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概 述,感觉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目的要求】,1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以及在大脑皮质的投射区。 2掌握头面部和躯干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以及在大脑皮质的投躯区。 3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及纤维的行径和在大脑皮质的投躯区。熟悉瞳孔对光反射的径路。 4掌握锥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及对各运动核的支配情况。 5了解锥体外系的组成及其机能概况。,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深感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N元组成 感觉传导路 视觉传导路听觉传导路锥体系 皮质脊髓束 由两个神
2、经元组成皮质核束运动传导路 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新纹状体黑质回路锥体外系 苍白球底丘脑环路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概 述, 传导通路与大脑皮质相关联,传导神经冲动的特定神经元链, 感觉传导通路神经冲动从感受器传至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链(传入、上行), 运动传导通路大脑皮质的神经冲动从传至效应器的神经元链(传出、下行),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痛觉、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痛觉、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上2/3及中央旁小叶后半丘脑中央辐射(内囊
3、后肢)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脑干内)内侧丘系交叉(延髓中央管腹侧交叉)薄束核 楔束核薄束(T4以下) 楔束(T4以上)脊神经节躯干四肢的深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传导躯干四肢: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皮肤精细触觉(两点辨别觉、物体表面纹理粗细),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薄束核、楔束核神经元, 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神经元, 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肌、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脊神经节C8L2脊髓后角的胸核 腰骶膨大层 同侧 对侧和同侧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
4、束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前叶),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中央后回中上2/3及中央旁小叶后半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丘脑的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脑干内)对侧脊髓丘脑前束(触觉) 脊髓丘脑侧束上行12节段后交叉(白质前连合)脊髓后角固有核和缘层(第、层)脊神经节躯干四肢皮肤的痛温粗触觉感受器,躯干、四肢痛觉、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传导躯干四肢:痛觉、温觉、粗略触觉、压觉,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脊髓灰质后角固有核神经元, 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神经元, 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
5、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丘脑的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陆续交叉)三叉N脊束核(痛温觉) 三叉N脑桥核(触觉)降支(三叉神经脊束) 升支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节细胞头面部皮肤粘膜的浅感受器,头面部痛觉、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传导头面部:痛觉、温觉、粗略触觉、压觉,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 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内侧核神经元, 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视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 视 野, 三级神经元,视觉传导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途径,光线 瞳孔缩小 调节晶状体屈度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 瞳孔括约肌
6、睫状肌视网膜双极细胞 睫状神经节节细胞 轴突 视神经 双眼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视交叉(内侧交叉 顶盖前区外侧不交叉)视束 发出旁支 上丘(皮质下视反射中枢)外侧膝状体 顶盖脊髓束视辐射(内囊后肢)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视觉中枢(距状沟两侧皮质) 头颈肌运动(头颈反射), 传导视觉,三级神经元, 第一级神经元视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视网膜节细胞, 注意视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核神经元, 投射到大脑皮质距状沟两旁皮质,视 野,视觉传导通路损伤,视野缺损表现:,一侧视神经损伤,同 侧眼视野全盲,视交叉中央部损伤, 两眼颞侧半视野偏盲,一侧视交叉外侧部不 交叉纤维损伤,同侧 眼鼻侧半视野偏
7、盲,一侧视束及其以后部 分损伤,双眼对侧半 视野同向偏盲(即对 侧眼颞侧半、同侧眼 鼻侧半视野偏盲),瞳孔对光反射通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两侧动眼神经,两侧睫状神经节,两侧节后纤维,两侧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损伤表现:,一侧动眼神经受损,患侧 眼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 光反射均消失。,一侧视神经受损,患侧眼 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 对光反射存在。,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听觉传导通路,声波 外耳 中耳 内耳螺旋器(Corti器)周围突螺旋神经节(耳蜗神经节)中枢突蜗神经经内耳道至延髓脑桥沟入脑蜗神经核大部分交叉至对侧组成外侧丘系
8、小部分同边上行加入外侧丘系下丘 上丘 顶盖脊髓束内侧膝状体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听辐射 头颈肌运动内囊后肢 (听觉躯体反射途径)听觉中枢(颞横回),五、平衡觉传导通路,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及前庭内的球囊斑和椭圆囊班 双极细胞前庭神经 延髓和脑桥交界 前庭神经核群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元) 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前庭神经外侧核 前庭脊髓束 (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伸肌兴奋、屈肌抑制),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最后公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锥体细胞,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锥体束,脑神经运动核,一、锥体系,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锥体束 位于中央前回和
9、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 皮 质 核 束, 皮质脊髓束,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概 述,分为,皮质核束,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下部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锥体细胞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内囊膝部纵贯脑干、陆续分出两种纤维,有两种情况止于双侧动眼N核、滑车N核、 止于对侧面神经核下半部三叉N运动核、展N核、疑核 和舌下神经核()面N核上半部和副N脊髓核发出相应脑神经(、 发出面神经和舌下神经3、)支配双侧眼外肌、双侧上部 支配对侧面部下1/4表情肌 表情肌、咀嚼肌、咽喉肌 和对侧舌肌运动
10、,皮质核束, 止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双侧: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上部、疑核、副神经核单侧(对侧):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 皮质核束损伤, 起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核束损伤, 一侧核上瘫,表现为病灶对侧鼻唇沟 消失、不能鼓腮露齿、 流涎、口角歪向病灶侧、 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 侧, 一侧面神经核下瘫,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不能闭眼、病灶侧鼻唇沟消失、不能鼓腮露齿、流涎、口角歪向病灶对侧, 一侧舌下神经核下瘫,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 病灶侧,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中上部及中央旁小叶前部巨型锥体细胞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纵贯脑干、在延髓集中形成锥体,有
11、两种情况大部分纤维交叉(集中交叉) 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后交叉)形成锥体交叉 对侧皮质脊髓侧束 同侧皮质脊髓前束纵贯脊髓全长至腰骶节段 只到脊髓上胸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对侧脊神经前根 对侧脊神经前根支配四肢肌 支配躯干和四肢肌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f始终不交叉而止于脊髓前角运动C,支配躯干肌,皮质脊髓束, 起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行程中在延髓大部分纤维交叉, 皮质脊髓束损伤,皮质脊髓束损伤,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腱反射 亢 进 减弱或消失,肌张力 增 强 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 (+) (),
12、肌萎缩 不明显 明 显,瘫痪特征 痉挛性(硬瘫) 弛缓性(软瘫),病理反射,锥体外系, 概 念, 功 能, 通 路,概念:指锥体束以外的管理骨骼肌运动的下行传导束。,功能:调节肌力和肌群运动,维持和调整姿势,以及进行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锥体外系通路, 皮质纹状体系, 皮质脑桥小脑系, 锥体外系损伤,皮质纹状体系,皮质纹状体系,躯体运动感觉区 皮质纹状体纤维 新纹状体 纹状体苍白球f 大 脑 苍白球 皮 质额叶躯体运动区 内囊 背侧丘脑 苍白球丘脑纤维 (腹前核腹外侧核),皮质脑桥小脑系,皮质脑桥小脑系,额顶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中脚(脑桥小脑束) 大 对侧新小脑皮质 脑 皮 质
13、躯体运动区 背侧丘脑 小脑上脚交叉 齿状核(腹前核 腹外侧核)红核交叉 红核脊髓束脊髓前角细胞,锥体外系损伤,皮质-脑桥-小脑系,皮质-纹状体系, 苍白球、黑质损伤:肌张力增高、运动过少,称震颤性麻痹。, 尾状核、壳损伤: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称舞蹈病。, 小脑损伤:共济失调、平衡失调。,练习题,1 试述浅、深感觉的传导通路。 2 什么是锥体系? 3 面神经核上、下瘫的鉴别点和原因是什么? 4 名词解释: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上神经元、下神经元、面神经核上瘫、面神经核下瘫、舌下神经核上瘫与核下瘫,重点和难点,重点: 1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 痛、温觉传导通路。 3 皮质脊髓束。 4 皮质核束。 难点: 锥体外系传导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