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doc

上传人:tangtianxu2 文档编号:2880739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1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结构版第一编 绪论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 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依存。(一) 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二) 动机和情绪: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

2、理过程。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三) 能力和人格: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二、 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主观世界的情况不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机体内部状态不一样,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的外部行为反应。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

3、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道心理过程的规律。三、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意识极其复杂因此有人称它是“人类最后一个难解的谜”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凭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任何动物心理所不能及的。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

4、法和手段,这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 、 “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这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特点。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因而都没有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才出现的。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注意是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是与意识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注意指向的活动往往也是人能意识到的活动,注意出现在人的各种认知活动和行为中,注意的基本作用是选择信息。没有注意的作用,人就无法清

5、晰的认识事物和完成活动。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在清醒的时候,有些心理现象也是无意识的。如:能意识到看或听,但意识不到看和听的过程;外界有些刺激能影响人的机体状态和心理,但人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如次声波;某些动作方式起初可能受到意识的调节,但在多次反复后,也可能转化为自动化的现象,因而降低了意识的调节作用;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某些意识不到的影响也是存在的。总之,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人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

6、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但是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有重要作用。因此无意识现象也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四、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社会心里是在该社会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是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社会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它对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和个体意识的行成与发展。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一、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一) 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是展开的 ,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

7、,对科学的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二) 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三) 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还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四) 心理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以及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五) 心理与环境:人的心理系统及其物质载体人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周围的环境存在

8、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揭示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的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重要任务。二、 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在人类社会生活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正确的解释现象,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的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一) 理论意义:正确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和起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的解释在教育实践中将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可见,科学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重要的意义。(二) 实践意义:科学的重要作用在于预测和控制。人们掌握了心理现象的规律,就能根据社会时间的需要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这些都有助于促进人的

9、毕生发展,维护心理健康,减轻职业压力,增进人机交流,进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三、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迅速发展原因:实际生活的需求和邻近学科的发展。(一) 普通心理学:基础和入门学科,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理论问题和方法。(二)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等。生理心理学: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心理生理学: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活动的变化。(三)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发展学)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10、。(四)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五)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六) 工业心理学:研究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七) 军事心理学:研究军事人员培训和极端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等。(八)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大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级和民族心理、宗教、家庭等。四、 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一) 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二) 心理学的相关职业:咨询师,教育,企事业工作者,学者等。(三) 如何做一名心理

11、学家: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聪明,勤奋等。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客观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使研究解雇可以得到重复检验,这是心理学走向独立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二、 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一)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叫观察法。观察法使用情况: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观察法的缺陷: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在自

12、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二) 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 ,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三) 相关法:相关是事物间的一种联系,心理

13、学的很多研究都是在寻找相关,两个事物的相关程度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表示(-1到 1 之间的一个数值,分为 0、正相关和负相关)但是相关本身不能提供因果的信息。(四)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被试者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可能干扰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

14、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在试验中,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称为自变量或独立变量,由这些条件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关系有以下几种可能性:线性相关(线性增加或减少)无关(水平直线)非线性相关(一致增加或减少、倒转) 。(五)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缺点:只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的结果可能仅适合于个别情况,因此在运用时必须谨慎,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设,要进步一检验则需要其他方法。三、 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伦理,尊重,知情,人道,诚信等。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一、 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5、:在 19 世纪末独立成为一门科学。(一) 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1719 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主要是法国 17 世纪的唯理论(笛卡儿)和英国 1718 世纪的经验论(霍布斯) 。(二)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哲学是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提供实验方法。二、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1879 年冯特在德国创建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一) 构造主义:奠基人德国冯特,代表人铁钦纳,主张应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它分为感觉、表象和情感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表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研究方法上

16、,重视内省(自我观察)但主张将内省与实验方法结合起来。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实验过程中被试者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二)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杜威和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把意识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的这一特点推动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三) 行为主义:创始人美国华生,1913 年,特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还主张环境决定论。(四)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德国韦特海默、柯勒、考卡夫,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

17、意义。整体不能还原为各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五)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理论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实验研究,重视研究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三、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0 世纪 30 年代后,各派间出现了互相吸收融合的新局面,二战以后,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新的心理学思潮以一种范式、潮流和发展方向去影

18、响心理学各个领域。我们把能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叫研究取向。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着重揭露心理和行为的客观规律并进而预测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和发展;特别重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和社会行为的研究;广泛吸收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一)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研究问题:脑与心理的关系;心理免疫学(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研究方法:临床、局部切除、电刺激、生物化学和脑成像等。(二) 行为主义的研究:以斯金纳和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在传统“刺激-反应”的基础上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知地图、程序学习系统、行为治疗等,还推动了生物反馈技术的研究。(三) 心理分析的研究:后弗

19、洛伊德主义者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四)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1967 年美国赛奈儿发表认知心理学,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五)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六)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强调自然选择对人类普遍行为倾向的塑造作用。四、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一) 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二)

20、 心理学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三)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进化一、 神经系统的起源: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而由一个细胞执行各种机能,外浆和内浆的分化是动物神经元和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二、 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产生: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有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出现了网状神经系统,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属于链状或节状神经系统,头部神经节的发达称为“发头现象” ,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是管状神经系统,神经组织是空心的,位于体内背侧,为脑的行成准备了条件

21、。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 。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演化过程的新阶段,使脑真正成为有机体的一切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和指挥者。三、 高等脊椎动物的脑:指哺乳动物,大脑半球还是出现沟回,扩大了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动物全部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器官,是动物各种复杂行为的最高指挥中心。(一) 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的大小与动物行为的复杂程度相关。脑指数=脑的实际大小(克)/0.12*体重 2/3(克) 。用脑指数来说明脑的进化水平是合理的,但用脑重来预测同一物种内的行为和智力差别就不对了。(二) 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皮层

22、指数 CQ。(三) 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人类皮层的生长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还表现为功能的增加。四、 人类文化与脑的进化:文化是人类的产物,某种意义上也是脑的产物,脑的进化为人类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人脑创造文化,又在这种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得到发展。第二节 神经元 一、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 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1891 年,瓦尔岱耶提出神经元的名称并提出神经元学说。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人脑大约有 100 亿个神经元。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

23、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按功能分为: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二) 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 10 倍。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首先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并恢复受损的细胞;2、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3、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二、 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元是通

24、过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的。(一) 什么叫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二)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服从全或无法则,神经元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三、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各神经元互相联系组成神经回路才能传导信息。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一) 突触的结构:包含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部分。(二)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神经递质来往来完成的。神经递质作用于接受刺激的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触,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实质接近放电的阀限(兴奋性突触处

25、)或使之远离放电的阀限(抑制性突触处) 。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第三节 神经系统: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一、 外周神经系统(一) 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有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组成。脊髓前根纤维属运动性,后根纤维属感觉性。混合后的脊神经是运动兼感觉的。(二) 脑神经:嗅神经、视神经、眼动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

26、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三) 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调节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因而在情绪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拮抗性质:交感神经与活动的兴奋有关,是使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与活动的抑制有关,抑制体内器官的过度兴奋,使它们获得必要的休息。二、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一) 脊髓:作用:1 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2 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二)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作用: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叫“生命中枢” 。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

27、必经之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三) 间脑: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感觉信息的中继站。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通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的感觉。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下丘脑在情绪和体内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四) 小脑:有小脑皮层和髓质。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五) 边缘系统:是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组成的统一的功能系统。有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关,还与记忆有关。控制某些本能活动,在情绪和

28、记忆中起重要作用。三、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一) 大脑的结构:三大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四大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覆盖(灰质) ,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白质) 。还有横行联系的胼胝(Pian Zhi)体。(二) 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布鲁曼的皮层分区图1. 初级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2. 初级运动区: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运动觉和内脏感觉。3. 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三)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割裂脑研究: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

29、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两半球的分工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四、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脑的可塑性:神经细胞连接的高度准确性;细胞突触的消除;身体发育和经验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学习训练引起神经细胞和脑的可塑性变化;知觉、动作、言语学习能引起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第四节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一、 定位说: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 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潘菲尔德电刺激法研究表明功能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二、 整体说: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

30、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三、 机能系统说: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技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

31、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四、 模块说: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重要理论。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五、 神经网络学说: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如记忆、语言、面孔识别等)都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而这些脑区可以经由不同神经网络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并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些脑区组成的动态神经网络构成了复杂认识活动的神经基础。第五节 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一、 内分泌腺的概念:腺体分为外分泌腺(有管

32、腺)分泌到管道或皮肤表面和内分泌腺(无管腺)分泌到血液或淋巴。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很大:1 身体的发育;2 一般的新陈代谢;3 心理发展;4 第二性征的发展;5 情绪行为;6 有机体的化学合成。二、 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一) 甲状腺: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机能,增进机体发育过程。(二) 副甲状腺: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三) 肾上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体内钠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是兴奋交感神经,促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肠肌肉松弛、瞳孔放大等,因而对有机体应付突然事件有重要的作用。(四) 脑垂体:0.6g 主腺体:由前叶、中叶、后叶

33、三部分组成。前叶分泌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乳激素等。中叶分泌黑色素细胞扩张激素,作用于皮肤的色素细胞。后叶分泌血管加压素、子宫收缩素、抗利尿素。(五) 性腺: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男性的性腺叫睾丸,分泌睾丸激素,刺激精子产生;女性的性腺叫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分别控制排卵、怀孕和月经周期。三、 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叫神经体液调节,和神经系统直接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是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有两种不同的方式:1 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直接支配;2 通过下丘

34、脑神经核,先影响脑垂体的活动,然后由脑垂体分泌各种激素,进一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一、个体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分为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影响。

35、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二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三、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事件: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2,唯理论著名代表是法国哲学家让内?笛卡儿。3,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经验主义先驱)和洛克(奠基人) 。4,英国经验主义形成联想主义,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5,近代哲学思潮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6,1879 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

36、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 1917 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2,1920 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3,1921 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4,1980 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学联合会。附录: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 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 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 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 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

37、电位。2.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第二编 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 感觉: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一、 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作用: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持着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包含了感受器和效应器的活动。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

38、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二、 近刺激和远刺激:感觉是由体内、外的刺激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产生的。德国考卡夫分为近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和远刺激(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三、 感觉的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

39、,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四、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阀限: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觉器官引起的,但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感觉阀限和感受性。(一)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阀限: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

40、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两者成反比。E=1/R。绝对感觉阀限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二)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阀限: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两者也成反比。韦伯定律:KI / I (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 JND;K 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三)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刺激物的物理强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引起感觉产生等量的变化。1. 对数定律:德费希纳 PK logI(P

41、 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 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 为指的是刺激量。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已经否定。2. 幂定律:美斯蒂芬斯用数量估计法研究认为心理量并不随着物理量的对数上升而上升,而是与物理量的幂成正比例。PK In(P 为感觉的大小;I 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 和 n 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 )3. 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评价个体的感受性和他的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作出的不同

42、贡献。四种反应:击中,虚报,漏报,正确拒绝。虚报率高则被试者采用了较低的反应标准,漏报率高说明被试者采用了较高的反应标准第二节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在获得外界信息中 80%来自视觉。一、 视觉刺激:视觉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的。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辐射,遇到介质会产生折射,除光源外大部分物体不能自行发光,只能反射光线,人眼接受的光线主要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二、 视觉的生理机制: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一) 眼球: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可保护眼睛和聚焦光线) ;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视网膜(感光部

43、分,包含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二) 视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视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第一层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第二层有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第三次是神经节细胞。它们的轴突组成视神经。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不同点:1 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细长棒状一个短粗锥形。2 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020 0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

44、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3 功能不同。视杆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视锥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换能作用: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所释放的能量能激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视觉器官借助于换能作用将光能转换成视神经电信号。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视觉色素。(三) 视觉的传导机制:感受器产生电信号,沿视神经传到大脑。视觉的传导机制不仅把神经兴奋从外周传入神经中枢,而且对输入的信号进行了加工处理。意义:神经兴奋的聚合作

45、用对视觉信息加工有重要影响;视觉系统的侧抑制影响神经信号的加工。(四) 视觉的中枢机制: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这是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视觉感受野是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胡伯认为: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参与视觉分析的还有大脑的其他区域。(五) 视觉的反馈性调节:由感受器输入的外界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将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视觉器官的活动,使它更有效感知。三、 视觉的基本现象:光的基本特性:强度、空间分布、波长和持续时间。(一)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明度跟照度和反射系数有

46、关。普肯耶现象:当从视锥视觉(昼视觉)向视杆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二)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另一种视觉经验。包含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个基本特性。色调决定于光波的波长;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2.色觉缺陷:色弱和色盲。色弱: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低。色盲分全色盲(灰和白,缺少视锥细胞)和局部色盲。伴性遗传。3.色觉理论:(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

47、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视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拮抗的过程。(三)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1. 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物体的明度和颜色受它周围环境的明度和颜色

48、的影响而发生变化。2. 边界突出与马赫带:马赫带是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3. 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称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视角是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行成的夹角。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离。视角越大视力越差,视角越小,视力越好。分为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度。(四)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1. 视觉适应: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2.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

49、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3.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间歇频率增加,会得到融合的感觉。亮度和闪光融合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就是费力-波特定理。4. 视觉遮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的这种效应。第三节 听觉一、 听觉刺激: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是由物体振动时对周围空气产生压力使空气分子作疏密相间的运动。声波的频率、振幅和波形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二、 听觉的生理机制(一) 耳的构造和功能:外耳、中耳和内耳。(二) 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三、 听觉的基本现象(一) 音调1. 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由拉瑟福德提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2. 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频率低则长纤维发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3. 行波理论生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