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客体关系理论.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938952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体关系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客体关系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客体关系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客体关系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客体关系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学号:215108077 姓名:李翊君整体介绍:客体关系理论的外延与内涵1、外延的混乱客体关系理论没有一个公认的核心理论和核心人物,也没有相应学术组织的支持,不是一个有着完整概念体系、方法的学说,而是一族相互之间近似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总称。2、 内涵的相似点1、 必须将与客体的关系放在理论的核心位置;二、从时间维度上来讲,重视的是儿童,尤其是前语言期的儿童自我与客体的关系;三、它重视的是儿童的主观世界的内容。客体关系理论产生的背景1、社会背景客体关系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初期,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工业发展失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孤儿分离2、 哲学背景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的影响本能是“客

2、体定向”的现象学的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客体关系理论在哲学层面上的支柱,强调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影响。3、科学背景就总体而言,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客体关系理论家较少受到自然科学观点的束缚。他们的理论探索更少受到弗洛伊德观点的限制,突破更为大胆而自由,代表的是精神分析发展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翼。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线索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在 941-1945 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会内部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客体关系理论。创始人及其理论弗洛伊德(客体)、亚伯拉罕(性格形成与早期母婴关系)、费伦茨(过渡: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到现代若干精神分析流派)都为客体关系的提出做出了贡献,但一提起创始人

3、,我们会想到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克莱因,是极富创造力又充满悲剧性的人物。一方面,她的观点,尤其是有关婴儿和儿童情感生活的观点,很多看上去都有些牵强。另一方面,她认为心灵在本质上是心理的,这开启了批判、反思和扬弃弗洛伊德从生物学观点理解心灵这种思想传统的先河。她还开创了深入理解内部主观体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方法。理论得不到正统精神学派弗式本人及后人的承认。一生悲惨,丧姐丧父丧兄抑郁丧母离婚丧子亲子冲突丧前夫丧姐(2)核心概念:潜意识幻想(她的贡献就在于通过游戏技术和大胆推论来挖掘其内容)人性观:悲观,重视死亡本能的作用,将人性理解为一种对于焦虑的对抗。内驱力观:对弗洛伊德理

4、论的改良,保留了本能。一是强调本能的心理意义,二是对本能与自身的目标即客体的关系做了改变,三是更加重视死亡本能。客体观:内在客体儿童心理发展观:克莱因对于精神分析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阐述了心智状态概念,她认为个体的发展 是偏执 - 分裂心智状态和抑郁心智状态交替发展的结果。心理结构观:(1)自我,具备一些最原始的心理机能:1 区分“我”与“非我”;2 辨别好(愉快的感觉)与坏;3 有关于吞并和排出的幻想(内射与投射);4 有关于性的原始的想法。(2)超我,出现的时间要比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更早、超我的产生并不直接与俄底浦斯情结的解决相联系,而婴儿的超我要比年长儿童的超我(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更加严厉

5、,对待自我也要更加苛刻。精神病理观:儿童的这种内在客体关系中坏客体所造成的焦虑或者恐惧,在适当的场景下会再次浮现出来,影响到个体在现实中的客体关系。儿童治疗观:游戏治疗(最大的贡献) 两个假设:儿童的游戏本身就代表了他的潜意识,对游戏的分析与对成人治疗时进行梦的分析有相同的意义;儿童的游戏反映的并不是本能的冲突,而是内在的客体关系。治疗情境:固定的房间、一个抽屉、玩具。游戏治疗的特点:一是重视解释,二是关注游戏中孩子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评论:在精神分析史上,克莱因是一个具有独创性、过渡性和争议性的理论家。她的独创性,首先表现为其理论的基石不再是生物学,而是心理学。其次,克莱因从孩童身上,当然也包

6、括从成人身上,回溯到婴儿期。她开创性地发展了游戏治疗的方法,给予理论上的阐述,开辟了儿童精神分析这块新的领域。第三,她对于儿童潜意识幻想的掌握力和理解天赋,使得她对精神病及边缘状态的理解更系统和深入。她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参考框架,使得心理治疗的范围和方法得到了扩展。克莱因的过渡性首先表现在她保留了本能的概念,并且将死亡本能置于自己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次,虽然她强调客体关系的重要性,但是这里的客体指的是内在客体,环境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克莱因的争议性首先体现在她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其个性使其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也使她得到很多人的爱戴。其次,她的理论语言非常大胆,使用了诸如内化的阳具、乳房及

7、阴道,以及粪便、尿液和未出生婴儿等概念。这些用语听起来比较像是实际客体(对象)而非心智现象。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一、纯粹的客体关系理论家-费尔贝恩人性观:婴儿出生时具备完整的心智,创伤和压力会打破其统一性。原始自我具有初步的感知能力,同时它具备相应的心理能量,在本性上而言,它寻求与他人的联结。内驱力观:(1)力比多的性质:力比多的本质在于寻求与客体的联系,而不是追求自身的满足,寻求快乐。(2)力比多与结构的关系:物质与能量、结构与本能是一体的。 客体观:客体本身即是目的,个体天生就具有寻求客体的愿望,在与客体进行连结后,个体会体验到快乐。内在客体来源于与客体接触愿望的失败且补偿性地替代了现实事物-

8、人际世界中真实的人,是一种代偿。心理结构观: 内化的客体与核心自我的联结,会形成人格结构的雏形。(1 ) 初始阶段。(2 ) 情感矛盾。(3 ) 坏的客体被内化后,又被进一步分裂为“兴奋客体 ”“力比多自我”,代表着从压抑中浮现出来的强烈的对依赖的需求与“拒斥客体”“抗力比多自我”,代表着一种由拒斥所衍生出来的难以承受的愤怒。(4 )和“兴奋客体”结合的 “力比多自我”、和“拒斥客体 ”结合的“抗力比多自我”都被压抑及分裂:“中心自我-理想客体”这两者一起迫使它们保留在潜意识中。“力比多自我-兴奋客体”更进一步被“抗力比多自我-拒斥客体”所拒斥,费尔贝恩将这个过程描述成是次发性的或间接性的压抑

9、。而“中心自我-理想客体”是自我的主要部分,是意识层面上被承认、被接纳的。儿童心理发展观:从重视本能改为重视客体,提出了一个以“关系”为核心的发展顺序。婴儿依赖阶段:孩童在心理上与主要抚养者融为一体。过渡阶段:又称准独立阶段,过渡阶段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的一座桥梁。在过渡阶段,客体关系的特征不再是婴儿对母亲的单向依赖,而成为一种母婴之间的相互依赖。至关重要成熟的依赖阶段:客体关系的显著特点是交换。精神病理观: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分别在分裂心智状态和抑郁心智状态中可以找到最初的根源,是这两种心智状态自我所运用的防御机制的极端化。而各种神经症症状则是在过渡阶段自我为了

10、应对核心冲突所用的技术(亦即防御机制)。心理治疗观:强调“真实关系”的重要性。分析师要真正关怀、理解病人,与病人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比对移情的正确解释要更重要。桌子障碍评论:费尔贝恩的理论代表精神分析的一项革命,但他对于精神分析学界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在理论上,费尔贝恩对于弗洛伊德的挑战是根本性的,直接否定了古典精神分析赖以建立的根本性假设。受到批判、激进费尔贝恩对弗洛伊德理论所做的修正,对精神分析乃至心理治疗造成某种潜在而又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理论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其对实践的影响则大而广泛。虽然费尔贝恩的学说并未受到应得的评价,但其人性化取向所引发的影响,标示着他的某些理

11、念已慢慢得到认可。二、独立学派的领导者-温尼科特核心概念:原初母性倾注指促使“足够好的母亲”提供幼儿所需养育环境的心理状态。人文关怀人性观: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人性,认为人性究其根本是和谐和充满情感的,而婴儿从其出生之时起,就是社会性的。客体内驱力观:保留本能的概念,但不存在死本能客体观:主观构想出的客体:是婴儿自身在主观世界中构想出来的一个客体。客观知觉到的客体:一个外在客体或真实的人,这种客体在儿童有了自我感,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之后才会出现。渡性客体:对婴儿而言,既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也不是一个完全与自己无关的物体,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它是一种象征物,是幼儿初次经验到的“非我”。儿童心理发展观

12、:发展过程和父母关怀:“护持”、“爱抚”及“客体呈现”儿童主观经验的发展:主观全能的经验、过渡的经验、客观现实的经验。婴儿的依赖:对养育环境的依赖直接影响到儿童情绪的发展。依赖分为三种:绝对依赖、相对依赖、朝向独立。精神病理观:养育性环境的缺陷是造成个体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尽管也承认遗传因素的重要性。而从主观经验的角度来讲,真我的发展停滞,则是某些特定精神疾病的直接原因。心理治疗观: 提供一种护持性的分析情境必不可少(12 条规则)游戏:创造性地将游戏与过渡空间联系起来,从而大大拓展了游戏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评价:温尼科特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内是一个独行侠,这也决定了他在安娜-克莱因的大争论中采

13、取了一种中立的立场。温尼科特是一个以改良形象出现的革命者。温尼科特理论本身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婴儿发展的观察者-玛格丽特玛勒对母婴互动进行了观察,得出了自己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对婴儿的心理诞生做出了描述,并提出了分离-个体化思想。个体的心理诞生于产后的头几周内,并持续 3 年左右。这种心理诞生指儿童与其主要的照顾者相脱离,成为一个独立个体,最终获得同一性感觉。为了获得心理诞生,儿童要经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正常的自闭期、正常共生期以及分离-个体化期。最后一个阶段又包含了四个子阶段。1.正常的自闭期从出生开始,持续约 3-4 周。婴儿会慢慢地意识到他们自身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开始对照顾他们的

14、人产生兴趣,并寻求与之建立一种关系。2、正常共生期,大约从 4-5 周开始,在 4-5 个月时达到顶峰。3、分离-个体期,大约从 4、 5 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大约 30 至 36 个月。儿童在心理上开始与母亲分离,获得个体感。玛勒将分离-个体阶段分为 4 个相互重叠的子阶段。(1 )分化,大约从 5 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 7 至 10 个月。随着婴儿生理上的逐渐发展,主要是视觉和感觉能力的提高,他逐渐意识母亲和自己并非一体。(2)实践,从 7 至 10 个月到大约 15、16 个月。在这个子阶段,儿童很容易区别开自己的身体和母亲的身体,与母亲建立一种特殊的联结,并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我。“心理

15、出生”。(3)和解,从 16 个月到 25 个月,儿童已经发展出了语言能力,个体感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开始“自作主张”,母子间的分离越来越多。(4)力比多客体恒定阶段,大约始于儿童两岁半的时候,一直持续到儿童大约三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对母亲的恒定的内在表象。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玛勒的理论是属于自我心理学的儿童发展理论,但很多研究者都从宽泛的意义上,将其划作客体关系理论家。这主要是因为她强调幼儿和母亲的关系对于心理诞生的重要性。但是相对而言,她更重视的是幼儿与外在的真实客体之间的互动,而不关心幼儿的主观世界的内容。因而,其理论与严格意义上的客体关系理论还是有所区别,可以称之为特殊的客体关系理

16、论。整合的客体关系理论家-科恩伯格核心概念:(1)两极内在心理表征:可以理解为最基本的客体关系单元,指孩童对自身与他人间人际关系的体验。而两极指的就是自体映像和他人映像。每一个两极内在心理表征都由三部分构成:自体映像,他人映像和赋义性情感。赋义性情感听从某种特定的驱力状态的指挥。(2)情感:在科恩伯格的理论中起着动力性的作用。情感是一种生理的和心理的交界处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已内化的客体关系、驱力、心理结构的组织者。科恩伯格区分了两种情感:原始的和继生的。人性观:他似乎也认为人性本身无所谓善恶,友好和攻击性都是来源于生命早期的一些原初感受。延续了客体关系理论的看法,他不认为个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个

17、体,而是比较重视个体的社会性,认为生命早期母婴之间的互动,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促使了“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熟。客体观:主要还是指一种客体的表征,而不是真实的客体或者想象的客体。内驱力观:没有完全否定本能驱力的作用,但是,在客体关系和内驱力的联系上,他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在科恩伯格的体系中,内驱力仍然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他更加重视客体关系。取代内驱力成为心理发展基础的,是个体与客体的关系经验。儿童心理发展观: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1 )内射:处于内化序列中最早、最原始也是最基础的层次。(2 )认同(3 )自我同一性:代表了最高水平的内化过程,是对认同与内射的全面整合,这种整合在自

18、我的综合功能指导下进行。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1 )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是发展的最早阶段。此阶段中,未分化的客体表征和自体表征逐渐形成,这也就意味着,原始的自体表征和客体表征融合在一起。(2 )从婴儿出生后的第二个月,一直到大概第六到第八个月,被称作儿童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好的”自体-客体表征单元的建立和巩固。(3 )第三阶段差不多从第 68 个月开始,结束于第 18 到第 36 月,大致与玛勒所描述的分离与个体化阶段相对应。(4 )第四阶段在第三年的后半段开始,一直持续到第六年,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期也包括在这个阶段内。在这一阶段中,部分的、不完整的表征开始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单一

19、的表征。(5 )在童年晚期,超我的整合日益完善,这也就进入了第五阶段。这时,超我与自我之间的对抗与斗争开始减缓。心理结构观评价:科恩伯格的贡献就在于他自觉地去进行了一种整合工作,希望能把不同的理论取向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包容力的理论框架,以更具解释力和对治疗的指导性。科恩伯格仍然健在,他的思想也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因而,对其整合精神分析理论的努力要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价为时尚早。就其现在的思想而言,科恩伯格对于弗洛伊德、克莱因、雅各布森等人理论的整合,实际上是要在本能/驱力模式和关系模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希望能够更好发挥两种模式的长处。通过建立起不同的发展层次,科恩伯格将这几个人的理论安排到了一起。但

20、就其核心来讲,科恩伯格仍然是一个客体关系理论家,因为在本能和关系两者之间,他仍然将客体关系放在了其理论的逻辑始点,认为驱力来源于客体关系。因为他激进地通过放弃强调本能和放弃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地位,改变了内驱力模式,因而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认为科恩伯格背离了传统模式,其理论有太多思辩性的推理,而不是对前语言期发展阶段的认真研究。总结: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客体关系”中的客体是人类,可能以“人类客体”称之更为恰当。客体关系理论则较为复杂。一、客体关系的发展例:罗伊的故事乱食症父母抛弃许多收养家庭儿童精神病院好与坏的分裂第一阶段:母性分裂部分客体整体客体遗留一些部分客体影响了人际关系恋物癖等对

21、母亲好的感受与坏的感受例:凝视回避自闭症不对孩子的身体亲密性需求做出反应儿童精神分裂症早期分裂在前语言期感受“坏客体、好客体”整合理想化与现实的抗争两极化的原始努力分裂的下一阶段第二阶段:想象分裂并没有解决如何应对好与坏分裂的问题母亲消失沮丧感应对方式(躲猫猫最早应对被抛弃的手段之一)“母性想象”(在一到两个月开始,直到约三岁时才可以稳定巩固)寻求的回报过渡客体过渡客体:充当母亲替代物的特殊玩具和玩物铺平了母亲作为外在客体到内在存在的转变之路与过渡客体的分离很难第三阶段:自体分裂内部对话的出现(例:淘气)外部语言表现由于不得不应对我们人际关系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儿童的内在表象经历了最后一

22、次转变,及转变为被称之为自体的东西。“我”的出现(母亲表象自身体验的一部分),带着对自己的好感觉还是坏感觉度过一生。第四阶段:认同分裂人际关系的掠夺,标志着一个持续一生的努力开始了:在心理上与他人互动。主格我与宾格我的互动自体-他体系统最后一个阶段:描述了一个持续一生的自体分化阶段很明显,关于好与坏的关注从未消失。二、客体关系病理学精神病理被看成是自体构成的困扰人际困扰,客体关系和客体关系被内化的方式。人们与他人建立的关系有助于维持一种自体的生存感。例:辛西娅的故事,生活中对男性的屈从;事业中对男性的强硬。前者来源于母亲,后者来源于数学教授对其的内在支持。三、投射性认同下的成人客体关系的各种模

23、式投射性认同: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或做成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四种一、依赖特征:表达持续的无助感深层的元信息:我无法靠自己生存“否则”与个案的歇斯底里与抑郁人群:很聪明,代表了一种被内在思虑所鼓励的人际关系形态例子:贝蒂娜生活中对丈夫过多的依赖目的:找到一个“照顾者”(着手建立一个这种关系)二、权利特征:在他人身上诱导出软弱感和无助感深层的元信息:你无法离开我而生存核心:你需要被照顾来源:父母化的儿童与厌恶女人的男人例子:夫妻关系导致的女儿行为异化三、情欲人际动力:通过性的方式来建立和维持关系特征:诱导出投射目标的情欲反应深层的元信息:性的满足感例子:茵格瑞与男友的不安定关系噩梦

24、:乱伦幼时希望得到父亲的关注杰克森多次婚外情将自己视为性的客体,除性外无任何长处孩子的母亲玩弄其生殖器四、迎合特征:诱导他人感激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所作出的牺牲例子:海瑞因塔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锁车门)如何开展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第一阶段:允诺参与努力让个案在情绪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治疗过程中目标是通过改变投射性认同来修正个案的内在客体世界如何使个案允诺参与客体关系治疗是一个长期并且艰难的过程将这一点真正讲给个案处理个案受到的各种不适,确保各案继续进行治疗治疗联结与过早结束情绪联结:传递共情性理解的多种技术。信息获取,例子:抑郁症,自杀倾向建议和忠告:建议相对无伤大雅,并且只有当建议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时,

25、才能提供建议。这样的目的都是为了个案允诺参与。第二阶段:投射性认同不同的投射性认同的出现是治疗第二阶段的显著特征反移情:治疗师情感上对个案的投射性认同做出的反应。区别于传统精神分析,它是有意义有价值且必不可少。依赖:治疗师照顾者,拥有“答案”的人例子:凯瑟琳(乱七八糟、焦虑)表现:紧急呼叫与反复出现“危机”(扩大化)迫使治疗师成为拯救者如何做:克制自己想要给予帮助的冲动利用反移情做出恰当反应迫使隐藏在投射性认同背后的元信息传递显现出来公开化(公开宣布“我无法离开你而生存”)必须拒绝提供个案所要求的同情、指导和支持 最终结果:将元信息公开他不只存在于个案的投射性幻想当中连接点对此实现治疗权利:治

26、疗师专家,但个案控制者,试图指挥治疗中发生的事,按自己的方式做事表现:其他人能力不足,猛烈抨击不耐烦,如果个案处于主导地位会更好例子:南希(亲子关系)如何做:不是带着拒绝和愤怒来回应情欲:最为敏感,治疗师与他人并无不同,关系的底线是提供情欲的满足表现:通过语言描述、穿着、坐姿等引起治疗师的情欲例子:贝塔(女性画家)对自己裸体画像的极致描述如何做:必须小心谨慎,不要压抑个案对性的表达不屈服于个案的投射性认同坚持公开元信息迎合:“你欠我的”表现:积极配合治疗师的任何要求或并不是治疗师提出的(打扫卫生、提供建议)例子:诺曼(早到、晚退、向治疗师提供意见或给出评价)结语:可能的敌对性第三阶段:面质治疗

27、师的反应不1、 避免“解释”操作导致情感的面质转向了理智,绕开了元信息2、 直接挑战投射性认同内在的固有要求关系的合法性3、 明确自己与个案的关系:拒绝的是投射性认同,而不是个案本人显示其关心4、 使个案面对当前的关系,明确“坏”的一部分并不是被抛弃的原因个案的反应不平静、拒绝(激烈的或沉默的反抗)短时间的缓和之后,试图补偿损失采取对策避免遭受对投射性认同的攻击1、 强化:个案会强化他们的要求;“变得一团糟”例子:凯瑟琳(依赖)利用的是治疗师的责任感,其最大赌注是自杀威胁拒绝2、 责备:利用自己体会到的感受而责备治疗师,其目的是防御。处于绝望中的个案认为最佳的防御就是最好的攻击利用反移情3、

28、次级投射性认同不仅仅是一个投射性认同退场,另一种投射性认同入场来代替那么简单迫使治疗会退到第二阶段所做工作必须重新返工(时间会减少)4、 告辞体现了第一阶段关系的重要性5、 关系的转变解放第四阶段:结束相对平静、理智反馈(将注意力放在治疗关系上特定形式)主要目标:是向个案提供他人是如何感知、理解他们的相关重要信息利用反移情解释(议题:被抛弃、被拒绝的威胁,“好”、“坏”的内化)解放个案需要解放的是被高度极化的内在表象培育出的局限性观点个案永远不会完全放弃他们的内在客体分离个人与个人建立关系,我们成为个案的一部分,个案也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是我们的他人我们也是自己的个案如何成长为出色的客体关系

29、心理治疗师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师必须考虑的四个问题1、 如何处理治疗中的负面情绪感受与经历完全分开原因(内疚、愤怒;把个案带出治疗室等)2、 如何辨别反移情感受求助同行自己定期监控反移情反应同样的投射性诊断以单调的规律出现的个案数量干扰指标3、如何渡过“面质”难关逃避(解释)对此隐患了解削弱干扰程度4、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为治疗师带来什么很少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改变(关系、个案自己)认识自我案例分析:1一般资料:小丽,女,38 岁,大专文化,已婚,会计。内向、温和、安静。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排行第三,上有大哥二姐,传统农村家庭长大,父母性格老实、本分、内向、温和、安静。自小父母、哥姐都极

30、为溺爱,小丽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凡事有人打理,自己不用操心。毕业后在外企工作,结婚后在丈夫的安排下到丈夫的私营企业中当会计。丈夫大强是私营企业业主,精明能干、果断固执。小丽 25 岁时结婚,婚后生活条件优越。小丽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但丈夫坚持与公婆同住,并且安排她到自己的企业中当会计。小丽渐出现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烦躁不安,上班老是担心出错,担心企业会倒闭。后来心情越发苦闷,无心绪做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感觉生活没有意义,不如死了算了,企图跳楼自杀被阻止。食欲下降、性欲全无,越来越消瘦、乏力,动不动就感冒发烧。有时大发脾气,乱摔东西,骂人。被迫离职回家休养、治病。

31、先后到南京、上海等地就诊,诊断抑郁症,予帕罗西汀,文拉法新等抗抑郁剂口服治疗后好转。二月前仍回到丈夫大强的私营企业中当会计。不久小丽又出现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烦躁不安,无心工作。 “只要在他的厂里上班我就紧张,老是担心自己做错,也担心别人搞错,其实我希望到别的厂去上班,做完自己的事就行了,不用想那么多。”小丽希望调换工作,先后提出想去幼儿园当阿姨,想参加插花培训班,想学开车。但均由于丈夫大强不同意作罢。“如果他不真心同意,即便勉强答应了也没什么意思,他会不高兴的。”在咨询室中小丽幽怨地说。“我若真的让她去做,她没有一样会干下去的,花好多钱买了一套烫画工具,也作了几幅还不错我都送给朋友了,谁知

32、道她热了一阵子又扔下了,又要去学什么插花。你说她在我的厂里当会计也干得不错,我也开工资给她,我还给她办了信用卡,一个月几千块地花着,不是蛮好的吗?她却老是给我给家里买些贵嘛贵得要死又没用的东西。老是讲在我厂里干活累,其实有多累呀,你是老板娘嘛,我自己家里的事情你不看着点谁看着啊?叫别人哪有你放心哪?这个家你也有责任啊?跟我父母一块住蛮好的呀,我父母把家务都做好,母亲以前也是做生意的,还可以帮帮我,她不上班整天呆在家里我妈妈也没说她什么,她却老是讲我妈妈给她脸色看。”大强更是苦水一大肚子。2心理测验结果: SCL-901:总分:158 分 焦虑:2.2 抑郁:2.3。2、主诉:失眠、苦闷,欲自杀

33、 13 年,失眠、苦闷 2 月。3、观察和他人反映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接触可,内向、顺从、腼腆,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精神状态:神志清楚,接触主动,检查合作,应答切题,语流语速正常,情绪轻度焦虑、抑郁,求医心切。4、评估与诊断: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表现有轻度焦虑、抑郁情绪。个性偏内向、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根据三原则衡量临床资料,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障碍范畴。根据CCMD-3 诊断为抑郁症-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轻度抑郁,诊断的依据是:既往抑郁症病史,目前表现失眠,烦躁不安,无心工作。社会功能受损,病人感到痛苦;排除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器质性精神障

34、碍,求助者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除外精神分裂症。客体关系病理:小丽:投射性认同依赖依据:表达持续的无助感。例:“如果他不真心同意,即便勉强答应了也没什么意思,他会不高兴的。”元信息传递:我活不下去大强:投射性认同权力依据:一直控制和统治着小丽的生活,总是诱导和证明小丽的软弱感和无助感。例:“我若真的让她去做,她没有一样会干得下去的”“你说她在我的厂里当会计也干得不错,不是蛮好的吗?元信息传递:你活不下去求助者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失眠;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自主、自信地生活5、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善睡眠,从

35、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自主、自信地生活。6、咨询方案的制定 与患者平等协商,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达成共识;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建议夫妻双方共同治疗,向患者说明绝对保密原则,打消患者顾虑。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客体关系治疗客体关系治疗治疗模式是:运用形成于治疗室内的“治疗师-个案”关系来治疗个案的病理,视关系本身为治疗焦点,帮助个案重获健康的客体关系,促进个案自体感的积极改变。在客体关系理论中,精神病理被看成是自体构成的困扰。症状、心情的改变、对世界扭曲的知觉这些都可以用个人的客体关系以及这些客体关系被内化的方式来解释4。本例患者小丽排行最小,深受溺爱,凡事靠

36、他人,逐渐形成了一种信念:我不行,我必须依靠别人,否则我活不下去。这种人际关系模式被运用到以后的人际关系中,并且在亲密的婚姻关系中被放大。巧的是丈夫大强是一个喜欢一直控制、统治别人生活的权力投射性认同者。一方过度的控制诱导了另一方过度的软弱感和无助感,使患者回到早年与抚养者的关系模式中。另一方面,成为权力投射性认同者对象使患者处于一个不舒服的位置上,自然会出现反抗性的面质和愤怒爆发。求助者智力正常,已经过抗抑郁剂治疗,症状较轻,求治动机较强烈,有较好的自我审视的能力,使咨询师很快识别出早年人际关系模式形成阶段。逐渐为患者揭示出隐藏在症状后面的元信息传递:我活不下去,使患者慢慢领悟,并且不断鼓励

37、患者尝试自己想做的事,从而最终能够自主、自信地生活。7、咨询过程: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允诺参与(咨询关系的建立) 投射性认同 面质 结束咨询效果评估:三个月后小丽终于从丈夫大强的工厂中“辞职”,参加了会计师培训班,“虽然我这么做老公似乎不是很高兴,但我想我是对的,我应该坚持,等到我考到证他会吃惊的。”SCL-901:总分:139 分 焦虑:1.68 抑郁:1.72。参考文献谢尔登 卡什丹.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美)克莱尔.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胡远超.客体关系理论评述.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熊卫.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4):19198.李晓芳,梁秋月,刘博影,刘新民.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科技视界,2013:8283.李倩. 客体关系理论的心理治疗述评. 科技文汇.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