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特质说与类型说的关系应用 描述各种人格差异的特征二、人格理论识记 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
42、的测量单位。25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领会 特质的种类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G.W. 奥尔波特、R.卡特尔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www.E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提出了根源特质: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 16 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认为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
43、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三)现代“ 五因素”特质理论人格五因素模式。这五种人格特质(大五人格)是: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可以通过 NEO-R 人格调查表来测定。现代特质理论人格五因素模式。这五种人格特质(大五人格)是: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可以通过 NEO-R 人格调查表来测定。类型的三种模式起源于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德国。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里差异。(一)单一型模式T 型人格 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分为 T+ 型(体格 T+型、智力 T+型)、T- 型26(二)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心理活动指向于
44、外部世界的人格特征,称之为外向人格。心理活动指向于内心世界的人格特征,称之为内向人格。(三)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特质说与类型说的关系应用 描述各种人格差异的特征三、认知方式识记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领会 各种认知方式差异的特点(一)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反应快,但精准性差。信息加工策略为整体加工方式。例外:快-正确型认知方式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反应慢,但精准性高。信息加工策略为细节性加工方式。例外:慢-非正确型认知方式(二)系列型与同时型达斯提出。左优势脑的个体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表现出系列型加工风格
45、;右优势脑的个体则表现出同时型加工风格。系列型认知风格的特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第一种假设成立后再进行一步考虑第二种假设,一环一环的推导出问题的结果。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同时兼顾到各种可能性,才能解决好问题。(三)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27场独立性的任不太依赖于外界环境,他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人微,这种人称之为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人则要依赖于外界环境,处理问题总是依赖于“场” ,他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外再参照,与别人交往
46、时也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这种人称之为场依存性。应用 在教育中如何发挥不同学生认知方式的优势四、人格测量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一、人际交往概述识记 人际关系的概念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类健康发展的心理需要。领会 三维人际关系理论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
47、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28二、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舒茨认为: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在表现时又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人际关系的行为倾向:包容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与人交往。被动性:期待与他人交往。支配需要表现主动性:支配他人。被动性:期待他人支配。情感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表示友好。被动性: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1.本
48、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2.合群需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3.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人际交往是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二、人际沟通和吸引识记 沟通的概念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
49、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沟通的要素和模式基本要素:1.信息源: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沟通的过程由他们发动,沟通的对象和沟通的目的通常也由他们决定。信息源的权威性和经验、可值得信赖的特征、信息源的吸引力等都会影响整个沟通过程。2.信息:主要是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包括语词的和非语词的。293.通道: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面对面的沟通除了具有语词或非语词本身的信号以外,沟通者的心理状态信息、背景信息以及及时的反馈信息等,日常发生的沟通主要是视听沟通。4.目标靶:沟通过程中信息接受者。5.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沟通双方不断地将自己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提供给对方,使对方了解自己发送的信息引起的作用,了解对方是否接受、理解信息,他们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