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古诗词三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教学主题:走遍千山万水课时:3 课时,第 1 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目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识字与写字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课文
2、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2.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 1 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3.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
3、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2、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3、能感悟古诗内容、背景、意境,体会诗人感情。评价任务评价一: 通过读准字音,交流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 ,能正确认识“亭”等生字。评价二: 通过听教师范读、默读、个别读等形式,练习古诗朗读,能做到
4、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带着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评价三: 通过运用语言,文本感悟,相关资料的渗透等多种策略,能了解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2教学活动过程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要点环节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完成目标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评价任务二)环节二释题,简介背景1.读题,看注释,结合老师介绍,体会背景。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
5、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完成目标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评价任务一)环节三自学,初步理解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完成目标三)设想诗人所感。(评价任务三)环节四全班交流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2、老师点拨:“ 闲” 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 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完成目标二)分组读,归纳分类。(评价任务二)环节五吟读,
6、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 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2、自由吟读。3、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完成目标三)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学生质疑问难。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评价任务三)附: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3山相对1 古诗词三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教学主题:走遍千山万水课时:3 课时,第 2 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目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
7、标准相关要求(1)识字与写字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2.教材分析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二首其一。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
8、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3.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
9、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教学目标 1、认识“螺” ,掌握“庭,潭,镜,磨,螺”5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3、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 ,体会诗的静态美,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评价任务评价一: 通过读准字音,交流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 ,能正确认识“螺”等生字。评价二: 通过听教师范读、默读、个别读等形式,练习古诗朗读,能做到读准字音,读4通句子,带着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理
10、解古诗意思。评价三: 通过运用语言,文本感悟,相关资料的渗透等多种策略,能了解古诗背景、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教学活动过程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要点环节一欣赏诗中景(一)解题“望洞庭”,初读求通顺。(二)讨论诗意,初理诗脉。1、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内容?从哪些句子或词语知道的?2、查找工具书,或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3、每解决一个小知识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诗句。(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看同一处景感受也会不一样,再读读诗,看看画,说说自己看到的诗中的画面,这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从哪里看出来?(宁静、美丽、和谐)1、抓住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描写之巧妙。
11、2、围绕字眼“和”感受画面美。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 (完成目标二)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意境。(评价任务二)环节二感悟诗中情(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1、作者的才学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二)入情入境的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着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试背诵。(完成目标三)体会诗人感情(评价任务三)环节三欣赏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一)推荐给学生拓展阅读的古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师生同读诗句,教师简介诗意或词意,旨让学生感受洞庭湖
12、的魅力,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课件配洞庭湖图片循环放映。(完成目标三)多种方式朗读,感悟洞庭美 (评价任务三)环节四书写洞庭湖1、每人发一张印有洞庭湖图案的书签或扇面,要求学生将古诗默写在上面,写之前先仔细的看看本课生字,归类记忆“庭,磨”半包围结构,撇要写长。“潭,镜,螺”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2、写之后利用投影全班欣赏,品评。(完成目标一)正确书写生字(评价任务一)附:板书设计望洞庭 5湖光秋月 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白银盘青螺1 古诗词三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13、)第一组教学主题:走遍千山万水课时:3 课时,第 3 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目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识字与写字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2.教材分析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一篇中的一首词。它是
14、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 “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3.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
15、,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诗人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理解古诗意思,想像画面。3、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评价任务评价一: 通过读准字音,交流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 ,能正确认识“谙”等生字。6评价二: 通过听教师范读、默读、个别读等形式,
16、练习古诗朗读,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带着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评价三: 通过运用语言,文本感悟,相关资料的渗透等多种策略,能了解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教学活动过程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要点环节一一、创设情境、诗意导入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1)简介诗人“白居易”。(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导入新课。介绍“词”与“词牌名”。(完成目标一)了解诗人、理解词牌名含义(评价任务一)环
17、节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3、齐读。(完成目标一、二)学习生字、读好古诗(评价任务一、评价任务二)环节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一)忆景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二)忆人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三)浓浓的江南情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其
18、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1、自由读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完成目标二)多种方式朗读,理解意思,感悟诗人感情 (评价任务二)环节四拓展延情“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完成目标三)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评价任务三)附:板书设计7忆江南 总写:江南好江花红胜火具
19、体描写 对江南的怀念江水绿如蓝2 桂林山水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教学主题:走遍千山万水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识字与写字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20、,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2.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
21、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3.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强。并且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写作,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非常感兴趣朗读能力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不断提高,所交流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感悟很局限。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会认读“澜、暇”等8个生字,会写“ 澜、暇”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 玩赏、无暇”等16个词语。2、通过默读,能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并能简要说
22、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8评价任务评价一:通过读准字音,交流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 ,能正确认识“澜、瑕、攀”等生字。评价二: 通过听教师范读、默读、个别读等形式,练习课文朗读,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带着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评价三: 通过运用语言,文本感悟,相关资料的渗透等多种策略,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教学活动过程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要点环节一整体感知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完成目标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评价任务三)环节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活动21.指读课文、正音、
23、解词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完成目标一)读准生字,指名读文(评价任务一)环节三交流课前预习生字词情况活动3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及检查生字词掌握的情况。(1)同桌相互读所学生字词情况,要求读音准确。(2)读生字,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完成目标一)自由读、齐读、互读,指名读,小组内听写、订正。(评价任务一)环节四再读课文,初知大意活动41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1)指名朗读课文。(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2.(课文的第 1 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 4 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
24、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完成目标三)自由读文,小组合作交流,指名汇报,初步感知桂林山水的美。(评价任务三)环节五感知课文层次活动5 讨论分段,自由朗读。第一段(第 1 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二段(第 2 自然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第 3 自然段)讲桂林的山。第四段(第 4 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完成目标二)自由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指名汇报。(评价任务二)附:板书设计桂林山水9总述 甲天下分述 水和山总结: 美如画卷2 桂林山水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教学主题:走遍千
25、山万水课时:2 课时,第 2 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识字与写字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2.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26、,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3.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积
27、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强。并且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写作,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非常感兴趣朗读能力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不断提高,所交流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感悟很局限。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景。 102、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朗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评价任务评价一:通过听教师范读、默
28、读、个别读等形式,练习课文朗读,读通句子,带着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评价二: 通过运用语言、文本感悟,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模仿课文例段,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教学活动过程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自由读上节课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完成目标一)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评价任务一)环节二学法迁移,品尝感悟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1、 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用学习漓江水的方法: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练一练,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桂林山
29、的特点。 2、小组交流:通过读悟,结合图片,学习桂林山的特点。3、交流汇报,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完成目标二)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评价任务二)环节三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自然段。 1、配音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交流:“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
30、、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完成目标二)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美丽的桂林风景。(评价任务二)环节四小结深化1、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2、小结:“是啊,桂林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 ” 3、(以话变画)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儿的美景描述出来?(板书:美如画)4、学生活动:画桂林山水、赞桂林山水、诵桂林山水。(完成目标三)模仿课文例段,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评价任务三)11环节五拓展知识,学习导游:1、 今天,我
31、们已经游览了桂林山水,现在有一批老师要去桂林,你可是现成的导游啊。2、 想一想该怎么样来导游桂林山水?自由试说。 3、指名导游。(完成目标二)自由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指名汇报。(评价任务二)附:板书设计桂林山水3.记金华的双龙洞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教学主题:走遍千山万水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识字与写字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
32、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2.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很有名的游记。本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介绍了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叙述的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详写孔隙、内洞,紧扣住双龙洞的特点。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3.学情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是按游览
33、的先后顺序写的,所以我们也要跟随作者一起去游览观赏。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在观赏每一处景点时作者都是抓住什么景物来写的,每一处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2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课文段落。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评价任务评价一: 通过读准字音,交流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能正确认识“浙、蜿”等 8 个生字。评价二: 通过听教师范读、默读、个别读等形式,练习课文朗读,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带着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评价三: 通过运用语言,文本感悟,相关资料的渗透等多种策略,了解课文写
34、作顺序。教学活动过程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要点环节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5 分钟活动一 (5 分钟)1.学生和老师一起写课题。2.质疑课题。3.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完成目标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评价任务二)活动一(3 分钟)1.默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借助拼音认读生字。2.认读“浙、蜿”等生字。3.归类识记生字。(完成目标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评价任务一)环节二认读生字识记生字13 分钟 活动二(10 分钟).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完成目标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评价任务二)环节三初读课文体会语句12 分钟活动
35、一(12 分钟)1 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完成目标二)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评价任务二)13环节四朗读课文品味感情10 分钟活动一(8 分钟)1.练习朗读。2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完成目标三)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评价任务三)附: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先交代:时间、地点 浙江金华写途中:映山红、溪流 春色盎然观外洞:像大会堂 宽大开阔过孔隙:窄小低矮 感觉惊险游内洞:奇异幽深 魅力无穷出了洞:出入溶洞 方式相同3.记金华的双龙洞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
36、17 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教学主题:走遍千山万水课时:2 课时,第 2 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识字与写字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2.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
37、洞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很有名的游记。本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介绍了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叙述的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详写孔隙、14内洞,紧扣住双龙洞的特点。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4.学情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所以我们也要跟随作者一起去游览观赏。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在观赏每一处景点时作者都是抓住什么景物来写的,每一处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2、结合上下文、生活实
38、际以及相关资料了解双龙洞各景点的特点。3、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把景物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评价任务评价一: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评价二: 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双龙洞各景点的特点。评价三: 通过运用语言、文本感悟,了解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把景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活动过程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要点环节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5 分钟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叶老的记金华的双龙洞 ,齐读课题。2、自由朗读课文,回忆他都介绍了哪几个景点?(路上 外洞 孔隙 内洞)让我们跟随着叶老的脚步继续游览外洞、
39、孔隙、内洞。(完成目标一)自由读讨,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评价任务一)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 4-7 自然段:想一想,景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一读相关的语句。2、自学研讨,学伴交流。3、集体汇报,交流共享。(要求:先说景点特点,再读句子谈对词句的理解。 )汇报特点:外洞大、孔隙狭窄、低矮、内洞黑、大(宽广)、奇(完成目标二)诵读、感悟、交流,了解双龙洞各景点特点(评价任务二)环节二读懂内容,体会写法27 分钟 1、整合全段,感受写法。想想叶老是怎样写孔隙的特点的?小结写法:叶老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真真实实的写了下来。2、回忆叶老描写“孔隙”用学习作者写
40、作方法,提笔练写。15了什么方法。补充出示仿写内容:_的景色真美!3、执笔写话。4、交流修改,适时评价。(完成目标三)(评价任务三)环节三总结提升5 分钟叶老曾说:“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 ”今天从这一篇课文,我们有所领悟。(完成目标三)学习作者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评价任务三)环节四课外阅读建议3 分钟读一读叶老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继续了解岩洞的奇异,感悟游记的写法。(完成目标三)学习作者写作方法,感悟游记写法(评价任务三)附: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路上 洞口 外洞 空隙 内洞 出洞(美) (宽) (大) (险) (奇)4
41、 七月的天山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教学主题:走遍千山万水课时:1 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识字与写字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
42、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162.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3.学情分析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能很好的独立阅读课文,遇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不思考,不讨论,阅读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进一步了解中国景色的独特之处。教学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能借
43、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评价任务评价一: 读课题,学生能利用资料介绍天山。评价二: 解题,了解作者,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 ,作者碧野。评价三: 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活动过程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要点环节一直接揭题5 分钟活动一 (5 分钟)1.学生和老师一起写课题。2.质疑课题。3.指名读课前的过渡语,初步朗读课文。(完成目标二)整体感知,初
44、步了解课文内容。(评价任务一)活动一(3 分钟)1.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2.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3.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完成目标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评价任务一)环节二学生自学引导通读13 分钟活动二(10 分钟)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完成目标一)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评价任务二)17环
45、节三合作学习12 分钟活动一(12 分钟)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完成目标二)设想在情景,理解句子。(评价任务二)环节四班级交流激发兴趣课外延伸10 分钟活动一(8 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 “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 (完成目标三)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体会文章表达
46、的思想感情。(评价任务三)附:板书设计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七月的天山: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美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5 中彩那天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教学主题:以诚待人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识字与写字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
47、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2.教材分析中彩那天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主要记叙了“我”的父亲经受了道德考验,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辆奔驰牌汽车还给了库伯先生,来反映父亲诚实、正直的品质。叙18述线索清晰,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的道理。文章开头简洁地交代了“我”的家庭背景,还特别提到母亲经常用以安慰家里人的一句话,为下文的故事
48、埋下伏笔,又照应了文章的结尾,使文章首尾相衔,结构严谨。作者运用精彩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也值得学习。这篇课文情节性强,十分适合朗读训练3.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基本上能够理解。但是在理解异国语言习惯的时候,需要教师的点拨,文化不同但是道德是相通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 8 个生字,学会其中的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
49、达能力。4.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评价任务评价一: 通过读准字音,交流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能正确认识“巷、津”等 8 个生字。评价二: 通过听教师范读、默读、个别读等形式,练习课文朗读,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带着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评价三: 通过运用语言,文本感悟,相关资料的渗透等多种策略,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教学活动过程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要点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5 分钟活动一 (5 分钟)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1.大家见过彩票吗?如果所买奖券号码跟抽奖出的号码相同,可以获得奖金或奖品的就叫中彩。2.假如有一天你中彩了,你会怎么样?(生交流)课文中的主人公也“中彩”了,却给他带来了烦恼?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