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月亮的诗文:,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关于荷花的诗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荷塘月色,朱自清,清华园月色,月色下的荷塘,一、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整体结构2. 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提高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3.学习文中运用语言的技巧、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
2、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结构安排,抓住全文两条 线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3.通过对文章重点段落的学习,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难点: 学习动词、叠词的巧妙运用的语言技巧,掌握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能够将这些方法和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主要成就:诗、散文、古典文学研究。其名
3、作选入中学课本的有春匆匆背影绿威尼斯 荷塘月色,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写作背景,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
4、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他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本文正是他带着“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情,在荷塘月夜的独步,荷塘月色的美妙及他心中难言的感情促使他挥笔写下了这一美文。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阅 读 思 考:,1.本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3.请划出本文的文眼。,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去荷塘的缘由(心里颇不宁静)第二部分:
5、(2-6)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部分:(7-9)写景中人,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的行踪:,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心里颇不宁静,本文文眼,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文眼 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 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
6、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时代背景:,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当时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真切委婉的写照。,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 是什么?,-寻找宁静,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本段交待了去荷塘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7、”,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课文分析,揣摩语言,领悟感情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问题: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 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
8、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小径漫步图,2.路上所见,光线由暗转明心情由忧转喜,暗色:幽僻、寂寞、 蓊蓊郁郁、阴森森,亮色:淡淡的月光,为什么要说明小路平时的情况?,形成对比,衬托“今晚却很好”,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色调是灰暗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中笼罩着是淡淡的哀愁情绪。,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3.路上所想,作者心情
9、逐渐变得喜悦,是因为什么?,环境的清幽宁静,哪一句起过渡作用?,独 处,“且”字写出了一份无奈,作者已经从压抑不自由中暂时得以解脱,沉醉在美景中,流露出淡淡的喜悦.,5.荷塘四周图,错落有致 阴暗迷朦,4.荷塘月色图,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的喜悦是暂时的,蝉蛙如此热闹却不能感染,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6.采莲盛况图,可惜我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片刻的欢欣却难以消解满怀愁绪,作者心情又再次归于不宁静.从想象的热闹的采莲的盛况中返回到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感情发展脉络,“ 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10、明线,游踪,暗线,情感,课文结构,品读第四-六节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如何写的?,月下荷塘美景,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静态,动态,品读第四节,上,下,远,近,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叶,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比喻句 突出荷叶动态美,比喻,拟人,写出荷花的神韵,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听觉,问题:将“清香”和“歌声”放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共同特点:
11、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都是美好的事物。,修辞手法: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荷韵:言有尽而意 无穷。,月下荷塘美景,
12、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比喻具体形象拟人灵秀动人通感迷离精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泻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浮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品读第五段,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流水喻月光,动态美,写雾的轻飘状态,以动写静,叶子和花在月光下鲜艳欲滴的状态,似有人为,描绘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的
13、真和美,通感的修辞手法,相似点:朦胧月光下的树影(朦胧缥缈)-听梵婀玲演奏的名曲(柔美脱俗)作用:把月光与树影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和“小睡”各指什么?,“酣眠”指有月无云的朗照,“小睡”指有月有云不能朗照。,塘上月色,光,月光,青雾,叶和花,泻,浮,洗,影,参差,斑驳,弯弯,稀疏,乐曲(通感),月下的荷塘: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小结:,荷塘上的月色: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
14、辉映下荷塘的朦胧景象。,研读第六节,荷塘四周,杨柳等树,远山、路灯光,蝉鸣蛙叫,静,近景,远景,动,点面结合,研读第三部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餘,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思考:为什么会想起西洲曲,想起采莲的事情?有何用意?,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 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
15、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 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小 结,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心里不平静,散步于小路,欣赏荷塘,忆采莲,回家,行踪之线,不静,求静,得静,出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情感之线,贯穿本文的二条线索:,A 以行踪为线索 (明线),B 以感情为线线索 (暗线),小径,荷塘,不平静,平静,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2、语言凝炼、准确、清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