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二 OO 七年十月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1目 录学校概况 11 办学指导思想 51.1 学校定位 51.2 办学思路 72 师资队伍 112.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112.2 主讲教师 153 教学条件及其利用 193.1 教学基本设施 193.2 教学经费 244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264.1 专业 264.2 课程 314.3 实践教学 365 教学管理 435.1 管理队伍 435.2 质量控制 466 学风 516.1 教师风范 516.2 学习风气 567 教学效果 61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27.1 基
2、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617.2 毕业设计(论文) 637.3 思想道德修养 667.4 体育 707.5 社会声誉 717.6 就 业 768 办学特色 798.1 特色之一:承扬“ 双严 ”传统,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培养优秀轨道交通人才 .798.2 特色之二:竢实扬华,厚德树人,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859 本科教学评建工作 929.1 评建工作回顾 929.2 注重实效,扎实推进 939.3 评建结合,以评促建,成效显著 9510 今后努力方向 9810.1 深化改革,努力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 9810.2 瞄准学校定位目标,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98
3、学校概况1学校概况西南交通大学,坐落于天府之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中国近代创建最早的大学之一,是以轨道交通为鲜明特色、 设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国 务院首批授权可以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大学,首批“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 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 为当时国内首批 16 所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 1896 年,曾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 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 、“唐山铁道学院”等,是我国 创建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在 111 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曾历经 18 次迁址、 18 次更名而矢志 办学、弦歌不 辍;备尝八国
4、联军侵略、抗日战争颠沛流离、唐山大地震之苦而百折不挠、 奋斗不息。全校师生始终以教育兴国为己任,弘 扬“竢实扬华、自 强不息” 的交大精神,秉承“ 严谨治学、严格要求” 的优良传统,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特别 是轨道交通事业的 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11 年来,学校英才辈出。培育了以竺可桢、茅以升、林同炎等 43 位院士,姚桐斌、吴自良、陈能宽 3 位“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获得者以及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为数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行业领军人物和 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近二十万优秀人才。从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到我国第一条 电气化宝成铁路的建设;从举世
5、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建设,到有 “天路” 之称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首辆载 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从我国第一条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运行试验成功,到我国第一条载人磁悬浮列车工程示范线的联调成功;从茅以升主持设计和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到著名的杭州湾大桥、东海大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2桥的设计和建造;从北京第一条地铁线建设,到我国所有城市地铁、轻轨的设计与施工,无不饱含着我校师生的智慧与心血。早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就曾莅校视察, 发表了“革命需要武装、建设两路大军”的著名演 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的办学成
6、绩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校名;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李岚清、贾庆林等先后来校视察;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等同志亲切接见学校领导和专家教授;邓小平给予学校高度评价:“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有个名叫杨杏佛的,早年参加革命,牺牲后,鲁迅特地写诗悼念他。竺可桢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创立了 物候学 。还有一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修建的。”学校总占地面积 4920.50 亩,产权建筑面积 1511689 平方米;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55101.12 万元;图书馆馆舍总面积 62065 平方米,阅览座位 5254 个。截至 2007
7、 年 7 月,馆藏纸 本文献 2,532,839 册,中外文电子文献 4,311,765 册(折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40470 人。其中,本科生 27776 人,博士、 硕士研究生共 7995 人,外国留学生 345 人。 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机械基础”、 “力学 ”2 个国家工科基 础课程教学基地以及 “机械基础”、“ 力学”两个国家级、7 个省 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级各类实验室(中心)74 个, 200 余个设施完备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拥有 15 门国家级、57 门省级精品课程,11 个四川省特色品牌专业;42 种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教材规
8、划选题;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6 篇;2000 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 项、学校概况3二等奖 7 项,国家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 3 项;毕 业 生 就 业 率 已 连 续 18 年 保持 在 95%以 上 。学校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中坚力量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243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4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3 人,教授 393 人,副教授 53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3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7 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讲座教授 6 人,“ 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获得者 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7人,入选 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6 人
9、,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5人,国家和教育部创新团队 共 3 个。另外 还聘请了 30 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我校兼职教授。 这支队伍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形成了健全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优良的教学科研条件。学校拥有 69 个本科专业、 134 个硕士点(含 5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6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 站, 2 个一级、10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4 个省部 级重点学科;设有 23 个院(系)和一个异地校区峨眉校区。 峨眉校区在上世 纪七、八十年代 为我校办 学所在地,学校
10、迁成都后成为一个校区。该校区主要为 地方经济培养急需的本科层次人才。近年来,峨眉校区得到快速发展,生源情况良好,培养的人才深受社会 欢迎,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8%左右。学校拥有“轨 道交通国家实验 室” (筹建)以及在世界交通 领域有着重大影响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 实验 室” 和 29 个省部级重点 实验室,并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 CAD 应用培训网 络成都中心和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2004 年,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列全国榜首,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 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均位居全国前列。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4在不断提高教学质
11、量的同时,学校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相互促进。“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5479 项,经费总计达 10.56 亿元。学校紧密围绕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在磁浮交通、高速铁路、大型 桥梁隧道、现代交通信息等研究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以“ 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获国家科技 进步一等 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 键技术及工程中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 进展”)、 “微动摩擦学研究” (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 (入 选“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 展” )等为代表
12、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 全国铁路六次大提速、客运专线建设提供了技 术支持, 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了贡献。学校校办科技 产业连续十年(19982007)荣获四川省高校校办产业工作综合评比一等奖。学校始终坚持利用自身优势服务社会、贡献西部。根据党中央、国 务院指示,积极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作,帮助西藏大学在工科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管理信息化建 设等四个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学校两度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对 口支援西部地区先 进集体” 。在 “成渝统 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学校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和理论研究主要力量,发挥了“知识库、成果库、思想库 、人才库”作用。在
13、 “校市合作”方面,加强了与四川省成都、绵阳等十余市(州)的合作,在人才培养、制造业 信息化工程、交通规划、环境和古建筑保护、旅游资源开 发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与 2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 50 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与国际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学学校概况5生的渠道,先后向法国、美国、英国、比利时等国著名大学派出了本科生;建立了完整的学士-硕士- 博士留学生培养体系,提高了留学生培养层次,学历留学生占留学生的比例为 70%。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61 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
14、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精神,秉承“以人为 本,学生第一 ”的办学理念,承扬“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传统,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 师资队 伍建设为关键,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培养 “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研究型人才”,把学校建设成具有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1.1 学校定位学 校 承 扬 111 年 的 办 学 传 统 ,遵 循 高 等 教 育 规 律 ,从 经 济 发 展 、科 技 进 步 、人 才 培 养 和 学 校 实 际 出 发 ,对 学 校 发 展 进 行 了 明 确 定 位 ,制
15、定 了 科 学 合 理 的 发展 规 划 ,基 本 构 建 了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体 系 。1办 学 定 位立 足 校 情 ,着 眼 学 校 中 长 期 发 展 ,学 校 定 位 如 下 :目 标 定 位 :具 有 交 通 特 色 的 多 学 科 协 调 发 展 的 高 水 平 研 究 型 大 学学 校 类 型 定 位 :研 究 教 学 型 大 学 ,逐 步 实 现 由 研 究 教 学 型 大 学 向 研 究 型 大学 转 型 ;学 科 定 位 :以 工 为 主 ,工 、理 、管 、经 、文 、法 等 多 学 科 协 调 发 展层 次 定 位 :本 科 教 育 和 研 究 生 教 育 ;
16、人 才 培 养 类 型 定 位 :应用研究型人才;服 务 面 向 定 位 :为 国 家 经 济 建 设 、社 会 发 展 服 务 ,为 国 家 交 通 事 业 和 西 部 大开 发 服 务 。2学 校 发 展 规 划办学指导思想7学 校 在 “十 一 五 ”规 划 中 指 出 :立 足 于 “十 五 ”期 间 的 建 设 与 发 展 ,努 力 使 人 才培 养 质 量 更 优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与 社 会 服 务 功 能 更 强 ,学 校 办 学 水 平 全 面 提 升 ,综合 实 力 明 显 增 强 ,为 全 面 、协 调 、可 持 续 地 实 现 学 校 长 远 发 展 目 标 奠
17、 定 坚 实 基 础 。在 “十 五 ”规 划 实 施 取 得 显 著 成 效 的 基 础 上 ,学 校 确 立 了 “具 有 交 通 特 色 的 多学 科 协 调 发 展 的 高 水 平 研 究 型 大 学 ”的 战 略 目 标 和 “育 人 为 本 、质 量 为 先 、结 构合 理 、特 色 鲜 明 ”的 办 学 方 针 。并 据 此 制 定 如 下 发 展 战 略 与 规 划 。学校发展战略:根据办学定位,学校进一步明确了“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近两年,切实加强管理,制定和 谐校园发展规划, 认真抓好本科教学评估、国家实验室建设、院士为龙头 的人才队伍建设、 优势学科 创新平台申
18、建四件大事,为建设研究型大学夯实基础。第二步,到 2012 年,在完成“211 工程”三期建设、“轨道交通国家 实验室” 一期建 设、 “质量工程” 一期建 设、推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申建工作基础上,建设一批全国领先的优势学科。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第三步,从 2013 年到 2020 年。 经过进一步努力,把学校建成国际知名,在交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3基本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积极探索和建立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思路:以学生培养计划为基础,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渠道,以深厚的工程和人文背景为创新平台,以
19、宽松的激励机制和充足的创新经费为保证,着重培养与建设创 新型国家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制 定 了 相 应 培 养 方 案 。方 案 充 分 考 虑 学 生 的 个 体 差 异 ,注 重 因 材 施 教 和 个 性化 培 养 ;通 过 学 科 综 合 交 叉 等 途 径 ,建 立 宽 口 径 、厚 基 础 的 课 程 平 台 ;通 过 实 施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8“323 实 验 室 工 程 ”,建 立 满 足 实 验 教 学 的 大 类 实 验 平 台 和 个 性 化 实 验 室 ;专 门 设 置创 新 类 选 修 课 和 创 新 学 分 ,将 创 新 教 育 贯 穿 于
20、 整 个 理 论 教 学 和 实 践 教 学 的 全 过 程 。形成了相应育人模式。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建立了基于研究和探索的发展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提高了研究型作业的比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构筑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一方面加大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力度,提倡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引入本科生课堂。另一方面,依托国家级、省 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校级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等,营造宽松的课内外 创新环境。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机制。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创新教育活动,对部分创新实验、个性化实验 和创新比赛给予创新学分,在推优免研方面对创新活动成绩突出的
21、学生给予优先待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系列创新教育途径的实施,创新教育的理念已深入本科教学全过程, 创新教育成果日渐丰硕。2003 年始开办的旨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 茅以升班 ”,首届 毕业生不仅升研率达 90%以上,通过个性化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明显提高。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项目、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因学生创新成果突出,双双被评为 2005 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2 办学思路2003 年,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学校提炼并确立了“ 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近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形
22、成了显示时代追求的“ 育人为 本、质量为先、 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办学指导方针。办学指导思想9同时,全校上下始终把本科教学视为立校之本、 兴校之源、强校之基,确保了本科教学在学校的基础与中心地位。1.2.1 教育思想观念学校创建时,主要效法欧美近代大学,培养实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 唐山路矿学堂设学总纲中规定:“本学堂以养成高级 工业人才将来之用,振 兴中国路工、机器、电 学为宗旨” 。其后,从海外学成 归国于我校任教的罗忠忱教授、数次出任我校校长的著名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茅以升先生高度重视实践,提出了“习而学”等高等工程教育思想。经过长期办学实践以及数代教职工的辛勤耕耘,学校形成了“ 严
23、谨治学、严格要求 ”的优良传统,凝炼出“竢实扬华,自 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以及“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的校训,激励师生爱国爱校,以路报国,并形成了“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开拓 创新”的优良校风。学校一直倡导 学用结合,学 创结合,注重工程与社会实践,强调知行合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屡建功 勋的工程技术人才。2003 年,在学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上,学校提出“ 走特色强校之路,奋力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思路,提 炼并确立了“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强调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抓住生 产力中最关键的因素,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动力的唯物史观,全心全意依
24、靠教 职工办学;就是要把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就是在办学中要坚持“两个主体” 、发挥“两个作用” ,即在教育教学科研中充分 发挥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学 习主体的主动作用;就是要高度重视教师、管理干部、职 工三支队伍的建设 ,特别是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 还鲜明指出:“学生第一”就是要求质量第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建立在追求学生质量,保证学生质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10量的基础上;“ 学生第一” 就是要求育人第一,要把育人作为学校第一位的任务,要在学校中形成人人都是育人工作者,处处都是育人环境的局面,最大
25、限度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学生第一 ”就是爱心第一,在师生员工的相互关系中,全校教职工都要对学生倾注爱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培养,在学校形成大爱,让学生在爱心中成长;“ 学生第一 ”,就是 责任第一,全校教职工都要以把学生培养为品学兼优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近年来,学校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了“瞄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的目标,进一步形成了显示时代追求的“育人为本、 质量为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办学指导方针。这个办学指导方针不仅更加突出学校的育人功能,更加突出质量意识,同时也更加强调对学校各种内在结构的优化调整,更加强调学校办学的学科优
26、势和学科特色,使“以人为本,学生第一” 的办学理念得到深化和发展。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在学校看来,目标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不 仅对教育者和教育 对象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而且对教育资源具有整合作用,从而对提高教育 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一直把培养“ 基础厚、能力强、素 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 应用研究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这里所谓基础厚指的是文化积淀深厚, 专业基础扎实,基本技能过硬。所 谓能力强不仅指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而且包含与工程密切相关的 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所谓素质高,包含思想政治素 质、业务素 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优秀。所谓 富有创新
27、精神主要指思 维灵活,蓬勃朝气,敢想敢为,善于创新。长期以来,学校为了在人才培养目 标的导向下,充分 发挥校内人力、物力、财力诸因素的作用,利用校内外的有利条件,组织和领导学校全体成 员,通 过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组织 教学活动,加 强教学管理,营造育人环境氛围等诸办学指导思想11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在上述办学指导思想的引导下,学校始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 务的方向,立足于 “成人” 与“成才”的统一;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倡导求真务实与人格的完美
28、结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调动学校各种力量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坚持教育创新,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教育结 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多年来,学校把继承传统与开拓 创新相结合,把通 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生 产实践相 结合,把建立健全、完善教学质量体系与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相结合,把“引进来 ”与“走出去” 相结合,使本科教育与时俱进,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2.2 教学中心地位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学质量是判定高校总体办学水平的基本标尺。多年来,学校始终把本科教学视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强校之基。全校上下形成了教学质量是学校的
29、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的共识。通过提高认识、制度保证、政策引 导、改革推动等多项措施,全方位确保了本科教学在学校的基础与中心地位。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从提高教学 质量着眼凝炼学校精神、确立办学理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以及与教学相关的政策方针;在人、财、物的资源配置上优先保证教学需要;大力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积极营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始终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学院(系)院长(主任)、 书记是学院(系)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学校领导一直坚持联系院系制度和校、院系领导听课、期中期末巡考制
30、度;坚持在每学期开学初全面检查教学工作;坚持深入课堂调查研究教学运行情况,协调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坚持参加毕业设计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12(论文)抽样答辩,并分别担任各答辩分委员会主任。制度政策保证有力。学校坚持两年一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部署;制定了两周一次院(系)教学负责人例会制度、教学督导与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关于本科教学工作的制度;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管理规定等文件;设立了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评定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多种教学奖励和激励项目;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
31、建设力度,完善了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养选拔的激励机制;建立了评选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师德模范制度,实行了课程负责人、主讲教 师制度以及青年教师示范教学制度;在分配、住房、提职、晋级 、评先和 评优等方面坚持向教学一线倾斜。一系列措施极大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经费充分保障。学校始终坚持优先保证教学经费投入,实现了四项教学经费支出和生均四项教学经费的持续增长。除日常教学经费投入外,每年还安排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经费、教材建设经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创新行动计划经费、教学 奖励经费等专项经费 ,给予教学工作经费方面的充分保障。在与本科教学质量直接相关的实验室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方面,学校投入力度逐年
32、加大,充分保证了本科教学工作的需要。科研促进本科教学。学校倡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在科研实践中增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中、写进教材里,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术和学科建设前沿,增 强学生的 创新意识;向 本 科 生 开 放科 研 实 验 室 ,为 学 生 提 供 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平台,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改革推进本科教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校重点推进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此适应,积极进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观念、精简机构、明确职责,提高效率;不断深化人
33、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 进岗位设置,逐步建立起了适合教师特点的分配制度、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后勤保障明显改善。这一系列改革,都有力推进了本科教学工作。办学指导思想13教 学 中 心 地 位 得 到 全 面 落 实 。由 于 学 校 历 届 领 导 班 子 的 高 度 重 视 ,蔚 为 传 统 ,多 年 来 ,教 学 的 中 心 地 位 始 终 牢 固 。机 关 各 职 能 部 门 积 极 自 觉 为 本 科 教 学 服 务 ,为院 系 、为 教 师 、为 学 生 服 务 ,努 力 提 高 管 理 水 平 和 效 率 ;教 务 和 宣 传 部 门 及 时 通 报和 报
34、 道 教 学 工 作 动 态 及 成 果 ,大 力 宣 传 教 学 科 研 先 进 典 型 ,营 造 尊 师 重 教 的 良 好氛 围 ;学 生 工 作 部 门 不 断 强 化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诚 信 教 育 、就 业 教 育 ;校 工 会积 极 开 展 了 师 德 师 风 建 设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142 师资队伍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把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遵循提高水平与扩大规模并举,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工作思路,以学科建 设为龙头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为切入点,确保稳定,积极引进,精
35、心培养,注重使用。形成了一支水平日益提高、结构日益合理、充满创新活力、满足教学工作需要、具有良好 发展趋势的教师队伍。2.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学校重视数量与结构的协调发展,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专任教师数量能够满 足教学需要, 发展趋势 良好。2.1.1 教师数量逐年增长,努力保证教学需要学校成为“211 工程” 重点建 设高校后,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1998 年起本科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加之学校划转教育部后,服务面向拓宽,增 办了一些新专业,学校师资需求很大。而学校地处西部,师资补 充客观上存在困难。为此,学校一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
36、遇, 稳定现有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先后制 订了西南交通大学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政策,有效吸引了一批海内外学有建树的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此外, 针对新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面向海内外聘请了一批兼职教师,并返聘了部分退休老教师继续承担教学工作;适当吸收部分研究生承担助教工作。近三年,我校师资数量逐年增 长,基本 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2437 人,外聘教师 602 人,折算后教师总数为 2738 人,全校各级各类在校学生折合总数 45997 人,我校学生人数、教师人数以及生师比如表 2.1.11 所示。师资队伍15表 2.1.1-1 近三年生师比情况统计表
37、学 年 专任教师数 外聘教师数 教师总数 折合在校 学生数 生师比20042005 2052 406 2255 36010 15.9720052006 2221 550 2496 42137 16.8820062007 2437 602 2738 45997 16.802.1.2 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1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在增加教师队伍数量的同时,学校通过加大优秀中青年教师引进力度,选留优秀博士和博士后人员,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学位等方式改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教师队伍年富力强,年龄结构合理。学校教 师队伍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比例达82.3,如表
38、2.1.2-1。表2.1.2-1 近三年学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统计表35 岁及以下 3645 岁 4655 岁 56 岁及以上年度 师资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比例() 人数比例() 人数比例()平均年龄2005 2047 957 46.8 762 37.2 270 13.2 58 2.8 37.22006 2217 1036 46.7 813 36.7 306 13.8 62 2.8 37.52007 2349 1064 45.3 869 37.0 341 14.5 75 3.2 38.0高级职称教师不断增加,学衔结构合理。学校 师资队伍中,教授 393人,副教授538人, 讲师809人。目
39、前,具有高 级职称的师资比例达 39.6,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如表2.1.2-2 。表2.1.2-2 近三年师资队伍职称结构统计表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16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及未评定年度 师资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比例() 人数比例() 人数比例()2005 2047 338 16.5 496 24.2 711 34.7 502 24.62006 2217 387 17.5 522 23.5 804 36.3 504 22.72007 2349 393 16.7 538 22.9 809 34.4 609 26.0具 有 外 校 教 育 经 历 的 教 师 逐 年 增
40、 加 ,学 缘 日 趋 合 理 。目 前 ,教 师 中 具 有 外 校 教 育经 历 的 1098人 ,占 师 资 队 伍 总 人 数 的 比 例 为 46.7 ,学 缘 结 构 基 本 合 理 ,如 表 2.1.2-3。表2.1.2-3 近三年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统计表有外校教育经历的教师学 年 师资队伍总人数人数 比例( %)2005 2047 937 45.82006 2217 1019 45.92007 2349 1098 46.7专任教师博士比例逐年提高。受区位条件的限制,学校在吸引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方面存在困难。为提高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近年来,学校加强政策导向和调控力
41、度, 为吸引高层次、高学 历 人才来校工作开设“ 绿色通道”,并 为他们提供较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督促在读博士的教师在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提下尽快毕业;各学科、专业补充 师资时,原 则上新增教师应 具有本学科最高学历,并将之与各教学单位年度考核挂钩。通过以上措施,我校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的改善取得了明显成效,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现第一批次录取专业的专任教师总数为213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42人,博士比例已达30.1%,见表2.1.2-4。师资队伍17表 2.1.2-4 第一批次录取专业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博士 硕士 硕
42、士及以上年度 专任教师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2005 1735 392 22.6 1003 57.8 1395 80.42006 1878 467 24.9 1055 56.2 1522 81.02007 2131 642 30.1 1111 52.1 1753 82.2另外,学校还有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326人,他们将陆续获得博士学位。预计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在2008-2010年将有望分别达到39.3%、43.7%、46.1% 。2. 建设成效卓著,发展趋势良好学校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当成重中之重的事来抓,大力实施“ 人才强校”战略。在 200
43、3 年和 2006 年两次召开的师资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 提高水平和扩大规模并举,培养和引进并重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狠抓整体质量, 扩大教师规模,改善队伍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制定出台了学术带头人培养管理办法、 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 培养管理办法、 教学名师评选办法、 人才吸引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积极探索和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稳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校、院两级责、 权、利明晰的师资管理制度,较好地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除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逐年提高以外,还在“人才工程”建设、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因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成绩而荣获“ 四
44、川省十五 教师队伍建设先进集体” 。学校在“十五 ”“211”(二期)工程的建设中, 专门设立“ 人才工程”建设项目,自筹资金 1425 万元,为高层 次人才及其团队的培养和引进提供了财力保障,取得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18很大成效。师资队伍中现已拥有一批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 学 名 师 、“973”首 席 科 学 家 为 代 表 的 高 层 次 人 才 。创新团队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建设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特别是以”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周仲荣为学术带头人的“高速列 车运行安全关 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 ”创新团队,获得 2
45、005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这是我国高校机械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以“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翟婉明为带头 人的“现代轨道车辆及其相关技术”创 新团队入选首批教育部 “长江学者和创 新团队发展计划”;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赵勇为带头人的 “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 ”创新团队也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 创新团队发展 计划” 。“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专门成立了由学校党政“一把手”牵头的“西南交通大学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加 强对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领导。 计划投入不低于 6500 万元的经费,大力 实 施“ 西南交通大学高层次人才建设系列计划”
46、 ,加快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该系列 计划旨在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构筑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衔接紧密、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培养和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以着力培养我校两院院士等大师级学科领军人物为目标的“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 计划” ,以培养我校“长江学者”等学科带头人为目标的“ 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计 划”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尤其是青年教师水平的“ 西南交通大学 优秀中青年教 师培养计划” 和以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创新群体为目标的“西南交通大学 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等,高起点、多层次、全方位地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 师资队 伍。师资队伍192.2 主讲教
47、师学校始终注意严把主讲教师资格关,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要求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本科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推 动了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提高了教学水平。2.2.1 严格把关,培训得力,资格符合率高学校坚持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或者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担任主讲教师。严把师资补充关,严格选留具有高学历 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一线;严把新教师上岗关,专门设 立了西南交通大学师资培训中心,年投入经费 20 万元,有计 划地培训新教师;新教师均参加省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获得岗前培训合格证方能上岗;为保证教学质量,聘请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资深教授担任首次开课青年教师的指导
48、老师,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指导,让他们练好教学基本功。2001 年以来,六期受培青年教师 累计 500 余人,参与跟踪指 导的教授累计达 200 多人次。近三年,我校成都校区主 讲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均超过 95,如表 2.2.1-1。表 2.2.1-1 成都校区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情况统计表学年 主讲教师总数符合岗位资格的主讲教师人数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比例()20042005第一学期 867 831 95.8520042005第二学期 909 868 95.4920052006第一学期 975 931 95.4920052006第二学期 987 945 95.7420062007第一学
49、期 1193 1151 96.4820062007第二学期 1165 1126 96.67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20截止 2007 年 7 月,我校峨眉校区主讲教师 291 人,其中符合岗位资格的 222人。两校区主讲教师总数 1456 人,符合 岗位资格主 讲教师总数 1348 人,全校符合岗位资格的主讲教师比例为 92.6%。目前,峨眉校区有 37 名攻读硕士学位助教,他们 将在年内取得硕士学位,全校符合岗位资格主 讲教师总数将升至 1385人,符合岗位资格主讲教师 比例将相应升至 95.1%。2.2.2 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保证教学质量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必 须每年为本科生至少讲授一门课程,并将此 项规定作为教师职称及岗位评聘的重要条件。在院系教学工作年度考核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 作为考核内容,与二 级管理津贴发放挂钩。为强化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在每学期安排教学任 务时均重申该项规定,并认真 实施。 近三学年,我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授课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应用力学与工程系、载运工具信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