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四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变迁,+,七年过渡时期: 1949-1956 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 两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色建设时期): 1978年以后,新中国历史分期,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考点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一)经济结构的变动
2、1、背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原因: 资本主义的入侵 3、标志: 中国手工棉织业的衰败 4、表现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受到冲击。(理解?) 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农业: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 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行大量增加 商业和金融领域买办商人出现。 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5、影响: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国内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晚清(1840-1912)时期民族工业 1、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条件: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外商企业刺激 洋务运动诱导 工业革命成
3、果引入 2)简况: A分布地区: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B途径: 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企业 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C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广东:陈启源继昌隆缫丝厂,3)特征: A发展不均衡:地域:集中于沿海地区 部门: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C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小,中国仍以农业为主。 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很落后的 规模,资金、发展速度上看:小、少、弱|慢 D从发展趋势上看,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2、近
4、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代表企业 江苏南通:张謇大生纱厂;江苏无锡: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河北唐山:周学熙新洋灰公司;,3)影响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另一方面瓦解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从思想上看,不断冲击和动
5、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也使得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兴起与实业家们实业救国的努力分不开,历史人物命运和时代命运是分不开的,既要关注自身发展,又要关注社会发展。产生期的陈启源、发展期的张謇、周学熙、荣德生、荣宗敬等。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最重大也是深刻的变化。,【课程标准】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考点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民国初年(1912-1949) 1)原因 辛亥
6、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政府政策推动。 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受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2)、表现,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新增厂矿、新增资金增长迅速 纺织业、面粉业成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 3)、特征 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内地很少;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发展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 整的工业体系; 在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控制) 整个国民经济中,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其发展受制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程度。(生命力强、脆弱性短暂性: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半殖民地半封建
7、(根源,特点) 4)、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掀起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中共的 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2、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较快发展,1)、原因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生产复苏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发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2)、影响: 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官僚资本加强对民族工业的控制,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3、抗战时期(1937-1945)-沉重打击1)、原因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 社会政局动荡 官僚资本压制、侵吞民族资本,2)影响:
8、 民族工业内迁,改变中国工业布局,促进西南、西北民族工业的发展。 4、国民政府后期(19461949)-陷入困境 1)原因:,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繁重的苛捐杂税。 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官僚资本的压迫;2)影响: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四)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利因素: 列强侵略,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清末、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经济政策; 人民反帝爱国斗争推动;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自强不息爱国精神。 (5)社会变革(辛亥革命) 不利因素: 列强侵略 (军事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
9、 后天畸形(结构和分布失衡,没有形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 政局动荡(革命、战争不断); 环境恶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座大山。,五)影响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另一方面瓦解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的近代化和市场化,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提供物质基础。 、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推动中国政治变革。 、从思想上看,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
10、级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也使得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从社会生活看:西化和近代化,城市化。,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近代历史进程),六) 历史启示(1)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 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2)善于抓住有利的国际机遇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正是抓住有利的国际机遇而实现发展的重要保证。(3)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近代官僚资本的垄断经营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重大障碍。(4)保证充足资金,以科技为先导。近代中国民族经济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少、技术力量弱、对外依赖性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11、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三大热潮”,这三大热潮的共同点有 (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厉限制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A B C D 中国近代的外商企业、洋务运动的军事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共同特点是 ( )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都以追逐利益为主要目的都是使用机器的近代工业A B C D,答案:C、C,(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探索 1、“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1)“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条件: A、土地改革的完成(1950-1952年
12、) B、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1950-1953)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任务: A内容: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B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3)影响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另一方面瓦解着自给自足的自然
13、经济。 、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从思想上看,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也使得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兴起与实业家们实业救国的努力分不开,历史人物命运和时代命运是分不开的,既要关注自身发展,又要关注社会发展。产生期的陈启源、发展期的张謇、周学熙、荣德生、荣宗敬等。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最重大也是深刻的变化。,中
14、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思考: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增强国防的需要受苏联建设经验(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基本任务: A内容: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B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实质)C成就:超额完成;建成一批重要工业部门和大型重点工业企业,思考:一五时期的重大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其原因。,基本任务: A内容: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15、改造 -一化三改 B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实质)C成就: 超额完成;建成一批重要工业部门和大型重点工业企业 D意义: 形成东北重工业基地,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结果: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失误:急于求成,速度过快,(2)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1953-1956年),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农业的改造,对手工业的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公私
16、合营为主要形式,和平赎买政策来实现,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2、探索与失误(1956-1966 探索时期),1)中共八大召开 背景: A、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B、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主要内容A、主要矛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评价: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未能坚持下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快,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17、思考: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精神与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稳,2)探索中的失误: 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表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思考:“大跃进”运动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要大炼钢铁?全民大炼钢铁的效果如何?“大跃进”运动有何严重后果?,危害: A“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B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C二者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D导致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
18、的经济困难。,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表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思考: 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何特点?这一运动有何严重后果?,19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在当时被称为三面红旗。 实际上是经济建设中的三个严重失误。,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1965),A背景: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B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成就:1962年起,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家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取得重大成就。,阅读材料回
19、答:,材料一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状况如何?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3)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文革时期),背景:受“左”倾错误的影响1966年文革开始,“左”倾错误盛行,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表现: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调整: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成功的探索: 1953-195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960年纠左提出“
20、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文革中周恩来、邓小平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探索的失误: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十年浩劫,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思维拓展,失误原因: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照搬苏联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党内民主制度不够健全,个人专断作风滋长,左倾错误不断发展,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处理社会主要矛盾。 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以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
21、生活水平。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至今)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背景 2).召开 3).内容 4).意义 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概述:含义 实质 必要性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因 过程 性质 作用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原因进程、措施 影响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 2)过程 3)意义 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 2).特点 3).意义,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至今),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 背景: 文革
22、结束后出现两年徘徊局面,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1978年5月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奠定思想基础。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为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2)召开:197812 北京3)内容: 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路线:平反冤假错案,拨乱反正,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伟大决策: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意义: 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
23、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 揭开了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概述 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要性:,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材料一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材
24、料二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因: A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B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过程:,A安徽、四川首先尝试:1978年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B中央肯定,全国推广: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具体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特点:“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C改革农村基层组织: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建
25、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业朝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A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分配中平均主义弊端,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儿改变了面貌。C 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性质: 作用:,下面的图表从根本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 B.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C.个体经济是农村发展方向 D.使农
26、业改革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随堂演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但后期过粗过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与扩大规模,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公有制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分配方式,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纵向梳理,1953-1956,1950-1952,1958年,1978年以后,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国企改革 (以1992年十四大为界,分为两个时期)P53、P57 原因 A十一届三中全
27、会作出的改革的决策。 B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企业和职工的积既性,经济缺乏活力。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 进程: A、1984年以后至1992年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措施: A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程:B、90年代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国企改革的深化) 含义: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公司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的基本成分,它包括以下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成分,凡
28、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均可称为现代企业制度;二是指以公司制为核心的具体形式,按公司制改造传统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影响: A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B形成了一批大企业集团。 上海 宝山 钢铁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国家电力公司。 C增加了国有资产。 D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E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3、社会主义市场经
29、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国内改革阻力重重。 国际 苏联 解体、东欧剧变。 邓小平 南方视察提出搞市场经济。2)过程: 酝酿: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谈话强调,计划多一点 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提出: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 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具体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把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
30、本经济制度 完善: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 建立:二十一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3)意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格局 形成。 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促使外向型经济发展,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创办经济特区。 A时间:1980年建立 深圳 、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 海南 经济特区。 B政策: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C作用: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
31、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开放沿海城市和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A时间:1984年。 B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C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点:沿海开放城市; 内容:利用外资、引进技术。 D作用:增强开放活力;增加开放形式。,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A时间:1985年。 B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C作用: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A时间: 1990 年。 B作用: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海南,浦东,特点: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 内地的开放体系
32、。 特点:点线面结合; 全 方位、 多 层次、有重点 宽 领域。 (3)意义: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全球化趋势。,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2、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3、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4、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罔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同的对外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