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 年 论 文题 目 :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学 院 (直 属 系 ): 人文学院 专 业 /年 级 /班 : 汉语言文学 2009 级(1)班 学 生 姓 名: 陈思位 学 号: 20092101102 指 导 教 师: 龙瀛老师 开 始 时 间: 2011 年 4 月 27 日完 成 时 间: 2011 年 5 月 15 日学年论文2目录摘要3引言31、新诗的经典绝唱3二、 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4(一) 、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 4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 4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6(2) 、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意境7(3) 、比较再别康桥
2、与雨巷的意象81、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 82、沉默的康桥和寂寥的雨巷 9(4)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艺术美101、音乐美102、建筑美113、绘画美114、语言美11三、结语12 四、注释13 五、 【参考文献】13 学年论文3摘要今天,随着文化的繁荣,各种文学样式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仍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贴近生活,涌动人们内心的澎湃血液。因此,更多的人在写诗、读诗、赏诗、论诗。这篇文章从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进行比较,从而,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出的意境、意象美,
3、艺术技巧对新诗创作的作用。“康河情”和“丁香结”向我们展现出同一时代的两位青年诗人寻梦路和忧伤的无限柔情。【关键词】:思想感情 意境 意象 艺术技巧 寻梦 忧伤引言 江南出才子佳人,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共识,佳人的柔情似水,才子的浪漫不拘,给人无限的憧憬和美的享受!江南的水土孕育出多少优秀的诗人,他们有着水一样的柔情,又有着花间月下的浪漫。风云变幻的 20 世纪 20 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用白话文写自由新诗的开山诗人,其中,徐志摩和戴望舒是最具代表的两位。他们同时出现,像两颗耀眼的星星,划亮白话诗坛,展 现“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昂扬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创作方向。几乎在同一时期,他们分别凭借再别康桥和
4、雨巷收获了“康桥诗人” 和“雨巷诗人“的美誉!1. 让我们再次通过比较来品读他们优美而泛着淡淡忧愁的诗意,聆听他们内心深处寻梦而不遇的无奈幽怨!一、新诗的经典绝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应该说是新诗的经典绝唱。这可以看成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们标志着新诗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标志着新诗创作巨大的生命力正在滋长。从五四到徐志摩、戴望舒时代,新诗发展短短几年,我们就出了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应该是新诗的骄傲,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如果不是因为政治社会的影响,我想我们的诗坛应该能出更多的徐志摩、戴望舒,能够出更多的像再别康桥和雨巷这样的经典绝唱。作为经典绝唱,我们有必要对其
5、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体会新诗创作在现当代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他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下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解读。学年论文4二、 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康桥文化赋予了诗人徐志摩以不竭的灵感,吴越文化成为诗人戴望舒心头永远也解不开的心结.2徐志摩深受西方现代艺术陶冶,较多接受了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诗人影响,形成自己的一种独特的单纯信仰,用他的好朋友胡适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始终梦想这三个条件能够汇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的人生观。 再别康桥中就体现了他的这种信仰,那些优美的句子,那些动情的花语
6、,那些传神的意象,那些化丝丝离愁为潇洒心声。康桥和康河可以说是诗人能以成功飞跃的摇篮,他们在诗人心中已盛开了美艳的花雨,片片都是情,颗颗垂着诗意的露。轻轻柔柔康桥水,流动着诗人寻梦的长篙。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深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寂寞、抑郁和消沉而忧伤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孤独的人,在蒙蒙细雨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廖的小巷中彷徨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作者在残酷的现实中找寻心灵的寄托。滴滴花雨落到流动的油纸伞上,敲响了心扉释放淡淡幽
7、怨。郁郁悠悠雨巷情,流动着诗人寻梦的油纸伞。 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再别康桥抒发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格调轻快、活泼、舒畅、自由。事实上,徐志摩写再别康桥 ,并不是简单地在写他跟母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和令人流连忘返的康桥美景,而是在抒发他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那些情感,在释放他心口隐隐的美丽伤痛。更进一步说, 再别康桥的完成,是在历经了生活的磨难,尝尽了情感的风霜之后,寻梦破灭后,在漫漫的心路历程上,作者精神的一次升华,也是诗人思想的一次质的飞跃。徐志摩当初之所以走上文学的道路,乃是爱情的力量使然。爱情的到来,使徐志摩成了诗人,因为徐志摩在异国他乡遇到林徽因,并疯狂的爱
8、上了她。在徐志摩心中林徽因简直就是一个天使她是一位才女,出生名门是大家闺秀,活泼、单纯,具有很高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她也是一个诗人。当他学年论文51921 年在伦敦认识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同在异乡的他们成为了知己,并一起出入舞厅,他们跳舞的时候如痴如醉,简直就是天生的一对,这一点是徽音的父亲林长民也认同的。此时的徐志摩立刻觉得“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至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他们的爱情之花在一个下着阵雨的午后在康桥悄悄绽放了,在异国他乡遇到了知音,他和林徽因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彼此被震撼了
9、,他们恋爱了,一阵春风暖暖的吹得他陶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水莲花的娇羞。他要表达他压抑已久的内心情绪,开始像山洪一样爆发,他开始写诗了。 草上的露珠儿可以看成是他的真正第一首诗。多少次,他倚暖了康桥上的石苔,只为等到明星,照亮了他的世界。 “这心灵深处的欢畅/这情绪境界的壮旷/任天堂沉沦,任地狱开放/毁灭不了我内府的宝藏” 。这就是徐志摩在康桥晚照即景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恋的快乐。康桥可以说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康河沉淀着多少美丽的梦。而康桥文化使他的梦更加丰满。1928 年春,他内心依然爱着的林徽因结婚了,虽然他和陆小曼之前就结婚了,但他内心深处一直都沉淀着对林徽因的深情。他和陆小曼轰轰烈烈的
10、爱情在现实面前被压得喘不过气,此时的他爱情理想破灭了,他一生的追求,单纯的信仰,再也找不到方向了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他内心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助,他想找一片净土安慰他受伤的心灵,康桥是最佳选择。于是负气出走,重游康桥。在返回到中国的海上写下了再别康桥这一经典绝唱。在这里, “康桥”明显有象征意义,既是他的精神家园,也是他的爱情理想。再别康桥表现了他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和理想破灭后淡淡的哀愁。异国康河情使诗人内心的忧伤在离别时无处寄托,因此,只能用诗歌来抒发。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从整首诗来看格调不高,低沉而又哀婉,在这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这
11、与再别康桥大不相同。和徐志摩不一样,戴望舒从小生活在江南的小巷中,他少年时期不幸感染上天花,毁坏了他俊逸的面容,脸上落下坑洼的瘢痕,因为这一生理缺陷,少年时期常被讥讽和嘲笑,他一直默默地忍受着。在他心里造成了阴影,使他变得孤独和忧郁。他的忧愁像小巷一样无尽头地延伸。特别是江南多雨,满心忧郁行走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是多么的压抑。1927 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
12、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1927 年 3 月,戴望舒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1925 年戴望舒疯狂爱上了大学同学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但因他面部不佳有麻子,苦苦追求但一直没有得到施绛年的接受,但他此时的心中还是侥幸存有一丝希望。学年论文6所以,这首诗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一定的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做一首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等待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他
13、对理想和爱情追求受挫,因此,他写下了雨巷这首具有象征意义的复杂思想感情的诗。我个人认为这首诗更多的愁还是写爱情理想不能实现,这与徐志摩有点相似。诗人其实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从他对施绛年表白遭到拒绝就要跳楼可以看出这点。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出现了又飘过了,这与施绛年在他生命里出现,他们的距离是那么近而又是那么遥远甚为相似。在这一年,诗人对这个爱情理想还是有一丝希望的,虽然姑娘并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拒绝,只是刻意保持的距离让诗人觉得既近又远,在失望中又没有完全绝望,还有一丝希望。诗中很多地方都闪着施绛年的身影。据戴望舒的长女戴咏素说:“我表姐认为,施绛 年是 丁香姑娘的原型。施 绛年虽然比不上我妈(穆丽娟
14、)以及爸爸的第二任太太杨静美貌,但是她的个子很高,与我爸爸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很相配,气质与雨巷里那个幽怨的女孩相似” 。3. 还有这个“丁香姑娘”的原型在诗人我的恋人一诗中也有可考之处。诗人对他羞涩的恋人的描述很像施绛年。而“丁香姑娘”也有着“恋人”的踪影。当然,社会背景应该可以看作诗人情绪的催化剂,他的情绪在压抑已久的社会氛围和诗人感情受挫时彻底爆发了,因此有了雨巷 。又用“丁香”作为意象,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柔弱、哀怨,走近、飘过、消逝、带有梦幻色彩。表现他美丽而浓浓的忧愁。江南雨巷的丁香结,解不开,许多愁。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抒发的是他的爱情理想彻底破
15、灭,他一生为求一灵魂之伴侣,与张幼仪离婚后,满怀希望追求林徽因。林徽因在强大的舆论下,在母亲的强烈反对下,在父亲的劝解下用理性来对待这份爱情,她在挣扎中放弃了,为求一心灵之安宁。当徐志摩遇到陆小曼,他死寂的心灵再次复活了,不管他是真心爱上了陆小曼,还是将一部分对林徽因的爱转移到了小曼的身上。但从后来的爱眉小札和一些书信中可以确定他是爱陆小曼的。他再一次与封建伦常做挑战,轰轰烈烈争取这份爱情。陆小曼与林徽因不同,她勇敢地做了一回徐志摩,成为女性主动要求离婚的先驱。在各种压力下,他们结合了。徐志摩本以为他的理想实现了,他一生的追求总算得到了回报,这时的他是幸福的,他出第二本诗集的时候曾表示过以后不
16、再写诗。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他今后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诗意。陆小曼因病吸食鸦片后,他经济拮据了,他早已失去父亲的经济来源,只能靠他自己同时在几个高校任教来维持生计。但还是拆西墙补东墙,在无尽头的劳累奔波中,在不时和陆小曼的争吵中,他的爱情理想破灭了。1928 年负气出走,重游了康桥。此刻的他,内心极为压抑,产生了悲观绝望的情绪。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学年论文7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彩虹”就象征着他的理想爱情。从中可以看出他那剪不破的哀愁。他一直认为自己在浪漫寻梦,但此时此刻,他清楚地意识到梦醒了,又不知何去何从?他是多么的迷茫。现在要走了,
17、要离开这个曾经是他精神家园的康桥,这个封存着他美好记忆的地方,是多么无限的依恋,离愁别绪充斥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让他锥心的不舍。沉默的夏虫和康桥是离别的笙箫,诗人还是悄悄地走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只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梦醒悄悄是别离,在那无力动摇岁月风舟的离愁中,诗人还是展现着浪漫主义的潇洒。在徐志摩梦醒之前,有一个孤独的诗人,撑着油纸伞,彳亍在江南的雨巷寻梦。他就是戴望舒。当然,他寻的梦可以看作是当时黑暗社会中的出路,革命青年对美好未来的希冀。这里我重点要说的是寻“爱情梦” ,这与徐志摩的梦是有相似之处的。戴望舒认识施绛年缘于她的哥哥施蛰存。那时施
18、蛰存是现代杂志的主编,和戴望舒是好友,戴望舒被邀至施家小住。20 岁的戴望舒,在那里,他见到施蛰存 15 岁的妹妹施绛年。施绛年当时在上海中学读书,性格活泼。戴望舒被这个美丽的少女深深吸引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时,他在诗的扉页题字给绛年,大胆向她表白。但绛年对戴望舒更多的是一份敬重之心。她比戴望舒小五岁,对他写的诗并不以为然,她没有被才华横溢,当时已小有名气但面容不佳的诗人打动。绛年的冷漠让戴望舒痛苦不堪。出于对兄长好友的敬重,绛年也不好断然拒绝戴望舒,希望他知难而退。但是戴望舒与施绛年的交往很频繁,施绛年以她少女的调皮,有时会允许他拥抱一下,或者轻轻吻一下面 庞。他 们有过林中漫步,
19、有过恋人间常见的争执,有过爱情的迷失和反省。这 又何尝不是给了诗人一丝希望,但施绛年又总是对他若即若离。被幸福陶醉着的施绛年,有 时也会撒娇说 :“追随我到世界的尽头。 ”4. 诗人的心是充满热忱的,诗人的情是可以天荒地老的。施绛年愈是不果断拒绝,戴望舒愈觉得有一线希望,他高傲而自尊的心不甘失败并越战越勇。戴望舒在出版自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的扉页上,印着 Jeanne(给绛年)几个法文大字,并用拉丁文题上了古罗马诗人提布卢斯的诗句:Ie Spectem Suprema mihi Cum Veneril hariIe teneam mor iens deziciente manu他自译为:“愿
20、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 。据此向世人公开了他对绛年的感情,表达他对绛年感情的大胆、赤诚和刻骨铭心。尽管如此,戴望舒还是无法从这份无望的感情中走出来,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学年论文8“是一个可怜的 单恋者”( 单恋者),他在残花的泪 里幽怨着: “你会把我孤凉地抛下,/独自蹁跹地飞去,/又飞到别枝春花上,/依依地将她恋住.”他无助无望地徒劳呼唤回了心儿吧,“ 回来啊 ,来一抚我伤痕”, “爱一些些!我把无主的灵魂付你;/这是我无上的愿望和最大的希冀。 ”但他的呼唤没有换 来回应,他被折磨得觉得自己老之将至。5. 他还是没有放弃,他的执着一直给他不竭的动
21、力。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他和徐志摩是一样的,同为诗人的他们都有着燃烧激情的火焰,为爱情苦苦追寻,都相信有自己灵魂唯一之伴侣。因此,不管这条雨巷多么悠长,多么寂寥,他还是彷徨在其中,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可见,他还是没有完全绝望,还有一丝希望。寻梦悠悠有希冀,尽管她飘过、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也没有残退诗人希望的目光。(二) 、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意境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 炼字不如炼意, 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
22、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6.这两首诗通过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体验,加以想象雕琢而成。戴望舒曾经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特别对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主义诗人来说,营造一种优美而深邃的意境,是他们诗歌的主要灵魂。这两首诗的意境各有千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它们的差别。再别康桥的意境是梦幻式的,流连忘返式的,充满浪漫理想主义。诗人将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优雅柔和的境界。突出的是对梦破的淡淡忧伤,充满梦幻的色彩。从
23、“夕阳中的金柳”到“软泥上的青荇”再到“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深处寻梦”又到“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一幅幅美丽动情的画,星空下的浪漫图景。从中可以看出诗歌的色彩是丰富的,并且没有很明显的如雨巷一样的地域特色。寻梦?梦怎么可以寻呢?这是梦幻的。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作者的心不是“幽怨”不是“婉伤” ,而是一种对岁月淡淡的留恋,带有失落的忧伤但又有浪漫诗人轻盈的潇洒。意境上比雨巷更加开阔一些,色彩更加明丽一点。留恋惜学年论文9别之情溢于言表,诉说自己对康桥的无限依恋,对美好理想破灭的淡淡忧伤。雨巷的意境是越行越远式的,慢慢怅惘式的,意境深远,充满“幽怨”和“婉伤” 。突出的是一种朦胧和惆怅感
24、。作者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淡淡希望与梦不能实现的哀愁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也表现了姑娘那种虚无飘渺的感觉、由此感觉到作者淡淡的惆怅。意境上很有江南古典的情调,因为主要描写的是作者心中淡淡的幻想,所以带有朦胧感,心情彷徨迷茫,难免孤单寂寥,作者保持自己的执着,希望理想能实现。意境上比再别康桥更狭窄一些,色彩更暗淡一些,充满江南古典地域特色。另外, 雨巷表现的是还没有发生的故事(想象中的姑娘,还在寻梦中) ,而再别康桥表现的是已经发生了很多故事(不过都已经结束了,梦碎了) 。(三) 、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意象意象是一首诗成败的关键所在,一首能让人们引起共鸣并乐于牢记的
25、诗,它的意象必定是首要的参照。意象的巧妙可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体现诗意的无限美。 再别康桥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新娘、水草、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康桥等一系列优美的意象;而雨巷中选用了油纸伞、悠长、雨声、小巷、我、丁香、姑娘等几个优美意象。这里我们来看几个有代表性的。1、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了一系列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眷念和痴情的“美、爱与理想”的惜别。其中“金柳”和“新娘”最有妙趣。最早把柳意象用于送别场合的,当属诗经小雅采薇篇:“昔我往兮,杨柳依依。 ”诗中战士离家远征,故乡杨柳用它长长的枝条勾牵住了行人依依不舍的脚步,传
26、达出离别的痛苦与无奈。汉时,民间有了折柳送别的习俗;魏晋南北朝时,柳意象被广泛用于送别诗中,成为送别人传递感情的重要媒介;隋唐时更为盛行,柳意象的意蕴也更为丰富、成熟。当诗人徐志摩再次徜徉在异国他乡的母校时, “柳”便成了诗人寄托情怀的对象,而我们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母校的一片深情,对爱情理想的眷恋。诗言志。 “柳”和其他的意象一样,为诗人们提供了一种抒情的方式,而风姿秀出的“柳”也道出了诗人们对生活的感悟。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丝柔情。 ” (宋 吴文英风如松 )柳有多少,柔情就有多少。千丝柳,千丝柔情,理不清的柔情,数不清的柳。李商隐的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将柳写作风流韵致的梦中情人。这
27、里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柳赋予了生命,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洒在柳树上,就像披上了一套妩媚的婚纱。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西霞晚照,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轻盈羞涩、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学年论文10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这
28、位美丽风韵的新娘,也许是诗人理想爱情的化身,试问他这样一个浪漫主义的多情诗人怎舍离去?这么多美丽的忧愁之花只能在诗人心中悄悄绽放。雨巷中的“ 丁香姑娘” 是 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也是诗人意欲在雨巷中与之相逢的姑娘的称号,在戴望舒心中,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 的意象,在古诗中早已有了,如: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李璟的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 ),因此,戴望舒的 “丁香姑娘”颇具古典诗词的意味。同时诗人又强调丁香姑娘“像我一 样地,/像我一样地”,而中国 诗人自屈原起就有以“香草美人”自比的心理习
29、惯,因此,诗中的“丁香姑娘” 可看作是戴望舒倾向传统的内在感性心灵的形象化表达。而“丁香姑娘”忧郁的精神气质恰恰是中国古代诗人忧郁气质的传承。7.诗人戴望舒是忧郁的人,也是一个孤独的彳亍者,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他孤独地寻梦。他的人生理想不能实现,心中满是忧伤。一滴滴雨打在油纸伞上,发出冷漠、凄清的声响,他等待着那个忧郁的丁香姑娘,出现了却又走了,那种孤独和寂寞,让诗人彷徨。可见, “丁香姑娘”是他忧愁而美丽的理想。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具有着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感情、格调自然不同。2、沉默的康桥和寂寥的雨巷诗人徐志摩要离开了,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30、 。诗人以静衬动,通过安静的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离愁别恨,理想破灭的哀愁。沉默本身给人一种氛围的紧张,压抑。特别在离别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多少耳边私磨的缠绵,都不如两眼深情的对望。宋人柳永就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佳句,可见离别时不管准备了多少柔情蜜意的话,都说不出口。夏虫知道要离别,沉默了。而康桥也比拟为活物,此时也沉默了,这里可能不单指康桥,也指康桥周围的一切,都弥漫上了离别的淡淡哀愁。可见,诗人心中千滋百味,翻腾着不可话语的愁。与康桥相比,江南的雨巷是悠长而寂寥的,同样有着压抑的氛围。诗人撑着油纸伞,孤独地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中徘徊,等待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可一直没有
31、出现。听着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冷清、阴暗、迷蒙、惆怅无不紧紧围绕着诗人,有点让人窒息的绝望。忧郁的丁香姑娘出现了,他走近了,又梦一般地飘过,远了,消失在雨巷尽头。他的心情又一次充斥着解不开的愁怨。值得注意的是“雨巷” 这个意象,看似写 实,其实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这是江南的雨巷,石板铺地,墙壁灰暗,房舍歪斜,弯弯曲曲的,坑坑洼学年论文11洼的,平常都不好走路,更不要说江南多雨,下雨天在小巷里更难走了。 8. 而诗人却徘徊在雨巷,等待他的丁香姑娘。这里的“雨巷”也可以看成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寂寥+梅雨+悠长小巷”三个给人压抑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更显得浓浓的哀愁无处寄存,无处解开。可见,
32、诗人载不下这几多惆怅。沉默的康桥是表达梦破后离别的忧伤,寂寥的雨巷是表达寻梦者浓重的失望和为一丝希望孤独等待的愁怨。二者都是通过对实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抽象的情感,环境的渲染丝丝扣着作者的愁绪,拉不开心中那帘光明的喜悦。二者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所不同。(四)、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艺术美可以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更迈向了历史的前进一步。这一时期很多知识青年和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或多或少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徐志摩和戴望舒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徐志摩深受欧美式自由、民主思想影响,是典型的自由主义者。他在剑桥学习期间,对英国近代浪漫主义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形成单纯的信仰,开始自由的诗歌创
33、作,形成自己欧美式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风格。而戴望舒在震旦大学学习时,接触了法国象征思潮并深受其影响。他的早期诗歌在风格上承袭着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传统,同时也带有法国象征派影响的痕迹。特别是当他为施绛年赴法国留学期间,翻译了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诗歌,他博采众长,创造性地挖掘了现代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他们二人对于西方诗歌创作风格和形式引入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转化为现代新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卞之琳曾说徐志摩的一生都陶醉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中。确实,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抒发成为徐志摩诗歌艺术最重要的源泉。 再别康桥中也可以看出这点。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在诗歌创作上大力
34、提倡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曾经也说过:“我们这几个写诗的人多少受到了死水的作者的影响” 。这里说的就是“三美”主张,再别康桥中也体现了这“三美” 。戴望舒的雨巷将法国象征派诗风与我国古典诗词风格相融合, “追求着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可吟的东西” 。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看出徐志摩和戴望舒分别在再别康桥和雨巷中所表现的艺术美。1、音乐美徐志摩把音乐美当做诗歌的生命:“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匀称与流动” 。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轻柔舒缓、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而且,
35、词语重叠反复,例如“悄悄” 、 “轻轻” 、 “油油” 、 “沉默”等,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词序的颠倒如“轻轻的我走了”等加强了轻盈的节奏,再者是押韵,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因为感情是流动的,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雨巷一诗节奏轻柔舒缓,这与再别康桥很相似。诗中多压 ang 韵学年论文12的音,每隔一些字交错地出现,全诗都是这样一韵到底的。这与再别康桥是有不同之处的。其次,诗中还有芬芳(fenfang) 、一样(yiyang) 、凄清(qiqing) 、惆怅(chouchang) 、迷茫(mimang) 、彳亍(chichu)等有共同声母的词,叫双声
36、词,计有处。同时,诗中还有彷徨(panghuang) 、消了(xiaoliao)等有共同韵母的词,叫叠韵词。双声叠韵词又叫连绵字,它们具有复沓的效果,使全诗具有一种回环往复、回荡不息的轻盈流动的韵律感。末节和首节回环重迭也增强了韵律感。正如叶圣陶所说, 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之,两首诗声调的回环复沓,是它们共有的音乐的美。诗的头和结尾都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并且,两首诗都是长短交错,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另外,两首诗中都有遗留着中国古典韵律的感觉。2、建筑美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
37、开一格排列,即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雨巷共七节,每节六句,长短交错,这与再别康桥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全部顶格排列,这就使得它的建筑美不及再别康桥 。3、绘画美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再别康桥中“云彩” “金柳” “艳影” “青荇” “彩虹” “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读完后,一幅“康桥美景图”似乎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而雨巷中虽然也写了一个场景,还营造了一些想象中的
38、画面,但缺乏色彩和搭配,严格的说不具有绘画美。4.语言美再别康桥语言清新,既典雅优美又自然流畅,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是诗人精心锤炼过的,只是在诗中毫无显露。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切都像涓涓细流一样自然流淌,毫无刻意雕琢的意味。 再别康桥语言上既有古典诗作的典雅优美,又有现代诗作平易晓畅的风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为新诗创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雨巷虽然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但总体来说平易晓畅的风貌很少显露,更多的是古典诗的典雅优美,还有些许的隐秘、飘渺,让人难以准确捕捉和把握。另外, 再别康桥为我们营造了一
39、种细腻缠绵、舒缓轻柔、淡雅清丽的梦幻般意境,而雨巷化用了古典诗歌的意境并赋予变化的创新,二者各有千秋。两首诗中都运用了象征、比喻手法,而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派影响,他的“丁香姑娘” “雨巷”等具有象征意义,显得那么朦胧,景和人的朦胧使全诗都具有朦胧美。这点上再别康桥相对次之。学年论文13总而言之,两首诗的艺术技巧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与他们所接受的西方创作思潮的差别有一定关系,也与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转化为现代白话文新诗创作的不同风格有关。两首诗各有千秋,为人们所喜爱。三、结语从来没有哪种文体像诗歌这样结构具有特殊美感;从没有哪种语言像诗歌这样简洁而意蕴深厚;也从没有哪种描写像诗歌
40、这样以最短的文字书写最丰富强烈的感情。有时短本身就是一种美,少本身就是一种丰富。在日新月异变革的春风中,新诗正以一种优美的姿态走上历史舞台,绽放它的光艳,散发它的芳香。说到新诗,我们不得不提到徐志摩和戴望舒。他们分别以再别康桥和雨巷将白话新诗推向了一个至高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他成为更多人心中浪漫的化身,戴望舒的雨巷投小说月报时,代理编辑叶圣陶称许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可见,这两首诗在新诗的发展史上或现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篇文章,我们通过对这两首诗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的比较,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再一次感受“康桥诗人”寻梦理想破灭后的淡淡离情和
41、轻轻挥手而去的浪漫潇洒;聆听“雨巷诗人”撑着油纸伞彳亍寻梦的浓浓哀怨和呼喊那一丝希望的羞涩而朦胧的心声。学年论文14四、注释1:选自曹为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解读。 2:引用曹为 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解读。3: 选自叶细细民国女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选自赵冬戴望舒与施绛年、穆丽娟、杨静的爱情 ,新浪博客5选自赵冬戴望舒与施绛年、穆丽娟、杨静的爱情 ,新浪博客6: 选自诗人喜爱的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7: 选自朱小星雨巷 “丁香姑娘”意象的文学意蕴。8:化用曹为 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解读(有删减) 。 五、 【参考文献】1蒋心焕、李成希:再别康桥与中国诗歌传统 , 语文学刊
42、,1994/042鲁湘元:再别康桥赏析 , 语文建设 ,1995/123姜耕玉:康桥世界:性灵和生命的美丽显影徐志摩再别康桥新析 ,名作欣赏4曹为:康河情丁香结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解读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5吴薇在梦的轻波里依洄重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名作欣赏2003. 6李铁秀:梦境缠绕的销魂踪迹再读再别康桥 , 名作欣赏 ,2003/107乔以钢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A 卷(1918-2003)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88谢冕主编:徐志摩名作欣赏 ,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年版9 马振宏. 解读雨巷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3,(03) . 10 戴望舒. 雨巷J.
43、出版参考 , 2003,(15) . 11 李国栋. 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新论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5,(04) . 12 刘灌楠. 雨巷:“丁香”姑娘的艺术价值诗歌中忧郁美的典型形象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8,(02) . 13 王一亮. 试析戴望舒雨巷意境的魅力J. 呼兰师专学报 ,2003,(02) . 14 蓝棣之. 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J. 名作欣赏 , 2002,(01) . 15 孙玉石戴望舒名作欣赏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 年版1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学年论文1517叶细细名人传记2009 年第 7 期 18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版。19阅读和欣赏现代文学部分(8) ,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20诗人喜爱的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21刘中树、张福贵、王学谦现代文学基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22叶细细民国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