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900147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214 大小: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学 期 授 课 计 划 说 明 本 学 期 课 时 分 配 其 中 本 课 程 学 时 已 授 学 时 本 学 期 教 学 周 周 课 时 总 学 时 讲 授 作 业 实 验 考 查 实 习 小 计 课 时 (缺 ) 36 18 2 36 36 教 学 大 纲 名 称 、 版 本 卢 佑 诚 执 笔 、 文 艺 学 教 研 室 主 任 审 核 的 皖 西 学 院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中 国 古 代 文 论 教 学 大 纲 ( 修 订 ) ( 205级 专 升 本 ) , 按 照 学 院 文 件 关 于 制 订 ( 修 订 )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的 若 干 意 见 ( 院 发 20

2、297号 )规 定 的 格 式 编 制 。 选 用 教 材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教 程 , 主 编 : 李 壮 鹰 、 李 青 春 ,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205年 7月 版 。 主 要 参 考 书 名 称 、 版 本 1霍 松 林 主 编 古 代 文 论 名 篇 详 注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0年 7月新 1版 2张 少 康 著 中 国 文 学 理 论 批 评 史 教 程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19年4月 新 1版 需 实 验 器 材 及 设 备 无 实 习 场 地 无 备 注 2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绪论、第一章

3、 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教学内容 1、对文学批评学科的认识2、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3、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了解初期的文学观念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性质、 “诗言志”的提出教学难点 “诗言志”的含义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3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教学内容1、先秦儒家的文学思想2、先秦道家的文学思想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这一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文学思想了解这一时期道家学派

4、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的诗性特征教学重点 孔子、荀子、庄子的文学思想教学难点 道家哲学思想的诗性特征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4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四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教学内容 1、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2、 乐记与毛诗序的诗乐思想3、王充的文学思想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文学思想乐记和毛诗序的诗乐思想了解王充的文学思想教学重点 儒家正统文学观的确立教学难点 王充文学思想的复杂性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5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

5、批评史 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五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教学内容 1、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2、曹丕的典论论文3、陆机的文赋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 了解曹丕的“文气”说、 “四科八目”说;了解陆机的文学创作思想教学重点曹丕的文学思想、陆机的文学创作思想教学难点为什么说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从曹丕开始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6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6 课时章节 第六章 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教学内容1、 刘勰的生平与文心雕龙的写作2、 刘勰的文学本体论3、 刘勰的文学创作论4、 刘勰的文学发展

6、论和文学批评论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较全面地了解刘勰的文学思想教学重点 刘勰的文学创作论教学难点 刘勰的文学本体论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7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七章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教学内容1、钟嵘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2、钟嵘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 了解钟嵘的诗学思想教学重点 钟嵘的“直寻”说、 “滋味”说、 “吟咏情性”说教学难点钟嵘的“直寻”说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8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八章 唐代前期的文学

7、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教学内容1、 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2、 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理论3、 殷璠的兴象论和王昌龄的诗境论4、 皎然的诗式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了解初唐的文学思想了解“诗境”理论的提出教学重点 “诗境”理论的提出教学难点什么是诗歌的“意境”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9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 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九章 唐代后期的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教学内容 1、 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2、 古文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3、 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和贡献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

8、学目的 了解唐代后期的诗学思想和古文理论教学重点 白居易的诗学思想、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教学难点 司空图的“象外之象” “味外之旨”说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10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十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教学内容1、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澹”论2、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论3、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4、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宋代诗话的发展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了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的文学思想教学重点 苏轼、黄庭坚的文学思想教学难点苏轼的文学思想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

9、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11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十一章 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教学内容 1、 南宋的诗文理论批评2、 严羽的沧浪诗话3、 宋代的词论4、 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 了解南宋及金元的主要文学理论批评思想教学重点 严羽的沧浪诗话教学难点 严羽的“妙悟”说、 “兴趣”说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12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十二章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教学内容 1、 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2、 明代文艺

10、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的“童心”说3、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 了解明代的诗、文理论批评思想教学重点李贽的“童心”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说教学难点 李贽的“童心”说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13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十三章 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教学内容1、 李贽对水浒的评点和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中的几个基本问题2、 明代的戏剧理论批评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教学目的 了解明代小说、戏剧理论批评思想教学重点 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教学难点 对水浒的评价问题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14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11、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十四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教学内容 1、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和”论2、 叶燮原诗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 了解明末清初王夫之、叶燮的诗学思想教学重点 王夫之、叶燮的诗学思想教学难点 叶燮原诗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15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十五章 清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教学内容 1、 金圣叹的水浒评点和清代其他小说理论批评2、 李渔闲情偶记中的戏曲文学理论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 了解金圣叹的小说批评思想

12、,了解李渔的戏剧批评思想教学重点 金圣叹的小说批评思想,李渔的戏剧批评思想教学难点 金圣叹的小说批评思想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16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十六章 清代前中期诗文词理论批评教学内容 1、 王士祯的神韵说2、 沈德潜的格调说3、 袁枚的性灵说4、 翁方纲的肌理说5、 桐城派的文论6、 清代的词论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 了解清代前中期的诗歌理论、古文理论、词论教学重点 清代前中期的诗歌理论教学难点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17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 理

13、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十七章 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教学内容1、 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2、 姚莹的文学批评和方东树的昭昧詹言3、 刘熙载的艺概和陈廷焯、况周颐的词论4、 黄遵宪的诗歌理论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 了解自鸦片战争后的文学思想教学重点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刘熙载的艺概和陈廷焯、况周颐的词论教学难点刘熙载的艺概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18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使 课型 理论课 讲授时间 3 课时章节 第十八章 中西文学思想的交汇和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教学内容1、 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2、 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及其人间词

14、话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 教学目的了解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教学重点 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及其人间词话教学难点王国维的“境界”说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19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版)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绪言一、 文学批评的界说“批评”即评论的意思,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云“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 ”颜之推家训文章篇云“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论,然后出手。 ”罗根泽先生曾把文学批评的具体内容解释为:“批评的前提” (即对批评文本的解读) 、 “批评的进行” (即文学裁判) 、 “批评的标准”(包括尚文的标准、尚用的标准等) 、 “批评的方法

15、” 、 “批评的批评” 、“批评的建设”等。二、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本教材分成五个时期:先秦时期(萌芽期) 、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 、唐宋金元(深化扩展期) 、明清时期(繁荣鼎盛期) 、近代时期(中西交融期) 。三、 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方法1、 精读原典 要求对批评文本的内容比较熟悉2、 史、论结合3、 课堂内外结合等四、 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1、 强调“善” ,提倡善与美的统一2、 强调教化价值3、 感悟性4、 表现性5、 少体系性等五、 中国文学批评文本的形态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序言说:“今欲观古人文学批评20之所成就,要而言之,盖有六端。自成一书,条理毕具,如刘勰、钟嵘之书,一也

16、。发为篇章,散见本集,如韩愈论文论诗诸篇,二也。甄采诸家,定为选本,后人从此去取,窥其意旨,如殷璠之河岳英灵 2 集 ,高仲武之中兴间气集 ,三也。亦有选家,间附评注,虽繁简异趣,语或不一,而望表知里,情态毕具,如方回之赢奎律髓 ,张惠言之词选 ,四也。他若宗旨有在,而语不尽传,照乘之光,自他有耀,其见于他人专书,如山谷之说,备见诗眼者为五。见于他人诗文,如四灵之论,见于水心集者,六也。此六端外,或有可举,盖不数数觏焉。 ”这是说批评文本的形态有专著、散见于子书的篇章之中、选集的编撰思想、文人间往来的书信、各种文集的序跋、笔记诗话词话、小说戏剧的评点等等。六、 参考书1、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17、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3、郭绍虞、王文生主编 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4、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5、 陈良运 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一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概说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文学观念。这一时期不少重要的文学思想蕴涵在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如儒家、道家的文学思想就蕴涵在他们的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这就是文史哲不分。郭沫若曾说,一部中国文学史从庄子开始。老庄哲学

18、最具有中国艺术精神。台湾学者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有详细论述。这一时期的另一特征是诗乐舞合一,如墨子公孟篇记载:21“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即文学思想。是人们对文学现象、文学实践的看法认识,是文学实践在头脑中的反映。一、 早期的文艺观和功利相联系、和巫术相联系文学起源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起源于生产劳动,如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 、德国 格罗塞的艺术起源等都持这种观点。文学起源于巫术宗教,是早期的人们认为文

19、艺是通神的途径和方法。如英国的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文学和巫术的联系。二、 早期的文艺观从“文”这个字的创造来看说文 “文,错画也,象交文。 ”是指由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性的形式。系辞 “物相杂,故曰文。 ” 乐记 “五色成文。 ”任何事物的形式只要具有某种“错画”性或修饰性,均可称之为“文” 。三、 早期的“文”实即文化的意思如论语中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先秦时期所说的“文学” ,也是文化的意思。如墨子非命“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荀子大略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谓学问也。和氏之璧,井里之厥

20、也;玉人琢之为天下宝。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仪,为天下列士。 ”第二节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文字创造中的方法与赋、比、兴的思想萌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是在创造文字以后。许慎说文解字序 “仓頡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依类象形”的方法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创作中赋的方法;指事有象征意义,会意有22比喻意义,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方法。二、卦象与比兴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说“易象通于诗之比兴” “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 ”如“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观念与文学的本质特征就非常接近。三、 诗经中“美刺”的自觉诗经中不少诗篇的作者曾明确地

21、表达了他们写诗的目的,如大雅嵩高云:“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巷伯。”这是周宣王之舅申伯被封于谢,大臣尹吉甫特地作诗送他,颂扬他的德行,是美诗。 大雅节南山 “家父作诵,以究王汹,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这是周幽王时大夫家父讽谏太师尹氏弊政的。尹氏执政不公,任用小人,天怨人怒。作者说他写此诗是为了追究幽王身旁的“凶人” ,以改变其心,而达到抚养“万邦”的目的,这是“刺”诗。四、 “诗言志”的提出一般学者认为目前文献资料有两处最早提到“诗言志” ,一是尚书尧典 ,一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前者记载为舜对他大臣说的话,许多学者认为不可信。故多认为后者较为可信。襄公二十七年乃公元前 546

22、年,大约是春秋末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期“诗言志”已是一个普遍的观念。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最早对“诗言志”作出解释的是荀子,见教材第 4 页。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参考书目:朱自清 诗言志辨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第一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诗教”之说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23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礼乐教化的最好手段。一、 文艺与道德修养、政

23、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论语泰伯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子路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清老孝舆在春秋诗话中说:“自朝会聘宴以至事物细微,皆引诗以证其得失焉。大而公卿大夫以至舆台贱卒,所有论说皆引诗以畅厥旨焉。余尝伏而读之,愈益知诗为当时家弦户诵之书。 ”二、 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邢昺论语注疏说:“诗之为体,论功诵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朱子语类说:“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无邪耳,读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者思无邪,则桑中 溱洧之诗,

24、果无邪耶?”三、 论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语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兴,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 ,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 。观,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 。群,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 ,朱熹解释为“和而不流” 。怨,孔安国解释为“怨刺上政”四、 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论语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礼记表记中引孔子的话:“情欲信,辞欲巧。 ”(参见拙作文学别解巧妙的真话 皖西学院学报2004、3)五、 论雅乐与郑声24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

25、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复邦家者。 ”第二节 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民本思想。在文学批评史上,主要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一、 “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 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

26、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后汉赵歧、宋朱熹、近人朱自清均持此说;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清吴淇、近人王国维、今人侯敏泽均持此说。教材采用前说。 (参见拙作试论孟子的文艺接受思想 中华学术论坛2006、7)二、 “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孟子是分别提出的,但后人往往把它们联系起来,作为文学批评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如清代顾镇在虞东

27、学诗中说:“夫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欲道其志亦不得也。 ”“故知论世知人而后逆志之说可用也。 ”王国维在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中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25三、 “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荀子的诗学思想是先秦儒家诗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表现在他的乐论之中。一、 奠定了传统的文学观郭绍

28、虞先生认为荀子奠定了传统的文学观,即原道、征圣、宗经的思想滥觞于荀子。征圣:“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辩讼不决。故凡言议期命以圣王为师。 ”(正论 )原道、宗经:“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儒效 )二、 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三、 乐合同,礼别异

29、乐论:“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管,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26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第一节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老子四十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王弼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而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有声是指具体的声音,它只能是声音之美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故非“大音”

30、。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具体“有声”之局限。北京大学西语系严宝瑜教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大音乐家约翰凯吉曾创作过一部著名的钢琴独奏曲4 分 22 秒 ,演出时,一位钢琴家在钢琴前静坐 4 分 22 秒钟。据说在这段时间里,听众可以听到许多美妙的音乐。有趣的是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据晋书记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庄子的“天道自然”哲学观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庄子胠箧:“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

31、,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有其积极意义,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即天然去雕饰。但老庄把自然强调得过了头,否定一切人为因素,就走向反面,后来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三节 庄子“虚静” “物化” “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一、 “虚静”说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27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达生:“梓庆削木

32、为鐻成,见者惊犹鬼神,人问何术?对曰: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 ”二、 “物化”说庄子达生:“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说“指与物化,说明表现的能力,技巧已经与被表现的对象没有距离了。这表示出最高的技巧的精熟。 ”要做到“指与物化” ,首先必须“心与物化” 。梓庆削木为鐻、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三、 “得意忘言”说庄子天道 “世

33、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外物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道家文化本身的诗意性 道家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是相通的。老庄思

34、想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从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老庄的“道”从人生观上说是追求生命28自由和精神自由,而艺术精神或审美精神的也是“自由” ,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从老庄对“道”的体悟来看,他们注重“涤除玄览”“坐忘” “心斋”的工夫,这和艺术创造中的审美心境是相通的;从老庄对“大音” “大象”的全美追求来看,这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是相通的等等,所以我们说老庄思想具有艺术精神。第二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汉魏六朝时期概说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的话,那么,汉魏六朝则是在这种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

35、上,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文学理论批评。一、两汉经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点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是强调文学和政治教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其基本纲领就是“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特点是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第四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西汉是儒家经

36、学极盛时期,但西汉前期儒学的地位并不高,而黄老思想则占有统治地位。文学思想也有所反映,如贾谊、刘安及其主编的淮南子 ,都比较鲜明地表现了道家的文学思想。一、刘安对屈原离骚的评价据班固离骚序中引刘安对离骚的评价:“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 ,以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皦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9一是突出“怨刺” ;二是“出淤泥而不染” ;三是认为“其文约,其辞微”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附: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

37、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报任少卿书 “盖西伯拘而演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后来欧阳修有“诗穷而后工” 、韩愈有“不平则鸣”说等皆滥觞与此。第二节 封建正统的文艺观的确立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序两汉儒家的文艺观出现了不同于先秦儒家文艺观的新特点

38、,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守性增强了,批评性减弱了。 “温柔敦厚”的“诗教”成为长期封建社会中文艺发展的桎梏,使文学变成了儒家经学的附庸。二是汉代儒家文艺思想也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科学的、积极的、进步的内容,作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阐述,并充实了许多新内容,使之更趋成熟、也更完整了。这主要表现在:“六义”说的提出;“志”与“情”的结合;进一步明确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物感”说等等。一、 乐记的音乐思想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是完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影响。1、 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39、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30戚羽旄,谓之乐。 ”这里的“声”与“音”不是一回事,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也声;声成文,谓之音。 ”自然之“声”不同于审美之“音” 。声音也还不是“乐” ,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2、 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的反作用“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一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3、 关于音乐创作问题“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西方论艺术真实注重于艺术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一致,而

40、中国古代则侧重于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作品中思想感情的一致。这种对艺术真实的要求,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真实论的主要思想。二、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毛诗序的作者是谁?学界有争议,郑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夏作, 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范晔的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宏所作,等等。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于一人之手,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人又作过修订补充。1、 “发乎情,止乎礼义”“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荀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也” “以道制欲”等。2、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