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 、物质能量与键能1、键能:破坏 1mol 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称为键能2、物质能量与键能的关系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稳定性越好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稳定性越差3、化学键的破坏与形成破坏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 形成化学键必然放出能量二、焓变:H1、化学反应中主要的能量变化为热量变化,也称为焓变2、焓变的计算1)化学反应中,断裂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新化学键会放出能量,吸收与放出的能量差值即为焓变2)计算公式H=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高键能生成低键能吸热,反之放热H=生成物能量反应物能量,高能量生成低能量放热,反之吸热3、焓
2、变大小与反应吸放热的关系H0,反应吸热 H 0,a 、升高温度:正向移动,正逆速率增大b、降低温度:逆向移动,正逆速率降低Q p+q,a 、增大压强:正向移动,正逆速率增大b、减小压强:逆向移动,正逆速率降低m+n = p+q,c、压强变化:平衡不移动,升压速率增大,反之降低m+n 0 时,温度增大,K 增大,反之减小;Q K,平衡逆向移动;QC = K,平衡不移动;QC 0 非自发温度 T 为开氏温度,单位为 K,高中阶段视为 T 始终大于零,与摄氏温度的转换关系为:T=t+273G H TS 自发情况高温0 0 0高温自发低温非自发0 0 0 任何温度都自发低温0 p+q m+n 0 、升
3、温 b、Q 0、降温 c、Q c (OH - ),溶液呈酸性c (H+) = c (OH - ),溶液呈中性c (H+) 7)pH=b 的弱碱溶液,稀释 10 m 倍后,其 pH 范围:b - m 7 )第三节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及其实验一 、滴定原理用已知浓度的物质与另一未知浓度物质反应,通过消耗量与参加反应物质比例,计算未知浓度。二 、实验过程1、实验仪器:酸式、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蝴蝶夹) 、移液管、锥形瓶或小烧杯2、药品:0.01 mol/L 盐酸溶液、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3、实验操作1)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方法:将蒸馏水加入两支滴定管,关闭酸式滴定管阀门,如尖嘴没有
4、连续滴水,证明滴定管不漏液;162)洗涤: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和锥形瓶 23 次3)润洗:分别用已知浓度的盐酸和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润洗酸式、碱式滴定管 23 次4)移液:用移液管吸取一定量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加到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并排除滴定管尖嘴气泡5)调刻线:分别将酸式、碱式滴定管页面调节至某一刻度线,分别记录酸式、碱式滴定管的刻度值6)滴定:放出 10 mL 氢氧化钠溶液至锥形瓶,加入 23 滴酚酞试液,将锥形瓶移到酸式滴定管尖嘴下方,慢速滴加盐酸溶液7)滴定终点:当加入最后一滴盐酸,溶液恰好变为无色,且 30 秒内颜色不恢复,说明达到滴定终点8)记录:记录酸式滴定管液面刻度值,
5、计算出消耗盐酸溶液的体积9)重复:重复上述过程 23 次4、计算c(NaOH)= V 酸 c 酸 / V 碱5、误差分析1)未润洗:酸式:滴定管内留有残存蒸馏水,致使盐酸溶液浓度下降,耗酸体积增大,最终计算浓度偏大碱式:残存蒸馏水稀释氢氧化钠,导致放出氢氧化钠的溶质的量减少,消耗盐酸体积减小,最终计算浓度偏小2)未排气泡:酸式:由于气泡存在,使最终盐酸液面刻度偏大,耗酸体积变大,最终计算浓度偏大碱式:导致放出氢氧化钠实际体积减小,耗酸体积减小,浓度偏小3)仰视刻线:酸式:a、调刻线时仰视刻线,耗酸体积偏小,最终浓度偏小b、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刻线,耗酸体积偏大,最终浓度偏大碱式:a、调刻线时仰视
6、刻线,放出碱液体积偏大,最终浓度偏大b、放液终点时仰视刻线,放出碱液体积偏小,最终浓度偏小4)俯视刻线:酸式:a、调刻线时俯视刻线,耗酸体积偏大,最终浓度偏大b、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刻线,耗酸体积偏小,最终浓度偏小碱式:a、调刻线时俯视刻线,放出碱液体积偏小,最终浓度偏小b、放液终点时俯视刻线,放出碱液体积偏大,最终浓度偏大17第四节 盐类水解及其应用一 、盐类水解1、水解原理:1)弱酸根或弱酸的酸式根结合水电离产生的 H +,形成弱酸和 OH 2)弱碱阳离子结合水电离产生的 OH -,形成弱碱和 H +2、水解规律1)盐的分类a、可由强酸和强碱中和得到的盐称为强酸强碱盐b、可由强酸和弱碱中和得
7、到的盐称为强酸弱碱盐c、可由强碱和弱酸中和得到的盐称为强碱弱酸盐d、可由弱酸和弱碱中和得到的盐称为弱酸弱碱盐2)水解规律a、强酸弱碱盐水解之后溶液呈酸性b、强碱弱酸盐水解之后溶液呈碱性c、弱酸弱碱眼水解之后溶液的酸碱性由对应的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决定,谁的常数大,就显谁性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弱酸弱碱眼,酸碱由 K 定3)水解离子方程式a、弱酸根的水解CO32 -+H2O HCO3 -+OH -SO32 -+H2O HSO3 -+OH -b、弱碱阳离子的水解NH4+H2O NH3H2O+H+Al3+3H2O Al (OH)3+3H+3 水解平衡移动(稀溶液)1)弱酸根
8、水解平衡a、正向移动:升温、加水稀释、加入酸、加入可生成难溶物的金属阳离子b、逆向移动:降温、加碱2)弱碱阳离子水解平衡18a、正向移动:升温、加水稀释、加入碱、加入活泼金属或金属氧化物b、逆向移动:降温、加酸4、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1)离子浓度比较a、比较依据:完全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最大可逆来源多的离子浓度大水解产生的粒子的电离不考虑b、比较步骤:列举出溶液中所有离子写出所有可逆过程比较浓度例:Na 2CO3 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排列溶液中的离子有:Na +、CO 32 -、HCO 3 -、H +、OH -所有可逆过程:CO 32 -+H2O HCO3 -+OH -HCO3 -+H
9、2O H2CO3+OH -H2O H+OH -完全电离产生的离子 Na+、CO 32 -,由于 Na+总量最多所以其浓度最大,OH -的可逆来源多,所以比 HCO3 - 和 H+浓度大,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大部分被结合,所以浓度最小,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由大到小排列为:c(Na+ ) c( CO32 - ) c( OH - ) c(HCO32 - ) c( H2CO3 ) c( H + )2)电荷守恒a、含义: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和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b、适用范围:所有电解质溶液c、例:Na 2S 溶液中的电荷守恒溶液中的离子:Na +、S 2 -、HS -、H +、OH -Na+、HS -
10、、H +、OH -所带电荷数量和自身数量相等S2 - 所带电荷数量等于自身数量的二倍,所以该溶液中的电荷数量关系为:n(Na+)+ n(H +)= n(OH -)+ n(HS -)+ 2n(S 2 -)由于所有离子在同一溶液中,所以其浓度关系仍然相等:c(Na+)+ c(H +)= c(OH -)+ c(HS -)+ 2c(S 2 -)3)物料守恒a、含义:溶液中阳离子含有的某种相同元素与阴离子中所含另一种相同元素的物质的量的比例,等于溶质化学式中两种元19素的数量之比b、适用范围:所有盐溶液、单一酸溶液、单一碱溶液c、例:FeCl 3 溶液中的物料守恒溶质化学式中 Fe 元素和 Cl 元素数
11、量之比为 1:3,即3n(Fe)=n(Cl )溶液中含有 Fe 元素的粒子有 Fe3+和 Fe(OH)3,含有 Cl 元素的粒子为 Cl -其物质的量的关系为:n(Cl -)=3n(Fe 3+)+3n Fe(OH)3 其浓度的关系为:c(Cl -)=3c(Fe 3+)+3c Fe(OH)3 Na2C2O4 溶液中的物料守恒:c(Na+)= 2c(C 2O42 -)+ c(HC 2O4 -)+ 2c(H2C2O4)4)质子守恒a、含义:电解质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H+和 OH -浓度相等b、例:K 2SO3 溶液中的质子守恒SO32 -水解,消耗水电离产生的 H+,SO 32 -水解产生的HSO
12、3 -再次水解,再次消耗水电离产生的 H+,由 SO32 -到HSO3 -,消耗与 HSO3 -等量的氢离子,由 SO32 -到 H2SO3 分子,消耗二倍 H2SO3 的量的氢离子,水解剩余的 H+和被结合消耗的氢离子的总量等于溶液中 OH -的数量,所以该溶液中存在:n(OH -)= n(H +)+ n(HSO 3 - )+ 2n(H 2SO3)由此,该溶液中的质子守恒为:c(OH -)= c(H +)+ c(HSO 3 - )+ 2c(H 2SO3)二 、盐类水解平衡常数:K h1、弱酸根水解平衡常数(以 F - +H2O HF+OH 为例))F(cOHh2、弱碱阳离子水解平衡常数(以
13、NH4+H2O NH3H2O+H+为例))N(K423h3、K h 与 Ka 或 Kb 的关系当 Kw 已知时,弱酸的 Ka 与对应弱酸根或弱酸的酸式根的 Kh 之间关系:20KaKh = Kw弱碱的 Kb 与对应弱碱阳离子的 Kh 之间关系:KbKh = Kw三 、盐类水解的应用1、预配溶液处理一般配制含有 Fe3+、Al 3+、Cu 2+等易水解离子的盐溶液时,都要加入少量与溶液中阴离子相同的酸,以防金属离子的水解2、结晶制固体盐的防护结晶过程中,如果溶质易水解,一般采用低温蒸干或添加水解生成物的方法,以已知盐水解,防止最终生成水解产物例:制氯化铁固体,一般低温蒸干水分,同时增加氯化氢气体
14、保护气氛3、除锈剂的反应原理除锈剂成分:NH 4Cl 溶液原理:NH 4+水解产生的氢离子可以和铁锈反应生成可溶性铁盐,从而达到除锈的目的4、有效施用化肥原则:尽量避免两种化肥产生双水解现象5、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灭火器药剂:硫酸铝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灭火原理:药剂混合后其中的 Al3+和 HCO3 发生双水解,生成Al(OH)3 和 CO2 气体,两者与水形成泡沫,覆盖在可燃物上,达到灭火目的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 、溶解平衡1、含义:在难溶物的饱和溶液中,难溶物的溶解速率和离子结合成沉淀的速率相等,这种状况称为溶解平衡2、溶解平衡方程CaCO3:CaCO 3(s) Ca2+(aq )
15、 +CO32 -(aq)Al (OH)3:Al (OH) 3(s) Al3+(aq) +3OH -(aq)21AgCl:AgCl (s ) Ag+( aq) +Cl - (aq )3、溶解平衡常数 Ksp难溶物因是纯固体,不计入平衡常数,如:Ksp(AgCl )= c(Ag +) c( Cl - ) KspFe(OH)3= c(Fe3+)c 3( OH - )4、溶解平衡移动1)正向移动:稀释,加入可与溶解产生的离子生成更难溶物质的离子,升温(除氢氧化钙) 、加入可与溶解产生的离子反应生成气体的离子2)逆向移动:降温(氢氧化钙除外) 、加入溶解产生的离子二 、溶解平衡常数相关计算1、判断沉淀先
16、后顺序1)相同类型沉淀(AgCl、AgBr、AgI 等含有相同个数离子的沉淀)Ksp 越小越先析出沉淀2)不同类型沉淀(AgCl 与 Ag2SO4 等含有不同个数离子的沉淀)根据构成沉淀的离子数将对应的 Ksp 开对应次方2、计算沉淀 pH(开始沉淀)使用 Ksp 表达式,将溶液中欲沉淀的离子浓度带入表达式,计算氢氧根浓度,进而计算开始沉淀时的 pH3、计算完全沉淀 pH(结束沉淀)一般,当溶液中欲沉淀的离子浓度不大于 10 - 5 mol / L 时,视为该离子已沉淀完全。将 10- 5 带入 Ksp,计算氢氧根浓度,进而计算完全沉淀时的pH,4、计算饱和沉淀溶液 pH 沉淀通式:M(OH)
17、 n 将饱和溶液中 Mn+离子浓度带入 Ksp,计算氢氧根浓度,即得饱和溶液pH三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1、沉淀转化Ksp 较大的沉淀易转化为 Ksp 较小的沉淀,总结为:以难溶制更难溶同时,K sp 接近的两种沉淀可以相互转化2、沉淀溶解如能将沉淀溶解产生的某种离子转化为气体从溶液中除去,从而促使沉淀溶解完全22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第一节 原电池一 、概念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最简单的装置二、结构细分1、结构两极、电解质溶液、导线、用电器(负载)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具有活性不同的两极负极活性强于正极2)有电解质溶液3)构成闭合回路4)负极与电解质或正极中材料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3、两极与发
18、生的反应1)负极:还原性较强的一极,在该电极上发生失电子反应即氧化反应2)正极:还原性较弱的一极,在该电极上发生得电子反应即还原反应4、电极反应式(电子:e - ,电极反应式中的气体、沉淀一般不标注箭头)1)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生成还原产物的式子2)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生成氧化产物的式子3)与总反应式的关系:正极+ 负极=总反应式4)特殊规则:水溶液中不存在 O2-O2-酸性时与 H+结合成水,碱性时与 H2O 结合成 OH H+酸性时游离,碱性时与 OH - 结合成 H2O5、电子、电流、离子移动以及 pH 变化电子移动方向:由负极流经导线,流向正极电流移动方向:由正极流
19、经导线,流向负极离子移动方向:阳离子由负极移向正极 阴离子由正极移向负极23pH 变化:生成 H+的一极附近 pH 变小;消耗 H+的一极附近 pH 增大生成 OH - ,pH 增大;消耗 OH - ,pH 减小三 、原电池的应用1、设计原电池原则:将氧化还原反应分拆成可控的氧化、还原两部分,其中电极材料的选择是重点,必须遵循:1)选取的电极材料不能与直接接触的电解质溶液反应2)能良好的传导电2、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如能构成原电池,则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向稀硫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或氧化铜,锌可将铜离子还原成铜单质,这样即可构成铜-锌- 硫酸原电池,即可加
20、快锌和硫酸的反应速率第二节 化学电源一 、化学电源1、定义:利用原电池原理,将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能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一次电池:仅能使用有限时间,当电池内反应耗尽时,变无法继续产生电能,这样的电池称为一次电池3、二次电池:电能耗尽时可以通过充电,使电池内反应物复原,达到可重复使用的目的,这样的电池称为二次电池二、一次电池1、普通锌锰干电池1)构成材料:Zn、MnO 2、NH 4Cl、石墨、铜片(增强导电用途)2)负极:Zn 2e - =Zn2+3)正极:MnO 2 + NH4Cl + e - =MnOOH + NH3 + Cl 4)总反应:Zn + 2MnO 2 + 2N
21、H4Cl = ZnCl2 + 2MnOOH + 2NH32、碱性锌锰干电池1)构成材料:Zn、MnO 2、KOH、石墨、铜片(增强导电用途)242)负极:Zn + 2OH - 2e - =Zn(OH)23)正极:MnO 2 + H2O + 2e - = MnOOH + OH 4)总反应:Zn + 2 MnO 2 + 2H2O = 2 MnOOH + Zn(OH)23、银锌纽扣电池1)构成材料:Ag 2O、 Zn、KOH2)负极:Zn + 2OH - 2e - = Zn(OH)23)正极:Ag 2O + H2O+2e - = 2Ag + 2OH 4)总反应:Zn + Ag 2O + H2O =
22、2Ag + Zn(OH)2三 、二次电池(铅蓄电池)构成材料:Pb、PbO 2、H 2SO4负极:Pb + SO 42 - - 2e - = PbSO4(硫酸铅为难溶解、难电离物质)正极:PbO 2 + 4H + SO42 - +2e - = PbSO4 + 2H2O总反应:Pb + PbO 2 + 2H2SO4 = 2PbSO4 + 2H2O充电总反应:2PbSO 4 + 2H2O = Pb +PbO2 + 2H2SO4由于铅蓄电池充电时可再生硫酸,所以理论上铅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补充稀硫酸(加水)四 、燃料电池 *1、构成燃料(可燃性气等) 、氧气或空气、电解质溶液或离子导体、电极2
23、、分类1)酸性电解质(例:CH 4)a、负极:CH 4 + 2H2O 8e - = 2CO2 + 12H+b、正极:O 2 + 4H+ + 4e - = 2H2Oc、总反应式:CH 4 + 2O2 = CO2 + 2H2O2)碱性电解质、或中性电解质(例:H 2)a、负极:H 2 + 2OH - - e - =2H2Ob、正极:O 2 + 2H2O + 4e - = 4 OH c、总反应式:2H 2 + O2=2H2O3)离子导体型电解质(例:CH 3OH)a、负极:CH 3OH + 3O2 - - 6e - = CO2 + 2H2Ob、正极:O 2 + 4e - = 2 O2 c、总反应式:
24、2CH 3OH + 3O2 = 2CO2 + 4H2O4)熔融碳酸盐(例:CO)a、负极:CO + CO32 - - 2e - = 2CO2b、正极:O 2 + 2CO2 + 4e - = 2CO32 c、总反应式:2CO + O 2 = 2CO23、燃料电池两极判断25燃料通入极为负极氧气或空气通入极为正极第三节 电解池一 、原理将将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可实现非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二 、结构1、外接电源、电解池2、电解池结构1)阴极:与外接电源负极连接,在该极上发生还原反应2)阳极:与外接电源正极连接,在该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注:电解池的两极可以使活性相同的材料3)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
25、应的主要反应物三 、电极反应1、电极材料类型1)惰性电解:Pt、Au 、石墨等2)活性电极: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 Pt 之前的金属材料,当活性材料作阳极时优先发生电极材料的氧化反应2、阴极主要发生阳离子的还原反应,一般情况,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得到电子生成单质,如:Cu 2+2e - = Cu,Zn 2+2e - = Zn,2H +2e - = H2一般,阳离子移向该极3、阳极主要发生阴离子的氧化反应,一般情况,电解质中的阴离子失去电子生成单质,如:2Cl - - 2e - = Cl2,4OH - - 2e - =O2+2H2O,S 2 - - 2e - = S一般,阴离子移向该极4、阴阳离子在两极
26、上的放电顺序(失去原有电性叫做放电)1)阴离子(在阳极上被氧化)S2 - I - Br - Cl - OH - 最高价含氧酸根 F 26水溶液中,只有 OH 和位于 OH 之前的离子才能被电解,其后的阴离子无法被电解2)阳离子(在阴极上被还原)Ag+ Hg2+ Fe3+ Cu2+ H+ (强酸性溶液) Pb2+ Sn2+ Fe2+ Zn2+ H+ (非强酸性溶液 )Al3+ Mg2+ Na+ Ca2+ K+水溶液中,只有 H +和位于 H +之前的离子才能被电解,其后的阳离子无法被电解四 、四种基本电解类型(惰性电极电解)1、电解水型1)电解质类型:a、位于 H+ (非强酸性溶液 ) (以下简
27、称非酸氢)之后的阳离子和 OH 之后的阴离子组成的电解质b、强碱c、最高价含氧酸2)阴极反应:2H + + 2e - = H2(强酸性溶液)2H2O + 2e - = H2 + 2OH (非强酸性溶液)3)阳极反应:2H 2O - 4e - = O2 + 4H+(非强碱性溶液)4OH - - 2e - =O2 + 2H2O(强碱性溶液)2、消耗电解质型(以 CuCl2 为例)1)电解质类型:a、位于非酸氢之前的阳离子和 OH 之前的阴离子组成的电解质b、除 HF 之外的无氧酸2)阴极反应:Cu 2+2e - = Cu3)阳极反应:2Cl - - 2e - = Cl23、放氢生碱型(以 KBr
28、为例)1)电解质类型:位于非酸氢之后的阳离子和位于 OH 之前的阴离子组成的电解质2)阴极反应:2H 2O + 2e - = H2 + 2OH 3)阳极反应:2Br - - 2e - = Br24、放氧生酸型(以 CuSO4 为例)1)电解质类型:位于非酸氢之前的阳离子和位于 OH 之后的阴离子组成的电解质2)阴极反应:Cu 2+ + 2e - = Cu3)阳极反应:2H 2O - 4e - = O2 + 4H+27五 、电解池综合问题1、混合溶液的电解将阴、阳离子分为两组,将阴离子、阳离子按照离子放电顺序排列,根据转移电量即可分析出不同阶段的电解产物2、电解后溶液恢复用两极产物所含元素,组成
29、对应物质,加入到溶液中,即可恢复溶液六 、电解池的应用1、氯碱工业 1)产品:Cl 2、H 2、NaOH 2)阴极反应:2H 2O + 2e = H2 + 2OH3)阳极反应:2Cl - - 2e - = Cl22、电解精炼1)电极材料:阴极为纯铜或精铜,阳极为粗铜2)阴极反应:Cu 2+ 2e - = Cu3)阳极反应:Cu - 2e - = Cu2+4)两极质量变化:当电路中转移电子为 2NA 时,阳极质量变化64 g,阴极质量变化 = 64 g5)阳极泥:阳极粗铜中的 Pt、Au 等难失电子,从粗铜中分离出来,沉积在阳极,成为阳极泥,可用于提炼贵重金属3、电镀1)电极材料:阴极为待镀工件
30、,阳极为镀层金属,如在铁制品上镀锌,阴极为铁制品,阳极为金属锌2)电镀液:即电解液,一般采用镀层金属的最高价含氧酸盐3)阴极反应:镀层金属离子的还原,成为金属单质覆盖在工件表面 4)阳极反应:镀层金属的氧化,成为离子4、金属冶炼K、Na、Ca、Mg、Al 等活性较强的金属,采用电解熔融无氧酸盐或氧化物形式冶炼如:冶炼金属钠,采用电解熔融 NaCl阴极反应:Na +e - = Na 阳极反应: 2Cl - - 2e - = Cl2冶炼金属镁,电解熔融氯化镁阴极反应:Mg 2+2e - = Mg 阳极反应:2Cl - - 2e - = Cl228冶炼金属铝,电解熔融氧化铝(熔融氯化铝不能导电)阴极
31、反应:Al 3+3e - = Al 阳极反应:2O 2 - - 4e - = O2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金属防护一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1、原理:当金属中存在于本身还原性不同的杂质,且处于腐蚀环境时,可形成原电池结构,这种腐蚀称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比化学腐蚀更为普遍,且腐蚀速率较快。2、铁的吸氧腐蚀 *1)腐蚀环境:中性、弱碱性、碱性2)负极反应(Fe): Fe 2e - +2OH - = Fe(OH)23)正极反应(杂质):O 2+4e - +2H2O = 4OH - 3、铁的析氢腐蚀 *1)腐蚀环境:酸性2)负极反应(Fe): Fe 2e - = Fe 2+3)正极反应(杂质):2H
32、 + + 2e - = H2二 、金属的防护1、物理隔离喷漆、涂油、喷涂高分子膜等2、改变金属结构制成合金、烤蓝等3、电化学防护 *1)牺牲阴极的阳极保护法在欲保护的金属上加一还原性更强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结构,从而保护还原性较弱的金属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将欲保护的金属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形成电解池,保护金属章内补充:电化学题目解决解题顺序一 、判断两极1、电子流出一极为负极或阳极,电流与之相反2、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或阳极,还原反应则是正极或阴极293、阳离子移向的一极时正极或阴极,阴离子移向的一极时负极或阳极4、电极质量减小的一极为负极或阳极,质量增加的一极时正极或阴极二 、判别或书写电极反应式1、选择题:不需自行书写,利用电荷得失、和离子反应判断正误2、填空题:书写,原则参照原电池即电解池电极反应式书写原则3、离子移动方向:参照两极之间离子移动或参照电池中离子交换膜4、pH 变化:只与 H +或 OH - 的生成和消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