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试论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启示.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887876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论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启示摘要 新马克思主义是指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左的传统。是二十世纪出现的独特的意识形态现象,属于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思潮,用异化理论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化批判理论就是从异化理论出发,认为异化是工业社会的永恒现象,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物,不仅对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也展开了批判。本文对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四个主题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论批判、大众批判理论、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进行了论述。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带来的双重影响下,对我国进行文化价值的选择、构建国民的主动性和理性精神有启示意义。关键词 新马克思主义 文化批判理论 所谓“新马克思主义”是指广

2、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它是指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左的传统。是二十世纪出现的独特的意识形态现象,属于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思潮,具有深厚、复杂的西方文化思想渊源。它是马克思主义与 20 世纪其他意识形态和理论学说杂交生成的产物,其中有些流派和代表人物是准马克思主义的,有些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但在批判和反对资本主义这一点上它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一、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它的形成背景一方面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 20 世纪的西方没有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预言,无产阶级革命与西方工人阶级渐行渐远,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方胜利的希望渺茫;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3、战争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俄国抓住这一时机去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芬兰、匈牙利、波兰等国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其他一些国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激进的知识分子也满怀热情的投入到本国的工人运动中去,但是迎来的是革命的失败。特别东方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出现的种种事物,苏东剧变,苏联模式失败,苏联解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冲击,使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理、前途和命运感到茫然,因而对经典或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怀疑。“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欧洲革命前后“新马克思主义”的初创时期、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时期、二战后“新马克思主义”的兴盛时期和 20 世纪 60 年代后“新马克思主义”的顶峰发展时期。20 年代初,西欧资本主义的矛盾。斗争开始缓和,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西欧的一些马克思者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与欧洲革命现实的反差进行反思,力图重建马克思主义。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 年)、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以及意大利共产党葛兰西的新秩序和狱中札记等是新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卢卡奇和葛兰西分析西欧资产阶级统治的特点及其复杂性,主张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具体实践相结合,对在民主化高度发展的西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不同的认识。新马克思主义认为欧

5、洲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经济即客观条件的不成熟,而在于主观条件,即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不成熟。因此,新马克思主义者把强调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称为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将研究中心从客体转向主体,从经济领域转向意识形态领域。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和物化等。30 年代初,马克思的一些早期著作,如们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公诸于众,又在西方掀起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高潮,出现了第二代新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斯霍克海默尔、特奥多尔 阿多尔诺、赫伯特马尔库塞、埃里希弗洛姆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新马克思主义”者客观上被迫淡出西方革命实践之后活跃起来的

6、新一代左翼理论家,是学院派专业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不同于第一代“新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欧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思索。他们在革命失败后告别革命,远离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反对阶级斗争,主张走一条非无产阶级革命的、激进的反资本主义的学术批判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无产阶级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在“新马克思主义”兴盛时期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和思潮。它们承续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线索。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一时期“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流。历经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至 1968 年新

7、左派学生造反运动之前,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已整整 50 年没有发生过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在西方没有成功使战后“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均质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效性。在西方 1968 年运动中, “新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反叛的一代以非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激进革命动力论为这一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成为“新左派”的理论代言人。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 60 年代达到顶峰。在美国,一些主要大学的课程表上几乎都有马克思主义、激进派历史、工会等课程。新马克思主义成为 60 年代欧美学生运动的理论旗帜。在西方社会剧烈变动和冷战后的全球化进程中,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成了 70 年代以后崛起的“新社会运动”的多元

8、理论基础。在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在激烈的运动中,看到的是一种小资产阶级式的激进。这一时期的新马克思主义继承卢卡奇等人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观点并用异化理论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发达工业社会是个单向的社会。社会分为两部分:极权主义和消费主义。劳动阶级作为消费者完全依附于极权,失去了革命意识。(2)人的主体意识的产物 科学技术已经异化成商品,变成了极权主义统治人的工具,成为一种虚假的、单面的意识形态,与人的欲望、爱情等意识形成对立。(3)无产阶级革命的希望仅存在于人的欲望的觉醒中。二、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主题从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新马克

9、思主义的性质。新马克思主义从他们的异化理论(不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出发,认为异化是工业社会的永恒现象,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物,从而否定了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不仅对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对社会主义制度也展开了批判。新马克思主义者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是持敌对态度的。由于以异化理论为核心,新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最后沦落为生物化的人性论(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它对人的意识的产物 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积极作用的否定,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最大的否定。将科学、技术和文化从人的意识中去掉,剩下的当然只是欲望等生物生命意识。把异化作为一种永恒现象,同时又否定人运用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可能,否定人的主体性,从

10、而也就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是大相径庭的。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就是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立足点和基础的。卢卡奇根据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思想提出了物化理论,其他马克思主义代表人则直接从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接受了异化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 20 世纪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在发达工业文明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告诉发展和人对自然的政府并没有想燃煤多雨奇的那样,导致人丛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相反,人陷入更深的异化之中,几乎人的一切造物都在特定条件下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由此形成人的异化的生

11、存状态和文化模式。这样,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文化层面上批判了现代社会各种有影响的社会力量和文化力量,如官僚体制、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理性、文化、日常生活,等等。其中,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等,构成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主题。(一)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是二十世纪哲学和社会学的重要主题之一。首先,新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为,一时形态是一种虚假的一时,它具有欺骗性,它通过美化显示生活而替现状辩护,它是现状认同而不是超越现存世界。阿多尔诺和其他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特别分析了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他们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意识形态主要不是通过宣传和灌输,而是通

12、过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行使欺骗功能,它以消遣、娱乐、舒适的生活等为乎段来掩饰现存社会的内在冲突和分裂,例如,它可以通过电影等大众传媒乎段为人们提供一种美好生活的幻影,从而为现实辩护。其次,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意识形态不仅是具有欺骗功能的虚假意识,而且是一种强有力的通知力量和操纵力量,一种扼杀人的自由和自主性的异化 iliang,它通过现代科学及时所提供的各种大众文化手段来操纵人们的生活。基于意识形态否定性的理解,新马克思主义者反复强调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要消除意识形态这一异化力量对人的统治,必须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人内在的自由、创造性和超越维度,从而使人接受一种自由自觉的文化模

13、式。(二)技术理性批判从古希腊时代起,理性主义一直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古希腊析学家在本体论层面上对“宇宙理性”的揭示建构起西方人最基本的理性主义文化信念:世界是合乎理性的存在结构,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可以通过理性把握世界的结构,从而控制和操纵自然。在近现代,这种理性主义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技术理性主义文化信念。一方面,人们相信,人可以凭借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来无限地控制自然;另一方面,人们相信,人对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的结果必然是人的自由和主体性的增长,并目会导致人的最终解放和完善完满。然而,在本世纪,技术理性主义文化信念开始发生危机。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的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

14、质财富和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同时带来人的全面自由和人的解放,相反,在现代技术世界中,人由于受制于自己的造物和丧失了超越的维度而陷于深刻的异化之中。在这种背景中,对科学技术和技术理性的文化批判思潮开始兴起。如哈贝马斯通过揭示科学技术向意识形态的转变来展开他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想。他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意识形态,即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它由此而具有“一种辩护的功能” ,其作用是“阻挠人们议论社会基础,从而维护现行制度,为之提供合法性的解释。 ”要消除技术理性的操纵统治功能,就要把价值整合到科

15、学中,使科学技术具有一种内在的人本主义批判意识。(三)大众文化批判所谓大众文化,新马克思主义认为是指借助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和析学等功能,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众意识,以行使社会欺骗的功能。在新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大众文化对人的存在具有一些消极和否定的功能和特征。首先,大众文化丧失了真正的文化或艺术所具有的个性和创造性,呈现出商品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特征。他们认为,今天的文艺作品大多是受市场导向的、受利润动机和交换价值支配的商品,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文化工业大批量地生产、无限地复制

16、文化商品,由此而导致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齐一化扼杀了真正的文艺作品所应具有的个性和创造性。其次,大众文化对现代人具有欺骗性、操作性和强制性。在当代,大众文化对人的统治和操纵是无所不在的,但它是通过向人们提供无限的娱乐消遣而行使统治功能的,因此它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它迎合在机械劳动中疲惫的人们的需求,使人们沉溺于娱乐之中,以此消解人们对现实的不满,达到维护现状的日的。第三,真正文化是创造性个体的不可重复的作品,而大众文化则是无个性的、平均化的、按一定成规的模仿。(四)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在新马克思主义看来,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异化在最深刻的层面上揭示出异化的文化力量和社会力量统治人所造成的消极后果

17、,即人的主体性的失落。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出发,提出了压抑性心理机制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文明源于对人的本能结构的压抑,特别是对性的压抑。这种压抑一方面外化为文明形态,另一方面内化为人的压抑性心理机制,使人屈从于现实原则、操纵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治。马尔库塞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这一论点。他认为,在现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明对人的压抑有增无减,并深入到各个领域,因此人的存在方式和心理机制也更加异化。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异化是普遍的,除了少数真正的艺术活动外,人的其他活动大都是异化的。社会对人的文化控制全面和深入,练人的爱欲也由于文明的压抑而急剧缩小,爱欲变成单纯的性欲。马尔库

18、塞认为,要扬弃这种深层的异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方式,确立“非压抑的文明”和“非压抑性的生存方式” ,其根本点在于:工作转变为消遣;性性欲升华为爱欲。三、通过对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论批判、大众文化批判和性格结构批判四个主题,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当代新马克思主义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内涵。这种文化批判既代表了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也展示了他们对人类命运和人类前途深切的现实关怀。新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关于人和实践的基本理解,特别是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对现代人和现代世界的深层文化异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这一批判中,他们没有走向极端,而是得出了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积极的和建设性

19、的结论。这是目前我们应当采取的文化价值态度。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作为后发展国家,我国现代化面临着激烈的文化冲突。一方面,我们如果想在世界上有所发展,不想落后于别国,工业文明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可避免也选择了一个被“物化”和“异化”了的文明。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不是纯洁无暇的,它给世界和各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物化和异化了人们的心灵,所以市场经济的双重结果给我们文化价值选择带来极大挑战。因此,在一些人弘扬现代工业文明的主导精神,即以人的主体性为主要内涵的理性精神的同时,另一些人从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出发拒斥现代化文化精神。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主体经济和理性经济,以科学理性和人的主体性为内涵的现代化文化精神,虽然可能带来负面效应,却是我们必须着力建构的。所以,如何能够在市场经济下建立国民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又避免与此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国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新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