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藏族历史与文化.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933844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3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族历史与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藏族历史与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藏族历史与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藏族历史与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藏族历史与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藏族文化讲义序言一、关于文化 (culture )内涵的讨论culture 这个词,从词源上说与 cultivation、agriculture、horticulture 等词有直接联系,都有“栽培”、 “培育”的意思,在现代生物学及化学领域,culture 指的是在实验室里对某种霉菌(mould )或细菌(bacterium )的培养。18 世纪时,culture 引申为“人类的发展”(人的培养) 。首次将 culture赋予“文化”内涵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Edward Tylor) ,他在 1871 年所著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

2、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具备的任何能力及习惯。 ”不难看出,这一定义侧重于culture 的社会性及精神性阐释。此后百年间(人类学形成的时期)关于“文化” 的界定不一而足(美国人类学家 C. Kluckhohn 就曾列举出将近 300 种不同的“文化”定义) ,但正如泰勒及一些人类学家(如 E. Sapir、R. Benedict)形成的默契:文化是一个族群、一个社会之个人习得( learned)而代代相承的行为方式(能力、习惯)及思维方式(信仰、知识) ,因此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一种记忆,同时文化应是各具特质而自有其独特价值的积淀(例:饮

3、食文化不同菜系的传承) ,如民族气质(ethos,又称作“文化精神 ”) ,它指的就是区分一个族群与另一个族群,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不同的性格、性情、情感特质,尤其是价值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藏族文化这门课包含了最具藏族特色的内容:藏族宗教、藏族文学与艺术以及藏族的民俗景观等等,作为认知藏文化的入门通道,藏族生活的地域及相关的历史知识是必须要了解的。Barnard, Alan www.yungdrung-. 2004; . 2003; 土观宗派源流 ;藏族史学思想论纲 ;John Vincent Bellezza, Northern Tibet Exploration Archaeologi

4、cal Discoveries of the Changthang Circuit Expedition 1999。第三讲 藏传佛教一、佛教源流概说(一)释迦牟尼有关释迦牟尼的生卒年,至今仍有争论,大乘的说法是公元前 565 年公元前 485,小乘的说法是公元前 624 年公元前 544 年或公元前 625 年公元前 545 年,后一种说法学术界公认是比较可18靠的。释迦牟尼的父亲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佛传图就是表现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事迹的直观载体,可以多幅连续表其一生,或选画其中某一事迹,如说法图之类。释迦牟尼佛一生的重要事迹,一般称为八相成道,对此有大小乘两种不同说法

5、,大乘的说法:一是下天,二是入胎,三是住胎,四是降生,五是出家,六是成道,七是转法轮,八是入灭(涅槃) ;小乘的说法是没有住胎说法一相,而在出家之后、成道之前加降伏魔军一相。藏传佛教又有十二相成道之说:一从人间上生兜率天,二从兜率天降生,三入胎,四出胎,五善巧诸技艺,六受用诸妃眷(五、六是赞美太子在宫中的生活,文学武功都最精巧,享尽富贵荣华) ,七出家,八修苦行,九降魔,十成道,十一转法轮,十二入涅槃。释迦牟尼的一生,都在实践和弘扬佛法,而佛法的基本内涵,我们可用四谛和三法印来概括,四谛即苦(八苦) 、集、灭、道;三法印则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及涅槃寂静。(二)结集与三藏佛灭度后,诸弟子恐异说邪

6、见渗入佛法,恐佛陀教义日久散失,乃有结集之举。第一次结集在佛灭后三月,迦叶尊者得摩竭陀国阿阇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陀负责经藏,优波离负责律藏,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五百结集。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乃在岩窟西北 20 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是即所谓大众部结集。第二次结集是佛灭百年后,因有僧人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时长者耶舍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交大会讨论。结果仍赞成恪遵释迦牟尼遗制,否决从宽之议,

7、是为第二次结集。第三次结集是在公元前 250 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窜佛典,扰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甚众。时有 6 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 1000 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即华氏城) ,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第四次结集在公元前 70 年,犍陀罗国迦腻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 ”王如其言,选阿罗汉 500 人,以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 ,刻于赤铜

8、碟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三藏即经藏、律藏和论藏,由此构成的大藏经按语言不同又分为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和南传大藏经(巴利三藏) ,在藏文大藏经中, 甘珠尔 (bKav-vgyur)相当于经藏和律藏, 丹珠尔(bsTan-vgyur)则是论藏。(三)大乘与小乘乘是舟乘,是运载工具的意思。若把世间比作苦海,那么佛教就是载众生出离苦海,到达光明彼岸的舟乘。那么,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根本区别只有一点。那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愿为利益众生究竟成佛的,就是大乘。不发菩提心,仅以声闻、缘觉为修行目的的,就是小乘。小乘只能自觉,最高果位为阿罗汉,但小乘特别重戒律,小乘僧人不

9、喜欢“小乘”这个名称,一般都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大乘可证得菩萨(觉他)甚至是佛(觉行圆满)的果位,大乘的宗旨是自利利他。(四)北传、南传和藏传佛教于公元前 2 年传入中国,公元 23 世纪传入越南,4 世纪传入朝鲜,6 世纪传入日本,越、朝佛教皆由中国传入,日本佛教又源于中、朝,此为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于公元前 247 年传入锡兰(斯里兰卡) ,5 世纪后传至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及我国的傣族地区,7 世纪初傣族地区已有佛寺,但与东南亚各国一样,大规模接受佛教是 14 世纪以后的事,此为南传佛教。8 世纪传入西藏,11 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成熟的佛教支系,便称为藏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

10、传佛教基本上都是大乘体系。(五)显宗与密教显宗是释迦牟尼(应身佛)公开讲述的各种经典,密教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即法身佛直19接传授的深奥秘法。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密教则重视传承和密咒。习密教,须有上师灌顶加持,如此上师和弟子间可以心灵相通,这是密教之所以“神秘”的一个原因,同时弟子要按严格的仪轨修法,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通过身、语、意三密结合的苦修,则能即身成佛。身密即手印和身体姿势,语密即口诵真言咒语,意密则是心作观想。无上密法若无上师灌顶,任何人都不能听讲或修习,很聪明的弟子若与上师无缘,也不能听受该上师持有的教法,这是密教之所以“神秘”的又一个原因,故此一位密教的成就者必须是缘分

11、、天分和勤奋兼具者,当然弟子对上师也不能太挑剔。显宗和密教是修道成佛的两种途径,但达到的目标和境界是一致的,密教国际上统称 Tantrism,藏传佛教的特色就是密教,一般称作金刚乘,它是在 7 世纪印度大乘佛教晚期出现的,是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以系统精深的教义、循序渐进的修行及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和民俗信仰为其特征,而其教法实际包含了佛法的所有内涵,即小乘(戒律)大乘显宗(发菩提心)密教金刚乘(即身成就) 。史载印度第一位对密法进行实修的佛教徒是萨乐和大师(Saraha,约 769?) ,密教认为大乘晚期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龙树即其得意弟子,但一般认为龙树是公元 2

12、-3 世纪人(Nagarjuna ,约 150-250) ,未知密教所据为何。二、藏传佛教的 “前弘期”与“ 后弘期”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热巴巾统治时期,佛教得以在吐蕃确立自己的地位并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段时期是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朗达玛灭佛后,佛教和本教散入民间,不过这给两种宗教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民众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对象。吐蕃王朝覆亡后,藏传佛教之前弘期结束,佛教徒亦被迫离开卫藏而深入到西向(上路)和东向(下路)的边区避难生存。朗达玛的曾孙、沃松的孙子尼玛衮(NYi-ma-mgon)逃到阿里建立王权,尼玛衮有三子,长子日巴衮(Rig-pa-mgon)据孟域(

13、Mang-yul,今阿里扎达县rTSa-mdav以西的地区) ,其后裔形成拉达克王系(La-dwags-rgyal-rabs) ;次子扎西衮(bKra-shis-mgon)据布商(Pu-hrang,又作“ 布让”Pu-rangs 或 sPu-rangs,今阿里普兰sPu-hreng一带) ,后为古格所灭;三子德祖衮(Deg-tsug-mgon)以象雄( ZHang-zhung,今扎达县)为中心,衍出古格王系( Gu-ge-rgyal-rabs) 。10 世纪末,德祖衮之子益西沃( Ye-shes-vod)遣仁钦桑波( Rin-chen-bzang-po,意为“ 宝贤”,9581055)等 21

14、 位少年赴印度学取佛法,他们历尽苦难,回来时仅存仁钦桑波与俄雷必喜饶(rNGog Legs-pai-shes-rab)两人。仁钦桑波与印度高僧商羯罗( Shrdngha-ka-ra) 、哇摩达(Wa-rmo)等人合作,译出许多显宗经论及密教怛特罗(Tantra ) ,仁钦桑波等人所译密乘是当时印度较新出的,称“新密咒 ”,相对于下路弘传保留的吐蕃时期的“ 旧密咒”。益西沃后为葛逻禄人所杀,他的侄孙子拉喇嘛绛曲沃(lHa-la-ma Byang-chub-vod)继承了他的事业,遣人到印度迎请超岩寺(Vikramail)首座阿底峡尊者(Jo-bo A-ti-sha,982-1054)入藏弘传佛教

15、。藏历第一绕迥(rab-byung-dang-po)铁龙年(lcags-vbrug, 1040 年) ,阿底峡尊者抵藏。阿底峡尊者原名月藏(Candragarbha) ,法名吉祥燃灯智(Dpamkara rjna) , “阿底峡”意为“殊胜”,是绛曲沃对他的敬称。阿底峡来阿里后,进一步规范了佛法传修的次第,且培养出不少名僧,最著名的是日后噶当派(bKav-gdams)的初祖仲敦巴(Dromtonpa ,10051064) 【噶,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据以修行】 ,这一系便称为藏传佛教“ 后弘期” 的“ 上

16、路律传”。978 年桑耶地方( bSams-yas,在今山南地区lHo-kha扎囊县境Gra-nang)的领主意希坚赞( Ye-shes-rgyal-mtshan)派鲁梅楚臣喜绕(Klu-mes TSHul-khrims-shes-rab)等卫藏十人(一说七人或十二人)前往多康(mDo-khams) ,以贡巴饶赛(dGongs-pa-rab-gsal,9521035,史载他是后弘期第一个正式剃度受戒的僧人)为师受戒求法,学成后这十人在卫藏和康区各地建寺收徒,传法利生,开后弘期“下路弘传”之先河。据贤者喜宴的记载,后弘初期有 73 名班智达入藏,他们为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代高

17、僧传承的藏传佛学亦即传统藏学的主体是五明,五明分为大五明(rig-gnas-che-ba-lnga)和小五明(rig-gnas-chung-ba-lnga) ,大五明包括修习佛教三学(bslab-pa-gsum,戒、定、慧)及二次第(rim-pa-gnyis,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内明(nang-don-rig-pa) ,演绎佛教逻辑的因明(gtan-tshigs-rig-pa) ,探讨藏文语法训诂的声明(sgra-rig-pa) ,研究医药病理的医方明(gso-ba-rig-pa) ,实践各种工艺算术的工巧明(bzo-rig-pa) 。声明又含有修辞学(snyan-ngag ) 、词藻学(

18、mngon-brjod)及韵律学(sdeb-sbyor ) ,工巧明又衍出戏剧(zlos-gar)和历算( skar-rtsis) 。大五明源自古代印度学术,在婆罗门教即为吠陀20(Veda)的学问,对于佛教而言大五明就是佛学的代名词。藏传佛教也继承了大五明的知识体系,小五明则可能是藏族人对大五明之声明和工巧明细化的结果。藏传佛教集中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特质传承。到 11 世纪中叶以后,藏传佛教进入各个教派形成时期,出现了宁玛、噶当、萨迦、噶举、格鲁、息解、觉域、觉囊、郭扎、夏鲁等教派。后 5 个教派势小力弱,除觉囊外,均先后融于其它教派或被迫改宗其它教派,作为教派实体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不过在

19、一些教法的传修方面仍有继承者。宗教力量较强的是 4 个教派,即宁玛、萨迦、噶举和格鲁,格鲁实际是噶当的继承者。三、宁玛派(一)起源宁玛派即旧派, “宁玛” (rNYing-ma)的意思就是“古”、 “旧 ”。就古义而言,这一派认为他们的教法是 8 世纪莲花生等人传下来的,比西藏其它各教派早 300 年左右,所以是古老的一派。就旧义而言,这一派自称以传承吐蕃时期所译的密教典籍为主,不同于后弘期仁钦桑波等人所译的新派密教经典。同时,它是早期西藏密教吸收本教的一些内容而形成的一个教派。因该派僧人均戴红帽,故又被汉人俗称为“ 红教”。8 世纪,密教虽已传入西藏,但规模有限,信徒不多。朗达玛灭佛时,主要

20、是摧毁寺院组织,消灭其在吐蕃统治阶层中的政治势力及其在社会上的影响,故密教并未遭到毁灭性打击。从 9 世纪后半期到 10 世纪初期,由于对灭佛心有余悸,密教多是在教徒个人家中通过父子、兄弟、叔侄或母女传承的,他们平时的生活习惯看起来与俗人并无两样,所以一般人很难分清谁是佛教徒,谁是世俗人。加之这些由家庭、家族传下来的密法,因社会上的影响,掺杂了不少本教的东西,宁玛派早期信徒又没有固定的寺院、庞大的僧伽、系统的教义等,故其他教派开始都不承认宁玛是一个教派。直到 11 世纪中期有了“三素尔”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现状。他们整理经典,建立寺院,开展了比较有规模的传法活动,可以说,从这一时期开始,才真正形

21、成了宁玛派。宁玛派的教徒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靠法术咒语在社会上活动的教徒,这类人不读经典,不甚懂佛教理论,被称为“ 阿巴 ”(sNGags-pa ) ,意即念咒的人、咒师,也有一部分是在家修行的密教徒,本教徒中也有阿巴,这是早期宁玛派与本教较难分清的又一个因素。第二类则像其他教派一样,有佛教典籍和完整教法,由师徒或父子等相授受,传承的系统比较稳定。(二)教法传承1.经典传承与伏藏传承宁玛派的教法传承大致有两个途径,即经典传承与伏藏传承。经典传承最早应追溯到公元 8、9世纪赤松德赞王至热巴巾王之间,他们先后迎请了莲花生、法称、无垢友、佛密等天竺大师来藏,传出了宁玛派的九乘教法,并由白若咱那

22、(毗卢遮那) 、玛 仁钦乔等人将这些密乘典籍译成藏文,总括为幻变经 、 集经和心品三部。另一个途径便是伏藏传承,所谓伏藏(gter-ma) ,是“莲花生大师及少数具德相大师,为了教化未来众生,将很多修习共与不共两种悉地的教授作为伏藏埋藏,大力加持,令不失坏,付与守藏护法神掌管,并发净愿,愿此法得遇有宿缘的化机。若到取藏之时,则先现取藏的预兆,由谁取藏,应将取藏者的名号、氏族、容貌等记在取藏的简扎上。若时地与取藏人一切缘会具备,则将此藏取出,以之普传有缘,称为伏藏法 。伏藏之法,天竺古来就有,藏地其他宗派中,也是素见不鲜的。若以伏藏之法,为旧派所独有的是孤陋寡闻之过。固然有一类名为掘藏者,他们是

23、将自己所伪造之法,先事藏伏,后假作掘取,此纯系伪法;然而发掘的真实伏藏,亦为数甚多,切不可一概加以谤毁!真实掘藏大德,在遗教史中已曾授记,如从桑杰喇嘛(觉上师)起,至德钦林巴尊者(大乐洲)之间者皆属之。在遗教史中未曾授过记而又无可非议的掘藏大师亦很多。因此后来法王旺波德将诸掘藏者的姓名,收罗一处,作了掘藏一百尊者的启白文。文中所引掘藏人与所掘的法要,所有大德都认为,均是最极纯正而真实不虚。又上说掘藏人中有娘尼玛沃塞及古如却吉旺秋二人,名为上下二大掘藏大师,为掘藏之王,犹如日月。 ”土观宗派源流 伪造伏藏在佛教看来是极大罪业,是为害佛教的盗贼和凶手,一部伏藏也只可能由一位有缘人掘得。不过在很长一

24、段时间,伏藏21被认为是宁玛派僧徒伪造的,直到萨迦班智达在一古寺中发现了一些古老真实的梵文写本经书,其中就有宁玛派几部译本经典的原文,由此宁玛派的地位才得到进一步确认。继上下掘藏大师之后,又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掘藏师,掘出了不少重要密典,还掘出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医学典籍,如公元 14 世纪邬坚林巴掘出的五部遗教及莲花生大师本生传等等。公元 15 世纪时,热特那林巴将上下两大掘藏师等所掘出的伏藏汇集到一起,称为南藏,公元 17 世纪居美多吉在雅鲁藏布江南岸建敏珠林寺(意为“成熟解脱洲”,在今扎囊县扎囊河以东) ,寺中讲修教典就以南藏为主。公元16 世纪仁增郭吉登曲坚也掘出不少伏藏,并与前代所掘的

25、汇集一起,称为北藏,同时期扎西多吉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建艾旺噶巴却德道场,其子仁增阿格旺布始正式扩建为多吉扎寺(意为“金刚岩寺”,在今山南贡嘎) ,寺中讲修教典则以北藏为主。这两座寺院与康区白玉的白玉寺、噶陀寺及德格的协庆寺、竹庆寺合称为宁玛派六大寺,当然桑耶寺传统上也属于宁玛派寺院。以上是伏藏传承情况,由于后期所有掘藏大师都各建寺庙,弘传自己所掘出的教法,遂以寺庙为单位,形成了各自的传承系统。经典传承与伏藏传承其实并无绝对分别,经典埋在山林河湖中,经过一定的加持和授记即成为伏藏,伏藏掘出后经过翻译整理也就成为经典。在宁玛派众多传修教法中,以大圆满法最为特著。2.大圆满法大圆满法(rDZogs-c

26、hen)最初由印度高僧无垢友(Vimalamitra)传出,按土观宗派源流对此法的解释:“ 此法说现前无有染着之觉性,明空赤露,为大圆满。若释其字义,说现有世界,生死涅槃,所包含的一切诸法,悉在此觉性空寂之内,圆满无缺,故名圆满,再无较此更胜的解脱生死方便,故名为大。如此云云。大圆满内部又分为心部、界部、要门部三部,此中心部,说随现何境,唯是自心、自心的心性是自然智慧,除此自然智慧外,再无余法。其导入此道的方便,多与大手印派相同,唯大手印派是以心去印境,心部则是求直观能缘心性的觉空本净之实相,因此事义不同,有大差别。界部说一切法性,不出普贤境界,遮破了除法性境界而外,别有余现。此部特重光明,与

27、新派五次第虽局部相同,然事义亦有大别,原因是五次第,是用束缚五气的枢要,从中起现空色幻身影像。再以“ 整持”和“随灭 ”等次第,使其在光明中清净,这是有功用的法门。界部是运用永离所缘的甚深关要,安住无功用中,由甚深和光明的妙智双运,成就虹体金刚身,这是修法中的最深法门。持明先德,都依于此道证得智身。以上是金刚桥中所说。要门部者说运用离去取舍、双融无分别智,把生死涅槃一切诸法,都汇归于不空不执的法性境中,由此要点则可现证生死涅槃无二分别的灵明智性之法性境界。并在自性环链身中成熟解脱,这就叫作要点中解脱,如艾炙之火,中其病灶要处相似。这是侧重以“妥噶”道的光明为主,颇与新派的六加行相似,然事义有大

28、差别。因为六加行法是用收五气归摄入中脉的关要,从此起现空色,渐次导入有功用之大乐道中。要门部则全离一切分别,现证实相自显的境界,较六加行尤为超胜。且此道使智身在虹身中解脱,较诸界部所修的成就亦要超胜!因为这不仅是先把粗重三业,在最细精微身中净化,而是达到法性究尽之边际,把一切粗细三业,均在身和智中全部消融干净云云。 ”说得简单些,心部界部要门部的修行过程实际就是修心修身证悟的过程,最后这个阶段体现了悲智双运、生死涅槃无二无别的中观境界。(三)代表人物1.三素尔(Zur-gsum):所谓三素尔,是三个同属于素尔家族的人。第一个是素尔波且(Zur-po-che,意即“大素尔” ,1002-1062

29、) ,本名释迦迥乃(SHakya-vbyung-gnas,意为“释迦生”) 。他曾献多金向卓弥译师(vBrog-mi,992/993-1043?/1072?)学法,并整理了当时流传的密法,且将新旧密法相结合,确定了一些根本的“怛特罗”。他还创建了邬巴陇寺,所以有人也称他为“邬巴陇巴”。后又建卓普寺。他一生严守居士戒,没有娶妻,素尔琼是他的养子。素尔琼喜绕扎巴(Zur-chung SHes-rab-grags-pa,意为“小素尔智慧称”,10141074)原是一个名叫素尔贡的乞丐僧之子,素尔贡觉得他应找一位有缘上师学法,便带他到邬巴陇寺拜见素尔波且,素尔波且很喜欢他,就收他做了养子。为了筹集资金

30、学习密法,素尔琼曾和一家有钱寡母的女儿婚配,后来又遗弃了她们。素尔琼学法的天资很出众,一次素尔波且要求四位弟子在静室内以结跏趺入定来比试功力,素尔琼却离座飞出室外,素尔波且命女仆到室外去听素尔琼的咳嗽声,女仆说,与室内听到的一样清晰,素尔波且又叫她到山对面去听,结果听到的声音丝毫没有减弱。当时传密22法一般是要收许多钱的,由于素尔琼收了许多弟子,因此成了一个富有的人。据说他修成了最高的密法,得到了“大圆满” 的境界,所以很有威望。第三个素尔是卓普巴释迦僧格( sGro-phug-pa SHakya-Seng-ge,10741134) ,他是素尔琼最小的儿子,他出生时素尔琼曾高兴地说,此子梦兆极

31、佳,以后将会成为利益众生的教主,他母亲也说,此子有一双回纥人的眼睛,必定是个聪慧的人,于是取名为释迦僧格(释迦狮子) 。他继承了父亲的财产和密法,住持卓普寺,广收弟子约千余人,对推动宁玛派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宁玛派的人认为他就是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藏密称“金刚手”)的化身。和素尔波且同时,另有一位叫绒松巴 却吉桑波(Rong-song-pa CHos-kyi-bzang-po)的人,以学识优异著名,也翻译和注疏了若干密教经典。由他传承下来的“大圆满法”后来也成为宁玛派特有的基本教法。2.隆钦饶绛(Klong-chen-rab-vbyams,意为“隆钦地区的智慧通达者 ”,1308-1

32、363):他是大圆满伏藏的传承者,并首次对大圆满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著述和编纂,还修订和解释了宁玛派的许多密法经典,也是一位兼通各派教法的成就者,土观赞他是“宁玛派唯一精通教理者”。他曾到不丹建立塔尔巴林寺,不丹宁玛派由此传出,后又到过尼泊尔,对不丹、尼泊尔的佛教有一定影响。他的著作主要有七宝藏论 、 大圆满心性菩提道等。3.绛央钦则旺布(vJam-dbyangs-mkhyen-brtse-dbang-po,意为“文殊智悲法王”,18201892):绛央出生于四川德格,是 19 世纪藏传佛教的一代宗师。40 岁至 70 岁期间,他闭关修持 30 年,于大五明、小五明、经、律、论三藏等经典,以至

33、四大派之教法均能彻底领悟,了知无碍,并建立密乘戒律之根本。其接受之经卷有七百多卷,于宁玛之经典传承与伏藏传承,噶当、萨迦、噶举等各派教法,全部听闻完备并了悟。于“密续”方面,如幻化网心要、时轮金刚、胜乐、密集、喜金刚等密续,以至宁玛十万续及无分派别之论著等,尽皆通达。除此,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藏区奔走,广建佛像、佛塔,整理伏藏经典并将之刻印行世,对于藏区众生来说,他一生最大的功德便是致力于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团结和亲融,推行“利美运动”(Ris-med,即不分教派、教派平等之努力) ,因此,藏族人都称他为“无上至宝” 。4.顶果钦则仁波切(Dilgo Khyentse Rinpoche,1910-

34、1991):顶果是家姓, “钦则”意为“智悲”, “仁波切”是“珍宝”的意思。顶果也是德格人,绛央钦则旺布的弟子局弥庞(vJu-mi-pham,18461912)曾预言他将是绛央钦则旺布的智慧化身,他也确实无愧于这一身份。11 岁时他进入协庆寺学经,15 岁开始闭关(retreat) ,每天凌晨 3 时就起床,一直修行了二十余年。他不仅是一位掘藏师,还是一位通达四大派教法的大成就者,也是利美精神的实践者。后他在尼泊尔建立了协庆寺,又成为不丹王室的国师,还在释迦牟尼的成道地菩提伽耶(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市郊 7 公里)建了一座新佛塔。他在法、英、美等国传法多年,为重多弟子所敬仰,西方佛教徒是这

35、样描述这位慈悲上师的:“你只要看一眼他的面容,就会得到最终的解脱。 ”(“It was said merely to see his face ensured eventual liberation“)从隆钦饶绛的学综各派到顶果钦则的“利美”实践,宁玛派已由旧教成长为一个极富生命力的崭新教派。四、萨迦派(一)释义萨迦(Sa-skya) ,藏语意为“灰土”,因衮却杰布在后藏仲曲河谷的灰色土地上建萨迦寺,故有此名。因寺院围墙涂有分别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又被汉人俗称为“花教”。萨迦寺原有南北两寺,现只存八思巴主持建造的南寺,寺内文物众多,壁画十分精美,有“西藏的敦煌”之称

36、。(二)传承1.血统传承和法统传承萨迦派的教主由昆氏家族(vKHon,一译“款氏家族” )世代相传,包括血统和法统传承。昆氏的23世系,传说来自光明天神。时有介仁、玉仁、玉赛为天神三昆仲,玉赛、玉仁先后下界为雪域酋长,玉仁之孙雅邦吉降伏罗刹贾仁茶麦而夺其美妻雅珠斯丽玛,后生有一子,因此子是部落怨仇中所生,遂名为昆巴吉(vKHon-pa-skyes ) ,意为“仇中生”,从此以后世世代代的苗裔都称为昆氏。昆巴吉之子是赤松德赞的大臣、英俊的大力士贡巴吉贡达,贡巴吉贡达的长子就是“七觉士”之一的昆 鲁依旺布。在萨迦派来说,血统和法统传承并无绝对分别,既是以家族传承为主的佛教教派,教法自然也是随血统传

37、承的。在萨迦派众多的教法中,以道果法(Lam-vbras)最具本派特色。2.道果法此法由印度 84 位大成就者之一的毗卢巴(Vi-ru-pa)传给卓弥译师,又由卓弥传给衮却杰布,之后成为萨迦派代代相传的法门,其思想可用龙树菩萨的一句话来概括:“首应破非福,中则破我执,后破一切见,知此为智人。 ”以相应的道证得的果,即为道果。(三)代表人物1.衮却杰布(dKon-mchog-rgyal-po,意为“宝王”,10341102):衮却杰布的父亲为昆 释迦洛追,在他之前的父祖都是精通旧密法的喇嘛。按照萨迦世系史奇异宝库 (达钦阿美夏阿旺贡噶索南著,成书于 1629 年,全名为赡部洲北部执掌佛法之大德具

38、吉祥萨迦派珍贵世系满足诸愿之奇异宝库 )的记载,昆释迦洛追最初占有恰如隆巴、上下夏卜等地,建立了一番较大的事业,在他的后半生,占有其父祖的雅隆(今萨迦县境内)城堡。昆释迦洛追有两个儿子,长子为昆 喜饶楚臣,幼子为昆衮却杰布。衮却杰布从幼年起就跟从父兄听受了许多教法。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很多咒师戴着 28 尊勇士面具跳舞,感到很奇怪,就回来问他的喇嘛兄长,兄答道:“今乃密乘衰颓之时,以后若仍依藏地旧密修学,则不可能得到很典范的成就了。我们有的法要,又埋藏在伏藏之中。我已年迈,你年尚幼,现莫古隆有卓弥释迦耶协大译师,此人学识渊博,你可以到他那里去学习新译密咒法!”后来他依照兄长的吩咐,主要跟从卓弥译

39、师等许多上师听受了无数的灌顶、教诫及经咒,成为一名掌握了新、旧密咒诸多教法的上师。有一次他们师徒外出闲游,在山岗上看见现今萨迦寺所在地本波日山的形状如同一头大象卧在地上,山腰右侧的土壤灰白油润,又有河水从右侧流过,具有多种瑞相,想到如果在该地创建一座寺院,将会对佛教及众生有大利益。于是他向该地区的领主请求在此建寺,得到允许,又对该地的直接主人说:“我想在此处建一寺院,请将这一地方给我,行不行?”众人同意了他的要求,不过为了将来不生口舌争执,他还是给了他们一匹白色骒马、一串珠宝、一套女装作为地价,使这片土地都归自己所有。到他 40 岁的公元 1073 年即藏历第一绕迥的水牛年,开始兴建具吉祥萨迦

40、寺。他在主持萨迦寺 30 年后,于 69 岁去世。2.贡噶宁波(Kun-dgav-snying-po,意为“众喜藏”,10921158):昆衮却杰布的第二个妻子玛久尚摩于公元 1092 年即藏历第二绕迥的水猴年生下贡噶宁波。他是萨迦派的实际开创者,是通常所说的“萨迦五祖”中的第一祖。自幼他就深具慈悲心,曾因在外地护理一位患天花的僧人而被传染,险些死去。从幼年起他就听受了父亲掌握的全部教法,父亲去世后,他又拜许多贤哲和成就者为上师,广泛听习教法,逐渐成为掌握了教证和法力的大自在者,被尊称为“萨钦”(萨迦派的大教主) ,由此萨迦的声望、经济和政治力量大为提高,人称他具有善趣七功德(指种姓高贵、形色

41、端严、长寿、无病、缘份优异、财势富足和智慧广大) 。贡噶宁波的弟子遍布全藏区,其中声名远播的有其子索南孜摩、扎巴坚赞及帕竹噶举的开创者帕木竹巴多吉杰布等。萨钦护持萨迦法座 48 年后,于 67 岁去世。3.索南孜摩(bSod-nams-rtse-mo,意为“福顶”,11421182):他是萨钦贡噶宁波的长子,自小从父亲处听习了金刚乘密续注疏、经咒、教诫、修持等,并能够融会贯通。他 17 岁时去到前藏,在桑浦内邬托寺拜恰巴却吉僧格为上师,前后依止 11 年,成为一名大贤哲。当时的人们赞扬他说:“那萨布顾坚(穿短袖袈裟者)精通经典及善辩的能力,无人能比。 ”他大部份时间在幽静的地方努力修行,于公元

42、 1182 年即藏历第三绕迥的阳水虎年逝世。可以说他是萨迦教法传承的一位过渡性人物。4.扎巴坚赞(Grags-pa-rgyal-mtshan,意为“名称幢”,11471216):他是萨钦的次子,8 岁时受居士戒,虽未剃度,但在持戒方面比一些出家人还严格,去世时除了一个座垫和一身衣服,别无长物。他依止兄长索南孜摩等许多上师,听受了许多不可思议的教法,修习勤奋,在讲说、辩论、著述等方面都无与伦比,他曾说没有他未看过的经典,还写有密集三续部现观珍宝树等多种著作,兴建了被称为“乌孜宁玛” 的佛殿,新建了纪念祖、父、兄长等人的铜质镏金佛塔、佛像、供品等。24木雅(西夏)的甲郭王等向他奉献的白银、绸缎等大

43、批财物,他都用来供奉三宝,差一些的物品则施舍给乞丐。他的亲传弟子主要有他的侄儿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等。5.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Sa-pan Kun-dgav-rgyal-mtshan, “贡噶坚赞”意为“众喜幢”,11821251):从幼年时萨班就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聪明智慧,加上他的伯父扎巴坚赞的护持培养,另外他还极其恭敬地依止许多合格的善知识大德为上师,勤奋学习各种共通的和不共的学识,遂使他成为一名精通五明的大学者即班智达(Pandita,藏语称“班钦”或“班禅”) ,著名的萨迦格言就是他的作品。公元 1206 年即藏历第三绕迥的火虎年,在年楚河下游的坚贡寺,由喀且班钦(释迦室利)任堪布、吉沃

44、勒巴任阿阇黎(轨范师) 、秀昌巴任屏教师,为他削发出家,并同时接受了具足戒(比丘戒) ,取名为贡噶坚赞,他是萨迦昆氏世系中正式受戒出家并接受比丘戒的第一人。因此通常按是否正式出家的区别,称萨迦五祖中的萨钦贡噶宁波、索南孜摩、扎巴坚赞三人为白衣三祖,称萨班及八思巴二人为红衣二祖。他的“摩诃班智达”(大班智达)的声名遍播于各方,还新建了萨迦寺的许多佛像和佛塔。1240 年蒙古西凉王阔端遣多达那布率军到藏区打探情况,多达汇报说:“藏区以噶当派寺院最多,达隆巴最有德行,止贡巴法力最大,萨迦班智达学识最渊博。 ”阔端遂请萨班到凉州一晤,萨班于 1247 年偕侄儿八思巴及恰那抵凉州,代表藏区僧俗各界向阔端

45、表明愿向蒙古归顺,自此也结束了西藏 400 余年的分裂局面。萨班的弟弟桑察索南坚赞修习过父祖所传的各种显密教法。为了繁衍萨迦昆氏后裔,他先后娶了五位妻子,还翻新了萨迦的乌孜宁玛佛殿,为萨迦寺建造了长宽为他自己射箭所达距离的围墙。他还依靠萨班的声望,在世俗方面扩大了萨迦派的实力,在斯塘等地设立了集市和人户众多的村庄,在仲堆、仲麦、达托、芒喀寨钦、藏哇普、上下夏卜、达那等地建立庄园,在绛迥、喀索、果斋、喀尔普等地建立了许多牧场,在热萨等地牧养马群,在政教两方面都建立了大功业。从萨迦世系史记载的上述地名看,当时萨迦派新建的寺属庄园除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萨迦县、拉孜县境内以外,在昂仁县和日喀则市境内也有分

46、布,在南北各地也建有不少牧场。总之,从这一时期起,萨迦派和前藏的止贡、蔡巴、帕木竹巴等大的地方势力的力量大略相仿,成为了后藏地区一支最大的地方势力。桑察索南坚赞有子女多人,不过他们中最重要的还是长子八思巴洛哲坚赞。6.八思巴洛哲坚赞(vPHags-pa Blo-gros-rgyal-mtshan, “洛哲坚赞”意为“智慧幢”,12351280):八思巴是在祖国的统一事业中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一位藏族伟人。他从幼年时就智慧超群,在文字读写、学习知识、听习教法等方面都比别人迅捷,能很便利地掌握所学的东西,八、九岁时就能背诵修行法、 莲花经和本生经等,并在萨班举行的讲经法会上讲说喜金刚续第二品 ,众人惊

47、奇不已,称赞他为“圣者” ,因此他的名字被通称为“ 八思巴”(杰出、圣者之意) 。1251 年他与忽必烈在六盘山会晤,结下了福田与施主的关系。不久萨班在凉州去世,八思巴遂继任为萨迦派的新教主。1260 年忽必烈封他为国师(1270 年又封为帝师) ,总领天下释教。1254 年忽必烈赐给八思巴一份“优礼僧人诏书”,令僧人谨慎修行,对西藏各教派一视同仁,而文武官员不得欺凌僧人,不得给他们摊派兵差赋役。1264 年元朝设立总制院(1288 年改称宣政院) ,以八思巴为院使(正一品) ,管理全国佛教事务。1269 年八思巴上蒙古新字以回应忽必烈的诚挚请求,蒙古新字依据藏文形制造出,流行约百年后废止。1

48、270 年忽必烈在帝师之外,加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使八思巴首开大宝法王册封先例,明朝将之沿用为册封西藏佛教领袖的最高封号,明朝将此封号赐予了噶玛巴黑帽活佛。1276 年在清查人口的基础上元朝在西藏设立了军政功能合一的十三万户,并以八思巴推荐的释迦桑波为首任本钦(萨迦在西藏的统治者) 。八思巴在中原的活动也促进了西藏与内地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诸多交流。到八思巴的侄孙子贡噶洛哲坚赞时,他把昆氏家族分为四大拉章(“拉章”意即活佛的大居所) ,即细脱、拉康、仁钦岗和都却,后来只剩都却拉章一支。昆氏之外的萨迦弟子传承则逐渐形成贡噶、俄、擦三派。当前,萨迦派在第 41 任萨迦法王Sa-skya-khri-vd

49、zin(khri-vdzin 意为“首座”) ,1945-的慈悲领导下,在亚、欧、美各地广结善缘,弘法利生。五、噶举派(一)起源噶举派(bKav-brgyud)是公元 11-12 世纪发展起来的著名教派,属于新译密咒派。 “噶举”意为25“口传”,缘于该派甚深教法皆以口耳相传。汉人俗称此派为“白教”,传其祖师米拉日巴、林热巴等人修行时着白色僧裙,故名。噶举派的传承可溯源至印度的两位祖师德洛巴和那若巴。1.德洛巴(Ti-lo-pa,约 988 1069):印度大乘佛教晚期的 84 位大成就者之一,出生于东印度一婆罗门家庭,因得空行母授记加持而出家,在索玛布日寺用锁链系脚,修行 12 年,获得共同悉地。后到寒林苦修,遇到上师玛当吉,玛当吉叫他到哈里嘎城一妓女处作仆人并修行。他在妓女处为其榨芝麻油(“德洛巴” 意即“ 榨油师 ”) ,心想:芝麻不榨不出油,我的心虽在佛法中,若不修习也不会得成就,遂加紧修行,最后不仅自己得到证悟,还度化了很多人。2.那若巴(N-r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