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易制香的方法2010-08-23 16:00:01 来自: 停云成香( 慈悲喜舍) 据陶谷清异录记载,早在五代的时候,就有一位法号“知足” 的有道高僧反对上层社会焚熏奢侈香料的作风,于是“但摘窗前柏子焚?”。也许正是此举开创了一代风气,到了宋代,炉焚柏子,成了佛寺禅房与士大夫书斋当中流行的小景,苏东坡就曾经秋夜独酌,“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 (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另外,趁桂花才开放三四分的时候,将花摘下,用熟蜜拌润,密封在瓷罐中,深埋入地下,进行一个月的“窨香”程序,便得到了宋代文人所青睐的又一款时兴香品。焚香之时,把一朵朵窨过的桂花放在香炉中的银隔火板上,随着炭火悄熏,桂花一边吐香
2、一边慢慢打开,待到花朵完全开放,也就是其花香散尽之时。 在今日,“香道”让人沉吟踌躇,是因为焚? 沉香、檀香等贵重香料,未必有利于日渐恶化的地球环境。相反,宋代士大夫从大自然中选取最朴素的材料,巧制出种种足以怡悦人心的香品,倒是更有意义的经验。从树上摘下柏树子,用沸水焯一下,然后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阴凉处慢慢晾干,就制成了东坡居士曾经焚过的“柏子香”;把香橙皮、荔枝壳、梨滓、甘蔗滓四样废弃渣料合在一起,却可以诞生清新的“小四合” 香丸;捣烂橘叶,与旧竹篾片一起密封在小罐当中,在火上长时间热蒸,然后把熏入橘叶气息的竹片当做香料,在香炉中慢炷,“其香清,若春时晓行山径,所谓草木真天香”
3、 。如果对传统真的怀有深情,那么不妨尝试恢复这一样样朴素而又易制的宋人香品,让中国人的书房里重新回旋起十二世纪的天香清气。 和合香方 高子说:我收录的香方,只选取适用的部分。现在京都人崇尚的香方,又被鉴赏家称赞为奇品。 我也收录下来了。制作香的诀窍,贵在选料纯精,焚烧这样的香,香气远溢而余味无穷,能识别香味的人,就自然明白我所选的香方是令人满意的。 玉华香方 沉香四两 速香黑色者四两 檀香四两 乳香二两 木香一两 丁香一两 郎台六钱 奄叭香三两 麝香三钱 冰片三钱 广排草三两, 以交趾出产的为妙苏合油五两 大黄五钱 官桂五钱 黄烟即金颜香,二两广陵香一两用叶, 把上列香料研为粉末,加进合油调和
4、均匀,再加炼好的蜜拌和成湿泥状,最后装进瓷瓶,用锡盖加蜡密封瓶口,烧用时一次取二分。 聚仙香 黄檀香一斤 排草十二两沉 速香各六两 丁香四两 乳香四两,另外研末郎台三两 黄烟六两,另外研末合油八两 麝香二两 橄榄一斤 白芨面十二两蜜一斤 以上成分研成细末作香骨,先和上竹心子,作为香的第一层,趁料湿又滚一层药。 檀香二斤 排草八两沉、速香各半斤 将以上三料研为末,滚成第二层,于是制成了香,用纱筛后将湿香晾干。 京城自制香,每一万枝香,工价二钱。一万根竹棍,价一钱二分。香袋紫龙力纸,每一百张价五钱。 沉速香方 沉速香五斤檀香一斤黄烟四两乳香二两奄叭香三两麝香五线合油六两白芨面八两蜜一斤八两和成滚棍
5、即制成。 黄香饼方 沉速香六两 檀香三两 丁香一两 木香一两 黄烟二两 乳香一两 郎台一两 奄叭三两 苏合油二两 麝香三线 冰片一钱 白芨面八两蜜四两 将以上成分拌和成药剂,用印模制成饼状。 印香方 黄熟香五斤 速香一斤 香附子、黑香、藿香、零陵香、檀香、白芷各一两,柏香二斤,芸香一两,甘松八两 ,乳香一两,沉香二两,丁香一两,馥香四两,生香四两,焰硝五分 以上各料一块研为末,放到香印模中,模印成形后就可以焚烧了。 春香方 沉香四两 檀香六两 结香、藿香、零陵香、甘松各四两, 茅香各四两,丁香一两,甲香五钱,麝香冰片各一钱 以上各料用炼蜜拌为湿膏,装进瓷瓶密封,就可以烧了。 撒兰香方 沉香三两
6、 五钱 冰片二钱四分 檀香一钱 n 龙涎五分 排草须二钱 奄叭五分 撒乐兰一线 麝香五分 合油一线 甘麻油 二分 榆面六钱 蔷薇露四两 用印模制成饼烧,很好。 芙容香方 沉香一两五钱 檀香一两二钱 片速五钱 排草二两 奄叭二分 零陵香二分 乳香一分 三柰一分 撤乐兰一分 橄榄油一分 榆面八钱 硝一线 拌和后用印模成饼烧或者散烧。 龙楼香方 沉香一两二钱 檀香一两二钱 片速五钱 排草二两 奄叭二分 片脑二线五分 金银香二分 丁香一 线 三柰二钱四分 官桂三分 郎台三分 芸香三分 甘麻油五分 橄榄油五分 甘松五分 藿香五分 撒乐兰五分 零陵香一钱 樟脑一钱 降香二分 白豆蔻二分 大黄一钱 乳香三分
7、 硝一钱 榆面一两二钱,用印模制成饼烧。散烧去掉榆面用蜜拌和。 黑香饼方 用四十两料加炭末一斤 蜜四斤 苏合油六两 麝香一两 白芨半斤 橄榄油四斤 其琛奄叭四两,先把蜜炼熟,加橄榄油把炼蜜化开,又加奄叭,然后加进一半料;将白芨打成糊状,加进炭末,又加进一半料,这之后加进苏合、麝香,揉均匀后用印模制成饼。 炒香 最近,有人用苏合油拌沉、速二香,用火稍稍炙一下,收起来,趁热撒上冰片末,放进瓶中收集起来用,人们称之为规范制法。这种香的香气比一般香稍微浓一点,但反而失掉了沉、速二香的天然雅味,恐怕熟悉香的内行不会选用这种制香法。 上香方法 将香点燃后,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安
8、置胸前,香头平对佛菩萨像,再举香齐眉,之后,手势回到胸前,开始用左手分插。插香的方式及观想也有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第一香插中央,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香插右边,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第三香插左边,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 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第三种方法最简单,程序和第一种完全一样,只是念的是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总括又简单。插完香后合掌,心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告礼成。如果上的是环香,就要以点燃处向佛,两手如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心中默念如前即可。要是上檀香(檀木劈成小枝)时,要用双
9、手大指及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然后插入香炉,第一根用左手拈起右手插,第二支右手拈起左手插,第三支和第一支同,观想默念的方法都和上长香时一样。 各地焚香习俗 香是人类数千年来的良伴,几乎所有古老文明,都曾开发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根据可考的历史记载,埃及是最早用香的民族,用香的起源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当时埃及人为了稳定香料来源,还曾兴起多场征战,这也难怪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图坦卡门金字塔里,会发现许多存放各式香料的容器,由此可见香对古埃及的重要性。 在上古时期,香还是尊贵地位的象征,所以古波斯的富贵人家,多半会在自家的花园里种植茉莉、紫罗兰、红玫瑰
10、等种种珍贵香花,以衬显其地位。在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从波斯带回各种珍贵香料,自此,用香也逐渐演变成希腊贵族阶级的身分象征。 至于将香的使用提升至信仰层面,则是东西方民族共通的特点。古埃及人从阿拉伯和索马里沿海地区引进芳香类树木,就是为了在宗教仪式中使用;巴比伦人为了在祈祷或占卜中引来神明关注,而有焚香的习俗;希腊人是以燃烧木头或树脂的方式,来供奉神明或祛除恶魔;至于罗马人,则会在公祭和家祭中焚香。 对延续至今的各大宗教来说,香更是一不可或缺之物,如印度教、日本神道教、犹太教等,都有焚香礼拜的习俗。至于基督教,在圣经里就有近三十处关于香料、调香、香的应用的记载;其中一则提到,在东方三贤
11、人送给刚降生的耶稣基督的礼物中,就有两样是珍贵的香料;天主教的焚香仪式,则首见于四世纪的圣餐礼上。香对天主教的重要,我们可从圣诞节举行的子夜弥撒,由教宗亲自提拿香钵,于香烟袅袅上升之际,虔诚祝祷的肃穆庄严景象里体会得到。 中国品香文化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连结;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 虽然从考古的发现得知,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可能有用于熏烧的器具出现;但在见诸于文字的史载中,则要到周朝才有正式的焚香纪录。文物学家刘良佑表示,中国的用香文化,始于疆域的开发与对外交通的发展,从而发现并进口了香
12、料;周朝时,由于政治的分合,在国土向南开发的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了香料,自此用香逐渐形成周朝贵族的时尚之风。 到了汉朝,香料主要来自西域中亚及南海诸国的献贡;汉末至魏晋六朝,由于佛教的东传与盛行,焚香于是形成供养诸佛的仪轨,升华为凡圣之间沟通的桥梁;隋唐时代,由于文治武功均盛、海路交通便捷、经济繁荣、佛教鼎盛,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风气相当普遍,沿袭至宋朝,便在文人雅士间形成了以精致清丽见长的品香文化。当时品香风气之盛,从香药收入占市舶司最大宗可以看出,而品香香料,又以自南洋取得的沉水香、多伽罗香最为珍贵。不过,刘良佑提到:玩味朱火青烟的品香之乐所费不赀,以至在清朝中叶以后,由于战事四
13、起,所以这项须配合着雅致与闲情的风雅之事,便湮没在漫天的精致的品香文化虽然在俗世因缘的流转间逐渐淡没了;但对于渴望离苦得乐的芸芸众生而言,轻缓飘邈的馨香,仍是他们寄托宗教情怀的依藉。因信仰之故,佛教于是能持续地以它强调趣向清净解脱的用香仪轨,深刻影响汉地子民,使香的传承历久方炽。 以心香供佛 谈到佛教的用香,自然是与印度的用香文化有着若合符节之处。在印度,由于天气酷热,为防人体孳生体垢、恶臭,乃将当地盛产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于身,称为涂香;或焚香料熏室内及衣服,名为烧香或熏香。大智度论卷三十记载,烧香仅能行于寒天时,而涂香在寒、热天均可行之;寒天时杂以沉水香,热天时则杂以旃檀香。 中国最早香器
14、简介 在佛教传入中国用香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同时大量引进各种重要的香料,及用香的观念和方法,于是,香从生活中的附属用品,一跃而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场景。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在室内薰香的习俗,焚烧的香料是以草本植物为主。其实薰香源自古人薰烟以趋灭蚊虫,并消除秽气。 在周礼中记载:“剪氏掌除蚕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虫之事。” 古人燃香也可以说是清净环境,中国在尚未产生专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铜炭炉来薰香。 中国人在室内焚香自战国时代就已开始了,但是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 中国香炉的形制始于战国时期铜炉,以后历代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
15、。材质有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掐丝瑵珐琅、画珐琅、竹木器及玉石等,种类丰富。 在春秋时期,已出现专供室内取暖的铜炭的“王子婴次炉” 。而这类铜炭炉后世仍然沿用。 汉代开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香炉博山炉。博山,相传是东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炉盖上雕镂的山峦之形,山上有人物、动物等图案。当香炉中飘出袅袅香烟,就宛如神山盘绕终年的云雾。博山炉盛行于神仙之说流行的两汉及魏晋时期。 在汉代,专为焚香而设计的香薰已经出现,大理的薰香器从各地的汉墓出土,可以知道当时薰香习俗已经很普遍。汉代薰香的风气,南方比北方更为盛行。广州地区四百余座汉墓中,共出薰炉一一二件。 在汉代蔡质所著的汉官仪中,就有关于香的文献记
16、载:“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 在广州、长沙等地的西汉早期墓葬中已经出土了不少豆形薰炉,而中原地区出现得稍晚。从这种出土不少专为薰香而作的香薰看来,薰香的风气是自南向北逐步推广的,而许多高级香料也是从南海输入中国。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西汉时龙脑香在广州已非罕见之物。 汉通西域后,还从陆路自西方输入苏合香。班固与弟超书:“窦侍中令载杂采七匹,白素三匹,欲以市月氏马、苏合香。”这是汉代以杂丝、白素等布料,要买月氏马及苏合香。后汉书“ 西传传”说大秦国“ 会合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 汉朝时乐府诗中也说:“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外毛内答)(外毛内登)、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其
17、中都梁香为古代著名的香草。 汉代的香品中,有干燥的草木植物、树脂类的龙脑香、苏合香。草本植物的茅香干燥之后就是可燃物,为了能充分燃烧,通常在炉身的底下会有通气孔。有的设计炉身较浅,炉盖隆起,而且在炉盖上备有数层镂孔。这类炉具的容积也较大。同时为了容纳自进气孔落下的灰烬,通常也设有承盘。 龙脑及苏合香等树脂类香品,必须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烧,因此这类炉身较深,以便置烧红的炭块,有时加银箔或云母片,再放上树脂之类的香品,使其徐徐薰烧。出土的汉代香薰中就曾留有炭料、香料。 香具 香具是使用香品时所需要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称为香器(严格说来,制香时使用的工具称为“香器” ,用香时的工具称为“香具”)。除了最
18、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香斗、香筒(即香笼)、卧炉、薰球(即香球)、香插、香盘、香盒、 香夹、香箸、香铲、香匙、香囊等。造型丰富的香具,既是为了便于使用不同类型的香品,同时也是一些美观的饰物 【香炉】 香炉是最常见的香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炉、筒式炉、莲花炉、鼎式炉等等。材质多为陶瓷或铜、铝等金属,也有石、木等材料。明清以来流行铜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富于变化。其他材质的香炉,常在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 【手炉】 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用于取暖,也可薰香。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
19、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香斗】 香斗,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常薰烧香粉或香丸。唐代即已流行。 【香筒】 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的香具,又称“香笼” (以区别于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为长而直的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线香。其质材多为竹、木或玉石,也有高档的象牙制品。 【卧炉】 卧炉,用于横向点燃线香,也称横式香熏。类似于香筒,但横竖方向不同。 【薰球】 薰球又称香球,呈圆球状,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接。内套数层小球,皆以承轴悬挂于外层,最内层设有焚香的小“杯” ,
20、无论薰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其设计精巧,即使把薰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故也称“被中香炉” ,其原理与现代的陀螺仪相似。 【香插】 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或棒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线香。 【香盘】 香盘,是焚香用的扁平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 【香盒】 香盒用于放置香品,又称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状多为扁平的圆形或方型,多以木、铜、铝等制成,大小不等。既是容器,也是香案、居室的饰物。 【香夹】 香夹用于夹取香品。 【香箸】 香箸即“香筷” ,多为铜制。 【香铲】 香铲常用来处置香灰,多为铜制。
21、 【香匙】 香匙用于盛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 【香囊】 香囊用于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以便随身携带或挂佩,多为刺绣丝袋,也常把绣袋再放入石、玉、金、银等材质的镂空小盒。 香具的发展历史与种类 1、香具的发展历史 香具是使用香品时所需要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称为香器(严格说来,制香时使用的工具称为“香器” ,用香时的工具称为“香具”)。随着制香用香的日益广泛,各种香具应运而生。 炉香袅袅,既馨且逸。香具对中国人而言同时具备实用与装饰功能。中国人在室内焚香自战国时代即已开始。但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 历代使用的香具有香熏或称香炉、博山炉、花熏、香筒及香囊等。以散发香气的方式而言,可分燃烧、
22、熏炙及自然散发。如香草、沈香木及作成香丸、线香、盘香和香粉的合香,则必须燃烧。龙脑之类的树脂性香品,必须用熏炙,也就是将香品放在炙热的炭块上熏烤。至於调和成香油的香品,则用自然挥发的方式散发香气。各式各样香气浓郁的香草、香花,也被中国人装入花熏、香囊之内,让其自然散发香气。混合数种香的香粉,也常用薄纸包裹,装入香囊。 炉之制始于战国时期的铜炉,以后历代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质料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掐丝珐琅、内填珐琅、画珐琅、竹木器及玉石等器。 汉代有博山炉。博山,相传为东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炉盖上雕镂山峦之形,山上有人物、动物等图案。用此香具焚烧香草或龙脑,袅袅香烟,宛如神山盘绕终年的
23、云气。博山炉盛行于神仙之说流行的两汉及魏晋时期。 “博山炉” 出现之后,香炉的使用与熏香的风习更加普遍。熏炉是现在发掘的汉代王墓中最多见的随葬物品。 除了香炉,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 ,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 “被中香炉”,即“ 熏球”。唐代流行有提链的金属香球、香熏。唐代的多足带盖铜香熏十分独特,也有附提链者。带长柄的手炉常见于佛画的引路菩萨图及罗汉画中。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用金器、银器、玉器做的香具,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 此时熏球、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
24、香炉)的产量甚大。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宋人焚香,常同时使用香炉和香盒。从古代绘画中可以看到取香的动作。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满白灰的炉具内。宋代也流行燃烧“香篆” ,将粉末状的香料用模子压出固定的形状,然后燃点。 此外,元明清流行成套的香具。元代流行“一炉两瓶” 的成套香具。明代十六世纪的绘画中就已出现 “炉、瓶、盒”。这种组合式香具乃以香瓶作为储放香箸、香铲之用。传世的器物中有明嘉靖官窑的“ 五供”。五供是一炉、两烛台、两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于祭祀及太庙、寺
25、观等正式场合。明代盛行铜香炉,这与宣德时期大量精制宣德铜炉有关。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 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现在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2 、香具的种类 香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香斗、香筒(即香笼)、卧炉、熏球(即香球)、香插、香盘、香盒、 香夹、香箸、香铲、香匙、香囊等。造型丰富的香具,既是为了便于使用不同类型的香品,同时也是一些美观的饰物(参见中插彩页)。 香炉 香炉是最常见的香具,其外形各式
26、各样,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等。材质多为陶瓷、石料或铜等金属。明清以来流行铜香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变化多端。其他材质的香炉,多在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 手炉 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类似暖炉。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香斗 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香斗在唐代已经很流行。香斗所烧的多为颗粒状或丸状的香品。 香筒 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的香具,又称“香笼” (以区别于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为长而直的
27、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线香。其质材多为竹木、玉石或象牙。 卧炉 卧炉用于横向点燃线香,也称横式香熏。类似于香筒,但横竖方向不同。 熏球 熏球又称香球,呈圆球状,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接。球体内设有小杯,以承轴挂于中央,无论熏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的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由于这种精巧的设计,即使把熏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所以也称“被中香炉” ,其原理与现代的陀螺仪相同。 香插 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线香。 香盘
28、香盘又称香台,是焚香用的扁平的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 香盒 香盒是放置香品的容器,又称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状多为扁平的圆形或方型,材质多为木制,体积大小不等。香盒既用作容器,也是装饰香案、居室的物品。 香夹 香夹用于夹取香品。 香箸 香箸即“香筷”,多为铜制。 香铲 香铲常用来处置香灰,多为铜制。 香匙 香匙用于盛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 香囊 香囊用于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以便于随身携带或挂佩,多为刺绣丝袋,也常把绣袋再放入石、玉、金、银等材质的镂空小盒里。系有丝线,能挂在颈下的也称为“佩香” 。 老手艺制香工艺 香,这里指的是在礼佛祭祀或者居室用的,也叫神香,佛香,或者卫生香。北方
29、主要流行的是无芯的线香,也叫直条香;南方流行的是有芯的竹签香或棒香。竹签者细也,竹棒者粗也,无其它区别。 对于香的制作,中国古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医学说、道家外丹学说一脉相承的理论,有一个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艺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在香方的确立、香料的使用、配伍与炮制、制作的流程等方面都十分考究,有一套严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规范。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中,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 相比而言,以化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
30、制香工艺,所务求的主要是气味的芳香,而不是香品的养生功能,这一理念影响到制香的各个方面。例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料成本,美化香品外观等目的,会使用包括化学合成香料在内的许多化学制剂,并且采用了许多在传统工艺看来有损香的品制的纯工业化的生产方法。 可以说,传统制香工艺是求“香气养神 ”,现代制香工艺则是求“香味养鼻”,两类香品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传统香不仅在香料配伍方面十分考究,而且对于香料的炮制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香的质量。香料的炮制与中药的炮制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差别。同一种香料,用在不同的香里,炮制方法常常也不一样。从总体
31、上说,炮制香材的目的,一是去其杂质,便于使用,二是导顺治逆,理其药性。恰当的炮制可以加强香材的药性,使其功效充分发挥出来,并消除可能具有的毒副作用;此外还可以根据配伍的要求,使用特定的炮制方法使香材的药性发生改变。 具体的炮制方法很多,例如:修制、蒸、煮、炒、炙、炮、焙、飞等。 中国传统香艺所包涵的理念、规程、技巧是香品功效与品质的重要保证,非常值得今人学习、效法、继承。在高明的用香者和制香家那里,真正尊古法制作的香品与其他香品的差别是极其明显的。 不过现在的市面上已很少能见到天然香料制作的合香,至于真正遵循古法、采用传统工艺的正宗合香,则更如凤毛麟角。 将搅拌好的料经加压由模具的孔中挤出,就
32、是制香的主过程。挤出的香条接放到香罗上,经整理后晾晒或烘干,或再正型,就是成品香了。经包装后即可出厂。 一、搅拌。将各种原料及水按一定的比例放入搅拌机内。一般搅拌机的构造很简单,搅拌筒内有叶翅,通过叶翅的转动,将原料搅拌均匀。只是搅拌机的叶翅形状比较特殊。我见过的较好的搅拌机叶翅形状成S 形,见附图一。这种形状的好处是搅拌好的料成一整块,也就是料内不容易含有空气,空气在制香的挤压过程中是有害的,它使挤出的香断条。也有说法是这种方式不易破坏香料的粘性,但本人没有严格试验过。缺点是搅拌效率低,但搅拌在整个制香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所以效率低也无关大局。拌料在整个制香过程是很关键的,这需要经验。入
33、料前需虑掉杂质,比例要适当,水份要适当,搅拌要均匀。也有将榆粉用开水烫过的,用以增加粘度。 二、挤压成型。这个过程是由制香机来完成的。现行的制香机主要由传动机构,挤压头,挤压腔(料槽) 和模具组成(图二) 。将拌好的料放入挤压腔内,由挤压头向下挤压,受压后的料由模具孔中挤出,即变成了所需的形状。现在流行的制香机,有固定挤压腔的(单槽) ,也有活动挤压腔的 (二槽),这样可以节省制香机等待装料的时间。因传动机构不同,形成了液压制香机和齿轮制香机。模具是一块有许多孔的条状钢板,孔是成排排列的,有一排,二排或多排孔。用的最多的是二排孔。所以挤出的香条也是成排排列的。 三、接香,整理。这里要用到香罗。
34、香罗一般是由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的边框,上面绷上纱布。用来存放香条,便于晾晒,烘干。当挤出的香条长度达到香罗的长度时,用香罗将香条刮到香罗上,这就是接香。这时香罗上的香条并不规则,有断条,长短不齐,需人工整理。最后达到香条成一层,整整齐齐的排放在香罗上。最后截成需要的长度。 成型后的香条需去除水分,干燥定型后方能进行包装和出售。一般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 人工干燥主要是大企业采用。常用的是烘干房。保温较好的房间内,用地炕,暖气,炉火等方式加热。放有成型香条的香罗,排放在烘干房内的香架上。烘干房有通风设备,以利排除湿气。房内温度约 40 度左右,一般几小时就可出香。先入先出,循环生产。再有就
35、是用设备干燥,具说一套设备几十万,国内不一定有用的。 小企业多用自然干燥。可在场地晾晒或室内阴干。视具体情况而定。晾晒干燥的较快,但容易变形。晾晒时,香条上面的部份,水分失去的较快,收缩的也快,于是香条两端向上翘。待到上面部份干燥定型后,下面部份的收缩力不足以拉动已定型的上面的部份,最后香条就是弯曲的了。晾晒过程中可在香条的上面洒些水,来控制,减小变形。阴干就是将香罗放在室内的香架上,自然通风。阴干时间较长,变形小。如变形较大,可将香条成排的取下,横竖交错堆叠在一起。放一段时间后,可起到矫正的作用。 我国的香种类繁多,名目不一。 我这里指的是礼佛祭祀或者居室用的香,也叫神香,佛香,或者卫生香。
36、 北方主要流行的是无芯的线香,也叫直条香;南方流行的是有芯的竹签香或棒香。竹签者细也,竹棒者粗也,无其它区别。 这里先谈谈线香。 原料: 原料包括骨料,粘结料,香料等。 骨料组成香的主体,主要是木粉,要求没有异味,就是不要有不好闻的味;细度一般在 100 目左右,无其它特殊要求。近来也有用其它植物粉沫的,如各种农作物桔杆,草粉等。或者是它们的组合。 传统粘结料是榆树皮粉,作用就是将骨料粘结在一起,使做出来的香结实,有弹性而不易折断。榆树皮粉的质量也不一样。起作用的主要是树皮中的芯皮,而外部的老皮不起作用。不含老皮的俗叫白榆粉,含老皮的俗叫红榆粉。榆皮粉和骨料的比例,重量比约为 1:11:2。由
37、于榆皮粉数量有限,现代也有添加化学粘结剂的。 香料可以是多种天然香料,如檀香,沉香等。也可以有多种中药中的香辛料,如八角,茴香等。近年来用的最多的是多种香精。很显然,不同的香料,成本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市面上见到的绝大多数是用的各种香精。使用香精可以配出各种各样人们喜欢的气味,完全不亚于或者优于天然香料及中草药香料,因为有的香精就是从天然香料中提练出来的。但是说到对人体的益处,比起天然香料和中草药香料,恐怕就望尘莫及了。 除了以上的原料,现在制香,一般都需加上色素,作成人们喜欢的颜色。对色素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再有就是为了提高质量或者降低成本,生产者添加的一些微量东西。这些都是生产者的不传之密,各有各的招数。同时也正因为是不传之密,所以这些招数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也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需要的就是水了。严格的说水不能算作原料,因为水只是在制香过程中起作用,经晾晒、干燥,去除水份后的香才能算作成品。但在制香过程中,水是不可或缺的。和好的原料中,水的重量约占 40%60%,因香的品种,制香的工艺,设备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