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佛像的摆放方法正信的佛教中从不搞个人崇拜和迷信。佛弟子供奉佛像是为了纪念、恭敬那些因如法修行而成为了大觉悟者、大智慧者的人。有慎终追远、见贤思齐、鞭策自己的意图。若无恭敬心,供俸佛像是没有意义的。佛像本身没有生命,仅是表法,是一种象征,只有我们的恭敬心、慈悲心及智慧心打开后,我们才同它相应。摆放的佛像是世间“住持三宝”之一,主要是为了教育众生发起皈依“自性三宝” ,进而修行解脱生死而用,是一种佛教特有的教育方法-这是佛教造像的主要作用。佛教中关于“佛菩萨造像”摆放的仪轨,都出自佛经和古代丛林的历史传统。居士家庭中的佛菩萨像摆放,自然要和寺院摆放的一致(现在网络发达,看看各寺院专网图片或佛堂
2、图片,也能知道佛菩萨像的位置) 。一般来说,寺院对特定佛菩萨像多设置专门的殿堂,而家庭大多数时候做不到这一点,故应结合居士个人修学法门的实际情况来摆放,不必放得太多(因为初学佛的人对造像的含义不明白,喜欢集中放太多,反而容易使其心乱分神,影响修行。 )有关更详细的摆放知识,请参阅佛说造像量度经等经典和中国佛教丛林规则 、中国佛教大辞典 。【一、佛菩萨像摆放的原理是“主伴圆融” 】即一个为主,qita 都是伴。如果我们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一切诸佛都是伴。任何一尊佛都可以做主,也可以做伴,主伴圆容。菩萨也是,假如我们学佛以观世音为本尊,诸佛都为伴;地藏菩萨为本尊,观世音就是伴。佛的经典也是如此。
3、在佛门中,无论修那一法门,都是赞叹这个法门第一。说这个法门第一并不是显示 qita 法门就是第二,千万不可自赞毁他,这就犯了大戒。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二,家庭佛菩萨像摆放的一般原则】1,如果住处很小,或者住於公家宿舍,与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室以及同住一栋房子,当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时课诵之际,暂以佛经代表佛像,置於相当的位置,不必设置香炉、烛台,也不必供水、供花、烧香,仅於课诵前後,问讯、礼拜,以表示虔诚、恭敬即可。倘若同住的室友和舍友,大家都信佛,当然可以设置共同的佛坛或佛堂,如果仅是自己一人虔诚学佛,则不可由於表现特殊,强设佛坛,而招惹大众的怨愤。 (圣严法师语)2,佛像背後
4、不可临窗,应当面对门窗,阳光充足,使人进门便可一目了然。不把佛像面对厕所、炉灶或直接面对自己的卧床。摆放依空间的大小以及佛桌到天花板的高度来衡量以不顶到天花板为原则 ,供奉佛菩萨圣像宜简单庄严,不论是坐像、立像、卧像皆可,可依各人的喜好相契来选择。切忌纷然杂供,有失庄严。 (圣严法师语)3,如果家中原供有关公、妈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时,不可由於信佛、学佛而把他们立即废除,应该逐步进行。先将佛菩萨圣像安於正位,qita 神像祖牌置於两旁,不必另设香案、烛台。因为一切善神、祖先都会护持三宝且亲近三宝,供设佛菩萨圣像之後,他们也能成为三宝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迁移佛坛和佛堂之时,便可
5、把原先的神像视为古物而予以保藏。 (圣严法师语)4,家庭祖宗牌位可以移置於寺院的往生堂,家中并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则可置於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处,改以较佛坛为小的祖坛,单独供奉。5,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佛代表万佛,以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任择其一即可。如果巳经有了佛与菩萨的圣像,则置佛像在正中或後上方,菩萨像在两侧或在前下方,务必要使佛突出,以显其尊贵。圣像的大小尺寸,应该和佛坛、佛堂的空间位置比例相称,不可太大或太校如果圣像很小,且是以七宝所成,则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龛来衬托出佛像的伟大。 (圣严法师语)6,佛
6、像的安放主要根据所修的法门来定。以庄严、清净为总圆则。方向一般为坐北朝南。藏教常见的分层安置法是:(1) 、两层:上层中间为佛像,左为大乘经典,右为塔,以此代表佛的身、口、意。下层为各种供品。(2) 、三层;上层同上,中层安置曼扎供或菩萨像或护法,下层同上。(3) 、五层:上层安置佛像为法师与本尊,第二层安置佛部佛像,第三层安置菩萨像,第四层安置护法,第五层各种供品。(每层藏教佛像安置法略) 。至于每层安置哪几尊佛菩萨,根据所修法门及依止法师的教授为要。汉地佛教中常会出现三尊一组的佛像安置法是:(1)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中) 、观世音菩萨(佛左) 、大势至菩萨(佛右)-出处是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
7、佛经 ;(2)华严三圣(释迦三圣):释迦本师佛(中) 、文殊菩萨(佛右) 、普贤菩萨(佛左)-出处是华严经 ;(3)三世佛:过去佛以迦叶佛为代表(本师左) ,本师释迦牟尼为现在佛(中) ,弥勒佛为未来佛(本师右) 。(4)三方佛(三宝佛):毗卢遮那佛(中) 、东方药师佛(毗卢佛右) 、西方阿弥陀佛(毗卢佛左)(5)释迦三师徒:本师释迦牟尼佛(中) 、阿难(佛左) 、大迦叶(佛右) ,或者舍利弗(佛右) 、阿难(佛左) 。(6)东方三圣:药师佛(中) 、日光菩萨(佛左) 、月光菩萨(佛右)-出处是药师经(7)娑婆三圣:释迦牟尼佛(中) 、观世音菩萨(佛左) 、地藏菩萨(佛右)(8)qita 摆放
8、法:释迦佛(中) ,观世音菩萨(佛左) ,弥勒菩萨(佛右) ;释迦佛(中) ,观世音菩萨(佛左) ,地藏菩萨(佛右) ,弥勒菩萨(佛前) ;7,经典、佛塔和佛像共同摆放的方法释迦牟尼佛像(中) ,佛右方可安奉“法本” 、 “经典” ;佛左边安奉文殊、观音、普贤、等菩萨,以及舍利塔。佛像供养处宜略高。佛像前可供曼达盘,最外缘供五供、八供品。8,以现代住宅高楼化,在室内空间有限的情形下,若没有单独的空间可供做为佛堂的使用,可与客厅规划在一起,以较高处的空间或柜子来做佛堂的摆设,简单的佛像辅以香炉或卧香,在搭配鲜花即显庄严肃穆。【三、法师对佛菩萨像摆放的开示】1,问:家庭佛堂中间摆放了阿弥陀佛像,傍
9、边又摆了观世音菩萨像这样是不是夹杂了?求请法师开示。智随法师答:南无阿弥陀佛大体而言,应无妨,三圣一体故。就个人用心而言,则有专杂之别。一、若视三圣一体,知弥陀是主,观音势至是从。主摄从,从归主。则供弥陀一佛或供西方三圣乃至极乐来迎图皆无妨。无论供一供三,皆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此心无二,即是专。二、若于供弥陀外,别供观音而另有所求(如求消灾平安等) ,则用心不一,未免有杂。2,佛像与菩萨像可以供在一起吗?祈竹老法师答:这是可以的。一个完整的佛坛,应该起码有一尊本师释迦牟尼像、一本佛经及一座舍利塔,分别表义佛陀之身、语、意。在此以外,可以也供奉 qita 佛像及菩萨像,但 qita 佛像应放在本
10、师释迦牟尼像(或图片)之旁位或略低一点的位置,菩萨像再放旁一点或低一点,如果也供奉出世间护法,则再要放低一点。只要如以上所述次第排列,可以把佛、菩萨及出世间护法在一起供。世间的神明、祖先、龙族及地神等,我们三宝弟子不应依止。如要略事供养,亦不可放在佛坛上,只可分开 qita 地方而供奉,而且不应生起依止信皈的念头。对已死的祖先供奉,其实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真正益处,倒不如以利益他们的心而代为供养三宝,把功德回向予他们。祭祀祖先是汉地民间传统,并不是佛教的。3,问:持名念佛,要不要同时观想自己本尊的阿弥陀佛佛像?经常看见不是自己本尊的阿弥陀佛像,对自己往生有没有妨碍?是否应该少看,而只看自己的那尊阿
11、弥陀佛像?净空法师答:这个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到。凡夫情执很深,所以供养佛像也要专一,供养一尊。常常看这尊佛像印象就很深,将来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他一定现这个像,为什么?你已经很熟悉了,你会生欢喜心,我天天看你,终究真的见到了。诸佛如来总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选择一尊佛像之后,一生不要改变。如果这个像也喜欢,那个像也喜欢,到临命终时,不知道是哪个像来接引,你就会起疑问。疑问一起来,往生的缘就断掉了,这是很恐怖的事情,念一生佛,最后不能往生。所以, 三字经上讲的“教之道,贵以专” ,咱们学之道也是贵以专,专太重要了!早年我们在 TW,最初有个小道场,华藏视听图书馆。有一位老居士,老居士
12、以后往生了,送我们一尊白磁的阿弥陀佛像,我们就供了这一尊佛像。这尊佛像还在 TW 我们的老道场,因为我们常常出国,磁的很容易打破,不好带,所以我们就照相。现在这尊佛像照片可以说是全世界流通,到处都能看见。无论走到哪个地方,我们都是看这一个佛像,所以印象特别深刻。看到别人供的佛像跟我们不同,我们礼拜三拜很欢喜,可是我们心目当中,心里头还是这一尊白磁像。专一有好处。4,净空法师 qita 开示(1)我们自己表示自己的虔诚恭敬,如果房子房间多,用一间房做佛堂,专门供佛。你做早晚课,你在里面读经、静坐、念佛,都很好。如果房间少,或者是在客厅,看哪一个位置合适,你在这个地方供佛像。中国人很重视方位,就是
13、上方;上方就是大位,这个位子最大。什么方向是上方,什么位子是最大?像我们这个讲堂,这个方向是上方,这个位子是最大。如何区别?就是坐在这个位子上,无论从哪个门进来的人,你第一眼看到他,这个位子就最大。如果门在后面,人家进来你看不到,这不是上方。上方是,我们这门很多,三面都有,哪个门进来,我们第一眼看到了,这个位子叫上方。所以,不一定是东南西北,因为你家的门窗开的方向不一样。你要斟酌一下,哪一个位子,房间进来有几个门,进来第一个看到,这个位子就是大位,就是上方。佛像、祖先牌位都要供在这个方位上,这样就对了。(2)如何供养佛像?有同学来问我,家里供的佛像、菩萨像,摆的位置,有人来跟他讲,这样也不对,
14、那样也不对,到底怎么办?这是魔来扰乱!他让你起分别,让你起执着,让你起烦恼,所以决定不能听。佛像供在家里面要供在什么地方?如果你家里面的房子很多,应当要空出一间做佛堂,供养佛;如果房间不多,就供在客厅,都行。客厅供在上方,这个上下怎么区别?坐在这个位子,每一个人进到这个房子,他第一眼看到,这个方就是上方。供佛有两个重要的意义,这一定要懂得。第一个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恭敬心,这一点很重要!恭敬心是性德的表现,课诵本里面诸位常念到“一切恭敬” ,佛菩萨对人、对事、对物都是至诚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是不是至诚恭敬?对一切人事物至诚恭敬,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这个人我喜欢他,我对他恭敬一点;那个人是
15、我的冤家对头,我就恨透他,这是凡夫。佛菩萨是一切恭敬,决定是平等清净,没有高下,没有分别。所以我们供佛像,因为我们对佛恭敬,对佛恭敬立刻就想到:我对一切众生要恭敬,对一切万物要恭敬。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你要把每一个众生都当作佛一样地恭敬,这是供佛、供养佛像第一个意义,这叫真供养。这个供佛像,决定是大吉大利!供佛像的第二个意思是报恩。佛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今天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我们不要忘了根本的老师。所以我们供佛,不是把他当神看待,而是把他当作老师看待。我一看到佛像,我要觉悟,我要向佛学习!佛像摆在那里,提醒我觉而不迷,它的意思在这里。其次,看到这个佛像,晓得我自己也是佛。我
16、不胡思乱想了,我就是佛;我胡思乱想,我就是凡夫。所以成佛、成凡夫,就在自己一念之间! 另请同时参阅:1、寺院中佛像的真实含义和造像的意义 http:/www.hzfj.org/viewthread.php?tid=93671&;page=1思的是信者何所信,何者为善,如何行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到道场里来,不知也不问所敬者是谁,只要见到像总是大把的烧香,状似虔诚的膜拜,口中念念有词,听之不知所云,问之不知所求,究之不知所向。总觉得满天神佛是他的依靠,能够让他有安全感,这也是现代人的可爱,也是可怜之处。佛法是佛陀对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在各自的生活、工作领域内,从不同的层面、
17、不同的角度,去端正思想、改变心态,提高人生境界,升华心灵素养,以期达到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本着这样的一个宗旨,佛法在传播的过程中,所有的言教与一切有形的设施,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这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苦心孤诣、匠心独运,也是他们“但愿众生得离苦”大慈悲心的具体落实。所以我们要正确并且善巧地认识佛法当中的种种设施,以避免信佛是迷信的讥嫌。即便不是学佛的人,也应当善意地、正确地理解,以避免误会。我们要去认识自己所不了解而又时常要面对的事物,切不可以不知为知,那样往往会阻碍自己的进步。【寺院的由来】佛教是佛陀教育的简称。我们透过历史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佛教大约在春秋时期就传到了中
18、国,一直到后汉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 ,由汉明帝派特使蔡愔正式到西域礼请,同时,迎请印度高僧摩腾及竺法兰两位法师带着佛像以及经书来到中国。这是国家大事,一开始先有鸿胪寺接待(寺是属于皇帝直接管辖的,鸿胪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外交部)。两位法师与帝王大臣相处的非常融洽 ,大家在一起非常欢喜,王臣们都希望他俩长住中国,于是,汉明帝正式增设一个同样的机构,也称之为“寺” 。这个寺就是佛教教育机构。古代的专制,君权与相权还是分得很清楚。帝王对宰相非常尊重,宰相执行帝王的旨意,管理国家。宰相之下办事的一级单位称“部” , “部”的长官称“尚书” 。另外,直接属于皇帝管的称“寺” ,寺的长官称“卿”
19、。皇帝之下有九个“寺” ,就是九个一级单位,称九卿。于是,汉明帝的政府就有十个“寺” ,新成立的“寺”就专管佛教教育。佛教在中国第一个寺院就是现在的洛阳白马寺。白马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佛陀教育部,就是专门推广佛陀教育的。另外,宰相下面有个礼部,也是办教育的,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所以,中国从汉明帝以后就变成两个教育部。这两个教育机构一个归皇帝管,一个归宰相管。因此,佛教教育在全中国的推动,远远超过礼部的推动。可见,中国人对“寺”是多么的重视啊!所以,寺不是庙,与宗教也毫无关系。现代一般人将寺与庙合称,就与鬼神扯上关系了(庙是供养鬼神的,过去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叫太庙。一般百姓供祖先,祭鬼神
20、的地方叫祠堂。庙跟祠堂的性质完全相同) 。寺院成立之后,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个是教育,一个就是翻译佛经。翻译佛经所需的译场,规模之大也不是我们想象得到的。唐代玄奘法师,他的译场,编制就有六百多人。早期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的编制也有四百多人。所以,寺院是个很大的政府办事机构。现在的寺院完全变质了,教育几乎完全丧失!变成专门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这是很冤枉的一桩事情。这是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演变到现在这个现象。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佛教简单的历史,晓得佛法的本质,我们要学它真正的好东西。【佛陀教育】我们从历史上来看,汉朝统一中国之后,在教育制度上,就逐渐兴起了一个很精细、很明确的理念,成为我们近两千年来的
21、教育哲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这个理念被肯定,可以说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尚未发觉。中国人很重视教育,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才能够帮助一切人离苦得乐。而且,国家的兴衰与教育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佛陀教育在思想、方法、理论、修学上与中国的儒家、道家很接近,可以说,中国的儒道讲纲领,而佛法讲细节,非常微细透彻,两者真是水乳交融。佛陀教育的宗旨与目的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它是佛法修学的最高理想和目标。这句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 “觉”是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
22、, “人生”就是自己,佛教导我们的就是“认识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 。若完全明了通达,称之为佛菩萨。若完全不明了,则称为凡夫。诸位想想,佛教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多么密切啊!世间没有任何事能比这桩事与自己的关系更密切的了。智慧有上、中、下三等,佛教修学的第一个阶段是“正觉” ,向上提升一层是“正等正觉” ,最高的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佛门里面这些名称就好像学校里面的学位名称,现在的大学学位有学士、硕士、博士。佛教也有三个学位,如果你得到“正觉” ,就称你为“阿罗汉” ,现在的人喜欢简单就称“罗汉” 。若你得到“正等正觉” ,就称你为“菩提萨埵” ,现在的人简称“菩萨” 。若你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23、” ,就称你为“佛陀耶” ,古人简称“佛陀” ,我们现在更简单,称“佛” 。“佛” 、 “菩萨” 、 “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呀!佛教说,人人可以成佛,人人应该成佛。如现在的博士学位,每个人都可以拿到。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宗教里上帝只有一位,如美国*只有一位,不可以人人都当*。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是菩萨。佛教导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众生体验觉悟的层次不相同,高低广狭不一样,可见凡圣平等,只是迷悟差别不同而已。佛菩萨觉悟,众生迷惑。觉悟的人生活就自在,在生活里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迷惑的人,被外面的环境主宰,自己不能做主,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自己不能做主宰的就称为凡夫。如
24、果是佛菩萨则不然,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做得了主宰, “主宰”是自己真正能做得了主。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 。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 ,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 ,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 ,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
25、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能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这种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大家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我们常常听到佛教里面讲“普度众生” 。那什么是“普度众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对一切众生要尽心尽力去帮助、协助。 “度”就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解决一切困难的问题。佛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
26、用教学的方法。我们现在的教师进修制度就是释迦牟尼佛首创的。他当年在世,有许多有成就的学生。这些学生也分派到各处去教学,但每一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回到老师的身边,称为“结夏安居” 。印度从四月半到七月半是雨季,这个时候在外教学不方便,所以通通回来,接受老师的再教育。同学们再互相切磋、琢磨,然后再出去教学,帮助大众。这是真正难得。佛教的经典非常丰富,在全世界,不论是宗教、学术都没有如此丰富的经典。这么多经典把它分类也可归纳成三大类,我们中国人称为三藏经典。这三藏经典即是“经藏、律藏、论藏” ,经藏偏重在定学,律藏偏重在戒学,论藏偏重在慧学,这是佛陀教育的教科书。佛教提倡艺术化、美术、音乐、雕塑、乃至于
27、建筑都含有很深的教学意义,确实达到大圆满,充分显示教学的宗旨和意趣。佛教教学将博物馆、图书馆与学校结合在一起,让人一进入山门,一句话都不必说,佛陀所教导的,我们都能体会明白了。【弥勒菩萨】进门第一座建筑是天王殿,不过有些规模更大的寺院,进入天王殿之前还会经过一道或者两三道“三门” 。 “三门”确实有三个门,一般是三门并立,中间大两边小。中国古代的佛寺大多是建在深山之中,有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 ,所以“三门”也写成“山门” 。大殿当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大多供奉的是中国宋朝布袋和尚的造像。为什么供奉布袋和尚的造像呢?布袋和尚出现在南宋高宗时代,跟岳飞是同时代的。当时在浙江奉化出现一位肥头
28、大耳、大腹便便,拖个大布袋到处行化的法师,本名契此,但大家都欢喜称呼他“布袋和尚” ,既形像又亲切。他把别人所给的东西,统统投入布袋。如果有人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两只手往下一垂。笑嘻嘻的一言不发站在那里。问者若有所悟,明白这是让他放下。别人又问放下以后怎么办呢?他就卷起布袋背在肩上扬长而去。问者望着他远去的身影,微微点头,知道法师教他放下自己,提起众生。最后布袋和尚在奉化雪窦寺示寂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偈语,告诉大家他的真实身份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往后道场中的弥勒菩萨都是造布袋和尚的形像,寓意非常深刻。我们现在看到布袋和尚整天笑嘻嘻的
29、坐在门口迎接一切人,是教导我们学佛要笑脸迎人,不可以愁眉苦脸。大大的肚皮代表包容,对于世间的善恶美丑要清清楚楚而又能够包容。用平等的心态、欢喜的仪容面对一切社会大众。佛菩萨像是代表所教学的宗旨意趣,千万不能当成神明看待。弥勒菩萨所教我们的就是进入佛门不但要“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还要“生平等心,成就喜悦的相” 。换句话说,就是对一切众生生平等心,对一切众生要欢喜。 “喜悦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爱心,也就是喜爱之心。这个喜爱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智慧的,佛家也称作慈悲。佛菩萨对众生的喜爱是永恒不变的。因为他没有自私、没有自利、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喜爱是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流露
30、出来的。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像弥勒菩萨一样欢欢喜喜,一团和气,大慈大悲。弥勒菩萨也称作阿逸多菩萨,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无能胜” 。也就是说,他的慈悲没有人能超过,他的慈悲遍法界、虚空界。因此,中国又称他为“慈氏菩萨” 。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候补佛,现在兜率内院,要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兜率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知足” ,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能成佛。我们还见到一种在布袋和尚身上围着、趴着五六个嬉笑颜开的小孩儿,搔痒的、挖耳朵的都有,布袋和尚挺着硕大的肚皮笑嘻嘻地坐着。如果把他理解为老爷爷含饴弄孙,那就把他浅解了。人在世间,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围绕,时时刺激着你的
31、感官。为之所动六道轮回去矣,不为所动则可渐趋解脱。所谓“汝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布袋和尚不正是做这一种示现吗?进入天王殿向弥勒菩萨问讯之后,用欢喜、平静的心右绕佛殿。因为我们在经上常常读到“右绕三匝” ,所以我们也应该右绕才合礼节。【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所包含的意义就是如何你能保持自己这一生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而不败?你就护你自己了。如何能保持你一家幸福美满不至于家庭败坏?如何保持你事业的顺利成功?如何保持社会的安定繁荣?如何保持国家的富强?如何保持世界和平?也就是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持国天王就是教我们这些道理,我们学会之后确实能走圣贤、
32、佛菩萨的道路。那么,它教给我们重要的修行原则在那里表示呢?他手上拿的琵琶,表示你要达到以上目标一定要学中道。琵琶代表中道,你看那个弦,松了弹不响,紧了一弹就断,一定要调得适中,音律才能发出来。表这个意思,不是持国天王喜欢弹琵琶,那就搞错了。他用这个方法来表示,提醒你,你要住中道,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都在琵琶上表现出来。你懂得这个意思,你一见他,不就上了一课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因循退缩固然不能成就,但对什么事都讲求“速成”的现代人,别忘了古有明训“欲速则不达”啊!【南方增长天王】代表求进步,儒家讲的日日新,佛法讲精进,不进则退呀!时代
33、永远在进步,这是法则。所以我们要增长智慧,要增长道德,增长能力、福报、学问、技能、才艺乃至于生活品质,都要逐渐提升。样样都要第一,平等才能和睦。每个国家都第一、每个族群都第一、每个宗教都第一,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和平、幸福、美满自然能现前。所以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他不是跟着时代走,是领导时代走啊!南方增长天王手中的剑代表智慧,说明智慧比什么都重要,告诉我们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要用智慧去辨别纷纷扰扰的世间万象,不可以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往往误事,理智的掌控才能做到恰当的抉择。南方增长天王给我们上课表示唯有智慧的增长,才能将持国落实,把持国天王教导我们的才能逐渐的提升。这两位天王
34、的教学就相当圆满了。【西方广目天王】广目就是现在讲的观光考察。你要多看,多看看别人的,吸取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你就进步。西方广目天王教我们要有智慧看这个社会,社会非常复杂,变化多端,人情的变化、事理的变化,变幻莫测。西方广目天王一只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是蛇,龙蛇代表多变。俗话说“神龙见首不见尾” ,这代表瞬息万变的社会。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也就是在不断地变化当中,尤其是现在人常常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种速度。处在多变的社会当中,不跟着变就会落伍,跟着变又会穷于应付,无论怎样努力总会让你感觉赶不上潮流。另一只手上拿着宝珠,宝珠代表不变,变化里头你掌握着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人事才
35、能摆平。才能帮助这个社会和谐安定,帮助人民觉悟幸福。我们再看,叫龙或者蛇随着宝珠不变,这就是你要转境界,不能被境界所转,在变化中掌握到不变的原理原则。正是佛家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只有掌握住不变,才能够在既精彩又无奈的复杂社会中从容不迫,气定神闲。不管外面怎样惊涛骇浪,你都能够处变不惊;不管社会风气怎样的江河日下,你总能够把“根”留住。【北方多闻天王】很明显告诉我们要多听,没有叫你多说,更没有叫多嘴天王。我们要成就智慧,要多看多听。多看、多听能开阔视野,拓宽心胸,又能丰富知识,增长智能,这就是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了这样的积淀与经验,学问、智慧、德能、才艺还能没有进步吗?
36、我们的身心状况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工作就会做得更加出色。一人如是,一人受益;一家如是,一家兴旺;一国如是,国富民强。多闻天王所表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长时薰修” ,也就是长时间的熏陶修学。现前社会上的年轻人没有耐心,学东西总希望学简单的,时间短的,很快能学成的。看到多一点,时间比较长的,它就厌烦。尤其是古圣先贤的教诲,决定不是学一遍、两遍能学会的,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心。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伞能够遮风挡雨,防紫外线,这是对身体的照顾。由此引申,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五花八门的思想借着铺天盖地的网络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介悄无声息地走进千家万户。就在你梦与醒的边
37、缘,情不情愿的当口,一次次地侵袭着你、改变着你、腐蚀着你。当你被蚕蚀得千孔百疮,体无完肤的时候,抱着钞票欲哭无泪。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多闻天王的伞盖就是提醒我们在经历信息洗礼的当下,要知道保护自己。对送到你面前的所有信息不要照单全收,看它是否经得起你不变原则的衡量,经过多次的考验之后,符合标准的也要小心接收,否则当然是拒之门外。所以,多闻天王手中的伞是告诉我们防止污染呀!特别是防止心地的污染,在所见所闻中不为邪知邪见所污染。我们的心本来是清静的,心里面起了贪、嗔、痴、慢,心里面起了疑惑,你心地被污染、精神被污染、思想被污染、见解被污染,那就坏了。孔老夫子教导颜回克己复礼,要从“非礼勿视,非礼勿
38、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起,这无疑是我们现前保护身心健康,防止污染的最佳保护伞。所以大家要明白寺院里所有的设施,比如供养佛陀像、菩萨像、罗汉像、天神像,实际上他的作用是教具,统统是教育的含义,很深的教育意趣。他的每一个构想、每一个设施都是启发我们心灵的,启发我们智慧的,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的。不是供神,更不是叫你当神拜的。我们见到他之后,你恭恭敬敬的礼拜表示我谢谢您,我要向您学习,这是智慧。摆在你面前,天天给你上课,不要说一句话,你在这里就得到圆圆满满的佛法,而且体会得非常深刻。这个叫护法天王。护是护自己,不是护别人。你真正明了他的意义,依教奉行,佛菩萨一定会保佑你的。我们刚刚详细介绍了四大天
39、王表法的真实意义,如果我用一句话来分别概括的话就是: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行大道,南方增长天王教我们积大德,西方广目天王教我们修大行,北方多闻天王教我们成大果。如果我用十六个字还可以再总结一下,就是教导我们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韦驮菩萨】与弥勒菩萨背靠背的是韦驮天将。他本是南方增长天王部下的八大将军之一,是四大天王麾下三十二将军之首。唐朝道宣律师感得他现身护法,常常见他身着甲胄,合掌恭立,宝杵横放臂上。自此以后,中国的道场中大多立此天将军身的韦驮菩萨像。韦驮天将虽是四大天王的部下,但在传统的寺院中却得到特别的尊敬。传统寺院的早晚课诵中,早课的末后是祝韦驮仪,唱韦驮赞;初一、十五的午供中
40、,除了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香积厨之外,还有韦驮殿。韦驮天将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殊遇呢?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 ,各自护卫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勘察民心厚薄,维持社会秩序,类似现代社会纪检与军警部门的领导人。而韦驮菩萨发愿专门护持佛法、护持道场、护持出家人。对于正法道场,真心修行的出家人,他是绝对的尽心护持。他的感应故事在中国的寺庵山志中的记载不胜枚举。高僧大德在讲经时曾说:出家人一心修道,不募捐、不化缘,可能会过得清苦一些,但绝不会饿死。如果饿死一个真心修道的法师,韦驮菩萨应受撤职查办之处分。所以韦驮菩萨得到出家人的特殊礼遇不是没有原因的。四大部洲中,北俱卢
41、洲这一洲福报很大,人民的生活即不需要操劳,也不需要耕种,更不需要经营。所有一切生活需要都是自然生长的。衣食自然,寿命又长,寿命都是千岁而且很少生病。但是这个地方的人享福享惯了,人在福中把修行忘掉了,所以佛法在这一洲没有。说到修行,什么叫修行呢?佛法讲修行,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行为,实在太多了,哪能说得尽呢!所以佛法,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身体所造作的身业行为。二、是言语所造作的口业行为。三。是起心动念,意业行为。行为无论有多少,总不出这三个范围,所以叫“三业行为” 。思想错误了、见解错误了、说话错了、动作做错了,这叫错误的行为。把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才是修行。三业行为的修正,是要
42、以心为主,禅宗讲:“修行要从根本修” 。什么是根本呢?“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心正,我们的言行一定正,心不正,就是想学也学不像呀!我们再看,韦驮殿的上方有一个匾额,上面写着“三洲感应” ,四大部洲只有三洲感应,就是北俱卢洲没有佛法,所以韦驮想要护法却又护不上。韦驮是总护法神,我们现在这个劫叫贤劫,他要护持贤劫千佛出世。贤劫中第一尊佛是拘留孙佛,第二尊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是迦叶佛,我们现在是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下一尊(也就是第五尊)示现成佛的是弥勒佛,到第一千尊就是韦驮示现成佛。【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也就是大英雄宝殿。谁能真正称得上是英雄豪杰呢?古圣先贤经常告诫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
43、人正是你自己”所以,我们要战胜自己,不但要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而且还要战胜自己的生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谁做到了呢?佛做到了,所以佛是真正的大英雄豪杰。佛门里面的建筑是艺术,建筑也是表法的。大雄宝殿外面看是宫殿式两层,从里面看是一层。两层代表佛家的术语“真谛” 、 “俗谛” ,也就是我们讲世间法、超越世间法。两层里面是一层,表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迷了就有二,悟了原来是一啊!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不是离开俗谛之外别有真谛。现代人都重视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如何能够学到即能创造财富而又不为财富所累,深深明白拥有财富是福报,善用财富是智慧,不要反被自己所创造的财富推向痛苦
44、的深渊。利用自己的福报与智慧,为社会大众带来没有后遗症的光明与喜乐,这只有真正明白真俗不二的人才能做得到。你看它都有很深的用意在里面。你真正明白佛教建筑的艺术、建筑、绘画、音乐、雕塑,收获就非常丰富了,那是非常圆满的教学。大雄宝殿是整座寺宇的中心,纵然是很小的道场,只有一座殿堂,也会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名之为大雄宝殿。显示出佛弟子不忘根本老师,更显示出慈悲与清净是佛法的根本教诲。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古代丛林来看,一般是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再因地制宜而配置其它殿堂与房舍,殿堂作为供奉其它佛菩萨像之用,房舍则是修行人的栖息之所。【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南部)净饭
45、王的太子,母亲是摩耶夫人。他曾经从城的四门出去游玩,见到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所以萌发了出家修道寻求解决人生问题的愿望。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日食一麻一麦,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还是没有成道。明白苦行不是成道的方法。于是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体力后,到菩提伽耶村,用吉祥草铺成座位,盘腿打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天后,在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当时才三十几岁。从此以后,开始了他一生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足迹踏遍恒河两岸、印度各地,乃至今天世界各地,无论男女贵贱,有教无类。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创办的。后人对他尊称“本师
46、” ,是佛陀教育的根本老师。正如同中国人尊崇孔老夫子为先师-“至圣先师” 。南无就是礼敬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尊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的名号也是他在这个世界教化众生的宗旨与方针。娑婆世界的众生普遍的缺乏仁慈,没有爱心,而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条件、没有企求的遍施仁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崇尚冷酷、喜欢暴力的众生的教育。告诉我们用暴力不可能禁止种种的怪、力、乱、神,反而会滋生和助长层出不穷的牛鬼蛇神。只有以广大的爱心,去回报世间可爱之人,去包容世间可怜、可恨之人。古人说“仁者无敌” ,真正具有广大爱心的人,没有与他敌对的人。这不正是我们眼下所祈求的和平、安定与繁荣
47、的世界吗?佛菩萨没有名号,名是假名。名号的建立不是自己建立的,是因众生的需要而建立的。因此,这一尊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叫这个名字,可能到别的世界,名字就换了。名字就是这个时代、这个地区教学的宗旨。以这个为名号,所有一切名号统统是教学的作用。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也是如此,名号都是显德的。“释迦” ,翻成能仁。 “能仁”是与人相处之道,用真实的爱心,去真诚地关怀、热心地帮助、没有条件地爱护一切众生, “牟尼”翻成寂默的意思, “寂默”则是高度的自我修养。寂是灭除一切烦恼,默是烦恼灭除之后清净无为的心态。落实到我们的当下,把我们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的心淡薄一些,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热情冷静一些,时时回
48、光返照,检点自己的修养与智慧有没有增长,烦恼有没有平息,痛苦有没有减少。逐渐做到多一点为别人想,少一点为自己想;多一点爱别人,少一点爱自己; 多一点心量,少一点自私,这就是在实践仁慈博爱、恬淡寂默的释迦牟尼的教诲。牟尼是自利,释迦是利他。自利利他就是诸佛如来。这也是法身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唯一的一个大事业。“佛” ,梵语的意思是智者、觉者。他是觉悟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他是人间一位具足圆满智慧,真正彻底觉悟的这么样的一个人。我们中国人称“完人” 、 “至人” 。菩萨也是梵语,古人翻作觉有情,我们大家都是有情众生,有情就是烦恼没有断,习气也没有断。没有断不要紧,烦恼习气断了
49、,你就叫佛。没有断还带着,虽带,但是你也有相当高度的觉悟,也有相当的智慧,这是佛的学生,佛的弟子,统统称为菩萨。菩萨也不是神,也不是仙。我们今天也是佛的学生,也是佛的弟子。从前那些菩萨是佛以往的弟子,我们是现在的弟子。所以,我们跟菩萨是同学的关系,学长的关系,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佛是过来人,佛对我们的帮助,就是把他的经验提供给我们作参考。就好像学校的老师将自己所学习的经验传授给我们一样。我们能够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这就是佛对我们最真实的加持与保佑了,这样我们才能得真实受用。所以,我们今天接受佛陀教育,要明白所有一切佛菩萨都是代表我们的性德和修德。我们本性里面有无量的德能,用一个名号没办法显示出来,所以要用许许多多的名号。像一个人在社会上多才多艺,名片一拿出来,几十个头衔。一个头衔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几十个呢?必须要几十个才能够真正显示出他的身份德能,是这个意思。所以大家要晓得,佛门中所有的佛菩萨,都是代表我们自己本人,菩萨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自己本有的性德。性德是我们本来所具备的清净本然、真善美慧的品德,但是现在因为烦恼习气而迷失了,不能发挥它本有的作用。但迷失并非真的失去,可以通过修德恰当而有效的方法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