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设备管理制度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生产设备管理,合理使用、维护设备,减少突发故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障生产设备安全经济运行,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二级生产单位、项目建设部门、设备购置部门、备品备件购置部门、设备及备品备件库存保管部门的生产设备前期管理、使用、维护、保管管理等相关生产设备管理工作。各控股子公司可参照执行。第三条 生产设备管理的原则及目标(一)坚持以“运行稳定、操作精心、预防为主、经济规范”为方针,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效率,追求生产设备的寿命周期为目的。( 二 ) 坚 持 以 “零 故 障 ”为 管 理 目 标 , 通 过 自 主 保 全 、
2、专 业 保 全 , 全 面 推 行TPM 管 理 , 发 动 全 员 参 与 生 产 设 备 管 理 , 确 保 生 产 设 备 效 率 充 分 发 挥 。 (三)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 业 管理 与 全 员 管 理 相 结 合 , 实 现 生 产 设 备 安 全 、 经 济 、 平 稳 运 行 。(四)坚持以“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作为发展动力,推广应用现代生产设备管理理念和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实现生产设备科学、规范、高效管理。(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将“绿色、低碳、节能、高效”的管理宗旨放在首位。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 公司成立生产设备管
3、理领导小组组 长:公司主管设备副总经理副组长:设备管理部门部长成 员:设备管理部门主管设备副部长、安全部门主管安全副部长、技术部门主管技术副部长。领导小组职责:(一)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生产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二)负责确定公司生产设备管理的方针和目标。(三)负责对重大生产设备事项做出决策。(四)其他。第五条 公司生产设备管理部门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有关生产设备方针、政策、法规、标准等。 (二)负责贯彻落实公司生产设备管理领导小组的决定。(三)负责制定公司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四)负责制定公司生产设备年度重点工作计划、管理目标,分解
4、至各单位,并对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评等。(五)负责推广生产设备管理先进经验和技术,实现生产设备科学化管理。(三)负责对生产设备购置合格供方的统一管理工作,具体制定选择、评定、淘汰等合格供方相关管理办法(标准) ,通过规范生产设备选型工作,逐步实现生产设备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降低生产设备备品备件库存、维修费用等。(四)负责制定生产设备年度管理目标、保养工作计划、检(维)修工作计划、备品备件定额等管理工作,并将计划分解落实至各二级单位,对完成情况实施监督、考评等,确保年度目标的实现。(五)负责制定生产设备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根据生产需要设定培训内容,提升全员生产保全能力。(六)负责组建生产设备
5、管理专家库(分机械、电气、仪表、特种设备等专业) ,不定期地组织参加厂外培训、开展内部培训、研究解决生产设备管理中的不足和瓶颈问题等,持续提升专家队伍水平。(七)监督生产设备的操作规程(操作法) 、检(维)修规程的执行。(八)负责对设备事故组织分析及处理等工作,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对事故责任单位(人)提出处理意见、落实整改措施等。(九)负责本单位生产设备管理状况的提升工作,召开生产设备管理例会,总结经验和不足,持续改善生产设备管理状况。(十)负责规范生产设备基础技术资料的管理等工作,确保账物相符,积累基础数据并开展有效分析,准确指导设备管理状态的改善活动等。(十一)对生产设备的闲置、启用、报
6、废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督促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避免生产设备的流失(十二)其他。第六条 各生产单位要成立以主管设备领导任组长的设备管理领导小组,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贯彻执行国家、上级部门和公司有关生产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制订本单位的设备管理细则。(二)负责确定本单位生产设备管理目标、计划和措施,提高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确保生产设备安全平稳运行。(三)负责定期召开设备管理会议。(四)负责组织协调处理设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决定设备管理重大事项。(五)负责本单位设备事故分析处理,组织抢修恢复生产等工作。(六)其他。第七条 各生产单位设备主管科室职责:(一)在本单位主管设备领导的领
7、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的设备管理工作。(二)负责规范设备前期管理、使用维护、检维修、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等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三)负责具体制定本单位生产设备选择、评定、淘汰等合格供方相关管理办法(标准) ,通过规范生产设备选型工作,逐步实现生产设备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降低生产设备备品备件库存、维修费用等。(四)负责具体制定本单位生产设备年度、月度管理目标、保养工作计划、检(维)修工作计划、备品备件定额等管理工作,并将计划分解落实至各班组,对完成情况实施监督、考评等,确保年度、月度目标的实现。(五)负责制定本单位生产设备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根据生产需要设定培训内容,组织分厂级生产设
8、备管理培训,提升全员生产保全能力。(六)监督本单位生产设备的操作规程(操作法) 、检(维)修规程的执行。(七)负责对本单位设备事故组织分析及处理等工作,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对事故责任单位(人)提出处理意见、落实整改措施、事故报告上报等。(八)负责本单位生产设备管理状况的提升工作,召开生产设备管理例会,总结经验和不足,持续改善生产设备管理状况。(九)负责规范本单位生产设备基础技术资料的管理等工作,确保账物相符,积累基础数据并开展有效分析,准确指导设备管理状态的改善活动等。(十)对生产设备的闲置、启用、报废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执行相应的管理办法,避免生产设备的流失。(十一)负责完成设备管理部门布
9、置的工作。(十二)其他。第八条 各生产单位机电员职责:(一)负责贯彻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法)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安全经济使用。(二)负责教育本单位员工自觉爱护设备,精心操作设备,对员工操作进行具体专业指导和培训工作。(三)负责组织编制本单位设备操作规程、检(维)修规程并组织评审、审批后执行,报公司技术管理部门审批(备案) ;对关(重)设备的操作规程组织评审、审批后,报请公司技术管理部门审批,然后执行。(四)负责组织制定各岗位生产设备点检作业标准,并监督设备的自主保全和专业保全工作的落实,及时协调处理各种问题,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五)按要求组织设备的保养及检修计划,当生产与维
10、修发生矛盾时,应根据“先维修、后生产”的原则,正确处理生产与维修的关系。(六)其他第九条 生产设备维修人员职责:(一)凭“设备维修单”进行维修, “设备维修单”统一由使用单位填写、经单位领导批准后,统一安排给维修工实施维修。(二)要严格执行生产设备维修操作规程。(三)在排除故障后,要认真在“设备维修单”上写明维修内容和方法、调换零件名称、型号规格等,并由维修人员和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签字确认。(四)对生产设备的维修质量和维修速度负责。(五)对 生 产 设 备 操 作 人 员 进 行 日 常 点 检 维 护 相 关 知 识 的 培 训 、 指 导 , 提 升岗 位 员 工 自 主 点 检 的 能 力
11、 , 按 点 检 标 准 履 行 专 业 保 全 职 责 。(六)其他。第十条 生产设备操作人员职责:(一)严格持证上岗制度,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操作法) ,正确使用与维护设备。(二)按点检要求,用五官或简单仪器对设备的规定部位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征兆,如噪声、发热、松动、泄漏、异味、腐蚀等。(三)按润滑管理要求,进行各种手动润滑作业,如手动干油泵、油枪、油杯、油壶润滑及油池润滑补油换油等。(四)按要求做力所能及的设备调整及维修作业,即:螺栓紧固,皮带、制动器、弹簧调整等。(五)负责生产设备及其环境的清扫、整理、整顿、清洁等。(六)按时对生产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巡检,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12、。(七)有权制止他人违章操作和拒绝违章指挥。(八)其他。第三章 生产设备分级管理第十一条 根据生产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按照重点设备、主要设备、一般设备分三级管理(分厂、工段、班组) ,各生产单位要明确生产设备分级的管理权限,落实管理职责。(一)关键生产设备的分类,要符合以下条件:1.复杂程度高、精密度高,对生产产量、质量有重大作用,决定生产能力的生产主机、动力系统中锅炉、变压器等。2.使 用 数 量 少 , 一 旦 发 生 故 障 难 以 在 短 时 间 恢 复 生 产 的 设 备 。(二)重点生产设备的分类,要符合以下条件:1.指对生产线连续生产起重要作用的设备。2.在生产中直接影响
13、生产过程的设备。主要设备的分类,要符合以下条件:在生产从起主要作用的设备。(三)一 般 生 产 设 备 是 指 除 关 ( 重 )、 主 要 生 产 设 备 之 外 的 生 产 设 备 。 第十二条 各生产单位要结合生产实际,制定生产设备分类管理办法,明确分级管理重点,每年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适时调整生产设备分类。第四章 生产设备基础技术资料管理第十三条 各生产单位要建立健全生产设备基础技术资料。生产设备基础技术资料主要包括:台账管理、标准管理、档案管理、设备报表等。第十四条 各生产单位设备管理科室要建立健全生产设备台账明细表(附件 1) , 生产设备台账明细表内容包括生产设备编号、名称、
14、型号/规格、材质、台数、资产原值等信息。根据生产设备增减情况,及时更新生产设备台账,做到账物相符。第十五条 各生产单位要结合设备运行实际建立生产设备维护操作规程 、生产设备检维修规程 、 生产设备岗位点检维护标准和通用生产设备检(维)修标准 。第十六条 各生产单位要对每台设备建立档案,设备档案的内容包括设备前期资料管理、设备运行资料管理、报废等资料。要确保资料及时更新,并在档案中注明资料存放地点,以便于随时调用。(一)设备前期资料管理主要包括:设备选型和技术经济论证、设备购置合同、检验合格证、设备安装调试记录、验收移交书等。(二)设备运行资料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设备履历卡、生产设备故障病例档案、
15、生产设备定期检查和检测记录、定期维护和检修记录、设备大修资料管理等。第十七条 各生产单位要结合实际,定期进行设备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按时报出设备管理报表。第十八条 各生产单位建立完善生产设备履历卡 ,做到“一台一卡” ,履历卡主要体现生产设备运行、检(维)修、故障等情况管控。 第十九条 各生产单位要建立生产设备故障病例档案 , 生产设备故障病例档案包括生产设备故障原因、生产设备维修费用、检修周期变化、备件购置等内容,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为生产设备维护维修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第五章 生产设备前期管理第二十条 各单位(包括项目建设部门、设备购置部门及生产单位;下同)要重视生产设备的前期管理,要从生
16、产设备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制造、安装、试运行等阶段规范管理程序,完善设备选型、购置、验收、安装、试运行、移交等管理制度,建立生产设备前期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确保生产设备前期管理质量。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要制定本单位的生产设备发展规划,并纳入各单位总体发展规划。生产设备发展规划要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安全、质量、节能环保等要求来确定。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要对自己负责的新建的基建、技措、安措、节能减排等重大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审查,同时对生产设备选型的适用性、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提出要求并督促落实。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要统一规范生产设备的选型工作。生产设备选型的基本原则:1.生产上适
17、用:选购的设备要与本单位产能规模的需求相适应。2.技术上先进: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要求其性能指标保持国内先进水平,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延长其技术寿命。3.经济上合理:要求设备价格合理,在使用过程中能耗、维护费用低,并且回收期较短。第二十四条 生产设备购置要坚持“质量第一、性价比最优、综合成本最低”为原则,要建立合格供方管理制度,适时组织合格供方评价,规范生产设备采购行为。第二十五条 各单位要对自己负责的制造、安装过程实施监督管理,确保前期管理生产设备的质量符合 HG20203-2000 的相关规定。第二十六条 新生产设备试运行前,各单位要组织制定试运行方案和安全措施,方案经过评审,对操作人员进
18、行专门生产设备操作、维护维修技术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第六章 生产设备运行管理第二十七条 各生产单位要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设备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第二十八条 各生产单位每年要结合实际编制生产设备保养工作计划,明确各级保养工作的具体内容、方法、标准、时间节点等,确保生产经营、设备保养工作有序开展。生产设备运行管理实行一级保养、二级保养管理制度。(一)一级保养1.一级保养的范围:全部生产设备。 2.一级保养的目的:减少设备磨损,消除隐患、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设备一级保养工作以操作工为主,维修工配合和辅导,操作者保养设备后要按要求填写保养记录,并
19、注明尚未清除的缺陷。 4.各生产单位要按照计划安排操作工实施每台设备的一级保养工作。(二)二级保养1.二级保养的范围:全部生产设备。 2.二级保养的目的:对一级保养提出的缺陷进行消除,提高生产设备的运行效率。 3.设备二级保养工作以维修工为主,操作工配合,保养后的设备要按要求,认真进行设备的精度测试,并履行签字确认。4.各单位要按照计划安排维修工实施二级保养工作计划。第二十九条 各生产单位要成立“四结合”专业技术人员(机械、电气、仪表等) 、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管理小组,开展生产设备日常检查和改善工作,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安全性和经济性。第七章 生产设备润滑管理第三十条 为进一步保证
20、生产设备安全运转,减少零部件磨损,降低能源消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实施生产设备润滑管理。第三十一条 生产设备润滑管理,必须达到以下“五定” 、 “三级过滤”的基本要求。(一) “五定”1.定点:确定每台设备的润滑部位和润滑点,实施定点给油。2.定质:确定润滑部位所需油脂的品种、牌号及质量要求,所加油质必须经化验合格。3.定量:确定各润滑部位每次加换油脂的数量,实行耗油定额和定量换油。4.定期:确定各润滑部位加、换油脂的周期,按规定周期加油、添油和清洗换油。5.定人:确定操作工、维修工对设备润滑部位加油、添油和清洗换油的分工,各负其责,共同完成润滑。(二) “三级过滤”1.领油大桶到固定贮油箱:
21、一般油为 60 目,齿轮油为 40 目;2.贮油箱到油壶:一般油为 80 目,齿轮油为 60 目;3.油壶到润滑点:一般油为 100 目,齿轮油为 80 目。第三十二条 各生产单位要按生产设备特点确定润滑所需油品及润滑方式,严格执行“五定”和“三级过滤”要求,建立台帐等原始记录,统计油品种类及数量,对润滑油品计划、采购、入库、领用等进行规范管理。第八章 生产设备点检管理第三十三条 各生产单位要完善生产设备点检管理相关制度,要按照“三位一体”点检制及五层防护线的要求,明确各级人员的点检职责,确保点检中问题的快速反馈及解决,促进全员生产设备管理水平提升。(一) “三 位 一 体 ”: 指 岗 位
22、操 作 员 的 日 常 点 检 、 专 业 点 检 员 的 定 期 点 检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的 精 密 点 检 三 者 结 合 起 来 的 点 检 制 度 。(二)五层防护线: 1.岗位操作员的日常点检; 2.专业点检员的定期点检; 3.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 4.对出现问题进一步通过技术诊断等找出原因及对策; 5.每半年或一年的精密检测。第三十四条 各生产单位要结合工艺要求和生产设备特点,组织制定生产设备点检维护作业指导书 ,确保岗位按照规范、统一的要求,开展设备点检工作。(一)各生产单位要逐台编制生产设备岗位点检维护作业指导书 ,规范岗位生产设备点检标准并动态完善。(二)编制生
23、产设备点检维护作业指导书要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达到以下“五定”基本要求:1.定部位,要明确指定生产设备的点检部位,按规定部位相应的检查项目和内容;2.定方法,对生产设备每项内容的检查都应有确定的方法和相应的器具;3.定标准,对生产设备每项内容的检查都要明确给定状态判定标准;4.定人员,对生产设备每项内容的检查都应有固定的人员负责;5.定周期,对生产设备每项内容的检查都要有规定的时间周期。第三十五条 生产设备点检发现生产设备异常情况,要严格按照异常处理流程进行及时上报或处理,做到闭环管理。第三十六条 各生产单位要定期对生产设备点检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生产设备运行状况,开展维护维修
24、工作的改善活动,并为生产设备大修、更新改造提供决策依据。第三十七条 各生产单位要逐步实行生产设备点检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管理,做好生产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失效分析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生产设备点检管理水平。第九章 生产设备检维修管理第三十八条 各生产单位要编制并完善所有生产设备的检(维)修规程,规程参照 SHS01011036-2004 检修标准编写。以检(维)修规程为依据,完善通用生产设备检(维)修作业指导书 ,建立预防检(维)修体系,规范专业检(维)修管理,实现“事后维修”向“事前预防”转变。第三十九条 通用生产设备检(维)修作业指导书要按照专业管理要求,内容应包括检(维)修的内容、周期
25、、方法、标准等内容。第四十条 各生产单位要建立并实施专业维修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与方法,重点评价维修技能与故障分析技能。第四十一条 各生产单位要按照生产设备专业管理的要求,编制生产设备检(维)修计划。检(维)修计划要以设备精度、点检、故障、维修周期、状态检测等为原则进行编制,经审批后实施。第四十二条 各生产单位要制定设备突发故障的临时抢修管理办法,对设备抢修方案的制定、评审、实施等进行规范管理,明确具体要求,确保抢修效率、质量和安全。第四十三条 各生产单位要对生产设备检(维)修工作进行确认,实行生产设备维修确认单制度,确保检(维)修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第四十四条 各生产单位要制定检(维)修管理总结
26、制度,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完善技术操作规程、制度及标准等,落实各级人员责任,持续改善检(维)修工作质量。第十章 电气设备管理第四十五条 电气设备管理,要以安全供、用电为中心,经济运行为重点,建立健全电气设备及运行管理网络,统一调度,分级管理,不断改善和提高电气设备的技术、装备水平,满足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第四十六条 各单位要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电气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按期进行复审。配电系统停、送电维修及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第四十七条 发、变配电站管理要求(一)现场要具备的图纸资料:系统模拟图、高低压系统图、巡检路线图、二次结线图、变电站平立面布置图等。(二)要建
27、立的记录:继电保护动作记录、事故记录、运行记录等。(三)变电站要建立健全电业管理制度,并悬挂在室内醒目位置:(岗位责任制度、倒闸操作制度、工作票制度、设备缺陷管理制度、巡回检查制度)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要严谨,避免随意性,电气运行及维护人员应按电气设备巡回检查制度,开展设备的巡回检查工作,并做好相应巡检记录。(四)要配齐各种绝缘工具,现场摆放整齐,试验合格。(五)变 配 电 间 内 卫 生 状 况 良 好 , 门 窗 齐 备 , 通 风 设 备 配 备 齐 全 并 完 好 , 落实 防 水 、 防 火 、 防 小 动 物 、 防 可 燃 气 体 窜 入 等 措 施 。(六)变压器(室)现场管理规
28、范1.变压器室通风良好,照明设施齐全,防小动物措施落实。2.变压器本体清洁,无渗漏油现象,无各种放电和异常声音,油位清晰可见,油色正常。接地良好,铭牌参数齐全、清楚。第四十八条 各单位要加强电气设备区域管理、未经允许,禁止进入高低压配电室。维修人员进入高低压配电室、变压器室必须办理工作票,并进行登记。其他人员若因工作需要必须进入,应持工作票,本单位指定人员带领并进行登记,方可进入。第十一章 仪器仪表管理第四十九条 仪器仪表的主管部门为理化仪表中心,归口负责公司的仪器仪表管理工作。对仪器仪表实行“五统一” (统一管理,统一计划,统一购置,统一修理,统一报废) ,充分发挥仪器仪表作用,不断提高利用
29、率。 第五十条 仪器仪表主要包括电子测量、电工、热工、光学、理化和长度等计量器具,是生产设备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十一条 仪器仪表计划、选型与购置按照生产设备前期管理要求进行规范管理。第五十二条 理化仪表中心要对仪器仪表各项指标实行定期检查和校准,使其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所有在用仪器仪表必须进行周期检定,检定周期要以仪器的检定规程和校准方法规定为准。 监督、督促各生产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和送检工作。第五十三条 理化仪表中心要加强仪器仪表维护、使用与修理,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分析和排除故障,保证仪器仪表可靠、稳定运行。监督、督促各生产单位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第五十四条 理化仪表中心要对仪
30、器仪表的闲置、启用、报废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避免仪器仪表的流失。第十二章 防雷防静电设备管理第五十五条 各 生 产 单 位 每 年 要 制 定 防 雷 防 静 电 设 备 定 期 检 测 计 划 , 按 期 完成 检 测 , 要 对 防 雷 防 静 电 设 备 进 行 检 查 维 护 , 发 现 防 雷 防 静 电 设 备 损 坏 的 , 立 即排 除 防 雷 防 静 电 设 备 的 安 全 隐 患 。第五十六条 各单位要对自己负责的项目中新建、扩建、改建的防雷防静电设备,投入使用前要经过防雷防静电检测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第五十七条 各 生 产 单 位 凡有静电危害的工序
31、、设备,必须采取相应的防静电安全措施;生产、贮存和装卸易燃易爆的设备、管道、贮罐、机组等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所有防静电接地线坚固可靠,满足技术要求。第五十八条 各生产单位管道之间与设备、机组、阀门之间的连接法兰,其接触电阻应符合相应要求。第十三章 停用生产设备管理第五十九条 停用生产设备通常是指设备使用单位经过设备更新改造淘汰不用的设备,或因其他原因连续停用一年以上的生产设备。第六十条 各生产单位要及时上报停用设备清单,由生产设备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确认,出具停用证明,方可停用。第六十一条 为保持停用设备性能完好性,各生产单位要对停用的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每年要对停用设备进行筛查、汇总分析,
32、促进停用设备再利用。第六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设备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启用或拆卸停用设备配件。第十四章 生产设备报废管理第六十三条 各生产单位要建立设备报废管理办法,制定生产设备报废鉴定标准,规范鉴定程序,确保鉴定工作科学、合理、规范。第六十四条 经鉴定符合报废条件的,由使用单位按要求办理相关报废手续。第六十五条 非正常报废的生产设备,按照公司资产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第十五章 备品备件管理第六十六条 各生产单位要制定备品备件管理办法,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从备品备件计划、申请、验收、保管、使用、报废等方面全过程规范管理。第六十七条 备品备件消耗定额管理 (一)各生产单位要切实做好备品备件消
33、耗定额管理工作,掌握生产设备故障规律,积累相关数据,不断提高定额管理水平。(二)备品备件消耗定额由各生产单位设备主管科室每年结合生产设备运行状况、检(维)修计划、备品备件库存等信息组织编制备品备件定额 按关(重)设备、一般设备编制,报单位主管领导审批。(三)公司备品备件定额按关(重)设备、一般设备编制分解至各二级单位,定期对备品备件消耗实施考核,提升备品备件管理效率,降低库存成本。第六十八条 备品备件库存管理 (一)按照备件分类管理、建立编码规则、优化库存模型,完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二)备品备件的库存时间原则上不应超过生产设备修理、检修间隔期。 第六十九条 各生产单位要按照备件分类编制备品备
34、件信息册,确保信息共享,做到便捷快速维修。第十六章 特种设备管理第七十条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 、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等。第七十一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一)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二)特 种 设 备 使 用 单 位 要 接 受 特 种 设 备 安 全 监 督 管 理 部 门 依 法 进 行 的 特 种设 备 安 全 监 察 。第七十二条 安装、大修、改造特种设备前,使用单位必须持有关资料到所在地区的地市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备案。得到批准后,方可施工。特种设备
35、的安装、大修工作应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实施。第七十三条 新增的特种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经规定的监督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并注册登记并经公司相关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移交使用单位。新增特种设备的注册登记由项目建设部门或设备购置部门的购置经办者负责完成。购置经办者在办完注册登记后,将注册登记证明及完整的出厂资料一并移交档案部门;档案部门依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建档、存档。第七十四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使用单位要核对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文件。第七十五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生
36、产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第七十六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二)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三)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四)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五)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第七十七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第七十八条 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使用单位要对其进行全面检
37、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第七十九条 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及时予以报废,并要向原登记的特种设备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第八十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第八十一条 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要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第八十二条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第十七章 生产设备事故管理第
38、八十三条 生产设备事故是指生产设备(包括各类生产设备、管道、基础、检测、检验、仪器、电讯、动力、运输等生产设备或设施)因非正常损坏造成停产时间或经济损失达到规定数额的行为或事件。第八十四条 生产设备事故分类根据造成事故原因的不同,生产设备事故分为非责任事故和责任事故。(一)非责任事故:因非人为所能抵御的自然现象而造成的生产设备损坏,如风暴、地震、雷电等自然现象所致的生产设备事故。(二)责任事故:指因管理不到位,违反操作规程、生产设备超负荷运转或当事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而造成的生产设备事故。按照直接经济损失程度生产设备事故分为重大和一般事故两类。1重大生产设备事故是指凡未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在
39、50万元以上的事故。2一般生产设备事故是指凡未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在50(含)万元以下的事故。第八十五条 生产设备事故处理(一)各生产单位发生设备事故后,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向公司设备主管部门说明事故经过,并及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召开事故分析会,剖析事故根源,举一反三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同类事故不再发生。(二)生产设备事故要在24小时内向公司设备主管部门提交事故报告,具体格式(附件6) 。重大生产设备事故处理决定要报公司生产设备管理领导审查,必要时由公司组织专家组现场调查、处理。一般生产设备事故报公司设备主管部门备案,生产设备事故的处理流程。(三)公司严格按照相关细则对生产设备事故进行考核;
40、各单位要按要求如实上报事故情况,对瞒报、谎报等情形进行加倍处罚。第十八章 生产设备管理状态监督检查与考核评价第八十六条 为促进生产设备经济运行,提升生产设备管理质量, 公司对各生产单位生产设备管理实行指标考核、基础管理状态考核。其中指标包括管理指标和专项任务。第八十七条 管理指标包括生产设备故障率、生产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率、生产设备泄漏率等。第八十八条 基础管理状态考评:(一)公司对各生产单位设备基础管理状态考评采取自评和抽查考核的方式进行,公司生产设备基础管理状态检查标准。 (二)公司强化对生产设备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每季度对各生产单位至少开展一次生产设备管理基础管理状态提升的全面监督检查。按
41、检查结果分为优秀(90分) 、良好(80分),待改进(80分)三个等级进行考核。并在检查后在全公司进行通报,促进各单位举一反三地进行整改提高,必要时开展“回头看”工作,对整改不力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及考核等。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单位随机生产设备管理基础管理状态进行抽查。第八十九条 各生产单位要结合单位实际,建立和完善生产设备检查、考核奖惩制度。明确各级管理职责,细化内部考核管理办法,每月组织生产设备检查,每月底前将本单位设备管理管理指标改善情况、生产设备综合月报表、随月度总结上报公司精益生产部。第九十条 开展生产设备管理工作创优活动。各生产单位结合实际对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和个人、维修能手、优秀点检人员的评选。公司每年组织开展生产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团队及个人评选工作。第十九章 附 则第九十一条 本制度由公司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解释。第九十二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