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如何打造“水样组织”.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886356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打造“水样组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打造“水样组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打造“水样组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打造“水样组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打造“水样组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 5如何打造“水样组织”摘要:对于组织而言,持续成长至关重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若要做到持续成长,组织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即组织变革。企业若要在动态环境下保持领先、及时变革,需要具备一定的柔性和活力。陈春花将具备柔性和活力的组织概括为“水样组织” ,那如何打造“水样组织”呢?本文认为可以从提升组织的柔性与提升组织的活力两大方面着手,激发组织活力,向“水样组织”靠拢。21 世纪是受到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刻影响的时代,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动荡的竞争环境。资本、技术、智力的全球化流动使得企业趋向于无界,互联网和移动技术解决了组织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问题,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新

2、塑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格局,市场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持续的变化正在成为一种常态。在环境持续变化的今天,企业要保持成长,就要跟随外界环境及时做出组织变革。柔性化组织更具弹性。柔性化组织与传统组织最核心的区别是:传统组织是固定的,不易改变,做不好改变时就易伤筋动骨。而柔性化组织则是临时性的,可以阶段性存在,也可以转化为传统组织,进退自如。在柔性化组织的基础上,陈春花提出了“水样组织”的概念。所谓水样组织,也即运行良好的柔性化组织,是指像水一样可以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的动态组织。水样组织是组织内部驱动力与外部适应力的统一,呈现出“内在坚韧、外在柔和”的品性,主要有坚韧性、个体能动性、动态适应性

3、、融合性四大特征。水样组织具备较好的柔性和活力,而组织的柔性体现在技术柔性、员工柔性、企业结构柔性、以及企业文化柔性四个方面;组织的活力体现在保有危机感、主动打破平衡、文化包容变革、以及坚持与韧性四个方面。那么如何打造“水样组织”呢?一个比较自然的思路,是从提升水样组织的柔性与活力下手,即一方面提升组织的柔性,在技术柔性、员工柔性、企业结构柔性、以及企业文化柔性四个要素着手;另一方面,提升组织的活力,在保有危机感、主动打破平衡、文化包容变革、以及坚持与韧性四个要素着手。本文在对柔性组织的诸多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后,按照这个思路打造水样组织,具体如下。但是水样组织毕竟是一种趋于理想化的柔性组织,需要

4、更多的实践、创新和努力,才能真正使组织进化为“水样组织” 。2 / 5(一) 提升组织的柔性柔性指主体能够通过自身的变化从而适应新的环境与情况,并兼有易曲性,不折断的意思。柔性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企业柔性越来越成为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所应具备的有效的反应能力。柔性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能够随着时间与环境等变化而变化的,能够迅速反应的新的管理模式。它体现出和谐、融合、协作、灵敏等特征,强调跳跃与变化,速度与反应,灵活与弹性。柔性管理是一种倡导企业主动适应变化、制造变化、利用变化从而提高自身在动态环境中的竞争性的管理模式。1. 提升

5、技术柔性提升技术柔性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企业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及时更新技术,迅速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其次,提高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和设备的技术柔性,生产制造过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从一个产品到另一个产品的自动转换,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柔性制造系统得以实现;而设备的柔性在于加强其可重复利用性及可系列化。技术柔性能够有效适应消费者分散化的需求,为企业迅速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提供物质基础。2. 提高员工柔性员工由于具有学习、感知与适应的能力,因而是企业所有有形的资源中最具有柔性的。建立灵敏反应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实施柔性管理模式的关键。员工柔性主要体现在其学习与创造能力上。首先,将企业的工作建立

6、在知识之上,激励员工快速传递和有效利用信息。提高员工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方面的投资,帮助员工及时更新知识。其次,促使企业员工,包括管理者,不断打破旧有的思想与观念,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以有效地利用开放的信息环境,保持组织的革新能力。3. 提高组织结构柔性采用柔性管理的企业的组织结构逐渐趋向扁平化、网络化与虚拟化,表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采用授权、放权等措施,提高员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员工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开展企业创新性研究活动,扩大知3 / 5识信息的传播及企业信息能力的转换。4. 提升企业文化柔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实践中创建和发展的用以解决企业外部适应性和内部

7、整合问题的一套共同价值观,与价值观一致的行为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及表现形态。企业文化是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企业实现柔性管理的重要部分。硬性的文化由于其缺乏开放度和包容度,不利于企业柔性组织的打造。可以设立企业文化研究小组,其使命是跟随时代脚步与环境变化,不断加入文化新元素,使企业文化与现有系统相匹配,又具有一定开放度和包容度;及时更新并传播企业文化,以形成相应的有利于柔性管理的组织氛围。 (二) 提升组织的活力一个组织的活力,简言之就是其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和贡献的能力。一个经济组织(企业)的活力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以及

8、在多大程度上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而社会组织的活力则是指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获得自身发展,并在多大程度上对满足人的需要和维系社会功能做出贡献。组织激活可以帮助组织适应外部的变化,让内部的人保持激情,对于组织来说尤为重要。1. 保有危机感危机感可以使企业正确认识环境,是优秀的企业所需要的重要精神。首先,提高高管团队的危机意识,同时确保基层有安全感。从老板到高管,至少不要骄傲。高层可以定期开会,探讨威胁组织发展的因素,并及时追踪,确定各个不利因素的影响程度,这样也有利于企业认清发展阻碍与不利因素,制定合理的组织战略。2. 主动打破平衡不好的企业等外力逼迫,被逼转型,这种太过

9、于被动;而好的企业是一个弹性组织,自己打破自己的平衡。主动打破平衡,就需要企业拥有超前的战略眼光,不只局限于企业当前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及时察觉环境变化和时代导向。组织可以成立一个特别小组,负责捕捉时代与环境变化,并将发现及时与管理4 / 5者交流。3. 包容变革的文化在企业文化方面,不仅要提升企业文化柔性,还要让企业文化包容变革,鼓励变革,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变革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失败。努力推进变革,不断表扬变革,至于有没有完美的结果,不要过度追求。对于变革失败,以寻找原因、做出改进为主要工作方向,而不是追究过失责任。4. 增加坚持与韧性由于变革会涉及到利益调整,不免会遭遇阻力。这需要组织整体具有更

10、加开放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需要组织具备生态体系的整合能力和竞合、共赢、跨界共享的能力。一方面对于可以消除的阻力,尽量消除;有一些是消除不了的,就弱化它,不让变革阻力变成主流。对于利益受损者可以适当进行利益补偿,但对于不合理要求,不可过于妥协,要保持韧性,坚持大局。可以在组织文化中加入组织利益、长远利益为重的理念,从高管层次做起,减少因利益调整而带来的变革阻力。打造水样组织,除了上面的思路外,还可以试着从水样组织的特征下手,即加强坚韧性、个体能动性、动态适应性、融合性这四大特征。水样组织的坚韧性来源于企业的精神、理念、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个体能动性是指每个员工的行动意愿来自其自我激励,同

11、时也来自其对组织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动态适应性意味着水样组织是能够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也能够随环境而发生改变的动态组织。融合性意味着水样组织与内外部合作伙伴之间、顾客之间、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和谐相融。但这两种思路殊途同归,最后都是增加了企业的柔性,增强了组织的活力。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组织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柔性化组织对于成熟企业已经是大势所趋。对于组织来说,学习并实践柔性化组织,向着水样组织转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成为柔性化组织。每个组织都有一定的成长过程,也只有较为成熟的企业才有能力进化为“水样组织” 。柔性化组织也有一些难于驾驭的地

12、方。比如柔性化的组织往往比传统组织更难管5 / 5理,因为上下级的关系经常是临时性的,这时更强调项目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及魅力。而且,如果一个项目结束,或中途做不下去了,这些人还要重新进入传统组织中,而传统组织是否还有其位置也是一个难题。总之,无论是柔性化组织、水样组织还是传统的组织模式,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为了真正能够解决企业的问题,切不可跟风行事。除要考虑这两个模式的优缺点外,还要考虑企业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尤其是组织文化,管理者的认知等因素,在这些都适应的前提下才可以真正去践行。参考文献:1 陈春花,刘 祯. 水样组织:一个新的组织概念,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2 孙 健, 柔性化组织的管理理念,中国行政管理, 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