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评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新闻评论学分:3学时:64 讲课学时:48 ;实验(实践)学时:16 先修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学概论 中外新闻史 电视摄像 非线性编辑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开课学科部:文管学科部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课程目的:使学生掌握新闻评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新闻评论文体知识及写作技能,能进行常用文体写作;掌握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综合比较法等基本学科方法与工作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水平,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较扎实的新闻评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新闻评论写作技
2、能,以及独立解决新闻评论工作实际问题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了解新闻评论的产生、发展、现状的基本脉络,掌握新闻评论的性质、体例和种类,掌握新闻评论的意 义、作用和特点,掌握常用新 闻评论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二)能力培养目标(1)较强的新闻评论感受能力;(2)综合运用新闻评论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概括和解决新闻评论问题的能力;(3)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4)较强的新闻评论写作能力;(5)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动手能力。(三)素质培养目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法律观念;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良
3、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新闻评论写作能力;较高的新闻评论工作者职业个人格修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级新闻工作技能型人才。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楷体小三号)第 一 章 导 论(一 )学 时 :4 学 时(二)要求:掌握:(1)新闻评论的定义(2)新闻评论的功能:传播信息(手段)、反映社会舆论(目的)熟悉:新闻评论的信息传播功能:传播事实信息、传播政策信息、传播媒体信息、传播公众信息;新闻媒介的舆论引导功能。了解:(1)舆论和舆论的特点(2)我国报纸著名的评论栏目第二章 评论价值的建构(一)学时:4 学时(二)要求:掌握:(1)评论价值内涵:评论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它的需要。(2)评论价值的主要构
4、成因素:蕴含性、重要性、新异性熟悉:在评论写作与传播过程中存在二级评价模式:初级评论价值评价、终级评论价值评价了解:(1)价值的定义和特征(2)二级评论价值存在的差异第三章 受众:评论写作的出发地与归宿点(一)学时:4 学时(二)要求:掌握:(1) 受众本位的评论写作。(2)新闻评论如何体现出以受众为中心?在评论中,为受众提供准确的事实信息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评论写作的角度、内容、 结构和 语言应有所区别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平等地对待评论的受众熟悉:新闻评论如何尊重和了解受众新闻媒体必须重视受众的原因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也是新闻价值的实现者受众是信息的主动寻觅者受众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反馈源吸
5、引受众的关注是媒介生存发展的需要受众的需要决定了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了解:新闻媒介受众的特点:广泛性;混杂性;隐蔽性第四章 采访:评论写作的依据学时:4 学时(二)要求:掌握:新闻评论采访的特征是事实材料和思想观点相结合的采访是有题调查和无题调查相结合的采访是渐进积累和突生灵感相结合的采访熟悉:新闻评论中,采访的重要性为什么评论写作需要采访?只有进行采访,新闻评论中才能体现出受众的观念只有进行采访,才能加强新闻评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增强评论的针对性只有进行采访,才能满足评论写作的需要了解:具体采访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第五章 选题与立意学时:4 学时(二)要求掌握:新闻评论选题的要求熟悉:
6、(1)立意的方法:垂直思考法与水平思考法;发散性思考法与集中性思考法;头脑风暴法。(2)选题与立意的误区:刻板成见;先入为主;非理性因素;简单、片面性思维。了解:选题对于评论写作的重要性选题决定着所写的评论是否能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认识问题,是否能给读者有所启发。评论中的分析论证、谋篇布局、语言的运用,都要 围绕评论选题 来开展。第六章 论证:怎样说理(一)学时:4 学时(二)要求:掌握:(1)立论的定义和方法:喻证法;因果论证;比较论证。(2)反驳的方法: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和归谬法。熟悉:(1)反驳的定义(2)三个方面的反驳。了解:具体的论证方法在评论写作中的典型运用。第七章 谋篇与布局(一)
7、学时:4 学时(二)要求:掌握:(1)评论开头的撰写方法与原则:以新闻由头开头;先列情况,由情况带出问题;先把要批驳的论点亮出;把结论放在前面;回答读者的问题;摆出问题,吸引读者寻找答案(2)结论的撰写方法(3)文章的结构安排(4)评论结尾的形式:鼓舞性、号召性;概括、归纳式;引人思考;创新式;展望前景式。熟悉:常见的结构形式:悬念式结构、递进结构、 对比结构、 书信体结构。了解:(1)为什么评论开头应引起读者注意?(2)评论结尾的重要性。第八章 易懂:增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 学时:4 学时( 要求:掌握:(1)如何增强新闻评论的易读性:注意句子结构和遣字用句评论要写得富有人情味(2)评论如何
8、做到简洁、幽默的形式(3)如何进行句式的变换熟悉:(1)幽默的作用(2)评论如何体现节奏美了解:(1)易读性公式(2)人情味公式(3)雾中指数(4)简洁的重要性第九章 体裁:评论的表现形式(一)学时:4 学时(二)要求:掌握:(1)社论与社评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2)本报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3)编者按语与配评论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4)新闻述评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5)专栏评论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6)时评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熟悉:专栏的类型:群众性言论专栏、个人署名专栏。了解:(1)中西方专栏的特点(2)时评的历史第十章 广播评论学时:4 学时要求:掌
9、握:(1)广播评论的形式(2)报章体广播评论(3)录音评论和新闻评论性节目。熟悉:三种广播评论的各自特点了解:广播评论的发展历程第十一章 电视新闻评论学时:4 学时要求:掌握: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拥有丰厚的现场纪实信息信息采集和表达方式实现纪实性和思辨性的统一群体式论证丰富了评论的传播方式增强了“现场 ”效应。熟悉:电视新闻评论强调受众的话语权:为公众提供公共论坛、让受众表达意见。了解:新闻评论电视化的历程第十二章 网络评论学时:4 学时(二)要求:掌握:(1)网络评论的类型:网页评论、电子论坛(2)网络评论和传统媒体评论相比有自己的特点熟悉:网络评论的价值:社会互动的需要、影响他人的需要、表
10、达情感的需要。了解:网络评论的公共性新闻评论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章 节 内 容 理论学时(48) 实训学时(16)第一章 导 论 4 0第二章 评论价值的建构 4 0第三章 受众: 评论写作的出发地与归宿点 4 0第四章 采访:评论写作的依据 4 0第五章 选题与立意 4 0第六章 论证:怎样说理 4 0第七章 谋篇与布局 4 0第八章 易懂:增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 4 0第九章 体裁:评论的表现形式 4 0 第十章 广播评论 4 0 第十一章 电视新闻评论 4 0第十二章 网络评论 4 0新媒体新闻评论作品观摩、分析、制作 0 4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方法与制作技能 0 4网络新闻评论的基
11、本特点、方法与制作技能 0 4新闻评论写作训练与习作评讲 0 4三、实验(上机)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1、实验名称1.1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制作训练;1.2 网络新闻评论制作训练。2、目的要求目的:使学生掌握相关社会调查、新媒体新闻评论的目的与要求、计划与步骤、方法与手段、总结与归纳,以利于学生理 论与实 践紧密结合,将来较快适应新闻评论工作。要求:1.注意从三本院校的特点与目标出发,遵循“ 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关注专业 的需要,多 讲应用方法和多 进行操作训练,突出 课程在专业中的实际运用;2.注重与新闻评论相关的社会调查;3.注重新闻评论作品观摩、评析与写作。3、主要内容:3
12、.1 新媒体新闻评论作品观摩、分析、制作。4 学时3.2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方法与制作技能。4 学时3.3 网络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方法与制作技能。4 学时3.4 新闻评论写作训练与习作评讲。4 学时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新 闻 评 论 作 为 一 种 高 级 的 新 闻 写 作 类 型 ,需 要 有 扎 实 的 新 闻 采 访 和 写 作 功底 ,并 对 新 闻 的 特 点 有 深 刻 的 理 解 。因 此 需 要 学 生 认 真 学 习 它 的 前 续 课 程 新 闻 学概 论 、新 闻 采 访 与 写 作 ,打 下 坚 实 的 基 础 。广 播 电 视 新 闻 的 特 殊 性 又
13、 要 求 学 生 要有 扎 实 的 新 闻 采 编 能 力 ,新 闻 摄 像 和 非 线 性 编 辑 也 是 广 播 电 视 新 闻 评 论 必 须 掌握 的 课 程 。同 时 新 闻 评 论 写 的 好 坏 还 取 决 于 学 生 平 时 的 阅 读 面 、思 想 深 度 和 对 新 闻事 件 的 关 注 程 度 ,因 此 新 闻 评 论 除 了 课 堂 上 的 学 习 外 ,课 外 的 阅 读 和 培 养 同 样 重 要 ,需 要 培 养 学 生 经 常 阅 读 人 民 日 报 、中 国 青 年 报 、南 方 周 末 等 报 纸 、听 广 播 新 闻节 目 、上 新 闻 类 网 站 的 习
14、 惯 ,有 意 识 地 扩 大 新 闻 评 论 的 阅 读 面 ,提 高 新 闻 评 论 作 品的 鉴 赏 和 写 作 能 力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一)教材: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二)主要参考书:【1】丁法章. 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2】张玉川. 新闻评论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版.【3】夏琼. 新闻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4】王振业、胡平. 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 2004 年版. 【5】赵振宇. 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六、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 考试2)考核成绩的构成:1.考核课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2.考核课程的总评成绩,由以下内容组成:期末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包括考勤、课堂表现、课堂提问等)、平 时作业成绩、 实验成绩。3.课程总评成绩的评定办法:A20% +B20%+(C+D)60%A-课 堂表 现 B-平时作业成绩 C-期末成绩 D-实验成绩 撰写人:唐芬 审定人: 撰写时间:2012 年 8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