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应该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新课标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为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近年来,教研组开展了小学数学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以下是我们实践中的体会与收获。一、制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性的主要原因喧宾夺主,替代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上唱主角的是学生和教师,教学是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同学们积极
2、地探索,在同学们的探索后老师再有效地引导,大家平等的交流,彼此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课件只是起到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有的教师为了按预定的顺序演示所准备的内容,课上就得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既定的流程上来,失去了教学的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没有很好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屏灌” 。追求形式,忽视实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存在这样的误区,为了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而忽视实用价值,忽视了对学情的分析、教材的研究、违背了使用多媒体的初衷。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画面的华丽,动画的精致,而忽2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
3、宗旨,甚至给学生学习新知带来干扰。如有的教师把应该让学生操作活动变成了多媒体演示,结果事倍功半,影响了教学效果。预设不足,制约使用效果。一堂课,充分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而生成则更关注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是教学文化中最具有魅力所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如何处理好这些意外成为我们老师乐此不疲的一个话题。课件灵活生动,但并不是万能的,制作课件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可能情况充分的预设,遇到课堂上的意外又缺乏别的应对策略,教学中就会发生“卡壳”现象,从而制约了使用效果。二、小学数学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在引入时运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探究动机。贴近生活实际情景引入数学知识
4、源于生活,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现代技术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可以让原本枯燥的知识鲜活生动起来,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情绪上得以共振,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案例:在小数加法课例比较研究中,由于我校没有标准的运动场地,原设计 用教材中掷实心球情境学生虽然经历过,但不熟悉,尤其是用小数以米作单位表示的数量,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数量表示的真正含义。改进设计后我们采用上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孩子对 上超市买东西的场景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通过平时日常生3活中的购物也熟知以元作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意义。因此从捐物献爱心入手,带学生进
5、入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小数的加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走近童心童趣故事引入精彩的引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数学故事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器,激发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自主学习。案例:在一年级数砖墙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景:小熊维尼被困在魔法屋,你能找出“数砖墙” 上的规 律,救出小熊 维尼吗?学生带着解救小熊维尼的迫切心情去寻找“数砖墙 ”上的规 律,激 发起学生探究兴趣,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在
6、运用规律的过程中进行了 20 以内的口算技能的训练,使原本普遍觉得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亲近认知心理问题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 ,引起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求知的迫切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中。案例: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 师用多媒体显示出色彩鲜艳的太阳、月亮、地球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生动、形象的动画把学生4带进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
7、、月、日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产生了疑问,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心理,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探究时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直观呈现知识,让概念“动”起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得的绝大多数数学知识是在形象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的。把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突破学生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师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有利于学习,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手段解决不了的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建立数学概念。案例:在“时 、分、秒的认识”教学中,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的认识和区分也是
8、个复杂的问题,尤其是 1 时=60 分,1 分=60 秒的时间概念是多少,在他们的脑中根本是一片空白,他们没有经验,没有感受,所以这节课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时间概念,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一堂活泼新颖而又儿童化的课件,并且配上音乐。活泼的卡通画面、时针、分针 、秒 针走动 的“ 咔嚓”声深深吸引学生,学生充分感知了 1 分钟在钟面上走完一圈大约有多长,在体验中理解 1 分钟大约有多长,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突破教学难点,让思维“活”起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5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
9、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难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变色” 、 “闪烁” 、 “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从而帮助学生审题,启迪学生思维。案例: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4 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 4 分钟,有 4 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
10、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轻松快乐。拓展课程资源,让思路“宽”起来。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有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精选网络信息用于课堂教学,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案例:在数学活动课“动 物人类的朋友”中,一开始媒体呈现出这样一副情景:动物园里有各种各样可爱的动物,并提供了动物的体重、6速度、寿命、数量等信息。赵老师问小朋友:哪个
11、小组的小朋友本领大,能够把这些信息都记录下来?小朋友讨论得出了两个人合作分类统计的办法。老师请学生再看一遍录象,并在大组内交流一下收集的信息,接着老师又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游客一进动物园就比较全面地了解动物的各种信息呢?学生很快联系到了统计图的知识。学生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发现华南虎、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越来越少的现状。在这节课上,教师利用直观、形象的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培养学生观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激起了学生关爱动物的人文情感。在练习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实效。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数学内在价值。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
12、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集中组合,沟通儿童生活的源头活水,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起来也感到亲切、自然、轻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加强知识的建构,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案例:在五年级可能性中,在练习时老师先用媒体补充生活例证,请学生用“一定 ”、“不可能 ”,“可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乌云密布,燕子低飞;小学生在马路上踢球,迎面开过来一辆汽车;大力士韩智磊和徐豪迪拔河比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对可能性这种一种不确定的思维7方式和辩证的思想观念有了感
13、性的认识。优化反馈策略,助推学生智慧生成。练习的功能不是知识与技能的机械训练,练习应当给学生以新的信息、新的经验,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练习完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创新的过程。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反馈时效,同时一些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题意,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智慧的形成。案例:在周长与面积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题:学校要用 28 米长的木条做成栏杆,靠墙围一块长 12 米的长方形绿化地,请你求出它的面积。反馈时老师通过媒体进行了演示:直观、形象、动态的演示
14、,再 现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也使一些缺乏空间概念的学生得到了补偿学习的机会。不同的解法,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升华。在复习中运用信息技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1、化分散为系统,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墙12米墙12米 12米4米8梳理知识,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是复习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复习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地展示知识脉络的形成过程,从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感受到系统化的知识有别于零碎的知识点,体验所学知识经整理结构化后给学习带来的帮助。案例:在复习课“图形与面 积” 复习与整理环节 ,我用媒体逐步出示了知识结构图复习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回忆面
15、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用课件再现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从而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的结构和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整理是趣味的,给自己带来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同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信息技术在复习中的有效应用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与提高学习效率的乐趣。2、化抽象为形象,提升学生学习智慧课标指出:人人都可以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复习课中的练习不同于新授课的练习,复习课中变式题、综合题、拓展题的比例一般在 70%左右,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自然,这也为教师尊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出了难题。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
16、以化抽象为形象,直观再现学生数学思维过程,提升学生学习智慧。长方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的面积9案例:在综合与发展环节中,我设计这样一道拓展题:一个梯形(如图)上底延长到与下底相等时,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面积增加了 6 平方分米,求原来梯形的面积。我先请学生独立解题,然后交流,反馈时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学生思维过程:这道拓展题对于缺乏空间概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反馈时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动态地演示学生思维过程,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增加的面积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三角形的底,接着求出梯形的下底,梯形的面积也就迎刃而解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这里得到了补偿学习的机会,同时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全体学生再次沟通了图形之间的联系,使 认知结构更加扎实、更加具有扩张性。总之,在教学中对学情充分的预设是必须的,对教材的正确解读是必要的,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关键的,三者兼顾,找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契合点,才能提高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添上点睛之笔。参考文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试用稿)。有效教学论 刘良华、高慎英,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上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