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班级活动组织与班级文化建设第一篇 班级活动组织第一部分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活动是生命的本源意义之一。人的发展,不论是生理系统的发展还是心理与社会系统的发展,都要以活动为源泉和动力。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里的“运动“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体育运动“,而应该同时被理解为“生命的活动“。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其活动的意义亦非同寻常,犹如一个生命体的生命活动。经过精心设计与组织的班级活动是开发班级成员身心素质潜能的时空条件,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整合因素。打个比方说,一个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点“,要使这些点成为“线条“、成为“平面“、成为“立体“,就要完美地塑造各个点,牢固地建
2、立点与点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一个浑然一体的“立体“系统,那么什么工作能担此重任呢?非班级活动莫属。所以说,做好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工作对学生个人的成长、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班集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如同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一个班级中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不能说谁比谁好,但至少可以轻松地说谁跟谁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或者说与众不同的地方。对于一双有着教育智慧的眼睛来说,应该赋予这与众不同的地方以特殊的教育蕴意,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路口,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的教育基点,也许就是这一与众不同的地方将成就一个完整的人、健全的人。教育不是要塑造一批
3、相同规格的产品,而是要成就一个个独特的健全的人。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其长处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走到自己的最高峰,尤其对于班主任来说更是要注重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展。班主任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可以设计组织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将特定的教育目的寓于一定的活动中,通过这些活动来促成学生的成长。通过良好设计组织的班级活动能为学生创造展现自己、发挥特长的条件,让了解自己才华的学生在众人面前尽情展现,从而达到发展自身的目的。班级活动还能为不了解自己独特能力的学生提供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机会,不通过活动,学生的独特能力就难以让自己知道,也难以
4、让他人明白,就更提不上有意识地培养提高了,这就如深藏于地的金子,不通过勘探、挖掘就说不上冶炼提纯了。所以说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班级活动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案例中,当老师宣布每个同学都要出节目的时候,同学们表现各不相同,其中有的同学“泰然自若,似乎在说:小意思,看我的!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位叫肖荣的同学成了大忙人,又是舞台监督,又是管音响,简直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还有联欢会的舞台布置、灯光音响、节目主持都搞得让老师和家长惊讶,这些都是班级中同学们各显神通的成果。老师肯定也发现了,学生再没有比在集体活动中显得更加生动活泼的时候了,因
5、为在这里学生们的各种才能都有用武之地了。对于这些同学来说,这次联欢会就是他们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他们通过认真准备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展现给大家,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和称赞,老师肯定能发现从此他们更加上进、更加自信了,因为他们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或转折。也许有人会想这些同学的行为无非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但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明白的是,这样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正当需要,更是一次良好的锻炼,通过这个锻炼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不知不觉中也给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给予了前行的动力。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体现教育意义的呢?(二)班级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每一位班主任肯定都有这样的经验:学生们通过活动所获
6、得的这些认识体会,如果仅凭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肯定很难尽如人意,因为老师的“说“是一种“灌输“,一种“植入“,而通过活动体验所产生的认识是一种“生成“,和学生心中其他各方面的观念和认识是配套的,就如一片合适的土壤催生了一颗种子,它能顺利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外,案例中班主任的感受也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有了机会,他们的特长就能得到发挥;没有机会,他们的才华就会被埋没“。是的,在班级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有良好个性发展的巨大潜力。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在集体的舞台上创造出一幕幕生动活泼的“戏剧“,来展示
7、个性和锻炼个性。二、有利于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班级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发现自我的机会,这是班级活动对学生这一个个“点“的贡献。与此同时,班级活动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这一条条“线“得 以建立和巩固。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缺少活动的班级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显得比较疏远;而每一次成功的班级活动之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都会更加亲密。班级活动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着激烈的交流、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是“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反馈,这是一个运动着的系统。这些“信息“承载着学生、老师的多方面特征,展示着丰富完整的个人品格,增
8、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一)纠正不良性格特征2在一个班级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不良的人际关系的存在,造成不良人际关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参与交往的人的某些性格特征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不利于人际吸引。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以下的这些性格特征会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尊重别人人格,对别人缺乏热情,不关心别人的悲欢情绪;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处境,突出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待人不真诚,以获取自己利益为前提才与他人交往;过于顺从他人,缺乏主见,取悦他人;自私、嫉妒,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对他人
9、缺点过分批评,对自己则喜欢自吹自擂;对他人过分敏感、猜疑、偏激;孤僻,不愿主动交往;不接受同伴规劝、固执,怀有偏见或报复心理;目标过高,缺乏自知之明;对人怀有敌对心理或情绪等等。关于班级活动对于纠正学生不良性格特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1)活动是人格的镜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最能够清楚地看到他的同伴包括他自己的人格的真实面貌。比如在他人宽广大度的气度下能意识到自身的胸襟狭窄,在他人大公无私的情怀中能看见自身的自私自利,在他人热情开朗的行为里能感觉到自身的冷漠孤僻等等。这样就有了较清晰的自我意识、自我了解。而离开了“活动“这种人类的对象化的实践形式,自我意识甚至意识的产生就成了无
10、源之水。列昂捷夫清楚地论证了意识、自我意识的产生与活动之间的这种关系。他认为:“对意识本质的说明,在于产生意识必要性的人的活动的那些特点方面,在于人的活动的客观对象性和生产效果性方面。“(2)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一个完整的集体活动是协作的结果。要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服从活动的既定目标,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达到与集体一致的目的。这样长期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就形成了自律的品格,自律的品格是与人愉快合作的基础。一个有着不良性格特征的学生往往是一只离群的孤雁,难以跟他人进行合作。班级活动可以纠正学生的不善合作的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提供人际交往时空造成不良人
11、际关系的第二方面的原因是缺乏真正的深入的交往活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了解。在学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文化课的学习排得满满的,课余时间也常用来完成功课,交往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此外,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与组织的活动也难以收到深入交往的效果。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就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对于班主任来说,改善班级中人际关系的办法就是设计与组织丰富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和老师有时间。有空间来进行自由交流各自所承载的信息,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营造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以下的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三、有利于班集体的形成任何一群年龄相近的孩子都可以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班级“,但“班
12、集体“的含义远远不止这些。一群年龄相近的学生被编排在一个“班级“里,他们之间还只是一种松散的结合,还不能算是一个“集体“。集体是什么?集体就是具有各种关系的个人组成的群体。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关系,就无法形成一个集体。这种关系不是一般的空间关系。走在大街上的一群人虽然彼此之间靠得很近,甚至在做着相同的事情(如购物),但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他们之间缺少紧密而稳定的“心理关系“,他们无法成为一个集体。从班级到班集体转变的过程就是一个“建设“的过程,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在这个建设过程中班主任是最重要的建设者。从集体形成的过程上看,“班级活动“是集体形成和保持生命力的最
13、重要的途径。没有“活动“的班级只能处在一种静止的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不可能表现出“心理关系“,也形不成“心理关系“。活动是关系形成的催化剂。只有不断地活动、不断地交流。不断地碰撞,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稳固的、紧密的交往关系,集体的凝聚力才能得到巩固,集体主义情感才能得到培养。班级活动在建设班集体中的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民主意识和学习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以及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案例中黄老师让学生决定要不要粉刷教室,充分发扬了民主,这为民主意识的培养打下了基础;在粉刷教室的过程中没有请工人来粉刷,而是学生们自己动手,男学生干重活,女学生当下手,个个都付出辛勤的劳动,充分培养了主人翁精神。有
14、利于促使集体的正确舆论的形成。就如案例中对于要不要粉刷教室,学生们有不同的看法,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如果不加以引导,这种分歧将会影响平时的班级生活,黄老师通过引导,智慧地统一了观点。对班级以后正确舆论的形成作了铺垫。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学生的集体生活,促进学生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发展。在学校里,如果不开展班级活动,学生的生活会相对比较枯燥,粉刷教室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开展班级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和巩固班集体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班主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增强每个集体成员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是班集体建设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15、。良好班集体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有明确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了实现共同奋斗目标所组织的共同活动。目标是班集体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目标既包括个人目标,又包括集体目标。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有机统一,个人目标服从集体目标。(2)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坚强的领导核心一般由班干部和班级积极分子组成。(3)有自觉的纪律。学生能自觉遵守班级纪律。(4)有正确的集体舆论。(5)有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班风。综上所述,班级活动能为每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发挥特长的条件,使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特别是能改变某些学生的自卑心理。班级活动能满足中小学生爱活动、喜交往的心理需要,是联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3师、
16、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桥梁,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友谊和温暖。班级活动能促进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班集体如愿形成。第二部分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求班级活动总是很受学生欢迎,也很受班主任的青睐,也是班集体建设的必然途径。在设计与组织班级活动方面,班主任应该投放大量的精力。那么在班级活动中究竟如何进行有效的设计与组织呢?一、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班级的活动是学生的活动,班级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的也是学生。试想,在一个班级活动中,学生不知道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不知道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是什么,不知道在活动中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不知道哪些是该干的,哪些是不能干的,那么,
17、这样的一个班级活动能收到多大的效果?如果偶尔有一次两次活动为了给学生一些惊喜,自然可以什么都不让学生知道,但长期的“惊喜“可能会变成“惊吓“和“茫然“。永远把学生当作孩子、当作不能独立的社会个体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应该采用一种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学生?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最好的答案应该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需要,也有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好活动。班级活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参与活动的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主人,是活动的主动发出者。作为活动的主动发出者,他们没有理由只是服从老师的安排,而应该知道活动的意图,参与活动的过程设计,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活动中去。()由学生生成活动的需要(
18、二)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二、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从管理学的意义上说,一个班集体中必须由班主任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还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主导作用还是最重要的动力源。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班级“自治“,但学生自治应该是教师引导的结果而不是教师工作的起点,学生在集体中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处在教师的直接或间接的监控之下。教师应该是把握方向的舵手。在某些班级活动中我们看不到班主任的过多参与,班主任似乎没有直接做多少事情,但他的潜心组织、因势利导的作用在整个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班主任的一些思考和努力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一)对班级活动做好总体设计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
19、者、教育者、管理者,班主任首先应对班级的整体活动做好规划,把握好全局。班主任在设计班级活动时应着眼整体,特别是在活动内容上要注重其系统性。要注重系列活动的设计,通过一个个有联系的、有各自重点的活动,形成系列,具有指向集中、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特点,能使学生得到深刻的教育。系列的活动体现了时间的先后,而时间的先后又跟班集体的形成阶段有关,所以一系列的活动可以根据班集体的形成、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进行设计。在班集体的聚会阶段,通常采用一些简单的、有趣的、需要学生之间适当互相帮助的活动形式,如以“自行车交响曲“命名的郊游活动,以“在新的起跑线上“命名的一分钟自我介绍演讲会,以“初中生活应当这样度过“命
20、名的座谈会,以及音乐会、电影讨论会等等,使学生从活动中体验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激发他们完成集体任务的热情,缩短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的观念。在班集体的形成阶段,通常采用互助小组、组际或班级体育比赛、为患病同学送温暖等活动形式,把个人的发展与班集体的活动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努力完成集体预定的近期任务,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自豪感。在班集体的成熟巩固与发展阶段,通常采用系列主题活动的方式,带领学生为班级的远期任务和近期目标的实现而奋斗;同时,还可采用自治性活动和假想性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作为集体一员的主人翁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学生自
21、主、自立、自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使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人人都善于思考和热爱思考,人人都有学习的能力、组织的能力、交往的能力,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健康、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集体。在班集体形成发展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班主任要选择有效的集体活动,一方面使学生个体得到快乐和满足,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感,个人的品格日臻完善;另一方面,使班集体逐渐由教育的客体变为教育的主体,成为教育实践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力量,对班主任和教师集体、学生个体产生巨大的教育影响。(二)指导学生做好具体活动设计具体开展班级活动时,班主任首先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是根据活动主题,对其活动教育要求、活动内容
22、、活动过程等进行的每个环节的策划。搞好活动设计首先要把某个具体活动的设计与全学期的活动计划安排区别开。“计划“是班主任的工作安排,是班主任全部工作中的一部分,并不需要十分具体、细致。活动“设计“则是根据计划内容安排的“活动“如何开展所作的具体谋划,这种谋划分两个部分:第一是班级活动的任务要求,第二是活动全程如何展开。班级活动的任务要求应依据班级总体目标确定,应是班级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便于操作,可以检测。一次活动要求不宜过多过高。依据活动任务要求、内容的性质、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的程序等,对每一环节都应事先做出设想。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或一种教育任务要求,可以开展一次活动,也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
23、系列活动。活动设计过程始终要注意的是学生是主体,班主任发挥指导作用。(三)指导活动顺利实施活动的具体过程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操作,班主任要根据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角色地位来选择指导方式。4班主任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通常可能担当这样几种角色:顾问、普通的参与者、主持人、组织者。要研究与探索在担当不同的角色时自己指导活动的行为技巧。出现了意外,班主任头脑要清醒冷静,处变不惊。切不可大惊小怪,怨天尤人,给学生情绪带来不良影响。这既可以显示班主任的教育机智,也是对学生处理意外事情的现身教育。总之,班主任处理意外事件应及时、彻底,不留后遗症,以确保活动的继续进行。(四)做好活动总结工作活动过程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过
24、程的结束。作为一次或系列的活动可能已经划上了句号,但作为教育过程和学生素质发展来说,过程并没有结束,班主任还应做总结巩固工作。不仅对本次活动作出总的评价,而且还要巩固和扩大活动的教育效果,并对下一次活动进行引导。因此,班主任在此阶段要做好以下两点。1中肯客观地评价活动的得失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的评价应客观,分析应中肯。对活动的评价主要包括:活动是成功还是失败,成功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同学的贡献最突出,活动是否还存在不足,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后怎么样改进;如果活动是失败的,主要是哪些环节出问题了,导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教训和经验值得今后借鉴,如此等等。班
25、主任在评价一次活动时应视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最好是活动结束时及时评价,但应做到中肯、公正;如果自己怕把握不到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评价,或另定时间再作评价。班主任对活动的评价切忌轻率,不计后果,将不成熟的看法和盘托出;或事无巨细,如流水账,冗长得令人生厌;或评价模糊,褒不似褒,贬不似贬;或凭主观印象、个人好恶评价人和事。2将活动的教育效果引向深入班级活动结束后,班主任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升华班集体活动的主题,深化学生的认识,强化活动的教育效果,班主任要着重引导学生,将在班级活动中所得到的新的认识、新的情感予以升华和强化,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身教育和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激励自己的行动。班
26、级活动的总结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从班主任的总结中受到新的启示,发现新的境界、新的目标,悟出自己以前未能悟到的道理。三、提高班级活动的实效()活动主题要贴近生活班级活动不应该被单纯看做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手段,它同时应该是学生的生活过程、生命过程本身。因此,班级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贴近生活的活动,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准备。对学生进行活动教育,不是引导学生“出世“,而是要引导学生“入世“。能否做到这一点,根本上取决于班主任能不能引导学生在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选择内容作为活动的主题,进而去组织他们的活动,也就是师生在设计活动过程的时候要把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过程。人生发展的过程结合起来
27、。(二)活动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班主任在设计与组织班颇动时层注意活动的类型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尽可能照顾到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展示特长、锻炼才能的机会。有些班主任青睐某一类活动,如文艺联欢会,每次活动几乎都是某些学生的专场,而造成没有文艺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这样的活动当然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活动形式是等良多的,通常有如下几种。1文艺表演用文艺的形式召开主题活动,借以活跃班级文化、教育学生。如组织学生开展“读一本名著“的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创编各种文艺节目名已表演,可以编唱书中的一段内容,也可以改编成话剧、小品等。这样通过形象生动的文艺节目互相
28、启发,从中受益。2演讲和竞赛演讲,就是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演说,以表达思想和情感。演讲活动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便于组织,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指导。学生的能力,如写演讲稿、当众演讲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竞赛,就是根据班级、学校等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组织专题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如“时事竞赛“,能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3.野外活动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缺少亲近大自然的时间,所以班级可以举办一些野外活动,如春游、扫墓、野炊等活动。班主任也可以抓住这些活动召开现场主题班会。4
29、报告会班主任可以设定某个主题,请有关人士给学生作报告,如请科学家作当代科技发展的专题报告,请政治老师、历史老师、地理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作“社会常识“的报告,还可以请学生自己作报告,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教育。5座谈和讨论选择一个有意义的主题,让学生在一起畅所欲言,谈思想、谈体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如进行“理想畅谈会“、“学习方法交流会“。“爱家乡座谈会“。这样的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同时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对待任何一种比较成熟的集体活动模式,都不能完全照搬。不能像小孩子逛公园那样,信步漫游于各种集体教育活动模式之林,从一棵树上摘取一朵花,从另一棵树上摘取一些叶子,并且期望把
30、所搜集到的东西栽种在自家5的土地上,就会得到一棵活动树。对于班主任来说,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活动,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都要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切不可生搬硬套。一个新颖的设计如果跟班级情况不符合也不可能是一个好的设计,而一个传统的活动方案如果能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也是一个好的设计。可以说没有最好的设计方案,但有最合适的设计方案。第三部分 班级活动的设计案例班级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按活动方式分,可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按活动内容分,可分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文化学习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劳动活动、游戏活动、综合活动等;按活动的目的分,可分为目标内化活动、建设舆论活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活动、班级
31、常规管理活动、培养自觉遵守纪律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活动等;按活动常见程度分,可分为班会活动、文体活动、节日和纪念日活动等。下面具体阐述这些常见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班会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班会一般可分为以常规教育为主的班级例会和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的主题班会两大类。班主任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对班级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1)教育活动一定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要从小抓起。在这个班里由于女生各方面比男生强,看不起男生,而男生又不服女生,经常产生矛盾。正好学校号召少先队员争做国家小主人。这是一个好时机,应让他们辩论一下,使他们懂得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成绩。认识每个人都是小主人
32、,都要有主人翁精神。(2)教育活动的形式要富有吸引力。学生们好胜心强,模仿力强,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前一阶段电视、广播播放了一些专题辩论会,同学们到校后总是对那些辩论的双方赞不绝口,十分欣赏。因此,大胆地向社会学习,把那些大中学生辩论会的形式用在我们小学生身上,是会有积极效果的。(3)班主任在活动中要会穿针引线。开展活动,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活动前要和干部巧安排。不仅要考虑口才好的上场,还要把有见解但胆子小的同学推上去锻炼。准备材料时要经常向双方传递信息,使双方保持他满的情绪。活动后要不断发现、总结男女生的变化给以支持和鼓励。这样男女生双方经过这场辩论都能心平气和地看待对方的贡献,加强了班集
33、体的团结。班主任在开展班会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1)安排要有计划。班主任可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和班级工作的具体情况,将一个学期所要达到的目的,作出统一规划并分配在几次的专题教育中分步完成。一个学期组织的主题班会要相互衔接。如丁如许老师设计的初一(上)的主题是“做合格的中学生“,他将这一目的分解成多个主题班会的内容,如“当我迈进新校园“、“难忘啊,黄金时代“、“我是这样起步的“等等,这样每次活动都围绕一个主题,遵循统一的规划,又前后衔接,构成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2)主题要鲜明。一次主题班会只能有一个集中的主题,只能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如辩论会男的、女的,谁的贡献大这个主题班会
34、所展示的那样,主题就是通过讨论“男的、女的,谁的贡献大的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活动要有针对性。在男的、女的,谁的贡献大?这个案例中,班主任活动的针对性非常鲜明。主要是针对班里女生各方面比男生强,看不起男生,而男生又不服女生,经常产生矛盾这样的现实情况。(4)要充分发动群众。主题班会应该具有群众性。在主题班会的组织过程中,若只动员少数干部或由班主任包办代替,让大多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组织主题班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的作用,依靠他们发动全班同学自觉参加到这个自我教育的活动中来。(5)形式要生动活泼。枯燥的说教不仅不能打动学生,相反
35、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应该做到寓教育内容于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启发性,使学生在活动过后有回味的余地,乐于思索和实践。如上述的辩论会这种形式就富有吸引力,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二、文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小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向往、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热烈而又执著。当他们发现一首好听的歌,会不怕麻烦地去抄录歌词,经常翻出来唱,直到唱好为止;当他们看到一段美好的篇章,也会摘录进自己心爱的笔记本里,时而吟诵;当他们随手获得一张纸,会在上面随便画出一幅可以自己欣赏的画;当下课铃响,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冲出教室,或跑或蹦或跳,不为什么,只为跑一段、蹦几下-他们需要文艺、
36、需要体育。所以,班主任需要在班级活动中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更健康快乐地成长。班级的文体活动包括班级健康的文化艺术娱乐活动和班级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可以以文艺演出、歌咏、跳集体舞、文学欣赏等形式展开,体育活动可以以田径运动、球类运动、跳绳、拔河、踢毯、打羽毛球、体操、游泳等形式展开。设计、组织好班级的文体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节身心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热爱美追求美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班级文体活动还可以增进师生感情,融洽班级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班集体的形成。案例六:让篮球起作用我们可以从这位班主任这里得到一些启示:(l)文体活
37、动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与组织;6(2)活动过程中要加强管理,班主任要掌握主动权;(3)抓住恰当时机进行教育引导,这是这个案例中最出色的一点,也是活动取得好效果的关键,球队队员们的转变跟班主任适时适度的引导教育是分不开的。三、节日、纪念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节日、纪念日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这一背景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感受,在民族心理上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个特殊的情感气氛是教育学生的良机。每当节日临近的时候,学生总会有所期盼,产生好奇、探索、追问的行为,如果班主任在节日、纪念日精心地设计组织各种合适的活动,发挥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就可以调动他们接受教百的自觉性,从而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可以总
38、结出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1)把握好节日、纪念日特殊的教育内涵,选好鲜明的活动主题。节日、纪念日都有着一些特殊的含义,设计与组织这些活动就要挖掘出它特定的教育内涵。如元宵节,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容,元宵节的活动就应该是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上面的活动实例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端午节,这也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日子,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那么活动的教育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活动的主题也就是激发爱国情感,而不是如何包粽子等一些技巧的训练,吃粽子、赛龙舟等都是烘托主题的载体。又如“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热爱母亲
39、的情怀,感谢母亲平日里给予的伟大的爱。国庆节前夕的活动主题不言而喻是纪念革命先烈,更好地热爱祖国。(2)增强活动的知识性。节日、纪念日本身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承载着这个日子的特殊教育意义,所以在活动中要增强其知识性,不可只求热闹只求好看,做一些表面文章。每一个节日、纪念日都有自己特有的来历、背景,了解这些来历、背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节日、纪念日的意义,才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另外,一个节日、纪念日久经流传,附上了不同时代的人对这个日子的独特情怀,这些也是节日、纪念日知识的一部分,也需要班主任在设计与组织班级活动时将其融合进去。比如在元宵节的活动实例中,老师或学生向大家介绍元宵节的来
40、历、习俗,介绍历代文人歌咏元宵灯会盛况的诗词作品;在端午节的活动实例中,也安排老师或学生讲屈原的故事,介绍屈原的作品和端午节的习俗的由来;在重阳节的活动中,教师或学生先介绍一些古今名人描绘日出、歌颂山川的诗歌、散文。这样学生既可以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又可以深化自己的情感。(3)提高活动的趣味性。班级活动比平时的上课更能吸引学生,重要的原因是活动更富有趣味性,能让人得到更多的快乐,所以在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时应该努力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只有通过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才能更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从而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教育。在上面的活动实例中,我们也看到了提高活动趣味性的切实做法,如在元宵节活动
41、中,让学生学做花灯,并且提着自己制作的花灯走上街头,汇入到花灯的海洋中去,欣赏各处的花灯,放鞭炮、焰火,增添元宵节的热闹。在花灯的制作过程中,在元宵节的热闹气氛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熏陶,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又如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安排划船比赛;在重阳节的活动中,组织学生登山观日出。所有这些都很好地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参与,实现活动的教育目的。第二篇:班级文化建设一、什么是文化?为了理解什么是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这个概念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但是,文化又是人类语汇中最不确定的概念之一。不同的人,从不同的
42、角度使用文化这个概念,它的含义是不完全相同的,试举以下几种。-文化有大、中、小之分。“大文化“是指和自然相对应,人的所有创造物都是文化。“中文化“是指精神文化,即人在精神领域的创造物,包括思想、理论、宗教、道德、科学等等。“小文化“是指与经济相对应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隐含的、不可捉摸而又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东西。每个组织都有一套核心的假设、理念和隐含的规则来规范组织中员工的日常行为。-文化是一
43、种复合体,既指文学、艺术、音乐等,也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价值、信仰、观念、道德、法律等。-文化是一个组织(机构)内部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综合分析上述定义,我们可以把文化这个概念作不同层次的分析:第一层面是泛指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第二层面是指组织机构、组织的制度、人的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思想、理论、道德、科学、宗教等精神文化,以及他们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三层面是指文学、艺术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二、学校文化建设(一)什么是校园文化7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是指学校这个群体存在方式的总和,是一个学校的传统、作风、精神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
44、,它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践行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的物质形态,也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具体是指学校的每一座建设、每一种设施、各项活动等等。精神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与学校管理有直接联系的校园主体(即全体师生员工)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范、制度和组织形式。如学校风气(包括领导作风、校风、学风、精神面貌等)、传统、习惯、人际关系、集体舆论、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是学校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伦观的总体表现。学校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本质、特色、精神的集中反映。践行文化: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
45、化行为。包括管理机制的运行、课程实施与建设、资源开发与整合、学术研讨、教育教学活动、校园生活等。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校园文化能规范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以活力机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文化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从学校自身来说,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简单的传授,还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环境、科学氛围等等。这是一个朴实、和谐、统一的有机体,仅靠知识的传授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要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这种教育效果。(二)校园文化的特征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现代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
46、身鲜明特色的亚文化。除具有多样性、发展性、传承性等社会文化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先进性、规定性、教化性、辐射性等特性。先进性:学校文化的主体及客体决定了其先进性。学校主体一般具备文化水平高、知识丰富、精神境界高、思想敏锐、品德高尚的特点,因此对许多问题总能有理性的把握,并能够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规定性:学校文化是在一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亚文化形态,受经济发展水平、政治需要、法律法规和文化背景的限制。教化性: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教育场所。其根本任务是育人,是提高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辐射性:学校文化融合了学校管理目标和成员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课程教
47、学、管理制度等文化特点,从而形成特定的教风、学风、校风,对全校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且通过全校成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三)、学校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是由学校文化的先进性和规定性共同作用决定的。学校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确立后,能够增强学校师生员工的目标意识,引领其思想和行为朝着明确的高尚的方向发展。约束作用:作为学校主体的师生员工,既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要受到既成文化的约束。表现为政治需要、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对师生员工有硬性约束作用,办学理想、育人目标、价值取向对师生员工有软性约束作用。凝聚作用:师生员工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不论性格、情感,还是人生理想、价值追求,
48、都呈现出多元特点。学校文化中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师生员工自觉调整个体观念和价值追求,逐渐融入健康向上的学校集体,进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学校文化特征和气质的社会人。育人作用:学校文化的根本作用是育人。首先,学校的物质文化能够娱悦师生员工的身心;其次,学校的精神文化能够培育师生员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次,学校的践行文化能够促进师生员工进一步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传承作用: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精神文化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学校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代代师生员工不断发扬、继承和创造的结果。作为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学校精神文化对社会方方面面具有强烈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进步
49、的强劲动力之一。(五)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是一笔可供开发的精神财富。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整体效应。 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北大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着所有进入北大的人,历经百年不衰,与时俱进,至今已成为北京大学发展的灵魂,北大也逐渐成为中国一个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中心。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8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