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服务体系1.研 究 目 的 和 意 义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 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 且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现实难题。 根据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第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 学生肥胖率近年来迅速增加, 25%的城市男生是 “胖墩” , 眼 睛 近视的比例, 初中生接近 60%, 高中生为 76%, 大学生高达 83%。 而 2009 年大连市初升高体质测试结果也显示, 中学生肥胖率已超过 55%, 而眼睛近视比例也达 到了 65%, 在身高、 体重不断增加, 肺活量、 视力不断下降的同时, 并伴随着很 多心理问题的出现。为了促进中小学生健康的成长
2、, 大连市也一直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纲领进行着 教育体制的改革, 由于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风俗、 思想观念的不同、 经济状况不 平衡等特征, 在改革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目前很多学者也对青少年健 康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以“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环境”为搜索词精确搜索, 共 1 篇文献,模糊搜索共 24 篇文献。已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体质健康、学校健 康课程方面, 多方面综合性的研究较为单一, 对于以大连市学生自身为发展主体 与其周围环境密切结合的研究更是尚未见到。 因而, 如何以青少年学生发展为主 线, 结合学生自身与其周围环境, 如何采用合理有效方法与手段, 实现青少年学 生健康与全民健身的接
3、轨, 以及形成一个全民性的良好的可持续健身体系是非常 必要的,也是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又一个历史性转变。2.研 究 对 象 与 方 法2.1 研 究 对 象大 连 市 双 语 学 校 、 大 连 海 事 大 学 附 属 小 学 、 大 连 市 第四中学、 大连市三十二中学、 大连轻工学校和大连对外经 贸学校等六所学校。2.2 研 究 方 法文献资料法: 借助图书馆、 互联网等研究工具查阅国内外关于提高青少年体 质健康的各种方法与手段的现状研究进展, 对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 析研究,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专家访谈法: 对大连市教育局领导、 高等学校教授及中小学学校领导进
4、行咨 询 与 访 谈 , 对 构 建 青 少 年 健 康 成 长 环 境 服 务 体 系 的 研 究 必 要 性 与 可 行 性 进 行 评 价,对所遇困难和问题提前做好准备。问卷调查法: 从心理学、 生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对学生家长、 学校教 师与领导以及社区居民等进行调查, 分析其对构建青少年成长环境服务体系的看 法和理论效果,为健康成长服务体系做好铺垫。综合分析法: 通过国内外现状调查与分析, 找出其与实际相结合的实施依据 .测 试 项 目 人 数 营 养 不 良 率 较 轻 体 重 率 正 常 体 重 率 超 重 率 肥 胖 率设计比例 ( 国家) 2.00 13.00 70.0
5、0 13.00 2.00学生 总 体 648 5.13 44.88 -39.32 -11.54 -0.95男生 355 6.39 49.33 -43.74 -11.96 -1.54女生 293 3.86 40.43 -34.89 -11.12 -0.35和效果检验方式,从而更好的执行实施体系。3 研 究 结 果 与 分 析3.1 大 连 市 青 少 年 体 质 健 康 现 状 调 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的实施是为了有利于促进学生、 家长乃至全社会 对健康概念的重新认识, 摒弃传统的陈旧的 “健康” 观念 , 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 展趋势的体质健康的新理念, 认识身体成分、 身体形态 、 机能、
6、 基础素质、 运动 素质是影响人体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应在遗传性的基础上 , 加强对后天获得性 的控制; 有利于目的明确地帮助和督导学生实现健康目标 ; 有利于促进学校在 “健 康第一” 思想指导下的体育课程全面改革, 转变课程结构和教学策略 , 激励学生 和教师上好体育课, 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 有利于科学 、 综合地评价学 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 对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和及时反馈 , 激发学生 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一生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和习惯 ;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 担, 减轻由于测试给学校人力、 财力和物力带来的负担 ; 有利于行政部门和学校 的管理。根 据 上 述
7、 原 则 , 国 家 学 生 体 质 健 康 标 准 是 按 照 学 生 所 得 的 总 分 的 高 与 低 划分为优秀(86 分以上)、 良好(76 分85 分)、 及格 (60 分75 分)、 不及格(59 分 以 下 )五 个 等 相 应 等 级 。 即 国 家 学 生 体 质 健 康 标 准 以 测 得 的 数 据 按 百 分 位数法分别划分各单项指标的等级, 然后采用了百分制综合评价等级的方法, 对单项指标的各等级进行加权, 把 100 分根据权重系数分配到各单项里, 求出了各等 级的单项分值, 再将各项得分相加计算总分, 最后根据总分评价等级, 是在大样 本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
8、的百分位数法所制定。 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的比较表 1 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统计表 (%)测 试 项 目 人 数 营 养 不 良 率 较 轻 体 重 率 正 常 体 重 率 超 重 率 肥 胖 率设计比例 ( 国家) 2.00 13.00 70.00 13.00 2.00学生 总 体 648 7.13 57.88 30.69 1.46 1.06男生 355 8.39 62.33 26.26 1.04 0.46女生 293 5.86 53.43 35.11 1.88 1.65表 2 学生身高标准设计与实测比例的差值 (%)注:实测比例子- 设计比例=差值.从表 1、 表 2 可以看出, 国家设计营养不良
9、率为 2%, 而实测的比例为 7.13%, 高出 5.13%,而男生又高于女生 2.53%;国家设计较轻体重率为 13%,而实测的 比例为 57.88%, 高出 44.88%, 男生又高于女生 8.9%; 国家计划正常的体重率为70%, 而实测的比例为 30.69%, 低于设计比例 39.32%, 而超重率和肥胖率都低于 设计标准。 项目得分比例与设计比例的比较表 3 学生项目评价等级统计表( %)测 试 项 目 人 数 不 及 格 率 及 格 率 良 好 率 优 秀 率设计比例(国家) 2.00 23.00 50.00 25.00800 米 ( 女 生 ) 355 0.44 22.30 60
10、.07 17.001000 米 ( 男 生 ) 293 1.68 22.6 59.86 15.87肺活量 648 2.19 17.22 52.24 27.85立 定 跳 远 648 3.68 30.38 56.73 17.03坐 位 体 前 屈 648 1.00 22.55 45.91 30.49.表 4 学生项目评价等级与设计比例的差值表统计表(%)测 试 项 目 不 及 格 率 及 格 率 良 好 率 优 秀 率800 米 -1.56 -0.7 10.07 -0.81000 米 -0.32 -0.4 9.86 -9.13肺活量 0.19 -5.28 2.24 2.85立 定跳远 1.68
11、7.38 6.73 -7.97坐 位体前屈 -1.00 -0.45 -4.09 5.49从表 3、表 4 可 以看出,不及格率高于设计比例有 2 项;及格率设计高于设 计比例有 1 项 ; 良好率设计高于设计比例有 4 项; 优秀率设计高于设计比例有 1 项; 良好率除了坐位体前屈低于设计比例外, 其他都高于设计比例, 这说明学生 的心血管系统机能、 呼吸系统机能、 爆发力素质较好; 坐位体前屈良好率低于设 计比例, 这跟各校初三阶段和高中阶段不开体育课或只开一节体育课, 不重视学 生柔韧性训练有关系。 学生总体得分与设计比例比较表 5 学生总体评价等级统计表(%)测 试 项 目 不 及 格
12、率 及 格 率 良 好 率 优 秀 率国家 设计比例 2.00 23.00 50.00 25.00总 体 0.35 43.04 45.57 11.62男 生 0.24 51.92 39.66 8.41女 生 0.44 34.88 50.99 13.69表 6 总体评价实测比例与设计比例差值(%)测 试 项 目 不 及 格 率 及 格 率 良 好 率 优 秀 率总 体 -1.65 20.04 -4.43 -13.38男 生 -1.76 28.92 -10.34 -16.59女 生 -1.56 11.88 0.99 -11.31从表 5、 表 6 可以看出, 不及格率低于设计比例, 这说明我市青少
13、年阶段总体合格率较高。但是良好率和优秀率低于设计比例,并且女生优于男生。从表 6、 表 4 对照分析, 总体良好率和优秀率都低于单项的良好率和优秀率, 这说明了我市青少年学生身体发展水平不均衡, 某些项目水平较高, 某些项目水 平较低。得出我市青少年总体营养不良率为 7.13%,高于国家设计比例 5.13%; 较轻体重率为 57.88%,高于国家设计比例 44.88%;这应该引起学校、家庭和学 生的重视, 讲究科学膳食和科学健身。 单项的良好率和优秀率都高于总体的良好 率和优秀率,这说明学生身体发展水平不均衡。3.2 大 连 青 少 年 学 生 体 质 健 康 水 平 下 降 的 原 因 分
14、析.3.2.1 生 活 环 境 的 变 化城市化以及住房结构的变化, 使青少年在大自然环境中游玩的机会变得越来 越少, 随着空地慢慢变成了高楼大厦、 停车场等, 青少年们的活动空间从室外逐 渐向市内转移, 活动内容也从在市外和伙伴们追逐嬉戏变成了在市内看电视, 玩 电子类游戏; 加之父母们现在都最大限度地为子女提供学习和智力发展方面的物 质要求, 使孩子门本应休息玩耍的时间, 只能被各种 “课外辅导班” , “寒暑假补 习班” 所占用 , 孩子们的身体活动量大大减少, 青少年健壮成长的环境发生了质 的变化。青少年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表现在: 伴随对外开放 而来的西方腐朽文
15、化、 腐朽生活方式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社会经济生 活中存在的道德失范、 诚信缺失、 见利忘义等现象以及一些地方封建迷信、 邪教 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沉渣都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独生子女家 庭成为我国家庭结构主体, 为青少年成长带来全新课题; 互联网中一些有害信息 对未成年人的心灵造成了腐蚀。这是青少年体能和运动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3.2.1 学 校 的 因 素3.2.1.1 学 校 体 育 的 困 境毛泽东在 1917 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 智育, 而德智体皆寄于体 , 无体是无德、 智也。 梁启超也积极倡导 “德智体三育, 认 为 三 者
16、为 教 育 上 缺 一 不 可 之 物 ”, 强 调 了 体 育 在 教 育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然 而 , 在 “唯分数论” “教育病” 的影响下, 许多学校以 “升学第一” 代表 “健康第一” 以 “应 试 教 育 ”代 表 “素 质 教 育 ”, 升 学 考 试 内 容 和 选 拔 标 准 引 导 着 学 校 、 学 生 行为的价值取向,以至“分、分、分是学生的小命根”等一些观念应运而生。素质教育与考核是不矛盾的。 素质教育是目的, 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考核 是方法, 是考核人才有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评价人才的方法。 方法是为 目的服务的, 因此, 考核是为素质教育
17、服务的。 现在之所以产生矛盾, 是考核的 方法过于单一、 过于功利, 把考试当成了目的。 体育被推到 “说起来重要, 做起 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的尴尬境地。 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又如何能保证学校体 育正常发挥功能呢?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他们中许多人焦虑感增强, 经常觉得 “人.生 好 像 战 场 一 样 ”, 表 现 为 情 绪 紧 张 , 心 理 压 力 大 。 调 查 研 究 人 员 进 一 步 深 入 分析发现,精神健康越差的人,越容易发生网瘾、早恋、打架、有意伤害小动物、 破坏公物、 醉酒等行为。 家长期望值过高, 青少年从家庭、 学校那里所获得的情 感支持匮乏是重要原
18、因。3.2.1.2 体 育 课 的 量 不 足 质 不 优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是 学 校 课 程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分 , 是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和 培 养 德智 体 美 全 面 发 展 的 人 必 不 可 少 的 手 段 。 2001 年 教 育 颁 发 的 新 课 程 标 准 规 定 : 小 学一、 二年级体育课每周 4 学时; 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 3 学时; 高中每 周 2 学时。 然而调查发现, 体育课程的实际地位低于它的法定地位。 许多学校受 “升学第一” 的影响, 不仅人为的减少学生的体育课的课次, 还常常 “挤占挪用” 体育课,导致体育课严重“
19、缩水” 。3.2.1.3 课 外 活 动 的 流 失 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人格完善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仅仅通过体育课远远满足不了青少年成长的重要, 必须通过增加 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完善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 然而由于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不够, 对学校体育的理念认 识仍然停留在体育教学上,致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基本上处于随意性、无序性、 无系统性、 无科学性的状态, 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被各种 课程或综合活动所挤占, 学生普遍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积极分子和学校运动 队的训练时间,与己无关,根
20、本没有形成“自我”锻炼意识。3.2.3 家 庭 因 素据 何 步 文 等 调 查 表 明 , 在 中 小 学 阶 段 , 家 长 对 学 生 投 入 排 序 为 智 力 投 资(50.2%) , 营养投资(20.4%), 穿和用的投资(20.4%), 其它(11.03%)。 可见, 父 母十分重视子女学习和智力发展的需求, 而忽视了其它方面对孩子的锻炼。 另外, 有 89.0%的 家 长 支 持 子 女 进 行 体 育 锻 炼 , 38.2%的 学 生 与 家 庭 成 员 有 一 起 锻 炼 的 经历, 但就爱好体育的原因, 受家庭影响占(15.7%), 却排在个人爱好 (62.5%) 、 同
21、学影响(32.1%)、 教师影响(19.9%)之后, 这充分显示了家庭影响力不足, 家长 的 “支持” 只停留在主观愿望上, 而非落实在客观行动上, 这也应该是影响青少 年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3.2.4 社 会 的 原 因按照建设部规定, 建筑面积 5 万平方米的小区, 必须免费配套相应面积的体 育设施,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为了逃避社会责任, 把建筑面积规划 4.8 万、 4.9 万平方米, 致使许多城市社区, 很少或根本没有体 育设施, 有的社区, 虽然有体育设施但这些体育设施是按照成年人的标准设计的, 不适合青少年体育锻炼, 加之许多社会体育场馆仍然没有向青
22、少年开放, 在一定 程度上造成了有体育锻炼意识的青少年无处进行体育锻炼。3.3 对 策 研 究3.3.1 构 建 “一 贯 彻 四 结 合 ”的 可 持 续 健 康 发 展 体 系 构建 “一贯彻四结合” 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体系, 即自始至终贯彻从中小学生延伸到家庭、 学校和社区之间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方针;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与家 庭相结合、 家庭与学校相结合、 学校与社区相结合、 家庭与社区相结合, 形成多 方协作的整体教育合力。 青少年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 家庭、 社会各方 面相互配合, 共同协作, 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 弘扬民族精神, 有利于青少 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23、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组织协调 社会各界支持、关心教育工作,优化教育环境。在实践中确立“以学校为中心, 发挥主导作用;以家庭为基础,发挥关键作用;以社会为依托,发挥辐射作用” 的工作思路,让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合力。3.3.2 在 青 少 年 体 育 锻 炼 方 面 , 学校 是 实 施 和 培 养 中 心 , 是 最 重 要 的 切 入 点 首先, 是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方法, 优化学校的体育活动, 让学生在和谐、 平等、 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到集体 的温暖, 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自主能力, 同时学生能够在愉悦的身体活动中有效
24、增强体能, 培养自身在比赛中的竞争能力和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其次, 学校要 真正落实 “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明确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把体育作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充分保证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 展, 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改善体育场地, 设施条件,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3.3.3 在 家 庭 影 响 力 方 面 , 良 好 的家 庭 教 育 环 境 , 是 青 少 年 健 康 成 长 良 好 品 德 形 成 的 重 要 因 素.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家长们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给子女树立榜
25、样。其次,要建立新型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建立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 缩短代沟。 父母不仅要关注子女的生活、 学习、 爱好、 交往, 更应该关注孩子的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随着, 父母自身素质修 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 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用各种兴趣爱好, 培养子女养成自我锻炼的好习惯, 培养终 身体育锻炼意识。3.3.4 依 据 体 育 方 法 学 理 论 出 发 依据体育方法学理论, 一方面与大连地方区域体育相结合, 普及民族传统体育。 另一方面依据体育方法学理论中的
26、竞技体育手段, 恢复一些传统竞技体育项 目, “还原”千百年来人的基本的生存能力。3.3.5 在 青 少 年 的 行 为 习 惯 方 面 着 手 学生锻炼身体不能只依靠于体育课或专门的锻炼,而是要从生活点滴做起,养成自我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应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保健、营养、 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全面的培养,真正的落实。4.结 论 与 建 议教育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体育课开课检查力度,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 加大宣传 国家学生体 质健康标准 测试的重要意义, 引起学生对科学健身的重视 , 促使他们积极参与 科 学 健 身 运 动
27、 ; 广 泛 开 展 “全 国 亿 万 学 生 阳 光 体 育 运 动 ”。 鼓 励 学 生 走 向 操 场 、 走进大自然、 走到阳光下, 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 。 只有使他们自觉地参加 体育锻炼, 不断增强身体素质, 才能培养出知识面广、 能力强、 素质高的适度新 世纪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总 之 , 青 少 年 是 民 族 的 未 来 , 青 少 年 的 体 质 与 健 康 状 况 关 系 到 我 们 中 华 民 族 未来的兴衰。 学校、 社会 、 家庭要全方位的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形成上 下左右齐抓共管, 共同控制、 预防、 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 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