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914576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陕西中考面对面】2014中考历史模块考点梳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模块一,中国古代史。考点 1,知道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1, 西周的建立、灭亡。(1),建立:周武王继位后,决心伐纣灭商。公元前一零四六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作西周。(2),灭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数十年后,公元前七七一年,西周灭亡。2,西周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基础:宗法制,依据血缘关系亲疏来确定权位和继承权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两大政治支柱。(3),内容:周天子把

2、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5),特点:,周王高高在上,受封者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严格的等级秩序。,封国有同姓、异姓之分。分封对象多元2化。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土地和义务是纽带。(6),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7),评价:,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促进了边疆开发,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强国。,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的种子

3、。(8),崩溃时间:西周后期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9),崩溃原因:,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室衰弱,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和使用,井田制崩溃,导致了奴隶社会的衰亡,(根源)。考点 2,知道商鞅变法主要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 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三五六年。(2),背景: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封建经济兴起。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3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3)

4、,人物:秦孝公,商鞅。(4),目的:富国强兵,变法图强。(5),主要内容:,政治上: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经济上: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破坏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6),结果:变法成功。(7),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具有地主阶级政治改革性质的一场比较彻底的变法。(8),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

5、富强的封建国家。(9),影响:,积极影响: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消极影响,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产生了消极影响。(10),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4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根本原因)。,指导思想正确,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商鞅敢于和旧势

6、力做斗争。(11),商鞅变法的启示:,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在改革和变法中,主持者要富于斗争精神。2,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各国变法的原因: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本原因);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需要富国强兵(,直接原因) 。(2),主要表现:,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政治上,各国改革,封建制度确立(,最主要表现)。,思想上,诸子百家争鸣。(3),影响: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7、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主题 2,统一国家的建立。考点 3,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知道秦朝灭亡的原因。51,秦兼并六国。(1),原因:,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趋势,人们苦于战争,渴望和平。,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军事、经济实力在六国中最强。,秦国统治者励精图治,重用人才。,秦国采取了正确的军事方针,而六国立场不坚定,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御秦。(2),概况:自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从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2, 秦朝的建

8、立。(1),建立时间: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2),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3),秦朝的疆域: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4),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统一国家的建立,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促进民族融合,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秦统一后,统一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63, 秦

9、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总揽国家一切军政大权,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分管行政) ,太尉(,分管军事) ,御史大夫( ,分管监察) ,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意义: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2),经济上:秦始

10、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秦半两),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修驰道,统一车轨。(3),思想上:“焚书坑儒”,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4),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文字的统一,便于政7令的统一(,

11、政令统一是天下统一的必要措施) ,大大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5),军事、民族关系上:命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把内地居民移居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命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用来抵御匈奴。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设置南海郡,兴修灵渠。(6),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分封制度,确立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前列,而且能有效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

12、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对秦而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其暴政统治造成了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而言: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和加强。4, 秦朝的灭亡。(1),时间:公元前二零七年。8(2),经过:,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二零九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反抗秦朝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

13、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二零七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3),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秦朝的赋税繁重,刑法残酷。繁重的徭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秦二世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直接原因:公元前二零九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考点 4,列举汉武帝大一统主要史实。1,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二零二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 汉武帝大一

14、统。(1)背景:,内部因素: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已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可能性) 。,外部因素: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安等问题存在(必要性) 。9(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3),措施:,政治上:汉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由此导致了王国问题,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即颁布“推恩令” ,削弱了诸侯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诸侯再也无力对抗中央) 。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十三州部” ,设刺史,监督百官,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设置“使者校尉”管理西域。,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

15、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抵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五经指诗 书 礼 易 春秋 ,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解决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并在河西地区陆续设郡,派兵屯田驻守,巩固北部边疆。,民族关系: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以至中亚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4),意义:汉武帝的

16、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0(5),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汉武帝时期实行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在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巩固了下来,并将儒家思想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但是,这一政策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6),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大一统的帝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使西汉达到鼎盛。但是连年征战,耗

17、费了大量的民力和财力,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痛苦。晚年下诏“悔过” ,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他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主题 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考点 6,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1,两晋南北朝的更替。(1),西晋:二六六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二八零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三一六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2),东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三一七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11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3),南北朝:,南朝:四二零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 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

18、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宋,齐,梁,陈总称为“南朝”(公元四二零年至五八九年)。,北朝(公元四三九年至五八一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2, 人口南迁。(1),时间: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口达到几百万。(2),方向:西进巴蜀,东进江浙,中进两湖和江西。南迁移民,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3),原因:东汉末年,北方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南方却相对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西晋后期,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南下,形成了迁徙浪潮。(4),过程:,少数民族结束游牧生活迁入中原

19、地区,学习汉族文化。,北方中原地区的汉族迁移至江南,促进了江南的开发。(5),影响:促进民族融合;人口南迁客观上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民族交往带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3, 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12安定。(2),表现:,农业:a,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兴修水利,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b,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开始施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开始得到了推广。c,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手工业

20、:a,纺织技术进步明显。b ,冶铸业的灌钢法、制瓷业中的青瓷制造水平提高。c,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3),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考点 7,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在长期的冲突和交往中,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2),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措施:,公元四九四年,迁都洛阳(由平城迁到洛阳

2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13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4),性质: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5),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和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6) ,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交往频繁密切,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繁荣昌盛的伟大中国。,和谐的民族关系及统一

22、的政治局面是盛世局面形成的关键因素。(7) ,对孝文帝的评价: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对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其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主题 4,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考点 8,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1, 隋朝的统一。(1),时间:五八一年隋朝建立,五八九年统一全国。(2),概况: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五八一年,他夺取北周14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五八九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

23、统一,以关中为中心统治全国。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逐渐瓦解。六一八年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3),意义:隋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自南北朝以来的南北分裂割据局面,是继秦汉、西晋以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为隋唐繁荣的出现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 科举取士制度。(1),概念:指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2),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的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

24、方担任高官,为了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改变这种弊端。(3),创立时间: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4),完善时间:唐太宗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增加考试人数、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时大力提倡科举,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15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5),废除时间:明清时期的科举制主要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一九零五年,光绪帝废除了科举制。(6),主要内容:隋文帝时分科

25、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7),目的: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8),影响:,国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人才不断更新。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提高办事效率。,个人:改善了用人制度,为有才识的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信心和热情。,社会: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创了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文化:促进了文学

26、艺术的发展。,对世界:最初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英国文官所用的考试原则,很大程度上吸纳了科举的优点。(9),启示:,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选拔优秀的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尤其是符合历史发展、公平公正的制度。,隋唐科举取士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16(10),对我国 “科教兴国”战略的借鉴:只有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发展教育,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考点 9,列举 “贞观之治”主要内容。贞观之治。(1) ,出现时间:贞观时期(六二七年至六四九年)。(2) ,出现

27、原因: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3) ,概念: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现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4) ,内容: ,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完善科举制度。,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 ,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 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28、,法律上: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颁布唐律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17,教育上:完善科举制度,增加考试科目,重视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与其他少数民族建立和谐关系将文成公主嫁入吐蕃(西藏)。 ,外交: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用人: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贞观期间,名相、名将辈出。(5) ,唐太宗统治的启示:,政治方面: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方面:要

29、注意减轻人民负担,要关注民生。,民族关系方面: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树立民族平等和民族友好的意识。,对外关系方面:要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6) ,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 的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开明的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到唐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经济持续发展,出现“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考点 10,知道武则天和 “开元盛世”基本史实。181, 武则天。(1),统治措施: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继

30、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重用贤臣,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大力推行科举制。(2),主要政绩: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3),作用: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奠定了基础。人称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史称其统治有“贞观遗风” 。2, 唐玄宗。(1),统治措施:他重用贤能, “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提倡节俭(。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表现:,在农业方面,共修建了

31、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农产品品种增加,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在手工业方面,品种多,生产规模、生产技术都超越了前代。,在商业方面,出现了多个坊市商业繁荣的大都市,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19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3),唐朝的开明统治对后人的启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先进的科技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处理好民族关系

32、、开展对外交往有利于经济繁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从“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的统治,再到“开元盛世” 这一历史过程启示我们,一种好的路线和政策来之不易,要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主题 5,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考点 14,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南宋与金的并立。1, 政权建立与对峙。(1),辽的建立:十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2),北宋建立:九六零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 。他建立了宋朝,

33、取20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3),西夏的建立:十一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4),辽与北宋的对峙:宋真宗时,宋辽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一零零五年),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5),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1044 年,双方达成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西夏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收中原文化。2, 女真族的崛起。(1),时间:十二世纪初,女真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 一一一五年称帝,国号金,定都会宁。他就是金太祖。(2),重大事件:

34、,金灭辽:一一二五年,金灭辽。,金灭北宋:一一二七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并抢走大量珍贵财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又称“靖康之难”)。3, 南宋与金的对峙。(1),南宋建立:一一二七年,赵构(宋高宗)登上皇位,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宋金对峙:,郾城大战:一一四零年,岳飞率宋军取得郾城大捷,有效遏制了金的掠夺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宋金和议:一一四一年,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21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4, 对这一时期政权并立的认识。这一时期政权并立,战争频繁,各政权之间的战和交替不定,给各地人民带来了灾难,影响了各地的生产发

35、展。战后的议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使得民族矛盾得以缓和。而各政权之间的交替也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考点 15,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1,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时间:一二零六年。(2),背景:蒙古各部落长期分裂,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受到金朝的奴役,草原人民不得安宁。(3),人物:铁木真,即“成吉思汗”。(4),结果:一二零六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完成了统一大业,蒙古政权建立。(5),意义: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这对蒙古民

36、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 忽必烈建立元朝。(1),忽必烈建元:一二七一年,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建立元朝,22正式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即元世祖。(2),元朝的统一:一二七六年,元军占领临安,俘虏南宋皇帝,南宋灭亡。一二七九年,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武装,统一全国。(3),忽必烈改制:,政治上:仿效中原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将琉球(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设置澎湖

37、巡检司) 。,经济上:推行重农政策,以农桑为本,恢复农业生产,设立专门的农业机构“司农司” ,以农业政绩衡量官吏,命人编写农桑辑要 。,文化上:提倡儒学,重视儒家文化。,民族关系: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自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在政治上大一统的同时,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倾向。(4),意义: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38、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忽必烈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3, 民族关系的发展。23(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2),促使元朝出现民族融合的因素:元朝的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境内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忽必烈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3),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许多汉人来到边疆,同少数民族杂居,为新疆的开发作出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

39、(今维吾尔族) 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主题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考点 16,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1, 明朝的建立。1368 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2,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1),政治方面: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影响:解决了24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体制。三司与地方行政机关互不统属,互相控制,从而便于中央直接领导,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监察方面

40、:设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称“厂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意义:标志着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3),思想文化方面:采用八股取士。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使人们无法培养实际能力,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的人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3, 清朝的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一六三六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4, 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1),政治方面:雍正时,在中央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

41、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2),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3),影响:它一方面起到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兴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思想界陷入“万25马齐喑”的沉闷气氛中,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考点 17,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1, 清朝对西藏的管辖。(1),概况:,顺治时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时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42、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一七二七年(雍正) ,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乾隆时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完善活佛转世制度,促进西藏地区的稳定。(2),意义:,这些措施稳定了西藏政权,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密切了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时间:十八世纪中期(乾隆帝时)。(2),原因:,乾隆帝时,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发动反清叛乱,建立割据政权。,残暴搜刮维吾尔等族人民,

43、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激起人民强烈不满。,清朝当时国力强盛,清军战斗力强。26(3),概况:清政府派人招降,惨遭叛军的杀害。乾隆帝派兵讨伐,并宣布此次进兵,只为擒拿大小和卓,维吾尔等族人民皆为无罪之人,不受株连。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4),结果: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5),意义:重新统一了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3,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措施:,清朝在伊犁,吉林,黑龙江,盛

44、京,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立将军。,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等官职,监管军务和民政。,一六八四年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2),意义:大大加强了中国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对清朝前期民族关系的认识和启示:,历代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管辖,充满着艰辛。今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加倍珍惜。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必将导致国运衰退。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谋略。,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7考点 18,简述“闭关锁国 ”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1, 闭关锁国的原因。(

45、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 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统治者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2),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 形成过程。(1),清初的四十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2),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3),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3, 历史影响。(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恶果。(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28(3),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4, 闭关锁国对改革开放的启示。(1),只有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对外贸易,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2),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的交往,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