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918782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从 2000 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 “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班班通”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大规模项目和工程的实施;硬件设施建设日渐完备、软件资源建设日益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备受重视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技能大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现代教育发展论坛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发展及理论提升的相关活动举办;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效果日益明显。 发展历程 概览十年来的发展,我们将信息

2、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多媒体的到来 我国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到 2000 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这段时间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氛围,一些学校和地区仅仅停留在视听教学的硬件本位时代;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及方法指导,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落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传统教学手段存在问题和不足的主动性薄弱;教师欠缺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必须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方法;缺少多样化的资源,教师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学校及教育局也不能

3、为其选择合理的教学平台和工具。 虽然这些问题和不足限制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未阻碍我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及实践方法的研究,一线教师、科研部门、相关管理机构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这阶段的主要方式归纳为“黑板到多媒体的迁移”,即用多媒体替代黑板,或者与黑板互为补充。这种应用方式在示范课和公开课中更为广泛,教师以 PPT 课件为主要授课方式,将原来黑板上展示的内容搬到大屏幕,主要目的是追求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动态性和丰富性。 虽然这种尝试只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但是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具

4、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他们从对内容重复的书写中解脱出来,在内容呈现方面更好地达成课程的预设和生成的一致性,更饱和地完成教学目标并增加内容的丰富性,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便于经验的积累。对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中应用了图片、动画、影音、视频等素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得呆板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容易理解和领会。 2.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多媒体的到来阶段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教师而言,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们也逐渐发现:他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多是针对某一知识或者具体章节的演示课件或素材,往往无法根据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修

5、改。他们渴望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及学生特征选择适合的资源,然而当时的资源建设极大地滞后于教学需求,虽然已经涌现了很多致力于资源建设的公司和企业,但是由于缺少教学理念指导,并非所有资源都是有价值的,甚至很难在其中查找真正需要的资源。 这种情况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而日益凸显,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开展,因此,资源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受到了教育信息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期,大多数人都在关注网络资源库快速建设,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以发展的眼光关注网络资源库的内涵发展,对其定位、分类、标准、功能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国的网络资源库建设也逐渐关注资源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可以将资

6、源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资源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两个阶段。 随着人们对网络资源建设及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的认识提高以及我国网络建设的完善和普及,网络资源库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教师而言,网络资源库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素材、案例、习题、测试等,避免了他们盲目搜索资源,便于生成个性化的课件,提高课件制作的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网络资源库为他们提供了网络学习的机会,丰富了学习的方式。同时,网络资源也为教师间的教学技能交流和经验分享提供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填补由于教学资源不平衡导致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差异鸿沟。 3.教学结构的变更 伴随着硬件建设的完备、教学资源建设的完善以及教

7、师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础逐渐夯实,专家学者们也逐渐转向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他们越加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位、定义、目标、内涵、方法等内容。 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历程的回顾中,专家、学者们发现前两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多的将重点放到“以教为主”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呢?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研究赢得了普遍的认可和赞同。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所做的概况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

8、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 在这种教学结构变革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授课中更加重视如何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出了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问题式、自主式、协作式等多种学习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梳理它们的适用情况和应用效果。对学生而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受重视,教师能够更好地依据学生的反馈与适应程度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同时教学中所开展的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探究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问题解

9、决能力,促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4.创新教学方法的呼唤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应用能力较强的教师基本能够选择符合自身技能、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特征的资源和软件,营造合适的教学环境,构思恰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这就使得他们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效能发挥。 可是,如何在取得这些进展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呢?很多教师往往陷入了难以进一步提高的困境。追其原因,目前主流的方式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原有教学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因为知识传授时间受限、媒体形式受限、载体容量受限而导致的质量问题,但还

10、不能解决因为教学方法不足而导致的质量问题。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支撑教学方法创新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有研究者提出了通过学科本体分类、依据学科本体研究教学方法、科学构思教学过程并准确诊断整合点、甄选适宜的资源和软件的步骤,为一线教师开阔了解决问题的视野。 以学科本体和学生学习规律为逻辑起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能够使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全面地了解所教授的学科内容,更加明晰不同层次本体所需要培养的学生能力以及不同能力需要学生具备的基础应用方法和决策性方法。对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消除其对所学知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足,并能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能力培养。 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

11、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积累并形成了大量的试题库、案例库、素材库、课件库等网络教学资源库,然而这些可获得的资源和软件,越是精彩,越是被当作名师的法宝,却往往越是融合了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反而很难让其他教师原汁原味地使用,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我们认为,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不仅要提供经典的、个性化的案例和资源以便教师参考和指引,同时也应该提供基础性、通用性强的资源方便教师个性化地组织适合的资源和软件,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课件。在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提出支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模式学科 Office。 学科 Office 除了类似 Office

12、 提供通用的文件操作和编辑功能,还提供具有学科专业化特征的数字化资源。这就使得教师能够将耗费在选择或建设学习资源、构建教学环境的精力和时间用到教学方法创新和学习活动组织上。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第四个阶段的思想类似,我们提出学科 Office 的构建思路 :梳理学科脉络 ,建立概念本体、方法本体、控制本体三层学科本体;分析学科本体,探索不同本体的教学规律和方法;以学科本体和教与学规律为逻辑起点,划分学科 Office 的体系结构和功能。 利用学科 Office 进行教学,对教师而言,可以更为方便地构建教学环境,更有针对性地甄选合适的资源和软件,最大限度地融合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他们也可以利用学科 Office 在课上、课中、课下支撑自学或者协作学习,能够有效解决网络环境中容易产生的迷航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