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1、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 GDP 和社会发展水平。 2、发展中国家的定义:指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二战后在政治上取得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尚处于不发达状态的新兴民族国家。3、发展国家的基本特征 生活水平低下 生产率水平低 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区别经济增长 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经济发展 是以增长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转换和
2、全面进步,包括投入产出结构、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政治参与以至文化结构等的变化。(2)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有增长也不一定有发展。5、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无工作的增长,即经济增长较快却未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无声 的增长,有些国家经济增长很快,但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的程度很低,很难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无情 的增长,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反而更加严重。无根 的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带来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泯灭。无未来 的增长,有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显著,但其自然资源的
3、耗损和民众居住环境的恶化程度也相当严重。 6、衡量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指标(1)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GNP、GDP、GNP 增长率、GDP 增长率(2)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GDP 系列指标。 综合发展指标体系,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PQLI、人数发展指数 HDI。7、结合科学发展观谈谈你对发展的理解 第二章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发展经济学从 20 世纪 40 年代产生到现在,大体经历了 3 个演变阶段。 第一阶段(1940s 末至 1960s 初) 第二阶段(1960s 中期至 1980s) 第三阶段(1980s 至今)2、第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唯计划化论3、第二阶段的
4、理论特点(1)对发展有了更宽泛的理解 (2)纠正了对农业的偏见(3)重新估计市场的作用 (4)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5)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4、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泛化和细化 第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式: G =s/v2、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如 Ga= Gw Gn 经济就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3、索洛(Solow, R. M.)于 1956 年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而得出了新的模型,即新古典增长模型或称索洛模型。4、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断:无论什么国家,无论储蓄率差异有多大,只要各国经济都采用相同的技术,在长期总产出的增长率都会与人口增长率
5、一致,因此,各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趋于一致,这就是趋同假说。5、波动性和阶段性是经济增长的两个伴随性特征6、罗斯托的六阶段理论 传统社会阶段 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 起飞阶段 成熟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7、起飞: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困境地,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8、起飞的条件:(1)建立起了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带动了辅助部门的发展。(2)经济中的净投资上升,达到国民收入的 10。 (3)保证起飞的制度,农业和工业采用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 9、波特的竞争发展阶段论把社会发展分为要素推动、
6、投资推动、创新推动、财富推动四个阶段:10、罗斯托侧重于从产业结构角度划分增长阶段;波特则主要强调了不同阶段增长的要素特征。11、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2、经济增长方式(1)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或者说引起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方法。(2)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外延 (粗放)型增长: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内含 (集约)型增长: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长。第五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资本可以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2、资本形成是指储蓄如何转化为资本品,产生一定的生产能力的全过程。3、资本形成的来源储蓄(1) 家庭 储蓄是家庭可支配收入扣除现期
7、消费支出后的余额,它可以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汇集起来,贷给企业或政府转化为投资;(2) 企业 储蓄来自企业缴税并支付股息后的利润。除去资本折旧和重置资本,余下的净投资是资本形成的来源。(3) 政府一般 储蓄是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减去政府的支出后的余额,可以转化为政府投资。(4) 政府强制 性储蓄,是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强制将一部分可能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转化为储蓄。常见的强制储蓄手段包括:价格结构的调控和制造通货膨胀。价格结构的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计划手段随价格结构进行调节和控制,压低生活必需品价格或抬高非生活必需品如高档消费品的价格,以缩小消费规模,增加储蓄。3、资本形成的过程 生产剩余形成储蓄
8、;零星的储蓄通过金融机构集中在一起(1 分) 由金融机构将集中储蓄形成的资金贷给厂商 厂商用以购置机器设备、建设厂房、基础设施等,以增加资本存量,真正形成资本。4、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途径:农业剩余的转移;城乡隔离的政策;贸易保护;利用外资第六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1)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 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食物来源、自然灾害、战争、疾病导致高死 亡率。 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但生产的迅速扩张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社会保障制度空缺以及人类生育观念尚未改变,出生率仍较高。 第三阶段:低出生
9、率、低死亡率阶段。现代生产技术对低素质劳动力排斥,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抚养子女成本的上升等等因素,促使人们改变生育观念。而现代节育技术和方法的发明和普及,也为降低出生率创造了条件。 (2)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 人口转变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1950s 以前是第一阶段,同发达国家第一阶段 1950-1960s 中期进入第二阶段。死亡率迅速下降,出生率居高不下。 但并没有很快进入第三阶段。死亡率下降是由于医药卫生与保健事业的发展。但这种变化并不是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前提,而是借助国际援助等外力实现的。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生产
10、力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缺少社会和经济动因的诱导,生育观念和行为无改变。 2、人力资本,是指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3、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舒尔茨提出来的。4、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 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费用;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个人和家庭用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费用。5、 “数字鸿沟”的含义及解决途径 数字鸿沟的含义:一部分人通过先进的数字化信息通讯手段快速获得、交流与处理大量的信息资源,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而另一部分人因为客观上无条件或者是主观上无意识使用这些信息通讯手段,从而造成自身“信息贫困” ,无法很好融入到信息社会中
11、去,生活水平下降。 消除“数字鸿沟”的途径:最好办法是教育,特别是信息化的远程教育。这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技术支持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6、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对城市失业和农村人口进城市的矛盾现象的解释是:只要未来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大于未来预期乡村收入的现值,人们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流动就会继续。7、人口老龄化:国际上一般认为,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 10%或者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 7%,就认为是老龄化社会。第七章 环境与经济发展1、 “荷兰病”:指的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出口损害了本国其他有竞争力或者有优势的出口行业,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一种现
12、象。2、绿色 GDP 指从 GDP 中扣除自然资本的损耗而得到的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3、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4、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谈谈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对策和途径。(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发达国家同样的原因: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外部性;公共产权;无市场或市场竞争不足)政府失灵(环境政策失灵;环境管理失灵)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原因:贫困;工业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发育不足 制度安排不足(2)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 第一,政府通过设立环境质量指标、立法执法等非市场途径对环境资源利用进行直接干预; 第二,
13、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把外部效应内部化,促使市场机制在环保领域发挥作用,以达到最终有利于环境的结果,比如,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征收环境税、发放可交易的许可证、经济手段的优化组合; 第三,鼓励非政府组织保护环境。 第八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1、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与方法的总和,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 硬技术:指具备物质形态的技术。例如,生产工艺、技能、生产工具; 软技术:指不具备物质形态而具有知识形态的技术。例如,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经验、决策技术等。2、技术进步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或称技术革
14、新)与技术革命。 技术进化是指对原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渐进性的改革创新。 当技术进化和科学研究的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劳动工具和设备体系发生巨大变化,技术体系的这种质的飞跃性变革就是技术革命。3、技术进步的途径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干中学;人力资本投资4、垂直型与水平型及其前提条件 按照引进的技术在技术进步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可将技术引进分为垂直型引进和水平型引进 垂直型技术引进是指将国外的基础科研成果转用于本国的应用科学中,或将国外的应用科研成果转用于本国的生产中。 水平型技术引进指将国外已被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应用于本国的生产领域。 前提条件:如果引进国具有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就可以多采用
15、垂直型技术引进的方式;反之,如果引进国基本不具备科研开发能力,就只好引进他国已经应用于生产领域的技术。第九章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1、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 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 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 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 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2、二元结构的影响 一是城市化滞后,农村经济结构转换和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阻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二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人口的流动。 三是造成农村贫困化,引发社会问
16、题。3、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下的工业化资本积累模式的一部分。 (中国在工业化初期,朝鲜战争的爆发和冷战的开始,使中国完全脱离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前苏联的援助成为中国工业化资本的主要来源。但是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工业化积累的外部资本来源完全断绝。就必须将工业化完全建立在内部的积累上。此时,中国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的来源,只能是中国最大的传统产业农业。 ) 其次,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导致我国城市化滞后 4、取消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7、 一旦取消户籍制度,会带来一些新问题,比如,城市贫民窟(巴西、墨西哥和印度等) ;中小城市人才外流;避免东西部经济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不够用;城市就业压力增加等。 城市现行户籍制度的废止一定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国家完全取消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补贴;二是中国实现了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只有实现了这两个条件,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才能取消。 因此,应该开展以准入条件为基础的户籍改革,小城镇可以是放开的,大城市的进入就要预支一定的成本,逐步放开。 第十章 农业与农村发展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表现为 食品贡献;原料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第十一章 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狭义的工
18、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广义的工业化是指发展或现代化2、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工业化 首先要看它的国民经济产值结构中工农业比例的变化,如果工业产值的比重占50%以上的显著地位,则可以认为具备了工业化的条件之一; 其次,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要超过农业劳动力的人数; 再次,要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3、配第克拉克定理:是关于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解释。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社会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的重心有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4、霍夫曼系数:描述了工业化与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规律,即,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霍夫曼系数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
19、,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产值/资本品工业产值。5、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模式主要有: 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工业化模式;资本主义不完全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6、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工业化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英国和美国。从工业化的进程上看,这种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即棉纺织工业(轻工业)重工业交通、运输和其他产业部门。完成工业化的速度较慢7、资本主义不完全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日本、韩国和德国。从工业化的进程上看,轻工业和重工业同时起步,政府的投资优先发展重工业,受市场机制调节的私营企业仍然采取从棉纺织工业起步。8、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前苏联、东欧
20、、改革开发前的中国。9、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采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10、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的特点是: 以建立公有制、消灭私有制为目标,采取国有化、集体化的方式,形成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 以计划调节作为经济运行的惟一调节手段,依靠行政方法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直接管理。 在中央指令性计划约束下,高积累、高速度建立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是: 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充分认识到市场调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重视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化的
21、促进作用。12、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12、按照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要想维持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必须使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增长。重工业部门属于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因此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部门。 这一战略使前苏联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该战略使前苏联的人民消费压到了最低水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随后几十年的经济停滞。 中国从 50 年代起也只花了 30 多年时间就建立了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但是却剥夺了农业积累,阻碍了农业发展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 13、城市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
22、社会生产力不断地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14、城市化程度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15、世界城市化发展呈现出先集中后分散的规律(1)集中性城市化:指社会经济活动从空间上的分散状态向空间上的集中状态发展的社会过程。(2)分散性城市化:在集中性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城市的功能向城市郊外或更远的农村地区扩散,中心城市人口减少的社会过程。也称为“逆城市化”浪潮。16、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1)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2)城市化也反过来给工业化以极大的刺激17、根据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世界城市化的模式主要有三种:(1)同步城市化(2)过度城市化(超前城市化、无工业化的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超过工业化
23、水平 出现这种城市化的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城市中工业发展缓慢; 超前城市化的后果会带来“城市病”的现象: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失业、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3)滞后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低于工业化水平 出现这种城市化的原因在于,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聚集效益得不到发挥,产生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 、城市发展无序化等现象18、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及其特点 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超过 50%,被称为基本实现城市化,超过 70%时被称为高度城市化。而我国 2005 年城市化水平仅为 43%,还没有基本实现城市化。 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比较来看,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
24、。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一方面使重工业超常规发展,使以工业产值比重为衡量标准的工业化水平超常规上升,但非农就业人口没有相应大幅度增加。 第二,二元经济结构是主要原因,城乡分割的制度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第三,改革开放后,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工业化方针,又阻碍了城市化的正常发展。19、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影响 导致聚集经济效益损失,城市功能虚弱。 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 抑制了城市消费的增长。 抑制城市的扩大,加剧了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不利于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的发展,延缓国民素质的提高。 大大弱化了非农产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