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背景下学生高中地理地图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表达的。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需要用地图来表示地物和现象的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苏联彼得罗夫斯基曾说:“查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地图能力,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
2、要环节。一、问题的提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知识;它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和形状等各种特征;它有助于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便于综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动态变化的规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是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形式;通过地图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地达到形成学生地理意识的程度。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在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
3、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增强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基本技能,因此地理教学对本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中学的学生,经过中考的筛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不够,地理学习能力亟待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中学地理教学创设了一个教改的舞台,我们借此良机,在学校开展“新课标背景下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通过在实践基础上对学生学科能力的测定和培养,探索一条重点中学促使学生均衡发展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一)、发
4、挥地理学科特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地图、图表的基本技能,是国家地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特殊之所在。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其范围是十分巨大的,大到全球,小到某个区域,如此广阔的研究对象,单凭眼睛在同一时间内是不可能直接把它尽收眼底,只有通过地图,才能一览无余。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同时也是当前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中学地理学科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在国家社会急需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今天,鉴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图的突出地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以确保达到良
5、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中唯一传播可持续发展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课程,也是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综合、阐明人与环境关系的课程。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首先要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负责。因此在地理课程与教材内容方面早已打破传统的“地理八股”体系,重视地理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及实用性等特点,从素质教育高度选择地理教学内容,突出特征、抓住要点,通过案例说明观点。并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课程教材的变革与地理科学的发展,带来地理教学内
6、容的更新新编初中地理(人教版)教科书是由文字系统、图象系统、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图象形式多样,数量大,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据统计,新教材中有各种地理图象 800 多幅。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各类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描图;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配以示意图;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图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每册课本封面配以卫星图片;为了增强德育功能,配以幽默漫画。这些图象,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
7、,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图象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教学评估改革的具体要求在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不知“撒哈拉沙漠”在何处?认为吉林是辽宁的省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分不清东南西北;课本的内容可能熟记,而不会应用于实践;不会读各种地图。综观这些现象,都是学生地理意识缺乏,地理学科特点不了解,地理学习方法未掌握的缘故。教育部提出的“地理高考十种能力”中明确提出:学生应会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给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
8、单的地理图表。高考新一轮改革对教学评估手段与教学方式将发挥一定程度的正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与评估手段作保证。随着高考新一轮改革的出台,人们已普遍从 1999 年的高考试题中意识到“以能力要求立意”的命题正逐渐代替“以知识立意”的命题。自 1998 年开始实行的对高考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内容与其它学科内容的结合反映了特殊的优势,这是由于地理内容涉及自然与人文知识的广泛性以及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当前人类普遍关注的课题所决定。2000 年在五省实行“3X”的高考科目,其中,综合将成为“X”的主体形式,可能在更多的省区实行“3X”或“3综合”,因
9、而对地理知识的要求与重新认识已成为有识之士广泛关注的话题。地理图表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高考题理想的切入口,因而地图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更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但在答题情况调查中,发现广大考生的地图能力却不容乐观。因此,为了保证地理教学最直接的检验成果高考成绩,教师也应在今后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地图能力。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就曾说过:“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及现象数不胜数、学不胜学。地理教学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地
10、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主要是奠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交往。高三的地理课程也是为进入高等学校做准备。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来认识。什么叫学习能力?概言之,即人们在学习实践中运用已经习得与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等),去进行深一步求知获能的各种实际才能。地理学习能力是地理教育的核心,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它主要应包括地理认知能力(对地理事象观察、认知、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地理分析能力(主要指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地理特征及成因的
11、能力);地理应用能力(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地理创新能力(包括评价物象具有独特、灵活的新观点;对待事物,解决问题具有新的思路;问题的表达、决策和调研具有新的见解或成果)。通过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对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地理学习的目标和自信心,但在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上存在不足,而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有待培养。鉴于此,我们此项课题研究围绕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和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三方面展开,借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做到“
12、会学地理“。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1、从现代教学理论看。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它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是熟知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与此知识相关的一系列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以保证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识。地理学科有独特的特点:知识联系特别紧密,如高中地理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有地理知识的综合汇总能力,而不是单一的掌握其中的某单个知识点,地图是将知识汇总,明确其中联系的最好的工具。充分利用地图能促使学生的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能发挥学生的逆向思维与想象思维能力。这些都符合
13、现代教学理论。2、从中学生的特点看。中学生的年龄在 1318 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同时,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地图的形象诱惑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逐步加强学生的地图意识,提高地图的认知能力。
14、3、 地理学科特点看。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的基本技能包括:(1)阅读地图的能力: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新教材让学生试做天气预报员,激发学生读图兴趣。(第 2.5 课活动);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分析能力(第 1.4 课活动、第 4.6 课活动、第4.2 课活动);通过不同内容地图的对比,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 3.3课活动、第 4.8 课活动)。(2)绘画能力:新教材在这方面安排了较多活动,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达到化解难点、锻炼绘图技能的目的。例如:绘简图说明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第
15、1.4 课活动)、绘制地壳物质循环图(第 1.6 课活动)、画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的示意图(第 4.3 课活动)。(3)计算能力:通过地理计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 1.5 课计算时差活动)。由此可以明确看出,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图意识的培养,是地理学科本身的必然的要求。四、实施过程(一)、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课题正式研究之前,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加强教师在这一课题中的主观重视的意识,并设定课题计划,调查分析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实验班级,研究教材,照准研究的突破口。教师分工明确:丁双六、眭金祥、谭延平、侯建成负责理论的原则把握;侯建成负责具体实施计划的制定;张琳霞、陈春
16、蕾、郁菊仙负责课题各种材料及成果的整理;朱秋娥、王洪玲、宋彩萍负责地图的收集和整理,并且建立“丹阳市五中地图学习博客”网页;汤国华、王文华、侯建成负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整理;侯建成、丁双六、眭金祥负责课题总结报告的撰写。所有成员各负其职,并由侯建成负责协调各项工作。(二)、实施过程:1、把握地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A、认识规律原则:地图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地图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地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例如,世界陆地
17、自然带的分布及特征,如果学生只读课文,或只凭教师讲述,是很难形成各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分布概念的。只有阅读了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以及各带的自然景观彩色图(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动物图)后,学生对自然带的景观和分布特征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B、实际性原则:地图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地图投影,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只能深入浅出地用切开桔子皮,把它摊平、变形的例子,来说明球面地图画成平面图的变形,而不能按照地图学的要求去讲地图投影。C、.思想性原则: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
18、、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这一特点从地图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地图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雄心壮志。例如,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教材中选用漫画苦难的母亲来加以说明。漫画中把人类生活的地球比作母亲。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母亲拖儿带女,疲惫不堪,无力承受子女过多的压力,呼唤人类要控制自己,实行计划生育。这幅漫画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2、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中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
19、的地图教学进行指导和强化,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首先,要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图象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认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20、。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 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三条等降水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其次,要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因为地理事物及
21、多种地理要素常常结合在一起,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每一幅图都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若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来看,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哪一部分;若是从地壳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中的哪一个;若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则又是表示海水、降水、地表
22、径流、地下径流中的哪一个方面。这样,经常性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在教学中可以更广泛地加以运用。总之,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多渠道地进行地图教学,注意图的变式,一图多用,多图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及思维能力。第三,要注意整体性,注意化整为零,注意规律性,注意特殊性,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地图反映的是众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部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一幅图的概貌,还必
23、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事物有所认识、分析和了解。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地峡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特殊现象。第四,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动手绘画过程,能加强对地图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地图意识的目的。第五,要学生掌握图文变换的方法,着重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图文变换主要是指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变换,通过变换培养读图能力,如针对人口、资源、气象、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图文变换将饼状图
24、变成柱状图或曲线图,或叠加图形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要善于通过读图、识图获得与某些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善于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3、循序渐进,遵循规律,加强对学生的读图训练。根据课题研究的实践总结规律,一般读图训练有以下三个阶段:先展图。在教学过程中,将地理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教师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二说图。利用挂图或板图,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教师利用“东西半球图”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
25、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三绘图。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开始让学生在玻璃片上描绘出相应地图的轮廓,接着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玻璃片上独立、填图,并用幻灯展示学生的玻璃片,进行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总之,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4、活学活用,提升学生的地图意识。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在地图练习的设计及地图讲
26、解时,要适当的变通题型,加强学生读图的灵活性。如:在教学中,可以将一幅图移入另一幅图,或移入教具。这种移入后的新图或教具,不仅能发挥各自的长处,而且互补了两者之不足,使疑难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解除学生的迷惑。如讲时区和日界线时, 经线所在的中时区以东为东时区,以西为西时区,学生容易理解;而和 经线相对的 经线所在的东、西十二区以东为西时区,以西为东时区,学生容易迷惑。对此,我将自绘的时区和日界线图移向地球仪,变“平面图”为“圆周图”( )。再将东时区染成红色,西时区染成蓝色。先把中时区向着学生辨方向:红色的东时区在中时区以东,蓝色的西时区在中时区以西。再旋转过来,将东、西十二区向着学生辨方
27、向:“蓝色”的西时区却在东、西十二区以东,“红色”的东时区却在东、西十二区以西。这样反复旋转数次,效果很好,学生终于明白了。再如:是把静图变动图,死图变活图,对学生引诱开导,揭示某种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如讲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时,出示一幅地中海区图,我将黄色硬纸条作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绿色硬纸条作为西风带。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黄色”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移到地中海区,因副热带高压控制而降水明显减少;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副热带高压向南撤离了地中海区。这时,“绿色”的西风带和箭头表示的西风一起南移到地中海区,地中海区因受西风影响而降水明显增多。这样,学生们对地中海气候的主要成因问题也就解决了。再者
28、可以如下办法:以教具代替地图,比地图更为直观灵活,运用教具演示,形象地表现地理事物,启发学生思维。如讲地球上的五带时,要解决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而出现地面受热的差异问题。我将手电筒作太阳,将黑板作大地,用手电筒直照和斜照黑板,给学生一种启发:同样多的光热,出现了照射面积的大孝光线的强弱、集中与分散的差别。提问学生,再作总结,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直照面积小,光线强而集中;斜照的面积大,光线弱而分散。在此基础上,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通过地图变化演示,阳光的直射与斜射引起地面获得光热的多少以及地球上五带的划分问题,学生理解得就比较深刻。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主要步骤:课题研究对象:我
29、校高中学生(高一、二年级)课题步骤:大致分为了三个时段,1、课题准备阶段: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的收集;课题目标的构建和课题内容的确立;设计问卷调查。2、课题实施阶段:、前期分析阶段:通过入学不久和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之后对学生分别进行地理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并进行样本分析,撰写”丹阳五中高中地理学习现状调查样本分析”,对高一、二学生此阶段的学习现状作分析汇总,为今后的对策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教学实施阶段:按照教学现状确立课题研究方案,通过多方面具体操作形成培养学生能力的体系,并探索学生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教学期间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教师对地理教学的反馈,并根据反馈做相应调整。3、结题阶段:对
30、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拟定课题结题报告研究工作总结。六、课题研究的方法资料文献法、调查法(问卷调查、师生座谈、测评等)、教育实验法、课堂行动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和评价”三个环节)和各案研究法等。七、课题的内容和成果:(一)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必要条件。但日常的教学实践和前期的教学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学生多数缺乏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这方面需要监督和加强。在众多的学习习惯中,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不会预习、不会复习往往与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有限密切相关。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地图能力成为本次课题研究的一项
31、重要内容。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安排时间让学生看书。我们采用了三种方法,一是在课堂中留出时间让学生看书,教师指定阅读范围,指出阅读重点;第二种是进行预习,通过在上一节课布置预习作业、印发预习提纲和活动题给学生,督促其进行必要的预习;第三种就是布置课后复习作业,这种方法在实践中证明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显著效果。其次,光布置任务,却不指导学生如何自学,这必将使自学留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要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包括:1、确定自读要领:比如明确地理事物的位置、弄清主要地理事象的特征、规律并分析成因。2、指导自读方式: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有选择性,有的细读、有的略读,有的默读、
32、有的朗读,有的采用图文结合读、有的对照比较读。3、突出自读重点:有时教材内容繁多,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内容,突出自读重点,染有限的时间收到最大的效益。4、强调读思结合:在平时的自读训练时知道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积极探究,读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通过日常教学工作中这些措施的实施,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这也成为部分学生在后期几次考试中成绩取得明显进步的重要原因。(二)突出在教学中对地理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使得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办功备的效果。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普遍缺乏行知有效的地理学习方法,其中不会“用图”、不会“概括”、不会“综合”和举一反三是学生感到地理难学的重要
33、原因之一。因此,在课题实施阶段,我们注意在这三方面的方法培养上多下工夫。1、突出地图教学,实行图文转化地图是地理的“语言”,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学会用图。鉴此,教师在教学时重视教材中的每一幅地图,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展示于教学相关的地图,从不同角度、方位去挖掘,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的能力。比如对“地球公转图”的教学时,教师通过转换公转方向、地轴方向、“二分日”与“近远日点”的位置区分等角度帮助学生读图和理解公转的相关内容。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十分注重图文结合与图文转化。指导学生做到“左书右图”,将课本的文字系统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
34、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把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比如在进行高二“城市化”教学内容时,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绘制成图表、将图象转化成表格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知识、概括城市化特征。2、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我们普遍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普遍感到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有时虽然能知道或记住一些地理知识,但对其知识体系缺乏了解或把握不住。比如关于农作物有的学生只能罗列一些蔬菜、水果的名字,不知道农作物的含义,也不能进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类。问卷显示,学生大多没有建立起一个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概括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以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5、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结构。在教学实验中,我们重视绪论课或开篇的教学,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地理学习的内容构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位置和联系研究,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和途径等。此外,当学习到某一专题时,教师也注意首先从整体上让学生进行把握。如学习区域地理时让学生明确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区域特征:何地、何物、何种状况、方向如何。帮助学生处理“地 理”,提高概括道理原理的能力这是指帮助学生处理好将众多的地理事实材料(如地名、分布状况等)总结归纳,上升到地理基本原理(如地理概念、分布规律等)的过程。在我们的教学实验中,教师首先帮助学生认识某一地区的地理事实材料,掌握地理
36、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状况,以形成具体的地理表象,对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感性认识。其次,在学生有了丰富的地理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运地图、借助模型等通过具体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探究和发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规律。通过“地理 地图”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提高,形成一定程度的地理概括能力。“画图总结”,加强地理示意图、模式图等地图教学凡是思维都需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形象思维的物质载体主要是图象语言(地图)。我们在学习掌握地理知识时,一般是一个要素接着一个要素进行的,这样就有必要在一定时候进行、归纳和概括,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这时利用示意图、模式图等地理联系图表的教学就可以收到较好效果。3
37、、突出学科优势,指导学生学会“综合”。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黄秉维教授指出:“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长期以来,地理科学既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成分,也要研究非自然成分的人文现象,同时研究自然与人文关系。这是地理学区别于其它科学的显著特点,也是其优势所在。这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兼容并蓄的特性,决定了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科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实用性等特征,在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具备一定优势。高考文综改革更是把在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到了重要位置。综合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立足课堂,关注现实,拓展空间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
38、性,学生不仅要学好基本概念、原理,还应该在教师的引领下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地理教育实践中我们非常注意将生活实际中有价值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问题,引进地理教学中,关注实事、拓展空间。比如东南亚海啸、亚洲金融危机、南亚大地震等都是我们地理教学第一时间的素材。同时有计划的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野外考察、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学以致用。、开展研究性学习、开设选修课、加强活动课延伸课堂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分别进行学生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教学,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学科学、用科学,还要做科学。、综合能力反馈和评价方法:综合能
39、力的培养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需要在考核与评价中检验,“多元开放性考核与评价模式”在考核与评价中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的状况,也完善考核与评价的模式,考核与评价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比如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我们以写地理小论文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进行地理学科内综合和学科外综合的能力。(三)、在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往往又是能否敏捷得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更重要”,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问题。在课题中,我们提出用美国教育家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
40、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其中的关键是能否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气氛中充分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瞄准培养目标,大胆取舍教材,确立重点,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探索知识、提出问题。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课堂上,教师用尊重知识、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的学风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集思广益,组织学生讨论、辩论,营造一种竞争、和谐的探究环境。其次,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推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比如在高中上册的教学中,由于上册内容基本属自然地理,不少内容如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等有关章节需学生进行逻
41、辑性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此时学生还未学过立体几何、物理知识,理解难度就比较大,学生学习一直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采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在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该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如在热力环流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回忆篝火晚会的情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篝火中心灰烬会随火苗上升,又在周围落下?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气温、气流、膨胀上升、冷却下沉、气压等词,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黑板上的名词,画出篝火中心与周围气流垂直、水平运动图。这个图实际是学生提出的一个假设,假设是否正确,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理解热力环流。这样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比以
42、前老师单纯的讲述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生也获得更巩固的知识。再有,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规律,获取知识。比如在进行“月相”的教学时,在学生了解“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这一基础知识后,可让学生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以文字或草图形式记录下月相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月相为何会变化?月相与日地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取月相知识的过程。八、课题的主要成果和成果形式: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经过两年时间的地理方面的地图重点研究与教学,绝大多数学生热爱学习地理,地图的感觉也增强了许多,在实践中,有些地理知识也能应用于实际生活。2、培养学生的
43、自学能力,提高了地理教学效率。通过对学生地图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自学的甜头,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了自学能力,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学习地理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3、学生的地图意识有明显的提高。实验前后,学生的地图的认知能力、读图能力、绘图能力以及用图能力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会考、高考中的地图方面的题目的得分率明显的提高,总体的地理成绩提高很快。4、学生的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思想健康、积
44、极向上、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大事,自觉遵守纪律,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个性和特长等方面获得了有效的发展。5、锻炼地理老师,积累丰富的地图资料。参加这次课题研究的地理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注意自身地理地图能力的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科研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由于个人的努力,课题研究的带动,许多老师的论文要多次在省市评比中获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要多次获奖。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很多有关地图教学的资料,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本身的工作的提高,更有利于以后对学生潜移默化地、不断地进行地图意识的培养,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很多经验,有利于整体地理水平的提高。通过课题实施对学生多方面学习地理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也有了可喜的提高。此学年高一学生的期末成绩较之于往届同期平均成绩有 59%的提高,合格率也显著上升。在本学年成功开设了地理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学生不断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的引导和能力培养下,学生们在这些学习过程中地理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许多同学更是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学习论文和研究性课题论文,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好评。后期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座谈显示,学生们普遍感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地理目的更明确了,学习的信心也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